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病小验方
(2022-10-05 14:21:06)失眠:银耳15g,洗净,泡发;酸枣仁20g,用纱布包好;冰糖25g。将上述食物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汤。弃枣仁,睡前2小时服用。
头痛:川芎6~9g,鸡蛋2个,大葱5根。同放砂锅中加水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每天1次,连服数天。
感冒:香薷5g,粳米50g,绿豆50g,白糖适量。先取香薷加适量水煎沸,去渣留汁备用。后将米与豆加水同煮粥,熟时加入香薷药汁再煮沸即可。1天内分2~3次凉食或温食。
尿路感染:凤尾草全草30~60g,与冰糖15g,水煎浓服,每日2次,连服3~5日。
腹泻:山药60g,白扁豆50g(炒),焦山楂40g,麦芽30g(微炒)。共研细末,过筛,贮于瓶中。每日2次,每次15g,温开水送服,连服5日即可见效。
皮炎:冬桑叶、苏叶、陈艾叶、薄荷叶各30g,明矾20g。加清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外洗患处,每日1剂,洗3次。5~7剂为1个疗程。
手癣:荆芥、花椒、明矾、鸡冠花各15g,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汁,最后放入250ml食醋,搅匀即可,将患手浸泡于药汁中。每日3次。
阴囊湿疹:胡椒子10粒,配以黄柏20g,研细末,加水2000毫升共煮沸,先蒸汽外熏,待药水变温,外洗患处。一般用1~3次即愈。
脚癣:蒜秸、艾叶、刘寄奴各120g,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煮5~10分钟,取药液擦洗患脚。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每剂可用3次。(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常见病小验方
感冒:鲜姜皮10g,1个酸梨皮并核,1个苹果皮及核,桑白皮10g,茯苓皮10g。先下茯苓皮、桑白皮煮15分钟,再下鲜姜皮、苹果皮及核、酸梨皮及核,煮约10分钟即可。留渣饮汤,每晚1服。服药后盖被至微出汗,可加速感冒痊愈。
干咳:生花生仁250g,剥去外衣,臼中捣碎,放入瓦罐内,加清水煮之。沸后,舀去面上浮油,酌加冰糖少许,再煮,至汁同人乳形。临睡时服一半,余下一半次晨温热服之。一般连服5~6次可愈。
口腔溃疡:槐花、绿茶、菊花各3g,冰糖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过敏性鼻炎:荆芥10g,防风6g,苍耳子10g,菊花10g,羌活10g,川芎10g,薄荷5g(后下),生姜2片,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3剂可愈。
支气管哮喘:老丝瓜藤300g,白母鸡1只(约750g),白砂糖300g。加水700ml,放入砂锅,以文火炖2小时,稍冷后即可食用。每日1剂,一般连食5剂后即可见效。
急性胃肠炎:核桃仁、枳壳各20g,皂角3g,用新瓦焙干存性。共研细末,每次服6g,每日3次,茶水送服。
习惯性便秘:银耳10g,大枣15枚,冰糖适量。将银耳泡发洗净,放在碗中,加入冰糖、大枣,隔水炖1小时即可食之。(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秋老虎来袭
中医教您科学“打虎”
摘自2025-8-15中国中医药报
吴遍
曾思涛 广东省中医院
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常会出现短暂的回热天气,民间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生动描述了立秋节气对后续天气的影响——晨立秋则凉意早至,夜立秋则暑热延续。这种特殊的天气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起居,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秋老虎”伤身的三大健康隐患
燥邪伤肺,津液耗损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季燥邪当令,易伤肺阴,临床常见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痒、大便干结等症状。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可致肠道失润,诱发便秘。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出现鼻出血、声音嘶哑等症候。
脾胃虚弱,湿困中焦
夏季冷饮、空调的持续刺激已使脾胃功能受损。秋老虎期间暑湿未消,湿热交蒸,易致湿邪困脾,表现为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肢体困重等。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失调可影响气血生化,导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气血不足之证。
阳气耗散,卫外失固
持续高温迫使人体通过大量汗出散热。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汗出可致气随津脱,出现气短懒言、动则汗出、精神萎靡等气虚证候。若此时过食生冷,更易损伤脾阳,削弱卫外功能,增加感冒、泄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中医“打虎”四步法
饮食调养
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等辛散食物,避免耗散肺气;适量增加酸性食物摄入,如柠檬、山楂、乌梅、西红柿等,酸味可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兼可补益肝阴。
润燥生津:可服用银耳百合羹,将银耳15克、百合20克、莲子30克、枸杞10克,冰糖适量,文火炖至软烂。此方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尤宜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者食用。
健脾祛湿:可服用薏米山药粥,将薏米30克、山药50克、小米50克,慢火熬煮至软烂。此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合脾虚湿盛见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者。
起居调护
作息规律:遵循《黄帝内经》“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养生原则,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舒展肺气,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夜间保暖: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头颈、胸腹、腰背及关节部位。入睡时建议穿着薄款长袖睡衣或加盖薄毯,以防脾胃阳气受寒邪侵袭。
适度运动: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和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而耗损阳气。
情志调摄
秋季肺气易受悲忧情绪影响,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悲伤易损伤肺气。推荐练习“秋季吐纳法”。
静坐叩齿:闭目盘坐或端坐,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叩击36次。
赤龙搅海:用舌尖在口腔内沿牙龈内外侧,顺时针、逆时针各搅动9圈,待口中津液充盈后,分三次缓缓咽下,意念导引津液送达下丹田(脐下三寸处)。
呬字诀: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吸气;呼气时,舌尖放下,嘴唇微张,口型发“呬”(si,只做口型不发声),同时缓慢均匀地呼气,感受肺内浊气排出,重复6~9次。此法具有宣发肺气、清热润燥之效。
艾灸四穴
1.迎香穴(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疏风清热,通利鼻窍。适用于鼻干、鼻塞、流涕、咽痛者。
2.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健脾和胃,化湿通络,补中益气,扶正培元。为强壮要穴,可改善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3.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调补肺气,宣肺止咳。缓解咳嗽、气喘、鼻塞、背部发凉。
4.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温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有助于增强整体免疫力。
操作方法:使用艾条悬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穴灸5~10分钟,以局部感觉温热舒适、皮肤微微潮红为度,注意避免烫伤。
注意事项:孕妇、婴幼儿禁用艾灸,阴虚火旺体质者慎用,皮肤感觉异常或破损处禁用,有特殊疾病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