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山楂15g,麦芽20g,白糖5g。先把山楂洗干净,去除核,切成片状;麦芽洗净后,与山楂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去渣,滤取汁液,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分早晚2次饮服,每日1剂,连服3~5剂。用于预防消化不良时,则每日服用1剂即可。
急性肠胃炎是一种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多发病在夏季,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适合细菌、微生物繁殖,食物易发生腐败和变质。儿童的消化系统尚不成熟,局部抗感染能力较差,加之生长发育快,胃肠道负担重,稍有不慎,就容易患病。
如果儿童有外感或饮食不节的患病史,并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次数和形状改变以及发热等症状,多是患上了急性胃肠炎。
患病程度分轻重 应对方法要区分
确定患病的轻重程度。不是所有的急性胃肠炎都需要药物治疗。可以根据患病儿童的精神状态、吐泻程度、皮肤弹性、尿量和体温进行判断。如果儿童体温不高,精神状态还可以,大便次数每日在10次以内,尿量没有明显减少,则属于轻度急性胃肠炎。这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如果儿童有高热、哭闹不止、眼眶凹陷、尿少或无尿,则属于重度急性胃肠炎。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若出现高热症状,则需要及时口服退热药物进行降温。
儿童患了轻度急性胃肠炎,家长的首要任务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盐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补液方法。补液盐是由糖、盐和小苏打组成的,用温水冲服。家长们可以在家中自己制作,在500毫升米汤中,加入1.75克的食盐(约半啤酒瓶盖)和20克的葡萄糖。如果儿童腹泻三天以上,症状并未减轻,则应及时就医。
中医辨证有良方 根据症状选对药
急性胃肠炎属于中医的泄泻范畴,可根据儿童的不适症状辨证论治。
风寒泄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或肠鸣腹痛,或发热、流清涕。可选用解表化湿、理气和胃的藿香正气口服液进行治疗。藿香正气水辛辣气味较浓,而且含有酒精成分,因此酒精过敏、肠胃功能不良的儿童不宜选用。此外,可选用大青盐,加热后热敷腹部,也可选用复方丁香开胃贴、丁桂儿脐贴,贴于肚脐。
湿热泄泻:症见大便水样或蛋花样,量多次频,泻下急迫,气味臭秽,可见少许黏液,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可选用小儿泻速停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葛根芩连微丸等进行治疗。
伤食泄泻:症见大便稀溏并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腹胀,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或有呕吐,食欲较差,夜卧不安。可选用保和丸、小儿扶脾颗粒、健儿消食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选用复方丁香开胃贴,贴于肚脐。
脾胃虚弱的患儿饮食不宜油腻,可选用大米100克,茶叶15克,生姜5片,食盐5克,混匀后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米色微黄,然后加适量的冷水,再用小火煮至
500毫升,温度适中后取汁频服。服用次数根据腹泻次数和脱水程度而定,每日可服一到两剂。方中茶叶具有收敛作用,生姜能和胃止呕,大米炒黄后不但可提供营养,还可保护胃黏膜;食盐补充电解质,可调节电解质平衡。
预防护理要牢记 良好习惯是关键
预防儿童夏季急性肠胃炎要做到:
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母乳喂养;积极防治营养不良;合理应用抗生素;按时接种疫苗;加强户外运动,注意气温变化,避免腹部受凉。
患有急性胃肠炎的儿童,合理的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缓解不适症状。护理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有营养为主,如鸡蛋羹、麦片粥、米粥、面条等,避免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和高糖饮食,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食物;坚持母乳喂养,生病期间不添加新的辅食;注意饮食、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病毒性肠炎患儿,常有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可给予低乳糖或祛乳糖的饮食一周到两周。
儿科应用膏剂验案二则
(2018-07-29
15:22:07)[编辑][删除]
膏剂具有口感好、易坚持、服用方便、易吸收的特点;既有可治病,又有可补虚的优势,更适合脾胃不足、不喜服中药汤剂的小儿四季服用。在儿科疾病中用之得当,效果往往优于汤剂。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初始阶段,如草木方萌。小儿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病理特点可概括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下举小儿服用膏剂验案:
病例1
黄某,男,2岁。因食欲减退5个月,于2017年2月21日前来就诊。患儿于5个月前,因患轮状病毒肠炎,西医治愈后,出现食量减少(其量较病前减少约1/2),伴易干哕,夜间哭闹,大便干结,4~5天1排。刻诊:患儿精神差,面色白,形体消瘦,体重9kg,舌红苔薄白,纹淡紫风关。
诊断:厌食(气阴两虚证)。
治疗: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处方:生晒参3g,白术4g,生地25g,麦冬12g,玉竹10g,石斛8g,北沙参12g,怀山药10g,麦芽10g,神曲8g,山楂5g,甘草3g。15剂,加冰糖制膏,15天服完。
2017年3月14日复诊:患儿服药后食量增加,大便2日1排,稍干,上方加葛根8g,鸡内金2g。20剂,加冰糖制膏,20天服完。
4月11日复诊:患儿食量增至健康同龄人水平,大便1日1排,体重增加至10.5kg,嘱饮食调理,暂停服药。
病例2
王某,男,3岁9个月,2016年12月13日就诊。咳嗽、咯痰1周,痰呈黄白色,咳嗽晨重昼轻,伴喷嚏,喉间痰鸣。纳食好,二便正常。小儿精神可,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增粗,可闻及散在哮鸣,舌红苔薄白,脉浮数。在重庆市儿童医院行肺功能检查:舒张试验阳性。经口服西药1周疗效不显,转而求吃中药。
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证)。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银花10g,连翘10g,麻黄3g,杏仁5g,石膏12g,紫苑5g,款冬花5g,百部5g,桔梗5g,蝉蜕4g,浙贝母5g,北沙参18g,生甘草4g。5剂。因小儿拒吃中药煎剂及颗粒,予以颗粒剂制膏,每日3次,饭后温水冲服,5天服完。后未复诊。托人告知已痊愈。
链接:
浸膏剂的分类
根据干燥程度的不同,浸膏剂分为稠浸膏与干浸膏。稠浸膏为半固体状,含水量约为15%~20%。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量约为5%。浸膏剂一般多作为制备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栓剂等的中间体,仅颠茄浸膏、大黄浸膏等少数品种直接用于临床。(刘小利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