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元兵 刘良绮
国医大师洪广祥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特别是在支气管哮喘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2003年首次提出“全程温法”治疗哮喘病的观点,对临床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笔者现录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外寒里饮案
患者某,女,13岁。因反复发作性喉鸣喘息7年,再次发作10天,于1999年4月11日首诊。患者闻及花粉、烟、灰尘等均可诱发,冬春季节明显,发作时伴鼻痒、喷嚏、咳嗽、咯痰等症。近两年一直用“普米克气雾剂”治疗,但仍时有发作。此次因10天前受凉后诱发,外院静脉滴注抗生素、氨茶碱、地塞米松等治疗5天,效果不明显。刻诊:咳嗽阵作,咯白色泡沫痰,量多易咯出,鼻塞,胸闷喘息有声,夜间明显影响睡眠,口不干苦,纳差,大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腻而滑,脉浮紧滑。查体:两肺可闻及多量哮鸣音。
诊断:(外寒里饮型)哮喘病(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治则:散寒化饮,宣肺平喘。
方用小青龙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药10g,法半夏10g,细辛3g,干姜1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熟附子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1剂症状减轻,5剂咳喘缓解,共14剂,病情若除。
按洪广祥认为,气阳虚弱是哮喘病的内因。首先是肺卫气阳的虚弱,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脾、肾气阳的虚损,故哮喘病患者常可出现以下特征性表现:哮喘发作通常以半夜至凌晨最为严重;多数患者对气温的突然变化非常敏感,稍一不慎就会伤风感冒而诱发哮喘;哮喘患者多有背冷怯寒,鼻头清冷、四肢不温,易自汗和易感冒,晨起流清涕等症状。痰瘀伏肺是哮喘病的宿根。痰可酿瘀,瘀亦能变生痰,二者相互影响形成痰瘀互结的复杂局面,而痰瘀均为阴邪,古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之说。外感六淫是哮喘发作的诱因。哮喘病患者肺卫气阳虚弱的特点决定了风寒外袭是其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据上述特征,洪广祥提出哮喘病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需使用温宣、温通、温散、温化、温补等温法治疗,这是哮喘病的正治法。小青龙汤首见于《伤寒论》。实验研究证实:小青龙汤具有较强的解痉平喘及抗过敏作用。洪广祥把此方作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方。
痰瘀化热案
患者某,女,35岁,2000年7月14日初诊。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年,近4年发作较频繁,多因受凉感冒或气候突变时发作,冬春季节明显。轻者休息后或吸入喘康速后可缓解,重者需静脉滴注激素等方可减轻。此次发作已有12天,在当地静脉滴注先锋霉素、氨茶碱、地塞米松等治疗无效。刻下症见:胸闷气促,喉间喘鸣有声,夜间难以平卧,咳嗽,咯白黄黏稠痰(白:黄=3:1),不易咯出,口干但欲温饮,纳差神疲,大便干结,2~3天1行,无发热恶寒,舌边尖红带紫色、苔白腻稍黄厚,脉弦滑偏数,右寸关更甚。查体:双肺可闻及双相多量哮鸣音,心率102次/分钟,律齐,无杂音,有奇脉。血WBC8.9×109/L,N(中性)75%。
诊断:(痰瘀伏肺,郁而化热型)哮喘病(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治则:涤痰行瘀,利气平喘,兼清郁热。
方药用蠲哮汤合千缗汤、泻白散加减:葶苈子15g,青皮10g,陈皮10g,槟榔10g,卫矛10g,蔓荆子10g,生姜3片,生大黄10g,小牙皂6g,海蛤壳20g,桑白皮5g,生石膏(碎)30g,鱼腥草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3剂后喘息大减,夜能平卧,痰较易咯出,食欲增加,大便通畅,日2~3次,均夹有黏痰样便。上药继服用15天,咳喘症状基本消除。
按本病例病情缠绵,郁而化热,痰凝成栓导致病情加重,故治疗应以涤痰行瘀为主。蠲哮汤是洪广祥的自拟方,依据“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理论而成,方中葶苈子泻肺气;青皮调肝气;陈皮调脾气;槟榔、生大黄利腑气。全方共奏涤痰行瘀、利气平喘之功,适用于外感已除,痰瘀壅滞明显之证。动物实验证实:本方具有较好的平喘、祛痰、抗菌、耐缺氧作用。若伴见右寸脉浮等表象,则应加生麻黄、苏叶以解表驱邪;若阳虚寒痰突出者,加干姜、细辛等温化痰饮;若热象突出者,酌加生石膏、黄芩、鱼腥草等一二味清热之品,不宜多用;若顽痰胶固,咯痰不畅者,可加小牙皂、礞石、海蛤壳、鹅管石等涤痰行瘀。
气阳虚弱案
患者某,男,25岁,2003年10月5日初诊。自幼有哮喘史,近3年病情加重,发作无明显季节性,经吸入舒利迭(1吸,2次/日)治疗后近1年,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刻下见:胸闷喘息以凌晨为主,每周发作2~3次,休息或吸入喘康速后可缓解,但时有鼻痒、流清涕,喷嚏。平素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滑。
诊断:(气阳虚弱,痰瘀伏肺型)哮喘病(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治则:益气温阳护卫,兼涤痰行瘀、利气平喘。
方用温阳益气护卫汤合蠲哮汤加减:生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桂枝10g,白芍药1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6g,仙茅10g,仙灵脾15g,葶苈子15g,青皮10g,陈皮10g,卫矛10g,牡荆子10g。水煎服,日1剂。服用14剂胸闷喘息消除,后以温阳益气护卫汤调治6个月,哮喘未发,舒利迭停用。加用咳喘固本冲剂、穴位敷贴治疗,哮喘至今未发。
按洪广祥自拟方温阳益气护卫汤由玉屏风散、桂枝汤、二仙汤组成,兼顾肺、脾、肾三脏,共奏益气温阳、调和营卫、振奋真元之效。若过敏症状突出者,可加用抗敏煎(枳实、乌梅、蝉蜕、苦参);哮喘症状呈间歇发作者,可加蠲哮汤以标本同治。咳喘固本冲剂(生黄芪、白术、防风、山药、胡颓子叶、牡荆子、卫矛)具有温补肺肾、化瘀御敏的作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具有温阳化痰作用,二者均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张元兵
江西中医药大学 刘良绮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用于肺脏的药对方例(转)【草根一生】
(2015-07-12
18:02:46)[编辑][删除]
(一)清肺
清肺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 药物配对: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 —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 药物配对:板蓝根 — 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 药物配对:银花 — 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 —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 药物配对: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 药物配对:知母 —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黄连 —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 药物配对:玄参 —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 药物配对:苇茎 — 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 药物配对:葶苈子 — 大枣。
(二)温肺
温肺发表 药物配对:细辛 —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荆芥 —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 药物配对:麻黄 —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 —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 药物配对:干姜 —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紫苑 — 苏子。
燥湿化痰 药物配对:半夏 —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 —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 药物配对:苏子 —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半夏 — 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 药物配对:桔梗 — 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 —
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 药物配对:麻黄 — 白术;桂枝 — 防己。
(三)润肺
润肺清热 药物配对:知母 — 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 —
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 药物配对:麦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麦冬 —
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 药物配对:麦冬 — 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款冬花 —
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 药物配对:百合 — 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天冬 —
麦冬、瓜蒌壳,如理肺散。
润肺滋肾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四)补肺
益气敛肺 药物配对:人参 — 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
益气平喘 药物配对:人参 — 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 药物配对:人参 — 贝母。
益气固表 药物配对:黄芪 — 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 药物配对:党参 — 沙参、制首乌,如五参散。
用于大肠的药对方例(转)【草根一生】
(2015-07-13
04:22:35)[编辑][删除]
(一)清肠
清肠祛湿 药物配对:大黄 — 黄连、黄芩,如芍药汤;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清肠止泻 药物配对:黄连 — 木香,如香连散;白头翁 — 苦参、黄柏,如白苦汤;黄连 —
葛根、黄芩。
清肠行气 药物配对:黄连 — 枳壳,如加味郁金散;大黄 —
木香,如通肠芍药汤。
清肠攻下 药物配对:芒硝 — 大黄,如大承气汤。
清肠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地榆、槐花,如清肠饮;槐角 — 生地、黄芩,如槐角丸;槐花 —
地榆,如槐花散。
清肠活血 药物配对:黄连 — 当归、白芍,如芍药汤;大黄 — 桃仁,如通关散;地榆 —
赤芍,如血痢方。
(二)温肠
温肠行气 药物配对: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
青皮、陈皮,如橘皮散。
涩肠止泻 药物配对:罂粟壳 — 煨诃子,如诃子散;乌梅 —
煨诃子,如乌梅散。
(三)攻肠
润下滑肠 药物配对:火麻仁 —当归、桃仁,如通关散;火麻仁 — 杏仁、大黄,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肠逐水 药物配对:大戟 — 甘遂、大枣,如十枣汤;大黄 —
牵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营 药物配对:大黄 — 白芍,如郁金散。
行气破满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山棱,如马价丸;厚朴 — 枳实,如大承气汤;乌药 —
大腹皮、枳实,如消胀汤。
润肠祛风 药物配对:火麻仁 — 桃仁、防风,如通关散。
身体血热偏胜是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饮食不节,喜吃肥甘厚味腥辣的食品,大便秘结、肺胃热盛等,是本病的诱发原因。外邪侵袭,如细菌感染等是致病的条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青春期性腺成熟,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促进皮脂腺增生,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壁增厚,导致皮脂瘀积,毛囊孔堵塞,加之微生物乘机繁殖,引起慢性化脓性毛囊炎。此外,痤疮的发生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细菌的感染、炎症反应及遗传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女性患者如果伴有月经量少、经期不定、多毛和肥胖的症状,则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激素水平,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
有些人长了痤疮随意口服维甲酸类药物、抗生素、性激素、抗雄激素药物等。女性患者口服这些药物时需特别注意,如维甲酸类药物,口服时要严格避孕,以免造成胎儿畸形;性激素类药物则有可能导致黄褐斑的出现;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品则需注意耐药性的问题。
中医治疗痤疮可分别采用清热凉血、化痰散结等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如刺络放血、拔罐、火针疗法、中药面膜等进行治疗,以求达到祛瘀生新、宣畅气血、散结、敛疮、排脓、清热消炎的作用。将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治疗特色,副作用小,经济安全特点。
痤疮患者饮食要多素少荤,清淡适量,对于以下食物要节制:高脂肪食品,如肥肉、香肠、腊肉、乳酪、油煎食品、巧克力等;高糖食品,如糖果、糕点、饮料等;异种蛋白,如鱼、虾、蟹等;辛辣之物,如酒、辣椒、胡椒等。同时要保持规律生活作息,尽量减少熬夜,避免精神紧张。可选用薏苡仁适量,加水煮粥调白糖或冰糖服用。切记乱挤痤疮,以免出现感染发炎的现象,引发其他皮肤问题,最好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疗。
内外治湿疹
(2018-04-28
03:57:19)[编辑][删除]
1. 生明矾100克,食盐100克冲入开水,溶化后,淋洗患处。每日1次。
2. 秋蒿50克,浮萍100克,煎水洗患处。每日1次。
3. 茵陈、枣仁各50克水煎,头煎内服,二汁外洗患处,每日1次。
4. 黄柏50克研细,每日撒付患处3次。如湿疹不流水,可用食油调敷,涂患处。
5. 一见喜(穿心莲)粉30克,甘油100毫升调敷患处,每日1次。
吴茱萸适量(研末),与医用凡士林调成30%(甲)和20%(乙)两种软膏;取甲软膏再配以等量的氧化锌软膏调匀得(丙)软膏,以上三种软膏装瓶备用。
用法:早期湿疹用乙号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用甲号软膏;对急性期、亚急性期阴囊湿疹和婴儿湿疹用丙号软膏。涂抹患处,每日2次。
亦可用甲号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每日1次,并配合用电吹风机热风吹患处20分钟,也有较好的疗效。
治小儿湿疹的方子!除湿疹,先健脾,请记住
找到的是当时我国著名的中医皮肤病临床家朱师。
朱师一看,孩子舌淡,苔薄而根腻,脉象细弱,于是立刻给写了一个配伍: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用5剂,孩子当夜安睡。这是许多年来少有的!接着继续服用20剂,孩子的湿疹豁然而愈。饮食增加,精神头也起来了。
其实这个孩子的问题,属于脾虚有湿,发于皮肤。湿疹这个病,往往和湿邪有关系。这个湿,可能是外湿,也有可能是内湿。就中医临床观察来看,有很多小孩子,之所以闹湿疹,源于脾虚失运,湿邪内积,发于肌肤。之所以脾虚有湿,和后天的喂养不当有关系,也可能和母亲的体质有关系。尤其是母亲孕期的饮食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先天体
如果孩子的湿疹持续发展,会进一步影响到脾胃、饮食,令问题越来越缠手。
像文中所述的小男孩,舌淡苔腻,这是有脾湿之象。脉象细弱,这是脾胃不足、气血不充。纳差便溏,精神萎靡,这更是脾胃亏虚、气血失养。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健脾除湿,附以清热利湿。配伍里头,苍术、白术、陈皮、麦芽都是健脾益气、助运燥湿之品。泽泻和茯苓,以及六一散,用于利湿。就这么简单。
最关键的是,要搞清,孩子的问题是不是脾虚湿盛。这就是辩证的重要性。
其次,小孩湿疹频发,你务必要考虑其脾胃是否强健。你的喂养,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还有正在孕育胎儿的母亲们,我请你们务必注意饮食的清淡,不要嗜好肥腻。你摄入的东西不科学,害的是你的孩子,请你一定要搞清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