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膳:食借药力药助食功

(2022-10-10 09:50:39)


时间:2021-1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宋捷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膳,简称药膳,是指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中药)与食物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组方,采用传统饮食烹饪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作形成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具有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等作用的一种特殊膳食,集药、食、养为一体(《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药膳将药物与食物融为一体,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相得益彰。

穿越千年话药膳

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调理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提倡“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病后康复原则。孙思邈告诫世人“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养生、治病原则。药膳食疗能够在健康养生和疾病康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膳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脉络,几乎伴随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发展。药膳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已有乌鲗骨藘茹丸、兰草汤、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等治疗疾病的药膳方。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证、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痛的记载。晋唐时期,药膳的理论与应用得到了较大发展。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海藻酒治瘿病(甲状腺肿)。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设“食治”卷,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重要思想。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既有食性与食宜的描述,又有食忌与食方的记载,建立了完整的食疗药膳体系。宋、金、元时期是我国药膳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专设“食治门”,列述了诸多食治方,如杏仁粥、天门冬饼子等。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介绍药膳方百余首,首次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饮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成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清时期,药膳学逐渐成熟,涌现大量著作。明代《本草纲目》对药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按功效将其分为消烦止渴、止泻止呕、消利水肿、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类别。明代《救荒本草》则将可食用的野菜列入药膳的范畴,使其应用更加民众化、广泛化。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主张饮食有节,注重辨别体质,讲究食物宜忌。这说明辨证论治在食疗药膳方面已得到应用,中医药膳学逐渐成熟。

四气五味养身心

药膳同中医药一样,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且以四气五味为依据,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以达到健康无病的目的。

药膳由药物与食物共同烹制而成,因此也具有四气五味。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四种不同性质。如冬瓜、苦瓜、丝瓜、海带、豆腐、鸭肉等性属寒凉,配以鱼腥草、菊花、薄荷、夏枯草、百合、金银花,制成的药膳有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糯米、板栗、羊肉、牛肉、狗肉、鸡、鸽、荔枝、红糖等为温热性食物,配以肉桂、益智仁、高良姜、当归、人参、薤白、陈皮、黑胡椒、龙眼肉、佛手等,制成的药膳则有温里、祛寒、补阳的作用。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辛味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如气滞血瘀者可选用玫瑰花茶,风寒感冒者可选用葱白粥、姜糖饮。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脾胃气虚者可选用红枣粥,胃阴不足者可选用冰糖炖银耳。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遇气虚自汗、泄泻不止,可以五味子、乌梅等入膳。苦味有泄热、燥湿的作用,遇热证、湿证可食用凉拌苦瓜、炒慈菇、炒刺儿菜等。咸味有软坚泻下的作用,遇热结便秘、瘰疬可选用海带排骨汤、龙马童子鸡等。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在选用药膳时,可将自己的体质与药膳的四气五味进行结合,综合考虑。

阳虚质可多吃性温热的生姜、牛羊肉、胡椒粉、狗肉、鸡肉、韭菜、葱白、桂圆等。阴虚质应多吃凉润滋阴的冬瓜、百合、梨、鸭蛋、牛乳、银耳、鸭肉、海参、燕窝等。气虚质可多吃益气的黄芪、大枣、香菇、白扁豆、香菇等。痰湿质可多吃陈皮、白萝卜等以行气、化痰。湿热质可多吃利湿清热的冬瓜、薏苡仁、马齿苋、赤小豆等。血瘀质宜多吃山楂、金橘、芥末等以调畅气血。气郁质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胡萝卜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特禀质饮食宜清淡、均衡,勿吃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食有宜忌须注意

《灵枢·五味》指出,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但食用药膳,还有一些禁忌讳,主要是食忌和病忌。

食忌分为两种,一种是药物与食物相忌,古代文献上有白术忌桃、李、蒜,人参忌茶、萝卜;另一种为食物与食物之间相忌,常见的有柿、梨忌蟹,鳖鱼忌苋菜,蜂蜜忌葱,鸡肉忌黄鳝。

病忌主要指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不应再吃某种食物。如血病忌多食盐,骨病忌多食苦,肌肉病忌多食甘,筋病忌多食酸。外症疮疡忌食鱼类、海产、香菇等。热病不宜吃温热性食物,阳虚寒症则忌寒凉性食物。此外,食物中有不少发物易诱发某些宿疾或加重病情,应该重视。海鲜类如带鱼、黄鱼、虾、螃蟹等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禽畜中的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及食用菌可能诱发阳亢头痛、肝风眩晕、皮肤疾病;蔬菜类中的笋、芥菜等可诱发皮肤疮疡。

药膳百般好,或为茶饮,或为菜肴,或为粥羹。依据个人体质,应时应季,合理配伍,即使是家常的做法,经常食用亦有功效。药为食用,食药互补,不妨将药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倡导大家从药房走向厨房,健康从“吃”开始。

药食两用有艾道

 (2018-04-09 05:33:02)[编辑][删除]


吴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院

在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中,享有“刀工王”美誉的朱杰回乡之后潜心研究起了家乡土菜中那些隐藏在大自然中的中医养生奥秘。其中,貌不惊人的艾叶豆腐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养生知识,可谓是一道简约而味美的食养良方。

艾与国人之缘

艾,古时人们又叫冰台、艾蒿、医草、灸草等,现代研究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及近邻科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让人倍感亲切的是,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之一,《诗经·王风·采葛》曾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撰写的《离骚》中也提到“户服艾以盈要会,谓幽兰其不可佩。”艾在我国古代以医药用途为主,如《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关于“艾”名的来历,《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此草可义疾,久而弥善,故字仍义,而名“艾”。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讲述的艾叶豆腐,其中艾叶苦温除湿,配伍上乳白色的豆腐甘寒能清热。在湿热的季节,食用艾叶豆腐可扶阳利湿、解热祛暑,此乃药食同源及食养的具体体现。艾叶豆腐这道平凡无奇的土菜被流传至今显然不仅是因为好吃或是制作简单,而是其渗透着适应自然、因时之序、未病先防的中医养生之道。

食艾之道有讲究

入春后,万物复苏,艾叶飘香,此时艾叶鲜嫩且壮实,是食“艾”的最佳时机。民间用艾叶与不同食材制作成药膳食用,如艾叶饺子,将新鲜艾叶同其他食材剁碎加入调料后做成馅料,以白面皮包成饺子食用,可散寒止痛、健脾益气,适用于虚寒体质及脾胃虚寒、慢性腹泻、慢性咳喘等人群食用。又如艾叶母鸡汤,可缓解经期体虚、小腹冷痛、痛经、月经过多、失眠多梦等症。再如艾叶红枣煮蛋,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安胎养神的功效,适宜于妇女痛经、月经不调、崩漏或体质虚寒的人群食用。尽管艾叶好处多多,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食用的,因艾叶性温,属于湿热体质、实热或阴虚火旺的人则应禁用或慎用。

艾灸之功重温阳

艾叶不仅在疾病治疗中,也在养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通过艾绒熏灼体表穴位,以达到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作用。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能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使气血痹阻不通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不仅如此,艾灸善补阳气、补肾健脾、固本培元,尤其对于女性而言,艾草更是有着“女性保护草”的雅称。对体质偏寒的人来说,艾灸可除寒湿、预防感冒,起到增强体质的良效。艾灸同时也要注意饮食上的配合,切忌食用寒凉之物,应忌吃辛辣、腥臊等热性食物,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热邪。

用艾之法远且长

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艾草也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经史书籍中记载,端午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的民间习俗。每逢端午节,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是用艾草做成老虎的样子挂在门上,用以辟邪驱灾、祈求百福,用这种方法达到“辟邪”“禳毒气”的目的,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艾叶来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体现。直到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除了艾灸,艾叶泡脚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热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驱走体内湿寒,加入艾草后能通十二经络,调理阴阳,长期坚持可去除脚气和脚癣。艾草可理气血、温经脉,用艾草泡脚或沐浴,有助于舒缓疼痛,温经暖宫。

 

艾草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驱蚊、净化空气、芳香通窍。每天晚上将艾草或艾条点燃,散发出来的烟雾能迅速将蚊子熏跑;或是将艾草、菖蒲加水浸泡,用来拖地,也可将其煮成温水,涂抹到身上,类似于驱蚊水;在房间里挂上一根阴干的艾条,同样也能起到驱除蚊子、虫子之奇效。小小的艾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手中散发着巨大的药食功效,也让我们感恩大自然给人类的美好馈赠。(吴梦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