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
(2022-10-28 05:10:56)摘自2022-10-27中国中医药报
朱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地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生于山坡、谷地和丛林,适应性很强,抗寒、耐寒、喜光,在贫瘠干旱的土壤中也能生长。在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尤以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吉林和四川等地区分布种类最多。因为它的叶子像榆叶而稍狭长,初生时铺在地上,因此被称作地榆。地榆别名猪人参、马软枣、血箭草等,因其有着清新雅致的黄瓜香味,一些地区还俗称其为“黄瓜香”。
地榆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味苦、酸、涩,微寒,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其性沉降而善走下焦,适用于下焦血热或湿热蕴结所引起的便血、尿血、痔疮出血等症。
地榆对烧烫伤有着独特的疗效,被誉为“水火烫伤之要药”,有俗语云:“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地榆烧成炭,不怕皮烧烂。”民间还有谚语形容地榆之功效卓著:“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
据《续名医类案》记载,清朝外科名医王维德曾给一位妇人治疗小腿重度烫伤。先前的医生用雪水化开研细的冰片,调匀后涂到伤处,但不一会儿该妇人的小腿就变得肿大,疼痛难忍,此为误治。王维德接诊后,将地榆研成粉末,用油调后敷到烫伤的地方,妇人的烫伤很快便康复了。
摘自2022-10-27中国中医药报
卢传坚 广东省中医院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意思是秋季养生最重要的是“平和”。秋天是由热转凉的时点,结束了热热闹闹的夏季,万物开始进入“休息”阶段,因此《黄帝内经》强调秋季要收敛神气,保持好平和宁静的状态。
这个时节,人自然也会想吃一些津液充盈、滋润阴分的食物,不仅能抵御秋燥,更能使身体的阳气沉降,进入休养状态。这时一碗暖乎乎的杏仁露比其他饮品都有诱惑力。杏仁有“甜”有“苦”,甜杏仁又叫南杏仁,苦杏仁又叫北杏仁,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止在味道上。
滋润可口的甜杏仁
甜杏仁一般用来做零食小吃,味道甜、个头大,但是它油脂的含量不如苦杏仁,润肺通便的效力也差。老北京人秋天爱喝的杏仁茶就是用甜杏仁制作的,这种茶和如今的杏仁露还有些不同,制作时要先取甜杏仁反复浸泡去皮,和大米或糯米一起磨成浆,再兑水加糖,煮成浓浓的一碗。比起杏仁露来,它要更为黏稠滋润。
润中有通的苦杏仁
入药的杏仁为苦杏仁,据《本草纲目》记载,苦杏仁性温,有通肺络、降肺气的功效,因此秋燥咳嗽的时候,苦杏仁还能发挥润肺止咳的作用。苦杏仁含有杏仁油成分,不仅能使皮肤更加润滑,肠道也“运行”得更为通畅,既能美容又能通便。
也有人会问,润肺的药材那么多,为什么唯独苦杏仁可以通便呢?这正是源于苦杏仁的苦味。苦可下气,再加上杏仁本身的油润,不仅润滑了通道,还有推动肺气下行的作用,特别适合既容易咳喘又容易便秘的老年人吃。
需要注意的是,苦杏仁有小毒,这种毒属于氢氰酸一类,充分加热后即可分解,但生吃有中毒的可能。因此,使用苦杏仁一定要煮得熟透,一次量不宜大,并严格遵医嘱使用。
摘自2022-10-27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安国药王庙正门。
河北安国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都市圈的中心地带。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国县,宋代改称祁州,民国初期复名安国县,1991年撤县设县级安国市,由河北省保定市代管。
安国的中药材交易始于北宋,至清代中期安国药市进入繁荣时期,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被誉为“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在中药业界,一直流行着“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说法。
药市借药王庙庙会而兴
安国(祁州)药王庙俗称皮场王庙,初建于公元9世纪下半叶北宋时期,庙中供奉的“药王”不是人们熟知的医药名家,而是名不见医史的邳彤。《后汉书》列传部分,有约700字的邳彤传记。邳彤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麾下的二十八宿将之一。他辅佐刘秀打天下,先后受封为武义侯、灵寿侯,官至宰相级别的左曹侍中,逝世后葬于祁州南门外。
据安国当地人传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患重病,多位医家无计可施。忽一日,一位自称祁州南关人氏的医者前来,赠送数粒药丸后扬长而去。秦王服用药丸后,很快得以痊愈,后遣使实地查访,但并未在祁州南关找到有名气的医家,遂认为此事是邳彤显灵来送药。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宋度宗敕封邳彤为“明灵昭惠显佑王”,以邳彤墓为中心重新修建了药王庙。每逢庙会日,周边的农民便借药王的“宝地”,在庙前的空地上摆摊,售卖自己采挖的药材。
进入明代,由于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借庙会而形成的安国药市呈现渐兴之势。药王庙香火更盛前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祁州知州童潮《皮场王庙》诗曰:“刀圭遗宋主,庙食岁应深。异迹归王爵,灵氛起昼阴。古今医国手,生死活人心。礼祷纷如蚁,常闻箫鼓音。”万历年间,来安国经销药材的外地药商集资,先后3次维修药王庙。每年自清明节开始,举办大型庙会进行药材交易,此谓“庙会搭台,药商唱戏”。这种依托于庙会的药市,可以称之为庙会药市。至清雍正年间,安国庙会每年举办两季,春季庙会为农历四月四日至二十八日,冬季庙会为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二月一日。乾隆年间《祁州志》载曰:“每年清明及十月十五日,商贾辐辏,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
从清代乾隆末年至同治初年的60多年里,安国药市不断扩大规模,组建了以“十三帮”为代表的地缘、业缘药商帮会,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市场运行管理方式。安国庙会药市形成了“春五秋七”的惯例,即春季药市5个月,秋季药市7个月,全年不间断。
庙会药市每季开市的第一天,称为正日子。春市和秋市的正日子分别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五日,是传说中药王的生日和祭日。光绪年间《祁州乡土志》记载:“南关药市独甲直省,东购辽沈,西接川陕,南交云贵,北来塞外,云屯物集,以通有无而广懋迁。”
药帮齐聚达到鼎盛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是安国药市的鼎盛时期。进入安国药市的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还有印度牛黄、印度尼西亚血竭和珍珠、高丽人参、日本梅花片、越南犀角、俄罗斯鹿茸、美国花旗参等,可谓集全国之大全、萃海外之名贵。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以前,安国药市的药业坐商和行商约有4000多家,参与每季药市的药商和其他商贩以及经纪人、工人、服务人员,总计可达四五万人之多。
安国药市从初兴走向繁荣,同当地的药材种植传统、交通便利等环境因素有关,也与相对完善的药市运行管理方式和服务体系有关。清道光年间,安国本地药商经过协商组建了管理机构“安客堂”,负责接待外地客商,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关系,化解纠纷,并代管药市的经纪人(俗称“跑合的”)。
安国庙会药市每季开市的前几天,各药帮的药栈、药号、药行、药铺陆陆续续将从各地收购的药材运到安国。清代的主要运输工具是人力车和畜力车。据老辈人回忆,当年安国药市开市时,声势最大的两个药帮是东北帮和武安帮。东北帮运输药材进安国,用的是有保镖押运的骡马大车,上百辆镖车延绵数里,浩浩荡荡,人称“关东大军”。武安帮运输药材进安国,由于距离稍近一些,主要是人力手推车,上千辆手推车鱼贯进城,也是一道壮观而独特的风景线。
在安国药市的鼎盛时期,开市正日子的红火热闹程度可能不逊于农历年。正日子要进行药王庙祭拜。平时,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参拜药王殿,只能走药王庙的旁门,参拜者行三拜九叩礼。只有春市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和秋市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两个正日子,才允许打开药王庙的正门。“十三帮”药商组团依次祭拜,鸣放鞭炮,吹奏鼓乐,其礼仪有敬献四抬或八抬供品、献鼎、树伞、塑金身、挂匾、献袍、捐香火等多种形式,祭拜者行一拜四叩礼。县令等一众地方官吏也参与当天的祭拜。正日子这天,从临近各县赶来参拜药王的百姓络绎不绝,有时可达10万之众。
每季开市还要献大戏酬神。为表达对药王的虔诚之心和对民众的感激之情,庙会药市的头十天半个月,由“十三帮”药商轮流主持献戏酬神。各帮药商出资,从保定、石家庄和近邻各县邀请多个戏班子,分别在药王庙正门对面的神戏台和大药市、木货市三处同时演出,昼夜连演多场。演出剧种既有京剧、昆曲,又有保定老调、西河大鼓、花鼓落子等地方戏曲。各帮献戏首日,开场前唱迎神曲:“神之来,来乘黄,越人秦缓从其旁,蓬莱之药贮满囊。诛二竖,走三彭,置我民兮,春熙之堂。”献戏最后一场,则唱送神曲:“神之去,鸾锵锵,仓公素女同翱翔,龙虎之药留丹房。砭散露,艾旗张,登我民兮,不死之乡。”献戏期间,药王庙前和客栈、娱乐场所、药铺等处挂满献戏药帮的横标、旗幔,极力彰显本帮实力。
安国庙会药市的另一场“重头戏”是同仁堂入市。康熙八年(1669年)建店的同仁堂乐家老铺,雍正元年(1723年)起向宫廷供奉御药。由康熙年间开始,同仁堂就成为安国药市的最大买家,制药所用药材大部分在安国采购,安国药材因此而身价大涨。乾隆年间,“同仁堂不到不开市”成为安国每年两季庙会药市开市雷打不动的行规,这也是同仁堂因供奉宫廷用药而受到的一种“特权”。同仁堂掌门人或其代表现身药市,担负管理之责的“安客堂”人员一声高呼:“同仁堂来了,开——市!”药市随之进入营业状态。同仁堂药材采购量大,犀牛角等细药的选购量有时达到整个市场的九成以上,药市上主要药材由同仁堂征询经纪人意见后“开盘”定价。同仁堂掌门人对献戏活动给予积极支持,每年都有乐家人自备京剧行头,粉墨登场,亲酬药王。
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20世纪50年代初,安国县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战乱后,逐步恢复药材集市交易活动。1956年春,在安国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性药材交流会,宣布此后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安国药材交流大会。
1985年,安国药王庙修缮工程顺利完工。1986年,原有的马路药材集市迁移到占地400亩、命名为“祁州药市”的新交易场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国各药材交易场地的日常经营活动越来越活跃,每年春秋两季举办规模盛大的药材交流大会。
1995年,占地2300亩的高标准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安国东方药城落成。2007年,批准建立“国家火炬计划”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制药、保健食品、药品物流配送等高新技术生产项目。2013年启动安国数字中药都建设项目,2016年第一期工程完工,2017年安国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举行开市仪式。
为传承民俗文化,安国药王庙庙会于20世纪80年代再续香火。除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庙会之外,还沿袭了清代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庙会的习俗,每季庙会持续5至7天。药业公司和药店是庙会的主要参与者与组织者。庙会的基本活动有两大项,一是药王祭祀,二是献戏演艺。庙会活动沿袭药市习俗,表达了对传统中医药以及先医的崇敬。
近年来,药材节还在开幕之日增加了药王祭拜仪式。在药王庙广场上,身着清代阿哥服的祭拜团队和身着清代士兵服的护卫团队举着“十三帮”“银钱会”等旗幡进行民俗表演,为现代药材节增添了传统文化气息。
经历宋代以来千余年的岁月洗礼,药都安国的药香气越来越浓。清代康熙年间有外地药商迁入安国定居,形成了最早的药市街区,现今的安国市区随处可见以“药”字命名的路街,如药市南大街、药市北大街、药都北大街、药城大街、药华大路、药华东路、药兴大路等。
2006年,“安国药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时俱进的“天下第一药市”在新时代正以新的经营架构和模式创造新的辉煌。
中药的优劣真假影响着疗效,因此中药的真伪辨别自古即为医家所重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中药鉴定技术已从传统经验鉴别发展到如今以仪器分析为主,极大增加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中药的性状鉴别方法中有一种为“水试法”,即利用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颜色变化、透明度、膨胀性、旋转性、黏性、酸碱变化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水试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可用于部分特定中药的鉴别。下面就告诉大家哪些中药可用一杯水轻松鉴别出真伪。
红花浸水后,水变成金黄色,而花本身不褪色。
藏红花浸于清水中,柱头膨胀成喇叭状,水被染成橙黄色。不得显红色,不得有沉淀,不得有油状物飘浮于水面。
菟丝子加水煮沸,表面有黏性。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天麻隔水蒸后,嗅之有马尿样臊气味,用水久煮不散者为真品,反之为伪品。
青黛浮于水面而不下者为质优,若有沉淀或水液变色说明掺杂质或假冒。
黄芩放入冷水中稍振摇,水色无明显变化,若水色立即变黄,则为掺伪品或伪品。
生地、熟地放冷水中稍淘洗,水色无明显变化,若水呈稠厚的乌色,水变浑浊,则为掺伪。
苦杏仁加水共研,产生苯甲醛特殊香气。
苏木碎片入热水中,水染成红色。而伪品系木材经染色而成,浸入热水中水呈浅黄色、黄色、橙黄色。
胖大海正品手摇无响声,用水浸泡后为海绵状,其体积可比干品大约3倍。
秦皮加热水浸泡10分钟,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若无荧光则为伪品。
牵牛子入水浸泡,种皮呈龟裂状,手捻有明显的黏滑感。
冰片放入水中漂浮水面,若大部分沉没则质偏重偏硬,质量较劣。若溶于水,则为伪品。
沉香入水后沉入水或半沉入水,伪品则不沉入水。
血竭水中振摇,粉末不溶解,水不染色为真品,掺伪者色素溶于水,则水染成红色。
牛黄小粒样品投入冷水中,吸水后不变形且不易溶化为真品,反之为伪品。将水煮沸,取粉末少许撒在沸水中,翻滚的大水泡马上消失即为真品,否则为伪品。取少量粉末加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指甲染成黄色不易擦去(习称挂甲),伪品则易擦去。
燕窝用水浸泡,呈银白色的晶亮透明体,柔软而膨大,以手轻压有弹性感,两手扯拉可伸缩而不断为正品。
蟾酥将水滴在样品的表面,水滴处呈乳白色隆起为正品,反之为伪品。
麝香取少许用开水冲后或煮沸后倒入杯中,搅拌、静置。正品微溶于水,大部分沉淀,水溶液呈淡黄色,香气浓而持久,无纤维、淀粉、砂粒及动物内脏等异物,水面不得浮有油珠。麝香入沸水中,急速旋转如飞而渐沸翻溶化。
阿胶放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红色,较澄明,下层无沉淀,清而不浊。伪品杂皮胶水溶呈棕褐色,下沉大片胶丝结片及黑渣。代用品新阿胶水溶液呈棕褐色,下层有黑渣及絮状物,常有沉淀,浑浊不透明,表面有脂肪油。(郭丁丁)
《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张锡纯的内容补充一部分,
当年,东北的沈阳,这件事情的发生,居然影响到了张锡纯的生活,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当时沈阳叫天地新学社,这个新学社很有意思,大家都在探讨一些新出现的理论什么的。
这个新学社里面,有位苏明阳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草稿,在当时,张锡纯的影响已经很大了,从军界到政界,很多人都很钦佩张锡纯,尤其是内政部部长刘尚清尤为器重,所以当时北京会有张锡纯的手稿。
天地新学社还有袁澍滋,也看到了这个草稿,他“惊为当时医学中有一无二之著作”。
沈阳天地新学社就派了张钟山、姜指欧两个人就去了北京,代为在内务部申请著作权,天地新学社的会长高振铎和副会长王松阁两个人亲自就开始校对,集资印刷。就这样,《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第一期就出版了。
这书写的太好了,太实用了,“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者”,这位张锡纯真是“医中巨擎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汤的方子。是张锡纯创立的治疗妇女闭经、或者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的方子,是一个补虚和化瘀同时进行的方子,组成是: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
其中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是补虚的,主要是补气的,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足了,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天花粉和知母是润燥的,防治补气的药物过分温燥,后面的三棱、莪术、生鸡内金都是化瘀的。
张锡纯在方子后面写道:“若病人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改用四钱(原来是三钱)”“为拯救一方疾苦计”,我们一起办一个医院吧,我们请张锡纯来沈阳来主管开办这个医院。叫立达医院吧。
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鸡内金性味甘,寒。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具体的作用是消食健胃,涩精止遗。能够化积的作用是张锡纯给彰显出来的。
干是生的鸡内金了,炒鸡内金,还有焦鸡内金,一共这么三种制品。
生鸡内金和炒鸡内金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是:生鸡内金:有化积的作用,还有化石作用,善治结石,常与海金沙、金钱草、石韦同用,可以治疗胆、肾等器官的结石。
至于炒鸡内金,一般是用醋炒的,偏于消食化积,治疗消化不良,常与炒三仙同用,我在给儿童治病的时候,经常会加入这个炒鸡内金,会增加消食导滞的作用。
这个焦内金
现代药理研究,人口服鸡内金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均见增高,其中消化力之增加出现较迟缓,维持也较久。服药后胃运动机能明显增强,表现在胃运动期之延长及蠕动波之增强,由于胃运动之增强,故胃排空率也大大加快。鸡内金本身内并不含有任何消化酶,其对胃分泌及运动的影响,并非服药后立即产生,而必需经过一段时间,故其作用是由药物被消化后进入血液内之某种体液因素引起的。
故事一:鸡内金消除胃中积滞的故事。
沈阳城西龚庆龄,三十岁,胃脘有硬物堵塞,已经好几年了,饮食减少,感觉吃什么东西“不能下行”,这种情况感觉太不好了,来立达中医院求治。张锡纯给他诊脉,其脉象沉而微弦,右边尤其如此,张锡纯认为这是他的胃中有积,胃气难以下行,所以阻塞了气机的下降,于是,张锡纯开方子,鸡内金一两、生酒曲五钱,就这么个简单的方子,一共就两味药,一个鸡内金,是食物,一个酒曲,开完了方子,大家都不相信能治病。结果是服了几剂以后,硬物全消,好了。
还有一位叫秦星垣的,也是这个症状,脉象沉劳,张锡纯开的方子也是鸡内金打底,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结果,是连服八剂,痊愈,登报声明,感谢张锡纯。
大家看到了,这就是鸡内金的消食化积的作用,在过去,小儿因为饮食不节,会导致一种病,叫疳积,这个病有孩子瘦弱,肚子大,四肢青筋明显,头发成穗,喜欢吃泥土等症状,其中一部分孩子就是脾胃有积滞导致的,而这个鸡内金,就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主要的药物。比如《寿世新编》里面说,治疗小儿疳积,用鸡肫皮廿个(勿落水,瓦焙干,研末),车前子四两(炒,研末)。二物和匀,以米糖溶化,拌入与食。忌油腻、面食、煎炒。
小儿疳积,食积在方子里面加入几克的炒鸡内金,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张锡纯的眼里,鸡内金除了消除胃中积滞,张锡纯认为脏腑任何地方有积,都可以消除。
故事二:治疗脏腑积聚。
奉天大东关,史仲埙,年近四十岁了,腹中有积聚,请张锡纯来治疗。张锡纯诊断,是在患者的左胁下,有积聚,直径三寸,按之甚硬,经常疼痛,呃逆短气,饮食减少,脉象沉弦。这是古代说的肝积肥气。于是用鸡内金三两,柴胡一两,研成粉末,每次用一钱半,告诉患者,日服三次。
方子还是很简单,就是两味药,因为病在身体的左侧,属肝气不升导致的疾病,所以用了柴胡,来升肝气,配合鸡内金化积。十多天以后,这个患者就痊愈了。高手就是高手,妙思奇想,两味药,就把病治了。
鸡内金还是一味妇科良药,张锡纯认为,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绎络之疾滞,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见者,尤为要药。盖以能助归、芍以通经,又能助健补脾胃之药,多进饮食以生血也。”在治疗闭经这个病的时候,张锡纯经常使用鸡内金这个药。
故事三:鸡内金治疗闭经。
奉天大南关马氏女,十四岁的时候来的月经,到十五岁秋天,吃了很多的生冷瓜果,结果闹肚子一个多月才好,从此闭经。到了十六岁的时候,病越来越重了。张锡纯一看,这个姑娘是身体瘦弱,微喘,干咳无痰,午后潮热,夜间更厉害,饮食减少,大便泄泻。脉数,细微无力。用的是生山药粥,四天泄泻痊愈。然后用资生通脉汤,这个资生通脉汤就是一些补气的药,加上鸡内金等化瘀的药,其中鸡内金是一味重要的药物。
结果,十天后,各种虚弱的症状消失,于是张锡纯又加入了加土鳖虫等两味药,四剂后,月经来临。
张锡纯在治疗闭经的时候,经常注重患者的脾胃功能,他认为只有脾胃调理好了,气血有了来源,月经才能来临,因此他常常使用鸡内金,因为鸡内金既可以化瘀,又可以调理脾胃,是一药两用的路子,所以效果也往往很好。
张锡纯对鸡内金的用法还有很多,他甚至还创立了用鸡内金做名字的药方。
总之,觉得但凡出现一位了不起的医家,就会把学术向前推进很多的,这就是大医的作用。
其实它们已经不会飞了,但是留在基因中的那个影子还在。
鸡内金 消积健胃宜常备
摘自2023-2-8中国中医药报
杨玲玲 河南省中医院
鸡内金,又名鸡肫皮、鸡黄皮、鸡食皮、鸡中金等,是鸡的砂囊内壁通过净制、干燥而成的一味中药。鸡内金不仅可以消食积,还具有健脾胃、止遗尿、化结石、消癥瘕、化瘀积等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中原含有稀盐酸,故其味酸而性微温,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本草纲目》言其:“治小儿食疟,疗大人淋漓反胃,消酒积,主喉闭乳蛾,一切口疮,牙疳诸疮。”鸡内金性味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可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以及女子干血痨、乳癖等多种疾病。鸡内金,为雉科动物鸡的砂囊的角质内壁,剥离后洗净晒干,研末生用或炒用。又名鸡金,炙鸡金。
现代研究显示,鸡内金主要含有胃蛋白酶、多糖、各种氨基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和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改善血糖水平、改善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肠胃功能、抗肾结石、调节心血管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
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内金各10克,干姜1克,面粉500克,白糖300克,发面、碱水各适量。将枣、术、金、姜水煎取汁,加面粉、白糖、发面等,揉成面团,待发酵后,加碱水,试好酸碱度,做成糕坯,上笼蒸熟,每日1次,作早餐食用。可益脾健脾消食,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痛,肠鸣腹泻等。
益脾饼:红枣250克,白术30克,内金15克,面粉500克,干姜6克,食盐、植物油适量。将白术、干姜布包,同红枣煮约1小时,去除枣核,将枣肉压泥,同面粉、内金粉、食盐放盆内,加药汁适量,揉成面团,分为若干小团,做成薄饼,放油锅中烙熟服食。可健脾消积,适用于脾胃亏虚,饮食积滞,纳差食少,食后腹胀,腹痛等。
期颐饼:芡实180克,鸡内金90克,白面粉250克,白糖适量。将芡实、内金分别研末,而后将内金加开水泡4小时后,加入芡实,面粉,白糖拌匀,做成薄小饼,放入热锅中烙熟服食。可益气消痰,适用于胸部满闷、胁下疼痛,痰嗽不止等。
芝麻内金饼:芝麻5克,内金3克,面粉及食盐,花椒粉适量。将内金研末,与面粉、食盐、花椒混匀,加粉等水调匀,制成饼状,外撒上芝麻,置锅中烙熟服食,每日1剂。可健脾消食,适用于小儿厌食、疳积。
赤豆内金粥:赤小豆30克,鸡内金10克。将内金烘干,研末;赤豆洗净,加水煮至八成熟时,下内金粉,续煮至豆熟,每日1剂,作早餐服食。可清热利湿,消积化瘀,适用于尿频、尿急、尿道疼痛、尿液浑浊、小腹作胀等。
鸡内金的食用方法主要是将鸡内金洗净在锅中焙干,磨成细粉,然后可熬粥、可烙饼等。如果觉得鸡内金味道不佳,可以做成胶囊服用,或适当增加山楂、陈皮、麦芽等调味。下面推荐几款鸡内金美食。
益脾饼
材料:白术30g,干姜6g,熟枣肉250g,鸡内金15g,面粉适量。
做法:将白术、干姜、鸡内金研粉,加枣肉制成枣泥,再加面粉、清水,和面做薄饼,烙熟。
功效:此药膳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此饼具有健脾益气、消食止泻功效,可用于小儿厌食、脾虚食积者,症见不欲食、神疲乏力、便溏等。
鸡内金粥
材料:鸡内金6g,粳米100g,白糖适量。
做法:将鸡内金用小火炒至黄褐色,研为细粉。先把粳米放入锅内,加水800ml左右,煮至米开汤未稠时,放入鸡内金粉和适量白糖,继续煮沸,粥稠即可。
功效:此粥具有健脾胃、消积滞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者。
内金鳝鱼
材料:鳝鱼1条,鸡内金6g,葱、姜、酱油、盐等调料各适量。
做法:将鳝鱼去肚肠,洗净,切成2cm长的节段。将鸡内金洗净,一同放入碗内,加葱、姜、酱油、盐,上笼用大火蒸至鳝鱼熟透即成。
功效:此药膳具有益气血、消痞积的功效,适用于小儿营养不良、气血虚弱者,症见饮食不消、面黄发枯、肚腹胀大、大便稀溏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