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药助力健康呼吸

(2022-10-13 13:03:48)

主题:健康呼吸 无与伦比 中医学术篇

时间:2021-1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编者按:慢阻肺是一种肺部气流受限的慢性肺病,是一种持续性、不可逆的呼吸功能损伤的疾病,较为难治,危及生命。中医对此病治疗较有优势。在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之际,本报4版与7版联动刊出中医药防治慢阻肺的系列文章,使广大医患了解中医药治疗此病的特色优势,在一呼一吸之间,掌握生命的主动权。

治疗慢阻肺 整体思维很重要

本报记者 孙学达

贾海忠,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馆联盟”副主席,北京慈方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获“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荣誉称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以持续呼吸气流受限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胸闷,常伴有纳差、身体消瘦、焦虑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诱发呼吸衰竭、肺心病、心衰等危重症。

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会出现高热、咳嗽、咯黄痰等症状,提示肺部感染比较严重,西医一般用抗生素治疗。贾海忠指出,用抗生素治疗慢阻肺,主要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者,如果是患者为病毒感染,则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更胜一筹;同时,在慢阻肺病情发展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初期、中期,还是发展到出现肺心病、心衰等情况的危重症阶段,中医药都可以全程干预,且疗效可观。

中医病因学认识

慢阻肺发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外因(如吸烟、吸入空气中粉尘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和内因(个体免疫力差、气道高反应等)。

贾海忠强调,中医治疗慢阻肺时,要避免被病因上的认识误区扰乱临证思路。中医病因学和西医病因学有很大不同:西医在治病之前需要找到导致疾病的确切原因,然后才能施治;而中医在病因认识上虽然也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分,但往往是根据病邪引发疾病后的症状反应来判断病邪的性质,如依据患者表现出来的是热象、寒象还是燥象等各种不同情况,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思路。所以中医治病很多时候看上去是祛邪,其实是在调理人体自身的反应性。

从肺脾肾论治

从外邪的角度分析:冬天易感受风寒发病,如机体阳气充盛,则可形成外寒内热病证;夏季发作者多为感受热邪或风热,若素体有痰湿,便会郁结成痰热。从发病者正气虚的角度分析,一般来讲有肺气虚、脾胃气虚、肾气虚,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咳嗽、咯痰多的时候要从脾胃论治,严重者多伴有肾虚,还要从肾论治。因此,慢阻肺一般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来治疗。

贾海忠指出,临床中可以用来治疗慢阻肺的方剂很多。如感受风寒发病者,可以小青龙汤为基本方;外寒内热病证,可以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以热邪为主者,可以用千金苇茎汤、清金化痰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等;喘重者可以用定喘汤;合并脾胃病症者可用二陈汤加减化裁;肾虚者可合并补肾方。

在融合医学基础上圆机活法

在慢阻肺发病早期,患者多就诊于西医院呼吸科,求诊于中医者多病情演变较为复杂,此时的辨治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而贵在圆机活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贾海忠认为,这句话所表达的内涵可看作是把中西医理论融合到一起的高明认识。他认为,人体最核心处毗邻的是“神机”,与外界接触的则为“气立”。人体内最核心的是血液,与血液最近的是心脏、循环系统等,都属于“神机”;与外界接触的如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属于“气立”。基于这一理论,论治疾病就可从病因、气立、神机三处入手,简约且灵活。

如从“神机—气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则可将肺、气管看作是与外界相通的“气立”部位。外邪侵袭这些部位,就形成了呼吸系统炎症,进而阻塞气道而发病,症见呼吸不利、憋闷气喘。“神机”的各个部位出现问题,影响到肺,也会发病。因此,治疗慢阻肺既要祛邪,又要调理全身,即《素问》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临床中,慢阻肺患者往往合并有胃肠道症状,如便秘、泄泻、恶心、纳差等,消化系统疾病和咽喉部疾病也会导致咳嗽。贾海忠认为,这一现象需要从胚胎发育角度分析。肺与胃肠道都来源于内胚层器官,这二者同时也都属于“气立”部位。针对脾胃虚弱、咯痰多的慢阻肺患者,可以用二陈汤加味,其中半夏的量要用足,且需加用一些健脾药。

贾海忠认为,目前中医临床中半夏的用量普遍不够,许多人只知道半夏是化痰药,却不知半夏是一味健脾良药,它是因健脾益气而达到化痰效果的。

中西并重 疗效确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冯淬灵

冯淬灵,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都中青年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

我国慢阻肺患病人数约1亿人,死亡人数居全球首位,是我国居民死因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给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负担。我国慢阻肺患病人数虽然已经与糖尿病、高血压等量齐观,但慢阻肺的慢病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及相关信息手段仍在探索之中。

吸烟、被动吸烟、生物燃料、空气污染是慢阻肺发生发展主要的危险因素,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是慢阻肺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活动后气短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根据临床表现,慢阻肺分为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

慢阻肺急性加重是疾病进展、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期常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现代医学治疗一般以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为原则,症状较重者需静脉短期应用激素以快速缓解症状,甚至需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

稳定期规范治疗及合理管理是预防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稳定期管理得当,会减少急性加重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花费。支气管扩张剂是稳定期治疗的基石,根据患者症状多少、急性加重的频次及肺功能分级的不同,可选用长效或短效的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合并哮喘或者气道敏感性增高的人群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中医多手段提高疗效

慢阻肺隶属于中医“肺胀”“喘证”范畴。中医认为,虚、痰、瘀贯穿慢阻肺疾病始终。气虚是慢阻肺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气虚初起多为肺脾气虚,渐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并可气损及阳,或阴阳两虚。阴虚初起多为肺阴虚或肺肾阴虚,逐渐演至肝肾阴虚,也可部分损及阳气。痰浊、瘀血既是脏腑虚损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慢阻肺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本虚与标实相互为患,相互兼夹,迁延不愈,导致痰瘀互结阻于肺络。临床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六腑。

气道黏液高分泌和细菌耐药是急性加重期西医治疗的瓶颈,大样本证候调查表明,接近四分之三的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属痰热壅肺。循证证据证实,在急性加重期,于西医治疗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复方可以促进疾病向愈,缩短病程。有诸多医家针对急性加重期的证候特点自拟中药复方,多项临床研究从减少气道黏液高分泌、减少耐药、提高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及抗炎等多方面揭示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证明中药复方与西医治疗有协同作用。

关于稳定期的中医复方研究,主要集中在补肺健脾益肾、活血祛瘀化痰方药上。众多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内服中药复方及中药贴敷、针刺、艾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慢阻肺稳定期的良好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从多靶点、多角度揭示了中药复方干预气道黏液高分泌、气道重塑、氧化—抗氧化失衡的作用机制。

除药物治疗外,患者的健康教育、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肺康复是非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康复可以提高呼吸困难的耐受性,减少过度通气,改善患者的骨骼肌功能,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等传统运动,以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以调形、调息、调心为手段,从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三个角度,达到强身健体、内外兼修的目的。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研究表明,太极拳训练可以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及运动耐受性,可能成为慢阻肺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笔者团队的研究证实,坚持八段锦练习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疾病急性加重。也有许多研究表明六字诀、呼吸导引在慢阻肺康复中可以起到较好作用。

近年来,慢阻肺患者的全程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患者教育,只有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药物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验案举隅

王某某,男,65岁,主咳嗽咳痰20余年,加重伴喘憋2天入院。入院后肺功能符合中度慢阻肺改变,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为肺胀、哮病,痰热壅肺证。入院后,西医治疗予头孢米诺钠抗感染,盐酸氨溴索、布地奈德溶液、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雾化以化痰、抗炎、解痉。中医治疗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为法,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用麻黄、杏仁、生石膏、清半夏、前胡、桔梗、全瓜蒌、黄芩,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1周,症状控制平稳出院。出院后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中药予金水六君煎加减,以补益肺肾、化痰祛瘀。患者出院后未遵医嘱执行,一年中反复住院3次,上楼梯困难。后在医生指导下建立了患者—医生—家属共同管理的模式。在这种监督模式下,患者规范用药,坚持八段锦训练,贴三伏贴冬病夏治。近两年定期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

总之,慢阻肺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可防、可治。在慢阻肺的治疗中,中西医各有优势。中西并重,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让慢阻肺患者“健康呼吸,无与伦比”。

中医肺康复 需加强科学推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建生 王明航

李建生,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会长,从事呼吸疾病医教研一线工作40年,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康复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

康复技术作为疾病“防、诊、控、治、康”全程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慢阻肺是呼吸系统常见重大疑难疾病,疾病负担严重。近年来,慢阻肺患者的康复需求不断扩大,日益受到重视。

中医康复技术是中医学的瑰宝,是名医名家诊疗经验的升华,其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阴平阳秘”等基本理念,侧重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功能调整,在慢阻肺治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康复人才缺乏、康复技术规范薄弱、康复指南缺如等问题。随着我国首部慢阻肺专病中医康复指南的发布及推广应用,困扰慢阻肺中医临床康复的有关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在慢阻肺疾病治疗中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中医肺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慢阻肺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如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肺康复等)。中医肺康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肺系疾病特点,采用中医康复技术与方法,防治中医肺系病证,保护身心功能,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的综合康复措施。中医肺康复强调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预防康复观的基本观点,具有预防与康复结合、外治与内治结合、药疗食治并举等特点。

与主要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西医肺康复有所不同,中医肺康复涉及病种范围广泛,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等),也包括部分鼻部疾病(如慢性鼻炎等)、皮肤疾病等。

重视辨证施术规范临床应用

为更好指导慢阻肺中医肺康复的临床实践,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肺康复分会按照国际循证指南研制规范,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经过专家咨询和现场讨论,最终形成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康复指南》。

指南内容丰富,包括了临床常用的7大类11项中医康复技术,如简化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穴位贴敷(传统穴位贴敷、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舒肺贴),针刺,艾灸(传统艾灸、益肺灸、热敏灸),呼吸导引术等。指南明确了每项康复技术的技术要点(时间、频率、疗程等),适用人群,使用药物,常用穴位,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如穴位贴敷类技术,多适用于慢阻肺稳定期虚证类患者,实证类患者慎用。贴敷穴位可选择膻中、关元、肺俞、足三里、天枢等,可根据证候不同灵活选用配穴,如肺气虚可选太渊,肺脾气虚可选脾俞,肺肾气阴两虚可选膏肓、太溪等。

全面评估科学制定康复处方

康复实施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制定运动处方。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既往病史、本次发病情况、日常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等,通过六分钟步行试验、呼吸肌功能、心肺运动负荷、生活质量、营养状况、认知心理等检测,进行全面评估,进而选择患者能够耐受、符合个人习惯的方式方法,制定运动处方。同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明虚实寒热,进行中医康复评估,选择患者易于掌握接受、方便实施、风险较小的方式方法,确定中医康复技术方案。

在开展中医康复技术时,应严格掌握康复技术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实施灸法类技术时,若患者出现晕灸应立即停止,过饥、过饱、过劳、精神紧张等不宜施灸。灸量宜先少后多,火力宜先小后大,程度宜先轻后重。灸量、艾灸时长及疗程可根据患者的体质、艾灸的部位、疾病情况、耐受程度等进行调整。使用穴位贴敷类康复技术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微痒、微红肿、轻度出水泡等表现,属于较为常见的皮肤刺激反应,一般不需处理,多可自行缓解。若出现大水泡,应排尽渗液后消毒,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若出现皮肤灼热难忍及瘙痒剧烈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及时就医处理。

慢阻肺中医康复指南的研制发布,将进一步助推康复技术的临床实践应用。但在加强指南推广应用的同时,尚有许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如加强康复技术的临床研究,建立完善技术规范,提高证据级别;融合最新科技成果,加强智能化、数字化康复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提升康复技术的科技赋能;开展基础研究,多维途径探讨中医康复技术的作用机制;加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社区和家庭为主的康复能力建设;加强复合型康复人才培养;充分吸纳西医康复的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加强中西医康复技术结合、融合,不断提升中医肺康复技术能力和水平。

链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康复指南》分别于2020年6月和12月。起草人有:李建生,王明航,张海龙。

该指南的制定严格遵循国际循证指南研制流程,成立了包括西医呼吸专业、中医呼吸专业、康复专业、针灸专业、推拿专业、体育专业、流行病学专业、循证医学专业的多学科工作组,对专委会约100名理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全面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对最终纳入的124篇文献严格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采用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2轮专家问卷调研,并召开专家面对面共识会议,由专家投票表决,明确了所有康复技术的最终推荐意见及推荐强度。

喘咳治议【草根一生】

 中医药助力健康呼吸 (2015-07-15 18:50:14)[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喘咳治议【草根一生】

   慢性气管炎、哮喘等慢性咳喘长期反复发病,多因肺气虚而不能敛气,脾气虚不能化湿,肾气虚不能纳气,故知咳、喘、痰是其标,三脏亏虚是其本。感冒、受凉常能导致咳喘的发病(尤其是冬季),长期发病又加重了肺、脾、肾三脏的虚损,其抗病能力越差,又越能引起感冒,感冒又再次加重咳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肺益收敛,不宜宣散,宣散会更伤肺气;治脾宜温补,不宜清降,清降会更伤脾气;治肾宜温固,不宜滋补,滋补会助湿生痰。

    组成: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炒山药20克,莲子肉20克,菟丝子20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10克,乌梅12克。

    功效:补肺、脾、肾三脏,酸敛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各种哮喘及各种慢性咳喘。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如咳、喘、痰等症基本消除后,可用该方增加剂量,研细粉末,每日服3次,每次2克,或装入胶囊内,温开水冲服。

    方解:方中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健脾气,补肺气;补骨脂、菟丝子,补肾气;五味子、乌梅、酸敛,止咳平喘。炒山药、莲子肉,化痰湿、益脾肾。诸药合之,肺、脾、肾三脏得补治其本、化痰酸敛治其标,故能使咳、喘、痰、湿得消。

    加减:兼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身痛、外感风寒者,原方去乌梅,加麻黄10克、防风10克;兼有鼻塞、流黄浊涕、咽喉痛、外感风热者,去乌梅,加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薄荷12克;吐黄痰量多者,原方加黄芩15克,浙贝12克,瓜蒌15克,桑白皮12克;吐白粘痰量多者,加半夏10克,陈皮12克,苏子10克;不欲饮食、胃脘胀满者,加砂仁5克,陈皮12克,炒枳壳12克;痰中带血或咯血者,加白茅根20克,炒白芍15克,生地20克;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属肾气虚者,加山萸肉20克,川断20克,寄生20克。

小儿咳嗽经方治【草根一生】

  喘咳治议【草根一生】 (2015-07-17 13:33:18)[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http://img.artww.com/29094/1311962-2.jpg

    调胃承气汤通腑肃肺

   马某,男,6岁,咳嗽11天来诊。因发热咳嗽家长给予感冒药治疗后,热退而咳嗽未愈,咳嗽有痰,烦躁寐差,纳呆,大便已一周未解,舌苔满布黄厚腻。

    证属痰湿内阻,腑气不通,治以通腑肃肺。

    方药:生大黄4克(后下),玄明粉2克(冲服),制半夏6克,橘红5克,炒白苍术各5克,川郁金10克,炙甘草3克。2剂,1日1剂服用。

    二诊:患儿大便已通,咳嗽已止,睡眠已安,纳稍增,舌苔稍厚,予王氏保赤丸口服巩固疗效。

    按:《伤寒论》调胃承气汤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可见此方具有泻热和胃、润燥软坚的功效。患儿外感表证后出现烦躁寐不安,便秘等症,属阳明腑实,热虽聚于胃,而未见潮热谵语等证,主以调胃承气汤。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去实;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加制夏、橘红化痰燥湿;郁金行气解郁。诸药合用,共奏通腑肃肺止咳之功。

    半夏泻心汤降逆消痞

   万某,女,5岁,发热,咳嗽,痰多气粗来诊。患儿素体肥胖,昨日贪凉后晚间始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痰多气粗,呕出黏痰,腹胀,大便稀溏量少,其味酸臭,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外感痰食互结,中焦气机痞塞,治以疏风解表,降逆消痞。

    方药:淡豆豉8克,薄荷3克(后下),制半夏8克,炒黄芩5克,川连2克,干姜2克,茯苓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3剂。

    二诊:患儿汗出热退,痰少咳减,不呕吐,腹胀消,大便正常,治当健脾化湿。方药:茯苓10克,炒白术8克,薏苡仁10克,炒扁豆8克,制半夏6克,橘红5克,炒枯芩6克,莱菔子5克,甘草3克,大枣3枚。5剂。

    按:半夏泻心汤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患儿本有痰食内结,加之外感风寒,导致寒热错杂之邪痞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出现发热、咳嗽痰多、腹胀、肠鸣下利、恶心、呕吐等症,故治以淡豆豉、薄荷轻清达表,使邪从汗,并用半夏泻心汤苦降并开,加茯苓健脾利湿,因有外感表邪,故弃用人参,以防闭门留寇。二诊诸症悉解,即以健脾化湿善其后。

    小青龙汤温化水饮

   解某,男,8岁,因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难以平卧来诊。患儿素有哮喘史,昨夜受风寒后即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痰出清稀,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滑。

    证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治拟解表散寒,温化水饮。

    方药:炙麻黄6克,炒白芍10克,细辛2克,干姜2克,桂枝8克,制半夏8克,化橘红5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3剂。

    二诊:患儿恶寒发热已解,咳嗽已稀,喉中痰声已少,睡卧安宁,效不更方,原方再进3剂。

    三诊:患儿咳喘已平,唯肺脾气虚,哮喘易反复发作,拟补中益气丸常服以补益肺脾。

    按:小青龙汤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患儿受风寒后即恶寒发热,此为太阳表证;咳嗽气喘,难以平卧,喉中有痰,时咳吐白痰,此为内有水饮之邪,水饮泛滥,干犯肺胃,致肺失宣降,胃气上逆,故治以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功;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

    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

   高某,男,10岁,因发热咳嗽气喘三天来诊。家长给服感冒药后汗出热不解,咳嗽加重,伴气喘,痰多黏稠,不易咯出,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

    证属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治拟清宣肺热。

    方药:炙麻黄6克,杏仁4克,甘草3克,生石膏20克(先煎),大贝母10克,炙桑白皮8克,玉苏子10克,莱菔子6克。3剂。二诊:患儿热退,咳嗽大减,痰少,大便已通,原方去炙桑白皮,加茯苓、焦薏苡仁各10克,再进5剂。

    按:麻杏石甘汤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患儿服药后汗出热不解,说明邪热已入里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热灼肺津,炼液为痰,壅闭于肺,故痰多黏稠,不易咯出;大便干结,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里热的表现。故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加大贝母、苏子、炙桑皮、莱菔子降气化痰。

    桂枝汤调和营卫

   华某,女,7岁,因低热咳嗽6天来诊。患儿6天前患感冒恶寒发热,在外院治疗后,仍有低热,咳嗽,动辄汗出,纳差,大便偏干,舌淡红,脉浮缓。

    证属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6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生姜1片,大枣3枚,杏仁4克,莱菔子8克。3剂。二诊:患儿热退,汗止,咳嗽大减,纳渐增,大便通,上方加太子参8克,茯苓8克,再服5剂巩固疗效。

    按: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为治疗太阳中风之首方。患儿低热、咳嗽、动则汗出、纳差、大便干、舌淡红、脉浮缓,证属于营卫不和,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杏仁、莱菔子肃肺利便,故咳嗽自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