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泄常见四证型
腹泻,中医又称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腹泻是正常的,也比较好解决,但如果常年拉肚子,就应该引起注意了。中医认为经常腹泻的病机可能有以下几点。
脾胃虚弱
有些人吃了油腻的食物之后或者吃完饭之后就想排便,且大便不成形,或者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中医称之为“完谷不化”。除了大便异常,这类患者还可表现为消瘦,自觉浑身无力,不想说话或者说话有气无力,舌边齿痕较明显。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腹泻患者主要表现为每天凌晨3~5点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成型或者溏稀,又俗称五更泄泻。这类患者同时可伴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脾胃虚寒
有些人一吃凉的食物、喝冷饮或者吃水果就会肚子疼,紧接着拉肚子,大便稀薄甚至如水样。同时也伴随手脚冰凉,怕冷等症状。
肝气乘脾
这类腹泻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如情绪紧张或者生气后就会拉肚子。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失常,遂致本病。常伴有胸胁胀闷的症状。(程凯)
拉肚子不要急
穴位调理有妙方
摘自2023-2-1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泄泻俗称“拉肚子”,是常见的胃肠疾病,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为其主要病因。艾灸、按摩相关穴位对缓解该病有良好效果,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发病之因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导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泄泻的病位虽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也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肝、脾等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
寒湿困脾可导致脾运化水液失常,出现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得热则舒、恶寒食少。湿邪郁而化热,可出现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拒按。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滞肠胃,可导致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肝属木,脾属土,情志不畅,肝木乘脾,可引起或加重泄泻、腹痛、肠鸣。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可引起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此类人群常有腹部隐痛喜按、神疲乏力的表现,若病久不愈,脾虚下陷,可导致脱肛。肾阳有温煦脏腑作用,为人体阳气根本,肾阳亏虚,无法温养脾土,会出现晨起泄泻、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面色白,也就是俗称的“五更泻”。
调理之法
根据泄泻的病因病机,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应健脾益肾、温化寒湿;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应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可辨证选用天枢、神阙、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等穴。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俞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三穴合用,可调理肠腑而止泻。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一横指处,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之穴,可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治疗各种泄泻。神阙在脐中央,穴居中腹,内连肠腑,可治疗急、慢性泄泻。诸穴合用,标本兼治,泄泻自止。
泄泻时按摩或悬灸以上穴位,有助于缓解症状。若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止泻效果更佳。
需要注意的是,若腹泻频繁并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就医,配合补液等综合治疗措施。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治疗期间应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王常绮治疗久泄经验
摘自2023-4-7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
青海省人民医院
全国名中医王常绮是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擅治脾胃病及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笔者有幸跟王常绮临证学习,对王常绮学术思想及治疗内科杂症的临床经验略有感悟。“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王常绮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视调理脾胃,用药轻灵平和,务求其平,尤其对慢性泄泻有着独到的见解。现对王常绮治疗慢病久泄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久泄起病较缓,病程长,呈间歇发作,西医的慢性肠炎、肠易激等属中医“久泄”的范畴。王常绮擅治久泄,经验丰富,认为“无湿不作泻”“湿胜则濡泻”,脾虚湿蕴为久泄的主要病机。脾气虚弱,在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时,脾胃功能运化失司,无以运化水湿,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其病位主要在脾,脾虚与湿盛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中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治疗法则
王常绮治疗久泄以标本兼顾,健脾益气、化湿渗湿为基本大法,认为只有脾气健运湿方可散,湿散泻自止。因湿邪重着黏滞,易阻碍气机,健脾祛湿同时注重调畅气机,脾主升清,胃主受纳,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不升清,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浊中阻,并走肠间,而为泄泻,故治疗中应注重调畅气机,升清降浊;王常绮总结历代医家对泄泻的治疗法则,尤为重视《医宗必读•泄泻》中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提倡治病必求本,应辨证论治,兼夹证不同可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佐用九法辨证治疗,如肾阳虚衰、肝气乘脾所致泄泻,应在健脾祛湿同时注重温补肾阳、抑肝健脾等。
药物选择
王常绮治疗久泄时提倡灵活变通,标本兼顾,补泻并用,补而不滞,塞而不塞。强调健脾扶正,久泻多因脾气亏虚、湿浊顽固不化,脾虚为其本源,治病必求本,故应注重健脾治疗,若素体虚弱则用大量芳香温燥之品时,必须配合健脾扶正之品,可加用四君子汤;化湿强调用药宜不伤正气为法,湿邪性黏滞、不易速去,喜在淡渗利湿基础上,配用芳香温燥化湿之品,以加强祛湿止泄之力,淡渗利湿止泻之品,喜用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等,芳香温燥化湿之品多选用苍术、厚朴、白豆蔻、草豆蔻、藿香等;除此之外王常绮认为久泄还有痰浊作祟,治疗不可不化痰,化湿同时加用少量化痰药物,如半夏曲、陈皮等。湿为阴邪、得温则化,若湿邪顽固、缠绵难愈、久泄不愈者,可加用温阳之品,如高良姜、小茴香、补骨脂、肉豆蔻等。久泻适当加用固肠止泻、收敛之品,如诃子、石榴皮、金樱子、肉豆蔻以温肾收涩,固肠止泻,若久泄反复不止,适当加罂粟壳以加强收涩固脱之效;王常绮还喜用炭炒之品,取其收敛之性,涩肠止泻之功,如地榆炭、乌梅炭、槐花炭等。注重调畅气机、喜用调理升降之品;湿邪重着黏滞,易阻碍气机,若脾虚湿蕴基础上气机郁滞明显,在健脾化湿同时加用理气行气之品,如厚朴、枳壳、陈皮等药物调畅气机;并喜用桔梗、枳壳,取其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之意,使补而不滞,塞而不塞。辨兼证,佐用治疗兼证药物,如久泄又因饮食不当,食滞肠胃,加用焦三仙;若肝气乘脾,加用抑肝扶脾之品,如芍药、白术等;若湿郁化热,热象明显,加用清热化湿之品,如黄芩、黄连等。
饮食调理
久泄者因药物调理外,还应注重饮食管理,《景岳全书•泄泻》曰:“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泻痢作矣。”在青海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多喜牛羊、嗜肥甘、辛辣之品,久食肥甘油腻之品多伤脾胃,脾虚湿浊自生,故易发生泄泻。故饮食应多清淡,避免寒冷、辛辣刺激、肥甘油腻之品,应养成良好习惯,饮食规律,防止脾胃功能受损。
情志调理
还强调应注重情志舒畅,只有气机舒畅,脾胃方能升降有序,若气机郁滞,无以升清降浊,湿浊阻于胃肠,久而为病。《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故平素应调畅气机、情绪平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