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科常见病诊疗心得

(2022-10-10 09:16:03)


时间:2021-1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万英

笔者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教学多年,长于运用中医内服外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哮喘、厌食、疳证、抽动症、多动症、过敏性紫癜、性早熟、矮小症、青春期月经不调、遗尿等疾病。现将经验略述于下。

辨治尤重脾肾

脾胃的强弱既是致病因素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均不足。其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精微物质都需要通过脾胃的化生转输。故脾胃的运化失常不仅会导致本脏疾病,还可因脾虚生湿生痰、食积生热而引发他脏疾病。同时,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饮食积滞,气血不足,又使已病缠绵难愈。故在临床诊疗中应处处顾护脾胃,温清消补,辨证施治。

肾气的生发是推动小儿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成熟的根本动力。肾气的生发异常不仅导致本脏疾病如五迟五软、解颅、遗尿、水肿,还可影响他脏发病及预后,故临床中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应时时兼顾肾阴肾阳的不足或偏亢,以平为期。

小儿心肝有余,怪病多从情志着眼。虽然小儿思想单纯,但因现今家长多溺爱娇宠,致小儿心火偏旺、肝气不疏者日多,故临证需注重清心养心,疏肝养肝,调畅情志,方能收效。

热病首推温病理论

小儿肺常不足,卫表未固,最易感受六淫之邪及疫戾之气,故外感热病、咳喘等是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治疗此类病当首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因外感风热、暑热多挟湿,加之脾失健运内生湿,故笔者常加以宣上焦、运中焦、利下焦等综合治法治之。温病有传变迅速之特点,故笔者主张截断扭转疗法,使病邪得以外解,并无引邪深入之虞。当出现温病后期变证、兼症时,应配合伤寒金匮六经辨证,随症治之。

内服外治事半功倍

小儿内服汤药较为困难,常常影响疗效的正常发挥,故多途径治疗手段是治疗儿科疾病必然选择。小儿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常能取得良效。可根据不同疾病,运用脏腑辨证、针灸经络理论选择施治方法及部位,如中药穴位敷贴、中药药浴、小儿推拿、刮痧、放血疗法、穴位埋豆埋针等,均为中医药治疗小儿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儿科常见病诊疗心得

对厌食、疳证、泄泻、腹痛、便秘等脾胃病,应辨清寒热虚实,注重温清消补,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为首任,在他脏疾病的防治中仍须处处顾护脾胃,以保气血生化之源。

针对儿童功能性腹痛中最常见的寒性腹痛,笔者常采用温中止痛、行气散结治法,有较好疗效。且多用中药外敷贴剂,避免了小儿畏惧服药的困难,提高了依从性,较一般口服药物有更好的优势。

哮喘、鼻鼽、胎敛疮均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慢性病,且常合并发病,相互影响,其病机属于肺脾肾不足,内有夙根,外风引动而发病,故将数病合而治之,分期用药。发作期治标为主,驱邪扶正;缓解期扶正固本,调补肺脾肾,坚持长期治疗,方可最终根治。

对于儿童矮小症,调补脾肾是根本。患儿总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宜,故基于脾肾乃先后天之本的思想,治以健脾补肾之法。笔者临床常选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味异功散合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临床辨证加减,配合外治穴位贴敷、耳穴埋豆、辨体质施护等,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早期干预,为身材矮小的儿童争取治疗的时间,开发其生长潜力,收到了较好疗效。

治疗儿童性早熟应以滋肾阴、泻相火、调天癸为治疗大法。天癸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受肾气支配和制约,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作用于人体的生殖系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小儿的生理特点为稚阴稚阳之体,具有肝常有余,肾常不足的特点,在病理上易出现阴阳平衡失调,肾虚肝旺的特征。天癸萌发过早以肾的阴阳失衡为本,肝火偏旺、痰湿凝滞、血海浮动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肾阴不足,阴不制阳,相火妄动,冲任失调,故天癸萌发过早而为病。笔者临床治疗本病以滋水清肝饮为基础方,采用中医药内服外治综合治疗,可有效推迟第二性征的提前发育及月经来潮,缓解情绪异常、失眠多梦等伴发症。(万英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儿推拿有妙招
摘自2025-7-9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郑宏立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厌食是指儿童出现1个月以上的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厌食的儿童多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但一般精神尚好。不过,若厌食病程太长则会导致孩子形体瘦弱、体重减轻、精神疲惫、抗病能力差。
小儿厌食主要与家长喂养不当导致的孩子脾胃纳运失常有关。《灵枢•脉度》中便有“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的论述,可见食欲的好坏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且乳食不知自节。《类经•痹证》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
饮食不当是导致儿童厌食的重要原因,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饮食失衡,若家长放任孩子过量食用肥甘厚腻、生冷食物,或长期饥饱无度,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受纳运化失职,进而引发厌食;卫生问题,若孩子经常摄入不洁食物(如“三无”食品)或有吮吸手指的习惯,可能引发肠道感染,出现上吐下泻等症状。反复呕吐腹泻会损伤脾胃,最终也可能发展为厌食。
针对孩子厌食,小儿推拿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脾胃功能,促进孩子的肠胃蠕动,改善厌食症状,具体手法如下。
补脾经
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为脾经。
操作:家长拇指屈曲,循孩子桡侧缘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300次。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
顺运内八卦
定位: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在此圆周上,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对中指根者为离,对掌根者为坎。 操作:家长用拇指指腹自乾卦起顺时针方向运至兑卦200次。 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清胃经
定位:胃经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向拇指根方向直推为清。操作时家长用食指、中指从孩子的掌根推向拇指根,反复操作300次为宜。 功效: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除烦止渴。
推四横纹
定位:四横纹穴位于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家长用拇指自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反复操作100次为宜。 功效: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顺摩腹
定位:腹部。 操作:家长用手掌沿顺时针方向在孩子腹部摩挲3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揉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家长用拇指揉孩子大鱼际平面中点500次。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
捏脊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家长用拇指桡侧缘顶住孩子背部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自下而上交替捻动。或家长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孩子背部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自下而上交替捻动。捏3~5次。 功效:调阴阳,和脏腑,理气血,通经络,培元气。
按揉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家长用拇指端轻压按揉孩子的足三里穴100次。 功效: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强壮身体。
揉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操作:家长用手掌或手指按揉孩子的中脘穴100次。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揉脾俞
定位: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操作:家长按揉孩子脾俞穴1~3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