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名医像》栏目合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薛雪:系统阐述湿热病
60. 徐大椿:全能医家
61.
62.
63.
65.
66.
67.
68.
69.
70.
——《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序
摘自2022-10-20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严世芸
20世纪80年代初,王庆其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读方药中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工作,凡40多年。他在《黄帝内经》领域中沉潜研索,优游涵泳,钩玄探赜,矢志不移,学术日臻精深,成为全国不可多得、出类拔萃的内经学专家之一。日前笔者收到他的又一力作——《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颇感荣幸。
该书是王庆其一生中第27本有关《黄帝内经》研究的学术著作。特别引人瞩目的是,他突破了将《黄帝内经》作为单纯中医理论书籍的桎梏,历时10多年,以其睿智慧眼开启了对《黄帝内经》临床病证的研究,并以《内经临床医学》这一命题出版了专著,拓展了《黄帝内经》的研究领域,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足以证信王庆其是一位殚精研究、锲而不舍的学者。
近几年,面对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王庆其又强烈地意识到,《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经典和体系,揭示其学术发生和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必将对未来中医学术守正创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具有重要借鉴和启迪作用。几经寒暑,穷索冥搜,钩玄稽沉,辛耕不辍,《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卷帙终成,功莫大焉。皇皇巨著,先睹为快,弋获良多,深感其特点显明。
首先,《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一书开宗明义地总结了《黄帝内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这是关键之举。我们今天研究《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不能离开核心理念去进行探讨。王庆其把《黄帝内经》的核心理念归结为天人相参的人本思想,并由此出发提出与之相关的基本要素,包括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和生命观;基于“气化”的生命过程;基于亢害承制的生命和谐状态。该论述是中肯的,也是颇有见地的。纵然,对《黄帝内经》的核心理念如何表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通过讨论会越来越明确,这对研究中医学体系是十分重要之举。
其二,令笔者注目的是,该书把《黄帝内经》在漫长的两千多年过程中的学术发展与历朝历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及思想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体现了学术发展研究过程对历史的尊重。以两宋时期为例,宋朝廷重视医学及文学、药局和校正医书局的设立,宋金对峙的政治局面、理学的出现和盛行、对外贸易的鼎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隋唐时期临床医学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医理论升华的需求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医学术发展,铸就了两宋时期中医学的辉煌成就。显然,把学术发展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研究,有利于发现和总结学术发展规律和特点,同时也给中医的文化特质赋予了时代特征,这正是学术发展史追求的任务。
其三,该书的《史略》各论,把《黄帝内经》主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从哲学思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大部分进行概括,并结合秦汉以来历朝历代著名医家的经验积累及理论阐发和创新,纵向梳理了《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脉络和进程。王庆其从两千多年以来有案可查的医家中爬罗剔抉、旁搜远绍,挖掘出82位对《黄帝内经》学术有重要贡献的名医大家,并分门别类、系统地进行了总结,清晰地展示了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学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由此,联想到当今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所提出的“学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指导方针,而不顾及历代名医名家的临床经验积累和学术理论创新对中医学子成才的重要作用,不能不是个缺憾。笔者认为,大家应该充分认识到,不重视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就无法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今日的中医学。王庆其在书稿中能充分重视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诚卓识也,感佩不已。
有道是:芝兰有根,醴泉有源。王庆其成就是书,其论之迂阔,理之精深,充分显示了他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阔广的学术视野,以及学而不倦、锲而不舍、着意创新的精神。我为他取得的学术成就感到由衷高兴。然而,读后虽感收获颇丰,但回味起来又觉得尚未尽意。
该书所论主要是《黄帝内经》传世以后的学术发展,而对于《黄帝内经》为何能从先秦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成就中脱颖而出,形成人类最早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一过程尚未展开探索和研究。这涉及《黄帝内经》的发生学问题,也关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生学问题。这一研究对于发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科学学和社会学规律,提高中医未来发展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笔者诚挚期望作者在现有成就基础上组织团队对《黄帝内经》进行发生学研究。纵然,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传世的文史资料并不丰硕,会给这项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但相信随着考古工作和古代史学的深入研究挖掘,一定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线索被发现。期待这项诸多学者望而却步的课题能在王庆其教授主持下得以突破。读书稿,浮想联翩,承蒙不弃,嘱为作序,乐观其成,欣然受命,不计工拙,遂成此文,是为序。
摘自2022-10-20中国中医药报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
王庆其教授是《黄帝内经》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以往《黄帝内经》版本、校勘、注释、释义、文化、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等横向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几经寒暑,撰成《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一书。
该书分哲学思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部分,从历史的纵向时序角度,溯源析流,对《黄帝内经》的学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和反思,厘清《黄帝内经》理论在后世的传承、变化与发展,提炼学术思想,评判剖析得失,并本着“中医学术史的研究是探索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这一理念,力求从学术演变发展角度概括出规律性认识,以系统挖掘、传承学术精髓。笔者认为,书中对中医学术发展规律研究的有益探索,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临床实践是理论发展动力
历史上,传染病的大流行常常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一书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总结。如提出张仲景恰逢疫疠流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外感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金元时期瘟疫的大流行致使鼎盛于北宋的经方学衰败,医家纷纷转向经典医经中寻求治病新法,这就使《黄帝内经》的学术得到了大力发展;而吴有性异气病因说的提出,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创立,也莫不如是。其他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疥疮、绦虫等寄生虫病,以及漆疮、晕动病、瘿病的认识,同样也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因此,该书认为“从《内经》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发展中,可以看出,医家的临证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是发展的根本所在”,“从秦汉魏晋唐时期《内经》四诊理论的传承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临床实践是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实中医各学科的发展概莫能外,而临床医学的发展更是如此。
传统文化引领中医学术发展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传统学术的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如“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在这一方面,《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有着更为自觉的探索。
首先,该书开宗明义,总结了《黄帝内经》或者说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中和以及人本思想等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其次,在上篇的“《内经》学术发展史略总论”中,分述了《黄帝内经》学术形成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篇的“《内经》学术发展史略各论”中,先论气形神、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并明确指出《内经》学术思想发展与当时政治与社会哲学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而形成了不同于西医学的独特思维特征。
另外,书中在对一些具体学术发展演变的分析中也贯穿了上述思想。由此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引领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体现学术核固带变发展特征
《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首先提出《黄帝内经》的学术理念,即人是“天—地—人”关系的总和、生命是“形神合一”的统一性、健康是人体的一种和谐状态、“气化”是人体代谢的基本形式、“亢害承制”是人体的自稳调控机制、“人为天地之镇”的人本思想、“治未病”思想体现人类忧患意识,可谓是中医学术之“硬核”,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得以保留并发展。正是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呈现出“核固带变”的特征,所以中医学术发展的形式也与现代科学之新陈代谢不同,而表现出叠层累积发展的演变形式。
综上所述,该书不仅梳理揭示了《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轨迹,开辟了《黄帝内经》学术研究的新路径,同时也对《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可视为中医学术发展规律研究的一个样例。但正如主编在前言中所言:“毕竟此项工作既复杂且又面广量大,其中十一之漏在所难免。”例如,虽然也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其他科学技术成就,但对这些成就与《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关系阐述尚欠等。但总体而言,该书值得后学认真研读,王庆其教授的治学精神、能力、成就,也堪称后学的榜样。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内经》从“天人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天人相参(应)”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所谓核心理念是指具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核心理念是学术的灵魂。《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是中医学现存文献中最早的经典,它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学术成就,是一部“治病的法书”,养生的宝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笔者认为,学习研究《内经》不仅仅是背诵几条经文,或者领会经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握其核心理念,它是《内经》学术的灵魂,对于铸练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指导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内经》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笔者提出一得之见,以求正于高明。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观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先哲把“天人一体”作为哲学的指导思想。《内经》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素问·举痛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并以当时医学实践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旧唐书·孙思邈传》也说:“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即研究“天”要联系“人”,研究“人”必然要联系“天”。诚如宋朝邵雍所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人与自然有着相同根源
《内经》受先秦“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来源于气。“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人同源”是构建“人与天地相参”观的基元。
人赖自然而生并受其制约
人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生存也离不开自然。所以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阴阳的变化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生命活动。《素问·离合真邪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变化受制于天地阴阳的变化。
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
东汉科学家王冲说:“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人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通应”是说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遵循同一自然规律。《灵枢·营卫生会》人“与天地同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所以以天地为“父母”,遵循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是健康的基础
人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灵枢·本藏》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概括地说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其中“天人和”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条件。
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原始含义是指“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这是“一种内心修养理论”,这与《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思想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内经》“人与天地相参”思想是建立在人与天地同源——“气”基础之上的,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与天地遵循同一自然规律。所以《内经》在肯定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把人体置于“天地人一体”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活动规律,并作为中医学独特的医学模式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诠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意义。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钱穆先生说:“我以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国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离开了‘人’讲‘天’,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显出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内经》从“天人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天人相参(应)”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形神一体”的心身观
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关系,《荀子·天论》:“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内经》关于形神的关系的含义是神本形而生。《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阴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即精成而后神生,形神俱备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里黄帝问的是什么叫“神”,岐伯答的是“人”怎么形成的。经旨告示,生命的形成过程,先形成营卫气血脏腑,然而赋予神气魂魄,才能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概括富有哲理:“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张氏的描述堪称经典。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内经》心身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心统率形、神。人类的生命活动有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心理性活动,而主导统率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有两大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血脉之心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神明之心主宰心理活动。张介宾《类经图翼》作了很好的概括:“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内经》将心作为调节心理、生理活动的最高统帅,把形、神整合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学对心身理论的独特见解。
论述变化规律的“气化论”
《内经》所谓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自然界及生命活动变化的表达形式。广义的气化,是指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事物的产生、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狭义的气化,是指人体内部各种物质的生化活动。具体表现为:饮食物进入人体后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过程与产生的诸种生理活动;人体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所转化为汗、尿、粪等代谢产物的过程和作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演化过程和作用;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自主调整、防御、修复作用过程等。
阴阳二气的交感互用是气化运动的根本机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经文说明阴阳交感互用乃气化之本,然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和万物。
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主要形式。气的运动谓气机,气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依赖气化。升降出入运动是所有形体器官的共性。四者之间还必须保持协调,否则自然界就会变生灾害,人体就将发生疾病。
例如,天地的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一切自然现象都因天地阴阳升降出入的变化结果。《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气化是产生各种自然现象和产生自然万物的源泉。
再如,人体的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法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说明了饮食气味进入人体后经过气化变为精气等物质的过程。
笔者认为,《内经》所谓的气化实际是现代新陈代谢的代名词。现代生物学认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中医所说的气化内涵,实际表达了人体这一复杂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代谢过程。这就是中医学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表达,气化是自然界万物之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基本机制。
阳气是气化活动的动力源泉。《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自然界的阳气即于太阳提供,有了太阳就有了自然万物的生生化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万物之“化气”“成形”,阳气是原动力。人体亦然,《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之形(筋)、神皆赖阳气以温煦,才能维护其生命活动。所以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诚如张介宾所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自稳调节机制“亢害承制”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内经》把五行看作宇宙的普遍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循环运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步调相应,井然有序。而维持这种动态的有序的运动是由于自然界内部有一种生化和制约并存的自稳调节机制。
一年之中六气的变化受五行的制约,六气不亢是由于受到下承者的制约,有制约才有正常的生化,如果亢而无制则“生化大病”,必引起灾变,病害丛生。张介宾《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始终离不开这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调节机制,才能保持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天地如此,人体也复如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生化和制约并存的调节机制。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动态的协调平衡。元代医家王履对亢害承制理论阐发尤深,认为“亢则害,承乃制”是“造化之枢纽”,并引申至人体。若“亢而自制”则使“五脏更相平”,即一脏不平,所不胜之脏更相平之,平则生化不息;如“亢而不能自制”则发而为病,故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助之,制其亢,除其害。说明人的机体内部存在着自我复制、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系统功能,进行自主性调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谓“神不使也”“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医生的治疗措施只有通过病人的“神机”才能发挥其治疗效应,“标本相得,邪气乃服”。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社会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容易透支健康;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从而引起心态的失衡,容易遭受更多的挫折和打击,造成心理创伤。从而破坏了人体“自控调节系统”,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衡,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或者病证。严重者导致“神不使”,危及生命。当今社会滥用药物及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是破坏人体自稳调节功能的主要原因。治病先治神,若病至“神不使”时,必不可治。人要恢复、完善调控机制,必先养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养生强调养心,通过调节心态,缓解身心压力,恢复人体“自我调控”功能,达到“亢害承制”“制则生化”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儒家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代表。《内经》的人本思想,是站在疾病与人这个角度去探索的,强调尊重人、关爱人、治病救人,而不是人性的善、恶,更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人者天地之镇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从患者与医生的关系说,以患者为主;从“病”与“人”的关系说,以人为主;在“邪”与“正”关系说,以保护“正气”为主。这一理念贯穿于医疗实践活动的始终。
“以人为本”思想在《内经》中有很多体现,《素问·汤液醪醴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医工的治疗措施通过人体正气(神机)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如果病至“形弊血尽”的“神不使”则回天乏术。
又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将治病的药物称为“毒药”,是药皆有毒,所以临床用药必须以中病即止,不伤正气为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药过病所,或药证不合,就可能造成死亡。
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强调“扶正祛邪”“祛邪即所以安正”“祛邪而不伤正”“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等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在中医学中意味着以人的生命为本、神气为本、正气为本、胃气为本等。(王庆其)
标签: 文化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