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榴:秋季养生“黄金果”

(2022-10-25 14:41:09)


时间:2021-08-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刘岩

又到了吃石榴的时节,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十分讨喜,令人垂涎三尺。自古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被视为吉祥之物,同时也是秋季养生的“黄金果”。

营养价值高

据分析,石榴果实中含碳水化合物17%,水分79%,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高1~2倍,而脂肪、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果实以鲜吃为主,也可制成饮料,石榴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抗胃溃疡、助消化、软化血管,降血脂、血糖和胆固醇等多种功能,可达到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延年之功效,对饮酒过量者还有解酒作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证实,如果每天饮用一杯石榴汁,连用两周,减缓氧化过程,并可减少已沉积的氧化胆固醇,即使停止饮用,这种神奇的功效仍可持续一个月。研究人员断言,石榴汁在抵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效果非同寻常。

石榴最适合有口干舌燥、腹泻、扁桃体发炎等疾病的患者食用,但也有禁忌,胃炎患者以及泻痢初起者最好别吃。石榴含糖分多,并有收敛作用,感冒及急性炎症、大便秘结者要慎食,糖尿病患者要禁食。儿童最好少吃石榴,否则容易引发痰证,并加重急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等症状。

入药多用石榴皮

石榴可谓全身是宝,其叶、皮、花、根均可入药,而临床应用最多的是石榴皮。石榴皮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石榴的果皮,于秋季果实成熟后收集果皮,晒干,生用或炒炭用,以个大、皮厚实、棕黄色、外表整洁者为佳。其味酸、涩,性温,归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的功效,常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等症。实验表明,石榴皮有明显的抑菌和收敛功能,能使肠黏膜收敛,使其分泌物减少,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治疗腹泻、痢疾等症。以下推荐三个石榴皮药膳方。

石榴皮槟枣茶石榴皮3克,槟榔6克,大枣50克。将以上三味药洗净,加适量水煎煮。每日1剂,吃枣饮汤。能够健脾理气、消积杀虫。

石榴皮煮水石榴皮60克,加200毫升清水,煎至100毫升。每天3次,每次20毫升,饭后服用,连用7天,可助止腹泻之症。

石榴麦冬茶取鲜石榴1~2只、麦冬20克、桔梗15克,将此3味捣碎后开水浸泡,待凉后过滤,作含漱用,每日数次。此漱口方有生津利咽、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患咽喉炎及黏膜溃疡等人群日常保健用。(刘岩)

“萍水相逢”中的萍如何药用

 (2022-10-26 03:37:09)[编辑][删除]

摘自2022-10-24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萍水相逢,原义是浮萍因水而四处流荡、聚散不定,后用来比喻人原本素不相识,因机缘巧合偶然相逢。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成语“萍水相逢”,便源自于此。“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古诗中也常以“萍”表达漂泊无根之意。
浮萍属飘浮植物,水田、池沼或其他静水水域均有分布,常与紫萍混生。紫萍是中药浮萍的基源植物。《中国药典》记载,药用浮萍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6~9月采收。
历代本草著作对浮萍多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载其“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本草纲目》则载:“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瘫风,丹毒。”《温病条辨》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此为吴鞠通治上焦总则之一。浮萍性味辛寒,生境为水境,有轻清、漂浮、向上之特性,肺位在上、主气、主外,故浮萍归为肺经。
按照中医取类比象的原则,浮萍身在水中,有利尿之效,可用于水肿而有表热者;浮于水表,故能发汗透疹、宣散风热,临床常与西河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应用,用于外感风热及麻疹透发不畅等症;体轻,能够治疗皮肤病;浮萍随水而走、随风而动,有漂浮、走窜之性,若身体上下瘙痒不定时,可以一味浮萍水煎服,往往取得良好疗效。

“元老”佩兰的悠久药用史

 (2023-11-30 04:42:03)[编辑][删除]
“元老”佩兰的悠久药用史
摘自2023-11-29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佩兰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着悠久的药用史,是本草典籍的“元老级”药材。
兰因芬芳而受人青睐
第一个用于指称兰类植物的汉字是“蕑”(音jin,异体字为蕳)。汇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古代诗歌的《诗经》,首次出现这个字:“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诗经•郑风•溱洧》)这首诗描写郑国(位于今河南省中部)的男女青年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场景。“方秉蕑”,是指游春的年轻人手持一束蕑,祈求幸福和安宁,其习俗含义是祓除不祥。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陆玑所撰专门考据《诗经》各种植物、动物的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篇第一页就是对“方秉蕑兮”的注解:“蕑即兰,香草也。”
“兰”(繁体写法为“蘭”)字,出现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典籍、诗歌作品中出现不少与“兰”相关的文句。“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左传•宣公三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离骚》)兰,因为散发香气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代表美好事物、美好品格的一种意象。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编著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兰”的生物形态和属性仅做了三个字的解释:“香草也。”兰作为多种样貌植物的统称,其基本特点是散发香气。东汉时期,人们已经知悉兰草、泽兰、马兰和春兰、幽兰等多种以“兰”命名的香草,但限于字典体例,许慎没有在“兰”字的释文中罗列具体品种。大约100年后,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在注疏中汇总了“兰”的相关知识,说到了兰的外观特征、与草药泽兰的异同、种植情况、驱蛀虫功用等。这个“兰”,就是早期多用“兰草”之名的佩兰。
佩兰的本草学历程
早在先秦时期,医家就发现了佩兰的药用价值,将其用于临证治疗。《素问•奇病论》中记载了一则应用实例:“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兰,谓兰草也。”脾瘅即脾胃湿热证,主要症状是口中时有甜味,舌苔腻。岐伯治疗此病,使用一味兰草,煎汁内服。后世内经研究者将使用兰草治脾瘅之法,称之为兰草汤或佩兰汤,列为“内经十三方”之一。
在《神农本草经》中,佩兰以“兰草”之名被列为上品。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兰草”条目的正文做了三处补充,药性增加了“无毒”二字,主治功用增加“除胸中痰癖”,添加采收季节“四月、五月采”。唐高宗时期,苏敬等人奉敕编撰《新修本草》,“兰草”条目增补的注文明确指出:“此是兰泽香草也。八月花白,人间多种之,以饰庭池;溪水涧旁,往往亦有。”由于很多人家栽种兰草,《新修本草》编撰者对兰草及其形态相近的药草已能作出清楚区分,因此在注文中专门纠正了前人的错认。
从宋代到清代初期的大量本草著作,几乎都收载“兰草”条目。明代的龚廷贤是首位使用“佩兰”之名的医药学家,其启蒙读物《药性歌括四百味》中的佩兰(省头草)歌曰:“佩兰辛平,芳香辟秽,祛暑和中,化湿开胃。”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吴仪洛《本草从新》基础上于乾隆初年撰成《本草再新》的一书,是第一部以“佩兰”替代“兰草”作为药材名称的本草著作。
诗意点染佩兰应用史
诗词作品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从先秦时期俊男靓女的“方秉蕑”习俗到现代人赞叹“药中君子属佩兰”,述写佩兰的诗词作品以其特有的凝练语言,诗意地点染着佩兰在中国的悠远开发历史。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纫秋兰以为佩”之句,突出了夏秋季开花的兰草在早期应用中的佩饰功能,为文人雅士取用“佩兰”之名作出了重要提示。三国时期曹植的《七启》中载有一首包含“佩兰”名称的短歌:“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佩兰蕙兮为谁修,宴婉绝兮我心愁。”这要比本草著作在清代乾隆年间才启用“佩兰”替代外延宽泛的“兰草”名称超前约1500年。佩兰在各地叫法不一,因而有很多别名。传统诗词中既有使用本草名称佩兰、兰草的作品,又有使用都梁香、香草、水香、兰泽等别名的作品。
佩兰在许多地方随处可见,普通而招人喜爱。“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汉代《古乐府》)“佩兰长坂上,攀桂小山前。”(唐代杜淹《寄赠齐公》)“兰草园池静,槐花道路平。”(宋代冯山《效皮陆体药名诗寄李献甫》)“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妆饰。”(宋代秦观《促拍满路花》)“幸与蘼芜并,无花亦自芳。”(清代屈大均《兰草•其二》)
佩兰在民众中有多种多样的用法,这些都会在诗词中有所反映。衣插一束兰草,身佩一个香包,是民间最常见的散香除秽方法。“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宋代辛弃疾《兰陵王•其一•赋一丘一壑》)
兰汤沐浴既是节日习俗,也是放松自我、款待客人的一种方式。“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蒌草获再鲜,落花蒙重荣。”(南北朝萧衍《和太子忏悔诗》)“休公为我设兰汤,方便教人学洗肠。自觉尘缨顿潇洒,南行不复问沧浪。”(唐代吴融《南迁途中作七首•访贯休上人》)

芡实:健脾固肾水中人参

  (2023-11-30 04:43:53)[编辑][删除]
芡实:健脾固肾 水中人参
摘自2023-11-29中国中医药报
郑莉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
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又称“鸡头米”。芡实生长在池沼湖泊中,和茭白、莲藕、水芹、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八种植物并称为“水八仙”,并有“水中人参”之美誉。
《神农本草经》记载芡实“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记载芡实“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芡实性味甘、涩、平,归脾、肾二经,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干芡实质地坚硬,短时间内不易煮透,为了更好地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建议将其研磨成细粉食用,或者先在水里浸泡2小时,煮时会熟得更快。
苏东坡老年时身强体壮、才思敏捷,这得益于他有诸多的养生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天天嚼食芡实。据说,苏东坡吃芡实的方法颇有特点:时不时取刚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在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芡实的食用方法多样,除了嚼食,茶饮、粥食、炖煮汤品、打粉后制成烘焙糕点均可。
需要注意的是,芡实性涩,易滞气。一次忌食过多,否则难以消化;湿热体质、本身火盛、手心发热者禁食;食滞不化腹胀者慎服,大小便不通利、便秘、尿赤者禁食;婴幼儿、妇女产后不宜食;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食用,或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以下介绍几个芡实养生方,供读者选择。
四神猪肚汤
材料:芡实、莲子、薏苡仁、茯苓各10g,猪肚250g,枸杞6g,姜片、盐少许。
做法:新鲜猪肚,放在锅中焯水1分钟,捞起备用。芡实、莲子、薏苡仁、茯苓用冷水清洗后,浸泡60分钟,放在锅里加水煮开。放入猪肚和姜片,煮开后转小火继续煮40分钟左右,最后加盐调味,加枸杞点缀。
功效:健脾祛湿止泻。
芡实莲子百合羹
材料:芡实15g,莲子、百合各30g,冰糖适量、清水500毫升。
做法:芡实、莲子、百合用冷水清洗后,浸泡60分钟。将泡好的食材、冰糖依次放进豆浆机中。加500毫升清水,盖上豆浆机盖子,选择“米糊”选项,再按启动键即可。豆浆机打好后,将糊状物盛入碗中,撒上玫瑰花碎或桂花,气味更加香浓。
功效:养心安神、益肾固精、脾肾双补。

从成语“金蝉脱壳”说起

  (2023-11-30 04:39:34)[编辑][删除]
从成语“金蝉脱壳”说起
摘自2023-11-29中国中医药报
金蝉脱壳,出自元代关汉卿《谢天香》“三十六计”之一,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从生物学意义上去解释,金蝉脱壳是蝉发育过程中的一环,即蝉的幼虫蜕变为成虫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而在中药里面,此壳被称作蝉蜕。
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蝉蜕性甘、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蝉蜕药用历史悠久,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
清代医家张隐庵按照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认为只要“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也”,蝉声音清亮,故其善治失音。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雄蝉金蝉脱壳后,成了夏日“男高音”。若心情尚可,人们便当其是夏日消暑之乐。把蝉用油汆入肴,香酥可口;或将蝉喂养鸡、鸭等家禽,是促进生长的绝佳饲料。当然,小朋友是不管蝉音是否扰人,只想着取“金蝉脱壳”后的蝉蜕,毕竟这蝉蜕拿到药店是可以换成钱的。
金蝉脱壳作为计策,是积极主动的撤退和转移;作为生命传承,是蝉的“成人礼”;对于世人,蝉身有用,壳亦有用。(杜又)

洋葱:温中下气散寒利水

  (2023-11-28 03:35:37)[编辑][删除]
洋葱:温中下气 散寒利水
摘自2023-11-27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切洋葱流泪使人印象深刻,其实洋葱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独特香气、辛甘口感更令人增进食欲,回味无穷。洋葱不仅是常用的食物调料,也是受欢迎的药食两用食材。元朝成书的《饮膳正要》载有“回回葱”,为古代洋葱别称之一。书中记载洋葱:“味辛,温,无毒。温中,消谷,下气,杀虫。”指出洋葱有温暖脾胃、助于消化降气、杀虫等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载的“胡葱”就是洋葱,认为其“生则辛平,熟则甘温。”提到洋葱生食或熟食有不同性味和风味。可见我国对洋葱的食用价值有不少记载。
中医认为洋葱味辛甘温,具有健胃降气、解毒杀虫、润肠通便、解表利水、提神强身和化痰散结等作用。从性味上看,辛味能散能行能润,先入肺经,与人体水液代谢、宣通经脉等方面息息相关。甘味入脾,能补益脾胃、缓急。而且洋葱属于温性食品,能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增强人体阳气。对于阳虚体质人士,如经常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和面色淡白等,洋葱可以多吃一些;老年人也可以适量吃些洋葱、韭菜、生姜、胡荽、茴香等温性食品以增强体质。
洋葱主要分为三种,包括红皮洋葱、白皮洋葱和黄皮洋葱。现代研究发现,洋葱蕴含丰富的黄酮类、前列腺素类等化合物。它含有多种功效,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抗炎、抗病毒、抗糖尿病、增强男性睾酮激素和降低患癌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等。但食用洋葱也要适当,以免物极必反。因过食洋葱易于温燥、产气、刺激胃肠道,对于眼疾、皮肤瘙痒、胃火炽盛、有上火症状患者宜慎之。
以下推荐两款简易的洋葱食疗方:
洋葱蛋花汤
材料:洋葱半个或一个,鸡蛋两个,适量料酒、葱花、盐等调料。
做法:把洋葱洗净后切丝。鸡蛋则在碗中去壳打散,混合适量盐、料酒搅动均匀后撇沫。先将水煮沸后加入洋葱丝煮开,后倒入蛋液快速搅拌再煮。待汤成再加入适量调料、葱花搅拌即可。
功效:温中散寒。
凉拌洋葱木耳
材料:洋葱半个,黑木耳15克,适量盐、白糖、醋、白芝麻等调料。
做法:洗净洋葱后切丝。黑木耳则用水泡发洗净后撕小朵,在沸水中焯熟。待黑木耳焯好后,和洋葱丝一起搅拌,再加上适量白糖、盐、醋和炒熟白芝麻,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功效:润肠通便。

薯蓣善补气山药可养生——诗词中的山药及其药用价值

   (2023-11-28 03:31:57)[编辑][删除]
薯蓣善补气 山药可养生
——诗词中的山药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11-27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种玉能延命,居山易学仙。青青一亩自锄烟。雾孕云蒸,肌骨更凝坚。
熟梁蜂房蜜,清添石鼎泉。雪香酥腻老来便。煨芋炉深,却笑祖师禅。
这首《南歌子•山药》是南宋词人张镃的作品,上阕描写种植山药的隐逸情怀,下阕描写烹饪山药的闲情雅意。
山药养生有佳名
山药为薯蓣科薯蓣属藤本植物,以根茎入食入药。山药原产于中国,《本草纲目》载:“《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藷藇,音同薯蓣。则是一种,但字或音殊。”
山药原名薯蓣,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认为,其名称来源与山药的种植有关。与莲藕在泥土中横向生长不同,山药的根茎垂直向下,直插地中,如果土地坚硬,山药就会长得虬曲盘旋,影响外观品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种植山药前,先用钢钎在地上打一个垂直的洞,然后将山药的“芦头”放入洞中生长,这样长出的山药笔直修长,品相较好。这种种植方法,就像预先给山药建造了一个署衙一般,故称薯蓣。王安石《次韵奉和蔡枢密南京种山药法》载:“嘉种忽传河右壤,灵苗更长阙西偏。故畦穿斸知何日,南望钟山一慨然。”诗中“故畦穿斸”可能就是指用钢钎打孔种植山药。
古人取象比类,通过山药的种植探寻山药的功效。张志聪《侣山堂类辩》记载了一则医案:名医卢子由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血痢病人,心想这一定是肠管内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山药能随杵窍生长,性能塞管,如果用山药为君药,配合止血类中药治疗,定能痊愈,后来果然取得良效。
寇宗奭《本草衍义》载,薯蓣因避唐代宗李豫讳,改名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讳,改名山药,后世本草书籍辗转相传,遂为定论。实际上,早在隋唐时代,山药便是薯蓣的别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唐诗中也多有将薯蓣称为山药者,如韦应物《郡斋赠王卿》:“秋斋雨成滞,山药寒始华。”描写山药在秋雨绵绵的时候才开花结果。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描写高僧来访,挖掘山药煮熟款待。
山药刮去外皮后,洁白温润如玉,故在一些地方它又被称为玉延,如宋代卓田《送山药与友人》:“俗名谩自呼山羊,佳品由来号玉延。”
《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谓“薯预味甘温,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晋代罗含《湘中记》载:永和初年,有一采药人在衡山采药,迷路粮尽,饥饿难耐,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忽看到有一老翁,鹤发童颜。老翁用薯蓣给他充饥,并指点出山之路。采药人六天后回到家中,仍不饥饿,由此方知薯蓣神奇功效。南北朝江淹《草木颂十五首之薯蓣》便引用了这个典故:“华不可炫,叶非足怜。微根傥饵,弃剑为仙。黄金共寿,青雘争年。君谓无妄,我验衡山。”
山药为“四大怀药”之一,能像人参一样益气补虚,故又名“怀参”。传说采挖人参时要用红绳子系上,防止跑掉,采挖山药也有类似的传说。《古今图书集成》引刘敬叔《异苑》载,掘取山药时应默不作声,唱名者便不可得。
山药富含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适合病后虚弱羸瘦、脾运不健者食用,古代也有很多食用山药养生的诗词。如明代刘崧《尝山药》载:“谁种山中玉,修圆故自匀。野人寻得惯,带雨斸来新。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春。”李穑《谢西海廉使送山药崖蜜灯油》载:“崖蜂和众味,山药补三焦。”清代钱大昕《洞庭杂咏•其十六》载:“欲乞兰香三薯蓣,此生全不怕风波。”
菜山药清脆爽口,药用山药软糯甘甜,皆可日常食用,诗人们在饕餮美食的同时,不忘写诗纪念,如苏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杨万里《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药畦》:“雨余想见药苗肥,薯蓣堪羹杞可齑。”元代王冕《山药》:“烹庖入盘馔,不馈大官羊。”
山药益气还养阴
“薯蓣根多类芋形,只宜色白不宜青。面麸尽解休同食,雾露谁云未可经。补肾管教精勿滑,健脾能使泻俱停。性情和缓真君子,服食非多效不灵。”(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山药》)
山药能止泻、止带,适用于脾气虚弱或气阴两虚、消瘦乏力、食少便溏或泄泻及妇女带下等。但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对气虚重证,多入复方使用,用作人参、白术等的辅助药,如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食少便溏,完代汤治疗带下。
“甘入脾经白肺经,论功大足补黄庭。强阴有助虚羸绝,益气无容寒热停。”(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薯蓣》)
山药能补肺气,兼能滋肺阴,配伍太子参、南沙参等,可治疗肺虚久咳或虚喘。
“薯蓣甘温气最平,能补荣卫治湿凝,腰疼梦失虚羸热,又止头风眼眩睛。”(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薯蓣》)
山药既补脾肺肾之气,又补脾肺肾之阴,配伍黄芪、天花粉、知母等,可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使用。
“江馆无家久似家,西风院落老天涯。黄缠薯蓣犹多叶,绿拥芙蓉尚未花。”(节选自金末元初郝经《甲子秋怀》)
山药的茎叶入药,名为山药藤,具有清利湿热、凉血解毒的功效,煎汤熏洗或捣敷,可治疗湿疹、丹毒。

如何区分姜黄、郁金、莪术、片姜黄

  (2023-11-30 08:24:16)[编辑][删除]
如何区分姜黄、郁金、莪术、片姜黄
摘自2023-11-29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基地里种有一大片姜黄,每次对外科普基本都是从“咖喱土豆”“咖喱牛肉”开始。咖喱菜式美味,在大家如此熟悉的这种菜肴当中便有中药姜黄。姜黄因其形似姜而色黄,可浸水染色而得名。姜黄富含姜黄素,因此常作调味品和着色剂被用于咖喱粉、调味料等的制作。
说起着色,姜黄不仅可以给菜肴增色,也是从古至今黄色染料之一。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记载:“(郁金)今人将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耐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说“(郁金)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气”。当时的郁金和姜黄分辨不严,往往混淆通用。宋代苏颂《图经本草》便记载:“郁金、姜黄、蒁药(莪术),三物相近,苏恭不细辨,所说乃如一物。”
及至清末,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载“姜黄,《唐本草》始著录。今江西南城县栽种之姜黄贩他处染黄,其形状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极黄,气亦微辛”,其所言的姜黄便是如今药典收载品种。
姜黄现多为人工栽培,是四川道地药材之一,在四川省犍为县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其在成都双流、崇州一带也广为种植。
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入药便是中药姜黄。姜黄味辛、苦,性温,归脾、肝经,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姜黄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书中言其“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后,历代医家对其应用多有补充,至《中国药典》2020版将其应用总结为: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包含姜黄的经典方。如《圣济总录》姜黄散,便是以姜黄配当归、木香、乌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心胸痛。《医宗金鉴》姜芩四物汤,则以姜黄配黄芩、当归、牡丹皮、地黄、川芎等同用以活血化瘀、泄热通经。《赤水玄珠》姜黄散,以姜黄配甘草、羌活、白术同用,治臂痛,非风非痰者。《伤科方书》姜黄汤以姜黄常配苏木、川芎、乳香、没药等治跌扑损伤、瘀肿疼痛等。另有疡科常用敷药如意金黄散,以姜黄配伍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等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疖肿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
姜黄,药食两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品等行业,具有很高的开发及应用价值。姜黄中含挥发油类和姜黄素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姜黄具有保肝护肝、抗抑郁、抗炎、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因姜黄有破血行气之效,所以孕妇及经期女性要慎服,血虚而无气滞血瘀者要忌服。根据中医九种体质学说,血瘀体质人群更为适宜食用。
植物姜黄的块根入药为黄丝郁金。郁金,“金”言其色黄,“郁”言其善治郁病,因其颜色、功用而得名。另又有植物温郁金、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块根分别以“温郁金”“桂郁金”“绿丝郁金”,同“黄丝郁金”一起作“郁金”为《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郁金性寒,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效。
另有片姜黄,却非姜黄切片而得,而是来源于另一种植物——温郁金的根茎。植物温郁金的根茎也可入药为莪术。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的为莪术;趁鲜纵切厚片晒干后的是片姜黄。因蒸或者煮后淀粉粒糊化,因此通过加热炮制的莪术药材断面呈角质状,不加热炮制的片姜黄则略显粉质。莪术与片姜黄的功效有所不同,莪术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效,片姜黄则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此外,蓬莪术、广西莪术的根茎亦作中药“莪术”为《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
从古今药用和历代本草记载来看,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四味药往往相混不分。但现代《中国药典》已明确仅以姜黄的根茎作姜黄,其他品种均不再作姜黄药用。植物姜黄的根茎和块根入药分别是姜黄和郁金。根茎和块根的区别在于:根茎有节,如姜便是根茎入药;块根为“块”,无节,乃一个整体,如麦冬便是块根入药。是以可以通过药用部位(块根入药),把郁金与莪术、姜黄分开。姜黄来源单一,便可与莪术区分开。最后,趁鲜加工的则是片姜黄。

雷公藤与雷公根:是藤非藤用其根,是根非根用全草

   (2023-11-24 04:33:28)[编辑][删除]
雷公藤与雷公根:是藤非藤用其根,是根非根用全草
摘自2023-11-23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雷公藤与雷公根,从名字看,还以为是一株植物上的不同部位。实则二者的植物来源、功效主治完全不同,甚至一个有毒,一个能解毒。因此二者绝对要分开,避免混用。
中药雷公藤来源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或根的木质部。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痛、杀虫解毒的功效,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因雷公原为神话中司雷之神,借以为名,以示其毒性之烈(《中华本草》)。雷公藤是一种强力抗风湿药,汪连仕《草药方》载其能“蒸酒服,治风气”。雷公藤苦寒,清热解毒,且能以毒攻毒,有消肿之功,《湖南药物志》言其“杀虫,消炎,解毒”,常外用治热毒疔疮、带状疱疹、脓疱疮等。
雷公藤的根茎叶花及芽皆有毒,嫩芽和花毒性最大,其次是叶、茎、根茎及根皮。一般以根部入药为多,而根皮毒性较根心大,故中药房配备的一般均为去根皮的木质部饮片。内服时宜严格控制用量,孕妇禁用。雷公藤主要含有雷公藤吉碱、雷公藤特碱等生物碱和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酮等萜类成分,其中二萜类成分毒性最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有抗炎、镇痛、抑制免疫、抗肿瘤等作用。
中药雷公根(《江苏植物药材志》)为积雪草异名,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新修本草》说“此草叶圆如钱,荆楚人谓为地钱草”。积雪草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解毒消肿之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其“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陶弘景言此草“方药不用,想此草以寒凉得名耳”。其性大寒,可用治多重热毒症,如治温热病,气分实热之高热不退,可单用积雪草鲜品大量煎水或捣汁服,效果明显。因积雪草有解毒之效,民间常用本品治疗药物、食物中毒,如木薯中毒,可将积雪草捣烂取汁,开水冲服。积雪草主要含积雪草苷、积雪草酸、积雪草糖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积雪草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民间常将其作野菜食用,如做汤、炒蛋等,《天宝单行方》有云“彼人常充生菜食之”。现代以积雪草开发的面膜、精华等美容护肤产品倍受女性朋友们喜爱。
雷公藤是藤非藤用其根,雷公根是根非根用全草,不外如是。

张锡纯论水蛭妙用之理

    (2023-11-03 04:10:1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张钟文 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技精湛,重实践,在中药的运用配伍中多有创新。水蛭是临床常用的水生动物类中药,张锡纯用水蛭,承前贤医理,参西医之论,合临证所悟,取象而比类,经验独到,可师可法。《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系张锡纯学术思想荟萃之著,书中多次论及水蛭,8则医案用到水蛭,兹整理如下,以供临证参验。
前贤医理及西医之论
《本经》之论,水蛭生用
水蛭列于《神农本草经》下品,原文载“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此系中医学关于水蛭较早论述,未曾言及炮制方法。自张仲景《伤寒论》始见水蛭炮制为用,抵当汤、抵当丸二方言水蛭“熬”,此处“熬”与“焙”“炒”相似。现水蛭少有生用,《中国药典》收载的滑石粉炒法为当下水蛭主流炮制方法。《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处女经闭》载“按水蛭《神农本草经》原无炙用之文,而后世本草谓若不炙即用之,得水即活,殊为荒唐之言。尝试用此药,先用炙者无效,后改用生者,见效甚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水蛭中含有多种多肽与蛋白质,炮制后蛋白质变性,导致水蛭抗凝血效果下降,也佐证张氏之论。然水蛭气味腥臭,生用吞服实难下咽,因此张锡纯常以他药相合而用,每用山药末煮茶汤,加红糖送服水蛭末。现多将生水蛭磨粉,装于胶囊之中,可防腥味之弊,国医大师颜德馨喜用此法。
灵胎之说,迟缓善入
清代医家徐灵胎,业通经儒,功擅岐黄,广求博学,著述颇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乃徐氏“为之探本溯原,发其所以然之义”而著,《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下品•水蛭》载“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言“迟缓善入”之性,性迟缓则逐瘀破血而不伤血,善入则消散癥瘕积聚而无害,张锡纯于徐灵胎之论赞誉有加,深受启发。《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女科方•理冲丸》载“特是徐氏所谓迟缓善入者,人多不解其理。盖水蛭行于水中,原甚迟缓。其在生血之中,犹水中也,故生血不伤也。着人肌肉,即紧贴善入。其遇坚积之处,犹肌肉也,故坚积易消也”,从水蛭法象阐明徐灵胎之论。
法象用药,理通效明
法象药理是指依据药物的外在表象如形色、气味、质地、习性、生长环境等来认识药物作用、功效的内在机理。法象药理肇始于宋,宋代理学的“格物穷理”思想、“体用说”理论等内容对于法象药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锡纯熟谙法象药理,据此论药,每多创见,主要从味、气、色三方面论述水蛭功效机理,《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水蛭解》载“为其味成,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中之瘀”,“味咸入血”、“气腐化瘀”与“色黑下趋”皆为张锡纯观象识药之果也。
西医之法,吮人毒血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应用水蛭吸血疗法治疗疾病,19世纪水蛭疗法风靡欧洲,水蛭甚至一度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张锡纯汇通中西,亦对水蛭吮血法有所论及。《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水蛭解》载“西人治火热肿疼,用活水蛭数条,置患处,复以玻璃杯,使吮人毒血,亦良法也”,张氏对这一治法十分欣赏,赞誉“亦良法也”。然而由于这一治法并不符合现代医学要求,所以现在实难得见。
临证所悟及独到经验
临证用法,破血、消癥
张锡纯于水蛭之应用可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破血与消癥。《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誉水蛭为“破血之药”,言其“猛于三棱、莪术”,于瘀血坚甚者常用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产后癥瘕》言水蛭“消癥瘕专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女科方•理冲汤》载一妇人癥瘕案,案中云:“惟最初所结之病根,大如核桃之巨者尚在。又加生水蛭(不宜炙)一钱,服数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水蛭八案,七则为癥瘕医案。现代研究发现水蛭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显著抗癌活性,在肝癌、肺癌、膀胱癌等癌症治疗中疗效突出。
配伍得当,环环相扣
张锡纯于水蛭配伍应用,最具特色之处可概为两者。一者为水蛭合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及滋阴清热药(天冬、知母、天花粉),治疗癥瘕需以消癥之品攻伐,恐其伤正气,故常合补益之品,《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产后癥瘕》载“是当以消癥瘕之药消之,又当与补益之药并用,使之消癥瘕而不至有伤气化”,然水蛭等消癥瘕药与补益药同用不过一道法门也,善治者多能识之。攻伐之药、癥瘕之疾,若施补益,何堪少用?若参、芪大剂助热何如?张锡纯言:“更佐以参、芪、术诸补益之品,则消癥瘕诸药不虑其因猛烈而伤人。且又用花粉、知母以调剂补药之热。”此论实为周到之说,其配伍用药环环相扣,方能疗疾而无虞。医者倘能如张锡纯面面俱到,不致顾此失彼,则可堪大任。二者,山药煮粥送服水蛭,水蛭气味腥腐,刺激性强,患者多难耐受,张锡纯煮粥送服,减弊增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处女经闭》载“(水蛭)其性并不猛烈,惟稍有刺激性。屡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药煮粥送服,此即《金匮》硝石矾石散送以大麦粥之义也。且山药饶有补益之力,又为寻常服食之品,以其粥送水蛭,既可防其开破伤正,且又善于调和胃腑也”。张锡纯此法源宗仲景,而又有变通。
张锡纯既承前贤,又发己见,师古不泥,中学为体,旁参西学,兼收并蓄,自水蛭一味可窥一斑。

秋深霜浓话桑叶

     (2023-11-07 04:27:2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孙治安 韦绪性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孙珩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
“秋日平原路,虫鸣桑叶飞。”唐朝李嘉祐《送从弟归河朔》的诗句,将我们带到了丹枫层染、桑叶飘落的深秋。桑树是我国古老的树种,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桑”字,可见我国种植“桑”的历史之悠久。许慎《说文解字》云:桑树有“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尤为甚者,古代称十月霜后桑叶为“神仙叶”。因此,桑树和桑叶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用价值。
桑叶的药用功效
桑树为落叶小乔木,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中药用桑叶一般在每年的霜降季节后采收质量为佳。在十月霜后采摘的桑叶称为霜桑叶、黄桑叶、冬桑叶等。桑叶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病证。
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桑叶及桑叶制剂有降血压、降血糖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治疗;桑叶还有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可抑制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预防癌细胞的生成,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桑叶的桑素具有抗癌活性,其中的维生素具有抑制变异原效应。桑叶具有抑菌、抗炎作用,桑叶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所需的抑菌浓度较低,pH值范围较宽(4~9),热稳定性较强,可显著地抑制大鼠创伤性浮肿,阻止结膜炎、耳郭炎、肺水肿等病的发展。
桑叶的临床应用
中医认为,桑叶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所致的发热、头痛、咳嗽等,常配伍菊花、连翘、杏仁等,如桑菊饮。桑叶味苦性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可用于燥热伤肺所致的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如清燥救肺汤。桑叶味苦性寒,兼入肝经,具有平肝潜阳之功,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的治疗,常配伍菊花、石决明、白芍等中药。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泻肝火、凉血、益阴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车前子等以清肝明目,治疗肝经风热、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涩痛、流泪等;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组成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导致眼目昏花的治疗。桑叶味甘性寒,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可单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
桑叶经过霜露的浸润,味苦、甘,性微寒,具有良好的皮肤美容作用,特别是对面部的痤疮、褐色斑等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青年人阳气旺盛,平素喜食油腻辛辣之物,易导致脾胃积热生湿,再加上外邪侵犯皮肤,致使皮肤毛孔堵塞,则生痤疮。治疗痤疮时,每日须取鲜桑叶50克,煎汤后分3次服用,一般15日见效;鲜桑叶适量捣烂,可外敷痤疮,每次30分钟,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桑叶还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之功,可用于治疗便秘。此外,嫩桑叶(去蒂洗净暴干)500克、黑芝麻200克、白蜜500克,将芝麻捶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加入桑叶调制为桑麻膏,早晨用盐汤服,傍晚用黄酒服,可以治疗白发、脱发,延年益寿。
桑叶还可制作成桑叶茶,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和治疗。如《本草备要》中记载桑叶可“代茶止消渴”。桑叶茶的制作工艺需经采桑、洗晾、切叶、杀青、揉搓、解块、烘干、制香等工序。传统的桑叶茶须经热加工的方法,如炒干、烘干等高温制作,从而导致桑叶活性成分的流失,降低桑叶茶的降糖效果。为了提高桑叶茶的降糖功效,现代学者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尝试,发现在低温下加工的冻干桑叶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桑叶的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等成分,有效地提高桑叶茶的降糖效应。
近年来,随着人们食谱的不断变化,食用桑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尤其是春天采摘的桑叶芽,颇受时尚人士的青睐。桑叶在临床使用中,既可煎汤内服,每次用量6~10克,又可或入丸、散、膏之剂。一般外用适量,煎汤外洗局部,或捣烂外敷患处。桑叶蜜制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本草蒙筌》曰:桑叶“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词中的菊及其药用价值

      (2023-11-07 04:19: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涵秋寒渚,染霜丹树。尚依稀,是来时、梦中行路。时节正思家,远道仍怀古。更对著、满城风雨。
黄花无数,碧云欲暮。美人兮,美人兮、未知何处。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
这首《惜黄花•九月七日定兴道中》是宋代词人史达祖的作品,描写重阳时节的思乡之情。词牌《惜黄花》由“黄花无数,碧云欲暮”得名,调名本意即吟咏菊花。古人认为菊花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
诗中有菊保健康
菊原本写作蘜,从鞠,《礼记》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古人认为花事至菊花而穷尽。唐代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寒露节气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晚秋时节,菊花应节而开。
菊花秋季开放,又名“秋花”,在明代冯梦龙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王安石写《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到后,对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诗中以秋花指代菊花。农历九月又叫菊月,明代杨范的作品《九月旦湖上偶兴》载:“凉气萧萧菊月初,暂休讲席过罂湖。”
菊花花蕊多为黄色,故又名金蕊。宋代林昉《答黎教授•其二》载:“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服食菊花能延年益寿。
古人认为,菊花花圆象天;色黄比地;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冒霜吐颖,蕴坚贞之质,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花也因此成为文人讴歌的芳草,如屈原《九歌•礼魂》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古人常服食菊花以求健康,如屈原《离骚》载:“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西晋潘岳《秋菊赋》载:“既延期以永寿,亦蠲疾而弭疴。”苏轼《后杞菊赋》载:“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我国很早就有就有重阳节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汝南恒景随仙人费长房游学,在费长房指点下,通过登山饮菊花酒躲避了灾难,后来遂成为民间风俗。《本草纲目》载,饮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的功效,加上地黄、当归、枸杞等药物则效果更佳。唐代钱起《九日登玉山》载:“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在此基础上,后世又产生了重阳节簪菊、吃菊花糕等习俗,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菊花质地轻柔,清香馥郁,将其阴干,收入枕中,制成菊花枕头,可治疗头风、头晕、失眠。
菊花明目散风热
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菊花)、叶(菊花叶)、幼嫩茎叶(菊花苗)、根(菊花根)、头状花序的蒸馏液(甘菊花露)均可入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真菊延龄味最甜,地黄枸杞用须兼。头疼堪定风旋转,目痛能清火上炎。轻软制成囊可枕,清香酿出酒应添。白花一种尝微苦,染却髭髯有甚嫌。”(清代赵瑾叔《甘菊花》)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菊花可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
“菊花味甘气平寒,诸风温痹皮肤顽,头眩目泪胸烦痛,久服滋阴肠胃安。”(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菊花》)菊花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可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等。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菊花》)菊花性寒,能清肝热、平肝阳,配伍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伍羚羊角、钩藤、桑叶等,可治疗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唐代徐夤《菊花》)菊花叶用于头风、目眩、疔疮、痈肿的治疗。菊花苗性凉,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头风眩晕、目翳的治疗。菊花根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的治疗。甘菊花露味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用于头风眩晕的治疗。
清热解毒野菊花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唐代王建《野菊》)野菊花是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用于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痛、眩晕的治疗。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载:野菊花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
“野菊未尝种,秋花何处来。羞随众草没,故犯早霜开。寒蝶舞不去,夜蛩吟更哀。幽人自移席,小摘泛清杯。”(宋代司马光《野菊》)野菊花能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可治疗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宋代杨万里《野菊》)野菊花配伍金银花、夏枯草等,可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时节,菊花傲霜开放,不畏严寒,迎风独立,形态美丽,药香氤氲,芳菲宜人,可赏、可食,可入药、可入诗,映东篱而神爽,充金匮而有余芳。

有趣的“菊枕诗”

       (2023-11-03 03:47: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亦有“花中隐士”雅称,每年深秋至初冬集中盛开,不仅有凌寒傲霜、高洁不屈的品格,还是入药入馔的佳品。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安神醒脑等功效。古代文人雅士深谙菊花之妙,常采菊作枕,疗病健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南宋陆游善于养生健身,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诗人,对菊花枕寄予了浓厚情怀。早在与表妹唐婉新婚燕尔时,二人采集菊花晒干做枕芯,缝制了一对“菊花枕”作纪念。后来,陆游感怀此事,赋诗记之:“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陆游还在《剑南诗稿》中提及“菊枕”旧事:“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到了晚年,陆游得了“头风病”,常以菊花作枕疗治,他在《老态》一诗中有句:“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头痛病犯了,就枕菊花枕;腿脚麻痹了,就睡藜杆床,这样简朴的方式可以保健。
北宋史学家、散文家刘敞对菊花枕的功效深有体会,他写有一首《菊花枕》,诗曰:“鲜鲜秋菊花,粲粲黄金钱。采掇时苦晚,弃遗情所怜。道人教为枕,示可以延年。”诗人描绘黄菊鲜灵、粲然,如黄金钱般美妙,从道人那儿得到了制作“菊花枕”之法,用此疗疾,省钱省事,简便易行。
南宋文学家林亦之从友人处听到了“菊花枕”的好处,写诗赞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这种独特的药枕一枕清如“冰丸月下饮”,并且目如盈盈秋水,炯炯有神。
菊花枕常常枕之,不仅可醒脑明目,除燥养生,更让人美梦幽香,好景浮来。
趁着霜满天、菊正黄,趁着心尚年轻,情还未老,我们东清热平肝两“菊花”
摘自2024-8-1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菊花”和“野菊花”。“菊花”又有黄、白之分。一般认为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明目;野菊花偏于清热解毒。以下细说二者。
菊花
中药“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古今处方常用甘菊(《抱朴子》)之名,另也有别名真菊(《抱朴子》)、金蕊(《本草纲目》)、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等。《本草经集注》言:“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所述“味甘之菊”和“白菊”皆为今之药用菊花。除花入药外,菊花叶也可入药。《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菊的栽培品种药用菊花叶入药为“菊花叶”,能治疔疮、痈疽、头风、目眩等症。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其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上品,谓“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现代临床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的治疗。中成药小儿感冒颗粒、保济丸、明目上清片等便有用菊花组方入药。
菊花轻清凉散、宣扬疏泄,能祛风热之邪,除邪而不伤正,善解上焦头目风热,常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等。如《温病条辨》桑菊饮,临床常与桑叶、薄荷等配伍,共奏疏风解表之功。菊花为“目科要药”(《本草正义》)。如杞菊地黄丸,以菊花、枸杞子入于六味地黄丸中,以滋养肝肾、平肝明目,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出现两眼昏花、头重足软,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者。
菊花药食两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用菊花酿酒作茶、炒菜制糕饼等,或以菊花为原料开发成大健康食品,如菊花糖、菊花饼干等。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及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菊花。
菊花主要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氨基酸、绿原酸和糖类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氧化、抗病毒、降血脂、抗菌、抗感染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凡百种”的记载。药用菊中,按颜色不同,有黄菊、白菊之分。一般临床平肝明目多用白菊,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药品化义》便有言“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是以清肺热须黄甘菊”。《药性通考》亦有言“菊花虽有黄白,其性相同,黄者取中州之气,能入脾经,清胃火,其功比白者更有功也”。白菊花寒凉之性弱于黄菊花、野菊花,且口感清香甘甜,最适合泡饮。至于常作茶饮的金丝皇菊等,不作药用。
野菊花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花小,棕黄色。舌状花1轮。气芳香,味苦。《本草拾遗》谓:“苦薏,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日华子本草》明确载“野菊”名,谓“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日用本草》言:“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历代本草所言“苦薏”“野菊”即为今之所言野菊。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本草汇言》谓其“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之药也……煮汤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野菊花,热毒所致诸症均可用之,又具疏风清热之功。现代临床常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的治疗。中成药野菊花栓是仅用野菊花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抗菌消炎的功效。中成药夏桑菊颗粒也是以野菊花入药,而非菊花。相比菊花,野菊花苦寒之性更甚,清热解毒之功更强,一般不适合作为代茶饮日常饮用。脾胃虚寒者宜慎服该品。
野菊花含有菊花内酯、野菊花醇、挥发油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降压、抗心肌缺血、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等作用。
广西也有称野菊为甘菊的,与植物甘菊分属两种,应予以区别,不宜混用。《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另将植物甘菊的头状花序收载为“菊米”,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的治疗。篱采菊,野岭觅香。 (刘琪瑞)
秋菊在野
摘自2024-9-20中国中医药报
野菊是秋天乡野里极其常见的植物,它像乡下的孩子一样自由地生长,无论是在荒坡地里,还是在田埂上,野菊都以简约质朴的形象摇曳于蓝天白云之下。
秋日里,我特别喜欢陪着外公到野外采摘野菊。外公专挑偏僻的坡地采摘,他说那种地方受到的侵扰少,生长出来的野菊质地纯净、花瓣柔嫩、花盘完整,也开得最灿烂。我挎着小篮子,外公下手掐,不出半天,小篮子就被塞得满当当的,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拥簇在篮子里,缕缕清香扑鼻而来。我总是忍不住凑近小篮子,猛吸上几口。
外公把采摘回来的野菊均匀地铺开,放在阳光下晾晒。等完全晒干,外公便拿来一只陶罐,把晒干后的野菊花塞进陶罐里。
外公特别喜欢喝菊花茶。每天清晨,外公会烧开一锅水,把滚烫的水倒进茶壶,然后从陶罐里掏出一小撮野菊干撒进壶里。在热温的拥簇下,干枯的野菊花瓣慢慢地舒展。它在水中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绽放。那些凝结在干枯花瓣中的秋日的精致,片刻间得以释放。秋日的野菊香气,至壶底向上漫延,清香四溢。
菊花茶泡好后,外公给自己倒上一杯,慢慢地踱到屋檐下,浅浅地抿上一口,然后眯上眼睛,似乎在回味,那种陶醉的神情,仿佛他的身体已飘向远方,沉浸在旷野中的花香里。
晒干后的野菊,除了用于泡茶,还可以做成菊花枕。有一段时间,我睡眠不好,经常在半夜里惊醒。母亲非常担忧。她听人说,菊花枕能有助于改善睡眠,于是找来一块土布,用棉线缝成枕套,把野菊填充进去,做成菊花枕。枕着母亲精心缝制的菊花枕,犹如躺在野菊丛中。
野菊常见易得,它清热解毒、明目,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除了用于菊花茶、菊花枕,人们还用它来制作成菊花酒、菊花糕。在深秋的日子里,就着秋日暖阳,泡一壶菊花茶,吃几片菊花糕,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广东台山 王同举)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2023-11-02 03:30:3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1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秋天到了,又到挖百合的季节了。百合是百合科植物卷丹(卷丹百合)、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风寒咳嗽、脾寒便溏者忌服。它的常用剂量为10~30克。
百合的根茎可食可药,花散发着隐隐幽香,又象征着高雅与纯洁,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观赏百合花,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享受,难怪诗人陆游写下了“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堪笑龟堂老,欢然不记贫”的赞美诗句。
百合用于治疗肺阴虚的燥热咳嗽及劳嗽久咳,能养阴清肺、润燥止咳。比如《济生方》中的百花膏,百合与款冬花相配伍,治燥热咳嗽,痰中带血;《慎斋遗书》所载百合固金汤中,百合与生地黄、玄参、川贝母同用,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百合润肺,也可以试试食疗方——百合雪梨汤。其做法是:净百合50克(也可用干品,用量减半)、雪梨1个、冰糖适量。将百合倒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熟,再将去皮核的雪梨块和冰糖,再煮半小时即成,吃起来酸甜可口、润肺解渴。
百合清心安神,因而还可以治疗情志病,多用于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张仲景以百合为主治疗此类疾病,便将病名命名为“百合病”。该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主要方药为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其中百合鸡子汤是一个典型的食疗方。现在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化裁一个食疗方——百合蛋花汤:净百合50克,加水煮熟,再将鸡蛋2个搅匀,倒入锅中,用汤勺搅动即成蛋花,加入食盐、味精、芝麻油等调料即成。如鸡蛋去除蛋清,即是百合鸡子汤,可作为惊悸、失眠、心烦、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的食疗方。
百合还可以治疗胃脘痛。《神农本草经》中云百合有主“心痛”的功效,此“心痛”实即“心口痛”,中医称为胃脘痛。该功效被其养阴作用所掩盖。《时方妙用》中百合乌药汤就是治胃脘痛的简便良方,方中重用百合为君,对气滞胃痛尤为适宜。原方“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亦属气痛。”用百合一两(30克),乌药三钱(9克),重在通气和血,可行气止痛、凉润清热,治气郁化火,热积中脘之胃痛颇效。京城名医焦树德就十分推崇该方,他以此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对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痛,属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者,往往取得佳效。这里也可以推荐一道食疗方——百合粥:粳米50克,淘洗后煮15~20分钟,再加入净百合30克同煮,粥成后(或加少许冰糖)食用。该粥可益胃养阴、润肺止咳,适合慢性胃病、慢性支气管炎者。

沉香:亦香亦药亦雕材

       (2023-11-03 03:50:28)[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沉香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现就其来源用途、资源分布等简述之。
运香之港
沉香一物跨三界,可以熏香,可以入药,可以雕刻,身价不菲,举世瞩目。
中国香港,“香港”二字与沉香渊源颇深。香、港,运香之港,运的就是沉香。
早在明代,东莞一带盛产莞香,莞香专指广东省东莞县所产之沉香,香港充当了转运东莞之香的主要港口。久而久之,运香之港就成了香港。
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县,原名香山县,那里广种沉香。对此问题,我专门有篇考证文章发表于《中国文化通志——香港卷》。
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栽种了1997棵沉香树。
香港岛上的高升街是一条药材街,特别以名贵药材著名,我经常带学生们到那里见习考察。每次我都要去拜访一位老掌柜李震熊先生,他会把一些珍贵沉香拿出来让学生们参观,了解正品沉香的鉴别特点。沉香价格昂贵,主要因为数量稀少,不是每一棵沉香树都能取到沉香。
健康的沉香树并不分泌起主要药效的物质成分,只有当树体受到伤害,比如发生被雷劈或被虫咬等情况后,伤口处被真菌感染,植物出于自我防御机制才会产生分泌物,从而形成沉香,“沉香”就是“生病的木头”,可遇不可求,正如不是每一头牛都有牛黄,不是每个蚌壳里面都有珍珠一样。
沉香用途
沉香的用途之一是入药。沉香入药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书中将沉香列为上品。
沉香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经典的中成药紫雪丹、四磨汤、苏合香丸里都用到沉香。
《本草纲目》里一共收载了十几首含沉香的复方,其中有七首方剂是李时珍新增加的。现代研究表明,沉香具有镇静、镇痛和抗菌的药理活性。
沉香的用途之二是制香,它是高级香料制品的重要原料。我国有悠久的用香历史,在庙宇内礼佛打坐时,在祠堂内供奉时,在家中品香时,香都是关键的必需品。清末女官裕德龄写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太后爱用沉香,以愉悦身心。几乎每座皇宫的殿阁里都有香炉,香烟缭绕,日日不绝。
香道中用沉香,不仅在我国如是,在日本、韩国、越南亦如是。人们认为闻香能清除秽浊之气,清净身心。
沉香的用途之三是作为雕塑、工艺品的原料。与入药和熏香相比,沉香作为工艺品的附加值特别高,为珍贵的收藏品。
宫廷展览中常见用沉香制的把玩物件,在沉香器物上,金银只是陪衬。沉香有自然的纹理、静谧的幽香、天然的造型,不加雕饰已成大器。很多药材店铺、古玩店铺都会将沉香陈列于橱窗内,作为镇店之宝。用沉香制成的手串、把件是当下最火的木器文玩之一。
资源分布
沉香来源于瑞香科多种树木,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有国产的和进口的。
国产沉香来源于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含有树脂的木材。白木香也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沉香的唯一法定植物来源,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区。
宋代本草著作《本草衍义》的作者寇宗奭,兼通医药,药材鉴别经验丰富,曾任职宋代惠民局,专门负责管理药材市场、鉴别药材。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有这样的记载:沉香木,大者合数人抱……有香者百无一二。
未能形成树脂、没能结香的沉香木,称为“女儿香”,不能入药。沉香树的繁殖生长其实不太难,难在自然结香。
由于白木香自然结香率低,先人发明了一种人工结香方法,即定向培育沉香的技术。民国时期《东莞县志》记载了用人工的方法让沉香树木结香,人为砍伤树木,促使树生病,形成沉香,称为“开香门”。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结香的过程十分漫长,想要香好,10~20年都算短的。尽管在海南等地已大面积种植沉香,然而要等到自然结香,尚需时日。从事沉香行业,急功近利是做不成的。
进口沉香是来源于瑞香科的另外一种植物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含有树脂的木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地。
如今,野生沉香树木在我国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在越南,上等的沉香产量也很有限,濒临灭绝。
真伪鉴别
由于沉香用途广泛,资源有限,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沉香的价格不断飙升,伪品充斥市场。
顾名思义,沉香,入水而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好的沉香树脂含量高、比重偏大,这些特点也是传统经验评定沉香质量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市场中出现人为增重、压缩增重的情况,所以“入水而沉”不是唯一的标准了。
好的沉香,香气若隐若现,而且十分持久。如遇到香味刺鼻者,往往是添加了香料或其他化学制品的次品。
优质的沉香手感细腻,不腻手,即所谓“不走油”。接触后手上有油痕,好像抹了润肤霜,则多为伪品。
沉香点燃后,应有强烈的香气,烟色发白,并伴随有褐色的树脂渗出。好的沉香在不同的温度、燃烧的不同阶段,会缓释出不同的香气。好似一杯茶,用不同的水温、泡不同的时间,味道是不一样的。
除经验鉴别法外,用仪器、显微鉴别等试验方法也快速有效。不仅可用于鉴定沉香,也可用于鉴定其他贵重木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