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煌运用经方温经汤治验举隅

(2022-10-13 13:21:23)


时间:2021-1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吴以岭 黄煌

温经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一张治疗妇人病的经典方。原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及“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古代常用于妇女病的治疗。黄煌用温经汤原方治疗多种内科病,疗效显著,现举数例与同道分享。

更年期综合征

陈某,女,49岁。初诊日期:2013年10月16日。患者月经稀发伴烘热汗出1年余。来诊见体形中等,面色暗黄;査双小腿皮肤干燥如鳞,足跟皮肤皲裂;近1年来月经稀发,伴烘热汗出,手指关节酸痛。舌胖暗,脉沉。

诊断:(冲任虚损型)更年期综合征。

治法:温补冲任。

方药:温经汤。药物组成:桂枝6g,肉桂3g,吴茱萸3g,川芎6g,当归10g,白芍10g,丹皮6g,生姜6g,姜半夏6g,麦冬20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2g,红枣20g。5剂。水煎,1剂分2天服用。

10月30日二诊:月经按时来潮,烘热汗出消失。继用前方10剂巩固。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患者到了天癸将竭的年龄,出现月经不按时以行、烘热汗出等更年期症状。温经汤中桂、萸、姜温经散寒;芎、归、芍养血活血;参、草、半夏补中益气;阿胶、麦冬、丹皮养阴滋润。全方阴阳兼顾,温经养血,用于妇人冲任虚损之更年期症状常获佳效。

肠易激综合征

吴某,女,35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8日。患者腹痛腹泻1年余。来诊时体瘦面暗,身高159cm,体重43kg。去冬人流术以来,出现腹痛腹泻,日解溏便3~4次,体重进行性下降。曾服用中西药物均疗效不佳。舌胖暗,脉细。

诊断:(阳虚型)泄泻(肠易激综合征)。

治法:温阳补虚。

方药:温经汤原方7剂。每天1剂,水煎服。

12月5日复诊:腹痛消失,大便正常。原方10剂,嘱1剂药2天服用以巩固。

按患者人流术后腹泻久治不愈,肌肉消瘦,气血渐衰,辨为阳虚泄泻。根据原文温经汤用于“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可知温经汤能止利。此利为气血不足、阳气虚衰之虚寒利。应用时不必拘泥于年龄,临床上常以体质虚弱的中老年妇女多见,且用调理脾胃方无效者,用温经汤屡得佳效。

不孕症

荣某,女,30岁。初诊日期:2012年12月21日。患者未避孕2年未孕。来诊见体瘦面黄,双小腿皮肤干燥如鳞,足跟皮肤皲裂。4年前曾育一子,再婚后已备孕2年未孕。平素怕冷,易疲劳,月经量少。

诊断:(血虚寒凝型)不孕症。

治法:养血温经祛瘀。

方药:温经汤制成膏方,缓缓图治。服药2月,药未尽而经停怀孕。

按患者备孕2年未孕,体瘦面黄,小腿皮肤干燥如鳞,脱发,月经量少皆为血虚胞寒之象。以温经汤制膏缓图,暖子宫冲任,养血祛瘀而收效。温经汤是一张古代的经典受孕方。黄煌把温经汤称为“子宫发育促进剂”“卵巢功能衰弱的振奋剂”。对于阳虚寒凝、气血虚弱的女子不孕症,用温经汤屡屡得效。

失眠

毛某,女,54岁。初诊日期:2014年8月28日。患者失眠4年余。来诊见其消瘦,面色苍白。4年前胆囊结石术后逐渐出现失眠加重。常伴中下腹部隐痛、夜眠腹胀、易腹泻。舌暗红苔薄,脉弦。

诊断:(阳虚型)不寐。

治法:养血温阳。

方药:温经汤原方5剂。1剂药分2天服用。

2015年1月5日,患者因感冒来诊,询知当时服药后,睡眠转佳,且腹痛消失,大便正常,未再复诊。

按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失眠加重,其人消瘦,面色苍白,经常伴腹痛、腹胀、腹泻,此为脾胃阳虚,气机升降失常,且心血不足所致。温经汤补中益气温阳,对于无明显精神、心理疾病的虚弱型中老年女性,即传统认为心脾两虚、心血不足证型的失眠即可应用,甚或合酸枣仁汤其效更佳。

类风湿性关节炎

沈某,女,42岁。初诊日期:2014年3月20日。患者因关节痛10年求诊。来诊见体瘦面黄,皮肤干燥,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10余年。因服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出现肝损而停服,现泼尼松、美洛昔康、羟氯喹维持治疗中。既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及卵巢囊肿手术史。刻诊可见四肢大、小关节疼痛,手指关节晨僵;睡眠差;月经已3月未潮,时伴上腹痛;大便溏薄;舌暗尖瘀,脉沉细。

诊断:(血虚寒凝型)痹证。

治则:温经养血散寒。

方药:先后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小柴胡合麻附辛芍甘汤、甘草附子汤等,服药近百剂收效不佳。最后予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鹿角胶,关节疼痛症状得以控制,月经基本正常。现患者仍在服药调理中。

按患者病情复杂,初始投多方未效。最后从患者的体质为切入点,改投温经汤。温经汤是一张大复方,内含半张桂枝茯苓丸、半张当归芍药散、半张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半张胶艾汤、半张麦门冬汤。全方有扶正、补血、祛瘀、温经之功效,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鹿角胶增强温通除痹功效,终于取效。

小结

温经汤是一张妇人的圣方。与其说温经汤是一张治病的好方,不如说温经汤是一张调体的妙方。黄煌把适宜服用温经汤的人群总结为“温经汤体质”:羸痩,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或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指甲变薄变脆,缺乏光泽;还有的女性会出现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温经汤能多靶点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并对下丘脑-垂体系的内分泌异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临床应用温经汤并非着眼于某个病,而是针对温经汤体质施方调理,从而扩大了温经汤的治疗范畴。(本文摘自《经方梦——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成立纪念文集》,作者:吴以岭、黄煌)

栝蒌瞿麦丸治验三则

 黄煌运用经方温经汤治验举隅 (2022-02-17 03:20:11)[编辑][删除]

摘自2022-2-16中国中医药报
栝蒌瞿麦丸出自《金匮要略》。
栝蒌瞿麦丸主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组成:栝蒌根二两,茯、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金匮要略》)
栝蒌瞿麦丸主症:口咽面部有热象,饮不解渴;腰腹怕冷,手足冷。
痤疮案
张某,女,21岁。2007年4月19日初诊:面部满布痤疮,已半年,此落彼起,始终不断,并且即痒又痛。大便干,便不净,每日1次。怕冷,不怕热,手凉。自幼即尿频,白天上午可小便4次,夜尿2次。月经15岁初潮,经行小腹发凉,略有疼痛,喜热熨。脉沉弦细,右尺偏沉紧。舌淡红胖润,苔白。中药给予:天花粉15g,茯苓15g,生山药20g,制附片6g(先煎),瞿麦10g。7剂。
二诊:上方服至4剂,痤疮见消,并未长新疮。现便干不净,按其脐左有压痛。上方加柴胡、枳实、白芍各10g,炙甘草6g。7剂。
三诊:痤疮完全消失,大便正常且便下已净。原方嘱继服14剂。后知其病未复发。
按 《黄帝内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本病上午小便频数,其实亦属肾阳不足而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水液不能蒸腾于上,则头面反现热象而出痤疮。本方以附子、茯苓、瞿麦蒸腾水液并宣布水液于上;天花粉甘寒育阴,并引天阳下降;生山药斡旋于中,助阴阳相交,则上热下寒之症自除。后以其便干不净,脐左压痛,故用四逆散加入方中,疏肝以利三焦的畅通,诸症皆愈。
咽痛案
刘某,女,22岁。2005年7月2日初诊。患者诉经常发生咽痛、咽干,服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药,初用可缓解,但继服则无效。病已2年,现又发咽痛1周。视其扁桃体红肿,咽唾液时疼痛。咽干欲饮,但饮不解渴,饮后即尿。诉夏日手足心热,但冬日又手足冷,已5~6年。经行小腹发凉,喜热熨。脉弦细,寸关间滑,尺弱。舌边尖红,苔中根白腻。中药给予:天花粉20g,茯苓15g,生山药15g,瞿麦10g,制附片6g(先煎)。7剂。
服药7服后二诊:原夏日手足心热,服上方后,手足心汗出而热减。咽痛已减大半,咽干减,已不再多饮水。嘱其原方继服7剂。
服药7服后三诊:诸症已除。停药。
按 患者常发咽痛、咽干,欲饮而饮不解渴,饮后即小便,显系上热之象,而经行小腹发凉,喜热熨,又为下寒之象。夏日手足心热,乃阴虚之象,冬日手足冷,又为阳虚之象。病情错综复杂,而其辨证要点则在于饮不解渴、且饮后即小便。考虑其脉象虽寸关间滑,但尺脉却弱,证明下焦阳虚乃病本之所在。下焦肾阳不足,不能化水成气,津液不达于上,反而流失于下,成小便而排出体外,故虽饮水亦不能解渴。此亦属仲景所谓的“小便不利”。盖此“小便不利”者,乃泛指小便不正常也,并非单指小便少,或小便困难。水液不达于上,上焦阳气即不能达于下,于是在头面诸窍即可呈现热象。以瓜蒌瞿麦丸升阴降阳,诸症自愈。
牙龈肿痛案
李某,男,28岁。2011年8月28日初诊。诉饮食后觉胃脘部发胀,自揉此处有水声,但当胃脘不适时,自揉却觉舒适。西医查其有“早搏”,但自己无感觉。以前体力劳动多,有时忍饥也坚持劳动。体瘦,平时怕冷,虽夏日亦手足凉,腰部觉有冒凉风之感。知饥,饿时又觉胃中空虚,欲速进食。但近日吃东西后又觉咽部有物堵塞之感。咽干而欲饮水,但喜热饮。脉两关浮弦,按之无力。舌尖红,苔白腻,上罩水液。中药给予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20g,炙甘草10g,干姜6g,生姜3片,大枣6枚。7剂。
9月5日二诊:上方服后,咽堵感已消失,胃脘已不觉胀感,但拍击其胃脘部仍有振水音。站久腰酸,怕冷,诉冬日手足更冷。近3天又发牙龈肿痛,视其左下臼齿齿龈红肿,触之有痛感。给予:天花粉、生山药、茯苓各20g,瞿麦、车前子、川椒目、怀牛膝各10g,制附片6g(先煎)。7剂。
9月12日三诊:牙龈肿痛消失,胃脘部振水音减轻大半。手足仍凉,仍腰酸,晨起咽干。上方加制附片至10g。嘱其连服14剂。
9月26日四诊:手足已转暖,诸症均除。嘱其继服14剂停药。
按 本案亦呈现上热下寒之势,其根本原因仍来源于下焦阳虚,水邪不化,地气不能上为云,以致上焦反呈热象,牙龈肿痛而且咽干。予瓜蒌瞿麦丸上清、下温、中运,使水邪得化,诸症自除。
瓜蒌瞿麦丸与真武汤为一相对应方剂。其中,附子对应附子,白术对应山药,白芍对应天花粉,茯苓对应茯苓及瞿麦。仅真武汤中生姜无对应之品。两方虽均用附子温下元,但真武汤重在健脾气,滋肝阴,故尤其适用于“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及“四肢沉重疼痛”与水肿者。瓜蒌瞿麦丸重在天花粉清上热而润燥,瞿麦利小便而解毒,山药滋脾阴,故尤其适合虽然下寒,但上热尤其明显者。两者均因肾阳不足而水邪停聚于中焦,则在胃脘部均可出现振水音。
(本文摘编自《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栝蒌瞿麦丸治验三则 (2022-02-21 03:58:47)[编辑][删除]


摘要:本书精选《金匮要略》方剂之验案900余例并进行论述。全书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方下分方药、用法、原文、解说、运用、补述等部分,《金匮要略》原书的相关信息写于前,现代用法、用量等加于后,可使读者得以纵览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时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书后附有中西医病症名称索引,方便查检。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桂枝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加术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黄芪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牡蛎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苦参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雄黄熏方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升麻鳖甲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鳖甲煎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蜀漆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侯氏黑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风引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地黄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头风摩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龙骨牡蛎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天雄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建中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肾气丸(45个医案详解运用)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薯蓣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酸枣仁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蛰虫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射干麻黄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皂荚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麻黄汤、泽漆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麦门冬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半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奔豚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薤白(白酒汤、半夏汤、桂枝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薏苡附子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赤石脂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七物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附子粳米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建中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赤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乌头煎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桂枝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旋覆花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遂半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木防己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泽泻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半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己椒苈黄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瞿麦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术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茯苓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附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芍桂苦酒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黄芪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枳术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硝石矾石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栀子大黄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猪膏发煎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茵陈五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硝石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麻黄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柏叶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土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泻心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猪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半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文蛤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干姜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诃梨勒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牡丹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鸡屎白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蜘蛛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草粉蜜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茯苓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胶艾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芍药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贝母苦参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枳实芍药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下瘀血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竹叶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竹皮大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厚朴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麦大枣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温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甘遂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红蓝花久

《伤寒第一书附余》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2022-02-20 04:46:06)[编辑][删除]

 

医宗伤寒论·续著附余卷----
清代名医车宗辂及所著《伤寒第一书附余》   glass_view喜欢了文献南阳的博文
      清代名医车宗辂,字质中,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从益友沈月光处获张仲景真传遗书,与昆山龚藩臣精心研读,心得颇丰。后与友人胡宪述对该书进行修订,以八卦图说、伤寒凡例七十六条予以增补,于乾隆45年(1780年)编成《伤寒第一书》。后又于乾隆49年(1784年)补注 《伤寒第一书附余》上下两卷。其精义心法,阐发无遗。学者果能细心读之,即会看舌胎,分经用药。医宗伤寒论·续著附余卷----清代名医车宗辂及所著《伤寒第一书附余》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车宗辂对伤寒论仰之慕之,在益友沈月光处获张仲景真传遗书《伤寒杂病论》,悉心研读,精心揣摩,结合行医经历,理论与实践高度契合,悟理精厚,遂著书附余两卷,流于后世,医家受益匪浅。
医宗伤寒论·续著附余卷----清代名医车宗辂及所著《伤寒第一书附余》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车宗辂所著《伤寒第一书附余》上下卷,解读车宗辂对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精解妙论。该书由车宗辂著述,山阴王勉渠参订。作者在上卷“伤寒病源”直接论述,王叔和于伤寒论撰次极精,功益不小。但伤寒例一篇,千虑一失者有之。盖伤寒不拘春夏秋冬,皆感于六淫之气,随感而随病者也。冬时天气寒,故曰伤寒。春夏天气温热,故曰病温病热。此病温热,总谓之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又伤寒热病中,风湿温温病,难经伤寒有五者是也。。。。。。表中寒者,热补阴中之里,或服药数剂之后,病愈或寒少热多,转成阳症,则量其内外虚实,而调之解之。。。。。。车宗辂在伤寒病源中对医圣著作及王叔和撰次伤寒论之伤寒病源的不足之处予以纠补。医宗伤寒论·续著附余卷----清代名医车宗辂及所著《伤寒第一书附余》

   《伤寒第一书附余》是在《伤寒第一书》成书后补两卷书。该书仍由车宗辂撰写、胡宪丰编著。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共四卷,按元、亨、利、贞编次。作者在伤寒第一书序中言明,仲景以后,言伤寒者多矣。然彼此发明,纯疵参半,误后人并误仲景,贻害非细。作者各按九州分野,论证用药,无不应手奏效。卷一元集,载述伤寒凡例、五运主运歌、十二经配天干歌、脏腑配八卦干支以应天地六气图、伤寒传经脉诀、舌苔辨证法等三十七条;卷二亨集,载述甘桔汤、更衣散、伤寒身热应用药、伤寒施治则例及伤寒总论等;卷三利集,载述伤寒施治则例增补六十条及中风治法;卷四贞集,载述手经心包络辨、河图洛书、先天方卦方位,后天八卦方位、脏腑配八卦干支以应天地六气增定图说及脏腑配八卦干支以应天地六气增定图说等。该书论述伤寒证治较简要,并试图以八卦图说、河图洛书等内容,注释伤寒六经病机。此虽开拓了视野,却未必尽合于临床。医宗伤寒论·续著附余卷----清代名医车宗辂及所著《伤寒第一书附余》

     《伤寒第一书附余》共分上下两卷,上分伤寒病源、温病热病辩、伤寒传经正理、六经寒热各有所主、阳虚阴盛阳盛阴虚、伤寒汗法下法必应分明、太阳经麻黄桂枝辩、阳明病分别治法、伤寒寒厥热厥病因不同、伤寒日数及内外证治大法等等。其在“阴阳互用务须知本”节论述阴阳本源的重要意义。其论述张仲景六经中皆有中风,五脏皆有中寒,今云中风在手阳经,中寒在手阴经,何也?曰,此特言其所主之本经,使无岐误耳。否则,伤寒在足六经,人皆知之。然手之六经,何经不热。。。。。。作者将将五行、天干地支融为一体,以推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之反映自然界正常规律与异常规律变化,揭示天体运动与气候变。医宗伤寒论·续著附余卷----清代名医车宗辂及所著《伤寒第一书附余》

       车宗辂医理通明,襟怀磊落,而尤长于伤寒。凡可施治,盖得仲景真书,施治各法,始识仲景伤寒原书。中医药发展史中,正是如车宗辂这样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不断实践、纠误、补充药书药典,使得千古名篇伤寒论日臻完善,为后学之士留下中医药文化精髓, 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