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之为“产后病”。妇人产后常因失血伤津致气血亏虚,又因胞络受损致瘀血阻滞,故而产后之病多虚多瘀。产后百脉空虚,故又易感受外邪。所以治疗妇人产后之病多以在补虚的基础上佐以化瘀、养阴、清热、疏风、散寒等法。此外,又有妇女壮实之人产后,体质并不甚虚,若遇外感或内伤之证,也可化为实证、热证,此时宜以祛邪为主。总之,产后病的治疗宜在顾护产后体虚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其他治法。
案1 祛寒养血治产后感寒
张某,女,32岁,2005年11月20日诊。
产后1月,外出感寒。现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体温38.5。舌淡,苔白,脉浮细。
证属:产后血虚,感受风寒。
治以:祛寒兼以养血。
处方:苏叶10克,防风10克,细辛3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11月23日):热退痛减,上方又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产后气血亏虚,又感风寒,自然以祛寒养血法治疗。上方中以苏叶、防风、细辛祛风散寒;以党参、川芎、当归补气养血;以甘草调和诸药。患者服6剂而病愈。
案2 补气养血、祛风散寒治产后受风
王某,女,28岁,2007年10月10日诊。
产后1月,头痛及关节疼痛,汗出,乏力。舌淡,苔白,脉浮缓。
证属:气血亏虚,风邪侵袭。
治以:补气养血,祛风散寒。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荆芥10克,当归15克,防风10克,细辛3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3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10月13日):诸症减轻明显,又取3剂。药后病愈。
按:受风之后汗出,为桂枝汤主症之一;头痛及关节疼痛,说明与风寒有关。治疗当以补气养血,祛风散寒为主。上方即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荆芥、防风、细辛、当归养血散寒。
案3 补气养血通络治产后乳少
张某,女,35岁,2012年10月15日诊。
产后10天,乳汁少,伴有气短乏力,汗出,腰酸。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气血亏虚,乳络不通。
治则:补气养血,益精通络。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当归15克,炙山甲5克,王不留10克,通草6克,鹿角片10克,熟地15克,陈皮3克。3剂,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另,食猪蹄1个,饮汤。
二诊(10月18日):药后乳汁增加,气短乏力及汗出减轻,腰已不酸。又取3剂。
药后诸症皆无,乳汁充足。
按:产后乳少者多以气血亏虚为主,气短乏力,汗出亦为气血亏虚所致;腰酸乃因肾精亏损;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征象。因精血互生,精亦能生乳,精亏则血少,乳化则无源。又,血之生乳必由气之所化。故治疗乳少当以补气养血、益精通乳为主。上方中以黄芪、党参、当归补气养血;炙山甲、王不留、通草疏通乳络;鹿角片、熟地补肾益精;陈皮可防补气药之壅滞。药对病证,患者仅服6剂,取佳效。
案4 益气养血、温阳补肾治产后脱发
王某,女,35岁,2001年11月1日诊。
产后5月,脱发近半,伴倦怠乏力,畏风,动易汗出,面色淡黄,腰酸。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治则:益气养血,温阳补肾。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党参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炒枣仁15克,鹿角片10克,炒杜仲10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14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日1剂。
二诊(11月16日):药后症状减轻,脱发亦减,偶有脘腹怕凉。上方加肉桂6克,炮姜10克。又取14剂。
三诊(12月1日):脱发止,新发渐生。上方又取30剂。
之后又来取药1次,配成丸药,每日2次,又服药3个月。头发基本恢复正常。
按:产后脱发多是由于妇人产后气血大虚,肾精不足不能荣养头发所致,常伴随有气血亏虚的其他症状,如气短乏力,汗出,腰酸等。一般而言,按益气养血,温阳补肾之法治疗多能奏效。上方中即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酸枣仁益气养血,鹿角、杜仲、枸杞、二至温补肾精,使气血充、肾精足,头发得养,自然脱发止,新发生。二诊时患者脘腹怕凉为下焦虚寒,故加肉桂、炮姜以温阳散寒。
盆腔炎灌肠好【草根一生】
(2015-06-18
09:32:22)[编辑][删除]
中医认为,盆腔炎乃湿热瘀结,蓄积胞中,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经络受阻,不通则痛。一般抗菌药物不易达到局部,或机体可能有抗药性而影响疗效,因此治疗颇感辣手。
中药外用川芎、赤芍,三棱、莪术、黄柏、元胡、红藤、败酱草、半枝莲、蛇床子、甘草,等分。浓煎保留灌肠,对急性炎症或有包块的患者,效果更显。
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应该在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取右侧卧位,使臀部移近床沿,按静脉输液方法,连接好输液器,排出气体,输液器剪去针头,末端涂上少量润滑油,缓慢地从肛门插入直肠10~15厘米,将药液缓慢滴入。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厘米,待灌完后,尽量卧床休息。
中药保留灌肠,简便验廉,为提高疗效之捷径。
平心忘忧方治乳腺癌术后抑郁症【草根一生】
(2015-06-18
20:11:09)[编辑][删除]
|
平心忘忧方治乳腺癌术后抑郁症 |
|
|
|
阳国彬 胡文颖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 |
|
恶性肿瘤并发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原因很多,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躯体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抑郁情绪不仅降低癌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而且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积极寻找一种中医药干预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的抑郁症状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肿瘤临床工作者和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愿望。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抑郁倾向最为明显。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术后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为51.9%~80%。
乳腺癌术后并发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脏躁”及“百合病”范畴,病机为长期情绪抑郁、忧郁不解,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导致痰气郁结,心失所养,神志失于内守,对此,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胡思荣以化痰解郁、宁心安神为法而创的平心忘忧经验方,疗效较好。
全方由川厚朴、茯苓、姜半夏、煅青礞石、煅灵磁石、枳实、黄柏、肉桂、石菖蒲、紫苏叶、生姜、神曲等药物组成。
方中川厚朴、紫苏叶开郁畅中,理气宽胸;半夏辛、温,除湿化痰;茯苓甘、温,善安心神(《药性论》),主治忧思烦满(《药品化义》);开心益智,止健忘(《日华子本草》);生姜辛、温,解郁调中。半夏、茯苓、生姜三药合用,辛香散结,行气开郁。半夏、茯苓、厚朴等中药能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性,从而使皮质下兴奋性下降产生安定和镇静的效果,或促使下丘脑和海马多巴胺神经的兴奋性,并抑制5-羟色胺神经功能而起到抗焦虑抑郁作用。灵磁石辛、咸,除烦祛热,镇惊安神;青礞石甘、咸,为治惊利痰之圣药,用于顽痰胶结、癫痫发狂、烦躁胸闷。石菖蒲辛、苦,温,开心孔、利九窍(《本草备要》)。枳实苦、酸、微寒,长于除胸胁痞满痰癖。再加黄柏清泻痰火,肉桂疏通血脉、宣导百药(《本草备要》)。
诸药配伍,升中有降,开合有度,共奏化痰解郁,宁心安神之功。
病案举例
赵某某,女,46岁,2012年6月16日初诊。2011年11月曾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化疗4周期;2012年4月始出现终日郁闷不乐症状,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索然乏味,对丈夫及亲人均无热情,进食减少,生活颇受影响。多家医院诊治,均诊断为抑郁症,服用西药治疗2月余不效。
刻诊:面色青黄,体瘦弱,表情淡漠,郁闷而坐,问话不答,舌淡,苔白浊厚腻,脉弦滑。
辨证:患者病久郁而生痰,故见苔白浊厚腻,脉弦滑,证属痰气搏结。
治则:逐痰开郁、理气通窍。
处方:平心忘忧方做成胶囊口服,每次10粒,每天3次。
服用一月,症状明显改善,可与丈夫交流,进食增加,对人对事均有反应,有笑容,面色转红润。
嘱其再服2月,病告治愈,其夫来电感谢。
补中益气法治卵巢癌案(转)【草根一生】
(2015-06-29
16:58:37)[编辑][删除]
|
|
蔡某,女,45岁,2008年6月9日初诊。
近3月来月经推后,下腹胀,进食较少,乏力,心悸气短,口腔有散在性溃疡,就诊于某市级医院。确诊为双侧卵巢癌伴全身多处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求治中医,医者予清热解毒、抗癌散结之剂,病情日重。刻诊:腹胀,不能进食,消瘦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加剧,稍怕冷,口腔黏膜有散在性溃疡,小如黄豆,共7~8处,上披针眼大脓苔,周边微红微肿,灼痛难忍,全身淋巴结肿大,便秘,尿黄少,舌淡红胖大,舌边有齿痕,苔厚腻略黄,脉细涩。B超检查示双侧附件实质不均包块及大量腹水。
此脾气亏虚,湿热瘀毒内蕴之证,当健脾补气,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予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10克,苍白术各15克,茯苓15克,陈皮6克,升麻9克,柴胡6克,当归12克,土茯苓18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18克,生地黄15克,石菖蒲6克,黄柏10克,砂仁6克(后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二诊:服药7剂,腹胀略缓,能进少许稀粥,乏力减轻,稍心悸气短,仍怕冷,口腔黏膜部分愈合,淋巴结肿大无变化,大便通畅,尿略黄,舌脉同前,上方有效,继进7剂。
三诊:腹胀大减,饮食继续进步,稍感乏力,心悸气短基本消失,已不怕冷,口腔黏膜完全愈合,肿大之淋巴结减小,大小便正常,舌淡红略胖大,舌边齿痕不明显,苔微腻,脉稍细涩,上方去黄柏、砂仁,加莪术10克,石见穿30克,以增强抗癌散结之力,14剂。
四诊:腹胀消失,饮食基本正常,仍稍感乏力,肿大之淋巴结基本消退,舌脉基本正常。B超检查示双侧附件包块减小、腹水消退。后均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随症加减,长期坚持服用,每15~30日复诊1次,随访至今,患者仍然健在。
按:癌症一类,是为痼疾、恶疾,然治之得法,亦可却病延年及提高生活质量者。本案以补中益气汤健脾补气以扶正,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莪术、石见穿等平缓之抗癌散结药以祛邪,随症加减,有方有守,处处以固护胃气为念,俾脾气不败,正气不衰,邪气得以抑制。前贤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留得一份胃气,便得一份生机”,洵为至理。
昔贵州名医毛玉贤先生,亦常以补中益气汤稍加减,通治内外妇儿诸疾,因疗效良好而名噪一时。观本案乃癌症顽疾,用药亦和缓平正,看似平淡无味,却终获稳定持久之效,实则颇得先贤要旨。
解毒化瘀散结汤治乳痈(转)【草根一生】
(2015-06-27
10:53:18)[编辑][删除]
|
刘启廷经验方解读 |
|
解毒化瘀散结汤治乳痈 |
|
|
|
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
|
乳痈是乳房部常见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病症,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至4周内。若治疗不当或失治,可导致溃脓,不仅威胁产妇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哺乳及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要及时治疗,避免溃脓后手术治疗带来的不便。
乳痈,又称为乳疮、吹乳,中医认为乳痈之成,外因为产后哺乳,乳头破损,风毒之邪入络;内因为厥阴之气不行,阳明经热熏蒸,肝郁与胃热相互影响,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酿毒以致肉腐成脓,如《诸病源候论》中说“热结于乳,故令乳肿,其结肿不散则成痈”。
刘启廷教授总结认为,乳痈的病因多为正虚邪侵,因初产妇人体虚,汗出受风,外邪侵袭;或乳头畸形、凹陷,婴儿吮吸导致乳头破碎,护理不当,毒邪外侵,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调节乳汁分泌。妇人新产,气血损耗,若乳母心情不畅,不知调养,愤怒忧郁,极易导致肝郁气滞,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而成乳痈。此外,妇人产后妄用膏粱厚味进补,而致脾胃运化失职,脾胃积热,胃火较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湿热浊气壅结而发为乳疮。乳痈早期表现为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排乳不畅,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待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红,皮肤灼热,可伴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按之疼痛;化脓时则可见患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全身症状加剧,高热不退。乳痈形成的根源在于乳汁蓄积、肝郁胃热、乳络闭阻、气血壅滞、乳窍不通,故急宜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消痈止痛。自拟解毒化瘀散结汤为主方,结合乳痈的不同时期,加减用药,辨证施治,在发病初中期及时治疗者很快可以痊愈,可以防止病情蔓延。
方药组成:全瓜蒌30克,牛蒡子15克,柴胡15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5克,炮山甲10克(打碎),皂刺30克,漏芦15克,路路通15克,通草6克,陈皮15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1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纱布包裹绞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装布袋内趁热外敷病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消痈止痛。
主治:乳痈。
组方依据:乳痈,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乳腺炎。多见于新产初乳者,由于乳腺不通,或产后情志不畅,造成肝气郁结,使乳汁郁积,久而腐化,酿成热毒,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红肿、有硬块,伴见发热、身痛等症状。治宜清热解毒,通络散结,化瘀消痈。方中全瓜蒌性寒,味甘,功擅消痰散结,痈肿初起用之尤佳,《本草纲目》记有“消痈疮毒”的作用;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作用;柴胡疏肝理气、化痰解郁;蒲公英、夏枯草相须为用,既能清热解毒,又可清泻肝火,散结消肿;炮山甲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消痈定痛,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皂刺托毒排脓、活血消肿,《医学入门》谓之:“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路路通、漏芦、通草皆为通乳要药,三药合用,开窍通络,下乳;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热清毒解、络通痈消之功效。
加减运用:若局部红肿胀痛较甚者,在服药的基础上,可加用元明粉湿热外敷,或用仙人掌(去皮、刺),加生石膏捣烂如泥状外敷,亦可用推拿法将郁积的乳汁推出;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元明粉以通腑泻热;伴见发热明显者,加黄芩解热降温;若热势已退,局部红肿不减者,加大炮山甲、皂刺剂量,同时加鹿角霜、乳香、没药以消瘀散结,清退余毒;乳房弥漫性肿大者,加黄芪、炒白术、全蝎补气以助托毒外出。
典型病例
郝某某,女,27岁,2013年12月9日初诊。
患者主诉右侧乳房红肿胀痛二天。患者产后十七天,二天前发现右侧乳房上方有硬结,乳汁不通畅,自行按摩无效,逐渐出现红肿热痛现象,伴见恶寒发热、身痛、自汗、食欲不振、大便干结。三年前曾有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手术治疗史,因惧怕手术求助中医。刻诊见患者形体虚胖,语声低沉,口中有异味,查见右侧乳房上方有一红色肿块,皮温高,压痛,分泌乳汁呈淡乳黄色,时测体温38.2,舌质红,苔薄稍黄,脉虚数。依据舌脉症状辨证为产后气血亏虚,肝胃郁热、气血壅滞、乳络闭阻、淤积成结、尚未溃脓,急予解毒化瘀散结汤化裁。
处方:全瓜蒌30克,牛蒡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5克,炮山甲10克(打碎),皂刺30克,漏芦15克,路路通15克,通草6克,陈皮15克,酒大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药渣外敷患处。嘱其暂停哺乳,但要及时吸出积乳。
2013年12月14日二诊,身热已退,大便通畅,纳食增加,局部热痛减轻,但肿块减小不明显,乳汁恢复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予上方去黄芩,加鹿角霜温通经络,清退余毒,再取6剂,服用方法同上。
2013年12月21日再诊,右侧乳房肿块仅存元币大小,肤色正常,压痛不明显,乳汁色淡白,精神、纳食均已改善,又取上方3剂,嘱其1剂服用两天以巩固疗效。
按:急性乳腺炎只要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都能热退肿消,在治疗中,患者一定要保持乳汁通畅,不要怕痛,或误认为发热婴儿吃奶影响健康,使乳汁郁积,加重病情。因此,本病早期,乳汁郁积但未合并细菌感染时(挤出的乳汁色白而无异味),应该坚持定时哺乳、及时疏通乳管,再配合治疗,一般2~5天即可恢复。但若挤出的乳汁色黄而黏稠或乳头破损者,就应采取患侧乳房暂时停止哺乳,给予定时按摩排乳或用吸奶器将淤积的乳汁吸尽,有助于通畅乳管,减轻炎症的发展。对哺乳期初产妇,一旦发现乳房胀、痛、热、红之现象,应及时就诊,切不可讳病忌医,贻误治疗时机而成乳痈形成,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治疗,切忌乱用药,以免伤及孩子。临床治疗乳痈的方法有多种,理疗、按摩、灸疗都有良好效果,都是配合中药治疗的好方法,可以综合治疗。
解毒化瘀散结汤是一剂治疗乳痈的有效方剂,组方合理,药效显著,特别是皂刺一味,辛散性强,善于通络活血,消肿托毒,使药力直达病所,对急慢性乳腺炎皆有良效。
艾癒妇人病【草根一生】
(2015-06-21
18:12:17)[编辑][删除]
http://pic29.nipic.com/20130522/11440344_172255519163_2.jpg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战国的《五十二病方》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艾在《本经》列为上品,能温中、逐冷、除湿,治多种疾病,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女子经带胎产中,出现的多种疾患,常常要用到艾:
1、
取艾叶15克,当归30克,红糖60克,代茶饮。对寒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有效。
2、
艾草5根,煎开15分钟后,开始泡脚。反复热水泡,每次泡脚30分钟左右,微微汗出为好。
3、
艾灸治妇科病的常用穴位有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和三阴交。可以涵盖治疗妇科的很多疾病,对女子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张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陈宝贵教授临床中体会凡见到崩中漏下或月经过多,属于脾肾两虚而致的均用固冲汤治疗。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则冲脉盛,血海盈。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健固,封藏有司,则月事能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若脾虚而不摄,肾虚而不固,以致冲脉滑脱,则血下如崩或漏下难止。对于舌淡齿痕,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之气虚明显的黄芪可用至30~60g,以加大补气摄血之力。如伴有气短,气不接续,可加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柴胡又可疏肝、升阳,取补中益气之意,配合补气药可增强补气之力。《本草纲目》谓升麻:“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眩晕),胸胁虚痛,久泄(泻)下利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阳)痿足寒。”可见升麻亦可治血崩。升麻用于升举阳气治疗崩中漏下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3~6g即可。如见月经量多鲜红,舌红脉数,为伴有血热者,可加生地15~30g,丹皮10~15g,仙鹤草30~60g,凉血养阴止血;如月经淋漓不断,有血块,色暗或黑量少,舌暗或有瘀斑,伴有瘀血者,可加益母草15~30克,当归10~30g,桃仁10g,红花10g,活血化瘀,使瘀去则血止;如见崩漏不止伴小腹冷痛,四肢凉,经来腹痛,舌淡齿痕,苔白,脉细者,伴下焦虚寒者,可加小茴香15g,元胡10g,炮姜10g,桂枝10g,以温经散寒。
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女,43岁。2017年7月1日就诊。诉月经淋漓3月,色淡红,无血块,面色白光白,经来时无明显腰痛,小腹坠胀,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头晕乏力,自汗出,舌淡齿痕,苔白,脉细弱无力。曾就诊于西医,口服孕激素出血前1~2天或见血后肌注黄体酮20mg/d,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摩片等。
诊断:崩漏(冲任不固)。
治则:调摄冲任。
方药:固冲汤加减:黄芪30g,生龙牡各30g,山萸肉15g,五倍子5g,蒲公英30g,升麻10g,炒白术10g,仙鹤草50g,海螵蛸15g。14服。水煎服。二诊时因肝气盛则乘脾土,崩漏和头晕乏力的症状无明显改善,方药中加沉香5g,香附30g。14服。水煎服。三诊时见舌红少苔,脉弦细,精神紧张,加当归15g。14服。水煎服。
配合针灸治疗,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操作:毫针刺补法,可加用灸法。7服服后血止,后用固冲汤原方调理2月恢复正常。
患者崩漏三月,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结合面色白光白,责之肾气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傅青主女科》中提到:“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肝藏血,脾统血,患者舌红、脉弦细,当知还有肝气郁结之症,《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道:“血崩之证,多有因其人暴怒,肝气郁结,不能上达,而转下冲肾关,致经血随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气冲。”肝木乘脾,损伤脾气,血失统摄,亦可致月事非时而下。综合分析,该患者主由脾肾亏虚,肝气郁结,冲任不固,发为本病,治疗上应着眼于肝脾肾,然以脾肾先、后天之本为主;此外,固冲摄血与益气健脾应相结合,标本兼治。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补气摄血;二至丸、山萸滋补肝肾,养血敛阴;升麻与白术相配,动静相宜,升提脾气兼又和中益气。以上几味药治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澄源”。五倍子、生龙牡仙鹤草、海螵蛸收敛固涩;蒲公英散结,大剂涩药与蒲公英相配,止血不留瘀,以上几味药治标,解决困扰患者的出血问题,即“塞流”。复诊时,肝郁加重,肝脏“体阴而用阳”,加当归养肝体,柔肝,收效显著。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张美英
寇子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