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棱:破瘀消积之要药

(2022-10-09 13:49:05)


燕京刘氏

时间:2021-12-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三棱为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味辛、苦,性平,归肝、肾经,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

三棱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气滞血瘀所致癥瘕积聚,由于其有破血之力,故临床医生对其有畏惧心理,一是临床用得不多,二是用量较小,因此影响了其临床疗效。实际上,三棱与莪术一样,虽云破血,只是相对于红花、桃仁、丹参而言,其药力并不是很大,而且用药相对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笔者临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几类病症。

肝脾肿大

三棱辛散苦泄,破血逐瘀,又能行气散结,为治疗癥瘕积聚之要药。癥瘕积聚中,肝脾肿大最为常见。肝脾肿大之积块,布于胁肋之下,多伴胁下胀满疼痛,而肿大甚者,以手触之可及。现代随着B超、CT、核磁技术的进步,本病很容易诊断。导致肝脾肿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治疗均离不开行气开郁,破血散结,故而三棱是为要药。

治疗肝脾肿大,三棱、莪术往往相须而用。至于二者的区别,一般认为,三棱破血之力强于莪术,而莪术行气之力强于三棱。二药相合,互为补充,治疗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效果确实。此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虽坚如铁石也能徐徐消除。”如《景岳全书》三棱散,用三棱、莪术、白术、当归、槟榔、木香相伍,治疗癥瘕痃癖,积聚不散,坚满痞膈,食不下,腹胀。从主治症状来看,与肝肿大、肝硬化十分相似。笔者治疗各种肝病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常用三棱、莪术。基础方药为黄芪、丹参、白术、三棱、莪术、炙鳖甲、煅牡蛎、桃仁等。肝气不畅者,加柴胡、郁金;湿热未净者,加茵陈、凤尾草;肝阴不足者,加当归、白芍;肝区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肝阳不振者,加桂枝、肉桂;血瘀水停者,加蝼蛄、茯苓、大腹皮。经此加减,坚持不懈,疗效可靠。

妇科癥瘕

妇科子宫、附件肿物,包括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良性及恶性肿瘤等,均是三棱的治疗病症范围。本品“能生血中之气,治一切有形之血积”(《罗氏会约医镜》),临床疗效显著,甚至比治疗肝脾之肿大硬化效果还要突出,故本品为妇科临床常用药。如治疗宫外孕,用三棱、莪术、天花粉、丹参、陈皮、桃仁、赤芍、炒蒲黄、香附、公英等配伍。治疗子宫肌瘤,以三棱、莪术为主,加桃红四物汤。而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伴盆腔包块,笔者用本品加入本事琥珀散中,有减轻疼痛,减小肿块体积的作用,疗效满意。

胃脘痞闷

三棱还可消食化积,治疗脘腹胀痛。《日华子本草》云其“治气胀”,《医学启源》云其“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本草纲目》则说其与香附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古人常以此药治疗宿食不消,尤其是治疗小儿疳积。如《御院药方》治疗宿食不消,心腹痞闷,噫气吞酸有木香三棱丸,以本品与木香、枳壳、青皮、川楝子等配伍。《圣济总录》小三棱煎,以三棱、莪术、芫花三味煨干为末制丸,治宿食不消,心腹胀满,呕逆吐酸。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三棱、莪术单用或配伍应用,行气开郁效果很好,远胜于陈皮、青皮、香附、木香等药,故常在治疗胃病时使用,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效果更为突出。笔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喜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心下痞满,嗳气噫气,胀满不适,效果可靠。如兼有脾胃气虚者,常加用黄芪、白术;兼有胃阴不足者,加用石斛、北沙参;对于气滞明显者,加入佛手、陈皮;若胃寒甚者,加高良姜、吴茱萸;对于内有郁热者,加入公英、地丁。结合病理改变情况,萎缩较重者,加入黄芪、当归、三棱;肠上皮化生者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加大公英、地丁用量。3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治疗1~2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再坚持2~3个疗程后,胃镜检查会明显改善。对于轻度萎缩并伴有癌前期病变者,有恢复正常的可能。笔者体会,三棱一药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消积,治疗萎缩性胃炎非常重要,故而是笔者习用之品。

三棱用量成人每日5~10克,或入丸散剂。气虚血枯,正气虚弱,月经过多及有其他出血倾向者慎用;孕妇禁用。(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三棱:利气消积
摘自2023-1-5中国中医药报
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三棱是利气消积的常用药。《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积聚》所载91首方剂中,含有三棱的有30方,仅次于木香(58方)、槟榔(48方)、鳖甲(34方),位居第四,其中以三棱名方者有3首。和我们平时习惯三棱、莪术并用不同的是,该书这部分中用莪术者仅有4方,与三棱同见者有2首,远不能和三棱、木香同用者20首相比。提示木香、三棱可同用于积聚的治疗。《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三棱:“味苦,性平无毒,入肺脾二经。主行气行血,多年症癖如石,能消为水,面裹煨。醋炒用。按:三棱为血中气药,脾裹血,肺主气,宜并入焉。盖血随气上,气聚则血下流,故生症癖之患,非三棱不治,然有斩关之势,虚人忌之。”《玉楸药解》载其“味苦,气平,入足厥阴肝经。破滞行瘀,消积化块。三棱磨积聚癥瘕,善破老血,通经利气,下乳堕胎,止经产心腹诸痛,消跌仆损伤诸瘀,软疮疡痈肿坚硬”,均有理论阐发。

时光荏苒话紫苏

 (2024-07-03 04:20:37)[编辑][删除]
时光荏苒话紫苏
摘自2024-7-1中国中医药报
“时光荏苒”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诗经》中的《小雅•巧言》中有“荏染柔木,君子树之”。“荏染”即“荏苒”。“荏”指的便是紫苏,紫苏的别名很多,包括桂荏、白苏等。叶片单面或双面呈现紫色者为紫苏,古称“桂荏”。叶片呈绿色者则为白苏,古称“荏”。紫苏的生命周期恰如芳草,一岁一枯荣,古人便用“荏苒”来感慨光阴易逝。
紫苏,唇形科紫苏属的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紫苏的叶、梗、子均能入药,苏叶能达表面温中气,苏梗能宽胸利膈,苏子可消痰定喘。
紫苏是药食两用之佳品。江南的夏日,有人喜做紫苏鱼,鲜美无比,汉代张衡在《南都赋》中记载:“苏蔱紫姜,拂彻羶腥。”记述紫苏可去除腥臭味。河鲜、海鲜与紫苏同食的方法历史悠久,元代烹饪专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介绍了一种煮蟹法:“用生姜紫苏橘皮盐同煮,才火沸透便翻,再一大沸透便啖。” 既能增香去腥,又能解鱼蟹寒凉之性。
“香泛紫苏饮,醒心清可怜。”紫苏饮是中国古老的香草茶之一,名列于《武林旧事》的“凉水”条目下。紫苏茎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香气特异,所谓“此物未沾唇,香气已袭人”,故受人喜爱。“紫苏饮子”的做法简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写道:“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
紫苏用盐渍或酸梅卤渍后可当腌菜吃。《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 紫苏也是天然防腐剂,在制作泡菜时放些紫苏叶或紫苏杆,能防止泡菜坛子里出现“起白”的情况。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紫苏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生活中生生不息。(刘姗姗)

瓷上鲜桃亦馋人

  (2024-07-03 04:25:28)[编辑][删除]
瓷上鲜桃亦馋人
摘自2024-7-1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炎夏,大自然为人们献出了“瑶池珍品”——桃子,色泽鲜艳,芳香四溢,丰腴甘甜。此时,翻阅《故宫陶瓷图典》一书,观赏书中所列瓷器上的鲜桃,亦别有一番韵味。
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它总与“仙”“寿”联系在一起,如神话中的王母娘娘蟠桃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情节等,可谓家喻户晓。在民间,人们喜欢用桃来祈福,把寿团称为“寿桃”。自古以来,不少绘画者喜欢将鲜桃绘在瓷器上,不仅使瓷器锦上添花,更以桃赋予瓷器美好寓意,比如图中的粉彩蟠桃纹天球瓶上所绘的图案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雍正年间为我国历史上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之一。这件粉彩天球瓶就是清代雍正年间的瓷器,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其高50.6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17.7厘米,瓶胎体洁白,内外及圈足内均施洁白如雪的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从图片中可见,球瓶外壁以粉彩将桃树描绘得生机盎然,但见桃树枝叶婆娑,红色桃花映照碧翠桃叶,交相辉映,芳菲烂漫。尤其是所结的硕大桃子,挂在枝叶间,殷红闪亮,鲜嫩饱满。有趣的是,绘画者通过艺术形式将盛放的桃花、成熟的桃子同时呈现在一株桃树上,可谓匠心独运。
据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陶瓷图典》介绍,天球瓶因腹部浑圆似天体星球而得名。此种造型始见于明代永乐时期,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烧造该种造型的瓷器。这件粉彩蟠桃纹天球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雍正年间的瓷器制造水平。
民间有“桃养人”之说,并将桃子视为“长寿”之象征,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不仅因为桃子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药用价值。桃子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用。《食经》说桃子能“养肝气”,《滇南本草》称“通月经、润大肠,清心下积”,《随息居饮食谱》认为“补心、活血、生津涤热”,《本草纲目》载“作脯食,益颜色。肺之果,肺宜食之”。由于鲜桃含铁量较高,尤适用于缺铁性的患者。对大病之后,气血亏虚,面黄肌瘦,心悸气短者,常食鲜桃,有良好的补益气血作用。此外,桃奴、桃花、桃叶亦有一定的药用功效。

白蔹

   (2024-07-03 04:30:00)[编辑][删除]
白蔹
摘自2024-7-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清热解毒又散结,
疮疡疗毒效易见。
敛疮生肌防皲裂,
水火烫伤敷之宜。

好一朵茉莉花

    (2024-07-20 05:19:05)[编辑][删除]

摘自2024-7-19中国中医药报
阿香姐的店铺临街,门前摆着两盆茉莉,经主人精心的打理,两株茉莉长得壮、开得旺,素雅的花朵白白香香,从春末夏初一直开到深秋。我每次从她门前经过,馥郁的茉莉花香让人神清气爽。阿香姐听我夸她的茉莉香,心里高兴,常送我一两包茉莉花,爽快地说:“拿去泡茶、薰衣,你一整天的心情都好着呢!”
茉莉的名字繁多,如香魂、没利、末丽、莫利花等。茉莉并不是中华大地的原产物,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后传至印度成为“佛教圣花”,并随佛教一并传入我国。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提及茉莉花。南宋诗人王十朋在《又觅没利花》一诗中,对这来自佛国之花大加赞美:“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
茉莉花朵娇白淡雅,团团簇簇,花香馥郁,可以传播得很远。其香不妖不媚,不恶不浊,可近嗅可远品,可清眼目可醒神智,可解燥热可涤俗气。南宋诗人刘克庄把这种“香”说得贴切,他在《留山间种艺十绝》中云:“一卉能令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一枝茉莉花能令满室生香,炎炎夏日顿觉肌肤清凉。折一枝缀满茉莉花的琼枝置于枕边,梦里满满的清香与清爽。南宋词人姜夔则把茉莉花比作“人间第一香”,诗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自此一语惊人,再也无人可及。
茉莉的花香可用以入药疗病。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茉莉花蒸取,气香味淡,其气上能透顶,下至小腹,解胸中一切陈腐之气。”清代医学家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亦称茉莉花“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熏茶、蒸露”。可见,茉莉花之香不仅可赏可品可入诗,更能理气解郁疗疾病。
小时候,我的母亲在小院里种了一丛丛的茉莉,她善用茉莉花作药方,疗治我们兄妹头痛脑热的小病小灾。一次,我眼红肿痛,迎风流泪,苦不堪言。母亲摘取几朵茉莉花,又采来金银花和小黄菊,一起放入砂锅中熬煮,让我用蒸汽熏眼睛,并将汤汁凉透当茶饮,不消几次,病症渐消。小妹生了色斑,影响美观。母亲打听来小药方,用茉莉花合玫瑰花加蜂蜜调制成膏,每日涂抹患处,疗效甚佳。她还常用茉莉干花蒸油取液,用来做面脂,或用以调制洗浴汤水,润肌肤、养长发。因为茉莉花的滋润,印象中母亲和小妹的面庞总是红润润的,一头秀发乌黑闪亮。
夏秋时节,母亲和小妹还喜欢采花簪花,邻家的婶娘姐妹也跟着她们学,常来采撷几朵白茉莉,簪在发辫间,顿添妩媚风姿,袅袅香风迷人。不由使我想起古人佩戴茉莉花的情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题姜秀郎几间》描述:“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南宋诗人杨巽斋在《茉莉花》诗中云:“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清初文人王士禄在《末丽词》里说得更妙:“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茉莉花,是夏季的小清新、小浪漫啊!
我还想起那首江苏民歌《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以此改编的同题名曲清丽婉约,在夏日的午后舒缓地响起,常让我浮起白白香香甜甜的一帘幽梦。 (山东临沂 刘琪瑞)
马兰花开:夏日草原的紫色浪漫
摘自2025-6-5中国中医药报
马兰花是花,亦是草,草本学名马蔺。马兰、马楝、马莲、旱蒲花都是它的别称异名。
马兰马兰,丛生丛长;不为人贵,开如兰蕙;兰兰幽草,落落紫葩。
马兰花更具药用价值,它浑身是宝,全株有用。根、茎、叶、花皆可入药,清热利湿、止血消肿、抗菌止痛,就连种子也能退烧、解毒、驱虫。实在是荒野之地不可多得的良草益花。(雒 伟)

康熙查问中药异名

 (2018-04-01 05:12:31)[编辑][删除]


丁兆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关注医药,兼涉中西,这为世人所熟知。清初六家之一的查慎行(1650~1727年)曾感叹:“上留心医理,熟谙药性。”(《人海记》)

中药往往有异名,异名令人困惑多。康熙皇帝在用药时遇到了一个美化了的中药异名“金银香花”,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从而专门研究了一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已经54岁了。文献中记载,康熙素有命门真火不足,医方中用到硫黄并服用时日较长。这年的二月份,康熙病发咳嗽、咳痰(吐痰)症,多日不愈。据康熙自述:“朕每年逢大寒季节仍有咳嗽症,今又复发。用西洋大夫裕吴实之冰糖达摩方,但朕服后未见效。”康熙因向宫中御医另寻他药。据此,御医羌国中、王道华、和世亨回奏说,已经为皇上制备好了一种“为除咳去痰所做硫黄花药”,并“取名为肺胸舒丸”:“此药在制作时,用硫黄花粉二钱,金银香花八分(此花加工工艺与硫黄花一样),甘草膏子六钱,冰糖粉四两五钱。将此四种药与西洋大夫所带之温密德喇噶刚地之花露,拌于甘草露内,搅拌成糊状,制成大约重一钱左右扁圆形之药丸,计四十七丸。”

什么是金银香花?康熙皇帝对自己要服用的这种药剂关注有加。他在朱批中直接向御医们发问,而且还是在有所调查之后:“所说金银香花,据查,在《本草纲目》中并无此名,有金银藤,或是金银藤花吧!”其实是因为使用异名,才造成了令人不解的困惑。这一经历在宫廷档案中有记录,后见载于《清宫医案研究》。方中的硫黄花就是硫黄,金银香花就是金银花,但因为使用了异名,所以令康熙皇帝产生了疑问。他在发问之前,还亲自查检《本草纲目》,足见对此事的重视。金银花的原植物名忍冬,金银藤是植物忍冬的别名,所以无论是金银香花还是金银藤花,最终就是金银花。

康熙重视医药,有“医药之系与人也大矣”之训。从追究中药别名“金银香花”这件小事上,也显示出康熙皇帝对医药学持有非常认真的态度,而且也多少旁证了康熙皇帝确实是一位博学而能够称得上“熟谙药性”的皇帝。

中药的异名现象较为普遍,而异名的产生往往也有多种原因。为了避免歧义与混乱,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正名。单说名称,若不深究,似是而非想当然,有时出错很可笑。比如有一种中成药制剂,名字叫作“双黄连”,剂型很多,有合剂、口服液、颗粒剂、注射剂,有气雾剂,甚至还有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粉针剂。它在当今应用很普遍,大家该是比较熟悉了吧,有人还是想当然地出错了。

“双黄连”之中的“双”,就是取自于金银花的别名“双花”。但许多人还是容易对它产生误解,误解往往因为其中的“黄连”二字。“双黄连”的命名是从组成这一成药处方的三味中药——金银花(双花之双)、黄芩(黄)、连翘(连)各取一字组成的。黄、连二字分别对应黄芩、连翘的药名,此处的双黄连,其实与中药材黄连没有任何关系!但有的人就是想当然地认为,这成药中有“黄连”这一味药材。曾看到有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有专家在新媒体上为中药材黄连进行科普宣传,却配上双黄连制剂的图片,真是谬误流传。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应当向康熙皇帝学习,学习他的认真态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丁兆平)

平淡之极乃神奇——读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有感

  (2018-03-05 11:54:27)[编辑][删除]

 


——读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有感


《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氏,实乃先民对中药研究的智慧结晶,历代医家无不奉为药学圭臬。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恩骏教授出身名门,得父兄两代名医亲炙,数十年来勤于临证、著述,学识超然,卓然一方诸侯,近读其新作《神农本草经发微》,先列出《本经》药物重点原文,后主奔主题,该药运用精义跃然纸上,间有家传及贵州前辈效方参夹其中,重点突出,构思巧妙,读来直如一股清风徐来,心头瞬间温润似玉,学本草之枯燥困倦感顿然若失,虽三更灯青,余亦不忍释卷,其中感触颇多,特拈出几味本草学习体会,与同道共享。

白术

石恩骏认为白术甘温为补脾益气之正药,一切脾胃虚损之证皆可以白术补益之。脾土旺则清气上升,浊气糟粕自然下输,故其用也广泛。若对慢性疾病无从下手际,总以健脾为主,方如四君子汤、枳术丸、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缓服,可以调节机体机能,渐渐生出抵抗免疫之力,病即向愈,此为《本经》中记载白术久服轻身延年之佐证。余在多年病房疑难病会诊中也有相同体会,当病机复杂,虚实兼夹,措手无计之时,以健脾益气之法缓缓图治,往往取得良好疗效,其中白术为必用中砥之品。另一些老人、产妇、虚弱病人长期便秘,努挣不下,痛苦不堪,余取补中益气汤重用生白术至30克以上,守方半月,常常清气得升,浊秘得下,神清气爽。石恩骏谓白术炒用健脾燥湿止泻,生用重用则多脂生津液以润肠,诚不欺我,其中妙处,不熟学深思,焉能探得?

孟河医家费伯雄曾云: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这就是我读完《本经发微》白术章后的感想。

石菖蒲

石恩骏谓石菖蒲基本功用实为祛痰化浊,一切痰浊不通之实证均可取用,此为《本经》所旨。他在阐释此功用时谈到痰湿或阻于气道、或痹于肢体经络、或瘀于心络、或蒙闭心包、或着于鼻道、或粘于咽喉、或塞于耳窍、或滞于胃肠,从而引起咳喘、关节痹、胸痹、中风、鼻渊、耳鸣诸疾,临床均大胆广泛运用石菖蒲治疗。现代社会,物产富余,营养过剩的湿痰实证病人比比皆是,一派身重体宽、伸舌厚腻、探脉滑沉有力,石菖蒲大有其用武之地。余在临证中治疗多例神经性耳鸣湿(痰)热阻窍实证,双耳鸣响隆隆、舌苔黄腻,均经西医疗法及中医补脾益肾法治疗乏效,立黄连温胆汤加石菖蒲至15~20克,并合入远志、郁金、胆星、通草等味,往往半月耳鸣减、舌腻退、滑脉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石恩骏的学术思想给我临床很大启发,《本经》原文云石菖蒲通九窍,此三字余认为是重中之重,菖蒲上可达眼、耳、口、鼻七窍,下可至前后二阴窍,且药性平和无毒,实为众药中之引经猛将,用之冲锋陷阵,人体中无处不到、无窍不通。后世不遵经旨,使菖蒲仅沦为芳香宁神之物,良药埋没,诚为可叹!

茵陈

千百年来凡湿热黄疸,无不以张仲景《伤寒论》茵陈蒿汤为主治,虽后世方剂千变万化,茵陈一味始终不移,让人感觉好像茵陈只为黄疸专药,事实却并非如此。石恩骏认为茵陈至春早发,青青郁郁,阳春三月大盛,得肝木之气雄浑,性味苦寒,兼具有芬芳辛透气息,既能疏利肝胆退黄疸,又能透解上、中、下三焦湿(痰)热于无形。木达土疏,可理脾胃土家湿(痰)热壅结,实为湿(痰)热证治本之用药。怪病变证百出种种因湿(痰)而致者俱宜茵陈也。石恩骏在二陈、温胆、滚痰、定痫、贝母瓜蒌散、半夏白术汤等诸多方剂中适时加入茵陈,培土与化痰兼施,清热与利湿并治,运用自如。余精读数次,认为此论颇高,膏粱厚味酿生痰浊流滞脾胃,用茵陈疏利肝胆,脾随肝升,胃随胆降,脾胃为中焦运化之枢,肝胆实为枢中之枢,有此妙品,三焦之湿(痰)何足道哉!本人认为凡是舌苔厚腻特别是黄腻之湿(痰)热病人,均可随证加入茵陈,余所属越地,河道纵横,地卑气湿,自古脾胃湿热病者众多,余在芩连平胃散基础上,重用茵陈30克以上治疗脾胃湿热,屡取佳效,口臭、胃痞、苔腻等症消失很快。茵陈在湿(痰)热病中治疗与前石菖蒲又绝不类同,石菖蒲偏于通,使败痰腐湿从人体孔窍排出,而茵陈偏于清,通过清利肝胆之枢,牵一发而动脏腑,清升浊降,流清源洁。(俞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