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益母草茶预防心绞痛

山楂益母草茶,能预防冠心病患者受累受寒后出现的心痛、气短胸闷、心背彻痛等症状。
取生山楂30克、益母草10克、绿茶5克,用沸水冲沏,每日代茶饮用。
中医认为,山楂性微温,味酸而甘,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收敛止痛的功效,是消肉食积滞最好的药食两用之品。冠心病患者常有气滞血瘀证,除了心率增快、冠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还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山楂对冠心病之瘀血内停患者可起到较好的食疗作用。研究证实,山楂一方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起到强心和预防心绞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山楂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另外,其总黄酮还有扩张血管和持久降压的作用,能帮助控制血压。益母草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利尿解毒的疗效,药性平和,不温不燥,近年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本草汇言》记载,益母草能“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药理研究也表明,益母草有明显利尿降压作用,防止心肌缺血及血栓形成。冠心病患者多数胆固醇高,绿茶中富含茶多酚,能够溶解脂肪;其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醇排出体外;茶甘宁可增强血管韧性,有助于冠心病的治疗。
需注意的是,有脾胃虚寒、溃疡病、慢性胃炎患者,建议换成红茶。另外,浓茶中含有大量鞣酸,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吸收,也会引起大便干燥。患者泡茶宜清淡,不宜过浓。(王世彪)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江流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
陈某,女,66岁,2017年9月4日初诊。患者素有心脏病史,病于昨夜发作,因怕影响家人睡眠,未曾叫醒家人,至天明病情加剧,症见喘息气急,呼多吸少,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色灰暗,鼻孔干燥,人中沟隐胀,四肢乏力。舌质紫暗,苔少,脉微弱。笔者建议速备车到县医院。奈何患者晕车严重,执意不去医院,家人亦恐推拉挪移加重病情,亦恐途中突发意外,故坚持拜托笔者诊治。事到如此,笔者立即前往诊所,诊断其为慢性心力衰竭,处方:黑附片10g,人参30g,山茱萸50g。嘱家属先煮附子20分钟,再入人参、山茱萸,煎浓汁缓缓与之服,一日多次服。并用清艾条于患者膻中、气海、关元、百会四穴交替悬灸。
灸药并进,至中午12时,病情基本稳定,无加重迹象,至下午症状逐渐减轻,呼吸平稳,能平卧,面色转润,汗收,脉缓。
同日晚拟方:制附片5g,干姜10g,人参10g,桂枝9g,枳壳10g,薤白8g,法半夏8g,檀香10g,炙甘草15g,酸枣仁10g,百合10g,泽泻6g,茯苓10g。3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8日二诊:药后,喘息、憋闷、气短均减轻,肢体活动自如,舌上有薄白苔,能进少量流质饮食。处方:制附片8g,人参10g,白术10g,煅龙骨、牡蛎各15g,麦冬9g,五味子9g,瓜蒌仁10g,薤白8g,桂枝8g,檀香8g,酸枣仁12g,百合15g,炙甘草15g。5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7日,患者基本恢复平时状态。守上方加健脾之味以善其后。
按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胸痹”“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本病的病机为心脏虚弱,以心气虚心阳虚为病理基础,导致产生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涉及心、脾、肺、肾。
本案患者为心衰重症,阳气虚脱。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故首处以附子回阳救逆、人参益气培元、大剂山茱萸收敛固脱。三药共奏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并辅以艾灸。考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中的气会。《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论脏腑·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代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穴也。”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百会穴位居巅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在头部的经气(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续方中制附片、干姜回阳救逆;人参、炙甘草益气固脱;薤白辛滑通阳、宽胸散结;檀香理气、利胸膈;桂枝通阳,枳壳畅中;法半夏、茯苓豁痰;酸枣仁、百合益心阴、宁心神;泽泻利水。于是则阳回逆转,痰开瘀散,水利阳通,收到预期的效果。复诊在上方加入煅龙骨、牡蛎以加强摄敛之功。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江流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
陈某,女,66岁,2017年9月4日初诊。患者素有心脏病史,病于昨夜发作,因怕影响家人睡眠,未曾叫醒家人,至天明病情加剧,症见喘息气急,呼多吸少,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色灰暗,鼻孔干燥,人中沟隐胀,四肢乏力。舌质紫暗,苔少,脉微弱。笔者建议速备车到县医院。奈何患者晕车严重,执意不去医院,家人亦恐推拉挪移加重病情,亦恐途中突发意外,故坚持拜托笔者诊治。事到如此,笔者立即前往诊所,诊断其为慢性心力衰竭,处方:黑附片10g,人参30g,山茱萸50g。嘱家属先煮附子20分钟,再入人参、山茱萸,煎浓汁缓缓与之服,一日多次服。并用清艾条于患者膻中、气海、关元、百会四穴交替悬灸。
灸药并进,至中午12时,病情基本稳定,无加重迹象,至下午症状逐渐减轻,呼吸平稳,能平卧,面色转润,汗收,脉缓。
同日晚拟方:制附片5g,干姜10g,人参10g,桂枝9g,枳壳10g,薤白8g,法半夏8g,檀香10g,炙甘草15g,酸枣仁10g,百合10g,泽泻6g,茯苓10g。3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8日二诊:药后,喘息、憋闷、气短均减轻,肢体活动自如,舌上有薄白苔,能进少量流质饮食。处方:制附片8g,人参10g,白术10g,煅龙骨、牡蛎各15g,麦冬9g,五味子9g,瓜蒌仁10g,薤白8g,桂枝8g,檀香8g,酸枣仁12g,百合15g,炙甘草15g。5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7日,患者基本恢复平时状态。守上方加健脾之味以善其后。
按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胸痹”“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本病的病机为心脏虚弱,以心气虚心阳虚为病理基础,导致产生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涉及心、脾、肺、肾。
本案患者为心衰重症,阳气虚脱。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故首处以附子回阳救逆、人参益气培元、大剂山茱萸收敛固脱。三药共奏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并辅以艾灸。考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中的气会。《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论脏腑·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代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穴也。”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百会穴位居巅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在头部的经气(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续方中制附片、干姜回阳救逆;人参、炙甘草益气固脱;薤白辛滑通阳、宽胸散结;檀香理气、利胸膈;桂枝通阳,枳壳畅中;法半夏、茯苓豁痰;酸枣仁、百合益心阴、宁心神;泽泻利水。于是则阳回逆转,痰开瘀散,水利阳通,收到预期的效果。复诊在上方加入煅龙骨、牡蛎以加强摄敛之功。
标签: 健康 |
像冠心病,风心病,各种各样的心脏病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容易出现心率不齐,中医叫心悸,就是心慌,心慌发作起来会很难受,甚至有些人恶心呕吐,这些情况统统叫做心率失常,都可以用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有些是背部发凉,怕冷,一凉一刺激就诱发,这种一般叫做心阳虚,是寒性的。还有一类与之相对,有一些虚热的情况,这个往往是心阴虚,有一些患者既怕冷,又有一些虚热,背后发凉,怕冷,但是他又有热,有燥汗,这就是阴阳两虚,炙甘草汤就是治疗心脏的阴阳两虚的这样一种心率失常的方子。
炙甘草汤有十味药。包括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大枣在这里面用的量较大,用到30个,甘草和大枣都是甘味的药物,治疗一个阴阳两虚的病,要用这么大量的甘味的药物,是因为中医对阴阳两虚有一个理论。要重点使用甘味的药物,果说阴虚的话就滋阴,阳虚的话就温阳,如果既有阴虚,又有阳虚就重点使用甘味的药物。甘味的药物和三味的药物可以补阴,甘味的药物和辛味的药物又可以补阳,这是它的一个奥妙。生地用的量也很大,用了
炙甘草汤里还用到了清酒,这是因为生地在这里边用的量太大,而生地比较腻,如果脾胃不好的话,吃完这个药会有没有食欲,实际上这个酒就是为了通血脉,可以消除腻性,血脉通畅,心脏往外打血,它的压力就小了。对于清酒,由于现在的白酒度数高,所以一般用两到三杯就可以了。当药汤熬好了以后,就可以加上这个酒。
益气通阳治心痹【草根一生】
标签: 健康 |
参松养心胶囊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药物,不仅揭示了心律失常的新机制,解锁了治疗的新靶点,还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器械及药物治疗方面开辟了新途径;在起搏疗法方面也展示了新器械、新进展及新证据。其中,3项研究由中国学者完成,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心律失常领域的贡献。
标签: 健康 |
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瘦,虚烦不眠,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定悸;
杨新宇 北京广慈中医药研究院广济中医医院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阳微阴弦,即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体质阳虚寒湿的人,由于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脏腑,寒湿之邪易内生,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加重心脉瘀阻,从而引发冠心病。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疗法,其理论根基源自《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准则。夏季乃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蓬勃升发,在此之际,借助一些温热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之能力,进而实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标。对于体质呈现阳虚寒湿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冬病夏治能够切实有效地温煦阳气、驱散寒邪,祛除体内的寒湿之邪,进而改善心脉瘀阻的状况。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拥有独特的优势。沙蒿子药贴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贴剂,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而中药生粉外敷则是将中药研磨成细粉,直接敷于患处或穴位之上。沙蒿子药贴加中药生粉外敷的作用机制主要涵盖穴位刺激、载物促透、药穴相得(温阳散寒及活血化瘀)等方面。通过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刺激穴位的神经末梢,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沙蒿子药贴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能够使中药生粉更好地渗透至皮肤和穴位中,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功效。中药生粉中的温热药物敷于腧穴,能够温阳散寒,祛除体内的寒湿之邪,改善阳虚寒湿体质;活血化瘀的药物敷于腧穴,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脉瘀阻的情况,缓解冠心病的症状。
本文以一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为例,探讨了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基于冬病夏治的理念,采用沙蒿子药贴加中药生粉外敷的方法,治疗体质阳虚寒湿的冠心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朱某,男,71岁,2022年10月2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气短、心慌20余年,加重1周。患者既往冠心病史20余年,心脏支架术后1年,平素胸闷胸痛、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咳嗽、吐白色黏痰,精神不振,眠差,怕冷,四肢不暖,有时出汗,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查体:精神差,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舌质黯,舌苔白厚腻,中间布满裂纹。心率101次/分钟,血压120/70mmHg。
诊断: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诊断为胸痹(阳气不足,寒湿内盛,胸阳不振)。
治则:温补阳气,散寒祛湿,补肾健脾,温通心脉。
治疗方案:1.沙蒿子药贴加中药生粉外敷。取穴:膻中、中脘、神阙、命门。药物组成:半夏、瓜蒌、桂枝、麻黄、附子、细辛、肉桂、淫羊藿,打粉,具体剂量略。在膻中穴贴敷瓜蒌、桂枝、半夏,具有宽胸理气、化痰散结的功效;在中脘、神阙穴贴敷麻黄、附子、细辛,有温中散寒、振奋阳气的作用;在命门穴贴敷附子、肉桂、淫羊藿,可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每次敷4~6小时,每天换1次药。2.口服药物。消痞和胃胶囊,1天3次,1次6粒,饭前30分钟服用。注意事项:禁止食用寒凉食物,多休息,少活动,劳逸结合,居住温暖环境,禁止久居潮湿环境。
10月5日二诊:自诉胸闷气短、心慌、胸痛症状好转,心率94次/分钟,咳嗽、吐痰减少,睡眠好转,腹胀减轻,食欲增加,精神明显好转。效不更方。
10月8日三诊:患者精神进一步改善,心慌减轻,心率85次/分钟,腹胀减轻,食欲增加,咳痰减少。效不更方。
10月11日四诊:患者所有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好,食欲好,血压平稳。
按 药物配伍与患者阳气不足、寒湿内盛的病机特点相符合。除了沙蒿子药贴加中药生粉外敷之外,本案患者还配合口服消痞和胃胶囊,并注意饮食、休息等生活调理。综合治疗能够从多个方面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治疗的成效。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通过沙蒿子药贴与中药生粉外敷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产生的刺激,减少药物副作用。与此同时,可以持续地刺激穴位,进而增强治疗效果。
摘自2024-10-21中国中医药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心血管疾病死因占比高达16%,位列所有因素之首
丹参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古籍《医宗金鉴》有利用丹参饮治疗心腹痛的记载。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能使心功能不良的心脏功能改善,加强心肌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故适用于心肌梗塞的抢救。丹参能扩张冠脉,无论测定冠脉流量,或是测定冠心病患者冠脉血氧指数,均能证明注射丹参后冠脉血流量增加,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临床效果良好。
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历代古籍记载三七能止血、通脉行瘀,尤善止痛。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中提取出的黄酮苷对动物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经各种途径给药,皆可见冠脉流量增加,冠脉阻力下降。三七抑制心绞痛的机理,可能与其直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有关。据临床报道,每次口服三七0.45克,每日服3次,重症患者加量,用本法治疗16例以心绞痛为主的心绞痛患者,除1例心绞痛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药数天无效而停药外,其余15例止痛疗效均满意。有4例原需长期服用复方硝酸甘油片者,服三七后即可停服;5例合并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缓慢下降,3例心搐转缓,4例心电图轻度好转,表明三七治疗心绞痛疗效确切。
冰片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称之为梅片,能通诸窍、解抑郁、去翳明目,有消肿止痛之功。《圣济总录》曾有用冰片、天南星等治疗中风的记载。在本方中,冰片主要协同丹参、三七治疗心绞痛。
创新剂型 提升疗效
复方丹参片在临床上己经应用多年,疗效确切。其药物组成方面,丹参为君药,能活血化瘀、疏通经脉;三七为臣药,能活血化瘀、定痛;冰片为佐使药,能通心窍、醒心神、助开心窍。以上三者合用,既能活血通脉,又能化瘀止痛,通心之窍,醒心之神,可谓配伍之妙。
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能使心功能不良的心脏功能改善,加强心肌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适用心肌梗死的抢救。三七可使冠脉流量增加、冠脉阻力下降,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冰片协同丹参、三七治疗心绞痛,三者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
河北安国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复方丹参片的基础上研制出口含片,创新给药方式。复方丹参口含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品种复方丹参片及部颁标准复方丹参滴丸改剂型而来,处方即为复方丹参片,其主要成分丹参素、丹参酮A的含量远超过其他丹参制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且在研发之初,在质量控制方面,河北安国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就采用当时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鉴别和测定,证明产品质量一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为了适应口服方便、快速吸收、口感好的要求,在复方丹参工艺不变的前提下,剂型改为口含片。在临床使用上,口含片具有独特疗效和优势。一是能使有效成分通过口腔黏膜和舌下毛细血管直接吸收,直达心脏和大脑(可透过血脑屏障),起效快,吸收完全;二是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三是避免了肝脏“首过消除”作用对药品有效成分的降解和破坏,同时减轻了肝脏的负担。
实验结果表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胸闷等症状,以及临床总疗效等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相关研究还表明,复方丹参含片一是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降低血液黏滞度,使血流加快、血管阻力下降;二是降低血脂,消除机体内因血脂升高后引起的不良作用,同时亦可使血黏度下降;三是降低血浆内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使之接近正常人水平。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膜上的GMP-140是一种膜蛋白,其在血浆中的浓度直接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程度。同时也证实复方丹参含片可以降低血浆中该膜蛋白水平,缓解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以及颅内血栓形成后进一步扩大。从复方丹参含片作用机理方面,解释其在治疗心绞痛等病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伍志成)
摘自2025-2-14中国中医药报
张俊燕 河北省馆陶县中医医院张洪洲传承工作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因粥样硬化产生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产生心绞痛及心肌坏死,所以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临床类型常有心绞痛、急性冠脉循环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心律失常及急性冠心病等。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其病机是以心的阴阳气血不足为核心,属本。血瘀痰湿、气滞寒凝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是病理变化的产物,为标证。所以冠心病的病机是以心的气血失调为基础的本虚标实证,病位主要在心。历代文献都有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胸痹”之名。“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河北省名中医、馆陶县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张洪洲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笔者跟师学医,现将其治疗一例较重冠脉狭窄心绞痛患者验案整理如下。
路某,男,60岁,因“胸部疼痛伴烧灼感,气短1周”于2024年11月6日就诊。患者诉1周前出现胸痛难忍,伴明显烧灼感,在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冠脉狭窄心绞痛,医院建议患者行心脏支架手术治疗(患者既往做过两次心脏支架手术),但是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血小板计数较低,不符合手术指征,医院要求患者纠正血小板计数后再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暂时给与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效果差。患者由于心脏疼痛不能忍受,要求中药治疗。刻下:患者心前区疼痛,无明显压痛,烧灼感明显,倦怠乏力,无泛酸,无烧心,血压116/100mmHg,心率68次/分,纳可,夜晚休息较差,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舌下脉络紫暗,脉沉弦而涩。张洪洲根据脉证诊为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给予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中药治疗。
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9g,黄芪30g 当归12g,赤芍10g,川芎10g,生地黄20g 桃仁10g,红花10g,桔梗9g,枳壳10g 牛膝15g,降香10g,延胡索15g,炙甘草6g,桂枝10g。6剂,水煎服,1日2次。
患者服药6天后复诊,诉刻下已无任何不适,完全好转。守上方加柴胡10g继服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患者未再出现心绞痛发作。
按 根据本案患者脉证及病史,诊断为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故用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经治疗效果满意。
方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补益心气,以桂枝温通心阻,气为血帅,血赖气引,气行则行,气上则上,以上药补气通阳,增加冠脉输出量,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当归、生地黄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祛瘀通络,引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上药合用使气机升降有常,降香、延胡索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共奏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方证对应,所以服药后效果良好。
本病病因今未明,似与水土(包括粮食)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异常有关。病毒感染亦为致病原因。
本病诊断依据,有心肌炎后心肌受损的各种征象之一,但可除外其他病因的心脏病。在克山病流行地区或非流行地区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本病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如抗休克、抗心衰、抗心律失常及维生素C的应用,而安静休养则为首要。
祖国医学对克山病并无专门论述。根据本病的突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的症状,往往考虑为阴毒伤寒,少阴中寒而郁遇遏,心阳不振,脾阳不达四肢,甚者寒邪直中于心,阳气暴脱发为昏厥、抽搐,心悸。故亦可参照“心悸”、“心劳”进行论治,分为心阳暴衰、心虚劳损、心虚邪伏等。
1.[处方名称]克山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益气回阳,活血化瘀;主治急性克山病阳虚有瘀者。(2)方功能益气通阳,现气活血;主治急性克山病瘀重者。(3)方功能益气温中降逆;主治急性克山病呕吐者。(4)方功能安神降逆;主治急性克山病呕吐不止者。
[处方组成](1)附子10-30克、干姜12克、党参30克、红花6克、甘草6克、桃仁9克、木香0.3克。呕吐者加半夏9克、水煎服。
(2)生姜15克、木香1.5克、红花5.1克、川芎7.5克、桃仁5.1克、高丽参5.1克、赤芍15克、附子15克、当归15克、半夏7.5克、酸枣仁15克、葱白24克,共为细末。每次3—6克。
(3)半夏15一30克、生姜3O克、川椒12克、党参15克、蜂蜜6O克,水煎服。
(4)半夏7.5克、生姜15克、磁石15克、赭石30克、寸冬30克、高丽参4.5克、琥珀15克、黑锡(硫磺制)15克、朱砂7.5克、阳起石15克,共为细末。每次3克、用蜂蜜水冲服。
[处方来源]陕西省中医研究所
2.[处方名称]治心丸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强肾,益气补血,滋阴降火。主治潜在型、慢型克山病。
[处方组成]人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黄芩40克、栀子3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共研细木,炼蜜为丸,每丸重l.5克每日早晚吞服2丸,轻者1丸。3个月为1疗程。
[处方来源]林贵民等。
3.[处方名称]刘氏急克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芳香化浊,逐秽止吐;主治克山病早期眩晕症。(2)方功能驱阴回阳,温中散寒;主治克山病中期厥逆证。(3)方功能回阳固脱,益气复脉,温中止呕,解表活血;主治克山病极期昏厥症。
[处方组成](1)薄荷1克、蟾酥0.1克、甘草3克、朱砂0.3克、苍术9克、丁香3克、细辛1.5克、白芷9克、冰片1克、皂角9克、荜拔9克,水煎服。
(2)淡附子10克、干姜6克、甘草3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桃仁10克、红花3克,水煎服。
(3)淡附子9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人参9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生赭石(先煎)1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水煎服。冲服鹿茸粉2克、麝香0.1克。
[处方来源]刘冠军。
[处方备注]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应细辨阴阳气血,可用补中益气、调理心脾之品以善后。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4.[处方名称]瑞香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祛风解毒。主治克山病。
[处方组成]长白瑞香,用水煎酒沉法制备成注射液,每支2毫升,相当于原生药3克,每次1支,每日2次,肌肉注射。五个月为1疗程。
[处方来源]傅国治等。
[处方备注]长白瑞香有效成份为7、8一二羟基香豆素(即瑞香素)。瑞香的花、叶、根皆能入药。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5.[处方名称]参附克山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阳补虚,养心活血。主治痨型克山病。
[处方组成]附子9克、生姜12克、党参9克、云苓12克、白术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有郁血症状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伴阴亏症状者加萸肉12克、山药12克、玉竹30克、黄芪12克;舌苦白腻,小便不利倍用云苓,加泽泻18克;呕吐者倍用生姜,加半夏18克。
[处方来源]陕西省中医研究所。
6.[处方名称]虎林攻克方
[功能主治]功能安神活血祛瘀,补肾健脾。主治慢型克山病。
[处方组成]丹参30克、红花6克、党参9克、五味子5克、炒苍术15克、云茯苓9克、黑附子6克、五加皮9克,共为细末,炼蜜成丸.每丸重9克。16岁以上者每次口服2丸,8至15岁者每次口服1.5丸,每日2次。
[处方来源]黑龙江省虎林县。
7.[处方名称]附桂克山丸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温阳,补肝益肾。主治慢型克山病。
[处方组成]人参、附子、肉桂、茯苓、首乌、寸冬、荆草、玄胡各等分,研末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开水送服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
[处方来源]黑龙江省拜泉县卫生防疫站。
[处方备注]本方治疗慢型克山病,当以脾肾阳虚见到心悸、畏寒、肢冷诸表现者为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8.[处方名称]复方寄生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燥湿、补肾利水。主治慢型克山病。
[处方组成]桑寄生15克、黄芪15克、苍术6克、木贼6克,将上药按2:1加水,浸泡15至30分钟,然后用文火煎熬90一12O分钟,用双层纱布过滤,取头汁药液后将滤渣按1:1加水煎熬30一60分钟,再过滤取第二汁药液,把先后两汁药液混合后浓缩至25毫升,加白糖适量即成。以上为一次量。成人每次口服25毫升,9一15岁儿童每次口服15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3个月为1疗程。
[处方来源]黑龙江省方正县卫生防疫站。
[处方备注]气虚有湿、苔白腻、脉滑数的慢型克山病患者。可选用本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9.[处方名称]山楂五味丸
[功能主治]功能补脾安神,增益心脾。主治潜在型、慢型克山病。
[处方组成]北五味子、山楂以1:4的比例,研末制成丸剂,每丸重0.5克.每日3次,每次5丸。2个月为1疗程。
[处方来源]河南省西平县地方病防治所。
[处方备注]五味子有滋养温补的作用,能刺激呼吸中枢及兴奋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反射应激性,调节心脏血管的机能,改善失常的血液循环,并有营养机体的作用;山楂中的维生素C有增加心脏对葡萄糖的利用及糖元合成,激活心肌内三磷酸腺苷酶,影响组织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及有解毒和控制感染的作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