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汗代疹”治法临床应用浅析

(2022-10-09 10:55:26)


时间:2021-12-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米贺芝 张英栋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1/1215/16395372096661226_591x224.jpg

•皮肤病发生与汗出障碍密不可分。汗出障碍,邪无出路,人体常常“以疹代汗”,即以皮肤病发作取代正常汗出;治疗皮肤病以汗出恢复正常为重要指标,给邪以出路,这种治法为“以汗代疹”。

•使用麻黄类方时,要有“投石问路”的过程。在辨证准确、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攻邪要速,且要收放自如,不效则加,中病即止。

笔者在临床发现,皮肤病发生与汗出障碍密不可分,因此汗出正常可以作为皮肤病向愈的标志之一。汗出障碍,邪无出路,人体常常“以疹代汗”,即正常的汗出变为皮肤病;治疗皮肤病以汗出恢复正常为重要指标,给邪以出路,笔者将这种治法命名为“以汗代疹”。以下以大青龙汤治疗银屑病验案为例,浅析“以汗代疹”治法的临床应用。

刘某,女,26岁,以“右侧额部红斑、鳞屑6月,加重2月”求治于笔者门诊。

2021年9月16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于6月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额部出现黄豆大小红斑,伴有皮屑脱落,不伴瘙痒、疼痛感,后自行消退,未予重视。2月前红斑面积逐渐变大至大鱼际大小,伴发红、鳞屑、皮下颗粒感,自述不易汗出,吹空调冷气时皮损加重,泡澡得汗后减轻,不伴瘙痒、疼痛。刻下症:精神一般,纳眠可,大便日1~2次,正常,小便偏黄,平日喝水不多,舌淡白,舌下郁,脉浮滑有力,BMI=19.28。

既往史:既往怕冷明显,一入冬便手脚冰凉,夏天不怕热,但冬夏均喜凉食。平素不易上火,不易出汗,夏季也很少汗出,不喜饮水,食生姜后起荨麻疹。

月经史:近2月来月经量较前减少,伴下颌部长痘,痛经,有血块,月经周期规律。

诊断:银屑病。

处方:大青龙汤。麻黄18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生姜9g,大枣6g,石膏24g。

服法:颗粒剂,始服1/4剂,日两次,第一次在早饭后10分钟服用,第二次服药与第一次间隔两小时,服后温覆裹衣被、务求微热微汗。

特别注意:麻黄有“发其阳”的作用,同时有“拔肾根”的副作用,在临床运用麻黄类方时要注意监测“服麻黄五看”——睡眠、小便、心烦、饮食、出汗。即在保证患者纳眠好的前提下,不能出现心烦、小便困难、汗出过多等情况。在麻黄类方使用过程中要多方兼顾,太过与不及均需预防,严密监测“服麻黄五看”,注意及时“刹车”。

9月23日二诊:患者小剂量开始,每日服1/2剂“投石问路”,服完3剂,未出现“服麻黄五看”的不利情况。皮疹颜色变淡,颗粒感减轻,出汗趋势明显,精神、饮食、睡眠均可,大便日1~2次,小便黄减,舌淡白,舌下郁,脉浮滑有力。

治疗方案:继续服用原方加量,1次1/2剂,1日2次,早午饭后。

10月12日三诊:患者服上方7剂,加量后未出现“服麻黄五看”的不利情况。皮损已基本不红,逐渐消退,出汗变得容易,汗量较前略多,精神可,眠可,二便可,舌淡白,舌下郁减,脉浮滑有力。

治疗方案:继续服用原方加量,1次1/2剂,1日3次,早中晚饭后10分钟服用。

10月21日四诊:同三诊症情及方案,未加量,一切均在向好。

10月28日五诊:患者出汗情况明显变好,皮损已完全消退,身体整体变热,现爱喝温热水,且喝水量增多,原来夏天亦不易出汗,现在可微微见汗,且汗出较易,白天较前更为精神,二便正常,月经量转为正常,痛经程度明显减轻,未有血块。方药同前,14剂,日2剂,1日3次,早饭后1剂,午晚饭后各1/2剂,有自觉眠浅易醒时停药。

11月4日回访:诸症均好,皮损未反复。患者于11月3日出现眠浅易醒情况,属“服麻黄五看”中的不利情况,停药后睡眠恢复。

按阳加于阴谓之汗。从汗出状态可以审查机体内部水火之是否在其位、得其量,气机之通塞是否正常,肌表之开阖是否得宜,进而诊断、治疗疾病。凡机体上下阴阳不相合、机体表里气机不通畅,均可表现为“汗出障碍”,或汗多汗少,或汗出不匀,或汗出不缓,或汗出不续等,从整体、汗出、局部三方面审症求因,不拘泥于某一类方药。比如热实化燥的无汗症用大承气汤、增液汤,中焦枢机不利的汗出不匀用理中汤、建中汤,寒湿阻滞导致的上身汗多下肢凉而无汗用防己茯苓汤、散膝汤,均可使汗出正常而疾病得愈。

该患者之“汗出障碍”,病机为腠理寒闭,体内热郁不能发越。整体上看,在外在上寒闭表现为入冬则怕冷、手脚凉,夏天都不易出汗,夏天不怕热,不喜饮水;气不通畅,在里在下热郁表现为小便黄,食生姜后起荨麻疹,月经前长痘。患者素体腠理寒闭,体内郁热,受凉后肌表寒闭加重,进一步加重里之热郁、表之无汗,邪无出路,导致皮肤局部出现“以疹代汗”的结果,发为银屑病。

患者始终只服大青龙汤一方,将息法服用。大青龙汤以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方而成,其麻黄量是麻黄汤的两倍,发汗之力尤峻,加上大剂石膏清解郁热,尤善治疗“不汗出而烦躁”者。寒闭热郁胶结难解之时,需要大开大散之剂,如果汗出郁散,邪有出路,则会“以汗代疹”,保持正常的汗出状态,便可病愈不复。虽然用量已经比原方中的麻黄6两同比例减少了很多,但是使用时还是要格外小心,这就是笔者采用以下两个措施的用意,一为从1/4剂始服;二为刚开始只在上午服。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攻邪要速,不速则容易贻误“战机”,这就需要用到广汗法之“将息法”——不知则加、中病即止。本案初始“投石问路”,每日仅用1/2剂,之后逐渐增加服药的次数和单次服药的量,最后每日剂量用到2剂,终于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安全有效地攻克了患者的“无汗症”,同时患者其他方面情况也都在变好。此外,患者自述对生姜过敏,“食生姜后起荨麻疹”,大青龙汤中有生姜3两,可是在服用大青龙汤后,却从未发生过敏反应,看来我们需要重新看待所谓的过敏——欲散而不得散,表现在外即是过敏,这个时候也许治疗不应该抑制“散”的趋势,而是应该使“散”尽快到位。(米贺芝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寻常型银屑病的规范化治疗(转)【草根一生】

 “以汗代疹”治法临床应用浅析 (2015-07-28 20:01:11)[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寻常型银屑病的规范化治疗

   周飞红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长期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新型的寻常型银屑病规范化治疗方案。该方案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避免了以往对寻常型银屑病普遍存在的过度治疗现象,回避了药源性的身体损伤以及对该病性质转变的影响,节约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规范化的道路。

  西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基本理论经历了从细胞抑制到抗炎和免疫抑制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药物:焦油制剂、地蒽酚、皮质类固醇、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类衍生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阶梯式的治疗方案的中心思想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既往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副作用来确定具体患者的治疗方案。阶梯式的治疗方案所包括的西药虽然疗效确切,但是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其副作用,该治疗方案对病情轻和中等的患者也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而中医辨证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三型:血热型、血燥型和血瘀型,与之对应的方剂有凉血活血汤加减、养血解毒汤加减和活血散瘀汤加减,业已取得满意疗效。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提出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对阶梯治疗方案作了补充:按PASI评分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轻、中、重,不同严重程度的银屑病又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再根据疾病本身对患者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程度按阶梯治疗的原则选择治疗方案。这使该方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具体方案

  一、局部治疗(对PASI评分0~5分者)

  对象:皮损局限的初发患者,复发但根据病史近期内不会加重的患者,患者治疗欲望并不强烈的患者。

  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强效氟化激素),皮损缓解后,采用间歇疗法或改用相对弱效的皮质类固醇激素。鳞屑肥厚中采用2%~10%的水杨酸霜/软膏或5%硫磺软膏与强效皮质类固醇联用。

  注:氟化激素以乳剂及软膏为主,根据临床型别采用外擦或是局部封包(中效者每日2~3次,强效者每日一次),若治疗需要可选用擦剂。向患者交代激素外用的副作用,面部及间擦部位应掌握用药周期及总量,并做好相应病历记录,一旦出现副作用应即停药。

  2.10%煤焦油+皮质类固醇激素(煤焦油昼间使用为易,每日一次,两小时后去除。

  3.皮质类固醇联合维生素D3衍生物。

  4.皮质类固醇联合它扎罗汀、维生素A酸类制剂外用用药指导。

  原则: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擦药面积由少向多过渡。

  病历记载:治疗期间,外用避光剂要用文字明确标示(SPF、PFA)阿维A酸效应反应:用药期间主观上症状加重,随着继续用药疗效出现(3~4周)。

  副作用的对症处理:降低浓度,皮质类固醇外用。

  阿维A面部禁用,间擦部位慎用。

  5.局部PUVA。

  6.局部PUVA与以上外用制剂的联合。

  二、局部治疗+中药系统治疗

  对严重影响社交或坚决要求系统治疗者(对于PASI评分5~10分或小于5分)可采用这种方法。

  三、物理治疗

  对于PASI评分大于10分者可采取物理治疗。

  1.UVA+煤焦油软膏。

  2.PUVA+煤焦油软膏+中药汽疗。

  3.PUVA+UVB(窄频UVB)。

  注:1为首选,2、3为次选。其他不涉及光化学疗法方案的组合应用于某些个性化治疗。有明确感染指征可选用适当抗生素,若为点滴型尤其是儿童患者应予正规青霉素疗程治疗(2~3周)。

陈国权皮肤科外科疾病医案二则

  寻常型银屑病的规范化治疗(转)【草根一生】 (2015-07-28 19:58:3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陈国权
皮肤科外科疾病医案二则

   喻璐  彭静  湖北中医学院 

  陈国权老师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行医三十余载,从事《金匮》教研三十年,在《金匮》脏腑相关的研究上造诣颇深。我们有幸跟随陈国权老师学习,下面将跟师临证部分心得整理成文,与大家共赏。

  1.臀部脓包

  刘某,男,21岁。2007年3月28日初诊。主诉两臀部生脓包约5年,减轻约2年;口臭约5年。

  5年前,突发两臀部生脓包,有时出血,以夏天为剧,入秋后则脓点有所减轻。2年前,经服中药有所减轻。脉微数,舌红,苔白,边齿印。证属胃热阴虚,下焦湿热。治宜解毒养阴,清热利湿。方投玉女煎合四妙丸加味:熟地15g,生石膏15g,知母10g,怀牛膝10g,麦冬10g,苍术10g,川牛膝10g,苡仁20g,黄柏10g,桃仁10g,丹皮10g,玄参10g,公英20g,土茯苓10g,艾叶10g,百部10g。七剂,水煎服。

  4月11日复诊。诉上药共服12剂。服药期间肠鸣、矢气,伴轻微腹部不适,但臀部脓包已愈,口臭大减。前两天曾出鼻血(往年春天亦然)。脉缓,舌红,苔白。守上方去百部、艾叶,加白茅根20g。五剂,水煎服。

  4月18日三诊。其母代诉:口臭消失。

  体会:患者以两臀部脓包及口臭5年为主诉,二者虽不一定互为因果,但二者并存长达5年之久,足以说明其间有一定关联。胃热阴虚,浊气上逆则为口臭。腑病及脏,脾输不及而生湿。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脾主肌肉,湿热蕴结,蒸腐气血,泛溢肌肤则为脓包。《金匮要略》首篇认为“浊(湿)邪居下”,故病位在两臀与湿相关。患者表现出一派热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能冬不能夏”,故症状以夏天为剧,入秋后即稍有缓解。陈师以玉女煎合四妙丸化裁,取滋阴、清热、利湿、解毒诸法,佐以凉血、活血、消痈之品,收效甚捷。玉女煎通过滋阴来清胃热,药物以甘寒为主,明显优于清热泻火之苦寒之品(因苦寒败胃),合以四妙清热利湿,补中有行,清寓于补,共收湿、热并除之功。更反佐苦温之艾叶、百部,既能增强燥湿之功,又能防止冰伏湿热之邪。服药期间的肠鸣、矢气及轻微腹部不适均为湿邪欲出之象,湿热随小便而出,故症状大为缓解。

  2.皮肤红斑

  李某某,男,61岁。2007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头顶部及双上肢发现红斑,或轻度瘙痒约1年。

  1年前,原因不明地全身荨麻疹,瘙痒甚,经用激素等治疗而消失。此后不久,头顶及鼻尖、耳旁、双上肢、胸部等处先后出现红斑,其直径大者1.5cm左右,色鲜红,气温高或晒太阳后有所加重,冬天略轻。经某皮肤病权威医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但治疗无效。早起口苦,大便日2~3行,尿黄,夜晚手足心汗出,身上亦汗,口水较多。脉弦数,舌红偏暗,苔白润,中根略厚。证属肝经有热,脾虚有湿。治宜清热疏肝,健脾利湿,兼以祛风。方投丹栀逍遥散合茵陈五苓散加味:丹皮15g,栀子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2g,柴胡6g,薄荷8g,桂枝3g,茯苓24g,白术20g,生姜3片,甘草8g,泽泻24g,猪苓10g,茵陈20g,焦楂3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七剂,水煎服。

  6月7日复诊。诉药后头顶局部红疹略有减退,瘙痒大减。脉舌同上。守上方加怀牛膝15g。七剂,水煎服。

  6月21日三诊。诉因公出差,停药一周,瘙痒已不明显,患部红色亦明显消退。脉数微弦,舌红,苔白厚而润。守上方加玄参10g。七剂,水煎服。

  6月28日四诊。头部红疹颜色有所减轻,口中黏液较多,大便日3~4行。脉弦数,舌红,苔中黄、厚、腻。改投龙胆泻肝汤合一贯煎加味:龙胆草10g,炒栀子10g,黄芩12g,柴胡10g,生地30g,车前子10g,泽泻10g,木通6g,甘草8g,当归20g,北沙参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5g,麦冬10g,怀牛膝10g,二花15g,连翘10g。七剂,水煎服。

  7月5日五诊。诉药后头部红疹有所减退,大便依然日3~4行,偶尔伴腹胀。脉弦数,舌红,苔黄腻。守上方加板蓝根15g。七剂,水煎服。

  7月19日六诊。诉药后头顶疹块有少许局部发白,但双上肢有散在红疹,服药期间,大便日4~5行,无腹胀、腹痛。脉弦数,舌红,苔中黄、厚、腻而滑。守上方加玄参10g。七剂,水煎服。

  8月2日七诊。诉药后,头部及鼻部红斑淡化较快,大便日4~5行,质稀,色黑,有时尿黄,食欲略差。脉舌同上。守上方玄参加至15g,焦楂20g。七剂,水煎服。

  8月16日八诊。诉药后上症无明显改善。双上肢有时瘙痒,乏味,口水较多,大便日3~4行,无腹胀、腹痛,尿黄,眠佳。余可。脉微弦而数,舌边暗红,苔白厚而滑。方投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20g,车前子15g,泽泻15g,木通8g,甘草8g,当归10g,熟地10g,川芎10g,赤白芍各15g,桃仁10g,红花10g,夏枯草20g,玄参10g,丹皮10g,板蓝根10g,炒二芽各15g。七剂,水煎服。

  九诊、十诊陈老师均以上方加减化裁。

  体会

  口水较多,舌苔白润略厚乃湿邪为患之象。头顶部鲜红斑块,口苦,尿黄,脉弦数乃肝经有热之征。肝经有热,疏泄失常,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湿邪内生;又肝病传脾,脾失运化而生湿。病位虽有头顶(肝)、鼻尖(胃)、耳旁(三焦)、上肢(三焦)及胸部(脾、胃、肝)等处之不同,但通过辨证归经可知,皆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脾主肌肉,肺合皮毛,皮肤疾患关乎脾与肺,又不离乎肝。陈师以丹栀逍遥散合茵陈五苓散化裁,清热疏肝,健脾利湿,兼以祛风,肝脾同治。初诊陈师未处方前,我根据患者所述,默默在心里开出了丹栀逍遥散与四妙丸的组合,因患者发斑之处均位于上半身,而四妙不仅能清热利湿,还可以引湿热下行。但最后陈师处以茵陈五苓散,而非四妙,我揣其意,大概是因为四妙以祛邪为主,而茵陈五苓散却扶正与祛邪并举,扶正以达邪,健脾以利湿。复诊时陈师加以怀牛膝,亦取其引湿热下行之功。四诊时,患者舌苔由白润变得黄、厚、腻,是湿热蕴结之象,虽然外在红斑颜色有所消退,但湿热表现却日臻明显,故加强药力,改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经湿热,配合一贯煎,养肝体以助肝用。药后,红斑终得淡化,陈师先后加以板蓝根、玄参、焦楂,板蓝根清上焦热毒,玄参防热盛伤阴之弊,焦楂乃“实脾”之用。八诊时,陈师第三次更方,以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在血水同治、清热利湿的同时,佐养血活血以祛风之品。后以该方加减,红斑逐渐淡化。陈师这种以守为攻,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处方用药之法,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顽固湿疹方【草根一生】

   陈国权皮肤科外科疾病医案二则 (2015-07-23 19:05:53)[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顽固湿疹方【草根一生】

     1、  马齿苋30克,苦参15克,地肤子10克,共研细末。以香油调和,外涂于患处。每日1次,10为1疗程。

     2、  苍术3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0克,水煎取汁。纱布浸湿。敷于皮损处。每15分钟重复1次。每日3次,连用1周为1疗程。

    脂溢性皮炎经验方 【草根一生】

顽固湿疹方【草根一生】

   山楂60克,荷叶1张,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4周。 

  

雀斑小贴士【草根一生】

    顽固湿疹方【草根一生】 (2015-07-21 12:00:05)[编辑][删除]
                                             http://file.youboy.com/a/48/44/44/6/7475626.jpg                                                       将茄子切片,用茄子汁涂抹局部,1日3次。一般20天可见效。但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防晒。

果蔬巧治皮肤病【草根一生】

   陈国权皮肤科外科疾病医案二则 (2015-07-29 19:47:56)[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http://pic2.nipic.com/20090406/406638_005859132_2.jpg                                                                  1.生茄子切片,搽患部,可治蚊虫叮咬。

  2.将土豆去皮,捣成烂泥状,敷患处,包扎,每天更换3次,可治皮肤病。

  3.(1)外痔患者,每晚用韭菜煎水洗患处。                                (2)将100克韭菜捣成糊状放,倒进半盆开水,盖严,待水稍凉后,泡脚半小时,早晚各1次,治脚气。

  4.将100克的萝卜切碎,放入2500克水中煮沸5分钟,稍冷后泡脚,直到水冷,早晚各1次,连续5天,可去除脚臭,治脚汗

  5.将鲜丝瓜叶捣烂涂患处,可治疥疮、痱子、痄腮、癣。

  6.将黄瓜皮捣碎用纱布包好,轻轻搽试皮肤,常做可使皮肤细腻白嫩。

  7.将鲜南瓜叶搽患处,可治牛皮癣。

  8.烫伤后,切几片生梨,贴于烫伤处,有止痛作用。 

足廯验方

 “以汗代疹”治法临床应用浅析 (2018-04-14 04:09:39)[编辑][删除]

 

足廯验方

1.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白芷、防风各10克,川穹、细辛各5克,共研细末,用芝麻油调匀涂患处,每日1次。

3. 脚上患有脚气、即脚癣,连续用生大蒜切面擦摩患处,每日2-3次便可治愈。

4. 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则2-3次可愈。

5. 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

6. 夏天脚气犯了,可将患脚洗干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涂搽患处,每日1-2次,一般数次即可见效。

7. 取香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8. 犯有多年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每日2-3次,效果十分灵验。

9. 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有特效。

10. 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毫升浸泡,每日用此水擦洗脚癣、痤疮、湿疹、痱子等及患处,有显著疗效。

 
吴茱萸 50克(炒糊) 白矾 5克 共细粉。

用法:先将薄荷一把放入水中烧开,待温时洗脚,凉干,再将药末分成三份,用鸡蛋清调合成糊,涂病位处。

 

用量:每日一次,三次全愈

李赛美治愈顽固痤疮

 (2019-10-02 13:26:25)[编辑][删除]
作者: 讲透经方



中医称粉刺、肺风粉刺等。


李赛美教授认为。

虽然痤疮病位在面部, 但辨证的重点在肺、胃、肝、脾。病机则随年龄的不同各有侧重。青春期以肺胃火热为主。

中年期以肝郁脾虚为主。治疗原则是疏风清热, 泻火通便, 疏肝行气, 健脾利湿。


1.重视整体观,以脏腑辨证为法

痤疮虽表现于外, 但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而且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病理有关。

重点在肺、胃、肝、脾。

痤疮与肺的关系自古以来诸多医家多有论述。

《外科启玄》:“妇女面生窠瘘作痒, 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 盖受湿热也”。

李教授认为青春期女性, 正值生长发育旺盛之时,阳气正盛。情窦初开、情绪波动、饮食失节、过劳少眠均可致营卫不和, 卫外不固。六淫之邪乘虚而入, 导致肺气郁闭, 不得宣肃。热邪内盛, 热毒之邪阻塞经络, 经络不通,痰瘀互结。或火邪灼伤阴血, 炼阴津而成痰, 灼阴血而成瘀, 痰瘀互结, 而生痤疮。

痤疮的发生亦与脾胃有关。

饮食不节, 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均会导致胃肠积热, 运化失常。湿热蕴结中焦, 不能下达, 反而上逆, 熏蒸于肺。

肺胃火热上蒸头面, 久则化湿生痰, 血热郁滞, 痰瘀互结肌肤而成痤疮。

《内经》:“女子以肝为先天……百病皆生于气“。

中年女性由于生活节奏紧张, 工作繁忙, 家庭压力,每多忧思忿怒, 郁结伤肝,肝郁化火, 火性上炎, 熏蒸于面而发痤疮。肝木克土,脾胃受伤, 湿热内生, 侵蚀肌肤, 而生痤疮。或肝失疏泄, 横逆犯脾, 肝脾不和, 气血郁滞, 而生痤疮。故李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经郁热, 脾胃湿热, 肝郁脾虚等。病位在面部, 脏腑涉及肺、胃、肝、脾。


2.重视年龄差异,经方辨证论治

女性痤疮的病机随年龄不同各有侧重。青春期以肺胃火热为主。中年期以肝郁脾虚为主。但两者不能绝对分开, 可单独致病, 或合而为病。故治疗时需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各有侧重。

肺胃火热型

证见颜面潮红、油腻。以丘疹样痤疮为主。伴痒、痛, 可见脓疱, 兼见口干口渴, 大便秘结, 小便黄, 月经正常或月经先期, 舌质红苔黄, 脉弦滑数。

治宜疏风清热、泻火通便。

方用白虎汤合泻白散加减。

药用: 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金银花、葛根。

治以白虎汤清泻阳明胃火, 泻白散泻肺清热。肺与大肠相表里。

临床见口臭、大便秘结者,为大肠有热。以大黄、芒硝清泻大肠之热以通腑气, 从根源上清肺热。


肝郁脾虚型

证见痤疮多发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或伴痛、痒, 兼见心烦易怒、胸闷嗳气、纳差、大便干结。

经前乳房胀痛不适、痤疮增加,经后减少。多有月经不调、或有痛经, 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

治宜疏肝行气, 健脾利湿。

方用小柴胡汤和当归芍药散加减。

药用: 柴胡、黄芩、法夏、太子参、白芍、枳壳、当归、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其寒温并用, 攻补兼施, 升降协调。

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 调达气机, 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而且小柴胡汤有很好的通大便的作用。当归芍药散原治疗妊娠肝脾不和所致腹痛, 与本型病机相类, 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利湿之功。除以上两型外,。

对有脓疱者, 常加天花粉、生薏苡仁、皂刺、浙贝母以托脓排毒、祛湿散结。对皮肤瘙痒者,加苦参、地肤子、白鲜皮。

3.重视整体观,以脏腑辨证为法

女性以血为用, 而女性痤疮的加重与缓解往往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妇人大全良方》:“因经不调,而生他病, 当先调经, 经调则他病自复”。

青春期女性多出现的月经先期, 为血热所致。青春期女性,天癸刚至, 发育尚不成熟,可酌加滋阴补肾清热之品。

如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黄精、菟丝子等。中年女性多出现月经后期, 为肝脾失调, 气血郁滞所致。

故对伴有月经不调、经前痤疮增多者。可在月经前、中期用当归芍药散以养血疏肝, 健脾利湿。

4.善用祛风药

李教授治疗痤疮, 常喜加防风、白芷、白蒺藜、白僵蚕等祛风药。

因痤疮多见于头面部。祛风药多轻清上扬, 善走头部,所谓巅顶之上, 唯风药可及。

其升发阳气之功, 既能引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 又能引其它药物上升头面发挥治疗作用。风药又有调畅气机的作用, 能宣肺气, 升脾气, 疏肝气。从而使三焦气机得以通畅。肺、脾胃、肝功能正常, 则痤疮难长。


5.重视生活调护与预防

中医强调治未病。生活调护及面部护理对预防该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十分重要。

1.保持面部清洁, 经常用温水清洗面部, 减少油脂等污物附着面部,堵塞毛孔,并忌用化妆品。2.禁食或少食油腻、辛辣及甜食,.易生湿热, 湿热循经上蒸, 发于面部而成痤疮。3.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

并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心情舒畅。情志不舒、急躁或抑郁, 均易导致肝郁化火, 热毒内盛, 上攻面部, 易发痤疮。

故应保持心情愉快,良好的心理状态, 促进病情的好转。4.忌用手挤压面部痤疮, 以免引起继发性感染或永久性凹陷性瘢痕。


病案举例

李某, 女, 30岁。2005年 8月 20日初诊。

面部痤疮反复半年。

就诊时面部红丘疹、粉刺, 少量脓疱, 伴痒、痛,.月经前加重, 经后减轻, 月经延期, 月经量一般,色鲜红, 有血块, 经行腹痛, 纳眠可, 二便调。查面部皮肤稍红, 油脂多, 前额、颊部满布红色丘疹、粉刺、少量脓疱, 舌红苔黄稍腻, 脉细滑。

诊断寻常型痤疮。

证属肝郁脾虚, 兼有肺经湿热。治以疏肝健脾, 清肺利湿,

药用当归芍药散合泻白散加减。

当归 10g、白芍 10g、川芎 10g、茯苓 20g、白术 10g、泽泻 10g、白芷 15g、白蒺藜15g、白僵蚕 10g、桑白皮 15g、地骨皮 15g、金银花 15g、百部 10g。

每日 1 剂, 复煎再饮, 3煎外洗面部。

服3剂, 明显好转。再服 10剂, 丘疹粉刺减少, 脓疱消退, 无新发痤疮, 痛经明显减轻。

继续上方去百部, 加桃仁10g。于月经前、月经中服,3个月后痤疮全部消退,留少量色素沉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