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腧穴简释与应用
(2022-10-23 09:44:47)专家简介:周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参与国家级、局级、院级课题多项,发表核心期刊22篇,
十穴歌
大椎曲池与合谷,热则疾之有担当。足之三里阴陵泉,燥湿健脾功效彰。
更有丰隆三阴交,水肿痰湿可抵挡。中脘天枢共脾俞,除呕止泻用之长。
腧穴知识来源于我们祖先长期的医疗实践。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陆续发现人体上有不少反映病痛和治疗病痛的特殊部位,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认识,形成了“腧穴”的概念。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疏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映病痛;从外通向内,通过刺激,防治疾病。在此笔者自编“十穴歌”,介绍常用十穴位的功效及应用。
定位功效
大椎:属督脉。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低头时,后颈部有一隆起处,顺着隆起处往下至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大椎为退热要穴,主治热病,有通督镇静,通阳调气,解表退热之功效。
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简便定位法为屈肘成直角,肘弯横纹肘横纹外侧端尽头处。有清热解毒,和营退热,降逆活络之功。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定位时,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活血通络,镇静之功。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简便取穴法为用自己的二三四五指并排,然后食指在近拇指的一侧缘靠近膝盖的外膝眼,小指的外侧缘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是穴。主治诸般虚劳,有强壮胃气之功。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该穴为人体重要的排湿穴位,有清利湿热、健脾益肾之功。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可用治消化系统疾病及水肿等症。有健脾益肾养肝,养阴生津的作用。注意孕妇禁针此穴。
丰隆: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此穴凡痰湿上扰之头痛、眩晕均可治疗,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之功。
中脘:属任脉。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主治各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
天枢:属足阳明胃经。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天枢为大肠募穴。主治各种常见的胃肠病症,也可治疗痛经等妇科病,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之功。《千金方》记载,孕妇不可灸。
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背俞穴。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简便取穴时,可取正坐位或者俯卧位,先找到肩胛下角,肩胛下角平对第7胸椎,从第7胸椎垂直向下数4个棘突即为第11胸椎棘突,其下凹陷处水平旁开1.5寸,就是脾俞穴。本穴可治夏季呕吐腹泻,有健脾利湿,行气除胀的功效。
常见应用
风热感冒: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毫针浅刺用泻法。热甚可于大椎刺络放血。
高热: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毫针刺用泻法。大椎可刺络放血。
呕吐之食积内停:多食即吐,呕吐酸腐,腹部胀满,嗳气厌食。内有实热则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多伴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痰饮盛加丰隆。或可灸中脘、足三里、丰隆。
湿热泻泄:泄泻偏于湿热者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毫针刺用泄法。或可灸中脘、足三里。
眩晕:眩晕多为痰湿中阻,可见头晕目眩、胸痞欲呕、纳差、心烦苔厚腻、脉滑。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为头晕,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稳。
处方:中脘、丰隆、曲池、大椎、足三里。毫针用泻法。亦可点按,每穴各3分钟。
痰湿头痛:头痛昏蒙,伴有重胀感,胸闷脘痞,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处方:中脘、合谷、曲池。毫针刺用泻法。亦可点按穴位,每穴各3分钟。
风热瘾疹:瘾疹之风热型,症见皮疹色赤,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苔薄黄、脉浮数。由于风热之邪客于肌表,营卫失调所致。
处方:皮疹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配大椎。毫针刺用泻法。亦可于大椎、血海刺络放血。
疖肿:热毒蕴结之疖肿,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处方:疖肿周边围刺,配以合谷、曲池、足三里。配穴毫针刺用泻法。
温病:温病是起病即以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发病急骤,症见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毫针刺用泻法。亦可点按穴位,每穴各3分钟。亦可于大椎刺络放血。
小儿夏季热:夏季热是婴幼儿的一种特有疾病。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
处方:足三里、中脘、大椎、合谷,视病情行补泻手法。亦可行推拿手法:推三关、退六腑各200次,分阴阳、推脾土各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各3分钟。1日1次,7日为1疗程。
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因感染葡萄球菌而发病,导致出现皮肤局限性红肿、硬结和压痛。又称为针眼、睑腺炎。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眼睑皮脂腺或汗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
麦粒肿是一种眼科常见多发的疾病,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患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青少年人群也十分常见。
虽然其外观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大部分麦粒肿可自行消退。得了麦粒肿,要做好以下几点: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注意休息;局部清洁、热敷,以促进炎症消退。需要提醒的是,在麦粒肿的炎症红、肿期间,切记避免挤压,以防发生眼睑脓肿、眼眶蜂窝织炎以及海绵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麦粒肿未自行消退,可试试艾灸二间穴。二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有泻热的功效。
操作方法:取双侧二间穴,以米粒大小艾炷各灸3~5壮,灸时须使每炷艾火自然熄灭,不可用手按灭。麦粒肿未成脓者,施灸1次即可肿消痛止,肿大成脓者,施艾1次脓即溃出,一般2次可获痊愈。若兼目赤痛者,可艾灸二间穴后,再点刺患侧太阳穴,令其出血数滴,以助泄热之力。也可采用隔姜灸法。
灸法有通气血、通经络的功效,选穴得当,效果明显。(邹红)
1.首先,取一枚生鸡蛋在水里煮熟,然后将剥了壳的温热煮鸡蛋在眼睛及周围区域进行热敷、滚动至鸡蛋温度变凉,可以多次使用。
2.取蒲公英10克或野菊花10克,放入水杯中,倒入沸水盖上盖子,浸泡5分钟,然后用热蒸汽熏眼,熏时尽量睁开眼,一般每次熏6分钟左右,每天熏三次。
麦粒肿耳垂放血
麦粒肿又称为睑腺炎,中医称之“针眼”“眼丹”,是由于眼睑腺体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感染者称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者称为内麦粒肿。西医多采用消炎、及手术切除的方法,有见效慢、持续时间长、痛苦大等缺点。有些还留有手术疤痕。中医认为由于脾胃蕴热或心火上炎,又复外感风热,积热与外风相搏,气血瘀阻,火热结聚,以致眼睑红肿,熟腐化为脓液。
依据中医经络理论,常规是在耳尖放血治疗,但有的患者采用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多次也无效,根据生物全息理论,耳垂部分是头,“眼”穴正在耳垂正中,对同一个体而言,耳垂部位是皮下松软组织,而耳尖部位是皮肤覆盖耳软骨,针刺耳垂相对而言患者痛苦要小,耐受性要好。
麦粒肿试试耳垂放血疗法:
操作 患者取坐位,治疗前嘱患者自行稍用力挤压按摩同侧耳垂1分钟,医者用75%酒精棉球擦拭整个耳垂,医者一手夹持耳垂,用一次性7号针头在耳垂正下方(约轮6位置)速刺一下,医者用手指挤压患者耳垂放血3~5滴,以血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为度,术毕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嘱患者自行眨动眼睛数下。
对身体过度虚弱和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治疗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患处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而引起眼睑蜂窝组织炎,甚至海绵窦栓塞及败血症等。
丘墟透照海是临床常用的透刺组穴之一。丘墟穴属足少阳胆经原穴,《千金要方》曰:“主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附筋脚挛。”照海穴系足少阴肾经之八脉交会穴,通阴蹻。丘墟透照海需针通过跗骨窦,关键在于通过内侧的狭窄的骨管。能否顺利通过的关键是解决针刺的部位与金针方向的问题。
国医大师贺普仁从医70年,善用透刺针法,精穴疏针。贺普仁认为此组透穴具有疏肝解郁、调气止痛的作用,一针二穴,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还可增强枢转少阳经气及阴经气血之功。笔者为贺普仁入室弟子、学术继承人,侍诊中发现贺氏丘墟透照海刺法与常规刺法有所不同,现将贺普仁针刺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丘墟透照海的解剖学部位
根据骨骼标本(去软骨及其他组织)可以得知:跟骨上面与距骨下面分别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其前、中关节面与后关节面之间的凹陷分别称为跟骨沟和距骨沟,跟骨与距骨连接后,跟骨沟与距骨沟所形成的间隙称为跗骨窦,其外口即为足外踝前下方凹陷:丘墟穴。在踝关节的内侧,可以触及3个凹陷,一为胫骨内踝高点骨性下缘与距骨构成;一为跗骨窦内口构成;一为足舟骨、距骨与跟骨构成。
照海穴的定位
照海穴为足少阴与阴跷脉的交会穴,归于足少阴肾经,从古至今少有争议。而关于其具体定位则是见仁见智,争议颇多。经考证历代医学典籍中相关记载,有“足内踝下”“踝下四分”“内踝下五分”“足内踝下一寸”等说法,更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足内踝下,赤白肉际陷中,令病患稳坐,足底相对取之。”教材中对此穴的定位也在不断修订,第9版《针灸学》对其定位描述为: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处。
“穴”有洞穴、孔隙之义,照海定位可有踝关节内侧3个凹陷。根据贺普仁对此穴的认识及临床针刺经验,其定位应为足舟骨、距骨与跟骨所构成的凹陷处,但然谷穴位于足舟骨粗隆下,相较于贺氏刺法中照海穴位置更接近趾端。
丘墟透照海的两种不同针刺方法
由于不同学者对照海穴的定位持有不同意见,故而产生了不同的针刺方法。
常规刺法 以3寸(75mm)毫针自丘墟穴刺入,沿跗骨窦外口前缘,针尖朝向内后方,经跟骨、距骨中关节面与后关节面之间的部分穿过跗骨窦,其关键在于通过其内侧的狭窄骨性管道,可先取足微内翻位,进针至约35mm左右换成足微外翻位,缓缓进针,最终使针尖抵达跗骨窦内口处皮下,以针尖不透出皮肤为宜。
贺氏刺法 以3寸毫针(75mm)自丘墟穴刺入,沿跗骨窦外口后缘,针尖朝向内前方,经过跟骨、距骨前关节面与中关节面之间的部分,到达足舟骨、距骨与跟骨所构成的凹陷处,以针尖抵达皮下而不透出皮肤为度。
跟骨沟与距骨沟的前关节面与后关节面之间通过以5寸(125mm)长针针刺照海穴皮肤的摄影试验观察到,常规刺法行针路径是略向前下方凸出的弧线,针在此路径中有一定曲度。从跟骨的骨性结构可以看出,其原因在于此路径需要经过一骨性隆起(即距跟骨间韧带附着点),而当采用贺氏刺法时,毫针通过前、中关节面之间,因其较为低平,则无此阻碍,故较常规刺法便捷顺畅,易于掌握,且临床中据患者反映,贺氏刺法的针感更为强烈。
丘墟透照海的临床运用
丘墟透照海对踝关节急性损伤后出现的瘀滞肿胀及筋脉失养所致慢性损伤均有良好效果。贺普仁多采用横透刺法,因其能沟通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及阴跷脉四经经气,既能疏肝利胆,又能滋补肾阴,故可将其运用到多种肝胆疾患和少阳经分布区域的病变,如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带状疱疹或因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胁肋胀满疼痛、目痛、耳鸣以及肝胃不和导致的胃脘部胀满疼痛、恶心反酸等证。
小结
贺普仁认为该法能沟通透穴所在经络与俞穴,使营卫气血得以疏导,加强经络间的联系,扩大针感范围,提高了针刺的治疗作用。一穴多效、一针数功。但丘墟透照海操作难度较大,因此明确解剖结构,了解针刺过程的行针路径,对掌握透刺要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王雪 徐家淳 赵志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焦召华 李岩 天津市公安医院 )
【摘要】
【关键词】
针灸禁忌是针灸大夫应该引以重视,而恰恰是最被人们所忽视的一部分内容。其实针灸的禁忌早在《内经》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如《素问.刺禁论》,《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岁露》,《灵枢.九针》,《灵枢.五禁》等等。后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逐渐完善。如宋代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杨珣《针灸集书》、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针灸禁忌。它们主要包括有:禁针穴歌,禁灸穴歌,忌人神,血忌歌,避太一法,逐日人神歌,九宫尻神歌,太乙神人歌,太乙歌,太乙九宫图,九部人神禁忌歌等。如此多的针灸禁忌歌大多都提到“神”,“太乙”于是很多人都与之等同为封建迷信,是中医的糟粕而不去研究,笔者在临床上碰到有的患者针刺禁刺穴如:针三阳络后出现全身乏力;针刺膻中出现轻微咳喘。笔者认为虽然现在针灸临床上古籍记载的禁针灸穴位、禁针时间从现在的解剖位置、认识层次——“形”来看有一部分没有危险,但是从中医另一个更重要的角度——“神”来看,却是应该引起我们针灸大夫所重视的。
1
北京大学博士李复东《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中指出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对经络的认识是有形形体之外的即《灵枢.九针十二原》
2
针灸禁忌歌中与“太乙”有关的有避太一法,逐日人神歌,九宫尻神歌,太乙神人歌,太乙歌等禁忌歌。首先,来看“太乙”。太乙即太一,在《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岁露》,《灵枢.九针》,《灵枢.五禁》,《灵枢.九宫八风》里面反复提到,那何为“太一”?有人认为是星宿,如洪氏《楚辞补注》援五臣“太一,星名,天之尊神”复引证《汉书.郊杞志》,《天文志》,《淮南子》,《天文大象赋》诸书,定其为星宿。但笔者的观点是:国光红教授《九歌考释》“‘太一’即太阳之隐语,一,阳爻也(八卦以‘一’为阳爻)。阳也……东方上升之太阳”。所以太一即太阳,故《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官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用太阳的运行来划分九宫、四季。根据天人相应的原则,“太一”在天为“太阳”,那在人身,应为“真阳”,故张景岳《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朱丹溪“天非此火无以生物,人非此火无以有生”都将人身“真阳”之重要比作太阳。故太一游宫,当人身之真阳运行之至,即勿扰之,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岁露》,《灵枢.九针》,《灵枢.五禁》,《灵枢.九宫八风》以及后世的忌人神,避太一法,太乙神人歌,太乙歌,太乙九宫图等。即示人于“太一”到时避之,以防伤及“真阳”。正如宋窦材《扁鹊心书》引道家之语“阳气若壮千年寿,阴气未绝终是死”,《中藏经》“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生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3
禁针穴歌中记载的穴位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针刺容易出现意外,如肩井、冲阳、承泣等,一部分则为妇科针刺意外,如合谷、三阴交、石门等,在余下的穴位中有大部分是因为:《针灸穴名解》“凡属治疗神识之穴位,灵感最敏,成败亦因之最速,凡刺此等穴位,均须审慎从事”针刺易伤“神”故禁针,以下来重点解释。如灵台,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古代国君有灵台之设,为君主宣德,布政之地。即中医学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神道,高式国《针灸穴名解》“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因名神道”;神庭,高式国《针灸穴名解》“本穴在脑海前庭,为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神阙,“本穴在脐…为此间元气常存……”《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又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苟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膻中,《针灸穴名解》“《素问.灵兰秘典》‘膻中为臣使之官’……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消弱……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 。上关《针灸穴名解》“本穴内通脑系,脑为全身君主,即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犹中央正统,天之下共主也,古代天子巡狩,所至之国,诸侯待以主之之礼《礼记》:‘故天子至处泰然以主人自居,以为虽在客情,犹主人到来也’。本穴禁灸禁针,示人不可冒犯君上也,……在专制时代,不敢以君王、皇帝名其穴,故制造隐语,称之为‘客主人’”。所以这些禁针穴都与“神”有关,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神乎神,客在门”。还有一部分穴位就是为防伤正气故禁针,如会宗、三阳络,《针灸聚英》言禁针 ,宜灸 。宗,本也,人身之本,为人身之真阳元气,《针灸穴名解》“会宗……本经居三阳之中间,而本穴挨次之穴,为三阳络(即三阳经之络脉,相互沟通)犹系统之支别也。本穴居三阳络之前,犹会别支而宗主之也,故名‘会宗’,所以古人言禁针,皆有深义。”
4
禁灸穴歌中大多是为防艾火伤正故禁之,如风府,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以病理言之,则风邪内传之门户也,……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铜人》禁灸”。漏谷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有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相通,故名之为漏谷……《铜人》禁灸,盖防其由漏血孔传热及髓也……古人于此等细秘处,早已见到。”
综上所述,针灸禁忌应该是先人在重“形”更重“神”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对指导我们继承中医学这个宝库大有裨益。所以,古人所言皆有深意,尤其是经典,都应该耐心的细细研读。
| 单取曲池穴治病验案 |
针灸专家金伯华教授曾任北京崇文区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治病手法独特,疗效显著。她曾告诫学生们,很多病人都惧针怕疼,尽管针灸治疗各种病症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一些惧针的患者很难发挥效应。因此我们从针灸治疗各种疾病中不断筛选穴位,尤其是针刺治疗,应尽量少选穴。针灸治病单穴用之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痛苦少,乐于接受。
下面我们就把金伯华教授单取曲池穴治病验案介绍给大家。
曲池穴概述
位置: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或屈肘横纹外侧尽头取穴。
作用:宣气行血,搜风利节。
主治:
1.胁痛。
2.胃腹痛。
操作:令患者正坐位挺胸直背,将上肢屈肘放于桌上,取一侧曲池即可(如胁痛则取患侧),用1.5寸毫针直刺到地部,复提至天部,天地人3次提插后,针刺朝向肩背部,左右捻转,命患者深呼吸,继之,拇指向前捻动,使针感沿臂部向上传导,同时令患者咳嗽,疼痛即止。
起针,令患者活动,深呼吸,直至疼痛全部消失为止。
治疗经验:金老用此法治疗胁痛、胃腹痛等30余例,轻者1次,重者3次即愈。
病案
田某某,女,43岁。初诊1989年12月5日。
主诉:左胁下痛3日。
现病史:3日前因与家人生气,即感左胁下刺痛,放射至胸背,胸闷,短气,吸气咳嗽痛剧,呼吸困难,屈背弯腰痛加剧,纳少、便调,难以入寐。经按摩、敷药治疗无效。
望诊:面带愁容,少光泽,舌苔薄黄,张口呼吸。
闻诊:无异常。
切诊:脉细数。
辨证:肝郁气滞,脉络不通。
立法: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取穴:曲池。
操作:手法同上所述。
进行手法后,患者即感胸闷缓解,继续行针,咳嗽吸气疼痛减轻,留针10分钟,起针后症状全消,患者满意而归。(张志坚
编辑整理/于立国
十五络脉: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旭经;脾之大络从在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摘自医学教育网的空间
十五络脉的循行
1、列缺穴——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肺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它的病变,实证为手桡侧腕部锐骨和掌中发热,虚证为呵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它的络穴列缺治疗。穴在距腕一寸半处,别行于手阳明大肠经。
2、偏历穴——手阳明络脉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偏历穴处分出,走向手太阴肺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肩髃穴上行至下颌角处,遍布于齿中;其支脉进入耳中,合于该部所聚的主脉。它的病变,实证为龋齿、耳聋,虚证为齿冷、经气闭阻不通畅,可取它的络穴偏历治疗。
3、丰隆穴——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胃经的别行络脉,名曰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脾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上行联络于头项部,与各经的经气相会合,再向下联络于咽喉部。它的病变,气逆则发生突然失音;实证为狂癫之疾,虚证为足缓不收,胫部肌肉萎缩,可取它的络穴丰隆治疗。
4、公孙穴——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脾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胃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于肠胃。它的病变,气上逆则发生霍乱;实证为腹内绞痛,虚证为鼓胀之疾,可取它的络穴公孙治疗。
5、通里穴——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心经的别行络脉,名曰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手少阴本经入于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会属于目系。它的病变,实证为胸中支满阻隔,虚证为不能言语,可取它的络穴通里治疗。穴在腕关节后一寸,别行于手太阳小肠经。
6、支正穴——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行络脉,名曰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穴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为皮肤赘生小疣,可取它的络穴支正治疗。
7、飞扬穴——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行络脉,名曰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阴肾经。它的病变,实证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虚证为鼻流清涕、鼻出血,可取它的络穴飞扬治疗。
8、大钟穴——足少阴络脉
足少阴肾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部,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脉与足少阴本经并行向上而至于心包下,再贯穿腰脊。它的病变,气上逆则发生心胸烦闷;实证为二便不通,虚证为腰痛,可取它的络穴大钟治疗。
9、内关穴——手厥阴络脉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发出于两筋之间,走向手少阳三焦经。它沿着手厥阴本经向上联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心系的病变,实证为心痛,虚证为心中烦乱,可取它的络穴内关治疗。
10、外关穴——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外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绕行于肩膊的外侧,上行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它的病变,实证为肘部拘挛,虚证为肘部弛缓不收,可取它的络穴外关治疗。
11、光明穴——足少阳络脉
足少阳胆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出分出,走向足厥阴肝经,向下联络于足背部。它的病变,实证为足胫部厥冷,虚证为足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可取它的络穴光明治疗。
12、蠡沟穴——足厥阴络脉
足厥阴肝经的别行络脉,名曰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出分出,走向足少阳胆经;其支脉经过胫部上行至睾丸部,终结于阴茎处。它的病变,气逆则发生睾丸肿胀、突发疝气;实证为阴茎挺长,阳强不到,虚证为阴部暴痒,可取它的络穴蠡沟治疗。
13、长强穴——督脉之络
督脉的别行络脉,名曰长强,挟脊旁膂肌上行至项部,散布于头上;再向下到两肩胛之间,分左右别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深入贯穿于脊膂中。它的病变,实证为脊柱强直,虚证为头重、旋摇不定,此皆督脉的别络之过,可取它的络穴长强治疗。
14、尾翳穴——任脉之络
任脉的别行络脉,名曰尾翳(也称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它的病变,实证为腹部皮肤疼痛,虚证为腹部皮肤瘙痒,可取它的络穴尾翳(即鸠尾)治疗。
15、大包穴——脾之大络
脾的大络,名曰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处发出,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一身尽痛,虚证为周身肌肉关节松弛无力;此一络脉象网络一样包络周身,如现血瘀,可取它的络穴大包治疗。——摘自医学教育网的空间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推荐博文:民间验方集合(不断更新中)
浏览更多博文请点击:blog.sina.com.cn/wneldbk100
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列缺穴
原文: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1呿2,小便遗数3。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译文: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列缺。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本络脉如发生病变,属实的,那么锐骨和手掌会发热;属虚的,就会张口哈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本络即从此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别者,谓十二经脉之外,别有经络,阳络之走于阴,阴络之走于阳,与经脉缪处而各走其道,即《缪刺篇》之所谓“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不入于经腧,与经脉缪处者”是也。盖胃腑所生之血气,其精专者独行于经隧,从手太阴肺经而终于足厥阴肝经,此荣血之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一脉流通,环转不息者也。其血气之四布于皮肤者,从脏腑之别络而出,虽与经相干,与经并行,而各走其道,出于孙络,散于皮肤,故手太阴之经别曰列缺,手少阴之经别曰通里,足太阳经别曰飞扬,足少阳经别曰光明,与手足之井荥腧经合穴不相干也。曰太阴少阴,曰太阳少阳,与脏腑之经脉各缪处也。此胃腑之血气,四布于肤表之阳分者,从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从络脉而阴走于阳,阳走于阴,如江河之外别有江河,江可通于河,河可通于江,与经脉之荣血,一以贯通者不相同也。故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分间者,谓手太阴之经脉,与经别之于此间而相分也。并太阴之经者,并太阴之经脉而行也。
注释:1、欠:(qiàn倩)《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藏论》:“肾为欠。”《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说文》:“欠,张口气悟也。”这里用为打呵欠之意。
2、呿:(q区)张口的样子。《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
3、数:(shù竖)屡次。《列子·力命》:“郑国用之,数难子产之治。”《孙子·行军》:“屡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汉书·贾山传》:“赋敛重数,百姓任罢。”《广韵·觉韵》:“数,频数。”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上》:“数者,与屡同意,今人言数数,犹言屡屡也。”
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通里穴
原文: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译文: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通里。起于腕后内侧一寸陷中,别出而上行,循着本经经脉入于心中,系于舌根,联于目系。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就会使心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就会不能说话。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别走手太阳小肠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与经相干,名曰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气实,则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虚则不能言谈,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掌后一寸,乃别走于太阳之络脉处,故取阴阳分行之处而刺之。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出络脉——内关穴
原文: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译文: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内关,在腕后内侧二寸处,别出于两筋中间,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心系的实症,就会心痛;属于虚症,就会头脑强直。在治疗时应取腕上二寸两筋中间的内关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出络脉,手心主之别络,与经相干于内关之间,去腕二寸,别经脉而出于两筋之间,循经并行,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心系与包络之相通也,虚则为头脑强直,盖包络主行血脉,脉气虚故头脑强直也。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支正穴
原文: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1。实则节弛肘废2;虚则生疣3,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译文: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支正,起于腕上五寸,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其别出的络脉,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的,就会筋力松弛,肘部衰败;属于虚的,就会出现赘疣,小的就象指间痂疥那样。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支正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太阳之经别布于四末,与经相干,名曰支正,内注于手少阴之别络,其别行者,上走肘,络肩髃。手太阳小肠主津液,实则津液停留,不能淖泽于骨,是以节弛肘废。
注释:1、髃:(yú于)肩前骨、肩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清沈彤《释骨》:“髃微起者曰小髃骨,小髃骨之前岐出者曰肩端。”
2、废:(fèi费)衰败。《管子·牧民》:“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左传·昭公八年》:“哀公有废疾。”
3、疣:(yóu由)皮肤病名。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也不痒。《荀子·宥坐》:“今学曾未如肬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说文》:“肬,赘也。从肉,尤声。”《广雅》:“肬,肿也。”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偏历穴
原文: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译文: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别出走入手太阴经;它的别出之脉,上行于臂,乘肩髃,上曲颊,偏络于齿根;另一别出之脉,入耳中,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四脉会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龋齿、耳聋;属虚的,会出现牙齿发冷,膈间闭塞。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偏历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偏历,手阳明之别络,布于四末,与经相干于偏历之间,而别入于太阴之经别;其别行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遍络于齿;又其别者,入耳中,合于宗脉。实则气滞,而为齿痛耳聋,虚则齿寒痹隔。盖手阳明主行血气于皮肤,以温肌肉,虚则不行于外,故为齿寒而痹闭阻隔也。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外关穴
原文: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译文: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外关,在腕后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注入胸中,与心包络经相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肘节拘挛;属虚的,会出现肘节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外关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外关,手少阳之别络,布于四末,与经相干于外关之间,外行绕臂,注胸中,合心主之大络,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少阴厥阴之主筋也。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飞扬穴
原文: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飞扬。在足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肾经的经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属虚的,会出现鼻流清涕或鼻出血。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飞扬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飞扬穴,在足外踝上七寸处,乃属足太阳膀胱经之别络,与经相干于飞扬之间。不入于经腧,别走于足少阴之络。实则鼽窒(鼻塞不通),头背痛;虚则鼽衄(指鼻出血和流清涕),盖别络并经而循于头背也。
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光明穴
原文: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1。实则厥,虚则痿2躄3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并经下行绕络于足背。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厥逆;属虚的,会难以行走,坐不能起。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光明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光明穴,去踝上五寸,乃足少阳胆经之别络。少阳之大络,与经相会于光明之间,别走于厥阴之别络,下络足背。少阳主初阳之气,实则胆气不升而逆于下为厥;气虚则为萎缩瘸腿,坐而不能起。
注释:1、跗:(f夫)脚背。《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2、痿:(wi伟)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吕氏春秋·孟春纪》:“多阴则蹶,多阳则痿。”《说文》:“痿,痺也。”《汉书·哀帝纪赞》:“即位,痿痺。”
3、躄:(bì毕)《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躄而不拜,已乃涕洟而去。”《礼记·王制》:“瘖聋跛躄。”《淮南子·说林》:“躄者见虎而不走。”《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民家有躄者。”这里用为瘸脚之意。
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丰隆穴
原文: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1,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2,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丰隆。在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它的别出之脉,沿着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部,会合诸经之气于缺盆中,向下络于喉咽。如本络脉发生病变,气向上逆,会出现喉中肿闭和突然音哑。属实的,就会癫狂;属虚的,就会足缓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丰隆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丰隆穴,去踝八寸,乃足阳明胃经之络脉,与经相会于丰隆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阴之别络。其别行者,并经脉而循于胫骨外侧,上络头项。十五大络之气血,皆本于胃腑水谷之所生,是以足阳明之络,与诸经之气相合。
注释:1、廉:(lián连)侧边。《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仪礼·乡饮礼》:“设席于堂廉东上。”《说文》:“廉,仄也。”《汉书·贾谊传》:“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2、喑:(yin音)《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墨子·尚贤下》:“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史记》:“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淮南子·原道》:“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后汉书·袁闳传》:“遂称风疾,喑不能言。”这里用为声音嘶哑之意。
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公孙穴
原文: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走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它的别行之脉,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厥气上逆至于肠胃,必然发生霍乱。属实的,会出现腹中痛如刀切;属虚的,会出现腹胀如鼓。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公孙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太阴之别络,分布于足,与经相干于公孙之间,而别走于阳明之络。其别行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为霍乱;气有余而实,则为肠中切痛;不足而虚,则为臌胀,当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大钟穴
原文: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1,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译文: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别走入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它的别出络脉,与本经并行,上走于心包之下,再下行贯通腰脊。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就会出现气逆烦闷,属实的,会出现小便不利;属虚的,会腰痛。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钟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足少阴之别络,与本经相会于大钟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阳膀胱经;其别行者,并经而行,上走于心包络之下,外贯腰脊。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包络之气,皆本于肾脏所生,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盖包络之气,生于肾脏,注于络中,并经而上也。
注释:1、癃:(lóng龙)小便不利。《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
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蠡沟穴
原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
译文: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胆经的经络;它的别行经脉,沿本经小腿上至睾丸,归于阴茎。如本络脉发生病变,邪气上逆,就会出现睾丸肿大并突发疝气暴痛;属实的,阴茎挺直而长;属虚的,阴部奇痒。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蠡沟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足厥阴肝经之别络,分布于足,与经相干于蠡沟之间,而别走于足少阳胆经之络。取之别者,取别走少阳之络,所谓阳取阴而阴取阳,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任脉的别出络脉——尾翳穴
原文: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译文:任脉的别出络脉,名叫尾翳,由鸠尾别出下行,散于腹部。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腹皮痛,属虚的则搔痒。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尾翳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任脉的别出络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所谓尾翳者,即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并经而上,复下于鸠尾,以散于腹络,气实则腹皮疼痛,气虚则搔痒,当取之所别络也。
督脉的别出络脉——长强穴
原文: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1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译文:督脉的别出络脉,名叫长强,挟脊上行至项,散于头上,向下行于肩胛左右,别走足太阴膀胱经的经络,入贯于脊柱两旁。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脊柱强直,不能俯仰;属虚的,头部沉重。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长强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督脉的别出络脉,督脉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阴道,其络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侧,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角,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上循膂络肾。兵男子循阴茎下至篡,与女子同。其小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盖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应天道之环绕地环转,是以下行而上者,循阴茎至篡,从小腹贯脐中央,入喉上颐,环唇系目;其上行而下者,起于目内角,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中,而环转于周身之前后也。其督脉之别络,出于长强之分,挟脊上行散于头,是督脉之行于脊膂者,从头项而下行,别络之从下而上行于头项也。
注释:1、膂:(l旅)《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说文》:“膂,篆文吕从肉,从旅。”这里用为脊梁骨之意。
脾之大络——大包穴
原文: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译文:脾之大络,名叫大包,从渊腋下三寸别出而散布于胸胁。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全身都感觉疼痛;属虚的,全身关节弛缓无力。这支络脉能包罗诸络脉之血。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包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脾之大络,大包乃脾经之穴名,在足少阳胆经渊液之下三寸,脾之大络,循脾经之大包,而四布于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纵。罗络之血者,谓大络之血气,散于周身之孙络皮肤,若罗纹之纵横而络于身也。夫脾之有大络者,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灌溉于五脏四旁,从大络而布于周身,是以病则一身尽痛,百节皆纵,而血络之若罗纹,以络于周身。足太阴之大络者,止并经而行,散血气于本经之部分,是以足太阴脾脏之有二络也。如曰脾足太阴之脉,兼是动所生而言也;曰足太阴之大络,曰脾之大络,分脾脏经气而言也。——摘自解决人生问题的360空间
点击关注
手掌上的三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
【3秒钟取穴】微握拳,第2掌指关节后缘,触之有凹陷处即是。
1、治青光眼
2、预防便秘
痔疮疼痛难忍时,掐按三间,也有快速止痛的辅助治疗作用。另外,经常用拇指指腹揉按三间,每次1~3分钟,对调和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等症有帮助。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按揉三间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防治多种眼部疾病及咽喉毛病。
常用拇指指腹揉按三间穴,每次1~3分钟,可调和脾胃、改善消化不良。还可对此穴进行热水浴,即将手放入45摄氏度左右的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
按摩三间穴位,还有以下作用与好处:
可以缓解治疗牙痛、扁桃腺炎、急性结膜炎、青光眼、肠鸣下痢、口干气喘、热病、三叉神经痛、便秘、咽喉肿痛、身热胸闷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