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天士: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2022-10-09 16:10:56)


时间:2021-1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姚鹏宇

清代医家叶天士熟谙药性,明辨药理,于本草之识,除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之常论外,又有刚柔、阴阳、动静之别。叶天士于刚药、刚剂之用,颇具法门。

刚药刚剂概念及其传承发展

刚药、刚剂之用,最早可追溯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审其阴阳,以别柔刚。”《素问识》诠其意:“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简按柔剂、刚剂。”《黄帝内经素问语译》解为:观察病的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刚剂、柔剂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叶天士用之最详,论之最全,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刚药、刚剂的概念

刚药、刚剂是与柔药、柔剂相互对立并存的两对概念,用刚者,必知柔,别柔者,当明刚。

刚、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药是指药性刚燥的一类药物,以辛香温燥及苦燥者居多,叶天士云“辛温香燥皆刚”(《临证指南医案·痢》)。喻嘉言谓“刚药者,气味俱雄之药”,如肉桂、附子、黄连、麻黄、细辛、沉香、吴茱萸、苍术、丁香、川椒、草果、乌头、干姜等。

刚剂,则是指以刚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具有散寒除湿、温阳化饮、通阳化浊、燥湿泻浊、散结止痛等功效。代表方如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半夏汤、外台茯苓饮等。叶案又有“刚补”一论,此刚药、刚剂之延伸,即以辛温刚药组方直补阳气之法。

刚药、刚剂的传承发展

叶天士刚药、刚剂之用,上承前贤之学,下启后人门径。

叶天士之师用刚药、刚剂者不乏其人,如张璐、周扬俊、王子接等。张璐与叶天士之父叶阳生皆为吴中名医,每多技艺切磋,张璐著作《张氏医通》谓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开发肺气之刚剂”。周扬俊亦吴中医家,其刚剂之用散见其书,《温热暑疫全书》载:“暑家本多汗,加之刚剂,脉洪数而汗甚”、《金匮玉函经二注》言“《灵枢》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刚剂”,指出刚剂临证所禁,叶天士亦有论述。《叶天士家传秘诀·序》曾言“自受学于王子接始能贯通各科”,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每言刚柔并用之法,如十全大补汤“四君、四物,加黄芪、肉桂,是刚柔复法”、苍术石膏汤“知母佐石膏,刚柔相配,不伤脏腑之正气”,此法亦屡见于叶案。叶天士熟谙经典,博览群书,其刚药、刚剂之用,于他医著作如喻嘉言、张景岳之论,亦多有援引涉猎。

《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叶天士丰刚药、刚剂之羽翼,后世叶派传人或私淑其道者,亦不乏论也。《温病条辨》载:“此方(黄土汤)则以刚药健脾而渗湿,柔药保肝肾之阴,而补丧失之血,刚柔相济,又立一法,以开学人门径”,《吴鞠通医案》7次提及刚药。王孟英《归砚录》载“产后血虚按语戒用姜、附刚剂”,其著作亦多次提及刚药、刚剂用法。

叶天士刚药刚剂用法

叶天士刚药、刚剂之论,主要集中于《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全书出现“刚药”13次,“刚剂”4次,其他存世医案如《种福堂公选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亦有论述。

刚药变胃法

叶天士素喜清代名医喻嘉言之学,且屡用其法。喻嘉言提出“刚药变胃”一法,认为“刚药者气味俱雄之药,能变胃,而不受胃变者”,能以刚通阳,改变脾胃中湿热状态,而不似柔剂滞碍中焦。《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载:“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喻氏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苟非纯刚之药,曷胜其任?”宗喻嘉言法以刚药变胃,胃中湿浊内盛,闭锢阳气,若非刚药温燥辛通,何以变胃。离照当空,阴霾消散,选半夏、干姜、茯苓、枳实、陈皮、草果、吴茱萸等辛温理气,健脾化湿之刚药,通阳泻浊,叶天士有云“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治法初宜刚剂,俾阴浊不僭,阳乃复辟”(《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华岫云总结叶天士治湿言“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泄之,亦犹低窳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刚燥培土为其一大法也。

刚剂强镇法

肝阳、肝风、肝火一源三岐,阳扰风旋,风动内烁,火风相煽,若纯然一派实象者,当取刚剂强镇法。刚剂强镇法,即取代赭石、磁石、牡蛎、龙骨等金石介质之属,平肝潜阳,重镇熄风,清火宁肝的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头痛》载:“代赭味酸气坠,乃强镇之品,亦刚药也。”言强镇取刚药。然此法只适用于实证,虚证不可用之,《临证指南医案·痉厥》载:“真阴枯槁之象水液无有,风木大震。此刚剂强镇,不能熄其厥冒耳。”

刚药苏脾法

药性有刚柔之别,脏腑亦具刚柔之异。刚脏宜柔药,柔脏宜刚药,此随其所得而攻之。叶氏亦谆谆教诲:“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临证指南医案·便血》)。刚药合脾脏之性,刚药苏脾法是指运用刚药健脾通阳,恢复脾阳,治疗脾阳虚病证的治法。《临证指南医案·便血》言:“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此法多选平和之刚剂如平胃散、参苓白术散等。

劫胃水法

劫胃水法是叶天士临证常用之法,此法承罗谦甫、王肯堂,《叶天士晚点方案真本》载:“昔王损庵以刚药劫胃水湿。”“胃水”是指脾、胃、大肠、小肠的寒湿、水饮之邪,劫胃水法是使用刚燥之药温脾燥湿,劫夺寒湿、水饮之邪的治法。为何称作“劫胃水法”?名医何绍奇解释是因为病由湿起,而患此证者又由口腹不节、多饮酒或过食厚味生冷的缘故。因其用药多取附子、干姜、厚朴、炮姜等辛温燥湿之品,故此法乃刚药特色用法之一。其用方多以理中汤、黄土汤等化裁,何绍奇指出罗谦甫治真定总管史候男案所拟之“平胃地榆散”,亦为叶天士劫胃水法所方,笔者观其方药,亦刚剂也。此法与喻嘉言“刚药变胃法”亦多相同之处。

刚柔并用法

刚柔并用,刚中有柔,此叶天士刚剂组方配伍之特色。华岫云谓:“故先生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药,以挽回万一。”纯刚则体虚不受,佐以柔药,刚中有柔,去弊取用。《临证指南医案·吐蛔》载:“肝郁不舒,理进苦辛,佐以酸味者,恐其过刚也。”以苦辛佐以酸,亦取刚中有柔之意。《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载:“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其劫阴,少济以柔药,法当如是。”刚药有劫阴的弊端,配合佐以柔药,能更好地发挥效果。刚剂中常佐入白芍、木瓜、乌梅等柔药。

刚药刚剂之弊

刚药取药性之偏,以偏救弊,然其偏之性,既可疗疾,亦可为伤人也,此刚药之弊。

刚药劫阴

刚药者,辛香温燥之品居多,有伤阴劫液之弊,故不可滥用。叶天士于刚药劫阴之弊,不乏论述,唯恐后学不明,误用伤人。“刚热之补,畏其劫阴,非法也”(《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纯刚恐伤阴液”(《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乱投破气刚药劫阴”(《临证指南医案·调经》),指出刚药有劫阴之虞。“况平素忧郁,气滞血涩,久耗之体,不敢纯刚,防劫液耳”(《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平昔液衰,难用刚燥”(《临证指南医案·呕吐》)、“谓阴伤不受桂附刚猛”(《临证指南医案·产后》)、“液亏不受桂附之刚”(《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桂附辛热刚猛,即犯劫阴燥肾”(《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言阴虚液亏不宜用刚药,妄用会加重病情。上述皆叶天士不厌其烦之述,阐明刚药劫阴最当谨记。

久病入络不宜刚

久病之疾必入络,延及血分,若用刚药、刚剂恐其劫烁阴血,于病无益,反致损伤。《临证指南医案·痰饮》载:“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久恙入络,药不宜刚。《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载:“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明言久病入血络,断不可用刚药。

胃不耐刚

脾体阴用阳,胃体阳用阴,二者秉性迥异,胃为阳土,以阴为用,胃腑喜柔而恶刚,《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载“阳土喜柔偏恶刚燥”,并谓“此刚补不安,阳土不耐辛热矣”。《眉寿堂方案选存》则言“胃为阳腑,刚燥须忌”,指出刚燥之药为胃腑所忌用。胃腑不耐刚,非不用刚,指不可久用,防其耗伤胃阴。

肝病忌刚

肝为刚脏,忌用刚药。《临证指南医案·痢》言“肝为至阴之脏,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肝脏相火内寄,不可用纯刚燥热,此叶天士发仲景乌梅丸之用意。《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载“经旨谓肝为刚脏,非柔不和。阅医药沉桂萸连,杂以破泄气分,皆辛辣苦燥,有刚以治刚之弊,倘忽厥逆瘛瘲奈何”,《临证指南医案·疝》载“肝体本刚,相火内寄,一派热燥药饵,以刚济刚,竟有缺折之虞”,以刚济刚,伤及肝阴、肝血,最易煽风动火,导致厥逆瘛瘲。

产后忌刚

产后血虚体弱,不耐刚剂攻伐。《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载“产后刚药难用”,《临证指南医案·产后》言“然产伤先伤真阴,忌用桂附之刚”。产后多虚,刚药辛燥恐耗血伤阴。《眉寿堂方案选存》载“然产后损伤,古人远刚取柔,使有情生气日泰,理体可以却病”,指出“远刚取柔”为产后理体却病之大法。

叶天士于刚药、刚剂之用上承诸家,下启后学,叶案中对于刚药的治法方剂、应用禁忌等有着详细的论述。刚药、刚剂是叶天士学术特色之一,对于体悟叶天士经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张恩树临床运用角药

 (2018-04-06 13:13:11)[编辑][删除]


   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在临床应用中可起到减毒增效之作用。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张恩树为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其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擅长治疗内妇科杂病。张恩树在临床

常运用角药治疗内科杂病,现整理举例如下。

咳嗽——鱼腥草、生黄芩、野荞麦根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生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野荞麦根酸苦,性寒。可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用治咽喉肿痛、痈疮、瘰疬、肝炎、肺痈、筋骨酸痛、头风、胃痛、细菌性痢疾。张恩树称此角药为治疗咳嗽的“三板斧”,不仅对外感咳嗽疗效显著,对内伤咳嗽,只要予以局部、整体兼顾,在此组“角药”的基础上加味,寒热清补,用之亦多能获得明显疗效。常用量:鱼腥草15克,生黄芩10克,野荞麦根15克。

肺癌——猫爪草、白花蛇舌草、露蜂房

猫爪草甘辛、温,性平,归肝、肺经。功用解毒,化痰散结。主治瘰疬、结核、咽炎、疔疮、蛇咬伤、疟疾、偏头痛、牙痛。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露蜂房味甘、平、有毒。可祛风止痛、攻毒消肿、杀虫止痒。用于治疗风温痹痛、风虫牙痛、痈疽恶疮、瘰疬、喉舌肿痛、痔漏、风疹瘙痒、皮肤顽癣。张恩树认为治疗肺癌应辨证用药,配合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疗效更甚,临床注意顾护脾胃,扶助正气。常用量:猫爪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0克。

胃溃疡吐酸——乌贼骨、大贝母、瓦楞子

乌贼骨咸、涩,微温。入肝、肾经。功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生肌祛湿。大贝母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浙贝母。浙贝母反乌头。瓦楞子味咸,性平,归肺、胃、肝经。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症瘕痞块、胃痛泛酸。三药组合具有制酸的作用,张恩树常用此角药治疗胃溃疡泛酸的病人,收效显著。常用量:大贝母10克,乌贼骨10克,瓦楞子10克。(郭灵龙 杨晓明 杨爱国)

 

转载《角药或对药》
“颈三药”、“心三药”、“湿三药”、“失眠三药”等100多种“三药”也包括“二药”,也可称为角药或对药,是老中医几十年临床经验结晶。在辩证方中,酌情加入“三药”或者“对药”,如同锦上添花,疗效会大大提升。
风寒头痛“风三药”:风药之霸,悍将是羌活。上通下达,无处不到。
羌活、独活两味药再加防风。这三味药拿来泡茶各5-10克,马上头部出汗。独活,独活5克打成粉,泡茶。因为属于膀胱经,羌活发上半身的汗,独活发下半身的汗,防风走周身乃风药之润剂。
头疼,因吹风而得,用风三药。风湿头痛“湿三药”,湿气头痛。湿三药:茯苓、白术往下走。对内湿有效,外湿要表散。藿香、苍术。白术健脾除里湿。而苍术,可以发汗、祛风寒解表湿,藿香、苍术,加藁本上达巅顶。可除风寒湿,是湿三药。
生气头痛“通气三药”。生气,耳朵嗡嗡作响,头就痛,偏头痛。肝胆经堵塞,通气三药--柴胡、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打成粉,又叫解气三药。十年郁闷,耳闭都可以开。善走耳穴、耳窍。
颈椎头痛“颈三药”,也叫通脉三药。颈椎压迫,不治头要治颈。颈三药--葛根、丹参、川芎,各20-30克煮水。加姜枣,松颈三药治颈椎病。
通脉饮:川芎15g、葛根20g、丹参20g。用于活血通脉,以升达阳气。要点:1.症状,患者主诉有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清阳不升为主;2.左手脉下陷脉。
眼四药:公英30g、枸杞15g、菊花8g、刺蒺藜15g。针对眼花,视物模糊等眼睛视物不清的症状,脉实去枸杞。
鼻三药:苍耳子15g、辛夷花15g、通草8g。针对鼻塞、鼻子不通气;不是上越脉均可用。
痤疮基础方:丹参30g、石菖蒲20g、连翘15g、乳香6g、没药6g。
低血压方: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5枚、炙草10g、仙鹤草50~100g。针对患者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萎黄,常年血压偏低;脉象缓弱,沉取无力。
脱发散:高良姜60g、山柰60g、牛蒡子60g、肉桂30g、丁香60g。磨粉,一天2天,一次5g,饭后30分钟服用。患者排除肝肾亏虚者,且舌苔白腻,脉濡,右关郁滞,湿气内停之象。
扁桃体三药:白英30g、青皮10g、威灵仙30g。左关脉弦,实证均可用;虚火上冲,脉弱,舌淡白,则不可用;寒痰用药:三子养亲汤:紫苏子15g、莱菔子15g、白芥子15g。寒痰,舌苔白腻,痰白质黏,脉滑兼紧象,右脉上越,可用之。
热痰用药:贝母12g、枇杷叶30g、全瓜蒌30g。舌红苔黄腻,痰黄绿,质黏腻,脉滑数,右脉上越。
失眠三药:首乌藤30~50g、合欢皮20~30g、炒酸枣仁20~50g。针对平素神经紧张,眠浅易惊,遇事放不下,神经官能症。
思虑过度、元神失养二药:麦冬15~30g、川芎20~30g。平素思虑过度,压力较大的患者;主诉:大多白天困乏,不清醒,不寐,手少阴脉亢盛有力,左寸不足,舌尖红赤。
安神三药:生龙骨15~30g,生牡蛎15~30g,茯神20~30g。针对阳气、心神浮越在外,患者脉浮缓,脉势上越,失眠多梦。
心三药:红参15~20g、红景天20g、银杏叶20~30g。针对胸闷气短、头晕为主,左寸沉取细弱。证属心血失养、心气虚、心阳不振。
胸痹三药:瓜蒌20g、薤白15g、桂枝15g。针对痰饮阻滞心胃,胸阳不振引起的胸闷心慌心悸,背心发冷等,患者舌淡苔白厚腻,寸关部脉濡,兼有紧象,亦可见涩脉,寒象。
耳鸣三药通气散:柴胡10g、川芎12g、香附15g。耳聋不闻雷声,疗效神奇;肝气疏泄不及,左脉弦,耳鸣症在心情烦躁,情志不舒时加重。
乳胀三药:橘叶10g、丝瓜络15~20g、生麦芽20~40g。用于经期前后乳房胀痛、乳腺增生等,生气时乳房胀痛加重,证属肝气郁结,脉弦,双手脉寸关之间有郁滞。
消瘰三药:浙贝15g、牡蛎20g、玄参20g。瘰疬为长在颈部两侧的淋巴结节,一般是数个串生在一起;见瘰疬患者舌质红,阴虚之象,可用之。
肩痛三药:姜黄15g、防风15g、小神经草15g。姜黄入肩活血消淤,防风疏散风寒,伸筋草活血通经;不是极虚弱之人,肩背不适均可用。
郁三药:香附15g、郁金20g、玫瑰花10g。缓解郁闷之药,用于肝气不舒、心情压抑者,见左关郁滞、齿痕舌;若肝血不足,则加滋补肝肾阴血之药,顺其性、养其真。
熄风三药:天麻15g、钩藤15g、山茱萸15~30g。熄肝风,用于肝肾亏虚,导致肝风内动者,见头晕目眩,耳鸣耳痒,四肢微颤,左脉浮弦,左尺不耐重按。天麻、钩藤平息肝风,山茱萸收敛肝肾之气。
胸三药:木香15g、枳壳12g、桔梗12g。用于中焦升降失常,右关郁大,心胸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哮喘、胸闷、胃胀等;此三药为理气之品,用久则耗气,可酌情加补气之品。
胃三药:黄连5g、干姜8g、蒲公英30g。针对寒热错杂、气机不通引起的胃痛,心下痞满等,胃部不适、舌苔黄厚、右关大。
脾三药:山药30g、芡实15g、炒苡仁30g。山药补脾阴,芡实收敛脾气,炒苡仁健脾祛湿,用于平素脾不健运,脾胃虚弱,脾阴不足,右关沉取细弱,舌淡苔白舌面有裂纹者;若舌面裂纹较多,或舌苔剥落者,可去苡仁加白扁豆、沙参等。
胆火三药:柴胡10g、黄芩10~20g、龙胆草3~5g。凡因少阳胆火引起的口干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厚等,左关浮取弦。
浊苔用药:草果10g、知母10g、槟榔15g、厚朴10g。舌苔腻如积粉,刮之不去者,症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臭,舌红苔浊腻,平素头身困重,眼睛浑浊,脉粗涩,湿浊交阻者;
金水相生二药:玄参20g、知母10g。右脉上亢,左尺不足,金不生水,肺气不能下滋肾水,故肺气虚亢,肾阴不足,脉细数。常见喉咙干燥、咽喉红肿、干咳等。
开胃三药:木香15~30g、山楂20~30g、炒麦芽20~40g。食积或其他瘀滞引起的纳食不香,食欲减退等,可用开胃三药,右关尺郁滞,舌苔厚腻。
中郁二药:王不留行20~40g、香附12~30g。左关郁滞,无论有形之邪或无形之气滞皆可用之。
糖尿病二药:玄参15~30g、苍术10~15g。糖尿病人或易得糖尿病者舌苔厚而燥,如细小砂粒般分布在舌头表面,可从舌苔的细小裂纹中看到舌面;舌苔厚说明体内湿气重,苔燥布满细小裂纹,阴分不足的病机。
腰痛四药:杜仲30g、寄生20g、川断20g、猪鞭3条。杜仲、川断、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猪鞭疏通腰部神经。
腰湿三药:生白术20g、干姜8g、茯苓20g。寒邪水湿滞留腰部,腰部困重、肾阳不足、舌淡苔白。
前列腺炎三药:白芍40g、苡仁30g、冬瓜子20g。白芍利尿破阴结,苡仁清热利湿,冬瓜子健脾利湿升清阳;脉势下陷,脉弦,苔厚,湿邪淤血郁滞下焦引起的前列腺炎;淤血显著者加蒲黄、乳香、没药;湿热明显者加大血藤、败酱草等。
督脉三药:乌鞘蛇20~30g、狗脊15~20g、鹿角胶15~20g。督脉不升,可见腰脊疼痛,手指背面青筋显露;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不畅,清阳不升则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畏寒怕冷,背部尤其怕冷畏风;左手为阳,为背;右手为阴,为腹,故督脉不升,左手脉多为下陷之势;
腹三药:苍术15g、鸡矢藤30g、枳实10g。针对长期久坐,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犹如游泳圈者,右关尺郁滞,舌根部苔厚腻;
引火汤:玄参20g、巴戟天15g、茯苓15g、五味子5g、麦冬15g。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冲,症见扁桃体肿痛或发炎、失眠多梦等,脉势上越,脉细数、左尺细弱,舌红少苔,阴虚者。
暖宫三药:小茴香5g、干姜6g、肉桂5g。用于下焦寒邪阻滞胞宫或肝经引起的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宫颈囊肿、男子睾丸或龟头冷痛等;肝寒者指甲青白,指甲盖血色淡白,膝盖发凉,关尺部脉弦紧;
补肾阴三药:墨旱莲15~20g、女贞子15~20g、制首乌20~30g。适用于湿热内阻、血脂血粘稠度较高或脾胃虚弱又存在阴分不足者。
水肿三药:益母草15g、黄芪30~50g、川芎10g。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水肿,水液代谢需要肺脏通调水道,肝脏的疏泄水液,肾脏的气化排泄;益母草活血利水,川芎活血祛瘀助肝疏泄水液;黄芪补肺气,助肾之气化,疏布水液;水肿,脉势下陷,右寸不足,脉搏跳动不甚有力,尺部郁濡,舌质紫暗。
脱肛二药:黄芪30~80g、防风10~15g。用于中气下陷,升提无力引起的脱肛,脉势下陷,脉虚弱者。
便溏方:羌活5g、独活5g、防风8g。大便溏稀,不成形,脾虚湿重,舌苔白厚,脉势下陷。
痔疮乙字汤:大黄10g、黄芩10g、柴胡6g、升麻6g、当归20g、甘草8g。右脉上越,浮取郁大有力,右关尺郁滞的痔疮者;下焦瘀滞明显者,加地龙、猪蹄甲。
膝盖用药:鹿衔草30g、透骨草20g、小伸筋草15g,合养筋汤(白芍20g、生地黄15g、酸枣仁20g、麦冬10g、巴戟天15g)。鹿衔草、透骨草、小伸筋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治疗膝盖风湿疼痛,膝盖积液有奇效;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引起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曲伸不利的患者可配伍养筋汤,标本兼治。
急性偏桃体炎三药;威灵仙30g、白英30g、青皮10g。
心三药:红参、银杏叶、红景天。
肝三药:柴胡、白芍、当归。
脾三药:山药、芡实、苡仁。
胃三药:芦根、竹茹、葛根。
肺三药:麻黄、杏仁、甘草。
肾三药:附子、龙骨、牡蛎。
治胃四药:黄莲黄芩干姜半夏。
肾四药:杜仲、桑寄生、川断、川牛膝。
脾湿气化三药:葛根、白术、木香。
肝郁热四药:柴胡、黄芩、当归、龙胆草。
眼花二药:枸杞子、菊花。
眼干痒二药:蒲公英、白蒺藜。
白睛溢血二药:桑叶、生麻黄。
耳鸣三组药:第一组,重镇三药:龙骨、牡蛎、磁石。
第二组,通气三药:香附、柴胡、川芎。
第三组,通窍二药:通草、木贼草。
鼻三药:苍耳子、辛夷花、通草。
通鼻四药:苍耳子、辛夷花、通草、白芷。
口苦三药:柴胡、半夏、黄芩。
口臭三组药:第一组:射干、马勃。
第二组:竹茹、麦芽、谷芽。
第三组:猪甲、火麻仁、艾叶、苦参。
牙痛四药:麻黄、大黄、薄荷、甘草。
咽三药:荆芥、蝉蜕、僵蚕。
喑哑二药:凤凰衣、木蝴蝶。
颈三药:葛根、黑豆、生牡蛎。
背三药:防风、姜黄、小伸筋草。
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
胸五药:枳壳、桔梗、木香、瓜蒌、薤白。
乳胀三药:橘叶、牡蛎、丝瓜络。
胃胀三药:枳实、枳壳、通草。
开胃三药:木香、山楂、鸡矢藤。
脾胃三药:黄连、干姜、延胡。
少腹三药:蒲黄、五灵脂、小茴香。
腰椎间盘突出五组药:第一组:杜仲、川断、寄生。
第二组:黄芪、黑豆、青风藤。
第三组:党参、猪鞭。
第四组:鹿含草、伸筋草、透骨草。
第五组:狗脊、鹿角片
附加组:蜈蚣、土鳖虫、竹茹30g。
腰三药:杜仲、川断、寄生。
阳痿三药:蜈蚣、淫养藿、鹿角片。
遗精三药:白术、芡实、苡仁。
腰湿四药:白术、茯苓、干姜、甘草。
前列腺三药:白术、冬瓜子、苡仁。
润肠三药:杏仁、郁李仁、火麻仁。
通肠二药:火麻仁、猪甲。
通肠六药:火麻仁、猪甲、苦参、艾叶、鸡矢藤、红藤。
通肠八药: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鸡藤、红藤、金荞麦。
痔疮三组药:第一组:乙字汤(大黄、黄芩、升麻、柴胡、当归、甘草)
第二组:猪甲、炒苡仁
第三组:黄芪、地龙
阴痒三药:丹参、菖蒲、蜈蚣
排尿酸三药:土茯、萆薢、威灵仙
气化膀胱四药:薏苡仁、泽泻、羌活、独活
膝三药:鹿含草、透骨草、小伸筋草
膝四药:薏苡仁、木瓜、白芍、牛膝(治膝关节积水)
养筋五药:白芍、麦冬、熟地、酸枣仁、巴戟天
治痹三药:黄芪、当归、鸡血藤
抽筋二药:淫羊藿、小伸筋草
脚肿三药:黄芪、益母草、川芎
眠三药: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
通脉四药:葛根、川芎、丹参、当归
升督三药:狗脊、土鳖虫、鹿角片
升督四药:鹿角、狗脊、葛根、土鳖虫
升督五药:鹿角、狗脊、葛根、土鳖虫、乌梢蛇
郁三药:香附、郁金、玫瑰花
郁五药:枳壳、桔梗、木香、香附、郁金
郁六药:枳壳、桔梗、木香、香附、郁金、玫瑰花
升肝脾三药:升麻、柴胡、生麦芽
升降出入四药:枳壳、桔梗、木香、炙甘草
升清阳四药:白术、冬瓜子、葛根、柴胡
降压合剂一:熟地、茜草、苦丁茶(用于水不涵木)苦丁茶是四川都江堰产的苦丁茶砖
降压合剂二:穿破石、丹参、豨签草(血瘀性高血压)豨签草最好是十堰市的野烟豨签草
中空三药:竹茹、芦根、苏梗
湿疹三药:杏仁、白豆蔻、苡仁
风六药:羌活、独活、防风、荆芥、川芎、柴胡
肥三药:鸡矢藤、苍术、川芎
治痹三药:黄芪、当归、鸡血藤
治瘢二药:桔梗、土大黄
小儿退热三药:竹茹蚕沙陈皮
痛风三药:猪甲、鸡屎藤、炒薏仁
息肉四药:乌梅、威灵仙、炒苡仁、白僵蚕
痤斑四药:丹参、桂枝、乳香、没药
化瘀四药: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
癌瘤五药:灵芝、扣子七、蚤休、沉香、穿破石
白癜风四药:首乌、乌梅、补骨脂、墨旱莲、丹参、槟榔饮:丹参、菖蒲、枇杷叶、槟榔
清理五药:桔梗、枳壳、木香、栀子、淡豆豉
治痒六药:威灵仙,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
藏精六药:附子、龙骨、牡蛎、杜仲、川断、寄生
养真六药: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桂枝、枣仁、龙眼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