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验案一则

(2022-10-09 13:52:44)


时间:2021-12-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齐立聪

患者刘某,女,52岁,2020年3月9日初诊。患者于10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经西医治疗后好转,后又多次因劳累、焦虑等因素反复发作,持续10年之久,近两周因家务劳累再次出现心悸、气短、胸闷。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由于西药治疗一直无明显好转,准备做射频消融手术,由于害怕手术风险,遂至天津市蓟州区中医医院赵宗河主任医师门诊求诊。

刻诊:心悸、气短、胸闷、多汗、夜间睡眠差。查:血压90/50mmHg;窦性心律40次/分;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早二联律。舌质淡暗,少苔,脉细结代。一诊辨为气血虚弱,心阴阳两虚夹瘀,心阳虚弱故见气短,心阴虚,血不养心,则心不藏神,故心悸、寐差。心气虚不能行血,血瘀气滞故见胸闷,气虚不摄津,故见多汗。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方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加味。组方如下:炙甘草32g,桂枝24g,生地黄60g,党参16g,麦冬20g,阿胶12g(烊化),火麻仁20g,生姜16g,大枣10g,生黄芪50g,丹参15g。纳入10味药(除阿胶),文火慢煎30~40分钟,共煎两次,共取汁450ml,另用黄酒烊化阿胶12g,分三次分别兑入150ml药汁中,温服。早、中、晚各一次。

二诊:2020年3月16日,服上药3剂后心悸、气短、胸闷症状明显好转,服7剂后诸症皆平,出汗不多,夜寐安。查血压为110/70mmHg,窦性心律74次/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早。继服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

按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该患者患病已久,气虚血弱,心动悸、脉结代,舌淡少苔,均为气血虚弱、阴阳两虚之象。重用炙甘草为主药,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党参益心气,补心阳,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养心血,滋心阴,桂枝通心阳,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黄酒通利血脉,重用生黄芪补气止汗,丹参活血祛瘀。该方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腻滞,通阳而不伤阴,补气而又行血,此其配伍之妙。

此病案收效甚捷,为始料未及。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剂量不同,此病例处方用量按照仲景时代剂量用药,比一般方剂书中用量较大。按现代方剂书记载,炙甘草汤剂量一般为:炙甘草15g,桂枝9g,生地黄30g,党参6g,麦冬10g,阿胶6g(烊化),火麻仁10g,生姜9g,大枣6枚。赵宗河治疗此病例时,剂量是按照《伤寒论》原方,取汉代一两折算法,一两折为8g,一升折为18~30g,故用量较方剂书偏大。这或许是能收到奇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煎服法不可忽视。《伤寒论》原文记载:“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这里清酒的作用不可忽视,日三服是为了使药效发挥到极致。赵宗河以黄酒烊化阿胶,纳入药汁,故能助药效,达到通利血脉效果。

总之,在辩证准确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伤寒论》原方剂量和煎服法使用,往往可使全方发挥良好效果。(齐立聪  天津市蓟州区中医医院)

炙甘草汤:古代急症用方

 (2022-10-29 10:10:1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翟惠奇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主治“心动悸,脉结代”,然而对于其具体应用指征,《伤寒论》之描述并不详细,现笔者试探究炙甘草汤的应用指征,为临床提供参考。

《伤寒论》第177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组成。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亦有两条分别引自《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的条文,分别是“《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其方剂及煎煮法同《伤寒论》。

炙甘草汤方适用于里证,阳证,虚证,寒热不显而略偏于热,津血不足而不兼有瘀血、水毒及食毒,心悸,脉律失常。然于临床应用时亦可兼有表证,或者说患者虽有表证,然并见脉结代,心动悸之症状,先以治此,次治表证,或表证与此证同治为宜。

此外,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记载可知,炙甘草汤所主之症状偏于虚性症状,患者体质为虚弱型,如身体瘦弱,面色偏萎黄,食欲不振,眠差等疲劳消耗性症状者,所以炙甘草汤是一首具有强壮补益作用的方剂,并具治疗心律不齐之效。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在《经方使用手册》中提到此方是“古代的止血强心强壮剂和急症用方,经典的滋阴方,适用于以羸瘦肤枯、贫血、脉结代、心动悸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除此之外,笔者于临床中发现此方加附片、补骨脂等药物后可具有阴阳双补的作用。

曾治一患者,某女,34岁。体格瘦弱,肤色偏黄,精神疲惫,声音低弱。主诉食不下,眠差,入睡难。证见月经尚正常,易腹泻,怕冷,手脚凉,有时心悸。舌淡红明亮,脉细弱,三五不调。与炙甘草汤去麻子仁加淡附片、酸枣仁、煅牡蛎、补骨脂、茯苓,6剂。服药2剂后,睡眠明显好转。服完第4剂,胃口好转,睡眠基本正常,无腹泻,不怕冷,不心慌。6剂服完,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临床中应用炙甘草汤,患者不必见心动悸,但均见脉律异常,或结代或三五不调不等均可用之。此外,炙甘草汤虽常用于心律失常类疾病,但不仅限于此类疾病,诸如口腔溃疡、痹症、贫血、失眠、肺结核等均可用之。因炙甘草汤中有生地,且剂量较大,故在应用时当遵循张仲景之说加用酒煎,否则多有致腹泻之弊;方中麻子仁含有油脂,本有腹泻患者用之时则多代以枸杞子或去之,效果亦无影响。(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

炙甘草汤加减治厥证

 (2024-08-09 05:08:31)[编辑][删除]
炙甘草汤加减治厥证
摘自2024-8-8中国中医药报
杨笛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
厥证是一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症,轻者短时间可苏醒,病情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多种病因均可导致晕厥,如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等,病因复杂,预后较差。笔者运用经方治疗厥证,收到良好效果,现将验案整理分享如下。
范某,男,54岁,2023年3月18日初诊。主诉:心悸、晕厥反复发作1年,消瘦乏力2个月。患者从1年多前开始反复出现心悸乏力,多次晕厥,1年内曾晕厥3次,每次持续几秒,无二便失禁,近2个月出现明显消瘦,乏力到需要人搀扶,头晕,稍活动即心悸,伴四肢麻木,进食少,大便干燥,3日1次。小便正常,睡眠差。曾行全身CT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能、血脂血糖亦未见异常。血压95/60mmHg,心率110次/分。刻下:面色萎黄而虚浮,语声低微,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100g/L,红细胞数目2.2×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142.6fl,血小板数目121×109/L。建议患者完善动态心电图。
诊断:厥证(血厥虚证),心悸(心血不足)。
治则:益气滋阴养血,通阳复脉逐痹。
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20g,人参片(另煎)10g,桂枝15g,麦冬15g,熟地黄30g,阿胶(烊化)5g,生姜10g,大枣20g,火麻仁15g,黄芪30g,木香10g,当归15g,肉苁蓉片15g,制何首乌10g。5剂,水煎服,日1剂。维生素B12,0.5mg,每周2次肌肉注射。
3月25日二诊:患者仍觉有手麻,肢体麻木有所减轻,便秘略减轻,但仍费力,乏力有所改善,饮食略有改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守上方加酒大黄10g以通便。6剂,水煎服,日1剂。
4月3日三诊:患者诉乏力减轻,已可自行走路散步,平日略怕冷,手脚凉,手有点麻,肢体麻木已有所改善,大便费力、不干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守上方加当归15g、赤芍15g、细辛3g、通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4月12日四诊:患者诉手脚凉减轻,但腿有时仍凉,手脚麻木明显减轻,乏力明显改善,说话底气明显增加。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血压110/70mmHg。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数目3.34×1012/L,血红蛋白浓度130g/L,红细胞压积38.2%,平均红细胞体积114.4fl,血小板数目164×109/L。贫血已基本纠正,守上方加土鳖虫10g以加强通经活络之功、淫羊藿15g以温阳。7剂,水煎服,日1剂。
后患者以上方巩固1个多月后自行停药,7月5日来复查,已如常人,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自述已能正常工作,饮食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数目5.54×1012/L,血红蛋白浓度164g/L,红细胞压积50.1%,平均红细胞体积90.4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9.6pg,血小板数目169×109/L。
按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证有虚实之分,根据患者舌淡,脉细弱无力,面色萎黄虚浮,声音无力,考虑病性为虚。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虚不能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昏厥。故辨证为血厥虚证。心悸不宁,为气血亏虚不能鼓动心脉,故用炙甘草汤加减以滋阴益气养血、通阳复脉逐痹。《名医别录》言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以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佐桂枝、生姜辛温通阳,振奋心阳,通血脉。患者进食较差,故又加用木香以醒脾,补而不滞,气血亏虚日久,导致患者肠道失润,故加用制首乌、肉苁蓉以润肠养血。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加用黄芪以补气升阳固脱。《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主治营血不足、寒凝经脉证,患者三诊补充平日手足凉、手脚麻木症状,结合脉象,考虑为血虚营气不足,阳气亏虚不能推动荣养四末,正如金元时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言:“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治无形之邪热痞证

  (2024-08-05 08:28:43)[编辑][删除]
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治无形之邪热痞证
摘自2024-8-1中国中医药报
大黄黄连泻心汤乃仲景公所制,是针对伤寒热痞而作的正治之法。在《伤寒论》第154条中论述的只有两味药,即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后世人等觉得应有黄芩,关于此论另论。但是由于仲景公又多述了第164条之论,这使得该方在5个泻心汤中的地位就突显了出来。反复强调的意义何在?这对于惜字如金的仲景公而言,此间深意可想而知。该方与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的具体情况而制定,虽有心下之痞证,但是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之调和阴阳而治心下痞气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讨论痞的形成。《伤寒论》第151条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未言何病,先述其脉,见之脉浮而紧,是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当以汗解,而反用下法,致使邪气入里,使脾胃之气受伤,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致使气机痞塞,遂成痞证。心下虽然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内无有形之邪,只是脾胃的气机壅滞,故云“但气痞耳”。
《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本条仲景公只举一脉一症,把热痞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情以及证候特点概括出来,一语道破天机。该条又是以脉论病,“其脉关上浮者”何解,关脉候脾胃,浮脉主阳热,而阳热之脉仅见于关上,只能说明中焦有热。“心下痞”说明痞在心下。心下即胃脘,又称脘腹,为中焦之部位,属脾胃所主。脾为阴脏,其气上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心下之位,正是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而今邪陷气结,阻滞了气机的上下升降,“心下痞”就此而成。本证虽无实邪,但有热结,热扰于心则可见心烦;热灼而口干、口渴,舌红苔黄;热迫而血动则致成吐血、衄血之恶证。责任却只是伤寒误下,但邪入里后果严重。
使用方法
讲到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得不讲一讲该方的使用方法,因为这是细节,而细节往往不被重视,但又关乎成败。本来由于该证是伤寒误下而成,大黄、黄连二药苦寒而气味厚重,煎煮之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之功,若取煎煮之法,本因泻下而得,今又泻下,患者何以堪负,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故此应用该方应切记用滚开的沸水浸泡一会儿,绞汁即饮,取其气,薄其味,利于上部无形之邪热清散。仲景公用药之精妙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的典范。
药物组成中当无黄芩
关于有无黄芩的问题。林亿曾于该方后注,云:“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更有以《金匮要略》中泻心汤里有黄芩为证。对此论点笔者不敢苟同,仲景公并没讲“加附子也”一句,况且只是推断,不能因附子泻心汤中有黄芩而妄下此论,临床实践才是最重要的论证。仲景公乃伤寒大家,严谨得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会多讲的人,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况且临床上只用大黄、黄连二味疗效十分的好,何苦又多黄芩。而黄芩之功用多在肝、肺二经,仲景公不用,也可以作此考虑。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大胆实践作比较,不用在文字上过多纠缠不清。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关乎人们的生死健康,怎么治好病才是根本,不能只靠引经据典。
适用病机
由于该证变化莫测,既可单独形成热痞,又因用药不慎“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形成表里同病,热痞与表证同时存在,此证成时若先行论痞,不仅有郁遏表邪之弊,而且有引邪内陷之虑。此时若用“峻汗”之法,不仅伤气,更使热痞加重,甚或变得无法估计后果。
故此,仲景公强调:“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本已误治,下后复汗是为再误。外邪内陷,入里化热滞于中焦,遂成痞,致使气机运行不畅。而复汗不仅使外邪内陷,表证也多有不解之症,今又恶寒,如此表里同病已形成。但此刻因表证误治,虽有热痞,切不可先行攻痞,使邪陷更深,自宜先解表而后攻里。盖本证之形成,源于汗下失序,正气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故无论原为伤寒或是中风,均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表解之后,仅存热痞,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
但是仲景公论述该证是只有里证;而在《伤寒论》第155条中讲:“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在恶寒的同时未见发热,而同时汗出。阳虚则卫阳不足,温煦失职,故恶寒;开合失司,肌表不固,所以汗出。故亡阳在即,所以加入附子以回阳气。虽说仲景公对证的论述只有三条,既为我们讲述了误治的后果,也提示了杂病形成的机理之一,治病求本,本在何方,其实这就是根源吧。
讨论该方,不能不讲一下清代的唐容川先生,在《血证论》中,先生将该方列为群方之首,对于凡起病急暴,来势凶猛,血出如喷、量多而鲜者多用之。故常用于鼻衄、肌衄、咯血、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等症的治疗。不能不说唐容川先生从根本上发展了仲景公的理论,这也是我们学习和领会唐容川先生学说的着眼点。诚如唐容川先生所云:“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以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止血。”仲景公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渍之”可治无形之邪热痞证,以水煎顿服,可以清泻中焦血中之邪热,直泻血分之火热,以治血中之热盛。由此可见先生才是仲景公的好学生。 (冯向东)
还是不停的有师弟问我学经典之法,我觉得已经说的很详细了,就是忘记你脑子中的一切看经典,他们还是不相信,那就谈谈我是怎么体会到这个方法的吧!
从我认识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开始,一直到我真正乐在读经典之中,走了很多弯路,我不希望后学步我后尘,因此将我的经历简单说说。最开始领会到经典的重要性要很感恩《思考中医》这本书,使我对经典有了从新的认识,同时增长了我的傲慢心,使我感觉很看不起后来的金元医家,于是当时便立志要学好《伤寒论》。可是说是容易,如何能学好呢?以我当时的水平一看《伤寒论》就头疼,不知其所云。出于本能就要寻找帮助,这时有很多老师及师兄介绍了一些《伤寒论》的注家,包括成无己、柯韵伯以及现代的刘渡舟、陈亦人等等,当时有种感觉就是看完一个医家的注解之后感觉自己懂了一些《伤寒论》了,然后看完第二个医家的注解之后对两个医家不同的注解产生了疑问,然后又看第三个的注解之后就更乱了,最后脑子里的知识似乎要爆炸似地,感觉每一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和另一家比较就不知道究竟谁的才是真正的真理。怀着对真理的执着,不停的读注解,当然此时我也经常自己读经典、背诵经典,试着自己对条文进行注解,最后不停的在自己的脑子中注解经典,最后理论越来越大,越来越玄,玄到每一个条文都感觉有无限的深意,自认为自己水平很高,现在看当时的我简直就是一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感觉自己临床水平很高其实全是些没用的理论,玄奥的理论是没办法在与病人短短相处的几分钟的瞬间指导处方的。这中间有个小插曲,那就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火神派”,可以说只要是2007年以前出的书与火神派有关的我全部都拜读过,有很多书是我费很大力气搞到的,而且郑钦安的书拜读了好多遍,后来在自己的临床实践观察和反复的反思中明白大剂量附子并非善法。
   在这样稀里糊涂、似懂非懂的日子了,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的记忆力开始不足以记住以前所学的知识,开始出现了很多知识的遗忘,而且遗忘的速度越来越快,当时的我一天到晚的思考,且总是责怪自己不够努力。这时的我陷入了一个更大的痛苦,那就是考研究生,以我的英语水平根本不可能考上去的(当时我英语三级还在补考),逼不得已只好放弃了半年学习经典的时间专心学习考验资料,尤其是英语和政治,直到现在我也想不通为什么中医的研究生要考英语,而且考研所要考试的中医知识与临床根本就是脱节。半年的时间很难熬,很想静下心来看经典,为了防止我哪天心情好再读经典,我将经典锁起来,努力了半年之后很万幸考入了我校《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终于可以从新看经典了,没想到歇了半年之后再看经典感觉有些陌生,以前的知识感觉回忆起来有些费力,这时的我不知怎么回事,忽然想通了很多事情(现在明白人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是不会开慧的,只有放松之后智慧才会显现,人在紧张的状态所学的是知识而非智慧)。注解《伤寒论》的医家非常的多,而且光是“六经”的实质已经有一百多种解法了,而张仲景的本意只有一个可能。也就是说我们从后世的注解中学习经典的风险是很大的,即这一百多种注解之中最多只有一个人的注解是张仲景的本意,而且如果运气不好这一百多种注解全都错了,那本来就是百里挑一的概率甚至是百里都挑不到一的概率里学习,很有可能努力了一生结果方向错了,最后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走到终点的。因此我选择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借着本来就快全部忘掉的后世注解,将其全部忘掉,同时认识了很多在文献和传统文化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老师,向他们请教《内经》及《伤寒论》的版本及真伪,因为如果版本是假的,我们学的是个伪本那就惨了。然后每晚都抽出一些时间读《内经》及各个版本的《伤寒论》(主要是比较肯定是真本有脉经本、唐本、高继冲本<有叫淳化本的>和宋本),反复读,越读越有感觉,明白当时对张仲景的评价“用思精而韵不高”。经典是用来记叙天地之道的,天地之道至简,现在学中医的总认为理论越玄奥越好,其实越是简单的越接近天地之道,越实用,“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天地之道也。一定注意,要将我们融入经典而不是将经典融入我们,这在我的第一次讲座已详谈。

陈瑞春《全国经方高级研修班》讲座(李小荣整理)


A. 应该尊重仲景本意:

1. 尊重原文:

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一是传统的注释:是原地踏步。二是新潮的研究:60年代以来,走了冤枉路。

千万不要靠读注家:如陈修园的以运气学为主。推荐尤怡、柯韵佰以成无已晚年的《伤寒明理论》。

2。立足临床,着眼疗效。

B. 如何来研究《伤寒论》乃至于中医学。

一.用经典指导临床:用中医思维来用药!

二.临床必须回归经典:

三.把中医学术统一到中医经典上来:

学好三本书《伤寒》、《金匮》、《温病学》——成专家了。

半夏泻心汤——东垣化裁成清暑益气汤。

小柴胡汤——吴又可化裁成达原钦。

叶天士用附子:《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多得是。

C.临床怎样学习经方:经方的病机——抓方规,抓用药的时机。

一.有心求证,临床观察每一个经方的疗效:妇科大名医的“二个散一碗汤: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四物汤。妇科病全包了。四物汤可变20多个方子。

如1当归芍药散:白带多:加利水收涩药:芡实、米仁。不孕:腰痛,白带多,性欲淡漠,体质差,加一点点郁金疏肝及仙茅、仙灵脾。

如2芍药甘草汤:(1)。对平滑肌的疼痛疗效都很好(2)。对经前的头痛、肝血不足的头痛好。(3)。合四妙散:湿热痹证腰以下的疼痛:加点通络的藤类药,很快止痛。赤白芍合药:以10克开始——60克。(4)。合四金汤治肾结石,或合六味地黄丸化石。

二.掌握六经辨证,要定位定性,用伤寒六经来规范临床必须熟读纲领性、辨证的条文、有方有证的条文。百病起于表!用药要抓时机。

1. 外感吊水后坏病才来找中医:辛温解表要注意加化湿。

2. 表证阶段失手应以辛温为主。

3. 老年人、小孩子注意:辛凉为主则陷表失表误表!案如儿童医院住院半个月发烧:小柴胡加葛根、防风;后以健脾益气冲剂(玉屏风加参苓白术散)善后。

4. 小柴胡合茵陈蒿汤治急肝黄疸有表要加透表药。抓住肝胆脾胃的湿热、气滞:加草药如蛇舌草,垂盆草,白马骨2-3再加健胃药。酶下来后最少要吃3个月药。

5. 肝硬化:1同样用上方;2消化吸收功能恢复以后加鳖甲、姜黄、三棱、莪术。3注意脾胃消化功能,能吃能化,易治!用药的时机:肝硬化胃口好,才可加三棱,莪术。

6.三阳转阴的问题:有二种情况下可转:1。10岁以下的小孩;2。第一次来看病的。

三.文献整理差和很远:

1。胃脘痛治肝:叶天士舒肝和胃案很多。

2。皮肤瘙痒:脾虚生风——五味异功能散加风药。

3。口唇肿胀,发裂,口疮:脾开窍于口——五味异功散加胡黄连,竹叶 ,连翘。

D.经方的临床应用:主张西医的病名,中医的辨证!中医要与时俱进,疗效要落到实处!

一.要辨识病机:五苓散的前提:口渴无伤津的现象,气不布津,津不上承,舌质淡白嫩。1。非糖尿病的口渴:加杏仁,桔梗。2。中老年妇女常尿路感染:舌苔白,润,滑者效速。3。前列腺炎,年纪大的配金匮肾气丸,疗效提高。

4。小儿遗尿:要加远志、石菖蒲通阳化气。

5。尿崩症:加桑蛸、芡实、智仁、金樱子中的2-3味。

五苓散的桂:肉桂、桂枝均可。五苓散要嫩末,米汤送服。

二,抓主证:六经主证,病的主证;重佐症;定病性病位,注意重视舌苔!

(一) 结胸证:“正在心下(胃)”。必舌苔黄白相兼而腻方可芩连姜夏合用:如三泻心汤、黄连汤、小陷胸汤。

(二) 炙甘草汤:很不好用!舌苔白而润、舌红则忌用!桂与草=1:2=10克:20克。冠心病不主张单用炙甘草汤,重用活血化瘀药不妥;活血药应少用!炙甘草汤常加黄芪(重用大于15克)薤白、瓜蒌、龙牡、远志、桔络。

(三)  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病更要重舌苔。《伤寒论》少舌苔,要从《温热经纬》中补充。

三.落实病位,落实脏腑,与西医不一致要注意。

四.(一)竹叶石膏汤(定位在阳明)1。鼻咽Ca的好方;2。胃火牙痛;3。血小板低下的牙龈出血。鼻咽Ca的头痛就是阳明经头痛。化疗后口干:加沙参、山药、石斛、元参。胃火牙痛:石膏30-50克,加点茅根及僵蚕、白芷类风药。

(二)胃脘痛:如四逆散合方:寒合良附丸;热合小陷胸汤。

(三)结合定性:表里寒热虚实,从纵横上下表里多层面多角度的辨证!

五.深究方规,抓住主方:(经方的病机一方规)

1. 方规:不论经方时方,是方剂的规律。君臣佐使的规律;每个方子的方规清楚、抓位方证(病机证候)。

2. 药物的性能和主治要明白。小柴胡汤是和肝胆脾胃之方。

3.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变了25个方——当归四逆汤:温通血脉。(1)痛经百分之百是血虚肝寒或则肝血虚寒!不是瘀血!!寒凝则血滞而痛!用当归四逆汤!重则加吴萸!一剂知二剂已!轻者生姜红糖汤。(2)寒厥乌鼻证:当归四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3)早期脉管炎:合四妙勇安汤。

4. 更年期综合征:武警医院妇科主任1周愈。柴胡加龙牡汤合甘麦大枣汤。

5. 提高疗效:(1)真武汤:用后人没劲,疲乏得很,气上不来,故用参芪真武汤!(2)半夏泻心汤:故加木香、只壳、厚朴、陈皮中的2味,湿热证一定会阻滞气机!(3)桂枝甘草汤《医案金鉴》化成参桂保元汤。

6. 经方非常规范,不要乱来,不要乱加药(拿不准的)必须抓住方规——主证,融为一体!

7. 用经方的2派:原方原量:崇古遵经不越雷池一步。加减活用:思维,理念要正确。

六.代裁经方,扩大运用:

(一) 经方运用:师其法不泥古,《伤寒论》不能光看到其规范的一面,《伤寒论》有其灵活的一面,如类方。呆板固执者学不好《伤寒论》!吴鞠通:“医之所病,病道少”!

1. 经方本身的化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1)桂枝汤的加减:a颈椎增生:加葛根20克、姜黄、防风;b加附子汤救误很好!原方。春扦淋雨感冒,羌活类2剂自行抓药误汗大出恶寒案。C麻桂各半汤:荨麻疹(风寒郁遏在表)。d柴胡桂枝各半汤:荨麻疹.附1.荨麻疹我只用了方:c.d和柴胡温胆汤加防风,路路通疏风药1-2味!附2.牛皮癣3例:用当归拈痛汤!原方加一点点祛风药,不要用凉血药!要吃3个月,6个月,一年;当归苦参很重要,等量用10或15克。

(2)小柴胡汤:调和表里、阴阳、气血、脾胃、寒热,用的频率最高。小柴胡汤的变局实在太丰富了!《伤寒实践论》中用四逆散+小承气+理气药3剂治急性胰腺炎!用平胃散化湿——苔变薄。

(3)《伤寒论》中寒温并用的方效果都很好也很好驾驭!

(4)治肿瘤:不用一味抗Ca药,放化疗术后的病人一大把!a.80多岁食道Ca放了支架:黄连温胆汤.b.消化系统Ca:辨证用药+片仔癀(按说明服量).C.肺ca:三七3-5克一次,白芨20-30克一次,天天吃或交叉吃.炆1小时再瘦肉煮半小时加酱油或盐。附1:肺TB空洞:三七、白芨效果百分之百有效,3个月。附2:活血化瘀药我首选田三七粉一日3克。常用于肝硬化出血。附3:我们治人:胃口,饮食!

二.经方与时方的合用:

这也是与时俱进!三因制宜,方子不能一刀切! 互相补充,增强疗效!

1.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营卫不和表虚证、误表失表!合补中益气汤:气虚明显者。

2. 桂支汤合二陈汤:外感引动宿病,老慢支、肺气肿感冒痰多!

3. 桂支汤合炙甘汤治冠心病心绞痛。加芪参(气虚)+薤蒌+桔络、丹参(少量)。有郁热、有内热的不能用炙甘草汤!

4.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腰以下的疼痛都可以用。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先把湿热清得差不多了,或祛风渗湿外因差不多了,再大量吃六味地黄丸:先扫外围,再炸雕堡!用药如用兵!如腰椎增生,后脚跟痛!属督脉,吃3个月六味地黄丸。

5. 芍药甘草汤合四金汤:尿路系统结石——止痛化石。凡内脏平滑肌的痛:芍药甘草汤;肾盏内的效差;胆结石:小柴胡+四逆散或大柴胡化裁。

6. 胃脘痛首选寒热对方良附丸、小陷胸合四逆散,或再加厚朴、紫苏类。

7. 柴胡二陈汤:慢支体弱,内有痰盛,外有表寒,或合姜辛味。小青龙汤:痰稀薄如水!如痰粘则禁用小青龙!

8. 柴胡平胃散:广东人能吃会吃+空调病。附:空调病:三仁汤;还治阳萎(苔厚便溏)。甘露消毒丹:舌苔厚、盗汗(上半身)。

9. 柴胡温胆汤(不用姜枣):表里肝胆不和,胆胃失和、更年期综合征。姜枣治外感不可少!(柯韵伯:起正汗而驱邪汗)。温胆汤要重视:怪病多从痰着手!温胆汤:失眠、癫痫、帕金森氏综合征、中风流诞:先用温胆汤化痰通络,无诞后再进黄芪活血类!(用药的时机)

10. 柴胡四物汤:既凉血又补血。1。热入血室证;2。月经不调。而参芪四物汤合胶艾四物汤则适合服凉药后或体凉便溏者。

11. 柴胡五苓散:急性黄疸性肝炎。

12. 肾着汤治腰痛不分男女,腰冷腰重。

D.讨论提问:

1. 甲亢:先控制脉率、控制饮食、生津。

2. 五苓散治尿崩症:3-5岁小孩,谈不上肾虚。

3. 小儿遗尿:全部可用五苓散。

4. 单纯性血尿很复杂,很难说是什么病。

5. 甘遂甘草相反不一定,18八要重新考虑。

6. 慢肝不赞成用补肾药!

7. “肝无补法”这一名话是对的!

8. 小柴胡中的人参:有热象的用太子参;无热象的用党参;党参补性不大,不易雍滞,不像黄芪。

9. 广东人冬季发痤疮:五味消毒饮:肺胃湿热的原因。

10.芍药:我认为苦平酸收,我用酸甘缓急。脚挛急(抽筋)加牛夕、木瓜、蚕沙。

11.苓桂术甘汤:治风心、冠心。舌质红要看津液,有津液照样用,舌红少津不能用。

痰瘀同治可止悸

 (2018-04-02 05:20:54)[编辑][删除]


沈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心悸即心中剧烈跳动,惊慌不安,并伴有脉搏参差不齐。分为惊悸和怔忡两大类,类似于西医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快慢综合征等。沈绍功认为止悸治法有治标治本之别。

治标抓痰瘀

因悸发之标与痰浊闭窍和瘀血阻络关系最密,故而抓住祛痰化瘀法,最宜投十味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其主药有人参(西洋参)、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全瓜蒌、薤白、柴胡、海蛤壳、水蛭粉、三七粉等,也可静滴复方丹参针或川芎嗪针。

治本重阴阳

快速型心悸以阴血不足为主,治重滋阴养心,投交泰丸合杞菊地黄汤,其主药有黄连、肉桂、枸杞子、野菊花、生地、当归、首乌、麦冬、琥珀粉等,也可静滴生脉针、参麦针;慢速型心悸以阳气不振为主,治重温阳宁心,投参附汤合阳和汤,其主药有参类、附片、鹿角霜、桂枝、生龙牡、仙灵脾等,也可静滴参附针。

3个辅佐措施

伍清心利尿,增强止悸之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常常移肠,故宜伍以导赤散、石韦散、小蓟饮子诸方化裁,主药有竹叶、石韦、葶苈子、泽泻、车前草、连翘、白花蛇舌草、冬瓜皮子、玉米须、芦根、桑白皮、猪苓等。

伍宁心安神,增加止悸之力。心藏神明,惊悸者常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兼失眠,怵惕健忘,故宜伍以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酸枣仁汤诸方化裁,主药有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灵磁石、炙远志、生龙牡、五味子等。

伍散剂长服,巩固疗效。西洋参粉、三七粉、琥珀粉、冬虫夏草、黄连、肉桂、丹参、苦参、当归、羌活、川芎、石韦。根据病症偏重,调适剂量,共研细末,装入胶囊,1天3次,每次2克,常服安全,可收巩固止悸疗效的目的。

验案

岳某,女,29岁。患心肌炎6年,以频发室早就诊。刻诊:频发心悸、胸闷气短,牵及左腋,夜间更甚,入睡困难,眠后易醒,食纳欠佳、呃逆连连,大便干燥。舌尖红,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弦。血压130/80毫米汞柱,心率66~84次/分,心律不齐,频发早搏,10次/分。

辨证:患者阵发心悸、胸闷气短、舌暗红、苔黄腻,系痰浊中阻,胸阳不展之像;痰阻络脉、气机不通,则左腋隐痛;大便干燥,系痰浊化热、热结肠道之征;痰热阻遏气血、扰于心神,故见眠差。病位在心,证属痰瘀中阻、气机不利。

诊断:心悸(痰瘀互结,心脉失养证)。

治法:祛痰化瘀,活血通脉。

处方:温胆汤化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竹茹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生牡蛎30克,公英10克,刘寄奴10克,生栀子10克,草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仙鹤草10克,泽兰10克,鸡血藤10克。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用2周后,心律变整,偶有早搏胸痛,心悸胸闷减轻,食纳转佳,呃逆减少,苔薄黄。痰湿之证已化,心气不足之证显现,故改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处方如下:太子参10克,苦参10克,丹参3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生栀子10克,刘寄奴10克,珍珠母30克,肉桂3克,黄连10克,夜交藤30克,石韦10克,制大黄10克,车前草30克,野菊花10克,生牡蛎30克。服用30服,早搏消失。

后因工作紧张,偶感胸闷心悸、头晕失眠,时发早搏,上方加天麻、炒枣仁养血安神、清利头目,胸闷时加全瓜蒌、苏木,清热祛痰温通心脉;失眠、便溏时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引火归元;咽痛时加射干、马勃解毒利咽,再服3月。胸痛胸闷、心悸气短消失,夜寐香甜,早搏未发作,腋下隐痛解除,未觉心悸气短,病情稳定,无不适之证。

心肌炎当属中医心悸范畴。本案素体禀赋不足,思虑过度导致心络受损,故发心痹。患者初为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当以祛痰化瘀、疏通心脉为先。以温胆汤理气祛痰,健脾和胃;仙鹤草补益心气,扶正祛邪。候邪实已去,当补虚温通为主,三参饮(党参、丹参、苦参)为上海沈氏女科治疗心律不齐常用方剂,其中太子参易党参,以益气生津;苦参清火利湿,控制心律失常,但药量不能过大,防其伤胃;虚久必瘀,故以活血化瘀之丹参改善瘀血状态,增加血脉运行;制大黄泻热活血,苦寒反佐,防其温燥太过;射干、马勃解毒,治咽圣药;苏木疏通心脉;黄精、仙鹤草补益心气;蒲公英为治疗胃酸胃胀的要药;刘寄奴活血止痛;车前草通利小便,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悸,同时注意心脏病患者低盐饮食,少食多餐。(沈宁)

[转载]山萸肉治脱证效胜参芪——学习张锡纯经验之心得

 (2012-02-18 19:26:17)[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方药集锦

 


张锡纯先生(18601933)是 我国近代一位著名中医学家,他一生脚踏实地、勤于实践,救死扶伤,堪为大医。先生治学严谨,集毕生医疗实践之经验,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容精湛丰富, 在学术上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临床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对脱证的治疗别出心裁,效果卓著,令人折服。笔者认真研读,受益匪浅。
   中医学所述脱证,系病情发展,阴阳气血严重耗损,不相顺接,甚而即将离决之时的综合表现,可表现出神识不清、汗出、肢冷、目开口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 等神气虚脱的严重症候,属临床危急重症。中医临床,自古每每以参附、独参之属予以抢救,而张锡纯于丰富临证之余,细心体味,悟出重用山萸肉治脱之法,可谓 独辟蹊径,颇多成功。
  张锡纯先生对于脱证的认识首先从肝论治。说: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但因肝脏疏泄太过。基于张锡纯先生的这些认识,故在治疗脱证时,主张以敛肝补肝为法则。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痛,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是以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他说: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愚初试出此药之能力,以为一已之创见,及详观神农本经山茱萸原主寒热,其所主之寒热,即肝经虚极之寒热往来也,特从前涉猎观之,忽不加察,且益叹本经之精当,实非后世本草能及也。通过山萸肉治疗脱证屡屡应用及显著效果,张锡纯先生得出结论,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救脱之力十倍于参芪也,并说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并慨叹山萸肉为救脱之圣药,其功用之妙,真令人不可思议矣,可见张氏于临床脱证治疗时对山萸肉的无比厚爱和推崇。
  张锡纯先生的这些结论,不是主观臆断,空泛之谈,而是来之于临床数十年屡次实践中因屡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倾刻之间也。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其治脱医案可谓不胜枚举。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霍乱门中》曾载治疗霍乱暴脱证一病例。刘氏妇,年近四旬,得霍乱暴脱证病因:受妊五六个月,时为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觉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家人急延张氏诊视,证候:适愚至欲为诊视,则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于身将舁诸床,病家辞以不必入视。愚曰: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诊 断:此证若系陈病状况,至此定难挽回,惟因霍乱吐泻已极,又复流产,则气血暴脱,故仍可用药挽救,夫暴脱之证,其所脱者元气也。凡元气之上脱必由于肝,当 用酸敛之品直趋肝脏以收敛之。即所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再用补助气分之药辅之。虽病势垂危至极点,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间处方:净杭萸肉2两、野台参1两、生怀山药l两,共煎汤一大盅,温服方虽开就而药房相隔数里,取药迫不及待,幸其比邻刘翁玉珍是愚表兄,有愚所开药方,取药二剂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钱,遂急取来暴火煎汤灌之效果:将药徐徐灌下,须臾气息稍大,呼之能应,又急煎渣灌下,较前尤明了。问其心中何如,言甚难受,其音惟在喉间,细听可辨。须臾药已取到,急煎汤两茶杯,此时已自能服药。俾分三次温服下,精神顿复,可自动转。此例若初次即服所开之方以治愈此证,鲜不谓人参之功居多,乃因取药不及,遂单服萸肉,且所服者六钱即能建此奇功,由此可知山萸肉救脱之功,实远胜人参
  张锡纯用山萸肉治疗脱证,不只主张用山萸肉,且其于救脱之时常常重用,每每用至二两以上。如张锡纯先生所言,得一救脱之圣药……,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服也。在选药上注明生用且干净去核者,用时务须将核去净,因其核与肉之性相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