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满山椒熟别样红
宋代理学家刘子翚写有一首《花椒》诗:“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这首诗描写了花椒树结出果实的景象,也提到它不仅出现在屈原的《离骚》中,还可以被涂在宫殿墙壁上,以及跟生姜、桂皮等一起作为调味品出现在美食里。
在先秦时代,花椒是以香料的身份出现在祭祀和敬神等场合的。《楚辞》中说:“椒,香物,所以降神。”《离骚》中记载:“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诗经·国风》用“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描绘花椒树果实聚簇众多的样子,花椒因此也被赋予了“人丁兴旺”的寓意,象征着多子多福。
古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且花椒辛温,可以改善虚冷的体质,提高受孕的概率,因此汉代王室多以花椒和泥涂壁,取其宫殿温暖、芳香寓意,“椒房”也由此得名。后来椒房也渐渐被用来指代宫中后妃,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椒房阿监青娥老”的诗句。
花椒具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杀虫止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本草纲目》记载:“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此外,花椒的种子为椒目,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利水消肿、降气平喘等作用,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等病证。(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故居后院有一棵花椒树。
中医书上说椒是芸香科落叶灌木,果实红色,种子黑色,8月采收,阴干收藏。花椒入药以肉厚皮皱开口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出产,尤以四川为多,别名川椒、花椒,性热味辛,入脾、胃、肺、肾经,有温中、止痛、杀虫之功效。花椒可以治疗寒滞胃痛,食少吐泻及寒湿肢体痛,胆道蛔虫等病症。
宋人刘子翚《花椒》诗云:“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据史料记载,汉成帝微服出游,得到一绝色佳人赵飞燕,将其纳入后宫,十分宠爱,册封为后。赵飞燕想为汉成帝生个太子,但久不受孕。御医诊断赵飞燕为风寒入里、宫冷不孕之证,请皇上在赵飞燕后宫的墙上涂上花椒,“椒房”一词由此得名。上述刘子翚诗中“涂壁香凝汉殿中”之句描述的即为这一典故。
椒全株都有用,除果实花椒可用来治病和做调料外,连不起眼的椒叶也可食用。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从后院椒树上采椒叶给我做馍吃。将采回的椒叶洗净切碎,与葱花、盐、油、调合面搅在一起,加入揉好的发酵面内,或蒸或烙,都是香喷喷的美食。特别是椒叶的味道尤为出众,麻辣中带一丝香醇,是乡间人最喜欢的调味品。还有人将椒叶炒了调在凉面里,或将椒叶与辣椒、葱花炒在一起就馍吃,都好吃不过。
花椒那黑黝黝的籽儿也有用场。每年清明节,母亲蒸“飞燕馍”时,常将黑籽嵌入馍中,充当“飞燕”的眼睛。母亲捏的“飞燕馍”,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栩栩如生。
后院那丛椒,不仅在春夏季节供我家做椒叶馍,村子里没有椒的人家,想吃椒叶馍了,都来我家后院采摘,母亲每次都大方地让他们采个够。
久居城市的我,如今再也吃不上母亲做的椒叶馍了。多少次梦回故乡,梦魂里瞧见故居后院那株花椒树依然茂盛如故,而且长得更加高大,那蓊蓊郁郁的椒叶突然变戏法似的由拇指肚般大小变得如巴掌大、碗口大……梦见母亲颠着小脚去了后院,采回一把椒叶,拿到厨下给我做椒叶馍吃。梦醒泪水湿了枕巾。我怀念母亲做的麻中带香的椒叶馍,更想念我的母亲。(田家声 中国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商洛市委员会)
花椒:调味佳品
温中良药
摘自2022-12-5中国中医药报
杨玲玲
河南省中医院
花椒,又名川椒、蜀椒、香椒等,不仅是厨房中重要的调味品,还是一味内服、外用均可的良药。
花椒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补肾助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疝痛、齿痛、阴痒、疥疮等症。《本草纲目》记载:“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
现代研究显示:花椒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黄酮、木脂素等,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有促进唾液分泌、抗氧化、抗炎、镇痛、镇静、驱虫、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花椒可做成花椒面、花椒盐、花椒油等,用于凉拌、煎炸、蒸、烤、炖、炒、卤、腌均可,下面推荐几款花椒美食,以供选用。
油泼花椒豆芽
材料:花椒2g,绿豆芽400g,盐、花生油适量。
做法:绿豆芽洗净、沥干,掐去芽和根。锅内热油,放入花椒炸香后捞出。将豆芽放入漏勺,左手拿漏勺搁在油锅上,用汤勺舀热油反复浇在豆芽上,浇至豆芽变色,撒盐拌匀即可。
功效:绿豆芽可解酒毒、热毒,利三焦,花椒可增味暖脾开胃。
花椒姜枣茶
材料:花椒20g,生姜10g,大枣5枚。
做法:生姜洗净切片,三物同放锅中煮开即可。
功效:花椒、生姜助阳散寒,大枣健脾调中,共奏健脾暖胃、温肾助阳的功效。
花椒盐焗虾
材料:鲜虾30只,腌制盐200g,花椒一把(约80粒)。
做法:将鲜虾用水冲洗,沥干水分,去除虾线、虾须等备用。将盐、花椒混合在一起,取2/3放入无水的锅中,大火烧熟,当花椒颜色开始变深后,放入鲜虾。将剩下的盐和花椒铺在虾上,盖上盖子,焗3分钟后,用铲子将虾和盐搅拌一下,继续焗2分钟,然后开盖让水汽跑光即可。
功效:虾具有补肾壮阳、通乳、托毒之功效,合用花椒,既可提鲜去腥,又可助阳,共奏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之功。
花椒辛温燥热,临床外用较多,如用花椒水泡脚、椒盐袋暖腹暖膝等;内服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阴虚火旺、胃火上蒸、肝火上炎、痰热阻肺者应忌食或少食。
欣忻笑口向西风, 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 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 涂壁香凝汉殿中。鼎餗也应知此味, 莫教姜桂独成功。
宋代文人刘子翚的这首《花椒》形象地描绘了花椒的形态、颜色及功用。秋末冬初之时,很多地方的花椒都成熟了,红艳艳的花椒缀满树枝,给寒凉的季节里增添了几许暖意,又因为它有美好的寓意,且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花椒也成为很多家庭阳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历史悠久的中国香料
花椒是历史悠久的中国香料,在《诗经》里已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的记载。意思是花椒香气远闻,能使人们平安长寿。这说明花椒的保健功效及美好寓意自古有之且源远流长。
花椒香气浓郁,入口有独特的麻香,由于它的加入,诞生了很多中华经典美食,比如以花椒为主要配料制作的麻婆豆腐、水煮鱼、椒麻鸡等,成为很多人念念不忘的美味。
这种独特的味道不但运用于美食的烹饪,还被融入古代宫廷建筑的装饰,其装饰的房室称椒室、椒庭、椒第、椒殿等。隋唐时期历史学家颜师古对椒房的解释是“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古代帝王认为,后妃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来可以辟邪除秽,二来可以除湿驱寒,三则因花椒籽粒繁多,寓意帝王之家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温中散寒 除湿止痛
花椒除了自古便有“平安长寿”的寓意,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上古之时,蜀地有女名为花娇,村中父老身生怪疮恶疾,花娇上山采野树红粒治好了众人之病。为了感念花娇,村人把这种树称为“花娇”,后来便写作了“花椒”。实际上,花椒本身就是一种中药。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杨晓辉介绍,花椒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的功效。对积食停饮、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等都有一定的治疗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能“温中,除寒痹。”《名医别录》中记载其可“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游下痢,泄精,水肿,黄疸,杀虫鱼毒。”《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阳台种植注意事项
如果在阳台的花盆里种花椒,先要购买一些优质的种子,尽量去农产品店或者种子站购买新鲜的花椒,出芽率较高,品种也比较好。越新鲜的花椒种子发芽率越高,植株长出来越健壮,也可以直接购买花椒苗来种植。
一般最适合种植花椒苗的时间是春季或者秋季。花椒是一种耐旱的植物,所以平时在浇水时要控制一下水量,不要造成土壤积水,否则容易出现烂根。花椒苗根系比较浅,不仅要保证疏松肥沃的土壤,平时也要注意多多让它晒晒太阳,除了夏季要适当遮挡一下,其他季节摆在外面是没有问题的。花椒树比较耐修剪,一般保留5个左右的主枝,主枝的范围最好是错开的,这样有利于每根枝条都接受到阳光,每个主枝上保留三四个侧枝。
一般发芽之后,三年时间就可以结果了。等结果之后,花椒会越长越多。当年的新鲜花椒籽直接放进土里,浇点水也是可以长出新的花椒的,取完籽用洗衣液去掉表面的油脂成分,再放入水中泡一两天的时间,以便催芽、播种。(杨璞)
标签: 杂谈 |

1.治腹痛:将花椒3克,干姜6克,香附12克加水煎服,每日两次。
2.治痢疾:将花椒9~12克,红糖15~20克加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3.治牙痛:将花椒6克,陈醋100毫升加水煎煮,再去掉花椒,喝入口中含漱。
4.治顽癣:将川椒(去籽)25克,紫皮大蒜100克研成泥,揉搓患处,每日1~2次,效果较好。
5.治蛀牙:将川椒9克于烧酒30毫升中浸泡10天,然后滤过去渣,用棉球蘸药酒,塞蛀孔内可止痛。
6.治妇女阴痒:将花椒、蛇床子各50克,藜芦25克,陈茶一撮,炒过的盐100克加水煎煮,微温熏洗患处。
7.治受寒痛经:将花椒9~12克,生姜18~24克,大枣10~20枚加水300毫升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8.治老年人病后腰酸腿软:将花椒50克,小茴香20克混合后上锅炒,再研成粉末,每日两次,每次3克,用温水服用。
9.治蛔虫性肠梗阻:用麻油100~200克,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15~20克,呈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一次服完。
10.治胆道蛔虫病:用文火微炒30克花椒,9克乌梅,每日2~3次;或将花椒9~12克研成细粉,鸡蛋1~2个,用植物油炒熟后服用,每日2~3次。
11.治鸡眼:取花椒3~5粒,大蒜一头,葱白10克,捣泥,敷于患处,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一般用药1~2次即愈。
12.治神经性皮炎:取鲜花椒叶适量,放入冷水中煮沸,洗敷患处,每次30分钟左右,水凉可加温后再洗,每日2~3次,至痊愈.
13.治脚癣:将花椒20克,食盐50克加水2500毫升煮沸,然后以文火煎15分钟,倒入洗脚盆熏蒸双脚。每晚睡前泡一次脚。3日为一个疗程,每一个疗程更换一次花椒和盐水,可止痒消炎。
花椒:满山椒熟别样红
摘自2021-9-27中国中医药报
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宋代理学家刘子翚写有一首《花椒》诗:“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这首诗描写了花椒树结出果实的景象,也提到它不仅出现在屈原的《离骚》中,还可以被涂在宫殿墙壁上,以及跟生姜、桂皮等一起作为调味品出现在美食里。
在先秦时代,花椒是以香料的身份出现在祭祀和敬神等场合的。《楚辞》中说:“椒,香物,所以降神。”《离骚》中记载:“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诗经•国风》用“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描绘花椒树果实聚簇众多的样子,花椒因此也被赋予了“人丁兴旺”的寓意,象征着多子多福。
古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且花椒辛温,可以改善虚冷的体质,提高受孕的概率,因此汉代王室多以花椒和泥涂壁,取其宫殿温暖、芳香寓意,“椒房”也由此得名。后来椒房也渐渐被用来指代宫中后妃,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椒房阿监青娥老”的诗句。
花椒具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杀虫止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本草纲目》记载:“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此外,花椒的种子为椒目,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利水消肿、降气平喘等作用,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等病证。(王诗源)
花椒泡脚
花椒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调节体温,把体内的湿寒逼出来,使祛寒湿的功效翻倍。
饮用花椒水
取适量花椒熬成汁,饮用,祛湿寒、暖脾胃,切记花椒的量不要过多。
治痛经
可饮用些花椒水,祛寒通经血,从而缓解痛经,但花椒有一定的副作用,最好用花椒水泡脚。
治冻疮
将适量的花椒熬煮成水,把双手放到花椒水中浸泡片刻,长期坚持则冻疮就会得到缓解。
缓解痔疮
每天晚上用花椒水坐浴,浸泡片刻即可,痔疮就会慢慢消除。
花椒,又名川椒、蜀椒、香椒等,不仅是厨房中重要的调味品,还是一味内服、外用均可的良药。
花椒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补肾助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疝痛、齿痛、阴痒、疥疮等症。《本草纲目》记载:“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
现代研究显示:花椒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黄酮、木脂素等,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有促进唾液分泌、抗氧化、抗炎、镇痛、镇静、驱虫、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花椒可做成花椒面、花椒盐、花椒油等,用于凉拌、煎炸、蒸、烤、炖、炒、卤、腌均可,下面推荐几款花椒美食,以供选用。
油泼花椒豆芽
材料:花椒2g,绿豆芽400g,盐、花生油适量。
做法:绿豆芽洗净、沥干,掐去芽和根。锅内热油,放入花椒炸香后捞出。将豆芽放入漏勺,左手拿漏勺搁在油锅上,用汤勺舀热油反复浇在豆芽上,浇至豆芽变色,撒盐拌匀即可。
功效:绿豆芽可解酒毒、热毒,利三焦,花椒可增味暖脾开胃。
花椒姜枣茶
材料:花椒20g,生姜10g,大枣5枚。
做法:生姜洗净切片,三物同放锅中煮开即可。
功效:花椒、生姜助阳散寒,大枣健脾调中,共奏健脾暖胃、温肾助阳的功效。
花椒盐焗虾
材料:鲜虾30只,腌制盐200g,花椒一把(约80粒)。
做法:将鲜虾用水冲洗,沥干水分,去除虾线、虾须等备用。将盐、花椒混合在一起,取2/3放入无水的锅中,大火烧熟,当花椒颜色开始变深后,放入鲜虾。将剩下的盐和花椒铺在虾上,盖上盖子,焗3分钟后,用铲子将虾和盐搅拌一下,继续焗2分钟,然后开盖让水汽跑光即可。
功效:虾具有补肾壮阳、通乳、托毒之功效,合用花椒,既可提鲜去腥,又可助阳,共奏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之功。
花椒辛温燥热,临床外用较多,如用花椒水泡脚、椒盐袋暖腹暖膝等;内服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阴虚火旺、胃火上蒸、肝火上炎、痰热阻肺者应忌食或少食。
冬日里的花椒
立冬一到,诱人的“麻辣”美食以其浓郁刺激的辛香味唤醒了现代人倦怠的脾胃,成为最受欢迎的味道。火锅串串水煮鱼,烧烤香锅口水鸡,红彤彤的火从舌尖一路烧到胃底,口中颤颤,腹内烘热,汗透衣背,真是过瘾。麻辣其实是两种味道,辣味来源于辣椒,麻味则来源于花椒。不同于辣椒、胡椒这些“外来户”,花椒是本土作物,由于盛产于四川,古代又称“蜀椒”“川椒”。花椒很早就用于祭祀,南北朝时渐渐过渡为餐桌调料,在明代辣椒传入我国之前一直是传统五味中“辛”味的代表,位居十三香之首。花椒味型丰富,最突出的味道是麻,更像一种触觉,满口的麻木与震颤;微微的辣味躲藏在麻的余音之中,不易察觉;而其挥发油中的柠檬烯、芳樟醇则带来类似柑橘的香气。花椒分青红两种,红花椒味道浓烈,青花椒较为温和,其中的青藤椒更是清新,独有一份藤香气。
锅中花椒
花椒在川菜中的地位自是不必多讲,它与辣椒组成最佳拍档,征战八方,横扫一切鸡鸭鱼肉。而花椒自身也很优秀,温油能够最大限度释放它的麻味,滚油则突出其香气,那一抹麻香常常成为菜肴的点睛之笔。与肉同煮时花椒能去腥增香,麻味不显但汤味更加醇厚,据可靠人士透露,与八角同用更佳。值得注意的是,鲜品花椒香气浓厚,干品稍逊,且气味容易消散,应密封保存。此外,干花椒容易炒糊,可以冲洗沥干,湿润后再入油锅。
蜀椒与椒目
古代医籍中,花椒多记载为“蜀椒”,是一种温里药。它辛散温通,像在脾胃开了个暖风机,吹散寒气,留一片融融暖意于肚腹间,经典方剂大建中汤中便用“蜀椒二合”,与干姜一道温暖冰冷的中焦。此外,花椒还是一种驱虫药,能够安抚、镇静体内活跃躁动的寄生虫,配合泻下的药物把懵圈的虫子排出体外,“蛔虫克星”乌梅丸中就有蜀椒的身影。花椒辛温能燥湿,外用止痒效果很好,被湿疹、皮肤瘙痒等问题困扰的朋友可以将花椒、苦参、黄柏、蛇床子等一并煮水,用热气熏蒸并清洗、浸泡瘙痒的局部。
细心的人会发现,干花椒只有虚张的两扇空壳,里面的籽不见了。这是花椒的种子,味苦,一般不用来调味。中药将花椒籽称为“椒目”,味苦,辛寒,有小毒,和蜀椒的性味完全不同。椒目通过利小便以逐水,最著名的方子便是《金匮要略》中的己椒苈黄丸,治疗腹水、水肿效果很好。
药食两用的花椒
最后介绍两个花椒的食疗小方。
花椒蒸梨 花椒20粒,冰糖2粒,梨1个。梨靠近柄部横断切开,挖去核后填入花椒与冰糖,把梨上部拼对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即可。可治疗风寒咳嗽。
干姜花椒粥 花椒3克,干姜5片,粳米100克,红糖15克。将干姜和花椒用纱布袋包好,加水与大米煮沸,小火30分钟后取出药袋, 继续稍煮即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可治疗脾胃虚寒造成的呕吐清水或肠鸣腹泻。(张蔚)
厨房中的中药:花椒
花椒在《中国药典》记载系来自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在秋季的时候,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可以生用或者炒用。花椒主要产自四川、陕西、河南等省份,其中以四川所生产的质量为最好,所以又叫川椒,蜀椒。
烹饪的时候,花椒可作调料使用。花椒可以去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作为调味佐料的花椒,可谓家喻户晓,无论系红烧、卤味、小菜、四川泡菜、鸡鸭鱼羊牛等菜肴均可用,也可粗磨成粉加盐拌匀,制作成椒盐,用来蘸食用。
在药用方面,《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药典籍中均记载花椒为,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蛔虫症等症。当皮肤湿疹瘙痒的时候,可以用花椒煲水,用来外洗患处。花椒在使用上也需要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杨世斌)
花椒水泡脚祛湿气
花椒,既是家中常见的调味品,同时还是一味不错的中药材。
《神农本草经》记载花椒“主邪气咳逆,温中,主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本草纲目》云:“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花椒药性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辛热温散,善温中散寒而止痛,并兼燥湿。因此,用花椒泡脚确实有驱散寒湿的作用。
取花椒100克左右,缝制纱布包,放入大锅(砂锅、不锈钢锅),加水煎制15分钟,取出纱布包,将花椒水倒入足浴盆,水量以没过足踝为佳,每晚睡前泡洗10~15分钟,微微有汗出即可。剩余药包晒干后可反复使用,可连续使用3~5天。
本方法适用于寒湿患者,湿热证患者严禁使用。同时体质偏于阴虚火旺者不可用。妇女经期勿用,以免引起出血量过大。
如果分辨不出自己属于寒湿还是湿热,请到风湿科就诊,请医生详加辨证,好方法也要使用得当才能事半功倍。(陈爱萍)
花椒最早被古人用以祭祀祖先或驱邪辟疫,直到南北朝时期,花椒才开始被用作调味品和药材。在《齐名要术》就有关于花椒在烹调中使用的诸多记录,比如“花椒脯腊”。在一些地区的饮食中,花椒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其中的最具代表就是川菜的“麻辣”味,其麻味主要来自花椒。
花椒已然成为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位列我国调料“十三香”之首,无论红烧、卤味、小菜、泡菜,以及烹制鸡鸭鱼羊牛等菜肴均可用到它。当然还有一些普遍的用法,比如制作成椒盐或者花椒油。
花椒性温,味辛,归脾、胃经,有温中散寒、健胃除湿、止痛杀虫、解毒理气、止痒祛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积食、停饮、呃逆、呕吐以及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脘腹冷痛、泄泻、痢疾等病症。《本草纲目》中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 耐老、增年、健神。”女性在姜枣茶中加一味花椒,便能调理宫寒。
口含花椒酒
牙痛时口含花椒是很好的办法。《神农本草经》记载,花椒味辛、温,主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明目。现代研究表明,花椒有麻醉作用,还含有能消炎止痛、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的成分。花椒里的挥发油对多种细菌、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可取10克花椒,加入适量的水,煮约5分钟,加入一两左右的白酒,等完全放凉后,将花椒滤掉,再把白酒花椒水倒入洁净玻璃瓶中备用。牙痛时,用洁净棉签蘸此水后放到牙痛的部位,紧紧咬住,很快就能缓解疼痛。如果想要更简单点,可放几粒洗净的花椒在牙疼部位嚼两下,也有不错的止痛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花椒能止牙痛是因为它具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所以只可当作止痛剂对症治疗。要是患者已经严重到牙髓炎的话就要尽量及早到医院牙科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花椒水泡脚
俗话说:“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而“热水泡脚,胜过吃补药”,则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句名言。如果在泡脚的水里再加上一些花椒,那它的效果就更加妙不可言。
花椒在药里属于祛寒类药物,它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利气行水,用花椒水泡脚能活血通络,使整个人的身体血脉畅通。老话讲“上病下治”,泡脚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呼吸系统的屏障功能,因此可以帮助缓解咳嗽症状,减少感冒发生,还可以帮助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花椒水泡脚相比热水泡脚,更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放松身心,还达到帮助睡眠的功效。另外花椒还有杀菌、消毒、止痛、止痒、消舯的功效,用花椒水泡脚还能帮助治疗脚气、脚癣、脚痒。
可用一块棉布包50克花椒,用绳系紧,加水煮开后待温热泡脚即可。花椒包可以反复使用,用2~3天左右再换新的就可以。
花椒水泡脚需注意:一是泡脚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刚刚出汗为宜,最好不要出大汗。对于刚开始泡脚或者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可能最初一段时间出不了汗,这是体内寒气大的表现,可适当加大用量和频率,直到出汗为止;二是水不要太烫。水太烫会让足部充血,引起头部供血不足,会引起头部不适,出现头晕等症状;三是不要长期连续泡脚,可间隔两三天;四是最好泡脚的同时,可连同手也一起泡,或者是用手对脚进行按摩,这样的效果更好;五是女性经期可不要泡脚,经期泡脚会加重痛经。
花椒有祛除寒湿气,还能够杀菌止痒,对治疗妇科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熏洗法
煮茶法
花椒泡水,冬天最适用
摘自2023-5-12中国中医药报
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花椒应该是张仲景治疗腹部肿瘤的要药,《金匮要略》的大建中汤就是代表方。从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的适应症中,不难看出腹部肿瘤到一定阶段出现恶液质、肿瘤轮廓明显的特殊性表现。这种观点既得之于笔者在肿瘤临床的长期观察和反复阅读经典医著的感悟,也是笔者提出“邪风入里致癌论”的用药依据。
《证类本草》谓蜀椒(即花椒)可“除六腑寒冷”“散风邪瘕结”,说明花椒是以祛风散寒来消肿瘤的,这一观点颇能新人耳目。《备急千金要方》的椒艾丸,以蜀椒为君药,配合艾叶、干姜、赤石脂、乌梅,“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其既眩倒,骨肉消瘦,两足逆冷,腹中热,苦转筋,起止须扶,阴冷无子。”我们不仅从适应症上可以看出肠道肿瘤的表现和恶液质,也能从“所食之物皆不消化”发现风邪入里致积的线索。《素问•风论》谓:“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再看治肝之积的肥气丸、治肺之积的息贲丸、治脾之积的痞气丸均用花椒,亦可见花椒祛风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此外,阴阳毒是与肿瘤密切相关的疾病,其主方升麻鳖甲汤亦有花椒。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温中散寒能止痛,脘腹冷痛有奇功。
杀虫燥湿又止痒,湿疹阴痒可外用。
摘自2023-12-15中国中医药报
赵永生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天气越来越冷,周末,文友中丘先生邀我晚上一起去吃火锅。火锅为鸳鸯锅,一半是清汤,另一半则为麻辣。一说麻辣,就不能不说花椒了,它是一味中药。
我家的老宅里,靠近北屋窗户的前面,就曾经有过一棵花椒树。这棵树年代已久,扭曲遒劲的树身,窜过了房顶,花椒树干沧桑皴裂,上面长着很多长刺。父母说它的树龄比我岁数还大。
每到秋天,花椒即将成熟的季节,棕红色的花椒一簇簇挂满枝头,满院都是清香。待花椒皮逐渐变红,母亲会搬来一个四方木凳儿,站在上面,拿一个秫秸编制的小筐,小心翼翼地把花椒一一用剪刀绞下来,晾晒干后,找一个玻璃瓶储藏起来,待以后炒菜做汤或留作他用。
这棵花椒树特别丰产,吃不完的花椒,母亲就会送给左邻右舍或者亲戚朋友。
有一年麦收,邻居二牛叔因喝水少、农活紧而“上火”,牙疼得特别厉害。他匆匆来到我家,找了几粒花椒放入口中,然后紧紧咬住,很快,牙齿的疼痛便减轻了许多。当时我感到有点神奇。
古人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花椒作为中药记录下来,《尔雅》中称其为大椒。花椒别名有秦椒、蜀椒、南椒等,分布广泛,主产地为河北、山西、陕西、重庆、四川等地,其中四川种植的花椒称之为“蜀椒”,品质上乘。
2020年版《中国药典》载:花椒辛、温,归脾、胃、肾经。功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
母亲离世已经23年了,家中老宅的花椒树,也早已不存在。但小小的花椒,却是人们厨房里常备的调料,花椒树也很常见,取用方便。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利用花椒治病的偏方、验方,例如用花椒水泡脚治脚癣,用花椒治牙疼等。小小花椒用处多,它的确值得中医药人不断加以研究开发利用。
摘自2024-5-10中国中医药报
张文岭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其实有许多中药不但能治病,又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认识一下那些藏在厨房里的中药。
葱
葱是我们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它除了能为饮食增添风味之外,还具有发表通阳、解表发汗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现代研究表明,葱具有解热、祛痰、促进消化吸收、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
姜
俗话说,“妙用生姜,胜得良方”。厨房里不起眼的生姜,其实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等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等症,被称为“呕家圣药”。
蒜
大蒜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的功效,可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大蒜具有灭菌消炎作用,同时还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花椒
花椒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内服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用治湿疹、阴痒等症。口嚼花椒可以有效缓解牙痛。将花椒与食盐炒后敷于腹部可以缓解腹痛、痛经属虚寒证者等。阴虚火旺之人及孕妇不适宜服用花椒。
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入药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选购八角茴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正品八角茴香及其伪品莽草。需要注意的是,八角茴香食用过量会损目发疮,有虚火的人不建议食用。
肉豆蔻
肉豆蔻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但是食用过量会导致眩晕、呕吐和恶心。
草豆蔻
草豆蔻入菜可以去除鱼、肉等食品的异味,入药具有燥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用于寒湿内阻导致的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等症。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无寒湿者慎服。
豆蔻
豆蔻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的功效,用于寒湿中阻导致的不思饮食、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等症。需要注意的是,豆蔻辛香燥烈、耗气伤阴,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草果
草果具有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的功效,用于寒湿内阻导致的脘腹胀痛、痞满呕吐,以及疟疾寒热、瘟疫发热等。气虚或血亏者,无寒湿实邪者忌服。
丁香
丁香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以及肾虚阳痿等。需要注意的是,丁香和郁金不能同时使用,如果医生处方中有郁金,那么最好不要食用以丁香调味的菜肴。
肉桂
肉桂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闭经等症。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
白芷
白芷具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等症。白芷作为调味品可以很好地祛除牛羊肉腥味。
厨房里还有很多这样的调味品,比如辣椒、孜然、香叶、胡椒、豆豉、陈皮、荜茇、高良姜、砂仁、芫荽、紫苏、山楂等。在烹饪时,这些调味品也在“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它的药材特性,守护大家的健康。
人们经常会用到艾灸,不管是直接灸还是用艾灸盒、艾灸罐,都会留下一堆艾叶灰。千万别扔!
艾叶灰有如下几个功能:
1、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当有伤口时,艾叶灰洒上去的一瞬间是非常痛的,犹如酒精洒到上面一样,看样子艾叶灰本身就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2、伤口止血:当伤口出血时,将艾叶灰不断地洒在伤口上,很快就能止血。
3、保持伤口干燥:当伤口有出血或渗液时,洒上艾叶灰,创面很快会干燥。
4、保护伤口:当艾叶灰洒在伤口上,吸收了血液或渗出的液体后,艾叶灰就会紧紧地粘在伤口上,虽摸上去发硬,局部伤口还是透气的,并没有紧绷的感觉。而且遇水不会脱离,不怕水的冲洗。相比之下,创可贴可就太逊色了。
5、不留疤痕:皮肤上会不会留下疤痕,既与伤口是否感染有关,也与伤口处的血液供应是否充足有关。艾叶灰的使用,伤口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没感染就不会长出丑陋的疤痕。而伤口的印迹要完全消失,取决于伤口的深浅。太深的伤口一定会留下印迹但不是疤痕,而印迹的深浅与局部血液供应是否充足有关。只要保证身体内的气血充足,再经常对局部进行热敷或用艾条艾熏,促进局部的血液供应,相信受伤后留下的印迹一定会很浅。
碰伤、磕伤、刀伤、烫伤、烧伤等,只要皮肤没有破的就用生土豆片反复贴,能快速止痛、消炎、消肿;遇到烫伤、烧伤皮肤已经破了,先用生土豆片反复贴换,等看到受伤处的皮肤表面不再红肿的时候,就不再用生土豆片贴,而改用艾条熏患处,每天2-3次,一次20-30分钟,能很好的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的愈合,而且不易留下疤痕;遇到碰伤、磕伤、刀伤的破皮伤口就用艾叶灰洒或将艾叶灰加水调成稀糊状敷在创面,效果都挺好的。根本用不着医院那一套伤口处理的措施,而且相比之下,比医院治疗的效果好很多,而且省钱、省事,少受罪。
验方
香灰:是用木屑加香料制成,古代的香料应该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没有坏处,而现在的香料含有化学成分,再用香灰治病已经不可取了。
锅底灰:几千年来,民间用来处理伤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失传。锅底灰:中药学名叫百草霜,锅底灰的来源是稻草、麦秸、杂草、树枝等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刮去后用细筛筛去杂质置瓶中备用。
锅底灰的药性是:辛,温。入肝、肺、胃经。功效是:止血,消积,解毒散火。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黄疸,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诸疮,外伤出血。
标签: 美食 |
2、通脉三药;葛根、川芎、丹参。心血虚,头晕,脑供血不足。
3、安神三味;酸枣、合欢皮、夜交
4、升督三药;狗脊、葛根、土蹩虫;
5、鼻三味;苍耳子、辛荑、通草。心肝脉不足合桂枝汤,桂枝从心肺打开,玉屏风从脾胃打开。怕冷,晚上加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6、扁桃体三药;威灵仙、青皮、白英。
7、肺三味;麻黄、杏仁、甘草。
8、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加豆豉、枝子为清理五味。病人多犹豫胆决断下降。加枣仁火麻仁,凡仁皆润,润通心脉也要润通小肠。
9、脾三味;山药、芡实、炒薏米。劳伤心脾,右关脉下凹。
10、胃胀三味;枳壳、枳实、通草。胃气不降一味金榄果奇效。
11、胃开三味;木香、山查、鸡屎藤。
12、消食三味;鸡屎藤、山查、木香用于小儿过度食滞胃肠。小儿病不外太阳和太阴病,后者用消食三味消积化食加枳壳、桔梗、木香升降气机,再用焦三仙开胃气。四君补脾。
13、口苦三味;柴胡、半夏、黄芩。
14、中空三味;竹茹、芦根、苏梗。
15、乳胀三味;桔叶、牡蛎、丝瓜络。
16、气郁三味;香附、郁金、玫瑰。
17、腰三味;桑寄生、杜仲、川断。
18、膝三味;鹿含草、小伸筋草,透骨草。
19、润肠三药;火麻仁、杏仁、郁李仁。
标签: 健康 |
| 石恩骏《本经》发微释百药 |
| 淫羊藿:温补肺肾 强筋起痿 |
http://www.baobao88.com/bbfile/userup/1004/14091G5a93.jpg
服法: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忌房事)2疗程见效。
摘自2022-2-10中国中医药报
竹荪,是鬼笔科竹荪属真菌,又名竹笙、竹参,以多生于竹林中而得此名。竹荪营养丰富,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素有“菌中皇后”“山珍之王”等美称。
竹荪既可入菜,又可入药。中医认为,竹荪具有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之功,可用于肺虚热咳、喉炎、痢疾、高血压、高脂血症。竹荪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g干竹荪含维生素C1031mg、维生素B47mg。此外,竹荪中含有19种氨基酸,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现代医学发现,竹荪中所含的竹荪多糖能抑制癌细胞,对肿瘤患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此外,竹荪还可防止腹壁脂肪的积累,起到减肥的作用。长期食用竹荪,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竹荪食用方法众多,烧、炒、焖或做汤,皆可成美味。烹调时,新鲜竹荪需先用冷水洗净剪根,再放入开水中焯后迅速捞出晾凉后入菜;干竹荪同样需用冷水洗净泥土,再用温水浸泡回软。以竹荪为主、辅料烹制的菜肴,如竹荪扒鸡片、红焖竹荪、清汤竹荪豆苗汤、竹荪烧双菇等,风味别具,惹人馋涎。竹荪在地方名菜中也占有一定的席位,如川菜中的竹荪干膏,爽滑脆嫩,汤鲜味醇;湘菜中的菊花竹荪汤,清脆腴美,清香四溢。(缪士毅)
摘自2022-2-10中国中医药报
鹌鹑蛋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药用价值高,有“卵中佳品”“动物中的人参”之称。
中医认为,鹌鹑蛋可补虚,健胃,主治体虚肺痨、胃脘痛、失眠等。民间也有许多鹌鹑蛋的食疗方用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治慢性胃炎,可用鹌鹑蛋3个,牛奶250mL。牛奶煮沸,打入鹌鹑蛋即可。每日1次。
鹌鹑蛋体积较小,一般只有10g左右,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脑磷脂、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维生素D、铁、磷、钙等营养成分。且其卵磷脂和脑磷脂的含量比鸡蛋高出3~4倍,而胆固醇的含量则较鸡蛋低约1/3,更有益于人体健康。
下面介绍一则鹌鹑蛋的食疗方,以供大家选用。
食材:干银耳15g,黑木耳6g,鹌鹑蛋10枚,肉丸(猪、牛、羊肉均可)10颗,食盐适量。
做法:把干银耳、黑木耳用冷水浸泡至发开,并把鹌鹑蛋煮熟剥壳备用;锅中加适量水,放肉丸烧开,然后撒入银耳、黑木耳稍煮片刻,最后下鹌鹑蛋,煮熟后加少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血强心,润肺滋阴,健脾益气。 (刘洵)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