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热活血化痰治舌菌

(2022-10-12 13:16:48)


时间:2020-12-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魏贺峰

  舌菌是以舌体赘生肿块如菌,坚硬溃烂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即舌岩。《外科真诠》云:“舌岩,舌根腐烂如岩。”本病在口腔岩症中较为常见,其恶性程度高,晚期常累及颈、颌部,预后不佳,相当于西医的舌癌。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驻马店市中医院刘天骥主任从事中医皮肤病临床和科研工作近50年,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刘天骥治疗舌菌的验案及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历代医家认识

  舌菌属于中医学“舌岩”“舌疳”范畴。《丹溪心法》首先记载舌岩,曰:“锨肿突如泛莲,或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言语,时漏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烂延牙龈,名舌岩。”《外科真诠》则言:“舌岩,舌根腐烂如岩。”《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曰:“舌菌属心经,多因气郁而生。舌上如菌状,或如木耳,其色红紫。”《医宗金鉴》卷六十六记载:“舌疳心脾毒火成,如豆如菌痛烂红,渐若泛莲难饮食,绵溃久变瘰疬风。”

  诊断要点

  舌菌主要因心脾郁火或外感热毒,痰火瘀毒结滞所致。舌为心之苗,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性炎上,循经上行于舌;或思虑伤脾,脾气久郁,化火生痰;或外感热毒,或嗜烟日久,火毒熏灼,均可导致舌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火毒痰瘀互结为舌菌。

  舌菌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初起在舌部生一硬结,形如豆粒,逐渐形成肿块,按之坚硬,或如菌状,头大蒂小。继而在其中心区出现边缘隆起之小溃疡,渐向深部和周围发展,状若泛莲,或如鸡冠,疼痛难忍,流涎臭秽,触之易于出血。由于舌活动不便利,可致进食及言语困难。随着病变范围增大,有时可导致牙关紧闭。久之可穿腮透舌,延及颈颌,结块肿大而坚硬疼痛。晚期由于舌不能转动,饮食难下,体质日渐衰败而死亡。

  鉴别诊断

  舌菌、舌疮、结核性溃疡临床症状相似,诊断时需鉴别。

  舌疮为发于舌的溃疡,多见于舌尖、舌边,发病快,病程短,初起即疼痛明显,溃疡周围柔软,局部不高突。常为多发性,或有反复发作。

  结核性溃疡多发生在舌背部,溃疡表浅,软,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色灰黄污浊,疼痛显著,触之更甚。

  验案

  张某,男,42岁,2019年3月23日初诊。

  主诉:舌体麻木3月余。症见舌体麻木,舌尖部有约10毫米×8毫米×2毫米淡红色赘生物,舌尖或局部有刺痛感,伸舌困难,饮食可,睡眠可,二便调,口唇暗红,舌质红,苔薄白,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中医诊断:舌疳。证属心经郁热,痰瘀互结。治宜泻心清热,化痰祛瘀,软坚散结。予桂枝茯苓丸合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合消瘰丸加薏苡仁。

  处方: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15克,桂枝12克,茯苓20克,桃仁10克,赤芍20克,丹皮20克,浙贝母15克,玄参15克,牡蛎30克,薏苡仁3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二诊(2019年4月2日):患者诉服药后感觉赘生物无明显变化,嘱其树立信心,耐心服药,继服上方10剂,用法同前。

  三诊(2019年4月12日):患者诉服药后感觉赘生物大小无明显变化,但厚度感觉薄了一点,原方继服10剂,用法同前。

  四诊(2019年4月22日):患者诉服药后感觉赘生物大小仍无明显变化,厚度感觉又薄了一点,原方继服20剂,用法同前。

  五诊(2019年5月2日):患者诉服药后,从外观上看赘生物大小及厚度无明显变化,但颜色已接近舌体颜色,原方继服20剂,用法同前。

  六诊(2019年5月22日):患者诉服药后,从外观上看赘生物大小及厚度均小了一点,且赘生物周边与舌体脱离了一点,原方继服20剂,用法同前。

  七诊(2019年6月11日):患者诉服药后,从外观上看赘生物大小及厚度均小了一点,且赘生物周边与舌体脱离,有点类似“蘑菇”状,根部也有所缩小,守上方薏苡仁用量加至60克,赤芍用量加至30克。20剂,用法同前。

  八诊(2019年7月1日):患者诉服药后感觉赘生物边缘与舌体脱离又多了些,往掉的方面发展趋势比较明显,20剂,用法同前。嘱患每服10剂,间隔2天再服,另每天用薏苡仁100克煮粥喝。

  九诊:(2019年7月25日):患者诉服药后自我感觉好多了,从外观上看赘生物大小及厚度均小了一些,边缘处掉了一些,上方加丹参30克,20剂,用法同前。

  十诊(2019年8月18日):患者诉服药后,从外观上看赘生物大小及厚度均小了很多,赘生物大小约4毫米×3毫米×0.5毫米,上方继服20剂,用法同前。

  十一诊(2019年9月11日):患者诉,赘生物已剩下一点,胜利在望,上方继服20剂,用法同前。

  2019年9月25日,患者电话告知,赘生物已全部消除。

  按:本案患者服药长达半年之久,但终获痊愈,可喜可贺。众人皆知桂枝茯苓丸治疗妇科疾病,然刘天骥却用此方治舌菌一病,令人耳目一新。本案患者属痰瘀互结证。张仲景治疗瘀血证有一个经典组合:大黄、桂枝、桃仁,这三味药下瘀血效果非常好,桃核承气汤便有此组合,刘天骥用桂枝茯苓丸合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治疗此案,方中巧妙的使用了这一组合。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为《桂林古本伤寒论》治疗热痞之方,方中虽以大黄为主药,但非专于攻下,而是取其苦寒泻火之功。配伍苦寒解热除烦的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之功尤著。为治阳明里热及诸火热炽盛之证,方名“泻心”者,以心属火故也。核心病机是实火邪热,故心火炽盛,热毒疮疡皮疹等症,效果亦佳,此乃《黄帝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合用消瘰丸清化滋阴,化痰散结。方中玄参滋阴清热,消散瘰疬、痰核;浙贝母化痰散结;牡蛎益阴潜阳,消痰软坚。三药合用,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牡蛎含碳酸钙,可以抑制肉瘤;玄参、浙贝母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结节内的退行性病变。最后上方加入薏苡仁30克,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有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镇痛等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泻心平肝,化痰祛瘀,软坚散结之功,与舌菌病机相契合,故疗效显著,病乃告愈。(魏贺峰 河南省汝南县中医院)

齿龈肿痛外敷方【草根一生】

 清热活血化痰治舌菌 (2015-07-25 15:49:19)[编辑][删除]

齿龈肿痛外敷方【草根一生】

       五倍子60克,研成细末,用冷水调敷两腮颊。(对风火牙痛及齿龈红肿热痛有效)

李士懋运用温阳法治疗口腔溃疡经验

 (2022-01-28 16:16:22)[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6中国中医药报
熊志刚 王四平 李雅歌 张慧康 李柳潼 河北中医学院 张策策 王晓伟 童煜峰 河北省中医院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口疮”范畴,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晰,其中医病因病机变化虽相对固定,但仍不能完全指导临床辨治,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医大师李士懋认为口腔溃疡的中医病因虽然以火、热为患最常见,但因寒致病者也不在少数。现将李士懋平脉辨证应用温肾壮阳法治疗口腔溃疡的经验总结如下。
肾阳虚损可致口腔溃疡
肾藏精,精化气生血。肾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其他各脏腑精气的根本。“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阳气激发推动生理机能,阴血滋润濡养脏腑组织,二者互根互用,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即“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病理上,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发为口腔溃疡,此属虚火上炎证;真阳衰微、真水枯涸,阴不制阳,虚阳浮越,亦可发为口腔溃疡,此属真寒假热证。另外,口腔溃疡缠绵难愈,其病机也在不断变化中。若风热内乘心脾,耗损气血津液,久必伤肾,阴阳俱虚,则成脾肾阳虚证或虚火上炎证。所以,虚火上炎证本质未必是肾阴亏虚,也可能是真阳衰微。正如医家尤在泾所言:“亡阳者,阳外亡而不内守也,其根在肾;无阳者, 阳内竭而不用也, 其源在胃。”由此可见,肾阳虚损是口腔溃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病机,这为临床从肾虚论治口腔溃疡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温肾壮阳法治疗口腔溃疡提供了理论依据。
辨证应以脉为本
李士懋认为治疗口腔溃疡应以脉解症、以脉解舌,从而以脉定证。他说:“正虚,气血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数,且愈虚愈数,愈数愈虚,必按之无力,当予温补,不可误作火郁而犯虚虚之戒。”他认为口腔溃疡证属阳虚者,脉象多为沉、弦、数、细、减等。正气虚衰、气血无力鼓荡、充盈血脉,故见脉沉,正虚脉沉者当沉而无力。阳虚而寒象重时可见脉沉迟无力,血虚重时可见脉沉细无力,阴血虚甚、奋力自救可见脉沉细而数。“弦则为减,减则为寒”,阳虚血少,经脉失柔,拘紧挛急,故可见脉沉弦拘减无力。正虚脉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为阴不制阳,则阳亢鼓荡气血,脉流薄疾而见脉数,多细数。第二种为正气虚衰,可见脉数,或为沉细数,或为浮大数,必皆按之无力。李士懋提出脉减的概念:“脉减,乃介于脉力正常与无力之间,故曰减,减乃不足之脉,多为阳气虚馁所致。”拘为筋脉滞涩挛急之意,形容脉管拘挛绌急的状态为寒所迫。
李士懋将口腔溃疡阳虚证的脉症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脾肾阳虚证。寒凝经脉、气血衰少,无力鼓荡脉道,故可见脉沉弦拘减;寒象重者、伤阳更甚,则可见脉无力,阴寒极盛时也可见涩脉。症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神疲乏力,口咽干燥甚则疼痛,口淡,食欲欠佳,寐安,畏寒喜暖,着凉易腹部不适、腹泻,大便质不成形,小便短少。二是虚火上炎证(真寒假热证)。肾阴阳俱虚、气血亏少、虚阳浮越于上,奋力鼓搏自救,愈虚愈数,愈数愈虚,故可见脉弦细数无力,气血虚极时也可见疾脉。症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难忍,唇边易发溃疡,前胸、颈、嘴、鼻有火蒸感,甚则影响及舌不能伸吐、不能食,伴口干不欲饮,晨起为甚,畏寒,四肢不温,纳可或纳差,寐安或寐差,大便可或干、小便清冷。因此,只要诊其脉为沉弦细数,或沉弦拘减,或沉微细必按之无力,再见上述几个口腔溃疡的症状,以及气短乏力、精神疲惫等全身阳气不足的表现,即可断为口腔溃疡阳虚证,应用温肾壮阳法治疗。
确立温肾壮阳法
李士懋在温肾壮阳法中,常用温阳散寒、温经通脉、温潜降火法。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之法为辨治虚性口腔溃疡的关键。李士懋治疗口腔溃疡阳虚证时常用四逆汤加减。足少阴肾病的病机为阳衰阴寒内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回阳救逆破其阴凝。《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以四逆汤。”说明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方。方中附子辛甘大热,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益火之源,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干姜辛热,走而不守,入脾胃,温中散寒,助附子温阳散寒,相须为用:甘草甘温,温中益气,调和诸药,缓姜附之峻烈,防脉爆出,且解附子之毒。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助阳、散寒疗疮之功,则肾阳复、阴寒去而疮疡自消。
李士懋还善炒炭入药。如常用艾叶炭、炮姜炭、荆芥炭等。炮姜炭能温阳散寒止血,《医林纂要•药性》曰:“黑姜,色黑则入肾经,火化则不热而止于温,苦坚肾水,辛补命火,续绝回阳。” 《冯氏锦囊•药性》曰:“姜,若至炒黑……较之别药徒以黑为能止血为事者,功胜十倍。” 艾叶能温通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本草便读》载:“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艾叶炭辛、苦、温,入肝、脾、肾经,可坚固肾气、温肾止血。荆芥炭归肝、肺经,能收敛止血。肝藏血肾藏精,实火、虚火为患,必煎灼血液致口腔血败肉腐成口疮。《本草汇言》曰:“以荆芥之炒黑……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故荆芥炭可疏散风热、收敛止血,血液归肝以养肝体、益肝阴,精血同源互化,而肾阴充盛也助肾阳,虚火敛降则口疮自愈。
李士懋还常配伍桔梗、葛根等药物。桔梗能宣肺祛痰、开提肺气。《汤液本草•桔梗》载其为“入足少阴经、入手太阴脉经药”。《名医别录•桔梗》载其“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金水相生,肾阳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并可整体调控人体生命活动。桔梗开宣肺气壅滞,使气化得行,能促进肾阳的发越及卫阳的布散,阳气升腾则寒凝自散,体现了《黄帝内经》中“病在下取之上”的治疗法则。葛根能升发脾胃清阳,《本草纲目•葛根》载“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可见,葛根能鼓舞肺、脾、胃阳气的升发,后天脾胃气血旺盛则可促进肾阳的充实,因此配伍风药是李士懋治疗口腔溃疡的特色。
温经通脉
寒主收引凝滞易使经脉气血凝泣。李士懋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并将其应用范围总结为以下三种情况:阳虚而寒束肌表者;阳虚寒邪直中少阴者,症见阴冷阴缩、小腹寒痛、四肢厥冷、头痛等;纯为阳虚阴寒凝泣者。他强调“此时方义已变,附子温少阴之阳,扶正以祛邪;细辛入肾经而启肾阳,鼓舞阳气的升腾敷布,且散肾寒;麻黄因细辛之引领而入肾经散寒。此时麻黄的功用是发越阳气,鼓舞少阴的阳气升腾;另一作用是解少阴阳虚之阴凝,使里寒达表而解,亦为逆流挽舟之意。这就是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所言“麻黄发其阳故也”的体现,但麻黄、细辛用量应少。可见,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口腔溃疡阳虚证重在振奋阳气以散寒,其意与通脉四逆用葱同。
李士懋治疗由真阳虚衰导致周身阳虚寒凝之口腔溃疡者,多用桂甘姜枣麻辛附汤加减。方中桂枝温振心阳,附子温补肾阳,麻黄发越阳气,细辛启发肾阳,鼓舞阳气之升腾敷布。麻、辛、桂、姜皆可解散寒凝,草、枣补益胃气。此方实乃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方,前者治手少阴阳虚,后者治足少阴阳虚,合用治疗阳虚饮停之水气(水肿)病,方以辛热通阳而化其饮,阳行饮散而气化令行,阳施阴布而汗出,玄府开,阴阳和而愈。因此,此方重在通调人体一身阳气。总之,温经通脉法重在鼓舞一身阳气,阳气充盛、阴寒自散则血脉通畅,形体官窍得养而疮病自愈。
温潜降火
肾阳亏虚、阳损及阴,致真水枯涸、水不制火,则虚火上炎,属于真寒假热证,故治当峻补真元、引火归原。李士懋常用通脉四逆汤加减。方中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增至三两,意在破阴回阳、引火归原,使浮游之火下归宅窟,诸药并用,使阳气复、气血通达而脉复。口腔溃疡证属肾阳虚损、虚火上炎者里寒外热皆备,与少阴病阴盛格阳证机理同,故用之则元阳复、虚火降,疮口自收。
李士懋在温阳基础上,善用山茱萸、龙骨、牡蛎,收敛真气、震慑浮阳。山茱萸敛元救脱。李士懋认为:“肾乃一身阴阳之总司,故救阴不离肾水,回阳不离命火。张氏(张锡纯)用山茱萸救脱,无论阴脱阳脱,皆用之。阴脱者,阴不制阳而阴竭阳越,真气脱越于外;阳脱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亦成真气外越。真气脱越之时,必以敛其耗散之真气为务。”李士懋常用芍药、山茱萸、熟地、乌梅补肝肾且敛其浮动之阳,加龙骨、牡蛎、龟板潜镇收涩浮动之阳。总之,温潜降火法将温肾阳与敛虚火并施,是治疗阳虚浮火所致口腔溃疡的重要治法。
典型医案
张某,女,50岁,2013年4月12日初诊:自去年春节后时发口疮,咽干痛,服用西药效果不佳,双下肢肿20余年,左侧重,晨起肿消,夜间加重。怕冷、着凉则腹不适且腹泻,已绝经5年。舌可,脉沉弦拘减、右无力。
诊断:(阳虚寒凝型)口疮(西医称为口腔溃疡)。
治则:温肾壮阳、散寒疗疮。
方药:桂甘姜枣麻辛附汤。
方药组成:桂枝12g,生姜7片,麻黄6g,炮附子12g(先煎),炙甘草9g,大枣5枚,细辛6g,桔梗9g,干姜7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19日二诊:患者咽干痛,前天又口疮,下肢肿如前,舌可,脉沉弦拘减。继服前方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16日三诊:有新口疮,下肢已不肿,脉同上。前方加清半夏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电告病愈。
按 本案口疮应辨为阳虚寒凝证,治当温肾壮阳、散寒疗疮,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麻黄、细辛、附子温脾肾阳气而解散寒凝,一身阳气得运则诸症皆消。二诊脉症基本同前提示病机未变,故治法方药亦不变;三诊咽干痛又有新口疮,但肿已消,知阳气未复、阴津濡润不足,浮火仍留于口咽部,加用清半夏燥湿化痰、解毒散结以巩固疗效,增强药力。李士懋指出:“虽然临床诸多医家治疗咽痛口疮多以清热化湿之品,但这并非口疮论治的全部。应坚持平脉辨证,随证选方,灵活治疗。”临床应悉心体会。

封髓丹加味治舌根溃疡

  (2022-01-29 13:44:13)[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8中国中医药报
范圣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封髓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氏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口腔溃疡的位置不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舌尖属于心肺,舌两边属于肝胆,舌根属于肾。舌根部溃疡属于肾中虚火上炎所致。故用封髓丹交通阴阳,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则病症痊愈。蒲辅周亦喜用此法治疗舌根口腔溃疡。笔者常以封髓丹治疗舌根部病症,如曾以此方为主,治疗一老年女性舌根部长满了小疙瘩,小肉瘤,连服20余日而愈。药味虽然简单,疗效却佳。又曾经治疗一位舌根溃疡数月的患者,用封髓丹加味治疗,数日即愈。
典型医案
范某,男,44岁。舌根部溃疡疼痛数月。初诊:2021年3月下旬。近几个月来舌根部溃疡,疼痛不适。伴有久坐后腰痛,沉重。每于换季时出现胃胀不适,嗳气,胃中泛酸。形体偏胖,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滑,左脉沉滑,右脉濡弱。
诊断:(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中气下陷、寒热错杂型)舌根部溃疡。
治法:滋阴清热,调和脾胃,补益元气。
药用封髓丹加味:黄柏10g,砂仁(后下)6g,甘草10g,杜仲15g,续断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炙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黄芩15g,黄连6g,干姜6g,柴胡6g,大枣2个。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2次服用。
按 口疮最早载于《黄帝内经》,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火热上炎所致。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民病口疮。”患者舌根溃疡,为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故以封髓丹滋阴清热;以女贞子、旱莲草加强滋补肾阴力度,且可以治疗腰痛;用杜仲、续断补肝肾、治腰痛;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柴胡、大枣、干姜等,补益中焦以断绝阴火的根源;黄芩、黄连苦寒,清除余热。诸药合奏滋阴清热、补益元气、清除湿热之效,以达治疗口腔溃疡的目的。

宝宝咽喉干痛来碗小吊梨汤

  (2022-01-25 04:27:33)[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4中国中医药报
许尤佳 广东省中医院
寒冷时节,孩子进食的温热食物增多,而冬天阳气潜藏体内,易内热气蕴结。体内的热气无法散发,脾胃气机就容易郁结,引发内火,损伤阴液,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偏硬、手足心热的情况。推荐润肺降燥的小吊梨汤。
温润清甜 生津养肺
小吊梨汤发源于北京,京剧角儿唱得口干舌燥,投入的观众也会喊得喉咙沙哑。那时是以铜制提吊作为称量梨汤的器物,一吊为一壶,半吊为半壶,所以称作小吊梨汤。
材料:雪梨1个,银耳半朵,乌梅2粒,冰糖10g,枸杞5g,去核红枣1个。
做法:雪梨清洗干净去皮(梨皮保留),梨肉切成小块备用。银耳提前用清水泡发,撕成小朵,再用煮开的热水浸泡,盖上盖子焖10分钟出胶备用。将备好的银耳(连同泡银耳的热水)、梨肉、梨皮、乌梅、红枣、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入600ml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3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稍煮或关火焖10分钟即可。
服法:适合2岁以上消化功能较好的孩子,每周可选1~2天少量、多次代水饮用,也可吃少量梨子和银耳。
功效:滋阴润燥,润肺止咳。中医认为,雪梨味甘、微酸,性凉,归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冰糖味甘、性平,归肺、脾经,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功效;再加上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乌梅味甘酸,性平,归肺、脾、大肠经,更是敛肺生津的良药。
若仅用冰糖炖雪梨,对热咳的孩子有较好的调养作用,但是其性偏寒凉,虚寒体质的孩子不适宜食用。所以小吊梨汤中加入了枸杞、红枣同煮,则整体更加平和,普遍适合孩子饮用。中医认为,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补益脾胃、滋养阴血、养心安神的功效。
小吊梨汤具有滋阴生津的功效,且性质平和,孩子冬天出现皮肤干燥、口舌干热、咽喉干痛时,喝一碗小吊梨汤就是不错的选择。平时体质偏阴虚,容易上火的孩子也可作为保健饮用。
梨皮莫丢 大有用处
梨皮性凉,味甘涩,归肺、心、肾、大肠经,具有清心润肺、降火生津的功效。肝火过旺,甚至引起肺热咳嗽时,适宜服用桑杏汤,其中就有梨皮。材料:桑叶9g,北杏仁5g,沙参9g,浙贝母9g,栀子皮5g,淡豆豉5g,梨皮9g。做法:上述材料下锅,加1000ml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5分钟即可。
功效:清肝润肺,养阴清热,解表宣郁。
服法:3岁以上对证者可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甘草泻心汤化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摘自2025-7-9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在口腔黏膜上反复发作、具有周期性的局限性溃疡病变,病程迁延难愈。该病在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中医将其归为“口疮”或“口糜”。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金殿春认为,该病的核心病机在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这种失常表现为气机失调、中焦壅滞,或阴阳失衡、寒热夹杂、上盛下虚。金殿春在临床实践中强调以调和脾胃气机、平衡阴阳、协调寒热为治疗原则,常以甘草泻心汤作为基础方灵活化裁,取得了显著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整理其验案一则如下。
曹某,女,30岁,2024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诉口腔溃疡频繁发作1年余,好发于舌尖及唇黏膜,疼痛明显,每月发作约3~5次。曾使用西瓜霜等多种外用喷剂,效果不理想。本次发作已1周,现症见舌尖、唇黏膜及颊黏膜出现多处淡黄色或淡红色溃疡点,周边色泽或红或白。伴随症状包括畏寒,口干,口苦,食欲不振,睡眠欠安。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质红,舌苔白腻微黄,脉象弦滑。平素体健。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糜(寒热错杂证)。
治则:平调寒热。
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生甘草15g,炙甘草15g,黄连2g,干姜3g,炒黄芩10g,法半夏10g,黄芪20g,炒海螵蛸20g,白及15g,土茯苓15g,蚕沙10g(布包),马勃5g(布包)。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嘱调整作息,调畅情志,忌辛辣油腻生冷。
12月18日二诊:服药后溃疡明显减少,唇部尤著,疼痛减轻,畏寒好转,口苦消失。舌稍红,苔腻改善,脉弦滑。口干仍显。上方加石斛15g。7剂,服法同上。
12月26日三诊:口腔溃疡愈合,口干、口苦、形寒等症基本消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继服二诊方7剂巩固。随访2月未复发。
按 本病例辨证属寒热错杂证。其病机核心在于患者素体阳气不足,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功能减弱,导致湿浊停滞中焦,日久化生内热,加之生活作息紊乱、睡眠不安,致使心火亢盛,最终形成心脾湿热之证。因此临床表现为口苦、食欲减退,且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象弦滑。热邪上扰熏灼口腔黏膜,故而引发溃疡。治疗原则应以调和寒热为主。
金殿春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使用生甘草与炙甘草,且剂量较大。生甘草味甘、性平偏凉,功效侧重于清热解毒、滋养阴液;炙甘草则性温,擅长温中补益、调和诸药。二者配伍,既能清泄心脾郁结之热邪,又可健运脾气、补益中气,达到祛邪与扶正兼顾、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方中黄连、黄芩两药,主要发挥清热燥湿、解除郁热的作用。法半夏与干姜协同,旨在温通中焦阳气,化解湿浊阻滞,恢复脾胃升降之机。炒海螵蛸、白及、黄芪三药合用,具有止血生肌敛疮之效,可加速溃疡修复。土茯苓、蚕沙、马勃则共同起到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和胃化浊、消肿止痛的功效,有助于改善口腔局部气血循环,促进溃疡面的恢复,减轻红肿疼痛等局部症状。全方药物组合精当,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共奏平衡寒热、攻补兼施之效。二诊时患者口干未缓解,故加用石斛以增强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之力。至三诊时继续巩固疗效。
金殿春特别指出,若需持续高剂量应用甘草,应警惕可能引发水肿等不良反应,对高血压患者亦存在潜在不利影响,故此类患者用药剂量需审慎权衡。此外,应通过合理膳食、规律作息、调节情志以及适度运动来增强体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