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之效。茜草临床多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以及血瘀不通诸证,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黄疸、白细胞减少等,兹结合临床经验论述于下。
中医理论认知
•凉血止血
茜草最重要的功效就是止血,《名医别录》云其“主止血内崩,下血。”《药性论》曰其:“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出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阳虚不摄、瘀血阻络、血热妄行等。本品味苦、性寒,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又入心肝二经,既可行血,又能凉血,对于血热妄行或瘀血阻络所致的出血,具有标本兼治之效。对于气虚不摄所致出血,也可以配伍其他药物而取效。
其一,吐血衄血:本品治疗血热所致的吐血、咯血、衄血,单用即可取效。如《简要济众方》以茜草为散煎服即是。也可以随症配伍其他药物,效果更佳。如对于血热出血,如果单用本品效力不逮者,可以配伍生地、黄芩、侧柏炭等同用。对于病机不单是血热者,也可以灵活配伍而取效,如《经验良方集》治吐血紫黑成块者,配伍桃仁、大黄同用。对于出血日久,由实转虚,伴有血虚、气虚者,也可以随症配伍其他补气温阳药,如《医门补要》以本品配伍鸡血藤膏治疗吐血日久,《普济本事方》中的茜梅丸以本品配伍温经、收敛止血的艾叶、乌梅等。
其二,尿血、便血:茜草既可治疗上部出血,也可治疗下部出血。如治疗尿血,常配伍白茅根、小蓟、萹蓄、瞿麦等;治疗便血,常配伍地榆、槐花等。
其三,崩漏下血:本品对于崩漏下血也是的对之药,有很多治疗崩中漏下的方剂用到茜草,无论虚实皆有效。如血热妄行所致崩漏,可配伍侧柏叶、生地、黄芩,如《本草纲目》引唐瑶经验方即是;若治冲任不固、气虚不摄的崩漏,可以配伍黄芪、白术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固冲汤。
临床上所见崩漏患者,很多既有气虚,又有内热,治宜攻补兼施,笔者临床常用的一个治疗崩漏的效方,由黄芪40克、西洋参10克、当归10克、桑叶30克、茜草15克、益母草30克、三七粉10~20克、生地榆10克、贯众炭15克、白头翁10克组成,一般2~3剂起效。曾治一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西医治疗3个月不效,时发时止,忽发血崩,用此方2剂血止,其后调理月经,至今3年未发。
•行血活血
茜草的另一个功效是行血活血,具有通瘀滞、疏经络、调月经之能,故《本草纲目》称其可通经脉、活血行血。
其一,闭经:妇女冲任失调,壅塞血海,无以满溢,可以导致闭经,而茜草通经活血,故为调经之要药。血滞经闭,单用即可获效,如《经验广集》以本品一两,黄酒煎,空心服。临床上也可以配伍泽兰、当归、桃仁、红花、刘寄奴等同用,对于闭经以及月经量少者有效。如果闭经伴腹痛者,可与元胡、焦山楂相伍。
其二,风湿痹证:风寒湿邪侵入经脉,阻滞气血,导致痹症,日久郁而化热。《本草正义》云:“茜草寒凉,又色赤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笔者在临床上治疗风湿热痹见有红肿疼痛者,一味清热通痹效果不佳,而加用少许养血活血凉血之品,可以提高疗效,常用药有生地、赤芍、女贞子、茜草等,可以选取二三味加入方中,确有效验。
其三,肝着:茜草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治疗肝郁胁痛。《金匮要略》称其为“肝着”,其症状表现为“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主用旋复花汤,此方由旋复花、青葱、新绛组成。据考证,新绛即绯帛,为染之而成的纺织品,染料即为茜草之根汁,故茜草又有“绯草”之名。因为绯帛并无治疗作用,取效的应该就是其中的染料。故清代以后废用新绛,以茜草入络行血,故可治疗久病胁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也认为,新绛之作用乃在茜草,不妨选用茜草可也。
•凉血退黄
茜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退黄。古书中早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对于本品治疗黄疸,《本草经疏》做了解释:“行血凉血之要药也……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由此来看,茜草不仅治疗湿热发黄,对于火毒发黄更为适宜。
笔者认为,茜草以治疗瘀热发黄为主,所赖者也是其凉血行血之功。当今疔疮走黄、或急性肝衰竭所致发黄,可以本品配伍栀子、连翘、茵陈、大黄、公英、地丁等。此外,本品凉血行血,还可用于治疗荨麻疹、时行瘟毒、疔疮等。
•活血利水
茜草活血利水治疗水肿,历代医家少有记载,朱良春先生认为,《千金要方》治风水,即有“活其血气”之说,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意思是说瘀血可以导致水肿,临床时利水无效者,可以改从瘀血治疗。朱良春先生治疗血瘀水停者,常选用茜草、益母草、鬼箭羽、丹参、泽兰、牛膝、车前、猪苓等,每收捷效。赵绍琴先生治疗肾病水肿也常从血分论治,常茜草、生地、生地榆等同用,而刘渡舟先生治疗风水的荆防肾炎汤,也用到了川芎、赤芍、茜草、生地榆、槐花等,也是从“血水同病”立论。3位老先生治疗水肿的疗效均有独到之处,而所宗者都是仲师之说,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此外,有报道观察了茜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在降血糖、降压基础上,加服茜草水煎液4~8周,共治疗30例,疗效明显高于未加服茜草组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茜草的活血利水效果。
现代药理学认知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茜草及其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此症可见于无明显其他疾病患者,也可见于慢性肝病患者,更多的则是见于放、化疗后肿瘤患者。据临床研究报道,从茜草中提取的茜草双酯,对化、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有防治作用,总有效率达83.5%;对于单纯白细胞减少症,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总有效率达74.5%。
笔者临床治疗此类病症,多与黄芪、当归、女贞子配伍,如果再加入连翘、仙鹤草,对白细胞与血小板均减少者更有独到疗效。
茜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临床使用时似不易掌握。其实无论是止血还是行血,均有其对应病机。茜草凉血,所以对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用茜草自能使血不妄行而止血。对于血热焦灼而致血行不畅者,茜草可以使血分不热,且润而不焦,自然恢复其正常运行。
据《本草汇言》所说,茜草用酒制则偏于行血,用醋制则偏于止血,此法可供参考。据前人经验,炒炭止血、生用行血,凡药物炒炭用多有止血之功。而据朱良春先生经验,茜草生用就有显著的止血作用,不必炒炭。欲止血,当用小量,常用6克。欲行血则用大量,20~30克,此说从实践中得来,可供选用。
本品常用量6~30克,用法一如前述。脾胃虚寒者使用应加注意,尤其不宜大量,因其性寒易动胃气故也。(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时间:2021-08-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缪士毅
夏秋时节,南国佳果龙眼纷纷上市。龙眼又名龙目、桂圆、益智等,为我国南方特有的名特水果之一。龙眼是无患子科常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如今我国龙眼栽培以福建、广东最多,其次为广西、四川、台湾等地。
龙眼一般成熟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常见的有“石块”“乌国”“福眼”“六月白”“普明眼”“乌龙岭”等品种。龙眼名品也较多,如福建“东壁”果肉淡白透明,味甜渣少;“普明庵”果肉乳白,软脆清甜;广东“石硖”果肉腊白,清甜脆爽。
龙眼果实为球形,壳淡黄或褐色,薄而光滑。鲜果肉(假种皮)白色透明,鲜嫩晶莹,汁水多味道甜。鲜果经加工可制成罐头、膏方或干品。
龙眼营养价值极高。据分析每100克果肉(干)中含蛋白质5.7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45.3克、钙33毫克、磷381毫克、铁0.4毫克、维生素C50毫克。
龙眼既是水果,又为良药。中医认为,龙眼肉有益血安神、开胃健脾、补虚益肾的功效,主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对于贫血、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有一定疗效。《泉州本草》认为龙眼能“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日用本草》称龙眼“益智宁心”。《滇南本草》认为龙眼“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龙眼在烹饪中主要用于制作甜品、粥品、凉菜,可搭配红枣、枸杞子、粳米、莲子、鸡肉等食材。现推荐几种以龙眼为主料烹制的粥品、汤品。
龙眼红枣粥
材料:鲜龙眼肉50克,红枣5个,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龙眼肉去核,红枣去核,同粳米一起煮粥,可依个人口味加入白糖食用。
功效:安心养神,健旺脾气,补益气血。
龙眼莲子汤
材料:鲜龙眼肉100克,鲜莲子100克,枸杞子3克,冰糖100克,湿淀粉适量。
做法:鲜莲子去皮、去心,放在开水锅中氽透,捞出;锅中加入清水、冰糖,烧开后撇去浮沫,将龙眼肉和莲子肉放入;沸腾后湿淀粉勾芡入锅;出锅前撒入枸杞子即可食用。
功效:益心,宁神,养血,补益肝肾,固精,止泻。
龙眼鸡肉粥
材料:鲜龙眼肉50克,鸡肉50克,红枣5个,粳米30克,食盐、香油、葱花等调味料适量。
做法:莲子去皮、心,红枣去核;鸡胸肉洗干净后切成细丝;将粳米放入锅中,武火煮至沸腾,依次放入其他原料,转至文火,熬煮至米粒开始松软。当所有食材都开始融合在一起,改小火再熬煮半个小时即可。出锅前放入食盐、香油,最后再撒上一层葱花。
功效:养心安神,益肾补脾,滋补气血。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各项症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产妇、老人等人群可经常食用。(缪士毅)
桂圆:养血安神益心脾
摘自2023-2-16中国中医药报
桂圆也称龙眼。它既是一种可口水果,又是一味治病良药。中医认为,桂圆肉性味甘、温,入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等功效,常用来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皮肤干燥,以及年老体衰、产后、大病后造成的气血亏虚证。
桂圆自古被认为是滋补佳品。《名医别录》载其“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明神。一名益智。”《本草纲目》认为其滋补之性优于荔枝,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本草求真》认为其功优于大枣,称“龙眼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故书载能益脾长智,养心保血,为心脾要药”。
现代研究发现,桂圆富含葡萄糖、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铁、磷等矿物质,营养价值较高。
桂圆晶莹剔透,生吃口感鲜甜,入膳也有较好的养生效果。下面推荐几款桂圆药膳,以供选用。
桂圆莲子羹
材料:桂圆肉100g,莲子200g,冰糖150g,淀粉适量。
做法:将桂圆肉(较大者撕成两半)放入凉水中洗净,捞出控干水分。莲子剥皮,去掉莲子心,洗净,放入开水锅中汆透,捞出倒入凉水中。锅内加清水800mL,加入冰糖,武火烧开,去浮沫,放入桂圆肉、莲子,用湿淀粉勾稀芡,烧开即成。糖尿病患者不放冰糖。
功效:健脾安神,补益气血。适用于血虚心悸、健忘失眠、泄泻、浮肿者。
桂圆八宝粥
材料:大米150g,桂圆肉50g,山药30g,银耳10g,大枣15g,赤小豆30g,薏苡仁30g,黄豆20g,冰糖适量。
做法:将山药洗净,切块或薄片;银耳用凉水泡开,去掉黄色的蒂部,洗净,撕成小朵;大枣洗净,去核,切片;赤小豆、薏苡仁、黄豆洗净。将所有食材放入高压锅中,加足清水(高出食材10cm)。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熬煮,待粥熟烂放入适量冰糖即成。糖尿病患者不放冰糖。
功效:健脾利湿,养心补血。适用于脾虚泄泻、面黄肌瘦、食少腹胀、心悸失眠者。
桂圆补血膏
材料:桂圆肉100g,黑芝麻40g,桑椹50g,蜂蜜适量。
做法:将桂圆肉、黑芝麻、桑椹洗净,置锅中,加清水约1000mL,浸泡1小时。武火烧开,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300mL,然后加水适量续煎20分钟,取汁200mL,再加水续煎20分钟,取汁100mL。三煎药汁混合,用文火浓缩至稠膏时,调入蜂蜜,再煮沸即成。置凉后,装瓶备用。每次一汤匙,早晚食用。
功效:补益精血,安神,润肠美肤,常食可改善气色,适用于便秘、睡眠差、皮肤干燥者。
桂圆枸杞鸡
材料:桂圆肉30g,枸杞子15g,乌鸡1只(约750g),葱、姜、料酒、盐等调料各适量。
做法:将鸡宰杀清洗干净,切块;桂圆、枸杞子洗净。把三者连同葱、姜、料酒一块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约2000mL,武火煮沸,改文火慢炖约1小时,至鸡肉熟烂,调入适量盐即成。
功效:补肾益精,补虚助眠。常食可缓解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失眠等症状,尤宜于年老体衰者、病后初愈者、妇女产后体虚者。(王山而)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雪蛤学名为东北林蛙,属蛙科,为无尾两栖动物,因其能在东北寒冷的冰天雪地冬眠100多天,故有雪蛤之名。雌性雪蛤的输卵管加工干燥后可入药,名为雪蛤油,也称蛤蟆油。每年的秋季正是雪蛤储存能量准备冬眠的时候,也是其输卵管聚集了来年繁殖后代所有营养的时候,此时采集的雪蛤油滋补功效极佳。
《中药大辞典》载蛤蟆油:“性味甘咸,平。入肺、肾二经。补肾益精,润肺养阴。治病后、产后虚弱,肺痨咳嗽吐血,盗汗。”近代本草著作《饮片新参》认为它“养肺、肾阴”。现代研究发现,雪蛤油中一半以上为蛋白质,并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雌二醇、睾酮、孕酮等激素。
肺主气,主皮毛,主治节。肺气充足,卫气才能抵御外邪侵袭,“熏肤充身泽毛”,才能协助心来治理调节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规律活动。雪蛤正是通过滋润肺阴以资充肺气,达到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目的。
肾藏精,主生殖。雪蛤油能补肾益精是因为其含有人工不能合成的天然睾酮,这就是雪蛤油既滋肾阴又壮肾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发现,雪蛤油能够调节改善男女性功能和性周期,还能调节内分泌以润肤养颜。
早在明清时期,雪蛤就与海参、鱼翅、鱼肚、燕窝、熊掌、鹿筋等并列,被誉为“水陆八珍”,可见雪蛤还是一种重要的饮食珍品。俗话说“秋养肺,冬养肾”,值此秋季临冬之际,推荐两种雪蛤油的食用方法,以供选用。
木瓜炖雪蛤
材料:木瓜1个(约700g),雪蛤油2g,鲜奶200ml,水200ml,冰糖适量。
做法:雪蛤油发至白色半透明状态,备用。木瓜洗净外皮,在顶部切出2/5作盖,挖出核和瓤,木瓜内加水放入炖盅内隔水炖。水开放入冰糖,冰糖融化后放入雪蛤油炖半小时。然后将鲜奶煮开后注入木瓜盅内,加盖,用牙签插实木瓜盖,继续炖2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补肾,抗衰驻颜。
枸杞雪蛤膏
材料:枸杞15g,雪蛤油2g,银耳15g,水500ml,冰糖适量。
做法:枸杞洗净;银耳用温水浸泡2小时,除去蒂头,撕成瓣状;雪蛤用温水浸泡6小时,除去杂质,洗净;冰糖打碎成小块。把所有材料放入炖锅内,加清水,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补肾润肺。
百草园里的药食佳品覆盆子
(2022-10-26
08:45:0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王诗源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写道:“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覆盆子树的枝干上长着倒钩刺,所以它有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悬钩子”。
覆盆子不仅好吃,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记载覆盆子“益肾固精,补肝明目,缩尿”,可以泡服覆盆子酒治疗“虚寒遗尿”。《名医别录》也称它为“金玉之品”,具有“益气轻身,令发不白”的功效。据记载,东晋医学家葛洪曾患有“夜尿症”,久治不愈。一次他到山中采药时,发现一些带刺的树枝上有许多红色的小野果,葛洪当时正好饥渴难忍,便一口气吃了很多这种小果子,结果当天夜里,葛洪一次也没有起来如厕,一觉睡到大天亮。从此,葛洪便把这种果子列为补肾固精治遗尿的药物,并为之命名曰“覆盆子”。
北宋苏轼就曾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含有覆盆子的中药方,还特别强调一定要用真正的覆盆子,并介绍了分辨真假覆盆子的方法:“覆盆子若不真,即无效。前者路傍摘者,此土人谓之插秧莓,三四月花,五六月熟,其子酸甜可食,当阴干其子用之。今市人卖者,乃是花鸦莓,九月熟,与《本草》所说不同,不可妄用。”
苏轼似乎对覆盆子情有独钟,他贬谪到湖北黄州期间,朋友杜道源采摘了新鲜的覆盆子,让儿子去送给苏轼。彼时苏轼正好外出,回家后,他品尝到这新鲜的覆盆子,为感念朋友的挂念,便写了一封信表达谢意:“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后来友人将这幅《覆盆子帖》珍藏起来,成为传世书法,现收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鲁迅三味书屋中红珊瑚一样美丽的覆盆子,既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名字,又有千古珍藏的传世名帖,可谓意味深长。(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益肾固精“覆盆子”
时间:2019-05-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李梅珍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道:“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酸酸甜甜的覆盆子不仅是水果,还有药用价值。《本草备要》记载其:“益肾脏而固精,补肝虚而明目,起阳痿,缩小便。”
我国有194种覆盆子,在全国各地叫法不同,有叫树莓、牛奶母、东泡等。但可以称为“掌叶覆盆子”的,集中在浙江、江西、安徽一带,叶形如掌。掌叶覆盆子又称华东覆盆子,是《中国药典》记载唯一可以入药的覆盆子品种,同时也是药食同源品种。掌叶覆盆子的根、茎、叶、果皆可入药,全是宝。最常见的就是它的果实是“青果入药,红果生吃”。所以就有了“北有千年人参,南有掌叶覆盆子”一说。
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浙江争霸天下,朱元璋兵败后曾屯军于浙江临安的大明山千亩田,养精蓄锐,操练士兵。离千亩田不远的半山腰有个半夏村。春末夏初的一天,朱元璋率领将士们来到半夏村招兵买马,征集粮草,只见山坡上到处是鲜红的果子。朱元璋小时候放过牛,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于是就和士兵们以果充饥。出人意料的是,当晚有夜尿症的士兵起夜少了,第二天士兵们的小便如瀑倾泄,竟把尿盆给打翻了。消息传到朱元璋耳里,“覆盆,覆盆!天助我也!”朱元璋南征北战几十年就是要推翻元朝,来个天翻地覆,于是便给这收水缩尿的红果子赐名“覆盆子”。(李梅珍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覆盆子性味:味甘、酸,性温。归肝、肾、膀胱经。功效: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用法用量:6~12g。
《本草衍义》记载,掌叶覆盆子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因此也被称为“长生果”和“补肾圣品”。
中国范围内分布的覆盆子有194种,江西省上饶市德兴掌叶覆盆子是《本草纲目》与《中国药典》记载的一种药食同源天然植物。
覆盆子果实含有相当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钾、镁等营养元素以及大量纤维,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富含的覆盆子酮可以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有助减肥。其含大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花青素、枸杞多糖、甜菜碱、鞣花酸等,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功能。研究表明,覆盆子还对结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被誉为“生命之果”。
覆盆子的营养价值成分
天然阿司匹林——水杨酸
覆盆子是目前保养品界的新宠,因其中含有丰富的水杨酸成分,研究表明,水杨酸具有去除老化角质堆积,改善皮肤纹理、淡化色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作用。
瘦身元素——覆盆子酮
覆盆子酮具有很好分解转化脂肪的功能,能促进人体基础代谢,具有降低体内脂肪含量的作用,被称为“天然脂肪转化因子”。
癌细胞的克星——鞣花酸
鞣花酸在其他的食物里的含量非常少,而在覆盆子中含量相对较高。研究证明,鞣花酸表现出对化学物质诱导癌变及其他多种癌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结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视力的保护因子——花青素
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够预防癌症、增进视力、清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改善睡眠、加固血管,增进皮肤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配伍
1、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古今第一种子方:枸杞子八两,菟丝子八两(酒蒸,捣饼),五味子二两(研碎),覆盆子四两(酒洗,去目)。车前子二两(扬净),上药,俱择精新者,焙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九十丸,上床时五十丸,百沸汤或盐汤送下,冬月用温酒送下。(《摄生众妙方》五子衍宗丸)
2、治阳事不起:覆盆子,酒浸,焙研为末,每旦酒服三钱。(《濒湖集简方》)
相关论述
1、《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肾,起阳治痿,固精摄溺,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疑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2、《本草正义》:“覆盆子为滋养真阴之药,味带微酸,能收摄耗散之阴气而生精液,故寇宗奭谓益肾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语虽附会,尚为有理。《本经》主安五脏,脏者阴也。凡子皆坚实,多能补中,况有酸收之力,自能补五脏之阴而益精气。凡子皆重,多能益肾,而此又专入肾阴,能坚肾气,强志倍力有子,皆补益肾阴之效也。《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仍即《本经》之意。惟此专养阴,非以助阳,《本经》、《别录》并未言温,其以为微温微热者,皆后人臆测之辞,一似凡补肾者皆属温药,不知肾阴肾阳,药物各有专主,滋养真阴者,必非温药。
小小覆盆子 益肾养肝强
摘自2024-8-14中国中医药报
覆盆子是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的干燥果实,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成熟果实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可酿酒,也可用于制作酸奶等食品。
益肾缩尿功堪夸
覆盆子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最早以“蓬蔂(léi)”之名出现于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蓬蔂)味酸,平。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覆盆”。约成书于汉末的《名医别录》也有收载:“覆盆子,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五月采实。”宋代成书的《本草衍义》中则记录了覆盆子得名的原因:“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如此取名。”此后,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的功效逐渐被广大医家共同认可。
现代医药工作者也基于古代的实践成果,针对覆盆子补肾益精的功效做了大量研究。药理学研究表明,覆盆子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调节血清中性激素的水平,并通过抗氧化、抗衰、调节免疫、抗炎等机制保持机体活力,调节促进生殖能力。在临床上,覆盆子常用于治疗遗尿、尿频、阳痿、早泄、遗精、目暗昏花等疾病。
名方中的覆盆子
自古以来,含有覆盆子的中医经典名方不在少数,其中老百姓比较耳熟能详的有五子衍宗丸与补肾益精丸。
五子衍宗丸
该药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等五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肾益精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五子衍宗丸具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且能提高精子活力、精子数量,尤其对改善精子质量效果明显。现代临床常用五子衍宗丸治疗因肾虚精亏所致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包括少弱精子症、精液液化不良等。
补肾益精丸
本品由女贞子、菟丝子(酒炒)、墨旱莲、醋南五味子、桑椹、覆盆子、肉苁蓉、熟地黄等八味药材组成,具有滋肾填精、补髓养血的功效。补肾益精丸能广泛地用于治疗因肾精亏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梦泄、神疲乏力等。
(林奋)
山药与黄山药不可混用
摘自2025-10-1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山药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常见的菜色有许多,比如山药排骨汤、蓝莓山药泥、山药炒木耳等。不过,百姓很少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薯蓣”。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有2种“山药”,即山药和黄山药。二者皆来源于薯蓣科,不过功效却南辕北辙。山药性味甘平,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地方上有习用品种广山药、福建山药、温山药等。黄山药则味苦、微辛,长于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二者不可混用。以下细说诸“山药”。
山药
山药来源于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山药原名薯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唐代宗名李豫,故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名赵曙,遂改为山药。其根肉洁白如玉,故名玉延;修者长也,其根长而脆,故又名修脆(《吴普本草》)。此外山药还有其他诸多异名,如署豫(《吴普本草》),薯药(《清异录》),怀山药(《饮片新参》),蛇芋(《浙江中药手册》),白苕(《四川中药志》)等。
冬季茎叶枯萎后釆挖,净制干燥者习称“毛山药”。将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为河南道地药材,习称“怀山药”。《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直接收载为“怀山药(山药)”。广西则习惯将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作山药入药。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现代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症。麸炒山药补脾健胃之力增强,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等症。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开胃山楂丸、人参健脾丸等皆有用山药组方入药。不过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实热邪实者慎用。
山药是众所周知的药食两用佳品。山药味甘入脾,既补脾气,又益脾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者可常食用。可用作熬汤、做菜或煮粥等。如山药芡实粥,仅以山药、芡实及大米煮粥,有补虚固摄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山药中含有多糖、脂肪酸、黄酮类、黏蛋白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突变等多种药理作用。
山药一身是宝。《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有“山药藤”,便是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地上部分。其味甘、性平,可用于治疗皮肤湿疹、丹毒等症。植物薯蓣的珠芽则称“零余子”,百姓常用作冰糖葫芦。除食用外,亦是医家手中良药,《本草拾遗》言其“补虚,强腰脚,益肾,食之不饥”。
黄山药
黄山药来源于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的根茎。药材气微,味微苦。黄山药味苦、微辛,性平,归胃、心经,有理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胃痛、吐泻腹痛、跌打损伤等症;外治疮痈肿毒、瘰疬痰核。
另有中药黄药子,亦是来源于薯蓣科植物。《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将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入药为“黄药子”。其味苦,性平,有小毒,归肝、心经,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疮毒、喉痹、瘿气、蛇犬咬伤等症。中成药红卫蛇药片、金蒲胶囊、抑亢丸等皆有用黄药子组方入药。
其他“山药”
地方习用的山药,植物来源有薯蓣科植物褐苞薯蓣、山薯(广东薯)、参薯(毛薯《中华本草》)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7版)》将褐苞薯蓣的根茎收载为“广山药”,别名淮山。《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将植物山薯的根茎也作为“广山药”的来源。中成药骨松康合剂、千斤肾安宁胶囊皆有用广山药组方入药。
《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记载,植物褐苞薯蓣的根茎入药称“福建山药”。另外,植物参薯亦为“福建山药”的来源之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记载,植物参薯的根茎入药称“温山药”,而植物山薯也作为“温山药”的另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