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膏方治疗遗精验案一则

(2022-10-07 05:25:31)


时间:2021-12-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吴力强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发生精液遗泄的病证。有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称为“滑精”。今年笔者通过膏方治疗一位遗精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与诸位同道分享。

患者闵某,男,33岁,已婚。初诊:2021年1月11日。主诉:遗精反复7年,加重1年。患者7年前开始出现遗精,时轻时重,间断服用中药汤剂,但症状反复。1年来遗精次数逐渐增多,每周1次,次日有疲劳感,健忘,头昏,双眼干涩,饮食尚可,夜寐安,二便基本正常,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肾不足,相火过旺,心肾不交。治以滋补肝肾,清心泻火,交济心肾。药用知柏地黄汤、二至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交泰丸加减。

处方:当归100g,熟地黄120g,玄参100g,煅龙牡250g,红枣100g,炒白术100g,炒白芍100g,沙苑子100克,丹参150g、党参150g,淡竹叶100g,酸枣仁100g,女贞子150g,茯苓150g,黄连30g,肉桂30g,桂枝100g,黄芩100g克,焦山楂120g,焦神曲120g,墨旱莲150g,黄芪250g,炙甘草50g,炒山药250g,炒知柏100g,牡丹皮100g,饴糖250g,生晒参50g,东阿阿胶100g,川石斛100g,鹿角胶50g。上一料,按法制作膏滋。早、晚空腹各一汤匙,温开水冲服。

2021年10月28日复诊:患者诉年初服用膏方后,遗精症状未作,感到颇为欣喜,故要求继续服用膏方巩固。

按本案的辨治要点有:1.患者正值壮年,遗精有7年之久,可以称得上“失精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条文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故首先想到此方。2.《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有:“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故遗精病位在肾,与心、肝、脾密切相关。取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固其本;母病及子,肾虚日久,肝血不足,而肝开窍于目,故遗精后出现头昏目涩,为精血不能上荣,取当归、芍药、二至丸、阿胶养血柔肝;肝肾亏虚,龙火上扰,加知母、黄柏、玄参、丹皮清龙雷之火;心肾不交,佐以黄连、肉桂交通心肾。3.患者肾失封藏,精关不固,而冬季又是“藏精”的最佳时节,冬季膏方正为合拍。(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梦遗案

 (2018-04-07 15:01:28)[编辑][删除]


  李某,男,39岁。20多年前,频繁自慰,后有梦遗,于2018年3月9日刻诊:腰际酸软,每晚梦遗1~2次,历时20余年,苔薄黄脉细数。证属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迫精妄行。治拟滋养肾阴,补肾固遗。处方:知母10克,黄柏10克,山萸肉10克,山药30克,生熟地10克各,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金樱子10克,芡实10克,莲子肉10克,煅龙牡30克各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上、下午温服。二诊,药后恙情好转,仍从前议,以希接效为佳。15剂。三诊,梦遗偶发,且程度明显减轻,上方加用二至丸和牛膝。15剂。四诊,服药期间未再发生梦遗,效不更方,继用上方15剂以善后,以希一鼓荡平贻患。

  自诉经常手淫为快,随着年龄增长,手淫频繁,以至梦遗20多年,多方求医无效,转而寻求中医。该患者频繁手淫和梦遗,日久导致肾气虚弱,气虚及阴,阴虚火旺,封藏失职。治疗用知柏地黄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方中知母入肾经,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黄柏入肾经善泻相火。两药相须为用,清下焦相火而止遗;生、熟地黄主入肾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滋补肝肾,涩精固遗;山药主入脾经,《景岳全书》云:“健脾补虚,涩精固遗。”四药合用可增强滋阴益肾之力,又兼养肝补脾之效。牡丹皮清泄相火,活血化瘀;泽泻利湿泄浊;茯苓淡渗健脾,宁心安神。三药合用可清泄相火,利湿去浊。芡实与金樱子配伍为水陆二仙丹,芡实益肾固精;金樱子固精缩尿,《本草备要》云:“金樱子能固精秘气,治梦泄遗精。”两药配合,使肾气得补,精窍自关。龙骨、牡蛎性平味涩,涩能收敛固涩,质重能镇,《药性论》曰:“龙骨能止梦泄精。”《本草备要》曰:“牡蛎能涩以收脱,治遗精崩带。”两药均有收敛固涩止遗之功;怀牛膝补肝肾,并引诸药下行。上药合用,收效颇捷。由于病程日久且较顽固,阴精流失过多,故三诊时,加用二至丸,以增强补益肝肾、滋阴固遗之功。通过清泄相火、滋阴补肾、涩精固遗等药物配伍,相得益彰,服药30多剂就治愈了顽固性梦遗,以飨读者。


治疗遗精小验方

 膏方治疗遗精验案一则 (2017-02-26 20:17:44)[编辑][删除]

治疗遗精小验方

频繁遗精会使人精神萎靡不振,头昏乏力,腰膝酸软,影响身心健康。对此,中医养生专家推荐了2个小验方,可供临床选用。推荐验方如下。

涩精止遗:沙果

沙果500克切片,加水800毫升,煮熟加蜂蜜250克,再煮成胶状。每次3片,每天3次。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为滑精。中医首次记载见于《内经》,该书称遗精为“精自下”,并对起病原因、兼见症候,均有阐述。《灵柩·本神》篇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精时自下。”中医认为劳心太过、欲念不遂、饮食不节和恣情纵欲等是导致遗精的主要病因。

中医认为沙果味酸涩而收敛,具有良好的涩精、止泻痢的作用,是遗精滑泄、泄泻下痢者的食疗良品。《食疗本草》记载:沙果“止消渴”“主谷痢、泄精。”用新鲜沙果50克,芡实30克。将沙果先洗净切开,加入芡实,再加水3碗,共煎煮成汤1碗,分2次1日服完,涩精止遗的功效更好,非常适用于男子遗精滑泄之病症。但是沙果涩敛之性,不宜多食,脾弱气虚者不宜食。

健脾涩精:五倍茯苓丸

五倍子120克,茯苓30克,熟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服40粒,1天3次。

 《医学纲目·卷二十九·梦遗白浊》中说道:王元肾虚而泄精,脉弦大,累加减八物汤,吞河间秘真丸以及珍珠粉丸,其泄仍不止。后用五倍子一两,茯苓二两,为丸服后治愈效果很好。此例五倍子涩脱之功,敏于龙骨、蛤粉。这也说明了本方的出源。方虽简单,然其理甚妙,用茯苓开泄,入心宁神,加五倍子固涩闭阖,入肾经敛浮火,正可以应肾脏动静开阖之机,心肾交通之制。此方效果妙在茯苓,不单取其宁神之效,且有补肾的作用。补肾不只有地黄、鹿茸之类,茯苓利水渗湿,有助肾司水液,也可补肾。此方服时忌吃辛辣物。相火旺者,可加知母、黄柏;虚甚者,酌加补益之品等等。总之,应用本方时灵活一些,达到补肾、固精的作用,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不错的效果。 (刘维忠 王世彪)


握药治遗精

  (2018-08-27 08:18:38)[编辑][删除]

握药法又叫掌心敷药法、攥药法,此法主要是通过手部腧穴、经络、神经、血管和生物全息反应区等的传递以及对药物的渗透、吸收,使药效作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调解机体功能、抗病祛邪,治愈疾病之目的。现介绍用攥药法治遗精验方如下。

金樱子10克研面,知柏地黄丸2丸。将上药用淡盐水调成糊状,分别握于两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纱布固定,每日2次,连用7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遗精、滑精,伴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者,效果很好。


刘松林治遗精验案两则

 (2016-04-07 13:51:59)[编辑][删除]


张夏维 湖北中医药大学

刘松林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其辨治遗精验案两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案一

黄某,男,21岁,学生。2015年4月11日初诊。主诉:遗精反复发作近半年。现病史:近半年来遗精反复发作,长则七天左右发作,短则每天发作。平素精神差,肢软乏力,睡眠时醒,饮食可,大便日一次,小便清长,时夜尿一次。舌尖红,苔白略厚,脉缓。处方如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灯心草10克,莲子心10克,黄柏15克,知母10克,蛇床子20克,金樱子15克,锁阳10克,五味子20克,杜仲10克,炒栀子10克,泽泻10克,狗脊10克。颗粒剂,7剂,水冲服(下同)。

二诊(2015年4月18日):服药期间症状未发。现精神好转,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尖红,苔白略厚,脉缓。守2015年4月11日方去狗脊,加枸杞子20克,法半夏10克,土茯苓20克,炙龟板15克。

三诊(2015年4月25日):症状未发。舌尖红,苔薄白,脉缓。守2015年4月18日方加淡竹叶10克,红景天15克。服药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遗精一症,虽多与湿、火有关,而本患者病程较长,平素精神差,肢软乏力,并且无明显火旺、湿盛之象,故考虑为虚劳失精,乃心肾不交,心神不御精,肾精不养神而致精关不固,当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虚调阴阳,固肾保肾精。患者见舌尖红,考虑为肾水不能上济心阴致心火偏亢,故用灯心草、莲子心、黄柏、知母等清心泻火养阴之药,并酌加金樱子、蛇床子、锁阳振奋阳气,固肾涩精;狗脊、杜仲补肾健骨强筋,以及泽泻等药利湿泄浊,全方共奏调补心肾、涩精止遗之功。二诊时患者症状改善,效不更方,故仍以原方加减。舌尖红有阴伤之象,故去温燥之狗脊,加滋阴益精之枸杞子、炙制龟板;舌苔仍白厚,加法半夏、土茯苓以祛痰利湿。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而舌尖仍红,故加淡竹叶清心泻火利小便,并用红景天益气滋阴。

案二

李某,男,20岁,学生。2015年5月9日初诊。主诉:遗精反复发作近两年。现病史:近两年来遗精反复发作,短则一周发作两次。睡眠梦多,甚则失眠,难以入睡。饮食可,大便可,小便黄。舌红,苔淡白稍厚,脉缓。处方如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益智仁15克,五味子10克,蛇床子20克,黄柏10克,乌药10克,知母10克,土茯苓10克,苍术15克,陈皮10克,萆薢10克,淡竹叶10克。颗粒剂,7剂,水冲服(下同)。

二诊(2015年5月16日):一周一来遗精发作三次,睡眠可。大便可,小便黄。舌尖红,苔薄白,脉缓。处方如下:淡竹叶10克,龙胆草10克,炒栀子10克,黄柏10克,萆薢15克,益智仁15克,五味子10克,知母10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土茯苓15克,苍术10克,炙鳖甲6克。

三诊(2015年5月23日):一周以来遗精发作一次。小便偶有胀痛感,夜尿一次。舌尖红,苔薄白,脉缓。处方如下:炒栀子10克,淡竹叶10克,灯心草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金樱子15克,桑螵蛸10克,五味子10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萆薢15克,远志15克,熟地10克,荔枝核15克。

四诊(2015年5月30日):一周来无发作,时腹泻,余无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缓。守2015年5月23日方去熟地,加黄连6克。嘱患者少吃辛辣温燥之食物。

五诊(2015年6月6日):一周来遗精未发。睡眠可,二便正常。余无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缓。守2015年5月30日原方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按:一诊时因考虑患者病程较长,除睡眠不安稳之外,饮食、二便、舌脉未见明显异常,故试投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则调和阴阳、涩精止遗,二则镇潜摄纳、安神助眠。并酌加清利中下焦湿热之药,因患者舌红,小便黄,考虑下焦湿热所致。然患者二次就诊时,遗精一周以来发作三次,症状加重。即思虽方中使用了清利湿热之苦寒之药,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全方偏于温性,桂枝、益智仁、五味子、蛇床子、乌药以及陈皮均为温性之药,全方偏于温燥,似与患者病机相违。而患者仍见有小便色黄,舌尖红,故当辨为心火炽盛,下移小肠及下焦湿热为患之证。故改以清利为主,兼以补。方中淡竹叶、炒栀子清心火、利小便,导三焦游离之火从小便而出;龙胆草、黄柏、知母、土茯苓、苍术清利下焦湿热与邪火;五味子、益智仁、煅龙骨、煅牡蛎固涩肾精;萆薢清热利湿泄浊,与收涩之药相反相成,协调为用。并用炙鳖甲一味滋阴填精,是寓清中有补之意。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证明药证相符,行方施治思路对矣。龙胆草一味,其苦寒之性甚,不宜久用,故去之。加熟地以补血滋阴益精,荔枝核行气消胀止痛,远志交通心肾而安神,金樱子、桑螵蛸固精缩尿止遗。方中药物微有调整,总体思路仍以泄心经之热,清下焦湿热为主,兼以涩精止遗,利湿泄浊。四诊时患者遗精一周来未发作,去滋腻之熟地,加黄连以清心泻火。五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故再投以原方五剂巩固疗效。

分析与讨论

观上两例遗精患者,均为青年男性,病史较长。舌象均见尖部红,据刘松林教授临证经验,此多因熬夜晚睡,睡眠质量不高,暗耗阴液,虚火内扰所致。黄某证见平素精神差,肢软乏力,小便清长,有夜尿,其肾虚精关失固之机较明显。而李某以失眠,夜梦纷纭为主要兼症,并有小便色黄,故偏于心肝火旺之证。其病机有虚实之别,寒热之差。治疗上一方偏于温补,一方偏于清利;一方偏于固摄,一方偏于渗泄。然而青壮年遗精患者,纯虚者少,多偏于实证,有君相火旺,湿热蕴下之机,故均使用了灯心草,知母,黄柏等清热利湿养阴之品。此即既重视具体辨证,又重视普遍规律,既强调治本,又兼顾治标的中医思维的体现。(张夏维)

阳痿治验心悟  【草根一生】

 膏方治疗遗精验案一则 (2015-06-03 05:08:3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阳痿治验心悟 <wbr><wbr> <wbr><wbr>【草根一生】


       中医认为阳痿大多是由肾精亏虚、肾阳不振所造成。有面色不好、精神萎靡、头昏眼花、腰痠腿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症状。阳痿治疗应以滋补肾精为主,温肾壮阳为辅。                                                                                                                验  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6克,山药、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各10克,韭菜子、杜仲各15克,水煎服,每天1剂。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全鹿丸、人参鹿茸丸、龟龄集等。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效,不能急于求成。

       根据中医阴阳相互依赖的理论,医治阳痿,千万不可在一张处方中单纯地选用鹿茸、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阳起石,葫芦巴、附子、肉桂、补骨脂、肉苁蓉之类温肾壮阳中药。因为这样会助阳动火,耗伤肾阴,导致肾精更虚而使阳痿日久难愈。所以古代医家专门提出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灼见。

     也有小部分阳痿病人属于思虑忧郁过度,损伤心脾及湿热下注造成。可分别用归脾丸、知柏地黄丸,或按其成分,改成汤剂煎服。古人认为阳痿“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因而诊治阳痿应慎用寒凉方药。

阳痿缘于郁遗精乃心病

 (2019-12-28 07:36:24)[编辑][删除]


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阳痿的病因,一般多认为是肾亏,治疗需补肾,常用肉苁蓉、淫羊藿、牛鞭、鹿鞭、鹿茸等药壮阳。阳痿果真都是肾亏引起的吗?其实现代临床见到最多的是郁证性阳痿。
许多医家基于肾藏精、主命门之火的理论,将遗精与阳痿同样概责之于肾虚为本。但也有很多文献指出,遗精多由情志因素伤及心肝脾肾而引起,其因机证治属郁证范畴。如同郁证性阳痿一样,诊治遗精当知郁证病因,不可一味补肾。
郁证性阳痿的病因病机
《素问•痿论》指出阳痿的病因病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张介宾《景岳全书•阳痿》将其释义为:“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
思想无穷意淫于外,则易心火旺盛;所愿不得,则易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阳痿者多有默默低沉的精神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命门火衰,其实是心肝郁滞之象。抑郁忧闷伤及心肝可影响阳刚之气,怀抱素郁是因,命门火衰是象。诚如沈金鳌《妇科玉尺》所云:“气郁者,肝气郁塞,不能生胞中之火,则怀抱忧愁,而阳事因之不振。”
阳具乃宗筋所聚,宗筋之义有二,一是指三阴三阳循行于体表,起于四肢末端,会合于前阴部的经筋,即肌腱、韧带之类;二是指男子阴茎或泛指前阴部位。睾者囊中之丸为外肾,厥阴环而引之,肝气至则阳道昂奋而振、阴茎伸缩自如。西周《下经》云:“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阳痿与肝气是否正常疏泄关系密切。
1985年第1版《实用中医内科学》将阳痿证型分为命门火衰、心脾受损、恐惧伤肾、湿热下注;2009年第2版时增加了主用逍遥散合四逆散加味治疗的抑郁伤肝证,可见对郁证性阳痿的重视度在增加。阳痿证候除了肝气郁结外,还有情志不舒导致损伤心脾、心肾不交等多种证候。
郁证性阳痿的治疗方法
许多古代医家告诫我们从郁论治是治疗阳痿的重要法则。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提出用逍遥散疏肝理气解郁治疗阳痿;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提出宜达郁汤(升麻、柴胡、川芎、香附、白蒺藜、桑白皮、橘叶)加菖蒲、远志治疗阳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阳痿宜心脾肾兼治、展舒胆气解郁,“当从少阳以条畅气血。”
《辨证录》以心肾不交为阳痿立论,提出以莲心清火汤(玄参、生地黄、丹参、山药、芡实、莲子心、麦冬、北五味子、天冬)治“心包火大动”之阳痿,以起阴汤(人参、白术、巴戟天、黄芪、北五味子、熟地黄、肉桂、远志、柏子仁、山茱萸)治“君火先衰,不能自主”之阳痿,以宣志汤(茯苓、菖蒲、甘草、白术、生酸枣仁、远志、柴胡、当归、人参、山药、巴戟天)、启阳娱心丹(人参、远志、茯神、菖蒲、甘草、橘红、砂仁、柴胡、菟丝子、白术、生酸枣仁、当归、白芍、山药、神曲)治“心火抑郁而不开”之阳痿。上述方剂中,养心安神药物的运用明显多于补肾药物。
纵览治疗阳痿众多方剂,均不同程度含有龙骨、酸枣仁、茯苓、茯神、北五味子、柏子仁、麦门冬、远志、菖蒲等养心安神及疏肝理气解郁中药宣其抑郁、养心安神、通其志意,阳气舒而痿自起。
对于郁证性阳痿治疗,有时不用药物解郁,单以情志开导亦有效。《景岳全书•阳痿》指出:“(治阳痿)然必大释怀抱,以舒神气,庶能奏效,徒资药力无益也。”能用疏导情志非药物方法治疗的阳痿,只能是郁证性阳痿。
现代治疗阳痿的临床报道亦颇多以疏肝解郁通络、养血柔肝以及温肝益气法论治者,有以解郁安神汤为主配合心理疏导论治者,有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四逆散加味论治者,皆暗示郁证性阳痿之成立。
中医药治疗阳痿有优势
《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将阳痿主要分为心理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前者相当于郁证性阳痿。据调查研究发现,高达75.0%以上的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存在心理问题。长期抑郁焦虑、情绪紧张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或激活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或使睾酮水平下降,从而抑制勃起。心理干预、抗焦虑等治疗方法广泛运用于对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但是,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均有不同程度引起阳痿(曲唑酮例外)。枸橼酸西地那非对于部分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尚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因此,运用中药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仍然存在巨大的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治疗不可一味补肾。
心脾肝肾失常皆可致遗精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郁结或肝郁日久化火,失却疏泄功能,易致肾失封藏,不但阳痿,还可遗精。“梦遗属郁滞者居大半(《杂病源流犀烛》)”“肝热则火淫于外,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张氏医通》)”皆此之谓也。
除肝郁外,用心过度、色欲太过或思色不遂等皆可致心乱神摇扰动精室,心不摄肾而遗精。故张介宾认为遗精之始无不由心,精为神动其因在心;苟欲惜精,先宜净心;既病求治,尤当持心为先,随证调理,方可治愈。朱丹溪主张用安神丸,龚居中主张用清心莲子饮。
思虑伤脾也是引起遗精的重要原因,林佩琴《类证治裁》概括精炼为一句话:“思郁伤神,精滑。”思虑伤及心脾导致心肾不交,是引起遗精白浊的常见病机。
但是长期以来,有关遗精肾虚不藏病机及补肾治疗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首先,肾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后天性肾虚多因久病及肾,但临床上却鲜有因此引起遗精者。其次,遗精有虚证有实证,实证如湿热下注、痰火内蕴;虚证有命门火衰、肾阴亏损;还有虚实夹杂之证。第三,肾虚有真性肾虚与假性肾虚,所谓真性肾虚是指肾中精气阴阳不足,所谓假性肾虚即看似肾虚实非肾虚。就多数遗精而言,与其说肾虚是遗精的原因,毋宁说是遗精的结果。因此,不可一见遗精即判为肾虚而补肾。
遗精由情志病因触发后,心火独亢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亦不能上达于心以救心火,造成君相火旺而心肾不交。叶天士一言以蔽之:“精之藏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
心肝肾三脏联动可致遗精
除心肾不交外,遗精还存在心肝肾三脏联动病理机制。心之君火统领肝肾相火,心动则肝肾相火随之亦动,扰动精室。陈士铎与傅青主两位医家对肝在心肾不交中的特殊作用有独到认识,认为心肾不交多有肝气郁结,心肾交通离不开肝之疏泄。如陈士铎《辨证录》指出:“心欲交于肾,而肝通其气;肾欲交于心,而肝导其津。”“盖肝火泻则心火自平,肾水亦旺,势必心气通于肝,而肾气亦通于肝也。”《傅青主女科》也指出:“肝乃肾之子心之母也,补肝则肝气往来于心肾之间,自然上引心而下入于肾,下引肾而上入于心,不啻介绍之助也。此便心肾相交之一大法门,不特调经而然也,学者其深思诸。”以上说明肝主疏泄条达气机是心肾相交的“中转站”。是以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提出“安神固气,解郁疏肝”是治疗积想不遂所致遗精的重要方法。
总而言之,遗精通常是七情不遂,思虑伤及心脾,通过心肾不交、肝失疏泄之心肝肾三脏联动机制失常的病机而致。
郁证性遗精常见于临床
遗精属于肾阴亏虚症见头昏目眩、耳鸣、盗汗、神疲乏力;属于肾气不固症见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阳痿,属于脾虚不摄症见食少便溏、记忆力减退、少气懒言、身倦乏力;属于肝火偏盛症见烦躁易怒、胸胁不舒、口苦咽干;属于痰火内蕴症见胸闷痞胀、口苦痰多、少腹及阴部作胀。这些症状都是郁证或隐性郁证的躯体表现(见本报2018年6月20日四版《如何识别隐性郁证》)。
许多医家从肝主疏泄情志着手论治遗精,所用方有四逆散、逍遥散加减、丹栀逍遥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以及自拟从肝论治方等。有医者认为遗精当从心论治,实则清心火,虚则补心火,提出遗精梦泄之从心论治5法,运用清心镇静法治疗遗精有效率甚高。还有医者主张安神定志,辅助滋养心肾,提出以“清”“镇”“固”三原则治疗紧张性遗精。
非药物情志疗法治疗遗精更能说明遗精的郁证性质。张介宾强调防治遗精应该重视“净心”“持心”“使不知求本之道,全恃药饵,而欲望成功者,盖亦几希矣(《景岳全书》)。”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梦遗精滑门》也说:“情欲动中,只舒其情自愈,虽不药饵可也。”如此看来,非郁证性遗精而何?(蒋健)

“阳主阴从”说不可取

  (2019-12-28 05:06:17)[编辑][删除]


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对“阳主阴从”的来源和认识不够清晰,笔者通过一定的文献研究论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首先,《周易》与《黄帝内经》中没有“阳主阴从”,一阴一阳之谓道。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周易•系辞上•第五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第十一章》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在《黄帝内经》和《周易》中,我们能看到对于“天地”“阴阳”有同等程度的重视。
人效法天地,效法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效法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效法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都显示了天与地的地位同等重要。
其次,此“天尊地卑”之“尊卑”非“男尊女卑”之“尊卑”。
要认识“阳主阴从”的误读,一要重新认识“天尊地卑”(天属阳,地属阴),二要重新认识“男尊女卑”(男属阳,女属阴)。
《周易•系辞》开篇即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有人认为《周易》对天地之气的定位,在向社会哲学延伸的过程中,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以阳为尊、为贵的历史。如果这样理解是对的,则《周易•上经•坤卦第二•象传》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应该解释为:君子要学习不尊贵的、卑下的地,学习其厚德载物。其理不通。
紧接着《周易•系辞上•第一章》开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已经说明了问题,低和高一经陈列,“贵贱位矣”,显眼的和不显眼的位置就确定下来,需要各安其位。此处的“尊卑”“卑高”“贵贱”等都只是位置和分工的不同,没有当今语言中尊贵和卑贱的区分。《礼记•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也可以为证,其中“卑”是山脚的意思,没有尊贵和卑贱的区分。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处的阴阳也只是位置和分工有别。
故“天地”和“阴阳”都没有尊贵和卑贱的区分。
最后,“男尊女卑”的误解。
曲解《周易》中的“天尊地卑”始于《列子•天瑞》中提出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反、与“天尊地卑”相似的“男尊女卑”,使女性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很多人误认为这是儒家的观点,实在是冤枉了儒家。
儒家经典《礼记》中明确提出了男女“同尊卑”,儒家经典也提出了君与臣、父与子的良性互动关系,这些都是对重阳轻阴的“阳为阴纲”为核心的变质儒家三纲的有力批驳。《礼记•昏义》中要求,男女结婚第一天起就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阳之要……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是同等重要的,正如男女“同尊卑”,天地“同尊卑”。各安其位,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才能促进和谐,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阳主阴从”说,与变质儒家的“阳为阴纲”如出一辙,源于“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说。笔者梳理文献渊源,希望更多现代人、更多现代中医能认识到“阳主阴从”之误,回归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张英栋 施飞壮 米贺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