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鼎坚针刺手法经验

(2022-10-09 04:57:15)


时间:2022-09-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董江涛

全国名中医黄鼎坚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积累了丰富的针灸临床诊疗经验。其在毫针的刺法及运用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现将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其毫针针刺手法特点及经验所作的整理撷要介绍如下。

注重毫针刺法的各个环节

黄鼎坚认为,毫针刺法是构成针灸学“理、法、方、穴、术”五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毫针刺法就其内容上可分为持针、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五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操作失当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因而对任何环节的操作均要重视,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之处更要重视,不可偏废。比如,持针姿势在临床上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然而,持针方式的正确与否却会直接影响进针、行针和出针的操作。黄鼎坚强调持针的正确方式除了姿势稳健以外,还应以方便灵巧地运用指力为原则。其在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的三指持针法,持针时拇指力度虚而食指和中指的力度实,这样可使持针力度刚中存柔,便于稳健而灵活地施针操作。另外,出针是针刺治疗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些针灸医师对此并不重视,而黄鼎坚却认为也须讲究,不能草率。出针时不可用力猛拔,而要均匀缓和地捻转退针,以免造成疼痛、不必要的出血及留下过强的针刺后遗感而影响疗效。

推崇缓慢进针法

在进针方面,黄鼎坚擅长应用缓慢捻转进针法。其认为进针速度的快慢可对皮肤产生不同的刺激,快速进针给予皮肤的刺激迅速而短暂,而缓慢进针给予皮肤的刺激则相对缓和与持久,这种缓和与持久的皮肤刺激可以充分发挥皮部的功能以利于得气与调气。此法主要操作要点是缓慢、间歇地捻转进针,进针过程要不急不躁。临床上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时,往往在针入皮肤层时会产生刺痛感,若要避免刺痛感的出现,最为关键一点是在皮肤层的捻转操作要尽可能轻巧且幅度要小(常小于15°),下压指力的运用要均衡适当,这样,患者一般在整个进针过程中不会感到刺痛,尤其在较易产生疼痛的皮肤层进针时亦很少出现疼痛,相反通常可感觉到一种轻微麻胀感,即所谓的“皮肤感”,这在快速进针时是难于感受到的。此种感觉易于循经脉线扩散或由穴位处向外辐射,是皮肤浅层得气时皮部络脉之气被激发的表现,这同时也有利于深层得气,使得浅、深两个不同层面均能获得针感,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疏通经络”的作用,这正是缓慢捻转进针法的优势所在。

擅长搓捏复合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是使针刺产生一定治疗效应的重要步骤和操作方法,因此在针灸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一直备受重视。黄鼎坚在3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搓捏复合手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经气的方法。此法是在搓法的基础上把捻、捏、震、捣等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到催气、守气、行气、补泻等不同的环节,从而起到有效激发经气、实施补泻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针对催气、守气、行气、补泻这几个不同的环节,操作手法上各有特点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催气手法催气手法是为了快速获得针感的操作手法。当下针达一定深度后,用刺手的拇指指腹与内弯曲之食指末节夹住针柄,拇指与食指以相反方向运动呈单方向捻针状,或拇指固定,食指将针单方向捻转,亦称之为搓针,其目的是让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利用针体对肌纤维的牵拉作用,使针下出现轻微的阻滞感或紧涩感,此时术者可体会到下有“如鱼吞饵”之得气感,而患者也同时会有胀、麻、酸、重的感觉。此手法能较快地取得“气至”的感觉,对针感迟钝、难于获得针感的患者尤为适用。

守气手法当行催气法出现得气感时,配合紧捏手法,即拇、食两指即紧紧捏住针柄不动,令“气”聚于针下而不散,谓之守气。黄鼎坚认为,守气这一环节相当重要,守气可起到保持针感和加强针感的作用,从而使有效的刺激量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维持。如果一获针感即松手,这样气散不聚则针感会很快消失,达不到有效的刺激。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行气手法行气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法,有目的使针感缓缓向一定方向传导、扩散。临床上为了获得“气至病所”的传导效应,黄鼎坚使用的方法是: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使用震捣手法,即在运用搓、捏手法后仍进一步紧捏针柄以加强针感,然后把针尖略朝着病所,并做小幅度的震捣针体动作以引针导气,即可令针感徐徐向欲使针感传导的方向传导、扩散,行而不散,直达病所。

补泻手法补泻手法是产生补虚泻实效应的手法操作。黄鼎坚在操作补泻手法时,综合运用了搓、捏、捻、捣手法。具体操作是: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拇指重力向前或食指重力向后搓捏,并稍加紧按片刻,可产生热感而起到补的作用;若拇指重力向后或食指重力向前搓捏并稍加轻提片刻,可产生凉感而起到泻的作用。在临床上,单一的补泻手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补泻作用,通常需要同时配合几种手法方可获得良好的补泻效果。这种补泻手法集搓、捏、捻、捣手法为一体,在众多的补泻手法中有其实用、有效之特点。

总之,针刺手法和技巧各式各样、丰富多彩,临床操作技术精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要提高针灸疗效,除了正确的辨证、立法、选穴和取穴之外,手法操作也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地磨炼手法操作技术使之精益求精,并根据临床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选穴、辨证施针,合理操作,方可使良好的临床疗效得以保障。(董江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下调气”务求气至病所

   (2022-02-11 13:49:03)[编辑][删除]
摘自2022-2-10中国中医药报
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李延芳对“气至病所”认识颇深,强调针灸疗效的关键在于“得气”,而“得气”的最佳状态为“气至病所”。
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
李延芳针刺的基本原则是“针刺以气为要,治则气至病所”。针下调气是针灸的精髓,调气是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的前提,得气是经气调动气至病所的前提,得气如何乃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得气的概念首见于《内经》,所谓得气,是指针刺腧穴或一定的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可以通过发挥医者与患者的效应而感知。就医者而言,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标幽赋》中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生动描绘了针下得气与否的医者指感。就患者而言,《素问•针解》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这里针下产生的寒热感觉变化,同样是一种气至的反应,它是通过患者表现出来的,其他如酸、麻、胀等,也只有依靠患者的陈述才能了解。针刺得气是取效的关键,既是机体正气充足的表现,也反映了患者预后的好坏。《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指出:“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标幽赋》亦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临床证明,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如无得气,一般无效。若能气至病所,则疗效更佳。
结合临床实践,李延芳将影响“得气”的因素总结如下:
1.取穴不准:在针刺过程中,取穴为首要环节,若取穴不准,针刺角度稍有偏差,则得气难,疗效亦差。
2.针刺深浅无度:在针刺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每一腧穴针刺时都有一定的深浅度,刺之过深或过浅,均会影响得气的产生。
3.体弱病久正虚:病情久,正气虚,甚至脏腑机能衰退,以致经气不足,刺之则得气较难。
4.针刺者手法欠熟练:熟练的手法是针刺得气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手法不熟,不仅难以得气,往往还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5.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得气的快慢、强弱与机体的机能性及神经系统的反射关系非常密切。某些病理因素导致局部机能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影响得气效果。
针下调气是取效关键
针下调气是李延芳学术思想的精华,是针灸临床能否取效的关键;施针之时,如未得气,当调气以使得气;即已得气,当调气以祛邪和气。何以言此?未得气者,多由年老体弱,正气虚损;或久病体虚,正不抗邪,如此当留针候气、缓捻催气,待气至针下,利用手法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气者也。已得气者,当分邪正,利用手法祛邪固正,使针下之气从容和缓,调气者也。凡刺之后,如何识别针下之气属邪属正,李延芳遵循《灵枢•终始》篇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当针刺入机体后,如由于病邪的侵袭,针下紧急而涩,此为邪气无疑,施针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即所谓“谷气来也徐而和”,此经气来复现象,如此即达到针下调气、邪去正复的目的。其原理陆渊雷早在《伤寒今释》中便提及:“利用正气以治病,为中医治疗法之大本。”
气至病所有三个前提
“气至病所”语出窦汉卿《针经指南》,是指在针刺时施以一定调气手法后使针感循经感传直达病所。关于“气至病所”历代多有阐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指出“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为《标幽赋》作注说:“凡病热者,先使气至病所。”可见,前人对针感直达病所已有足够的认识。
李延芳认为,“气至病所”广义上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气至针下,既针刺后运用手法使针下产生涩滞、沉重感,即局部得气;其二是指针感沿着一定方向上下往来,甚至达到病变所在,实为一种较强的针感。临证在运用“循经远取”治病时,既要做到气至针下,又要实现气至病所,才能提高疗效。
临床“气至病所”的实现,有三个必要前提:其一,必须明确经络辨证,再根据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正确选取经穴,使病、经、穴三者吻合;其二,熟练的针法亦是“气至病所”的关键,行针时应以针尖指向病所为原则,控制好针刺深度与角度;其三,针刺过程中,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亦十分关键,正如《内经》所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医者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通过调理自身的精神进而在针刺过程中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通过注视患者双目,以己之神,摄制患者之神,使其放松,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针刺部位,使经气易于运行,利于气至病所。此外,运用押手从深浅、方向方面进行调整,通过“催气”亦可使“气至病所”。

[转载]足部奇穴图解:外踝尖穴

 (2012-02-26 18:28:36)[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针灸推理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外踝尖穴(Wài huái jin)
 〖类属〗下肢部奇穴(Ex-LE)。
 〖位置〗位于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
 〖解剖〗有皮下筋膜,小腿深筋膜及外踝骨膜;有外踝前、后动脉,腓动脉的穿支及跗外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吻合成外踝网;布有腓浅神经和腓肠肌外侧皮神经重叠分布。
 〖取穴方法〗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在足外踝骨之最高点处取穴。
 〖刺灸法〗在三棱针点刺出血,禁刺,可灸。艾炷炙3~7壮,或艾条炙5~15分钟。
 〖作用〗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牙痛、扁桃腺炎、腓肠肌痉挛、小腿外侧肌群痉挛、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脚气、小便淋沥、小儿重舌、白虎历节风。
 〖配伍应用〗齿痛:配内踝尖穴(《中国针灸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