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神仙”

(2022-10-05 05:30:22)


  我出生在中医世家,爷爷是名老中医,妈妈也懂中医。我从小体质偏弱,给妈妈出了不少难题,但是妈妈总用中医疗法迎刃而解。小时候我每次积食,妈妈就给我冲服消积散,吃两三付,疗效立竿见影。咳嗽也是我童年常常出现的一个小症状,只要一感受风寒,咳嗽就随之而来,每当这时妈妈就会给我冲服顿咳散,又是服用两三付后药到病除。这样的小事情在我的童年数不胜数,妈妈每次都让我见识到中医药神奇的魅力。中医阴阳学说、五行生克制化、方剂配伍、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引发了我的兴趣和好奇心。从小的耳濡目染和自身经历,让我深深热爱中医药。姥爷和妈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知道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对我今后学习、生活更是受益匪浅

  我进入高中,迈向人生的重要阶段。妈妈给我备了一些常用药,让我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症状”。与此同时,同学们有个头疼脑热也会找到我,这时候我就成了班里的“小大夫”,每每获效,大家戏谑为小神仙。

  背诵对于高中生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因此嗓子疼经常会来“打扰”我们。平时常有嗓子疼的同学来向我咨询如何处理,这时候我就自信满满地拿出甘结冰梅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银黄含片来缓解他们的症状。

  感冒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常常给同学们辨证施治:对于感受风寒后表现出来的恶寒、浑身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兼苔薄白者,辨证为风寒感冒,我有风寒感冒颗粒应对;因风热而致的发热、咳嗽、吐黄痰、咽干咽痛、鼻塞、流浊涕、苔薄黄者,辨证为风热感冒,我有连花清瘟胶囊来“逐寇”;对于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胃肠型感冒,我有藿香正气胶囊“助阵”。就连体育课上不小心跌打扭伤的同学找我,我都能一一应对,从我的小药箱里拿出云南白药喷雾和通络祛痛膏。同学们都说我的小药箱是个百宝箱,什么都有。

  同学们对我信赖有加,都叫我“小神仙”,但我自知还有很多不足。中医药有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贯穿着中国的哲学思想,我现在只窥见其冰山一角,尽我所能帮助身边的人。我知道自己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我希望中医药常伴我左右,它不仅带给我身体的健康,而且教给我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身边的人更多地接触中医药,认识到中医药的魅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时光飞逝,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我也成了老中医,老同学还管我叫“小神仙”!

国医大师陆广莘在20世纪80年代
——纪念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
摘自2024-9-4中国中医药报
诸国本
1979年,陆广莘作为北京医学院附属北京人民医院的一位工作了23年的资深中医,在广东广州召开的自然辩证法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医基础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身心相关整体自稳调节》的论文,引起了中医界对中医理论问题的兴趣。当时,陆广莘正处于思想解放、泉思喷涌的状态。他谙通中医近代史,亲历过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中医科学化,直至中西医并重的过程。1962年,他发表《王履医学思想的成就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一文,在群英荟萃的北医医学殿堂崭露头角。改革开放早期,他的身影活跃于中医和自然哲学领域。
主管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业务工作
自然辩证法研讨会之前,即1978年9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重要文件。全国中医队伍人心振奋,思想活跃,各种发展中医的意见建议纷至沓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处于中医事业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是积极行动,谋划中医发展大计,首先准备调集人才,成立中医中心实验室,填补中医微观不足、实验不够的缺陷,用实证成果甩掉“中医不科学”的帽子。
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正式成立。在院长季钟朴领导下,召开了全国中医理论研究思路方法讨论会。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在中心实验室基础上,积极筹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陆广莘作为北京医学院的中医专家,应邀参加了讨论会。他在发言中提出中医辨证诊断的“正虚、邪实、传变”三要素以及关于“证”的理论模型问题。随后,陆广莘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医学之道》,209页。以下引文,均见此书)
1983年初,陆广莘从北京医学院奉调中国中医研究院,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4月,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陆广莘兼任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陆广莘主管两边的业务工作。
陆广莘走马上任,春风得意。他中医学徒出身,在北京医学院学习西医5年,又在医院从事中医临床23年。今日归队中医研究院,和施奠邦、唐由之等老同学朝夕共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中心实验室拉开序幕,他就提出立意要高,思路要宽,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工作思路。他认为,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不是简单地观察一个病种,实验几种中药,而必须站在宏观的、理论的高度设计研究课题。一要坚持中医理论,对千百年来在无数实践中提炼概括而成的中医理论成果,必须完整正确地把握它,并用以指导新的防治实践和科学实验;二是发展中医理论,不断用新的防治实践和科学实验成果,去充实发展中医理论。
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中医实验科学的路子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中医“证”的模型,体现中医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因为从三十年代以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已成共识。“证”的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中心内容(第209页)。中心实验室必须继续支持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集中力量寻找“证”的模型,以便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模拟中医临床“由因到证”和“从治到效”的过程,从证的病理表现认识正常生理功能(第196页)。于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扩展为“肝血风(郁)瘀”和“脾津痰湿”两大课题系列。从肝为将军之官与防卫适应功能,脾为后天之本与稳态屏障功能,创立大小动物模型,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中医实验科学的路子。(第10页)
其一,开展“肝为将军之官”的功能模型研究。首先摒弃“中毒性肝炎”的模型和思路,以“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相应地建立肝郁证的辨证标准,创制“怒伤肝”的情绪应激性实验动物模型,上连情志因素所致的肝郁,下连血凝机制变化的血瘀。课题组应用了国内外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如交感特异通路电生理技术、血管内皮细胞离体培养技术等,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观测和综合研究(第202页),最后应用柴胡疏肝散观察疏肝理气方药对血瘀证的治疗作用。
经过全过程、多学科的观察,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理论前提的假设。1990年1月,陆广莘在鉴定会上作了“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工作汇报。
其二,建立“脾为后天之本”的功能模型。最初曾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黄致泻制造“脾气虚”模型,研究结果在1982年广州虚证会上作了交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人认为大鼠离人体较远,大黄致泻属生化乏源,又是急性过程,很难说这个动物模型就是脾气虚证。
鉴于上述意见,陆广莘听取北京医学院著名教授谢少文、周金黄的建议,向中兽医学专家请教。因为中医学与中兽医学渊源相同,辨证方法一致,处方用药规律无异,常用中药有97.4%是人兽通用的。经向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中兽医系教授于船学习,知道马属动物驴在饲养上和役使不当情况下,不少驴出现“脾气虚”的病例,且应用健脾益气汤治疗有效(第197~198页)。
于是从1984年起,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兽医系老师指导下,中心实验室制定了周密的科研方案,先后用两批驴做实验。第一批驴22头,第二批驴16头,雄性,年龄2~4岁(第193页)。据中兽医提供的经验,驴患“结症”机会多,对承气汤等攻下耐受性强。第一批实验试用大承气汤,适值数九隆冬,北京地区天寒地冻,大剂苦寒致泻,少数驴衰竭而死,存活者也不显示气阴两虚。且造模仅10天,仍属急性实验,不符合要求。第二步去芒硝,为小承气,虽未见死亡,仍见有暴泻者。为避免致泻的生化乏源,第三步减大黄量,为厚朴三物汤,取其破气苦降以耗气和逆脾气主升之性,造模延长至6周;同时加用饥饱失节因素(第198页)。可以想象,在北京天寒地冻季节,陆广莘带领中心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守候在30多头大牲口旁边,兢兢业业地观察实验进程,调试治疗方药,奔忙于研究院和农大之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苦干实干的精神风貌。
实验方案设置了对照组。对照组的驴,给予正常饲料,灌等量温水。为了使实验方法接近于中医临床,课题组拟定了驴的“脾气虚”证的辨证指标:(1)食量减少(纳呆);(2)体重下降;(3)肚臁变深(消瘦);(4)挽力、尾力、四肢力下降(怠惰无力);(5)大便粗糙稀软;(6)口色变淡(唇舌淡);(7)毛粗乱无华(毛发不荣);(8)脉虚。这八项宏观指标中,除体重和食量单独计算比较外,其余六项,每项按0~2作三级评分,总分大于10分者判断为脾气虚证。实验结果,第一批为11.04分±0.56(对照组为2.60分±0.99),第二批为12.38分±0.26(对照组为2.55分±0.25)。两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反证,用健脾益气加四君子汤,即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共5味中药,按22221比例为散剂,驴模型按每公斤体重1.5克之剂量隔日稀释灌饲,同时恢复正常饮食。对照组只灌等量温水。全程3周,实验动物全面恢复健康。马属动物驴的“脾气虚”证,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有效,验证了补脾疗法的有效性。
在造模实验中,陆广莘的“中学西”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北医学习时,一直是班上的化学课课代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都学得不错。如今,他对实验中驴的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生化反应都“心知其意”,中西汇通,思路清晰,表述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
1988年10月,陆广莘代表课题组发表了《马属动物驴“脾气虚”证的实验研究》的结题论文。1990年底,“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课题也结题并通过鉴定。两个实验动物造模的课题论文,使中医大开眼界,使西医频频点头。
陆广莘对“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亦有全面深刻的思考。1987年,全国中医学术发展战略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上陆广莘提出了“对中医学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认为“增强宏观思维,发展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一门科学希望的标志。‘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第一步要求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把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的诊疗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即恢复中医学术的主体地位,然后才能提高发展中医学的主体性能力。”(第184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晃40年过去了。今年9月13日,是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遥望他远去的背影,捧读他写的《中医学之道》,从生生之道到生命科学,从生物医学到生态医学,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拮抗医学到动员医学。他放眼世界,学贯中西,端本澄源,卓然自立。他以毕生精力,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中医临床家,又是中医理论家。他是哲学领域的医学家,又是医学领域的哲学家。他在弥留之际,紧握住我的手,多少未尽的话语,飘落在萧瑟的秋风之中。今天,我拾起故乡的一片黄叶,写成这粗浅的文字,在远离天国的地方,寄献于先生灵前!

荟萃临床案例构筑中医药“最强大脑”

  (2024-10-01 04:33:12)[编辑][删除]
近年来,中国科协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开发建设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通过挖掘高水平临床案例价值,提升中医诊疗能力,推动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荟萃临床案例 构筑中医药“最强大脑”
摘自2024-9-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婧
很多中医人都幻想过自己拥有一个“最强大脑”,这个大脑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能容纳最精华的中医临床案例,以指导中医临床诊疗、激发科研灵感。特别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就能一秒提取。
如今,这样的“最强大脑”正在构筑。
自2021年起,中国科协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设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以下简称“案例库”)。目前,案例库收录临床病例报告2800余篇,其中国医大师的病例报告有800余篇,还包括院士、全国名中医以及众多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的名医名家案例、罕见病例案例等。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张霄潇介绍,该案例库目前向公众免费开放,只要登录网站即可查询。该案例库现已在四川、陕西、江苏等省,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人才评价中试点应用,为中医药职称评审、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1 高水平的中医学术之脑
当代中医人共撰“崭新《伤寒论》”
如何能快速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很多前辈会吐露一条捷径:读医案。清代医家周学海有言:“宋后医书,惟案好看。”中医医案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是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料档案,体现了医家的临床诊疗能力和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那“临床案例”与我们平时讲的“医案”“病例”有什么关系?
张霄潇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概念,他表示,“例”字,其意有二。其一,为“病例”,即某种疾病的例子,以固定的格式将疾病相关诊疗信息进行书写后形成的文字记录,形成“医案”与“病历”;其二,为“范例”, 即书写的医案或病历可作为重要信息的依据或具有权威性、代表性。以上合二为一方为“临床案例”的精髓。
“临床案例能够真实地反映医家诊疗原貌,高水平临床案例是医家学术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临床医生提升诊疗能力的重要资料。因此,案例库汇集全国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案例,以供行业参考学习,对于弘扬名医经验,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张允岭说。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曾宪玉认为,《伤寒论》就是一系列高水平临床案例的鲜活总结。案例库建设以填补现代医学不足和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征集高水平中医药案例,从中可以发掘和整理疑难病、优势病种卓有成效的治疗手段和方药,同时也可为百家争鸣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展示的园地,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医药人共同撰写的“崭新《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研究员黄为钧表示,目前,中医医案的研究与发展面临医案报告规范性不足导致优秀案例稀缺,以及缺少优秀案例的评价标准及汇总平台,导致现阶段相关数据挖掘与真实世界研究难以获得高质量证据等问题。
“因此,案例库的建设旨在为高水平优秀案例提供汇总平台,既彰显了中医医案本身优势,又为解决现阶段医案研究与应用面临的困境和难点打下基础。”张霄潇说,将其打造为中医药领域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数据库,是案例库建设的发展目标。
2022年初,经过前期大量研讨与评价,充分完善顶层设计,案例库上线启用。“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中医药临床案例的丰富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其应用价值历久弥新,体现在临床实践、启发科研、人才评价等诸多领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博士后张凯歌说。
2 有活力的人才创新之脑
“中医版JAMA”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2023年,韦建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他将临床遇到的一例病案写成病例报告《升清泻浊法治疗重度特应性皮炎一例》投稿到案例库,经过审核成功入库。“稿件的成功入库可以作为参与正高职称评审的条件之一,因此我顺利通过了医院的正高职称评审,成了一名主任医师。”韦建国说。
职称评审是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联系着人才培养、使用、开发、支持、激励、保障等环节,对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职称评审一直是困扰基层中医临床人才成长的难题,基层的科研环境又令他们的职称晋升陷入困境。
在“破四唯”“立新标”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浪潮中,案例库的建设有望打破“唯科研成果论英雄”的局面,让“会看病、看好病”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评价的标准之一。
“这将解决长期以来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缺少科研成果的问题,推动职称评审改革,让更多的一线好医生能回归临床,服务患者。”张允岭说。
值得一提的是,案例库有460多位审稿专家,162位中医药各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40位国医大师、院士担任学术顾问,“阵容强大”。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董政起参与了案例库的建设,他表示:“案例库通过组建评审专家团队,对广大中医医师的临床案例进行公平公正评审。将案例库打造成为‘中医版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是我们的愿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杨杰认为,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为青年中医人提供了学习阵地,还鼓励他们投身临床,躬耕一线。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勇说,随着案例库的建设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机构及其附属医院已着手将案例库作为人才评价、职称评审、教学培养、绩效考核、名医传承等领域的重要抓手,切实拓展了临床案例作为成果代表作的应用价值与应用范围。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朱赛彬认为,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发现,案例库不仅可以用于职称评审,还能用于学科考核、绩效考核、名医工作传承站建设等方面,对推动中医药人才评价、人才培养、学术经验传承等工作有重要支撑作用。
朱勇介绍,未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将继续增加试点单位,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努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3 有潜力的科研灵感之脑
“现代版《肘后备急方》”助推科研产出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读到了青蒿在疟疾治疗中的使用方法,成为她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的关键。
“可以看出,临床案例对于中医药高水平科学研究具有重大启发价值。”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研究员尤良震说。
“纵观近些年来的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多数都源于科研工作者在临床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国家卫生健康委生物中心中医药项目专员方子寒认为,临床案例库的建设可以说集“示范”和“范式”于一体,不仅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还为面向临床的中医药科研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理研究员叶阳表示,希望将案例库打造成“现代版的《肘后备急方》”,让它成为更多中医药科研人员的“灵感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腾飞表示,除了启发科研,案例库对推动临床问题解决、改变临床决策也很有价值。例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为代表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治疗后效应、介入术后再梗死等现代医学重大临床难题,以及难治性罕见病等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也需重点参考临床案例。
为启发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解决现代医学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推动临床决策进一步优化完善,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连续两年开展TOP100优秀中医药临床案例征集遴选活动,组织中医药领域专家和临床一线资深医师进行同行评议,每年遴选100篇案例作为优秀案例并公布。
受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启发,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2024年中医药临床十大优秀案例征集遴选,此后每年都会向社会发布临床十大优秀案例,以期对临床指南的制定起到重要指导,为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提供重大启发并发挥引领作用。
张霄潇表示,未来,中华中医药学会还将继续加强质量控制,推动案例库内容高质量发展,增加护理板块、英文板块,提升案例库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等,并且继续增加省级试点单位,做好评价试点跟踪等工作。

古方的学习与应用--黄煌

  (2012-09-27 21:14:24)[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原载于《山西中医》1996年第12卷第6期
   古时称中医为方脉家,医术为方技。日本则称中医为汉方。可见,对中医来说,方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伤寒派,还是温病派,是古典派,还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派,是讲脏腑辨证,还是讲六经辨证,到最后交给病人的都是方,所以,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说:“医之学也,方焉耳”。方,是中医的内核,是根本。

  中医的方剂,数量多得让人兴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有100卷,方16834首;《圣济总录》有200卷,方20000首;明代的《普济万》有426卷,方61739首;我校正在编写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医方达10000首。要熟悉掌握这么多的方剂,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关键的方剂不过几十首,这就好比汉字的字根,英语的词根,是组成千万张处方的基本构成,可称之为“方根”。

  方根在那里?在《伤寒论》,在《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方剂,并非张仲景一个人独创,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用药经验而且经过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被证实并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经自身试验筛选出的临床有效良方。只有把这两本书弄通了,才能在临床上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后世名医虽多,其临床的基本法度都不出仲景学术的范围。所以,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群方之祖”,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王好古说“执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朱丹溪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笔者说仲景方当为中医之根,为中医之魂。中医学的经验性是极强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证明它是有用的,是科学的,在临床上是能解决问题的。学中医,离开了仲景方,那就成了一句空话。

 1 学古方的关键是抓住方证

  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最好读白文,也就是未加注释的原文。两书的文笔十分朴实,多为临床实际的客观表述,少有空洞的解释,故读白文是可行的。不过,两书的体例为条文式,孤立地读常常不得其要,必须采用分类比较的办法。按什么分类?古时候有按六经分,有按治法分,有按症状分,有按主方分,分法较多。笔者倾向于按主方主药分。按主方分,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1759年)最好,这位医学家研究《伤寒论》三十余年的心得之作,形成初稿以后,竟反复修改7年,其间五易其稿,最后才写上“乃无遗憾”四字。他采用的方法就是将《伤寒论》方分为12类,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白虎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等。拙作《中医十大类方》(江苏科技出版社,1995年)是以主药分的,其特点是以药类方,以方名证,便于学习记忆,本书井非中医古方的全书,而仅仅是为读者提示一种认识并掌握中医古方的方法。古方何止十类?本书之所以题名为《中医十大类方》,只不过为读者阅读本书增加一点轻松的氛围而已。应当指出,无论按方分或按药分,关键是要抓住主治,识方证。许多人对方论以及方剂功效的解释比较热衷,而对其主治则轻描淡写,这可以说是混淆了主次。对中医来说,古方的主治是最要紧的,解释在其次。方证最关键,功效在其次。

  药物的应用指征为“药证”,方剂的应用指征为“方证”。如桂枝的应用指征为“桂枝证”,桂枝汤的应用指征为“桂枝汤证”,这是古人应用药物和方剂的根据和证据,是中国人几千年积累起来使用方药的最为实用和重要的经验。如把桂枝比作箭,桂枝证就是目标,目标对准了,命中率就高。同样,药证、方证相对应了,疗效自然会出现。换句话说,药证相对应了,这就是必效药、特效药;不对应,则是无效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十分严格,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无是药,加药或减药,都以临床见证的变化而变化。故恶风、汗出、脉浮用桂枝汤。如汗出多,恶寒关节痛者,必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如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又必加人参,名新加汤。如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则要去桂枝,加白术、茯苓,这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悸,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则主治咳逆上气。大剂量药与小剂量药的主治也不相同,同样是桂枝汤的组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5两,其主治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汤倍芍药主治腹中急痛,方名也改为小建中汤。又虽用过某药,但其证未去,则仍可使用某药,如《伤寒论》“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101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条)。这种用药法,即方证相应法,《伤寒论》所谓“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317条)。又《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病形象桂枝”等说法,都为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体现。药证相应与方证相应,体现了古方的极为严格的经验性,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方证相应”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本精神。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其所以为“活法”,是因不同于辨病论治,常常是异病同方或同病异方。不理解者,则谓中医不规范,难以掌握,但从另一角度看,方证相应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如徐灵胎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伤寒论类方》自序)。可见,这种方法是相当规范的,问题是从什么角度去认识。

 2 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

  张仲景医学的又一特征是着眼于“人”。如果说西医是治“人的病”,那么,中医是治“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中医没有去寻找在器官细胞水平上的病理变化,古代也无法看到天地间的各种致病微生物,但我们的先人却能从宏观上把握住机体的变化,找到消除病痛的办法。清代伤寒家钱潢说得好:“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这就是张仲景医学的疾病观。这个“发”是“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的反应,张仲景是如何着眼于“人”的呢?其一,望形。如强人、羸人、尊荣人、失精家等。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即为缺少运动,肌肉松软,稍动即易汗出伤风的体质类型;失精家则为男子面色白,瘦弱,脉大而无力者。其二,切脉。脉浮、脉沉、脉微细、脉沉迟……不表示某种病,而是患者全身的反应状态。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象,主要是用于辨“病的人”而不是辨“人的病”。换句话说,脉象可以辨人的寒热虚实表里,而不可辨食道癌、胃炎、痔疮、关节炎等疾病。所以脉象不可不重视。其三,辨析人体基本生理活动的变化情况,如恶寒恶热、口渴与口不渴、小便利与不利、不大便或下利、能食或不能食等。以上三点,均体现在张仲景的医学中,如五苓散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者,麻黄汤主治无汗而喘者,桂枝龙骨牡蛎汤主治失精家的腹痛里急而脉极虚芤迟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尊荣人的身体不仁,新加汤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需要指出,后世比较重视的舌诊和日本的腹诊,其本质也是辨体质状态,辨寒热虚实,故在临床应用古方时,是完全应当使用的。古方的舌证,散见于后世各家医著中,代表性的有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梁玉瑜的《舌鉴辨正》等。在经方家的医案中这方面的内容尤为丰富。古方的腹证,日本汉方家研究较深,其中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类聚方》以及稻叶克文礼和久田寅叔虎的《腹证奇览》记载较详,值得参考。笔者通过研究张仲景医学和吸收后世各家辨脉、望舌、切腹的经验,认识到临床上寻找古方与“人”的对应点,是运用好古方的关键。笔者的话是: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寻找和辨别某种药证方证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体质类型,以此作为辨方证的先导。《中医十大类方》中提出了五种“药人”,即所谓“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大黄体质”和“黄芪体质”。“药人”决不止五种,以上五种仅是临床常见的。这些体质类型的识别,主要是运用中医传统的望诊、切诊、问诊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舌象而完成的。书中有“附子脉”、“黄连舌”、“桂枝舌”的提法,是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病着的人”与药物的对应点,便于记忆和临床应用。笔者认为,若使用中医方剂,唯以辨病为主,不诊脉,不看舌,没有脉舌上的指征,那就失去了中医的特色。

 3 不要轻信实验室的数据,要重视临床实践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药研究人员对一些常用古方进行了大量的药理作用和配伍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对古方药效的证明、方证的明确、古方剂量、服用方法和剂型的改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学习与研究古方时所必须了解并加以利用的。但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实验室与临床尚有较大的区别,动物试验与人体实验不同,单因素研究与多因素研究不同,传统水煎与提取物不同,所以,实验室的结果只能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而不是临床指南。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芪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功能、物质代谢以及肿瘤等均有良好作用,可使减少的血细胞数恢复正常,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增加抗缺氧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肾脏功能,防止肝糖元减少,抗衰老等。但是否临床上所有心血管疾病、肾病、肿瘤都可以使用黄芪呢?显然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所以,要正确使用古方,必须重视临床实践。这是关键,是根本。古方的方证目前尚难做出公认的动物模型,只有在临床,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才能体会到古方的使用方法,才能感悟到古方的精妙之处。笔者对古方发生兴趣,完全是在临床培养的,不是信而好古,而是古方的疗效确切,如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咳喘胃痛、防己黄芪汤治疗汗出而肿的糖尿病、黄连阿胶汤治疗漏下不眠、白虎加人参汤治出血等,使笔者尝到了应用古方的甜头。有人可能会对古方的使用价值发生怀疑,古人的东西能用于治疗今病吗?应当回答:不要认为古人不识现代病,就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要知道,人类有文明以来,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一些疾病被控制了,另一些新的疾病又发生了。过去没有艾滋病,没有坎博拉病毒,没有O-157大肠杆菌,但现在出现了,可见病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方式是凡乎不变的。由于中医治病针对的主要是“人”,而不是“病”,所以,古方完全可以治今病。我们也只有在古方今用的实践中,才能发展古方。

  4 要注意收集和积累经验

  要真正用活古方,单靠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不够的。后世名医的医案,特别是经方家的医案,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如叶天士关于运用桂枝汤、栀鼓汤、苓桂味甘汤、真武汤的经验,尤在泾运用金匮肾气丸的经验,近代范文虎运用四逆散、桂枝汤的经验,徐小圃运用麻黄汤、四逆汤的经验,都是学习古方时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历代名家小方药味在3味左右,主治比较明确,对于理解古方的主治以及配伍规律是有较大帮助的。古方的运用经验,来之不易,如有名师指点,那比自己在临床摸索要强许多许多。此外,同道之间多交流,注意收集各种杂志上有关古方应用的报道,也有利于自己经验的积累和临床水平的提高。

孙光荣:光耀杏林, 荣辉文苑”有感(转)【草根一生】

  (2015-04-18 18:25:30)[编辑][删除]
标签: 

军事

读“孙光荣:光耀杏林, 荣辉文苑”有感
刘建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光耀杏林中医人,

    荣辉文苑中医心。

    湖湘赤子忠且直,

    南国名师慧而勤。

    骄阳普照杏林暖,

    子规啼唱橘井新。

    国医圣手著华章,

    医文并举皆芬芳。

    立言立功又立德,

    中医远教首领航。

    建言献策商国是,

    健康中国中医扬。

    拜读满篇真珠玑,

    字字入心国医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