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护肾小妙招

(2022-10-06 08:03:57)


提到肾虚,大家都不陌生,肾虚可能会出现腰酸背痛、胫酸、膝酸、足跟痛、夜尿增多、尿后余沥、健忘、性功能障碍等症状。但是肾虚分几种?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肾虚呢?

肾虚表现

中医认为,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所以其他各脏的病变,最终必会累及肾,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肾阴虚、肾阳虚日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另外,血瘀则精血不能输达,又可加重肾中精气的虚弱,所以肾虚、血瘀互为因果,导致疾病的不断加重和人体的衰老。

可见肾虚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等,久病还会形成肾虚血瘀。肾阴虚常见眩晕、耳鸣、咽干、失眠、盗汗、遗精、五心烦热、长期便秘等症状;肾阳虚可见畏寒、肢冷、体乏、水肿、便溏、小便清长、阳痿或滑精等症;血瘀者常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舌下紫暗或舌下络脉曲张青紫。通过以上描述,大家可简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肾虚,属于哪类肾虚。

护肾小妙招

第一个是揉搓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约在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经常刺激涌泉穴可以起到固肾养精的目的。具体做法是,每晚睡觉之前揉搓涌泉穴10~20下,直到脚心发热。

第二个是按压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具体做法是,两边各按压10次,力度不要太大,有轻微的酸胀感即可。

第三个是掌摩命门穴。命门穴位于背部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按摩该穴可培元固本、强健腰膝。具体做法是,将两手掌搓热,用掌心在命门穴做环形平移摩擦。

巧治常见病

 (2018-04-09 05:21:40)[编辑][删除]


腓肠肌痉挛

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为“足腓痉挛”“转筋”“脚挛急”等。以老年人为多。由肝血(阴)不足,不能濡润筋脉而致。临床用《伤寒杂病论》方芍药甘草汤加木瓜治疗:

组方:生白芍24克,炙甘草20克,木瓜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具有酸甘化阴、养营和血、补中缓急的作用,而木瓜能够舒筋活络,为治筋脉拘挛要药,善治吐泻转筋,故3药合用,能够很有效地解除腓肠肌痉挛。


肛裂

取无花果2个,叶50克,洗净后入锅放适量清水,煮15分钟,滤出药液清洗和用毛巾湿敷肛裂处(须防烫伤),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无花果性甘味平,有清热解毒、除湿润肤、消肿止痛等作用,对脱肛、肛裂有很好的疗效。


老年便秘

蜂蜜10克,正宗芝麻油50克,分次按比例兑服10~15克,先喝温开水一杯,再冲服。每天早、晚空腹时服用。可常吃适量香蕉、红薯之类;温肾壮阳补品暂停。


下肢静脉栓塞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水蛭、地龙具有抗凝溶栓、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通络利水消肿等功效,治疗下肢静脉栓塞疗效确切。取生水蛭、地龙适量(比例为4:1),烘干研细粉备用。每次3~5克,每日3次,饭后以温开水送服。一般服药6~10剂即可显效。


甲沟炎外治方

黄柏100克,五倍子80克,冰片10克,藕节炭5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装瓶密封备用。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用棉球局部做常规消毒,趾甲内嵌者,须剪除部分指甲,然后将药末撒在甲沟及胬肉处,外敷消毒纱布,胶布固定,隔日1次,7~14天即可显效。


咳嗽

蜂蜜30克,生姜60克。先将生姜洗净,捣碎,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取200~250毫升的姜汁液,再加入30克蜂蜜,煮沸即可服用。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本方主治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显著。

枳实益胃汤名医名方

 (2018-05-05 14:59:36)[编辑][删除]

 


王道坤,男, 1941年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王道坤教授深入研究伤寒、易水、温补等学派,临证衷中参西,既善攻邪,又娴扶正,活用“风火痰瘀”理论辨治疑难病症,临床诊疗涉及内、外、妇、儿,尤对脾胃疾病见解独到。主要著作有《医宗真髓》《决生死秘要》及《新脾胃论》等。

组成:枳实15克,生地黄15~3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北沙参15克,石斛12克,天花粉15克,芦根12~30克,甘草6克,冰糖3克。

功效:滋阴益胃,清热生津,通降胃腑。

主治:因胃阴亏虚,阴虚内热,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渴喜冷饮、嘈杂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花剥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服。

方解: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王道坤认为对于胃阴亏虚、阴虚内热、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总治则为“通则不痛”。胃腑是五脏六腑之大源,治疗上顺应胃腑“通”的生理特点,以“通”为补,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正如《内景综要》云:“五脏藏精不泻,满而不能实,故以守为补焉;六腑传化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故方中运用辛行苦降之枳实,通降胃腑。近代名老中医董建华认为:“只有津液来复,胃气才能下行。”王道坤据此在益胃汤基础上加入石斛、芦根、天花粉以增强益胃生津之力,所以在治疗上形成了滋、清、通并用的治疗原则。全方滋中有清,清中有通,形成治疗胃脘痛之枳实益胃汤组方。方中生地、麦冬滋阴益胃,兼以润肠通腑为君药;北沙参、玉竹、石斛、天花粉、芦根助君药清热生津共为臣药;枳实善能破气消积、化痰导滞,实为通降胃腑之关键药物,并且可去补养药之滋腻,为佐药;甘草及冰糖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滋阴益胃,清热生津,通降胃腑之功。

临证加减:若见胃脘痛连及胸胁、心烦易怒、泛吐酸苦属肝胃不和者,酌加佛手、香橼、延胡索、川楝子;若见食后胃脘胀痛属食滞胃脘者,酌加炒鸡内金、焦六神曲、焦山楂;若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属阴虚火旺者,酌加醋龟甲、地骨皮、制鳖甲;若见气短乏力、自汗频频属气虚者,酌加太子参、西洋参、醋五味子;若见腹部胀痛、大便秘结不通属热结津亏、肠燥便秘者,宜加大生地黄用量,酌加大黄(后下)、元明粉(烊化)、玄参、白芍。 (甘肃中医药大学王道坤名医工作室王韶康 段永强 安小平共同整理)

杜光明治疗脾胃病经验

  (2018-05-02 05:38:01)[编辑][删除]

 


昆明圣爱中医馆 付文璐 郑洪永

简介

杜光明,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曾任成都军区中医学会首任会长、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圣爱中医集团“十大名医”、昆明圣爱中医馆名医工作室特聘专家。他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内、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具建树,为许多患者祛除病痛,带来福音。

脾胃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生活中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都可能伤及脾胃,造成脾胃疾患。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历代医家都一直重视脾胃病的治疗和研究。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疗效独特,涉及的病种覆盖消化系统的许多方面,代表疾病有急慢性胃肠炎、反流性食道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笔者将自己在跟师学习中,获得医治脾胃病的点滴体会,与同道分享,共同学习、研究、总结,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医专家的临证思路、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

辨治脾胃病尤为重视具体病位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段论述:“帝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月真 胀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可见脾胃关系密切,在生理和病理却有所不同,自然治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辨别其具体病位,在脏还是在腑,即病在脾或病在胃。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反相成。脾属湿土,胃属燥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食物的运化过程。一般来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古人曾概括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指此意。中医还有“不思饮食,嘈杂易饥,病在胃;食后饱胀,大便稀溏,病在脾”之经验总结。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临床辨证要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辨别其脏腑病位主要在脾,还是在胃,或脾胃兼病。《黄帝内经》有“治病必求于本”“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论述。

重视肝脾(胃)同调,运用柴平汤和柴芍六君汤游刃有余

脾胃受纳消化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条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肝能生成胆汁,以助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分泌又直接受肝之疏泄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各种疾病的发生均与情志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来乘土,故见脘腹疼痛,或见脾气不升,则飧泄;影响到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胃气不通则脘腹胀痛。前者称为肝脾不和;后者称为肝胃不和,即“木不疏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湿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叶天士认为:“肝为万病之贼”“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火肆横,胃土必伤”“肝病必犯胃土”。常见的有:

肝胃不和证 症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为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平汤加减。柴平汤又名柴平煎,出自《景岳全书》由小柴胡汤和平胃散组合而成。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在伤寒热病中是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在治疗各科杂病中,又是理气解郁剂,所以在临床上运用范围较为广泛,而疗效也可靠。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杜光明常加少量黄连,以增加辛开苦降与半夏泻心汤异曲同工。两方合用可疏肝之郁,宣胃之滞,恢复枢纽升降。

肝脾不调证 症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燥湿。方用柴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行气化湿。木香、砂仁加强醒脾之力,行气化湿;柴胡气质轻清,能疏解少阳之瘀滞;白芍养肝柔肝,与甘草合用,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取四逆散之意,疏肝理脾,解郁。诸药合用有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行气止痛之功,使脾得以健运,肝疏泄正常。

巧用药对,效若桴鼓

脾胃病常见打嗝、嗳气、泛酸、呕吐、胃脘疼痛、腹胀等,常用“胃三对”,融入辨证选方之中,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

良附丸 高良姜,性味辛、热,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香附,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两药合用即良附丸,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气滞寒凝证。有胃出血的患者慎用。

乌贝散 乌贼骨,性味咸、涩,微温。归肝、肾经。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血,收湿敛疮。浙贝母,性味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乌贝散具有制酸止痛,收敛止血之功效。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疼痛、泛吐酸水、嘈杂易饥。但是,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用乌贝散。

公丁香和肉桂子 公丁,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肉桂子,性味温、辛、甘,归胃经。温中散寒,二者合用加强温中散寒之功。

以上中药,常联合使用。脾胃病多寒热错杂,需寒温同调;其中高良姜、公丁香、肉桂子都可温中,可以看出杜光明对顾护脾胃阳气的重视。其一,脾之健运,化生精微,主升清的功能须有脾阳的推动。叶天士云:“脾为阴土,得阳使运。”其二,六淫之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缠绵难解者,莫过于湿邪。脾为阴土,胃为阳土,湿邪在五行中也属于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外来之湿邪,最易侵犯脾胃,而脾胃运化失常,也最容易产生内湿。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湿胜则阳微”之说。选用浙贝母,即可助乌贼骨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又可与温中的中药联用,起到温中有清之功。乌贼骨归肝、肾经,用在此处还有固肾之意,选用香附意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善用鸡失藤治脘腹痛

鸡失藤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炎。在临床中,杜光明常用鸡失藤治疗脘腹部的疼痛,疗效确切。他常说:“方有合群之妙用,药有个性之专长。”

脾胃病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脾、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失常,因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形成湿阻、食积、火郁、痰结、瘀血等,引起胃肠病变并可累及其他脏器。治疗原则包括保护胃气,调理升降,并通过寒温相适、升降并用、补虚泻实,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在临证中,杜光明本着脾胃生理病理的不同,肝脾胃常互相影响来选方用药,做到“崇古不泥古,融汇出新知”。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并对证施以清热、温中、行气、化湿、降逆止呕、化瘀、止痛等方法,其中始终贯穿着顾护脾阳的思想。因辨证定位准确,选方用药做到“有是证、用是药、选是方”,药证相对,方药证相应,所以收效迅捷,让病人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他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治病疗效是关键。”让笔者对“读经典,做临床”“做临床、读经典”有了更深的理解。(付文璐 郑洪永)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