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治新冠肺炎勿忘顾护脾胃

(2022-10-17 14:26:44)


时间:2021-09-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姜德友 李三洋

随着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工作的全面展开,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优势和特色已经显现,特别是早期和轻型的疗效尤为突显。对治疗具有湿邪性质的新冠肺炎来说,用药应避免过用寒凉重剂,否则会使患者出现难以纳药的治疗瓶颈。故临床治疗变化多端的病情,既要遵循“祛邪为第一要义”治疫古训,还需建立顾护脾胃、以养正气的意识。

脾胃受累是新冠肺炎的重要病机

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持寒湿郁肺之见者,有持湿毒化热之见者,有持湿浊之见者,有认为湿寒疫毒与伏燥搏结者,有认为内燥外寒者。其病位有认为在肺者,有认为在肺脾者等。可见新冠肺炎除具备疫病传染性、有特异病原等特点外,还具有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性的特点。

从临床表现看,部分患者早期除有常见的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外,还可见腹胀、纳呆、泄泻、呕吐等脾胃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疫邪犯肺,通过经络侵及脾胃,由上焦累及中焦。另一方面,因疫病之邪,侵及人体途径,主要是从口鼻而入。脾开窍于口,故部分病人可能是疫邪直犯中焦,而致中焦气机升降乖戾。疫邪虽有别于一般的六淫之邪,但此新冠肺炎之疫邪,往往表现出湿邪的性质,如有虽发热但热势不甚,汗出热退,旋又复热,病程缠绵,舌苔多厚腻等。

虽有因体质差异而有湿从寒化和热化的不同,但总与湿邪密切相关。而脾主运化水湿,主升清。无论是湿疫从外来困脾,还是脾虚生湿,脾均为易生湿招湿之渊薮。故脾虚之人,易生湿招湿,内湿易引外湿,乃同气相招之理。就中医脏腑关系而言,肺与脾在五行属母子关系,在气的生成运行、水液代谢等方面有密切联系,使肺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肺病亦会影响脾胃。

顾护脾胃是新冠肺炎康复的重要保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生发之地。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胃不衰,药食得运,药力得助,方使良药得受,助正退邪,病则无由而进。一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肌腠脏腑失于充养,则内无滋养之能、外无御邪之力,以致百病丛生、病进命危。故顾护脾胃、培土生金乃新冠肺炎邪却康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中药的配伍中应注意寒温比例,不可过于寒凉,以免败伤脾胃,伐伤正气。另一方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形寒饮冷则伤肺。”可见,过服苦寒之物亦会损伤肺脏,不利于新冠肺炎的康复。对有大便溏泻的新冠肺炎病人,也需慎用生地、麦冬、玄参等有滑肠作用的滋阴药。需注意的是,对中草药的处方,药物的炮制方法应明确标注,因同种药物不同的炮制方法会改变其药性和功能,如白芍炒用则性平,生用则性寒,通过炮制可达到去性取用的作用。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在治疗新冠肺炎各个阶段,都要切记保胃气、顾护脾胃的意识,选药时,要注意寒热温凉之药性。现新冠肺炎基本都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而很多西药亦有寒凉之性,故在中医遣方用药时,也要有整体观,既要注意祛邪,亦要重视扶正。医圣张仲景常在祛邪方中配人参、大枣、生姜、甘草等助益脾胃之品,并强调勿使过剂,中病即止,如大陷胸汤注“得快利,止后服”等。

调脾养正是新冠肺炎预防的重要环节

《金匮要略》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在人体四季抗御外邪中起着重要的防卫作用。脾胃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李东垣《脾胃论》曰:“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健旺,水谷得化,精微得布,方得转运生机,正气充足,病则无由而生。所以调脾养正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环节。

养正不意味着一味的补益,而是因人制宜,将机体调整到脾胃功能正常,正气充足,阴平阳秘的状态。如素体有湿者,健脾祛湿即养正;情绪不佳,气机郁结者,疏肝健脾即养正,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胃阴不足者,滋阴益胃即养正等等,随其证而养之。另外,不可将双黄连类寒凉之品作为预防新冠肺炎药物,尤其是对于素体脾虚便溏者,致使脾胃受损,功能失调,抗邪能力下降。还要考虑地域性,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性格习惯等亦异,故在防治新冠肺炎,尚需因地制宜。

对此,龙江医派学术专家针对龙江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环境、民众生活方式、性格习惯、常见病因病机等特点,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经义,传承龙江医派先贤精华,认为对疫邪的预防,当养正隔邪为要,提出以养正御邪为目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可服用“龙江医派养正御邪代茶饮”。组方为:灵芝、黄芪、陈皮、百合、菊花、藿香各等份。该方从“养正”立法,有调气益阴、理脾养正的作用。另外,从目前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来看,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治疗难度大、部分预后较差,且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退化,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常受病邪的侵扰,故增强老年人的免疫能力,扶正御邪尤为重要,其中的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从饮食调养。龙江医派学术专家针对老年人的体质与饮食结构宜清淡、少油腻等特点,可服用“龙江医派扶正御邪养生粥”。配料:生薏米20g,百合15g,小米30g,大米10g,黑豆10g,山药20g,红豆10g,大枣15g,枸杞15g,花生15g,莲子10g,银耳10g。制作方法:各种豆类浸泡一夜,红枣洗净,所有材料加入适量水,放锅中,煮烂即可。该方具有养正御邪,补益五脏,调衡阴阳,强身健体的功效。

总之,防治新冠肺炎,应注重对脾胃的调护,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促使疾病早日向愈。(姜德友 李三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卢化平诊治肺系疾病思路

 (2022-07-26 04:36:01)[编辑][删除]

摘自2022-7-25中国中医药报
周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全国名中医卢化平是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卢化平在诊治肺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特色,认为肺系疾病包括咳嗽、喘证、哮病、喉痹、肺胀、肺痿等。现总结如下。
诊治思路
重视调理,燮理阴阳 治疗肺系病证首先要辨明外感内伤之不同、寒热虚实之差异,一旦辨证准确则有方守方,耐心调理。因有些肺系病证病程较长,如肺痿,由量变到质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守方则难获全效,又是久病沉疴,虽然数剂药可令病情好转,临床看似痊愈,其实只是向好转的方向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开始,若此时停药,稍有不慎病情即可反复。
审因论治,注意肺脏与其他脏腑的依存制约关系。调理肺系病证要做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就要求必须理清肺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查找病证的根本以及致病的原因,如此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有重点地开展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还须结合肺的生理特性、喜好及与其他脏腑的制约关系,调理肺脏而不忘心、肝、脾、肾同调。用药轻灵,动静结合。临床中反对见病即冀其速愈,此即所谓“下工汹汹,以为可功,旧病未已,新病复起”。尤其针对慢性咳嗽、哮喘、肺痨等疾患,此类患者往往久病体虚,或者长期服药损伤正气,只能缓图,不能急于求成。补益药要与行气活血药相须为用,动静结合,相互促进,方能取效。
营血并治,肺络通利 肺系病证无论外感与内伤,外感者经久不愈,邪气必往里传,久病可以入络;内伤者,本正气不足,邪气由内而生,久病也可入络。卢化平推崇叶天士诊治肺系病证的思想,“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经年宿病,病必在络”。肺朝百脉、主治节,肺作为相傅之官,能够助心调节百脉的运行,肺病日久,肺虚则朝百脉、主治节的功能失司,令血液运行障碍,最终形成营虚血瘀、肺络阻滞。诸如肺痨、肺胀、肺痈等疾患,大多病程长、病势重,单一的治法往往不能奏效,如《丹溪心法•咳嗽》曰:“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现代研究证实,瘀不仅局限于血瘀,也应包括痰,痰瘀相关往往是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基础。卢化平认为此类肺病重在养营活血,常用丹参、赤芍、牡丹皮、川芎、泽兰、当归、生地黄等。
治痰为先,痰清肺愈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能够导致多种肺病的形成,如咳嗽、喘证、肺痈等。痰饮内伏,致肺、脾、肾功能失司。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咯痰。尤其在治疗咳喘类疾病中,卢化平更是将祛痰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吕佳苍等研究也证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痰湿阻肺者为最多。外邪入侵聚湿酿痰,化热蒸灼,使之更加胶结黏滞,影响肺气肃降,从而引发咳喘。另有内伤者,多肾阳虚,中气不能接续,阳虚不能化水,气虚不能布津,发生咳喘等病。但无论外感内伤,均需化痰,即便本虚标实之证,亦须标本同治,方能取效。卢化平在化痰药的运用上,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若痰多加苦杏仁、白芥子;痰已化热者加浙贝母、黄芩、海浮石等。
灵活处方,喜用对药 蝉蜕配僵蚕:蝉蜕甘咸,归肺、肝经,能宣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祛风止痉;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二者相须为用,在外感咳嗽、喉痹等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能宣肺化痰,散结利咽。
紫苏子配紫苏梗:紫苏子,归肺、大肠经,能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本草汇言》载其“散气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诸气,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紫苏梗归肺、脾经,能行气宽中,解表散寒,《滇南本草》谓其“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二者配伍可降气除痰,治疗咳喘。
天冬配麦冬:天冬味苦平,归肺、肾经,能滋阴润燥,清肺降火;麦冬味苦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二者相须为用,甘寒濡润,养阴润燥,且能滋补肾阴,对于阴虚燥咳、肺肾阴虚者,效果甚佳。
桑白皮配瓜蒌:桑白皮甘寒,归肺经,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药性论》言其“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桑白皮配瓜蒌可增强清热化痰、利肺平喘的作用。
白芥子配莱菔子:白芥子辛温,归肺经,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本草纲目》言“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莱菔子辛甘平,归肺、脾、胃经,《本草纲目》认为“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二者配伍对寒痰束肺之咳嗽、喘证、哮病有良效。
典型医案
患者,男,81岁。2014年11月22日初诊:诉咳嗽2个月,加重3天。患者每年冬季,咳嗽、气喘、痰多,夜间不能平卧多年,此次因外感风寒引发旧疾,咳嗽气喘加重,伴胸闷憋气、痰多呈白色泡沫状,双下肢浮肿,阴囊水肿,舌质淡紫、舌苔厚。
诊断:(痰瘀阻肺型)喘证。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消肿。
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苍牛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方药:瓜蒌15g,厚朴10g,枳实10g,丹参15g,赤芍10g,苦杏仁10g,桃仁10g,葶苈子15g,黄芪25g,苍术15g,白术15g,防己12g,茯苓15g,白芍10g,桂枝10g,川牛膝12g,炙甘草10g,大枣3枚。5服,每日1服,水煎服。
11月27日二诊:憋气、咳嗽好转,双下肢仍浮肿,纳少,大便日行1次,阴囊水肿减轻,小便量多,夜寐欠安,舌质淡、舌苔厚中心黄,脉结代。药已见效,仍予温阳化气行水,上方加猪苓15g,炮附片6g。4服,每日1服,水煎服。
12月1日三诊:咳嗽好转,浮肿较前明显减轻,阴囊水肿已完全消失,大腿浮肿亦消,仅小腿及脚部仍有凹陷性浮肿,小便量增,大便稀次数多,舌质淡、舌苔厚中心黄,脉细滑结代。继服上方5服。
12月6日四诊:浮肿已完全消失,仍咳嗽、咯吐白色黏痰,无憋气,稍觉胸闷,夜间能平卧入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结代。治宜益气温阳,化气利水;方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处方:黄芪25g,瓜蒌15g,厚朴10g,丹参12g,苦杏仁12g,桃仁12g,桂枝10g,白芍10g,猪苓15g,茯苓15g,苍术15g,白术15g,防己15g,炮附片6g,炙甘草10g。4服,每日1服,水煎服。并嘱患者4服服完后可停药,慎起居,避风寒,注意饮食调养,俟正气恢复。
按 患者年过八旬,心脾肾阳虚,心阳虚则不能鼓舞推动血脉,血脉瘀阻;肾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痰浊内生;肺为贮痰之器,外寒犯肺,肺气失于宣降并引发痰浊上犯则咳喘,水湿溢于肌表则浮肿。本病阳气不足为本,气滞、痰浊、瘀血互阻为标。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苍牛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水气痰瘀并治。以苦杏仁、葶苈子宣肺泻肺,治咳嗽,并治水之上源;苍术、白术健脾燥湿;猪苓、茯苓利水渗湿;瓜萎、厚朴、枳实宽胸理气,调畅气机;桂枝、防己解表发汗,使水从表解;黄芪补气,气行则痰瘀自消。3服后喘症得以控制,仿真武汤意,加入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使病情得以控制,最后以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益气温阳、化气行水并举,扶助正气,巩固疗效。
张恩树用三子养亲汤治间质性肺炎
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陶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间质性肺炎是肺的间质组织发生炎症,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小叶间和肺泡间隔的结缔组织,使间质组织呈坏死性病变和纤维化。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等,病理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障碍、低氧血症等,呈进行性加重,会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间质性肺炎是一组疾病的总称,故其病因复杂多样,且部分疾病病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常见的病因有感染、环境、药物、结缔组织疾病等,好发于冬春季节。可根据患者的病史、病程长短,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高分辨率的胸部CT、气血分析、肺功能检查和肺活检等进行确诊。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指出:间质性肺炎属于中医“肺痹”“顽咳”等范畴。“肺痹”言肺为邪痹,气血不通,络脉瘀阻,属邪实致病;“肺痿”言肺叶痿弱不用,气血不充,络虚不荣,属本虚为病。间质性肺炎常由于脾肾不足、外邪客肺后,影响到肺的宣发功能,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影响到肺的肃降功能,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邪留肺日久则气阴受损,肺脏脉络瘀阻,宣肃失司,痰浊留恋肺窍,或阴虚津涸而致干咳频频,成缠绵难愈的顽咳证。肺位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所以,张恩树认为间质性肺炎的治疗,以清肃肺气为主,辅以止咳化痰平喘。
祛痰剂中的三子养亲汤源自《韩氏医通》,具有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之功效。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临床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痰壅气逆食滞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运用三子养亲汤治疗间质性肺炎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患者赵某,女,67岁,2020年3月30日初诊。患者于3月13日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现咳嗽、痰多质黏厚,气喘,历时1月余,舌淡、苔薄腻,脉濡。
辨证:痰壅气逆证。
治则:清肃肺金,止咳化痰平喘。
处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减:紫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金荞麦15g,鱼腥草10g,杏仁10g,款冬花10g,紫菀10g,浙贝母10g,胡颓子叶10g,知母10g,五味子5g,茯苓10g,山萸肉10g,紫石英10g(先煎),熟地10g,山药10g,南沙参10g。7剂,常法煎服。
7月9日二诊:药后咳嗽渐止,痰稀而少,气喘好转,唯纳谷不香,上方加炒白术10g、陈皮10g、焦三仙各10g,以健运脾胃。7剂,常法煎服。
7月17日三诊:药后诸症蠲除,继服原方,以资巩固。
按 张恩树认为本案乃痰涎阻塞肺络,肺失宣达,气机被遏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损伤日久,病及于肾,肾不纳气,故本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本草纲目》载:“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本草经疏》记载其可“定喘,消痰,降气”。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元代医家朱震亨言“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本草纲目》记载其可“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三子”均为行气消痰之品,可使痰消气顺,喘嗽收自平。浙贝母、知母为“二母散”,有清肺热、化痰饮之功。金荞麦、鱼腥草清热解毒化痰。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款冬花、紫菀、胡颓叶止咳化痰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紫石英降逆止咳。南沙参养阴润肺化痰。茯苓、山萸肉、熟地、山药健脾益肾。诸药相伍为用,注重补益肺脾肾三脏,共奏清肃肺金、止咳化痰平喘之功,药证合拍,效如桴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