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通络逐寒止痛
【探秘镇院之宝】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温通膏
《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斵丧……”。陈希教授解释说,腰膝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往往是肾阳不足、久病失养所致。肾精亏虚,腰府失其滋润、濡养、温煦,腰府气虚不通,阳气不温,筋脉拘急疼痛,故而生腰痛。患者腰部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冰凉,喜温喜按,遇劳则甚,常缠绵难愈,面色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者,当属肾阳不足。
温通膏的主要成分有补骨脂、干姜、安息香、续断、独活、当归等。方中,补骨脂、安息香、干姜、附子等温肾助阳,强筋壮骨;川乌、天南星等祛寒通络,温经散寒、止痛;薄荷脑、冰片等辛香走窜,清热止痛,消肿祛瘀;诸药合药,共奏强肾壮腰、祛寒逐湿、温经通络、活血镇痛的功效;可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手足痿痹,风湿肿痛,肩颈痹痛,跌打损伤,骨折创伤中后期的肿胀疼痛等症。但使用温通膏也有注意事项,患部皮肤有创伤者不能使用,此外,孕妇慎用此药膏。
温通膏属同时可调节神经疼痛感受的阈值,广受医生患者的好评。
笔者自拟方五生汤组成:生地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0g,生银花10g,生甘草10g。
方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本经》认为生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生芪、生白芍补气养阴,壮筋骨,长肉补血。生地、白芍更有清血凉血,缓解身痛之功,能消除肌肉紧张,消炎止痛。生银花能清热解毒,消炎退黄;生甘草补胃健脾,调和诸药,也具解痉舒筋之效。本方以甘甜少苦药物组成,易入小儿之口。全方配伍简洁明了,符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质,为小儿伤科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功效:生血凉血,消炎止痛。
主治:儿童骨关节损伤,局部肿痛者;儿童四肢及脊柱无菌性炎症,如儿童髋关节无菌性炎症;儿童四肢无名肿痛,特别是小腿生长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禁忌:水湿内蕴如面肿尿少者禁用,忌发物及辛辣之物。
医案:梁某某,男,10岁。1995年3月无明显原因诉右膝关节疼痛,尤其在夜间尤甚,发病以来,患儿一般情况可,精神、饮食、睡眠自如。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下肢等长,右膝关节形态如常,皮肤无发红及静脉曲张,右膝关节活动自如,双下肢肌力正常。X线片、血生化检查一切正常。以“右膝生长痛”收住院。入院后,相关检查进一步完善,以排除肿瘤、滑膜炎或髋关节病变后,予以五生汤煎服,局部制动。3剂后疼痛明显缓解,夜间安然入睡,继服5剂后痊愈。嘱其出院后注意适量活动,注意饮食合理搭配,随访1年未再复发。
评述:针对小儿体质的跌打损伤方剂很少,五生汤为著名正骨专家林如高先生的经验方,全方配伍简单奇妙,入口甜爽不苦,易被小儿接受。既可内服煎汁又可外敷蜜调粉剂。单纯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无发热及严重肿胀者可单独使用。对于血象稍高有肿胀者,要配合抗生素运用。此方另一适应症为小儿生长痛。生长痛的确切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组织与软组织的发育不平衡有关,喜爱活动的小儿多见。该病大多不需特别治疗,多食含钙磷丰富的食物及减少活动即可,然而其中部分患儿需用药物治疗。临床观察了27例生长痛患儿,每日煎服五生汤1剂,结果在7天内有18例治愈(66.7%),显效3例(11.1%),有效4例(14.8%),无效2例(7.4%),总有效率达92.6%。(本文摘自汤耿民著《骨伤科效方集》)
五生汤的临床应用
五生汤组成:生地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0g,生银花10g,生甘草10g。
方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认为生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生芪、生白芍补气养阴,壮筋骨,长肉补血。生地、白芍更有清血凉血,缓解身痛之功,能消除肌肉紧张,消炎止痛。生银花能清热解毒,消炎退黄;生甘草补胃健脾,调和诸药,也具解痉舒筋之效。本方以甘甜少苦药物组成,易入小儿之口。全方配伍简洁明了,符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质,为小儿伤科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功效:生血凉血,消炎止痛。
主治:儿童骨关节损伤,局部肿痛者;儿童四肢及脊柱无菌性炎症,如儿童髋关节无菌性炎症;儿童四肢无名肿痛,特别是小腿生长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禁忌:水湿内蕴如面肿尿少者禁用,忌发物及辛辣之物。
典型医案
梁某某,男,10岁。1995年3月无明显原因诉右膝关节疼痛,尤其在夜间尤甚,发病以来,患儿一般情况可,精神、饮食、睡眠自如。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下肢等长,右膝关节形态如常,皮肤无发红及静脉曲张,右膝关节活动自如,双下肢肌力正常。X线片、血生化检查一切正常。以“右膝生长痛”收住院。入院后,相关检查进一步完善,以排除肿瘤、滑膜炎或髋关节病变后,予以五生汤煎服,局部制动。3剂后疼痛明显缓解,夜间安然入睡,继服5剂后痊愈。嘱其出院后注意适量活动,注意饮食合理搭配,随访1年未再复发。
评述
针对小儿体质的跌打损伤方剂很少,五生汤为著名正骨专家林如高的经验方,全方配伍简单奇妙,入口甜爽不苦,易被小儿接受。既可内服煎汁又可外敷蜜调粉剂。单纯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无发热及严重肿胀者可单独使用。对于血象稍高有肿胀者,要配合抗生素运用。此方另一适应证为小儿生长痛。生长痛的确切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组织与软组织的发育不平衡有关,喜爱活动的小儿多见。该病大多不需特别治疗,多食含钙磷丰富的食物及减少活动即可,然而其中部分患儿需用药物治疗。临床观察了27例生长痛患儿,每日煎服五生汤1剂,结果在7天内有18例治愈(66.7%),显效3例(11.1%),有效4例(14.%),无效2例(7.4%),总有效率达92.6%。(本文摘自汤耿民主编的《骨伤科效方集》)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
下肢静脉栓塞方
生水蛭、地龙适量(比例为4:1)烘干粉备用。每次3-5克,每日3次,饭后以温开水送服。
水蛭、地龙具有抗凝溶栓,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通络利水消肿的功效,故治疗下肢静脉栓塞。
芍药甘草汤:郎中手里的“金刚钻”脚气肿痛、三叉神经痛、脚软无力、急性乳腺炎、眼跳、颈椎病、面肌痉挛、手臂挛急、肩周炎、肾结石、痛经、阴囊收缩、胃脘痛、冠心病、足跟痛、骨质增生、痉挛性咳嗽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仲景在此明确的指出本方的适应症。继仲景后,历代医家验证本方的疗效的记载实不鲜见,,,如“治热脚气,不能行步”,去杖汤,“治脚弱无力,步行艰难”,“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治拘挛急迫者”,“治腹中拘挛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拘急亦奇效……”等。后世医家根据仲景的治病范围,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临床可用于很多有“拘急、疼痛”症状的疾病,常有速效。小小药方,仅仅两味药,功力竟能如此之大,足见仲景对方药运用的娴熟与精湛。
临床主要用方指征为: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现代临床应用范围:
1、以骨骼肌、韧带的痉挛、抽掣样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腓肠肌痉挛,肌肉痛性痉挛综合征、**痉挛、强中(*持续勃起不软)、喉痉挛、缩阴症、全身抽搐、中风后遗症的肌肉僵硬、疼痛、麻木、肩周炎、肌强直症,急性腰扭伤,脊椎骨质增生症、外伤性头痛眩晕症、抽搐痛。
推荐博文:民间验方集合(不断更新中)
2、以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烈痉挛等为特征的疾病。如胆绞痛、肾绞痛、胃痉挛、胃扭转、肠粘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及顽固性咳嗽、溃疡性结肠炎、晚期肝癌疼痛、痛经。对于子宫收缩导致的先兆流产,本方可缓解子宫痉挛,对避免流产有显效。
3、骨与关节疼痛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颈椎综合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出症。
4、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与麻木、坐骨神经痛、牙痛。
5、不自主性、异常兴奋性疾病。如顽固性呃逆、不安腿综合征、小儿睡中磨牙症、颜面肌抽搐、眼睑痉挛、帕金森病、书写震颤症、小舞蹈病、心房颤动、小肠咳(咳而矢气)、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症、马钱子中毒。
6、血证。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鼻衄。
7、一些功能衰弱性疾病。如血**酮血症之不育症、不孕症、下肢软弱无力及步行艰难、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重症肌无力。
8、其他方面。如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急性乳腺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肛裂,乳溢症、冠心病;老人便秘、梅核气、多毛症、激素停用后综合征(如关节疼痛不适)。
自古迄今,善用芍药甘草汤的中医很多,有的甚至把它作为打天下的魔棒。可见,这个仅有两味药物的小方威力有多大。对芍药甘草汤的深切领悟,用于临床诸多病症,可谓屡用屡效。有的疾病在此方基础上加几味药,一经服用,便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个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四两拨千斤。
1、脚气肿痛
水气重,脚肿的像冬瓜。白芍50克,炙甘草10克。吃了十天后,脚肿退了一半。以后坚持天天踢腿晒太阳,身体强壮的像雄牛。《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用白芍、甘草,按五比一的剂量,专治疗脚气肿痛,名曰脚肿汤。
2、三叉神经痛
芍药甘草汤能够放松肌肉,肌肉拘紧了就会疼痛,放松了就会轻松。考试后头痛一直消除不了。好像头上戴一个紧箍咒,稍微多想一下,疲劳一下,或者动一下气,头部立刻痛的难以忍受,止痛片尝试过了,没有持久的效果。医院说是三叉神经痛。刘爷随手开出白芍60克,甘草10克,川芎20克,白芷10克。五剂,一剂比一剂头痛放松。吃了这个汤方后,觉的整个人睡眠质量特别好。用川芎引药治头,头痛不离川芎。白芷可以把药力引前额。《郑氏家传方》记载,顽固头痛不愈,比如三叉神经痛,用白芍60克,甘草10克,通常是七剂而愈。
3、去杖汤治脚软无力,行走困难
一妇女生完孩子后,一直脚软无力,坐月子时,连续看一个月手机。下床两条腿撑不起上半身,不得已要拄着拐杖前行,三十多岁就拄拐杖,刘大夫说,久视伤肝,肝血空虚,腿软无力。给她开了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当归30克。10剂后,拐杖丢了,吃了20剂过后,脚部有力,健步如飞。《朱氏集验方》说,芍药甘草二药,名曰去杖汤,专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
4、乳痈(急性乳腺炎)
你如果善用引药,能分清寒热,可以揣着这个方满街走,治疗各种急慢性疑难病。一妇女喜欢吃煎饼,又不爱喝水。有一次跟丈夫吵架后,乳房胀痛难忍,医院检查是急性乳腺炎。吃了几天消炎药,还是胀痛。刘大夫说,急者缓之。白芍30克,赤芍30克,生甘草10克,陈皮30克。妇人吃一周,乳房一天比一天松软,胀痛感渐渐消失。十天后再去检查,痊愈。《单方验方选编》记载,用赤白芍和生甘草,按照五比一的剂量配伍,可以治疗急性乳腺炎,乳痈,乳房胀痛。
5、眼颤(眼跳)
凡是身体会疼痛,痛处周围都会拘紧。芍药甘草可以让拘紧处得到放松。
关键是要用不同的引药,带领它精准到那个地方去松开。一学生眼睛老是跳,先是一只眼跳,后来两只眼都跳个不停,这是用眼过度。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防风10克。吃了三剂药,眼睛就松下来,七剂药吃完,眼睛就不乱跳了。《吴氏家传方》记载,用白芍30克,芍药能够缓急缓肝急。炙甘草30克,重用能够培土,土虚则木摇,土实则木牢。为什么要加防风?凡各种颤动都是风象,用防风能祛风解痉。
6、颈椎病加葛根
学医用药,引药很重要。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无引使不至病所。头部用川芎为引。肩部用姜黄为引。腰部用杜仲为引。膝部用牛膝为引。手臂用桂枝为引。一快递员,劳累过度后,颈部会痛的不得了。拔罐按摩,还吃这些止痛的药,居然没办法缓解,年轻人透支的太厉害,颈背都侧弯了。以后要多休息少劳累。白芍60克,炙甘草30克,葛根60克。三味药?别小看三味药,这是历代前贤总结的精华,这三味药基本上能够通治所有颈椎僵硬拘紧,是放松颈部经脉的特效三药。一剂觉的颈部一下子放松了,吃完五剂,睡眠质量一下提高,疲劳消失。《郑氏家传方》载,白芍跟甘草一搭档能缓急,带上葛根能够缓颈肩部的拘急疼痛,所以颈肩部疲劳这三味药是特效的。
7、面瘫(面肌痉挛)
芍药甘草汤,有一个重要功效,养血柔肝,熄风止痉。肝得血润不生风,筋得血养不痉挛。一老农,面瘫后脸部一直恢复不好,左边脸肌肉会跳动,不受控制,半边脸皮肤会发麻。刘爷说,坐卧不当风,以后睡觉的地方窗户一定要关紧,人体虚,吹一阵风,身体都受不住。白芍60克,炙甘草20克,川芎15克,水煎服,七剂。老农吃两剂面部肌肉,就不跳动了,吃到第六剂的时候,发麻感就消失了。《陈国华医案》记载,面瘫,面部肌肉拘挛跳动,反复不愈,乃血虚生风也。用白芍60克,炙甘草20克,川芎15克,水煎服,七剂愈。芍药、甘草能够养血柔肝,肝得血养不生风,川芎引药达头面。
8、手臂挛急加桂枝
出汗过多会伤津用芍药甘草汤。中医认为汗血同源,一个人出汗过多后,津液减少,经脉失去濡养,就会抽动会僵硬。一锅炉工,暑天大热,在锅炉旁边工作,大汗淋漓,突然觉的用力过度,左手抽动,不能自止,休息了两三天都没有恢复过来。万物一干就干硬,一滋润就很柔和。所以凡是身体僵硬拘急,都是津液减少了。白芍60克,炙甘草30克。工人手臂痛,拘紧,松不开,又加桂枝10克,引药到手臂上,把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的功效,带到这条手臂来。吃第一剂就觉懂手部松软,没那么紧张,吃完三剂后,恢复功能。《伤寒论》张仲景讲,大凡汗多过后,津伤引起的手脚痉挛紧张,不能放松,用芍药甘草汤,直接芍药养血和营,炙甘草补中缓急,两味药相加,就能达到柔肝舒经,缓急止痛之效。
9、肩周炎
肝苦急,需缓之。柔肝即可缓急,让肝温柔温和,给肝按摩,让它柔和。现在病人容易着急生气。如果心态差?心态差,焦急,经脉就会扭曲。《黄帝内经》讲,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泄之。芍药甘草汤?就是专门帮肝缓解压力的一个名方。一老干部,他50岁的时候,肩就很痛,晚上睡觉经常痛的睡不着,严重的时候,这个手都举不起来。这是五十肩,肩周炎。吃了不少活血化瘀的药,也去做针艾灸,都是短期缓解。一着急,肩部痛就加重。芍药60克,炙甘草30克,威灵仙15克,羌活5克。芍药能够以酸泄肝急。炙甘草以甘能缓肝急。威灵仙宣风通气,通开十二经脉。腰以上痛用羌活,腰以下痛用独活。吃第一剂就有感觉,肩松,人很开心,吃完十剂药,肩周痹痛彻底消除。《医方妙用》载,重用芍药甘草,能够缓急止痛,加威灵仙、羌活,可治疗肩周痹痛。
10、肾结石
芍药甘草汤都大有用武之地。一药店老板,有一次痛的像刀绞,赶到医院检查,发现左边肾有小结石。白芍60克,生甘草10克,木通10克,延胡索10克,桃仁10克。一喝一个小时后,这个肾部的疼痛大减,连续吃五六天后,排出小结石七八粒。《医方妙用》记载,治疗肾绞痛患者,白芍60克,生甘草10克,加木通、延胡索,通常服药两小时疼痛减,数剂而愈。如果是尿路结石,还可以加桃仁、红花。这个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数百例,排石率居然达到80%以上。
11、痛经
逍遥散、八珍汤、柴胡疏肝散,这些名方,都含有芍药甘草,运用非常广泛。
不管是肌肉疼痛,还是内脏筋骨疼痛,都可以使用,缓急止痛。一中学女孩,每当考试,月经来临前就痛经,小考就小痛,大考就大痛。学习紧张,压力大,引起的痛经。赤芍、白芍各30克,炙甘草10克。吃冰棍,肚子痛的厉害。加小茴香15克。女孩子吃完后,肚子就不痛了。随后,每月经期来临前五天,服两三剂,连续调两三个月经周期,痛经就彻底治愈了。《医方妙用》记载,对于青春期痛经,特别是学习紧张压力大 ,引起的痛经,用白芍缓急,赤芍活血,各30克,炙甘草缓急止痛,痛的严重,很厉害的,加蒲黄、五灵脂,这两味药又名失笑散,一般调理两到三个月经周期便愈。
12、阴囊收缩
足厥阴肝经,循阴器,入少腹。所以小肚子周围紧张疼痛难忍,大都要调肝,只要肝松弛,疼痛紧张,就会解除。一小男孩,掉到水里,救上来,因为惊吓紧张,产生一种怪症,阴囊阴茎,都往肚子里面缩,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橘核10克,小茴香10克。芍药甘草能够缓急,让紧张感解除。橘核跟小茴香,能够引药入阴茎睾丸,而且小茴香能够暖小肚子,小肚子温暖,就放松了,小肚子受凉受冷,它就会紧张收缩。吃了第一剂,阴囊阴茎就松弛了,吃完两剂好了。《国华医案》讲,像这种阴囊阴茎向腹内收缩的现象是提睾肌痉挛引起,而芍药甘草能够缓急,解除肌肉拘挛。马某,男,10岁,小学生。阴茎阴囊向腹内收缩4天,每天要发作一两次,治疗多次没有效果。后用白芍40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一剂病去大半,两剂而愈。
13、胃脘痛
凡疼痛之处,局部就会有拘紧扭曲不安,而芍药甘草能够松解之。一小娃子吃多零食,隔三两天肚子就痛,吃点肚子痛的药减轻,可没几天又发作,如此反反复复大半个月。孩子痛的捂着肚子,脸色都发青。心痛欲死,速觅元胡。白芍40克,炙甘草20克,元胡索10克。吃了第一剂药,疼痛就消失,连服五剂药,肚子痛没有再出现过。《孟氏医案》载,皇宫贵族,饮食丰富,暴饮暴食,吃撑肚子痛胀后,通常用元胡索,加上白芍、炙甘草。元胡索能够行气止痛,专治心胃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使紧张拘紧处得到松弛。
14、胸痹(冠心病)
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性味平和,可广泛用在治疗多种老年性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慌心悸,甚至心绞痛。一老人,经常胸闷,严重的时候,嘴唇都痛的煞白,检查是冠心病,吃了半年多药,都没好。白芍30克,赤芍30克,炙甘草10克,丹参20克。多做扩胸运动,哪个地方运动不到,哪个地方就会长病痛。吃完十剂药,胸闷痹痛,短气之感,彻底消失。从此每天都做五百下扩胸运动,发现很舒服。《祥本医案》载,冠心病,心绞痛,心慌心悸的,用芍药30-60克,加炙甘草10克,能够缓急止痛,再加丹参、琥珀,常常能够一剂知,二剂愈,但要配合扩胸运动。
15、脚后跟痛,骨质增生
心胸痛可以芍药甘草汤,骨节痛也可以。现在最多的是颈肩腰腿痛,如果善用芍药甘草汤,你就成功了一半。一老人,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脚跟子痛,骨质增生,治了大半年还没好。赤芍、白芍各30克,炙甘草6克,骨碎补30克,威灵仙10克。教老人多踢腿蹬腿,不要怕痛,怕痛痛一辈子,不怕痛痛一时。凡气血通不到的地方,那地方就会长病痛,人长了骨垢,功能会障碍。老人家吃了一剂脚跟骨不痛了,连吃十剂,疼痛消除。要练到两条腿发热发烫才去睡觉,结果三个月下来,骨质增生没有了。《祥本医案》载,老年骨质增生疼痛,用赤芍、白芍各30克,炙甘草6克,同时加骨碎补、葛根、丹参、威灵仙,能够活血祛瘀,缓急止痛。
16、痉挛性咳嗽
芍药甘草汤两味药太平常了,却神通广大。能够松解组织的肌肉,能不能松解脏腑的肌肉呢?一小孩子5岁,路上孩子吹了很多风,连续咳嗽。每天都会咳七八次,后来咳到几十次,每次咳,都要延续三五分钟,很难受。一个多月都没有治好。白芍30克,甘草10克。又叫孩子伸出舌头,孩子舌头鲜红。再加桑白皮、黄芩各5克。孩子吃第一剂就不咳了,这种咳嗽叫痉咳,像痉挛那样咳嗽,很难好。《国华医案》载这样痉咳的案例。一孩子5岁,每天咳嗽数十次,每次都是连续不断,要延续好几分钟,用中西医治疗了大概一个多月都没好。后用白芍30克,甘草10克,桑白皮、黄芩各9克,吃一剂药就好了一半,四剂药痊愈。——摘自三高颈腰椎康复师的新浪博客
顽咳:李某某,男,55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1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
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20g,
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取10克木瓜片开水冲泡饮用可治腿转筋
天天取10克木瓜片,开水冲泡饮用。连饮一个余月,腿转筋停止,腹酸背痛等症状也明显好转。
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足转筋
局部痉挛,疼痛剧烈,其足不可伸,伸则疼痛更剧。2~5分钟后,自动缓解。缓解后,多数如常人,只有少数存在局部压痛。
笔者将《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加入木瓜,组成芍药甘草木瓜汤,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味,用来治疗本病,效果非常满意。
小腿抽筋的时候,以大拇指稍用力点按住承山穴,接着按顺、反时针方向旋转揉按各60圈,然后,大拇指在承山穴的直线上下擦动数下,令局部皮肤有热感,最后,以手掌拍打小腿部位,使小腿部位的肌肉松弛。
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一两
生甘草八钱
拙巢注:二剂愈。
芍药甘草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
老妈,二月七日 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
芍药一味,李时珍《本草》所引诸家之说率以为酸寒。
历来医家以讹传讹,甚有疑桂枝汤方中不应用芍药。予昔教授于石皮弄中医专校,与马嘉生等向药房取赤白芍亲尝之。白芍味甘微苦,赤芍则甚苦。可见本经苦平之解甚为的当。予谓苦者善泄,能通血络之瘀,桂枝汤为解肌药,肌腠为孙络所聚,风袭肌理则血液凝闭而不宣,故必用芍药以通之。然予说但凭理想,今吴生凝轩乃有芍药活静脉之血一解,足证予言之不谬。读《伤寒论》者可以释然无疑矣。
1.足肿痛: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晨起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痛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时有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1两,生甘草8钱,2剂愈。
2.转筋:贾某某,男,53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
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
3.舞蹈症:覃某某,女,11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拟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30g,水煎服,7剂愈。
4.胃扭转:孙某某,女,38岁,胃脘胀痛20多年,后10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发2~3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
用芍药20g,甘草20g,日1剂,浓煎取汁,日服3次。服药后第1天,诸症减,续服20余剂痊愈,查胃形态恢复正常。
5.过敏性肠炎《辽宁中医杂志》(1981;4:25):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泻绵绵不愈,诊为过敏性肠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腹痛,按之则舒。此乃肝脾不和,脾气滞结,脉络不行,治宜调肝和脾。
方用芍药甘草汤:生白芍30g、生甘草15g,服4剂痊愈。
6.顽咳:李某某,男,55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1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
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小药方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芍药12克 甘草12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 功 用 】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 主 治 】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
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
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我要说的这个止痛妙方,其实很简单,叫做芍药甘草汤。腰酸背痛其实是肌肉酸痛,腿抽筋自然是筋脉痉挛,脾主人一身肌肉,肝主筋脉,肌肉和筋脉有了问题,就要找准主因,调和肝脾。芍药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因而这味芍药甘草汤被誉为止痛的良药,并且一点都不苦口。芍药甘草汤非常方便配制,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在一般的中药店都能买到,取生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或用开水冲泡,或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注意,我这里说的芍药、甘草一定要是生白芍、生甘草,不要炙过的,炙过的药性就变了。
芍药甘草茶
【出处】《伤寒论》
【组成】芍药18克,甘草(炙)9克。
【功用】缓急止痛。
【主治】腹部挛痛及脚腿挛急疼痛辨证为阴阳气血不和或肝木乘脾所致者。如胃神经痛、胃炎、消化性溃疡疼痛及腓肠肌痉挛等病症。
【制法】上药研成粗末,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后,去渣饮用。1日内服完,每日1剂。
【宜忌】胃肠有实热、积滞者忌用。
【按语】本茶方在《伤寒论》中:“名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医学心悟》说此方“治腹痛如神”。可见本方一治腿脚挛痛,二治腹痛。近代对本方实验研究表明有镇静、镇痛和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然方中芍药酸苦微寒,养营和血,擅于缓解拘急之功。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二药相合,酸甘化阴,阴复而筋得所养,则挛急自愈,后世常以此方治疗腹部挛急疼痛,包括胃肠痉挛、胆道痉挛,效果甚佳。
白芍是芍药的一种,
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二种,云:"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开宝本草》载:"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本草图经》载:"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又载:"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本草别说》载:"《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由此可知,宋代已采用栽培的芍药入药,且已分色白多脂肉者和色紫瘦多脉者二种。这和当前以家种经加工而成白芍和以野生细瘦多筋未加工者为赤芍有相似之处。但《纲目》曾云:"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在《品汇精要》中又确实有白芍开白花,赤芍开红花的彩色图。这说明了明代以前确实也有用这样的标准来分辨赤、白芍。花之赤白有时会影响根皮的色泽,但不一定能作为区别芍药种类的依据。现在国内所用多为芍药
Paconia lactifloraPall.及其变种毛果芍药P.lactiflora Pallvar.
trichocarpe(Bunge)Stern栽培品的根经水煮后晒干而得。主产区多栽培单瓣芍药入药,这和《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说:"今入药用单瓣者"相一致,而赤芍尚有多种野生种类。
寒湿型:多因感受风寒外邪,或涉水踏路,或居住湿地,足跟疼痛,则至肿胀,下肢沉重,畏寒肢冷,得温症减,伴乏力,全身酸痛。舌淡白,脉弦紧。药用黄芪30克,续断20克,薏苡仁30克,羌活10克,独活12克,伸筋草24克,木瓜12克,防己12克,鸡血藤3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虚损型:年老体弱之人多见足跟疼痛,不敢着地,病程久,行动无力,劳则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药用鸡血藤30克,山药30克,伸筋草24克,熟地黄18克,牛膝30克,何首乌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肉苁蓉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损伤型:有外伤史或或奔走跳跃史,痛点痛点以跟腱抵止点的跟骨结节附近为著,呈牵扯样疼痛或刺痛,局部可见肿胀、压痛或跛行。舌暗,苔薄白,脉弦紧。药用牛膝30克,赤芍12克,薏苡仁30克,苏木10克,木瓜10克,当归15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土元6克,红花6克,制乳没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骨刺型:足跟疼痛,多为钝痛或针刺样疼痛,受寒或劳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行走困难。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药用牛膝10克,鹿衔草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30克,肉苁蓉10克,茜草12克,威灵仙10克,熟地黄15克,红花6克,补骨脂10克,骨碎补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足跟痛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着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必须使用桂附膏。目前多选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治疗效果显著,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推荐验方如下:
验方一 用白术50克煎汤,泡足跟,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验方二 寻骨风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煎水泡脚30分钟,每日1剂。
验方三 透骨草、威灵仙、皂角刺、苦参、香附、当归尾、红花各30克。加水3500毫升,煎取3000毫升,加入陈醋50毫升,水煎,用湿毛巾覆盖盆口,先熏蒸,待温度适宜后,足泡约3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
评 :白术,《长沙药解》曰: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泻利。用白术治疗足跟痛是刘力红老师根据《本草纲目》用白术治疗牙病的启发得之。他曾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足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他按照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等其他方法,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于是他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验方二和验方三就是选用寻骨风、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血竭、乳香、没药、当归、红花、香附、王不留行等活血散瘀,行气舒筋;皂角刺、苦参等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