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奋斗学中医

勤奋+有效方法=优异成绩
大学期间,不仅要主动学习、勤奋努力,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事半功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费曼学习法,就是将知识分为向内吸收和向外输出两个阶段。换言之,就是通过假设自己要给别人讲述某个知识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已经学会相关内容。
除去理解性的知识,记忆性的知识也很重要。习惯于朗读或背诵,严格要求,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自习教室、图书馆里,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
遇到了要同时学习众多科目的情况,记忆起来工程量大、很容易混淆,选择了自编口诀来帮助记忆,效果显著。例如,在中医内科学消渴病的学习中,通过记忆“消渴玉女七十六斤”这一口诀迅速记住了这一节中用到的方剂,消渴对应消渴方,玉女对应玉女煎,七对应七味白术散,六对应六味地黄丸,斤谐音金,对应金匮肾气丸。
循序渐进通过科研释疑解惑
对科研的理解,产生疑问是科学研究的动力,而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医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对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以此为主题申报了校级课题《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特殊性研究》并成功立项。
通过不断地查阅书籍资料、向老师请教,她顺利完成了该项课题研究,并在《浙江中医杂志》发表了论文《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特殊性》。先从阅读文献开始,循序渐进,注重积累,善于捕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与任课老师或实验室的老师沟通交流,同时寻求实验室学习的机会。
“一定要多思多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资料查找、虚心求教等方式找寻解决方法,并通过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方式解决疑惑,这个过程便是成长学习的过程。”
团结合作借竞赛之机提升能力
从高中到大学最大的转变就是学习真正变成了该由自己掌控的事,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为了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她全面掌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合理安排好时间,她说:“如果能高效完成学习计划,还能在空余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谈及对竞赛产生兴趣的原因,李佳嘉说:“当发现身边有很多同学在参加不同类型的竞赛时,我意识到医学生也可以参加各类竞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李佳嘉看来,竞赛可以拓宽认识世界的视野,尤其是可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而针对答辩,他们先是以团队形式模拟答辩,沉浸式演练答辩,再由成员们各自提出几个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集思广益,争取更大范围地覆盖正式答辩时会遇到的挑战。团队合作是竞赛的核心,大家互相帮扶,共同进步,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在目前实习的过程中,她有意识地积累临床经验,在不同科室了解临床常见疾病,学习特定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关鉴别诊断。在巩固好本科阶段知识的同时,她将继续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争取以更好的状态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
“学无止境,行以致远。青春不落幕,奋斗不停歇,我将在学习中医的路上继续扬帆前行。”
陈凯佳:学中医是一种生活乐趣
摘自2023-3-20中国中医药报
陈凯佳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邓铁涛师承团队学术负责人,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邓铁涛学术思想及岭南医学研究。她讲授中国医学史、中医学理论探讨与临证、医案导读等课程,擅长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类疾病及哮喘等内科杂病的诊治,主编《岭南医学史•下》《古今名医临证实录•咳喘证》《佛山中医药文化》《李氏骨伤流派与李广海》《岭南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佛山中医药简史》等专著。
从“中医选择了我”到“我选择了中医”
陈凯佳的学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高考时,广州中医药大学并不是陈凯佳的第一志愿,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陈凯佳收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这样,陈凯佳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七年制专业的学生。
因为对中医的不了解,一开始,陈凯佳习惯性地认为中医就是扎扎针、配配中药之类的,陈凯佳说“那时是中医选择了我”。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陈凯佳非常认真地完成了7年的学习。在这7年的时间中,陈凯佳越来越感受到中医和生活密不可分。大学毕业之后,陈凯佳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呼吸内科工作,期间还参加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工作,并获得“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这让她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的神奇疗效。
陈凯佳心地善良,每次面对患者时,总想全力医治好他们的疾病,但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使自己的医术更加纯熟,陈凯佳毅然辞职,回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考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弟子刘小斌教授继续深造。加入到刘小斌团队后,陈凯佳在老师身上体会到了中医人的“专注力”,她发现刘小斌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岭南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对文献的整理和挖掘研究以及重症肌无力的诊治已经达到十分精深的水平。“那是一种中医情怀。”陈凯佳感慨地说,“无论求学、教学、科研还是临床,如果想要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就要持之以恒,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就好像爬山一样,只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在读博的过程中,陈凯佳进一步认识到中医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她说:“中医强调的中和思维与我本身的生活态度接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更加认同中医及中医理念。这次,是我内心真正选择了中医。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把中医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教育学生重视临床、强调实践
“重视临床,强调实践”是邓铁涛一贯的主张。从辈分上讲,他是陈凯佳的师爷,机缘巧合,陈凯佳有幸跟随邓铁涛在广东省中医院学习近一年的时间。“那一年邓老88岁,但是他被广东省中医院请去做心血管方面疑难杂症的会诊时,头脑灵活,思路清晰。”跟随邓铁涛会诊学习,让陈凯佳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重视临床、重视实践是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每次陈凯佳去邓铁涛家里拜访,邓铁涛都会问她同样的问题。陈凯佳回忆:“不管我什么时候去找他,他几乎都会问我还有没有在临床,邓老是非常重视中医临床的一个人。他认为不论是当老师还是做医生,都不要离开临床。”邓铁涛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她,虽然陈凯佳博士毕业后做了老师,但依旧坚持在医院出门诊。她表示:“学中医的人,任何时候都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在教学上,陈凯佳也教育自己的学生必须注重早临床、多临床。
务求读“活”书,为我所用
谈到读书,陈凯佳说:“读书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陈凯佳认为,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我们只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陈凯佳建议,医学生读书学习时应该要有思考意识和表达意识,思考就是探索,表达就是反映思维的成果,二者是一体的。“我会让学生读书后写读后感或者论文,这样就把自己的思考变成了一个有显示度的东西。这个方法看似平淡无奇,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陈凯佳常常想起恩师刘小斌对中医学者的寄语:“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开卷有益,熟读圣贤,学无常师,择善而从。”尤其是“学无常师”,在陈凯佳看来,只要虚心好学,大千世界,到处是学问,遍地是“老师”。书本知识固然是人们多年来各种经验的总结,社会实践知识更丰富、更深刻、更实用。“总之就是要把书读活,为我所用。在别人的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陈凯佳总结。
培养中医思维,留住学习乐趣
中医是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陈凯佳对中医的理解是:“中医是一种生活态度。”她解释说:“你对中医有多热爱,你就对生活有多热爱。中医是老祖先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是最接地气、最符合我们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都应该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自己健康的‘密码’。”
在教学工作上,她始终保持着随性的态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宗旨。她会给学生提供阅读清单,然后在期末考核学生的读后感,这算是她反向强迫学生去思考的一个教学方法,学生也给了她不错的反馈。“即使大家读的是同一本书,每个人的感悟又是不同的。我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促使他们带着目的去读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产生自己的所思所得,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也能记得更牢。”陈凯佳说。比起传授给学生技能,她更愿意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她认为中医的学习不在于看了多少书籍,培养中医的思维更加重要。
陈凯佳有时会布置一些与众不同的作业,学生们也“回馈”她五花八门的答案。“例如,我会让学生们以制作微电影的形式,来呈现一位医家的生平或故事。有的学生穿上古装,到学校的凉亭去模拟;有的学生通过画漫画,制作出一部动画电影来……”她笑道,“还有一次布置作业是让大家做医史地图,有同学在课堂上拿出一张手绘地图贴在黑板上讲解。我相信学生们自己参与其中获得了不少乐趣,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在医案导读的教学上,陈凯佳也有自己独特的设计。医案导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临床模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比如医案中提到一名患者,如何去推断他得的是什么病、应该怎样治疗,讨论的过程就是模拟临床诊疗模式的过程。”
陈凯佳在选择案例时,会遵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先从近代的医家著作讲起,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我没有一上来就给学生讲中医四大经典,同学们也读不懂,成就感比较难获得,容易打消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她说,“中医的学习应该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只有乐在其中,学生才能坚持学下去。”(涂新莉
翟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