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清热解毒善治痈疮

金银花属藤蔓攀爬植物,以花未绽、色绿白或黄白、花蕾粗长肥厚者为良,其茎叶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花。金银花在初开之时,花蕊、花瓣俱白似银,两三日后艳黄若金,成对生于叶腋,一蒂二花,状如雌雄相伴,所以,又称鸳鸯花、二花。
金银花味甘辛而性微寒,能入脾通肺,因其气寒解热,具芳香清透之力,而为外科治毒通行圣药,一切痈疽等病无不藉此内入。明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
清医吴谦的五味消毒饮(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水煎,加黄酒适量送服,药渣捣烂敷患处),专治热毒蕴蒸肌肤所致疔疮痈肿,症见红肿热痛或发热恶寒、舌红苔黄及脉数者,可服可敷,颇有应验。方中金银花两清气血之热毒为君,佐采摘于秋冬二季初开时、味苦辛而气凉、可解疔散毒之野菊花;紫花地丁苦辛而寒,可凉血消肿,多用于热毒壅盛之症;紫背天葵子与蒲公英,均味甘微苦而性寒,能消肿散结、利水通淋以载邪外出;少少加酒者,可通行血脉以壮药势。
宋医陈自明的仙方活命饮(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节、炒皂角刺、炙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用酒煎服),《外科备要》称其“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首方也”,专治疮疡肿毒初起或已成脓而未溃者。若在上,食后服;若在下,则食前服。可通治一切阳证疮疡肿毒。阳证疮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所成,故宜清热解毒,兼以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清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称:“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
金银花既清气分热,亦清血分热,且在清热之中又有稍许宣散之力,故能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表证未解、里热偏盛者。如清医吴瑭治“但热不恶寒而渴者”的辛凉平剂银翘散(连翘、金银花各一两,苦桔梗、薄荷各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共捣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服)。方中连翘、金银花、薄荷皆辛凉之品,能透邪清热亦具芳香辟秽解毒之能;荆芥穗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可宣发郁热以助邪外出;牛蒡子能消咽喉风热,可散诸肿疮疡之毒;淡豆豉宣郁除烦,去胸中满闷;桔梗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甘草调和诸药,缓其毒性之急迫;俱甘寒、清热止渴之淡竹叶、芦根,可利前阴,能领肺胃之邪从上而下达,自小便以出,当属围师必阙之法。在本方用法中,特别强调治肺之气分药,宜轻清且不可过煎,过煎则味厚而径入中焦,正体现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立意。
热毒结聚肠道,入于血分,则下痢便血。清医陶承熹的忍冬散取金银花五钱(入铜锅内,焙枯存性),以白蜜水调服。金银花能凉血而大解热毒,故可疗红痢。
清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道:“夫痈毒之初生也,其身必疼痛而欲死,服金银花,而痛不知何以消也;当痈毒之溃脓也,其头必昏眩而不能举,服金银花,而眩不知何以去也;及痈毒之收口也,其口必黑黯而不能起,服金银花,而陷不知何以起也,然此犹阳症之痈毒也。若阴症之痈毒,其初生也,背必如山之重,服金银花,而背轻如释负也;其溃脓也,心必如火之焚,服金银花,而心凉如饮浆也。其收口也,肉必如刀之割,服金银花,而皮痒如爪搔也。”
金银花可解毒祛脓,泻中有补,未成毒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消,故痈疽发背、疮癣者,皆以其为必取之药。金银花功用甚缓,少用则力薄,多用则力厚,消毒而不致耗伤气血。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掺酒顿饮,或研烂和酒外敷。但若气虚脓清、食少便溏者,则禁用。(曹俣
花发金银满架香
摘自2022-10-13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1988年7月29日,辽宁省鞍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以金银花为鞍山市市花的决定。金银花又名忍冬,不畏严寒、顽强不息,象征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鞍山人民。
因金银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花丛呈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所以得名“金银花”,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本草纲目》载:“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
金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本草纲目》称其为消肿、散毒、治疮的要药。《本草正》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本经逢原》亦有载:“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金银花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时,常配合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其清热解毒作用颇强,在外科中为常用之品;又因味甘性寒,气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热毒,为治阳性疮疡的要药。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忍冬,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因其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忍冬茎枝入药为“忍冬藤”,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效。《本草纲目》载:“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
人们对于金银花并不陌生。夏季用以代茶,清热佳品,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若治暑温口渴、热毒疮疖,金银花露是不错的清火解毒良品。相关的金银花制剂如银翘解毒片、银黄片、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也多是家中常备药。
此外,金银花花期长,是常见的园林种植观赏植物。耐寒耐旱,生命力强,压条扦插易活,也是老百姓家中常见的阳台植物。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如今,金银花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不仅为世人“赚尽金银”,更带来了美好和健康。
连翘:消肿散结 擅治疮疖
连翘为落叶灌木,小枝略呈四棱形,其得金水之令,感秋气之清凉,分瓣作房结子,片片相比,状如翘应,故名。若振摇枝茎,熟干后之连翘皆散落于地,形似人心,其形属火,气甚清馥,味淡微苦辛而性寒,是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之气分药,可消肿止痛、用治疮疖,号为疮家圣药,乃取“结者散之”之意。
在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摘,习称“青翘”,凡物之青嫩者性烈,多具生发之气,用治在里之热结,必色青者方有力;待果实熟透时采收,则唤作“老翘”,老翘质轻易落,透散力强,长于透热达表,疏散风热。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连翘)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创、瘿瘤、结热蛊毒。”所谓寒热、鼠瘘、瘰疬、瘿瘤结热等,多由郁结所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连翘味苦性寒,专泻心经客热,具芳烈清凉之气,足以解郁,又取其象形易落能散之意,则卵圆形病结自去;痈肿恶疮,当是营卫壅遏、血结气聚之证,得清凉之气以散之,则荣卫通和而疮肿消;蛊毒为湿热之蛊,所结在腹,但造毒者在心,苦寒泄心,芳香醒脾,故治受毒之腹。甄权在《药性论》中称连翘能通利五淋,治小便不通,除心经邪热,盖取其苦寒泻心、味淡利小便之意。
治口舌生疮可用连翘20g、黄柏12g、生甘草5g,含漱;治口臭可以连翘为末糊丸,食蒜韭之后,以茶水吞5g,可化浊气为清气;治乳腺炎可以连翘15g、蒲公英30g、王不留行9g、野菊花10g,水煎服。治痈肿疮毒时,常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品为伍;治瘰疬痰核,多与夏枯草、浙贝母、玄参、海藻、牡蛎等软坚散结、化痰消肿之物同用;治水肿胀满、热淋涩痛,则与萹蓄、淡竹叶、木通、金钱草、车前子等清利湿热、通淋消肿诸药相佐。
张锡纯曾治七旬妇人,其手臂肿痛数年不能痊,诊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用药约十日而肿疼全消。她家人称老妇从前最易愤怒,服此药后不仅手臂肿疼愈,怒气竟也全消且性格和缓,此药着实灵妙。
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道:“(连翘)能散结而泄化络脉之热。《本经》治瘰疬痈肿,疮疡瘿瘤,结热蛊毒,固以诸痛痒疮,皆属于热,而疏通之质,非特清热,亦以散其结滞也。”连翘具升浮宣散之力,治十二经血凝气聚,总治三焦诸经之火,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畅通。然苦寒之性,仅可治热肿,故痈疽溃后脓清色淡、食少及脾虚易泄者勿服。
连翘心为壳中之实,以心入心,故擅治邪入心包之高热神昏、烦躁谵语。连翘茎叶主心肺积热。连翘根之性味类于连翘,但深入土中而趋下,故可治湿热发黄。连翘的根虽寒降利水性优,但发散之功不及连翘。(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中医馆)
金银花 金虎胎含素 黄银瑞出云
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痈疽
金银花是大家都熟悉的花卉,它的学名为忍冬,别名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由于其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这种花一般三月开花,香味淡雅,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因为金银花的双重美好寓意,也成为居家栽培的花卉之一。
药食同源金银花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中医师黄子慧介绍说,金银花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之功。临床常用来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肿毒、瘰疬、痔漏等病症。比如明代的《滇南本草》中记载金银花能“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清代的《生草药性备要》中记载其“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
金银花善于化毒,明代名医张介宾在其所著的《本草正》中称金银花,善于化毒,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清代著名医家张璐在其所著的《本经逢原》对于金银花更是不吝赞美之词,称其“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
金银花也有使用的禁忌,比如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金银花的种植与采收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胡春梅说,金银花的适应性很强,对土壤和气候的选择并不严格,以土层较厚的沙质壤土为最佳。繁殖可用播种、插条和分根等方法。在当年生新枝上孕蕾开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盐碱地均能生长。根系发达,生根力强。常见的居家种植方法有以下两种。
种子繁殖
4月播种,将种子在35~40温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拦2~3倍湿沙催芽,等裂口达30%左右时播种。覆土1厘米,每2天喷水1次,10余日即可出苗,秋后或第2年春季移栽。
扦插繁殖
一般在雨季进行。在夏秋阴雨天气,选健壮无病虫害的1~2年生枝条截成30~35厘米,摘去下部叶子作插条,随剪随用。在选好的花盆里,按穴深16~18厘米,每穴5~6根插条,分散形斜立着埋土内,地上露出7~10厘米,左右,填土压实(透气透水性好的沙质土为佳)。 扦插的枝条开根之前应注意遮阴,避免阳光直晒造成枝条干枯,为减少扦插期水分散失,可适当剪去部分叶片,促进成活。
整形修剪
剪枝是在秋季落叶后到春季发芽前进行,一般是旺枝轻剪,弱枝强剪,枝枝都剪,剪枝时要注意新枝长出后要有利通风透光。对细弱枝、枯老枝、基生枝等全部剪掉,对肥水条件差的地块剪枝要重些,株龄老化的剪去老枝,促发新枝。幼龄植株以培养株型为主,要轻剪,要留1~2个主干枝,主干要剪去顶梢,使其增粗直立。
剪枝后的开花时间相对集中,便于采收加工,一般剪后能使枝条直立,去掉细弱枝与基生枝有利于新花的形成。
采摘收获
金银花采收最佳时间是清晨和上午,此时采收花蕾不易开放,养分足、气味浓、颜色好。下午采收应在太阳落山以前结束,因为金银花的开放受光照制约,太阳落后成熟花蕾就要开放,影响质量。将采后花蕾放入条编或竹编的篮子内,摊开晾晒。
金银花如作药用,以花蕾为佳。花蕾以肥大、色青白、握之干净者为佳。5、6月间采收,择晴天早晨露水刚干时摘取花蕾,晾晒或通风阴干,以1~2天内晾干为好。晾晒时切勿翻动,否则花色变黑而降低质量,至九成干,拣去枝叶杂质即可。忌在烈日下曝晒。阴天可微火烘干,但花色较暗,不如晒干、阴干为佳。(杨璞)
赏药俱佳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的花蕾,既是美丽的观赏花木,也是重要的药材。花初开时为银白色,后变成黄色,一棵树上同时开着两色花朵,新旧参差,黄白相间,故名金银花、二花或鸳鸯花。金银花全草均可入药,素有“药铺小神仙”的美名,但以花蕾的清热解毒功效较佳,故有“圣药”之誉。
清热解毒之要药
热毒疮疡: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治疗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可单用本品煎服,并用渣敷患处,亦可与皂角刺、穿山甲、白芷配伍,如仙方活命饮;用治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常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同用,如五味消毒饮;用治肠痈腹痛者,常与当归、地榆、黄芩配伍,如清肠饮;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桃仁等同用,以清肺排脓。
风热温病: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如银翘散;本品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配伍水牛角、生地、黄连等药,可治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如清营汤;若与香薷、厚朴、连翘同用,又可治疗暑温,发热烦渴、头痛无汗,如新加香薷饮。
热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故常用治热毒痢疾,下利脓血,单用浓煎口服即可奏效;亦可与黄芩、黄连、白头翁等药同用,以增强止痢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金银花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力,抗炎解热、扩冠、降脂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急性乳腺炎、细菌性疾病、痈疖脓肿、外伤感染子宫糜烂及高血压、高血脂等病。金银花还能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生炒炭用效不同
炒药:炒药是把金银花置于锅内,用文火将花炒至深黄色为止。炒药味甘微苦,性寒偏平,其清热解毒之功善走中焦和气分,多用于温病中期。常与黄芩、石膏、芦根、竹茹、栀子等同用,具有清解内毒、透邪外出、和胃止呕作用。可用于邪热内盛而出现发热烦躁、胸膈痞闷、口渴干呕、舌红苔燥及脉象洪数等。
炭药:炭药是用武火清炒(但火力不宜过大),将金银花炒至焦黄或焦黑,然后盛出晾凉,贮存备用。炭药味甘微苦涩,性微寒,重在清解下焦及血分之热毒。主要用于痢疾,一是赤痢。因湿热内蕴、胃不消导等所致肠络损伤而出现的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苔黄腻等症。金银花炭常与黄连、木香、赤芍、马齿苋、蒲公英等合用,可起到清肠解毒、活血化滞之功。二是疫毒痢。因毒痢过盛,疫毒深滞肠胃,侵入营血所致。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如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黏稠、次数频多、恶心呕吐,甚至神昏谵语等。金银花炭可与地黄、赤芍、丹皮、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合用,具有清营护阴、凉血止痢的作用。
金银花露是由金银花经现代中药提取技术提炼而成的蒸馏液。它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的作用,可缓解暑温口渴、小儿痱子等,有时还能辅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症,是清热解毒消暑的良药。特别是对夏季一些户外劳动者,适量服用可以防止中暑。但需要提醒的是,金银花露并非饮料,它是一种治疗暑湿类疾病的非处方药,千万不能把它当作“可乐”、“绿茶”等饮料来随意饮用。过量饮用金银花露或虚寒体质者服用会有副作用。
常用饮品解病痛
金银花露:取金银花50克,加水1500毫升,浸泡半小时,然后先猛火、后小火煎熬30分钟,加冰糖后放入冰箱备用,味甜清香,是夏季的上乘保健饮料。此茶有清热解暑、解毒、养血止渴的作用,可治疗暑热口渴、热毒疮肿、小儿热疖、痱子等症。
银菊饮:取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开水冲泡或水煮后加白糖或食盐少许饮用。此饮料有清热解暑止渴之功效,适应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患者服用。
银花薄荷饮:取银花30克,薄荷10克,鲜芦根60克。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毫升,煮15分钟,再下薄荷煮3分钟。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此饮料有清热凉血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应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高热烦渴的患者服用。
银花山楂茶:取银花6克,山楂片50克,白糖100克,开水适量。先将银花和山楂片放在锅内,文火炒5~6分钟,再加适量白糖,武火炒成糖饯。此茶有清热,散瘀,消食的功效,适应于外感所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服用。
金银花莲子羹:金银花25克,莲子50克,白糖适量。先将金银花洗净,莲子用温水浸泡,去皮芯,用旺火烧沸,再转小火煮熬至莲子熟烂,放入金银花煮5分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此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止泻的功效。
金银花山楂饮:金银花30克,山楂20克,蜂蜜适量。将金银花、山楂放入锅内加水旺火烧沸15分钟后,将药汁倒入盆内,再加清水煎熬15分钟,将药汁倒入盆内。将两次药汁放入锅内,烧沸后加入蜂蜜,代茶饮,能清热消食、通肠利便。
金银花粥:取金银花20克,加水煮汁去渣。粳米100克加水煮半熟时,兑入金银花汁,继续煮烂成粥。此粥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适应于中老年人风热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菌痢及肠道感染等患者服用。(于兴娟)
金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摘自2023-4-17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农家院落、灌木丛旁、山涧小溪边、甚至深山野林中,都能见到朴素而生机勃勃的金银花(又名忍冬花),它那充满灵性的花朵在四五月缤纷而来,叶茂蕊香,清新淡雅而不张扬。中药金银花是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宋代以前其入药部位均为藤叶,没有单独用花,明清时期则将花和茎叶分为两种药物,即金银花与忍冬藤,且主要以花入药。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得配本草》中记载金银花“去风火,除气胀,解热痢,消肿毒”。《本草便读》中亦有“金银花其气芳香,其色赤白,而凡花皆散,有宣通气血解散之功,且寒能解毒,甘不伤胃,故一切痈疽外证,推为圣药。昔人用此治风除胀,治痢疾,逐尸疰为要药”的记述。可见,金银花常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等热性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金银花中含有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还含有绿原酸等有机酸及木犀草苷、忍冬苷等黄酮类物质。金银花水煎液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炎解热、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脂、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金银花的食用方式较多,可直接泡水代茶饮用,也可做粥或炖汤食用。下面推荐几款金银花美食。
金银花露
材料:金银花50g,水500ml,冰糖适量。
做法:将金银花在纯净水中浸泡半小时后,煎煮30分钟,滤出汤汁,加冰糖,搅匀化开后饮用。
功效:此茶饮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对于缓解暑热口渴及小儿痱疹等都有不错的效果,但因金银花性寒,脾胃虚寒者忌服。
银花梨藕汤
材料:金银花15g,生梨250g,鲜藕200g,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梨、藕去皮,切片备用。将金银花择净后,水煮取汁备用。将切好的梨、藕加入金银花汁,炖煮30分钟,煮熟后加入适量白糖,搅匀后即可。
功效:此汤有清热解毒、生津化痰之功,对于内热较盛导致的咽痛、疖肿等具有一定疗效。由于食材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金银花瘦肉粥
材料:金银花5g,糯米50g,猪瘦肉40g,盐、料酒适量。
做法:先将糯米洗净并浸泡2小时备用。把猪瘦肉洗净切碎,用盐及料酒腌制15分钟备用。向砂锅中加入适量水,煮开后加入洗净的金银花,炖煮10分钟。随后将金银花捞出,向砂锅中加入糯米并炖煮40分钟。最后加入腌制好的猪瘦肉,炖煮8分钟左右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此粥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夏季服用可防暑降温,预防热伤风。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的小野花
摘自2023-12-4中国中医药报
带“丁”字的花儿,都是极可爱的小花儿,比如丁香、紫花地丁。相比于那些具有一张倾国倾城美人面的花儿,我更加偏爱这些落落野花。不过,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要看到它们的花儿,得俯下身、低下头,有时候差不多得躺下来,才能清楚地看到它的美。
朋友养过紫花地丁,它以强大的生命力轻而易举地把小花儿开满整个花盆,给人以明亮与欢喜。我瞧着喜欢,也养了一盆。果然不费我什么心力,它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紫花地丁是很独立的小花儿,其青春也是晶莹灿然,并不亚于那些出色的名花,而且花期也很长,可以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紫色是一种神秘高贵的颜色,在紫花地丁身上却显出几分活泼可爱来。紫花地丁是没有茎的,叶柄和花柄都直接从根部生出,因此它几乎贴地而生,这让它看起来娇小柔弱。地丁大概是形容它细小而不起眼的外貌,在地上生长的一丁点儿大的紫色小花。
紫花地丁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并有一种盈盈喜气。参天大树如何过日子,那不是小草花儿要关心的。风雨若嫉妒要来摧残了,那也不怕,紫花地丁深藏的韧性比树还强呢!树会被狂风连根拔起,紫花地丁则会紧紧拥抱着大地,令风无法得逞。即使是暴雨狂浇一夜,浇得紫花地丁几乎窒息,但只要次日太阳出来,温暖阳光中,紫花地丁又会笑嘻嘻地抬起头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
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关于紫花地丁的药效还有个传说。据传有一对兄弟,有一天,弟弟手指突发疔疮,疼痛难忍。哥哥便带弟弟前去寻医问药,但身上没钱没法买药,药铺也把他们赶了出来。兄弟俩只好走了出来,不久来到一片山坡地,哥哥见有一片紫色的小花显得特别明艳,便顺手摘了几朵花,放在嘴里嚼着。这时弟弟的手指疼痛加重。哥哥无奈之下,便吐出花汁,给他涂在患处。过了一会儿,弟弟居然感觉手上清凉舒服,不久就不痛了。哥哥马上意识到,这紫色的小花有奇效,于是便把花草整株采下,回去捣烂敷上。第二天一早,弟弟手指上的肿痛便消了,再过两天便全好了。
这紫色小花便是紫花地丁。紫花地丁虽然是细细小小的花,但它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非常强劲,一点都不亚于它的生命力。(张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