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经验

(2022-10-16 05:05:47)


时间:2021-09-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兰天野 李巧莹 张冬梅 黄清霞 卢靖 王健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本文总结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内伤伏邪之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痰、热、瘀三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髓,遇其他诱因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任继学认为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不仅重视给伏热(火)、伏痰以出路,而且重视伏瘀的祛除,针对祛除脑髓伏瘀的方药,提出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为法,以三化汤或抵当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脑出血属中医学出血性中风范畴,该病容易复发的临床特点与伏邪致病的特点相似。任继学认为,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经验介绍如下。

伏邪学说的渊源

“伏”者,匿藏之意,伏邪即为匿藏之邪。关于伏邪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即是对邪气潜伏而后发病的论述。虽然其中未明确提及“伏邪”之名,但其所论述的内容是伏邪表现,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五十二病方》认为,婴儿索痉源于生产之时,为外在环境的湿气所中而导致。《五十二病方》曰:“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筋挛难以信(伸)。”这是首次对伏邪致病的过程及证候的描述。明代吴有性《瘟疫论》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此为伏邪名称的首次提出。

关于伏邪所藏匿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有潜伏肌骨、足少阴肾、膜原、少阴血分之别。关于伏邪致病特点,杨霖等总结为六大特性:即虚处受邪,伏邪伤正;伏邪日久化热;易致痰浊、血瘀;挟湿化饮;其性善行、易于流散;伤阳耗阴、噬气血,致体枯极。关于伏邪疾病的治疗,冮顺奎等指出应“专药向导,直捣募原”。

出血性中风的病机

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伏邪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伏热(火)、伏痰、伏瘀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任老师指出,出血性中风的病因有二,一是情志失调,气血逆乱于脑则瘀热丛生;二是饮食不节,过食膏粱肥腻之品,致使腠理致密,气之出入失去平衡,阳气内郁化热化火,血得热而壅滞为瘀;饮酒后,酒入肝胆,其热凝聚于肝胆,不能彻底外达而致瘀热。任继学认为,复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首次患病后,虽经治疗,但是邪气未完全清除而伏匿,滞于脑髓,随后因诱因而再次发病。其中所伏之邪多为伏热(或伏火)、伏痰、伏瘀,三者留滞于脑髓,致使脑髓脉络郁阻,积久络破血溢,同时因其丧失生散细微动觉之气的功能,气血失和,其他脏腑功能平而未复,气血通而未全,阴阳未至既济。总之,出血性中风之所以再次复中,乃因伏邪久积或未能彻底清除,待时而发,伺机而作。

任继学认为出血性中风无论是发病还是复中,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出血性中风虽然表现的是血溢于脑脉之外,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热(火)、痰、瘀潜伏于脑髓,稽留不去,从而导致了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及复发,同时也作为病理产物影响着病情轻重及疾病预后。基于以上认识,对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祛除以上三种伏邪势在必行。任继学提出,病在急性期,治则以通为主,应用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法治疗即是祛除藏匿伏邪的具体体现。

祛除伏邪治疗出血性中风

任继学认为,出血性中风伏邪潜伏部位在脑髓。为何伏邪容易隐匿于脑髓而致出血性中风呢?这是因为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奉于脑,温养诸窍。脑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邪气也易随其经络气血而上至于脑,脑髓中血络屈曲,邪气因此而潜藏,表现为气机郁滞而化热化火,水行郁滞而为痰(饮),血行滞涩而为瘀。由于脑髓外有颅骨所护,内在之伏邪很难通过骨性屏障从肌肤(汗出)而解,邪伏部位不在于肺胃,故亦不能通过口鼻而出,从而导致热(火)、痰、瘀久伏脑髓脉络,待时络破血溢而病作。

邪之出路不外以下五个方面:或从汗(皮肤)而解,或从大便而排,或从小便而泄,或从口鼻而出,女性多一条从月事而下的途径。任继学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应以通为用,发病3~7天内,伏邪较盛,只有猛峻之药方能急祛之。对于发病3天内的患者,以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化汤(大黄10g,枳实15g,厚朴15g,羌活10g)加生蒲黄15g,桃仁10g,煨皂角5g,水煎口服,取大便利,目的是导热(火)、痰、瘀邪由大肠便而出,见利停用后以抵当汤接续治疗15天,继续用补阳还五汤减黄芪加生蒲黄等化瘀之品,服用2周。对于烦躁不安、神昏等,同样注重化瘀、泻热、化痰以祛邪的思路。现代实验研究亦证实,抵当汤及其成分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典型病例

患者,男,56岁,2005年9月16日诊:诉突发剧烈头痛,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8h。患者发病前与人争吵后出现上述症状,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约30ml,神志模糊,头痛,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能,躁动不安,鼻饲饮食,小便失禁,色黄,大便秘结。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烟酒史20年,血压220/150mmHg。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意识模糊,对答不能,右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减低,右侧腱反射减弱。舌质暗红、有瘀斑、苔黄厚腻,脉弦滑。

诊断:(血瘀痰热腑实型)出血性中风,中脏腑。

治则:破血化瘀,泻热醒神,通腹泻浊。

方药:三化汤加减。药用大黄10g,枳实15g,厚朴15g,羌活10g,生蒲黄15g,桃仁10g,煨皂角5g。1剂,每2小时1剂,水煎鼻饲。3.5小时后,患者大便1次。

更换处方:烫水蛭5g,虻虫5g,桃仁10g,大黄3g。2剂,水煎每6小时鼻饲1次。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9月18日二诊:神志渐清,头痛明显减轻,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可进行言语交流,躁动明显减轻,鼻饲饮食,眠可,小便色黄,大便偏干,每日1行。余查体同前。舌体瘀斑,苔黄厚而干,脉弦滑有力。方药:烫水蛭5g,虻虫5g,桃仁10g,酒大黄3g,玳瑁3g,豨莶草20g,酒川芎10g,胆南星3g,炒莱菔子20g,瓜蒌30g,黄芩15g。5剂,水煎服,每日3次。继续配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按火热之邪伤人最速,气郁化热(火),气血逆乱,邪气积聚导致炼津为痰,或气机不顺而为风,夹痰上犯,或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而为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怒则气上。”本案患者大怒之后,导致气血上攻,肝火暴亢,夹痰上蒙清窍,故神志模糊、头痛、躁动不安;气血逆乱,血瘀凝滞脑脉,故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能。膀胱失于元神固摄,故小便失禁;小便色黄、大便秘结均为火热亢盛之象。《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初诊之时,痰、热、瘀邪犯乱于内,魄门失职,故给予破血化瘀、泻热醒神、通腹泻浊之法,投以三化汤加减。三化汤可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方中生蒲黄、桃仁主以化瘀,兼以通腑;煨皂角开窍祛痰,散结通便。服药3.5小时后,腑气见通,但伏邪难以速去,故每6小时鼻饲1次抵当汤,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

至二诊则魄门开阖趋于正常,腑气以通,但仍见小便色黄、大便偏干、舌体瘀斑、苔黄厚而干等痰热瘀邪胶着之象,故以抵当汤破血化瘀、泻热醒神,玳瑁咸寒,助抵当汤清热平肝;川芎理气活血,酒制则助其上行头面;胆南星、瓜蒌、炒莱菔子合用,起理气清热、息风化痰之效;黄芩苦寒,清胃肠湿热,以助清热化痰之力;豨莶草苦寒,清利湿热,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气机调达,瘀血得祛,热邪得散,痰浊无源而收效。(兰天野 李巧莹 张冬梅 黄清霞 卢靖 王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调脾胃在中风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自2025-5-26中国中医药报
刘洪峰 冯佳丽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刘宜杭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李燕梅,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及内科疑难病症临床工作40余载,擅长治疗各类头痛、脑梗塞、顽固失眠、眩晕、帕金森病、面瘫、痴呆等,尤其在治疗中风方面处方用药别具一格。她注重整体观念,认为调理脾胃在中风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笔者有幸跟师,现将李燕梅从脾胃论治中风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结合中风以正虚为主、兼夹痰瘀的病理特点,李燕梅认为,重视调理脾胃在中风的治疗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脾胃是人体中焦的核心,担负着气机升降的枢纽作用。脾胃功能正常时,能够确保气血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正常进行,保证身体各部位的气血供应和脏腑功能的协调。而一旦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不足,津液代谢失常,就容易造成气滞血瘀、痰湿内生等病理变化,从而诱发中风。
首先,脾伤失运、痰湿内生是导致中风的常见原因。脾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减弱,脾气不足,水湿无法得到及时运化和排泄,就会在体内积聚形成湿邪,湿邪停留在体内则容易转化为痰。痰湿之气不仅能够阻滞经络,影响气血的正常流通,还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尤其是痰湿阻滞脑部经脉时,清阳之气无法正常上升,脑部气血供应不足,进而导致头晕、昏迷,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最终发展为中风。
其次,脾胃亏虚、正气不足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根本,脾胃虚弱时,气血生成不足,无法为脑部提供充足的营养,导致脑髓缺乏滋养,表现为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脾胃亏虚的情况下,气血运行不畅,血脉阻滞,脑血流量减少,导致痹阻脉络,最终出现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别是长期脾胃虚弱,或者受到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影响,容易引起气血亏虚,进而诱发中风。
再次,肝脾失调、内风上升也是导致中风的病机。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协调维持气机的正常运行。肝气郁结时,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虚和气滞血瘀,进一步引发痰湿内生。肝气郁结无法疏泄,气滞血瘀,内风渐生,风火上扰脑部经络,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此外,情志失调、忧思过度等因素都会导致肝气郁结,使得脾胃失调,肝脾不和,内风上升,形成气滞血瘀、痰湿内生的恶性循环。
最后,脾胃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影响脑部清气的正常运行。脾胃位于中焦,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失调时,气机的升降失常,清阳之气无法正常上升,浊阴之气也无法下行。此时,脑部的气血供应出现障碍,痰湿、浊气积聚,经脉不通,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辨证论治
李燕梅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于恢复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化痰通络,疏肝解郁,和胃通腑。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后,能够增强气血生成,调理津液代谢,帮助体内的气血流畅,痰湿消散,从而有效避免中风的发生。
健脾益气,化痰通络
脾主运化,燥温健脾,有助于脾气升发,恢复气血的生成能力。通过温燥、补益的药物,能够使脾气升发,帮助脾胃恢复运化功能,改善气血生成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化痰通络的治疗能够清除体内的痰湿,改善痰湿对经脉的阻碍,恢复气血的正常流动。通过化痰除湿,痰湿对脑部的压迫逐渐解除,气血能够顺畅运行,从而防止中风的发生。
疏肝理气,解郁熄风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时,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内生。通过疏肝理气,能够促进肝气的疏泄,帮助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同时,解郁熄风可以平息内风,促进气血流畅,帮助脑部获得充足气血滋养,减少中风的发生。疏肝解郁不仅能调节情志,还能疏通经络,促进脏腑的功能恢复。
和胃通腑,化湿降浊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虚弱时,胃气不和,导致食物的消化吸收不良,湿邪内生。通过和胃通腑,调理胃气,能够改善胃肠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帮助体内湿邪的排泄,避免湿气转化为痰湿而引发中风。化湿降浊的治疗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湿气,减少痰湿对脑部的压迫,有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
通腑泄浊,开窍醒神
在中风的急性期,治疗应侧重于通腑泄浊、开窍醒神。此时,脾胃功能受损,气机紊乱,腑气不通,湿邪积滞,浊气上蒸。因此,急性期治疗应采取釜底抽薪的方法,迅速清除体内的浊气,疏通腑气,恢复气机的畅通。通过促使大便通畅、湿邪下行,帮助清除体内积滞,减轻对脑部的压迫,恢复神志清醒,促进中风的康复。
验案举隅
王某,男,60岁。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遂、口角歪斜7天。患者7天前受凉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不伴有头晕、头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塞”,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活血化瘀等药物,经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测血压160/95mmHg。头颅CT平扫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右侧侧脑室旁多发脑梗死。刻下:神志清,精神一般,面色萎黄,左侧肢体活动不遂,口角右偏,言语不利,大便干,小便正常。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中风病(脾虚兼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高血压病。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党参35g,白术40g,茯苓24g,砂仁10g,干姜6g,葛根30g,石菖蒲30g,远志15g,当归10g,桂枝15g,黄芪30g,淫羊藿15g,地龙1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嘱其继续服降压西药,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并配合针灸推拿等。
二诊:身体转侧较灵活,左上肢肿胀,口角稍歪斜,言语稍感有力,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暗淡,苔白稍腻,脉弦滑。脾气亏虚有所改善,上方加红花10g、丹参20g活血利水消肿,15剂,水煎服。
三诊:左上肢肿胀减轻,患者可自行下床活动,走路较长时间后左侧下肢有酸软感,言语发音基本正常。血压稳定余无异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稍暗,苔白稍腻,脉弦滑。继守上方,黄芪加至60g,15剂,水煎服。并嘱其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及言语训练。后随访行走已如常人。
按 《冯氏锦囊秘录》说:“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脾胃者,即后天元气也。”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发生障碍,痰饮水湿内生,故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大多与脾胃有关,诸多因素造成脾胃损伤,可导致痰湿内生,进而困脾。故方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配以活血通络之药以标本兼顾。故从脾胃论治中风,可以防止痰、瘀等致病因素的产生,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