铍针加代温灸膏治疗腰肌劳损
2018年11月~2019年10月,笔者对在我院就诊的腰肌劳损患者使用铍针加代温灸膏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共观察治疗病例数60例,均为本院骨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64岁;病程2个月~20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取腰臀部痛点阿是穴行铍针治疗。铍针治疗结束后,使用代温灸膏。
取穴:肾俞(双)、大肠俞(双)、腰阳关。
操作:患者取俯卧或坐伏位,先贴敷肾俞,次贴敷大肠俞, 再贴敷腰阳关。每处穴位每次贴敷一贴,每次2~4h。贴敷后可行腹针治疗,腹针治疗结束后,患者即可离院,在代温灸膏贴敷2~4h后,患者可自行缓缓撕下代温灸膏,叮嘱贴敷处忌沾水。
对照组:铍针治疗手法同观察组,不使用代温灸膏。
治疗时间:铍针治疗均为10min,观察组结束后回家第二天开始贴敷代温灸膏。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显效:腰痛减轻, 腰部功能活动基本恢复。
无效:经过3个疗程治疗,症状未改善。
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最短治疗6天,最长治疗25天,平均治疗17.13天。
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最短治疗1个疗程,最长治疗3个疗程,患者平均治疗 25.96天。
经统计学处理,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寒湿之邪客于经络,气血阻滞,筋失所养;或负重闪挫,损及筋骨;或老年肾气亏虚,筋骨失于濡养,而致本病。病机多为肾气亏虚,寒湿阻络,气滞血瘀。治疗重在补肾、祛寒除湿,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铍针首见于《灵枢·九针论》。在原文中记载:“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铍针以活血化瘀、舒筋行气为治疗原则,首先使用铍针切割皮下组织、筋膜,使局部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其次,对局部软组织减张减压,可改变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引起神经炎性损害和疼痛的病理基础;此外,铍针也具有针灸样疏通调整经络作用。
代温灸膏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镇痛、温补阳气的功效,能外治筋骨、内调脏腑。代温灸膏贴敷阿是穴可以起到温通经脉、散寒镇痛、补益肾气、强壮腰部的作用。代温灸膏通过“以膏代灸”的方式,实现温灸的效果,同时使用安全方便。以上临床观察也表明,在铍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代温灸膏对治疗腰肌劳损,可明显缩短疗程,且疗效更显著。(彭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处方:盐杜仲10~15g,桑寄生30g,续断30g,当归15g,元胡15g,肉桂6g,川(怀)牛膝15~30g,炒怀山药15~30g,山萸肉10~15g,独活10~15g,狗脊15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功效:补肾壮腰,散寒活血。
主治:肾虚寒湿导致的腰痛,症见腰痛或酸软沉重,下肢酸胀无力,畏寒肢冷,以及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见上述证候者。
加减:肾虚较重者,加熟地、菟丝子、补骨脂等;肾阳虚,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桂枝等;下肢酸胀者,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等;瘀血较重者,加土元、桃仁、红花等;肝气郁滞,腰胀痛伴嗳气者,加香附、青皮等。
方解: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娄多峰辨治痹证,提出“虚邪瘀”学说,笔者认为腰痛亦如是,即“肾虚、寒湿、血瘀”。其中肾虚为本,寒湿为标,寒湿导致血行瘀滞,从而出现“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治疗宜从补肾壮腰、散寒除湿、活血化瘀入手。方中杜仲、寄生、续断、川(怀)牛膝补肾壮腰,祛风除湿;当归、元胡、肉桂为华佗《中藏经》“立效散”方,治腰痛活血止痛效佳;山药、山萸肉补肾填精;独活、狗脊散寒除湿。全方合用,共奏补肾壮腰,散寒活血之功,对于腰痛肾虚寒湿证,疗效较好。
效果:笔者用本方治疗数十例腰痛患者,均获显效。病程较短者3~6剂即获效,曾有患者3剂腰痛若失,一般服15剂左右腰痛即可消除。慢性腰肌劳损或椎间盘突出患者,大多20剂左右腰痛明显减轻,2个月左右腰痛消除且疗效较巩固。
案一:车某,女,38岁,2018年4月1日初诊。腰痛反复发作数年,久坐加重,脉沉细,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诊断:腰痛(肾阳虚、寒湿)。处方:盐杜仲15g,桑寄生30g,续断30g,当归15g,元胡15g,肉桂6g,独活15g,川牛膝15g,炒白术30g,茯苓30g,狗脊15g,炒山药15g,山萸肉10g,桂枝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3剂,腰痛明显减轻。守方不变,共服36剂,腰痛消除。随访3年未复发。
案二:李某,男,56岁,2020年8月3日初诊。腰痛数年,曾拍片示“腰椎间盘突出”。现腰酸无力,背部酸痛,耳鸣,脉滑无力,舌淡紫苔薄白。诊断:腰痛(肾虚、血瘀、寒湿)。处方:盐杜仲15g,桑寄生30g,续断30g,当归15g,元胡15g,肉桂6g,独活15g,羌活10g,桂枝10g,鸡血藤30g,苍术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红花6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3剂,腰痛稍减,加川牛膝15g,狗脊15g,去苍术。服至15剂腰痛大减,服至1月,腰痛消除,继续服药巩固,共服2个月停药,随访至今腰痛未复发。(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腰痛不止 警惕转移瘤“潜伏”
 
50岁的张先生,近2月出现慢性腰痛,他一直以为是先前出差时在宾馆睡得床铺不合适导致,回来后又忙于上班,并未在意。1周前他抽空到某家医院就诊,拍X线片报告未见异常,但经休息、理疗腰部疼痛仍不止,并且夜间疼痛明显。这是咋回事?他到中医院骨科复查,经CT、核磁检查显示腰椎椎骨有破坏,考虑脊柱转移瘤。
脊柱的恶性肿瘤中约70%为脊柱转移性瘤,这些瘤子通常多由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或肝脏等处而来。
原发病灶隐匿
脊柱转移性瘤是指原发于脊柱外的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它们往往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脊柱,并持续生长,形成新的病灶。研究发现,最容易产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宫颈癌、肾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直肠癌、神经母细胞瘤等。但在临床上,脊柱转移性肿瘤早期比较隐匿,经常有患者做不少检查后竟找不到原发病灶在何处,不知肿瘤从哪儿转移而来。
常有夜间痛
疼痛是此病最常见的症状。早期疼痛较轻,常被忽视,逐渐变为持续性,疼痛晚上加重,严重者才易引起注意。不少患者无原发肿瘤病史及体征,不痛不痒,可以说隐藏的比较“深”。只有少数病人有原发恶性肿瘤的病史及体征。有些患者腰部有按压痛,不能用劲,弯腰活动受限,让人容易误认为是腰肌劳损。有人还会出现神经压迫症状。脊柱转移瘤常很快出现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出现坐骨神经痛,感觉减退、肌力减弱。此外,轻微的外伤还容易造成椎体病理性骨折,一旦发生,腰部疼痛加剧,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瘫痪。
早期查查CT
慢性腰痛不止,且有夜间痛,是脊柱转移瘤危险信号。即使做普通X线检查无异常,也不可掉以轻心,此时可查查CT,一方面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良性疾患,另一方面可以仔细观察椎骨是否有破坏,以防脊柱转移瘤。特别是对比较小不易检查出的骨破坏灶,此时CT检查很好地显示病变横断面,清楚看到早期轻度的骨破坏。一旦发现线索,则进一步通过核磁检查,或先进的核素扫描、PET-CT检查,可寻踪觅迹发现身体内的原发隐匿病灶或其他部位转移病灶,配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就可早期诊断。有些疑难病例则可能需要采取病灶穿刺,做病理检查,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配合中医治疗
脊柱转移瘤预后不佳,应当早期诊治,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认为此病治疗策略是攻补兼施,通过中药个性化辨证施治,调理机体,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使机体与肿瘤形成长期的相持状态,可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预防4提醒
一是精神方面要养成乐观、舒畅、豁达的心态;二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平衡膳食;三是已患其他部位肿瘤者,应予规范治疗,定期复查;四是中老年人应养成每年一次全面健康体检的良好习惯。(郭仲华)
腰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发于各个年龄层次,常因腰部扭伤、长期劳损、感受寒凉、腰椎退变等因素引起。临床上腰痛患者的常见诊断包括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韧带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滑脱、骨质疏松等。
上述病因和诊断基本囊括了80%的腰痛患者,此外还有少部分腰痛患情况相对复杂,如腰椎肿瘤、结核、泌尿系腰痛、神经源性腰痛等。
只要按照科学调养,症状可以得到稳定、缓解。腰痛调养涵盖了端正姿势、局部痛点治疗、导引锻炼三个方面。每位腰痛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频率均有不同,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适度调整,均以柔和、中正为度。
平卧端坐要记牢缓解腰痛有良效
因为扭伤、积累性劳损和腰椎退变是造成腰痛的三大主要原因,所以平时保持良好的睡姿和坐姿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腰痛的发生。同样,腰痛发生后,下面两种体位也是缓解腰痛的主要姿势。
平卧仰卧脸朝上,头脚成一直线,并与床尾垂直。平卧后,脊柱两侧肌肉相对平衡,能够维持脊柱正中、平和的状态。当然,也可暂时左右侧卧,临睡前则最好恢复躺平姿势。
端坐坐时以硬的靠背木凳为宜,臀部后缘紧靠椅背,上身立直,不要朝后斜躺。这样的姿势使得腰后有依靠,不会悬空而损伤腰椎,也有利于保持左右对称平衡的体位。
局部痛点勤按揉葱白姜片可敷贴
腰痛的部位多在脊柱正中第一腰椎至第一骶椎区域,其疼痛部位的实质是腰椎棘突或者椎旁肌。发生腰痛后,在平卧的基础上,可用手指或手掌在疼痛的部位由轻到重点揉或按揉,再用葱白、姜片等进行局部外敷。
中医自古便有“以痛为腧”和“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的论述。局部按揉能够加速局部炎症吸收,促进经络气血运行及通畅,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局部按揉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5分钟为宜,每日可进行1~2次。
仰卧挺腰强背肌抬腿运踝通经络
腰痛患者在注意姿势、局部对症治疗后,症状多有缓解,中后期可以配合导引锻炼。导引锻炼既可强健机体,也是缓解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仰卧挺腰患者仰卧,以5点(脚跟2点、手肘2点、头顶1点)为支撑,将腹部向上挺起。练习这个动作有利于腰背肌的伸展,可帮助恢复棘上韧带及脊旁肌肉的平衡稳定状态。此动作可每日练习2组,每组5~10次。
抬腿运踝患者仰卧,双侧下肢交替上抬,抬腿时膝盖伸直,缓慢上抬,抬腿角度一般为60°~90°,抬腿至最大角度处,脚踝进一步屈伸7次。运踝后,膝盖伸直,大腿缓慢下降至水平。此动作可每日练习2组,每次10~20次。
膝关节炎调养三妙招
 
中老年朋友没有明显外伤,出现行走时膝盖酸胀疼痛,爬楼梯时进一步加重多是膝关节炎造成的。膝关节炎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关节软骨磨损、关节疼痛、关节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退行性病变,易发于中老年人群。其本质是人体机能下降的正常生理变化,积极调养,大部分症状都能缓解。膝关节炎调养的3个小妙招。
妙招1:少负重行走 
妙招2:局部疼痛点勤按揉 
妙招3:膝关节导引不能少 
上抬:膝关节伸直,慢慢平抬至腿抬高的最大角度。 
下落:膝关节伸直状态下,慢慢平放至床面。
以上动作每次做10组,一天2~3次。轻度膝关节炎疼痛患者能通过练习以上导引,疼痛得到缓解,如改善不明显,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寻求专业治疗。
标签: 股票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案 曹某,60岁,农民。2013年7月25日初诊。 患者自述在农忙时不慎受伤,刻时疼痛难立,两腿麻木。故于第二天去医院检查,CT提示“腰4腰5椎间盘突出”,故住院治疗,中西药迭进,症稍减,医院嘱其出院卧硬床休养,勿劳作。经人介绍,故来试诊。刻诊:腰痛如刺扎,左侧严重,转身则需徐徐。下肢麻木呈放射状,从上逐次延下,双脚大热。食纳可,睡眠不实,不渴喜热。诊左脉沉细涩,右脉沉弦滑。舌紫暗苔薄水滑(黄白相兼)。证属瘀血腰痛,痰瘀阻经。治以补肾活血为基本大法,兼以化痰通络。 方药:丹参30克,当归24克,制乳没各10克,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仙灵脾15克,续断15克,骨碎补15克,红藤45克,首乌藤30克,木瓜15克,炙甘草10克,竹茹10克,薏米30克,生姜5片。5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2013年8月2日):腰痛减半,麻木亦减,面带喜容,双脚热减,药已中病,为其开原方继服,嘱无它恙,服至病愈。月余电告连服20余剂,已能劳作无大碍。 按:因其双脚大热,故加竹茹与薏米,此著名中医学家朱曾柏教授经验,其《中医痰病学》论云“薏米与姜竹茹配伍,通经络化热痰作用较好。”其下肢麻木故断其乃痰瘀阻滞经络而大烧非阴虚阳越之烧。重用红藤乃取其伤科之要药。 坐骨神经痛案 陈某,60岁,2015年7月20日初诊。 患者因肩负重物所伤,初以岔气小恙,未予重视,第二日,疼痛难安,遂电告子女,以求救治,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收治。至第四日,虽有减轻,但依旧疼痛难安,以夜间为重。诊其右脉弦,左脉细涩,舌绛苔淡。治以补肾活血为基本大法。 方药:丹参30克,当归24克,制乳没各10克,续断15克,骨碎补15克,土鳖虫6克,威灵仙30克,鸡血藤30克,红花10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生姜5片。5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2015年7月26日):患者已无痛容,唯觉麻木,于上方加地龙10克,加重通经活络的作用。患者于次日办理出院手续,带药回家善后。后遇其女,知其无恙,询问巩固方,嘱取藤黄健骨丸合小活络丸服之。 按:张锡纯氏论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何绍奇先生广其理,成补肾活血法。笔者在基层治疗劳伤恒多疗效。学医之初,蒙恩师于经方外授予活血化瘀法,斯时在羊城。师临床每冠以“城市综合症”,每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疗效甚佳。后回家乡,此法咸少用之,窃以为,家乡苦脊甲天下,田间劳作之民甚苦,风霜雨露被之,故多伤损。余笑冠以“农村综合征”用绍奇先生补肾活血法治之,故多效验。此亦因地因人制宜之法也。《医宗金鉴》“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是其明证。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艾灸能经疏经通络,温经散寒,调畅气血,舒筋荣筋。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的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 采用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2~3公分处悬置,沿着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也就是脊柱正中及脊柱旁开约手掌宽的部位)来回移动,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经行于背部,两者所行经过区域即为人体阳气聚集之所。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5分钟或者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10天一疗程,全程注意防止烫伤即可。灸时及灸后注意背部保暖。 
解痺诸“萆薢”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