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机、适寒温、理虚实治小儿肺系病

摘自2022-10-17中国中医药报
高军 时乐 朱明馨 孙彬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小儿肺系疾病较多,常见如肺炎喘嗽、乳蛾、哮喘、鼻衄、风温、感冒、喉痹、喉瘖等证,临床表现虽各有异,但总不越乎肺脏之病理变化。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善治者只需了解特点,辨清证候,不外调其气机、适其寒温、理其虚实而已;唯小儿肺脏娇嫩,肺气不足,寒热虚实易于转化,遣方用药必须灵活应变,防患未然,并始终注意维护正气。下面列举数则验案,以飨读者。
守呼吸出入之机,善调升降
案一:肺炎喘嗽
杨某,男,4岁。患儿微恶风寒、温温发热、鼻塞、咳嗽3天,服王氏保赤丸、琥珀抱龙丸无效来诊。诊见面赤咽红,唇干口渴,发热无汗,咳嗽痰鸣,呼吸喘促,烦躁不安,舌红苔白,指纹浮红,脉浮数。此属风热闭肺、肺失宣和,宜辛凉透邪,轻宣肺气。处方:桑叶、金银花各6g,连翘、牛蒡子各4.5g,炒栀皮、炒枯芩、杏仁、桔梗、甘草各3g,薄荷2.4g(后入),1剂。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发热、咳嗽痰鸣、气喘均减轻,原方去薄荷、杏仁,加炒瓜蒌皮、浙贝母各4.5g,2剂。
三诊:身热尽退,咳喘均平,舌红苔薄黄,口干唇燥。小儿肺常不足,外感风热后,肺阴受灼,拟养阴清肺法以善其后。处方:南沙参、麦冬、枇杷叶(包)各6g,浙贝母、天花粉、百合、甜杏仁各4.5g,甘草2.4g,3剂。
案二:乳蛾
秦某,男,3岁。患儿发热有汗,呛咳音嘶,咽喉红肿,表层白腐,痛不欲食,舌苔黄厚,大便3日未解,小溲短赤,脉浮数,指纹鲜红。肺胃素有积热,加之外感风热羁留不解,风火相煽,内外交炽,搏击于咽喉发为乳蛾。辛凉清解已属扬汤止沸,通腑泄热方为釜底抽薪。且咽者胃管,喉者肺管,皆以降为和,清热解毒药亦不可废。处方:生栀皮、生大黄(后入)、玄明粉(冲服)、射干、甘草各3g,金银花、连翘、玄参、麦冬各4.5g,1剂。锡类散1支,吹喉,日数次。
二诊:药后腑气已通,得大便2次,先硬后溏,热退,呛咳减,咽肿见消,肺胃积热已清泄下行。前方去大黄、玄明粉,加木蝴蝶、蝉衣各3g。2剂。
三诊:咽肿已消,发音正常,唯两侧白腐尚未尽敛。前方去蝉衣、射干,加川百合、白芍各4.5g,青果2枚,3剂。药尽而愈。
按 孙浩认为,肺气宣发、肃降这两个功能的失常,在临床治疗时并不能等量齐观。如寒邪束肺而见恶寒发热、汗闭肤干、咳嗽痰鸣、呼吸喘促等症,病机表现则以肺气失宣为主,治当宣肺透邪。若痰阻气道,热邪闭肺而见咳嗽、气喘、喉瘖、喉痹者,则以肺气失降为主,治当肃肺泄热。宣发肺气法一般有清宣法和温宣法两种,前者适用于风热闭肺,后者适用于风寒束肺。通降肺气法常用的有降气肃肺法和通腑肃肺法两种。前者有降逆平喘之功,后者有祛痰泄热之效。在运用宣通二法时,要紧紧把握小儿“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时刻注意宣肺应温清有度,肃肺须通降毋过。尤其考虑到风温之邪传变最速,要尽早投入清气药,以防入气传营。
上两案皆属外感风热,一予清宣肺气法,一予通腑肃肺法。案一温邪虽在上焦卫分,但小儿“肝常有余”,邪热易于窜肝动风,同时又善入气传营,故于辛凉解表药中加清气药,断其窜肝入气之路。所用清气药均无大苦大寒伤肺之弊。且苦辛合用,宣中有降,颇合肺气升降之机。对风热感冒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咳嗽、哮喘等,也可运用此法。对于外感风寒之肺炎喘嗽、感冒、咳嗽、哮喘等症,常喜温清并用。药用苏叶、苏子、防风、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连翘、葱叶、生姜等,用量甚轻,药性平和,适于小儿。案二除风热上干之外因,尚有肺胃积热之内因。盖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即泻肺胃之热。方中大黄、玄明粉量仅3g,加甘草解毒缓泻。凡哮喘、肺炎喘嗽、咳嗽等症因痰涎壅盛阻于气道者,亦可运用本法。还可用枳壳(实)、杏仁、瓜蒌仁、火麻仁等宽肠润下药煎汤送服礞石滚痰丸,用量可根据患儿体质及病情酌定。此方降痰作用优于前方。如舌苔白厚,肺有寒痰者,可加干姜少许,与丸中大黄相伍,可收苦降辛通之效。
明恶寒畏火之性,谨用寒温
案三:哮喘缓解期
李某,男,5岁。患儿哮喘年余,感寒即发,发则治肺,虽有缓解之期,但移时又作,常无安宁之日。患儿形体虚羸,面色青灰,哮齁之声不辍。形寒肢冷,咳痰清稀,纳少,神疲,小溲清长,大便濡软,舌胖苔白,脉沉细。一派命火衰微、肾虚不纳之象,治当温肾纳气。处方:紫河车9g,煅龙骨12g(先煎),熟地黄4.5g,野山参、鹿角片(先煎)、炮附片、五味子、炙甘草各3g,肉桂、干姜各1.5g,2剂。
二诊:药后气喘稍平,齁喘之声较缓,肢冷明显转温。上方已获效机,原方加山萸肉、炙黄精、怀山药各9g。全方加5倍剂量,共研细末,每次6g,每日3次,开水调服。
三诊:服上药以来,哮喘日趋平复,唯气息稍感细促,纳增,便实,形体略见丰腴,原方继服一月,并嘱调饮食,适寒温即可。
案四:鼻衄
张某,女,2岁。患儿发热颧红,干咳不爽,烦躁欠安,常以两手揉鼻,揉后即见衄血,血色鲜红,便燥溲赤,舌红苔黄,脉数。鼻为肺窍,两颧属肺,今见颧红鼻衄,显系肺火灼伤阳络。治宜清泻肺火,疏利肺气。唐容川谓:“肺气清,则太阳之气自清而衄不作矣。”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焦山栀、生地黄各3g,南沙参、麦冬、白茅根各4.5g,薄荷(后入)、甘草各2.4g,雪羹汤(海蜇30g、荸荠5枚煎汤)代水,2剂。
二诊:药后发热、颧红已退,鼻衄幸止,大便转软,小溲渐清,显见肺火上炎之势已挫,肺阴销铄之损初固。盖脾为肺之母,治肺尚须护脾。此所谓“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理虚元鉴》)之理也。处方:茯苓、薏苡仁、怀山药各6g,南沙参、麦冬、百合、白扁豆、川贝母各3g,甘草2.4g。连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 孙浩认为,肺守中和之性,既恶寒亦恶热也。治其寒证当以热药,但不宜大热,以免热耗肺阴;治其热证当以寒药,但不可过寒,以免寒伤肺气。小儿肺脏娇嫩,尤应如此。故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应注意法有尺度,量有分寸,谨用寒温,不使过剂。
案三为命门火衰,肾虚不纳所致,非肺气虚弱、呼吸短促可比,治当温肾纳气以固其本。唯肺属燥金之脏,大温大热于肺不利。前方用河车、鹿角、姜、桂、附等温阳壮火之品,但用量较小,中有甘草、龙骨、熟地等药为伍,可缓其热性。后方加山萸肉、黄精、山药。其性平和,无燥热伤肺之虞。案四为热伤阳络之鼻衄。前方用泻白散、雪羹汤等清肺泻火,养阴止血,加薄荷疏利肺气,在养阴清热药中用辛味药又不致凉肺。对喉痹、久瘖、久咳属阴虚火旺者,亦可取二方之长,酌情增损。
知易虚易实之变,妥施补泻
案五:风温热闭
王某,女,1岁半。患儿春末感风温之邪,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咳嗽气粗,唇干口渴。前医进疏风解表药未效,且日益加重。刻见壮热面赤,神昏躁扰,舌绛,苔黄欠津,指纹紫滞达于命关,逆转之势已成。叶天士言:“邪入心包络中,深怕液涸神昏,当滋清祛邪,兼进牛黄丸驱热利窍。”处方:党参4.5g,生地黄、连翘、麦冬、人中黄、金银花、丹参各3g,石菖蒲、川郁金各2.4g,鲜卷心竹叶4片,犀角屑0.3g。1剂。牛黄清心丸半粒,每日2次。
二诊:热势稍挫,躁扰较安,唯神识尚未清爽,逆势已示转机,仍须清热利窍,总以转出气分乃吉。原方去竹叶,加鲜竹沥1匙,1剂。
三诊:神识清爽,躁扰安静,舌干绛转润,热未尽退,咳有痰声。病机由里出表,为佳兆,应因势利导,清肺豁痰。处方: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金银花、瓜蒌仁、浙贝母各3g,薄荷(后入)、桔梗、甘草各2.4g,鲜枇杷叶(去毛,布包)1片,3剂。药后诸症悉愈。
案六:气虚感冒
刘某,男,2岁。患儿形瘦神萎,自汗畏风。感冒缠绵不休,愈后未几又复感风寒,或已至尾声再继发,常服解表药无效。咳嗽痰稀,便濡,日3~4次,伴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浮细。此缘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极易乘虚而入。常服疏风解表药,宣发已虚之肺气,更致卫外不固,此舍本逐末之法也。肺脾两虚以肺虚见证为主,治当益气解表。然脾为肺之母,补脾亦不可缺。处方:炙黄芪、炒白术各9g,防风4.5g,甘草3g,红枣4枚,生姜1片。连服3剂。
二诊:感冒已愈,自汗减少,方已获效,原方再进5剂。药尽后自汗已止,大便正常,神情转佳。嘱常服补中益气丸善后,目前患儿已日益健壮。
按 小儿病理变化易虚易实。孙浩常谓:小儿之恙如“没把流星”,持之不住,握之不定,虚证不宜峻补,峻则壅滞满中;实证不宜猛泻,猛则克削伤正。必治实慎防转虚,治虚谨虑成实。
案五为风温逆转心包,属热证、闭证,方用清营汤去黄连、玄参,加人中黄、党参,一为去其苦寒之性,加强解毒之功,二为扶持正气,以防由闭转脱;加石菖蒲、川郁金,川郁金可活血凉血,能开提肺气,降痰平喘,善治上、中二焦之病,石菖蒲能开窍醒神。案六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之感冒,虽有表邪,但不宜过散,过散则表愈虚,虚人尤易外感。同时亦不宜过补,过补则邪气留,反致纠缠不解。故用玉屏风散、甘草,取其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加姜枣调和营卫。
男,1岁零6个月。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医院予以常规退热治疗,热退后出现腹泻,后逐渐加重转为水泻,日20余次,医院续予以补液治疗,症状不减,患儿继而出现呕吐,进食减少。
刻见:低热(37.9),咳嗽少痰,面色萎黄,精神萎靡,饮水较多,小便量少(1天当中仅于傍晚6点左右小便1次),舌质淡,苔薄白,眼窝较凹陷,心率120次/分。
方药:大回阳饮加半夏、茯苓、人参、怀山药、肉桂各6g(碎),生甘草6g,干姜6g,生附片6g(碎),生半夏6g(碎),茯苓8g,人参须6g,怀山药12g。3剂,浓煎,加适量红糖调味,趁热温服,忌口生、冷、水果、油腻、发物等,嘱撤掉液体出院观察。
复诊:来电述患儿腹泻已止,低热、咳嗽、呕吐等症状已消,精神状态较好。
辨证思路:先定六经,再分表里,再扣方证,再细化药证,再权变配伍。患儿低热(37.9),咳嗽少痰,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当表里双解;水泻日20余次,饮水较多,小便量少,眼窝较凹陷,提示患儿已有阴竭之象;予补液治疗而诸证未减且继发呕吐说明患儿太阴几近虚衰,已无力运化,静脉输液并不能起到真正的补液作用,反倒会进一步清消卫阳,助邪为患,当立即撤掉输液并采用纯中药治疗(回阳救逆)。
综合分析:患儿主证当为太阴病风寒湿表里兼具兼阴竭,处方可拟大回阳饮加半夏、茯苓、人参、怀山药,患儿1岁零6个月,剂量当取2g。此外,由于患儿较小且存在呕吐的情况,故宜浓煎,以减少给患儿喂服的次数,必要时可选用灌肠;由于汤药本身较辣,可添加少许红糖调味,以便患儿服用。
嘱:恢复后不要过早摄入过多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宜清淡饮食3天为妙,方拟小米山药粥。(张耕铭 李政霖 山东中医药大学)
臣字门儿科孙浩临证要旨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大致概括为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攸关,故《黄帝内经》有“脾病飧泄”“湿胜则濡泻”之说。现介绍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泄泻验案四则,并附辨析。
湿热泄泻
案1:刘某,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七八次,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小溲短赤,舌苔淡黄厚腻,指纹浮红。证属暑湿伤脾,腑阳不司分利,治以祛暑利湿。
处方:香薷3g,清水豆卷4.5g,炒扁豆4.5g,川连0.9g,茯苓6g,炒薏苡仁4.5g,六一散6g(包),鲜荷梗10cm(去刺),鲜生姜皮少许。1剂。
二诊:药后身热汗出已解,便次减少,质较黏稠。舌苔前截已退,中根黄腻,仍以清暑利湿健脾为治。
处方:金银花4.5g,川连0.9g,煨葛根4.5g,茯苓6g,炒薏苡仁4.5g,炒扁豆4.5g,冬瓜皮4.5g,六一散6g(包),鲜荷叶20g。2剂。
三诊:大便已实,腻苔尽褪,患儿嬉笑如常。嘱在“处暑”节气前每日饮以银花露或荷叶露清解暑热,另用炒麦芽、炒蚕豆壳各6g,煎汤常饮,运脾利湿,使患儿安然度过暑天。
按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的“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的“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旺矣。此即“外感泄泻,祛湿健脾”。
本案为湿热泻。暑为阳邪,湿为阴邪,暑易清而湿难化,故治疗此症首重利湿和中。湿去绝其化热之源,以免助暑为虐。叶天士云“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临证指南医案·泄泻》),诚为经验之谈。一诊用香薷、豆卷轻宣暑热,稍佐黄连泄热燥湿,余为利湿健脾之品。二诊继续清暑利湿健脾,是令“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意。
寒湿泄泻
案2:魏某,女,1岁。素体脾虚质薄,纳少运迟,形体瘦弱。晚秋感受寒湿之邪,以致恶寒发热,无汗,便利清稀,日数行,肠鸣漉漉,神萎,脘满泛恶清水,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本属脾虚,更伤寒湿,水湿注于肠道,必散寒祛湿、温脾利水,始能旋运中州。
处方:藿香4.5g,苏叶4.5g,广陈皮2.4g,制半夏4.5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炒白术4.5g,煨白芍4.5g,六一散5g(布包),干姜1.5g。1剂。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寒热已解,恶止,便次减半,质稠,腻苔尖边已化。寒邪虽去,湿未全蠲,治以燥湿健脾止泻。
处方:茯苓4.5g,米泔水炒苍术3g,炒白术4.5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炒薏苡仁04.5g,炒枳实4.5g,广陈皮2.4g,炒泽泻4.5g,乌梅炭4.5g。2剂。
三诊:便泄已止,纳食较馨,神情转佳,已见脾旺之象。唯素体脾虚,恙后仍须温养脾胃。处以中成药理中丸(浓缩丸,每8丸重1.44g,相当于饮片3g),每次4丸,早晚各1次,红枣汤化服。
按本案为寒湿伤中之寒湿泻。因寒湿之邪伤于脾胃之阳,故一诊用藿香、苏叶散寒胜湿,陈皮、半夏、白术燥湿健脾,木香、砂仁醒脾开胃,温六散温中利水,方中加白芍,有补土泻木之意,此李东垣所谓“治脾胃必先制肝”之理也。二诊以燥湿健脾为主,使“土旺自能胜湿”。三诊用理中丸加红枣固本培元,以巩固疗效。
伤食泄泻
案3:吴某,男,2岁。体质素壮,食量较大,近因恣食厚味,重伤脾胃,以致食积不化,腹痛拒按,哭闹即泻,日数行,质稀,味如败卵。嗳噫食臭,温温发热,舌苔黄厚,脉滑实,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处方:整枳壳1枚(开水磨汁冲服,入头煎),焦山楂6g,炒麦芽6g,连翘4.5g,莱菔子3g,茯苓6g,炒薏苡仁6g,炙鸡内金2.4g(研末和服),通草2.4g,干荷叶6g。1剂。
二诊:药后矢气频频,泻虽减而腹部胀甚,舌苔黄腐,脉仍滑实,示宿食业已下行,应因势利导,化滞通腑,勿谓泻不宜通也。
处方:焦山楂9g,炒二丑3g,共研细末,米汤加糖适量调如糊状,顿服。
三诊:药后得厚便二次,中有完谷未化,量多,其气酸臭,午后泻止,热退,腹软,腐苔尽褪,今宿食已去,脾胃初和,仍宜健胃和中。处以中成药资生健脾丸(浓缩丸,每8丸重1.44g,相当于饮片3g),每次4丸,早晚各1次,开水化服。嘱节制饮食。
按伤食泄泻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不主升清,胃气失于降浊,清浊不分,乱于肠道所致。此种泄泻多为能食体壮之小儿,也有胃强脾弱体气不足者。但不论其体质强弱,均应以消食导滞为主。此即“伤食泄泻,降胃升脾”。
本案一诊用磨枳壳、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荷叶运脾磨胃,连翘散结清热,茯苓、薏苡仁、通草健脾利水。二诊因宿食下行,乃投山楂、二丑末降胃以升脾,是宗《金匮要略》宿食在下当用下法之旨。三诊运用资生健脾丸以固脾胃,是深得治泻之要也。
虚寒泄泻
案4:章某,男,2岁。周岁断乳后望壮心切,常令饱食厚味,以致食伤脾胃,运纳失常。一年来,大便多濡,伴完谷不化,形体日羸,四末欠温。近来纳食减少,反便次增多,日三五行,质稀薄,色淡黄,味腥不臭,腹胀,喜俯卧,苔薄白,脉缓。证属脾气久虚,进致肾阳式微,水寒偏注大肠,乃泄利不止。治以暖胃温脾,并佐制肝之品。
处方:米炒太子参6g,茯苓6g,炒白术4.5g,煨木香3g,砂仁2.4g(杵,后入),广陈皮3g,乌梅炭4.5g,炮姜3g,肉桂2.4g(后入),淡附片4.5g,甘草2.4g。2剂。
二诊:两日来便次减少,便质已稠,四末转温,腹柔软,神情转佳,方已中窨,毋庸更张,以炮姜易煨姜2片,加红枣3枚。3剂。
三诊:大便已实,纳较馨,脾气久虚,徐图恢复。嘱节饮食,善调养,勿伤脾胃乃佳。予制附子10g、党参20g、炒白术15g、干姜10g、甘草10g、炒山药20g、茯苓20g、炒薏苡仁20g、煨白芍20g,共研细末,每次服用6g,早晚各1次,以红枣6枚煎汤调服。
按虚寒泄泻或因先天不足,脾气久虚;或因后天失调,中阳欠运,或因恙后体虚,脾气薄弱;或因便泄日久,脾肾两虚,凡此均须暖胃温脾,以固后天之本。此即“虚寒泄泻,温脾暖胃”。
案4为虚寒泄泻。方以香砂六君、炮姜、桂附暖胃温脾,乌梅炭敛肝止泻。泻止后,又以附子理中丸调之,其基本点仍着眼于“旺脾胜湿”之道也。孙浩治疗泄泻中后期常以丸、散调理,取缓图固本之意。(时乐 高军 吴祝平 潘晓星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小儿便秘可引起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若长期食欲不振会使体重增加缓慢,从而影响到小儿体格和智力发育。排便时干硬的大便可使肛门发生裂伤,引起出血、疼痛,导致小儿排便困难。
中医认为便秘的发生与脾、胃、大肠、肺、肾等均有关。在饮食水谷传化过程中,胃主受纳,相当于一个容器,把食物积聚起来使之“腐熟”;脾主运化,将胃里腐熟的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受盛之官”小肠对经过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处理,进一步消化后把有用的精微物质和无用的糟粕分开,最后糟粕经过大肠传导排出体外。所以,胃的腐熟失常,脾的运化失司,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推脾经200次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旋推或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桡侧(外侧)从指尖向掌根方向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顺摩腹5分钟
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环指指肚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以掌抚摩者称掌摩法,以指抚摩者称指摩法。
操作: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轻轻地摩动,顺时针摩5分钟。
要领:用力要轻柔适当,速度宜均匀协调,操作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指摩可稍轻快,掌摩可稍重缓。注意一定是顺时针摩动。
清大肠200次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为清,称清大肠;反之为补,称补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揉天枢100次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两手拇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按揉50~10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推下七节骨300次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做直推,称为推下七节骨。反之,自下向上推,称为推上七节骨。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揉龟尾50次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揉50~10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揉上巨虚100次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按揉50~10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
动而滑动。(
脐疗属外治法,是指将中药直接打成粉或制成膏药后,贴敷于患者肚脐,或外配艾灸(或热敷)的一种疗法,亦属药灸的一种延伸。因小儿经络感知灵敏,此法已逐渐成为小儿常见疾病的优势疗法。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为最后闭合处,脐带是联系胎儿与母体的营养通路,也是胎儿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通道。胎儿出生后,脐动静脉的作用虽被体循环所替代,但与全身各处的联系仍未完全退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所以,脐可以通过旺盛的血液循环与全身沟通。
同时,脐部皮肤也有特别之处,表皮角质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所以脐部皮肤与其他部位皮肤相比,更容易吸收药物成分,并可迅速弥散入血,通达全身。
脐疗之所以取效甚佳,不仅是取穴神阙之故,在神阙穴的基础上再辅以肓俞穴,治疗效果更佳。中医认为,肓俞和三焦密不可分。清朝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里也强调过:“肓俞,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于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这说明三焦网膜的中心处就是肓俞。笔者临证体会,凡虚劳引起的各种不适均可选用肓俞。
此外,笔者临床运用脐疗过程中,发现其取效的关键有三:其一,中药的选用应以六经辨证或其他辩证法为基础;其二,药膏配合少许黄酒、麻油贴敷;其三,外配温灸则效果更佳。
就临床疗效而言,笔者发现直接打粉贴敷者,多不显效;制膏贴敷者,常有奇效。可能是因为直接将中药打成粉末贴敷于肚脐类似于散剂的使用,忽视了高温煎煮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张耕铭 山东中
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