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养按八穴

(2022-10-18 08:51:12)


中医认为,秋属金,应肺。《素问》曰:“秋三月……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养生应以平和心态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重视调顺肺气、固敛肺阴,以应对秋季燥气当令、万物收敛的特点。针对秋季气候特点和阴阳变化规律,向大家介绍几个秋季养生常用穴位,助您安然度秋。

首重养肺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湿润而恶干燥,通过呼吸主宰人体一身之气,在体表合于体表皮毛,开窍于鼻。肺脏为阳中之阴,与秋季阴阳属性相同;五行属金,与秋相通;同时其气肃降收敛,与秋气秉性类同而通于秋气。秋季养生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养肺。

中府中府属手太阴肺经,为肺之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中府是肺经的起始穴,也是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点。从穴位的位置来看,靠近肺脏,内通肺气,具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宣肺平喘的功效,同时又因中府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因此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可每天按揉中府穴,先顺时针再逆时,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补益肺气。

肺俞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肺之背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从解剖位置上看是肺脏在背部的投影区,所谓背俞穴,就是该脏腑之气输注在背部膀胱经上的点。它反应了该脏腑气血的盛衰,也可以用来治疗对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所以肺俞穴不仅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也是补益肺脏的首选穴位。除了常见的点按法之外,天灸疗法、三伏敷贴疗法、三九灸疗法等,都会选取本穴以固充肺脏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本穴还具有抑制过敏的功效。

大椎大椎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是督脉上的穴位,督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阳气。对于体虚多病、肺气虚衰的老年人来说,可以常用艾灸大椎的方式振奋大椎阳气,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脏功能;而对于素体阳盛、热邪扰肺而出现的咽干、鼻衄等症状,也可以用大椎点刺放血等方式来驱热外出,大椎穴还能熄风解痉、镇静安神。

注意防燥

秋季雨水日渐减少,气候日渐干燥。“燥”是秋之主气,也是致病“六淫”之一,被称为“燥邪”。中医认为,燥热之邪容易损伤肺气,导致人体内阴气耗散,继而出现一系列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的病变。“阴”指的是人体的阴液,包括阴精、血液和津液,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秋冬养阴”,而燥邪易伤阴,所以应积极防“燥”。除了多饮水、勤护肤、常食补之外,也可以选用一些生津益阴的穴位。

天容天容属手太阳小肠经,在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天容的定位靠近气管和喉咙,古代称之为“肺系”,具有传递水湿的功能,可以起到很好的清咽利喉、润肺止咳的效果。秋季一旦燥邪伤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出现口鼻干燥,甚至发生燥咳,可以用两手大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或做环状运动,并配合缓慢的吞咽运动,长期操作对嗓子具有保护作用,天容穴可称为清咽润喉的“护嗓穴”。

天枢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该穴位为“天之枢纽”,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是水谷精微之物和水液代谢的中转枢纽。同时天枢也是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气血在人体腹部输注的地区,对调理大肠疾患作用十分明显。秋燥之邪虽多伤肺,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可出现大便燥结的便秘。可以每日点按双侧天枢,或者以肚脐对准手心,用手掌边缘接触肚脐周围皮肤,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螺旋状按摩各36圈。也可以配合点按支沟穴。

天枢除了能防治便秘,对于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发生秋季腹泻时用相同的方式来按揉天枢穴,能很快止泻止痛,这也是穴位双向调节功能的具体体现。

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多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可与天枢配合使用。

顾护脾肾

进入秋季后,人们往往食欲大增,再加上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作准备,因此我国各地都有“贴秋膘”的习俗,以此来补充夏季身体的亏空,也为御寒储存能量。然而若过食肥甘厚味,则容易引起脾胃受损,出现胃肠道症状;而素体肾阳不足,则会出现五更泄泻、手脚不温等现象。

足三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在各个季节的养生保健和很多疾病的防治中都经常使用。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功效,而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是充盛先天、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有“(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养生口诀,常重灸足三里以补益正气、强身健体。我们也可以效仿古人,在秋日里通过点按、热熨、艾灸、敷贴等各种方法来激发足三里穴的经气,甚至还可以用高过膝盖的木桶泡脚来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

关元关元属任脉,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关元”之名取义于“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被认为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长寿穴。《扁鹊心经》中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借助于艾火的热力,关元不仅能驱除寒邪、温养经络,还可以强壮腰脊,理气和血,促进人体的正常代谢,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民间还有在关元穴使用“梅花灸”的方法,即以关元为中点,再在其上下左右各一寸处各取一点,五个点同时施以艾灸,以补虚益损,培元固本,调节脏腑功能。


养生七要穴

 秋养按八穴 (2018-11-21 14:25:37)[编辑][删除]
内关穴:心脏的保护伞

      内关穴心包经的“络”穴是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尤其对预防心梗发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过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图)。

    坚持操作一个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了。
         养生保健穴  养生保健穴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效果明显, 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图)。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图),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足三里穴:效如参茸的滋补品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一切虚损性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图)。

    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图),也可以用艾条灸。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养生保健穴   养生保健穴 


合谷穴: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适宜各种疼痛,无论外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痛。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图)。

    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图),随时都可以操作,以感到酸胀能够忍受为度。

关元 穴:恢复老人青春活力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按揉和震颤关元穴,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多用于泌尿系、各种生殖系统疾病。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等。

  

    关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耻骨联合上2寸处(图)。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养生保健穴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图)。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http://upload.mnw.cn/2015/0805/1438742624417.jpg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下肢瘫痪、头顶痛、咽喉痛、失音、舌干、小儿惊风、癫痫、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病、精神分裂症、奔豚气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十字花科蔬菜保健康

 (2022-10-22 04:17:14)[编辑][删除]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西蓝花、花菜、白菜、甘蓝、紫甘蓝、菜心、萝卜、芝麻菜、羽衣甘蓝、油菜、荠菜、芥菜等。这类蔬菜烹饪过程简单,味道鲜美,还具有养生保健功效。
药食两用,源远流长
荠菜 以享有“菜中甘草”美誉的荠菜为例,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诗经》中就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中医认为,荠菜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之功,可治痢疾、水肿、淋证、吐血、衄血、便血、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病证。
芥菜 宋立群介绍,芥菜又叫冲菜、霜不老,其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也被视为一味药物。《本草纲目》记载:“芥性辛热而散,故能通肺开胃,利气豁痰。”芥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
萝卜 作为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萝卜早已“植”入我们的生活中。“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是人参须”,说的就是萝卜。在我国许多地方还流传着“十月萝卜小人参”的谚语。萝卜古称莱菔,能消食化痰、下气宽中。《食疗本草》称萝卜“利五脏,轻身益气”,可用于反胃吐食、鼻衄、食积饱胀、咳嗽痰多等症。白萝卜中的芥子油可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助益消化。
甘蓝 甘蓝是1000多年前从西域传入我国的菜种。《本草纲目》中这样评价甘蓝,“甘,平,无毒。久食,大益肾,填髓脑,利五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去心下结伏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
白菜 与甘蓝食美誉度不相上下的白菜亦是我国民众喜爱的菜蔬之一。白菜古称为菘,《名医别录》云其“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
宋立群介绍,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多种生物碱、芥子油、黄酮等,这些成分在抗癌、抗炎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已发现大约20多种异硫氰酸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而人体内的异硫氰酸盐主要是通过食入十字花科蔬菜获得。还有研究发现,紫甘蓝、卷心菜和西兰花等蔬菜中的吲哚-3-甲醇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肠道和预防结肠癌产生。
此外,很多慢性病的发生与长期慢性炎症有关,如肥胖、2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而十字花科蔬菜中富含的黄酮类成分有助于对抗炎症反应。
经常吃十字花科蔬菜对心血管系统也颇有益处。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十字花科蔬菜总食用量越高,颈动脉内膜越健康。还有研究发现,喜欢吃卷心菜和羽衣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老年妇女,其主动脉上钙大量积累的可能性更低,推测可能因为十字花科蔬菜中富含维生素K,对抑制血管中钙化过程有积极作用。
另外,人们熟悉的芥菜有显著的补钙效果,每100g芥菜的钙含量高达230mg,而相同质量的牛奶中钙含量仅为100mg左右。甘蓝中富含花青素,能抵抗自由基,延缓衰老。小白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有助于护眼明目。
科学食用,避免误区
宋立群提醒,尽管十字花科蔬菜好处多多,却并非人人适宜。如若患有碘缺乏导致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或接受碘治疗的甲状腺疾病以及甲状腺炎,就要尽量少吃十字花科蔬菜,或彻底煮熟后再吃。因其含有硫化物,食用不当可能抑制碘的吸收,使甲状腺功能每况愈下。脾胃虚弱和容易腹胀的人也不宜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因其富含膳食纤维,在肠道中能吸水膨胀,促进肠蠕动,致使频繁排气及腹胀。
此外,萝卜易于下气消滞,会降低某些中药的药效,因此在使用黄芪、人参、甘草、白术等补气药时不宜吃萝卜。同样,服用某些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时,也不宜进食萝卜。
宋立群说,不仅要了解蔬菜对健康的重要性,更要掌握吃蔬菜的技巧。食用十字花科蔬菜要注意先洗后切,不能长时间浸泡。在做菜时用急火快炒的方法有利于锁住营养素,减少丢失。在确保卫生的前提下,部分蔬菜可考虑凉拌、白灼等烹饪方式。烹调好之后需尽快上桌享用,不可对菜品反复加热,或者隔夜再吃。
由于绿叶菜易于腐烂,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量将明显增多。现买现吃。已经腐坏的绿叶菜应马上丢弃。


蔬果食疗歌

  (2017-11-14 16:17:30)[编辑][删除]

万物蔬菜养生宝,饮食多样经君调。白菜利尿解毒素,黄瓜减肥有成效。

萝卜消食开脾胃,蘑菇抑制癌细胞。清热解毒马苋草,盐醋防毒消炎好。

韭菜温中开胃口,又能补肾暖膝腰。夏吃丝瓜通脉络,芹菜能降血压高。

苦瓜良药降血糖,葱姜热汤治感冒。花生能降胆固醇,生梨饭后化痰好。

木耳抗癌素中荤,莲藕除类解酒妙。鱼虾猪蹄补乳汁,鸡牛羊肝明目好。

山楂减肥除疝气,山药益肾降糖尿。利肠通便食猪血,气短虚弱吃山药。

营养丰富胡萝卜,常吃身体不显老。紫茄祛风通经络,禽蛋益智营养高。

常吃瓜子美容颜,多食芝麻抗衰老。柿子止咳润心肺,解酒醒酒有妙招。

健胃益气吃葡萄,秋吃悦色人不老。辛辣蒜头杀病菌,抑制癌菌猕猴桃。

助阳补肾食韭菜,腰膝不痛有疗效。海带预防白血病,去脂降压也很好。

赤豆解毒医疖疮,绿豆解暑降温好。老年便秘芦荟好,妇女美容不易老。

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菊泡茶把热消。高压低压荠菜花,眼底出血荠菜熬。

金针花蕾治黄疸,清心降火榆钱好。萝卜化痰消胀气,瓜豆消肿又利尿。

红枣补气养心血,熬粥加枣皮肤好。生津安神属乌梅,润肺乌发吃核桃。

香蕉通便解胃火,吃葱蒜蚊虫不咬。预防中风食紫菜,护脑血管土豆好。

湿疹瘙痒用花椒,常吃洋葱除病灶。菠菜含铁补血药,预防贫血防衰老。

枸杞全身都是宝,延年益寿离不了。老年莫忘吃红薯,通便防癌有奇效。

苹果预防冠心病,降压减肥似良药。清热解毒吃香椿,健脾理气效果好。

坚持常食西红柿,黑斑雀子自然消。健身益体无花果,果叶药用价值高。

咽喉肿痛泡茶饮,痔疮脱肛熏洗好。镇咳祛痰食冬瓜,水肿肾炎也治好。

南瓜消炎补益气,养生祛病非常妙。

点穴一分钟【草根一生】

 秋养按八穴 (2015-07-07 14:23:53)[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一分钟止咳: 用大拇指的指关节压角孙穴一分钟,咳嗽立止。     一分钟止喘: 用力按压太阳穴一分钟可以止喘,效果不佳,再按压鱼际穴、太渊穴各一分钟喘即止。                             一分钟降血压: 取太阳穴上一指,再后一指的地方,按压此点一分钟(用力),若不降,再顺时针方向按揉百会穴36圈,还可防止脑血管意外。                                                 4一分钟缓解心绞痛: 按压左手中冲穴(中指尖)一分钟可缓解心绞痛。                                                一分钟治心慌气短: 按压左手心的劳宫穴一分钟或按压左手的神门穴一分钟,均可缓解心慌气短。        

家传耳尖放血【草根一生】

  点穴一分钟【草根一生】 (2015-09-11 10:34:2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金代张子和开创了放血疗法的先河,偏于攻邪,认为泻血为扶正。至此使放血的疗法上升到理论层面。

耳尖放血的作用主要是清热泻火,镇肝潜阳、清脑明目,特别是泄胸膈以上之火。“放血去火”,因为耳尖相比耳穴其他放血部位更容易定位和操作,疼痛也相对较轻,因其简便效验,故使用最为广泛。

“火性炎上”,故上火症状多在咽喉以上部位,所以选耳放血。耳尖在耳廓微经络中为肝经所主,肝为“将军之官”,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肝脏失常,易生肝火,可耳尖放血。


耳尖放血可治头痛,高血压、结膜炎、腮腺炎、麦粒肿等实热病症。结合中西药及耳穴贴敷等疗法,耳尖放血的适应症可扩大至失眠、肺心病等。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单侧患病取病侧,双侧患病取双侧。耳尖穴用手揉按充血,右手持针速刺,用酒精棉球擦其针孔,左手反复挤压,如此数次,出血量达5滴即可,一般3次可愈。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在耳尖穴上点刺出血,挤出10滴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日1次,3-6次可愈。

针眼、眼疖子麦粒肿):将患眼同侧耳尖穴放血2-3滴,每日1次,2-5次即可。

口疮口唇疱疹):耳尖穴点刺出血,挤出5-8滴血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日1次,治疗3-5天能结痂而愈。

 

   总之,耳尖放血适用于由胸膈以上的热性疾病,而属体质虚弱,痨病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孕妇、产后、等虚劳人群不宜。

       肾开窍于耳 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朵。表证与太阳有关,皮肤病与风与表皆有关连,所以耳尖可以主风主表,可以治风也可以治表。另外少阳经也循行眼的内侧及外侧,在这里放血,可以治疗眼的疾病。因为少阳主风,又胆透过脏腑别通与心通所以可以治失眠症                               现代医学认为:耳尖的位置,相当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对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生物全息律的原理,人体在耳部的缩影不仅是一个倒置的胎儿,同时也是一个正置的胎儿,耳尖穴对应于头部与会阴部的位置,故它对头面部的上火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经外奇穴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高热,爆发火眼,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青春痘,高血压,口眼歪斜,失眠,咽喉肿痛,偏正头痛,麦粒肿,舌痛,湿疹等。

 【操作】0.3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运用】

1、 高热:适用于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引发的高热,尤其是在以上疾病经过几天后仍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用耳尖放血常可迅速退热,有时针刺一二次放血即可。(可结合十宣、大椎)

2、 爆发火眼、红眼病急性结膜炎治疗取单侧病侧,双侧患病取双侧。耳尖穴揉按充血,右手持针速刺,用酒精棉球擦其针孔,左手反复挤压,如此数次,出血量达5滴即可,一般3次可治愈。(可结合太阳穴)**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在耳尖穴上点刺出血,挤出8-10滴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日1次,3-6次腮腺肿胀可以消退(可结合关冲、少泽)

4针眼、眼疖子麦粒肿 将患眼同侧耳尖穴常规消毒,在耳尖穴放血3-7滴,每日1次,一般2-5次即可。(也可在背部1-7胸椎旁开3寸范围内寻找异常反应点,如压能点、粟粒状突起、丘疹等。如无反应点或不明显可选心俞、神堂等穴)

5、烂嘴(口腔溃疡)耳尖穴点刺出血,挤出5-8滴血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日1次,治疗3-5天能结痂而愈。(如果溃疡多时可在太阳穴放血、口腔溃疡面放血是最好的)

6、角膜炎治疗耳尖点刺放血,充血重的结合耳穴眼点、太阳穴刺血尤佳。

7青春痘面疱肺风粉刺暗疮(痤疮): 治疗双耳尖取穴、大椎、肺俞刺血。

8、不寐(失眠症):耳尖刺血,如果结合间谷、行间再加风市穴效果更好。肾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因此耳尖刺血,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镇定祛风,交通心肾,所以它是治疗失眠很好的穴位。

9面瘫(面神经麻痹)常规针刺可加耳尖刺血,可帮助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闭眼的动作,能结合健侧的合谷穴更佳。

10、眩晕(高血压):耳尖刺血一周二次,一次刺一侧即可,左右交替,坚持二个月,有助于血压的平稳。

11、湿疹、荨麻疹:耳尖点刺放血能使湿疹、荨麻疹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肝胆经脉所循行之处,如面颊、耳后、胁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部位的湿疹,针刺耳尖能明显减轻瘙痒缓解症状。 

12、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因此在耳尖刺血治心悸及多汗(心主汗)亦有效。           

       总之,耳尖放血广泛适用于由胸膈以上尤其是头面部的热性疾病耳尖对几乎所有的眼病都有效果。在治疗口眼歪斜时,如果在口腔粘膜放不了血时,可以在耳尖穴放血代替。另外耳尖穴放血还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

为中医救急报好【草根一生】

   家传耳尖放血【草根一生】 (2015-09-30 08:02:29)[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为中医救急报好【草根一生】

       许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葛洪的《肘后救急方》就是代表作之一。
 
     笔者幼受庭训,受父辈的影响,笃信中医,热衷验证所学:曾按揉梁丘穴缓解急性胃痛,运用内关穴缓解心律失常,均数分钟取效;姑姑肘拉伤,屈伸不利,委中穴一针,连其肩周炎而愈;我行医五十年,每每用家传五代的法宝--《刺血药罐救急法》,通治各科急症、痛症、疑难症,简单可效、速效、高效、神效!中医救急法简、便、验、廉。但大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民间经验也在逐渐被遗忘。
    在学校和老师那里学习了中医十八般武艺,但真正用心去运用的又有几位?中医急救的“不行”,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是我们“不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可取学习的精神。有人对中医的急救效果持怀疑态度,这是正常的。对古人的急救经验及著作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先假设肯定,然后去验证,真错了,就放弃;对了,是进步。大浪淘沙始见金,古贤的经验、智慧,若非验证有效,早就湮没了,怎能流传至今?传承创新,不破不立!
 
  古今救急经验洋洋大观,希望同道行动起来,不断应用,不断磨练出真水平。由于中医急救立法的缺失,我们还需中西合作,但只有与时俱进,做出成绩,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知行合一,方合正道!

叶天士:“三需、三戒、三敢”【草根一生】

    为中医救急报好【草根一生】 (2015-09-24 11:18:38)[编辑][删除]
     清代医家叶天士曾要求弟子要做到“三需、三戒、三敢”,即需仁、需勤、需文;戒贪、戒闭、戒傲;敢疑、敢干、敢当。学医必须要先立品。我也常常告诫我的孩子、弟子:学医者,立学先立品。做学问,必须先做人,而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学问做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品行端正、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持之以恒,潜心医学,终有所悟。                                                                   一分钟治打嗝: 用大拇指的指关节按压攒竹穴一分钟。     一分钟消气: 按揉太冲穴到行间穴一分钟。       一分钟治失眠: 用按摩棒用力按压风市穴一分钟即可产生睡意。    
一分钟治头痛: 按压百会、风池穴各一分钟,头痛立止。     10 一分钟治腿抽筋: 用力按压患侧承山穴一分钟即止。    11 一分钟止鼻出血: 用按摩棒用力按压涌泉穴一分钟。     12 一分钟止牙痛: 按压合谷穴、肩井穴各30秒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