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逆散应用心得

(2022-10-04 14:16:57)


时间:2015-05-27  来源: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卫生院  作者:孙德磊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临床常用于肝胃气滞阳郁之厥逆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四逆散治疗胃炎、月经病之肝胃(脾)不和者屡见成效。

    四逆散治胃炎

    胃炎,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疼痛、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发病因素很多,药物、应激、感染等为常见原因,临床实践中因情志不畅引起上述症状者亦不少见。此类胃炎因情志不畅,肝胃(脾)不和,致气机升降失司,外加体质因素或夹热或夹寒或夹湿,临床兼症颇多。

    四逆散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方中柴胡入肝经,疏肝解郁;白芍养肝柔肝与柴胡合用,调达肝气;枳实理气解郁,破气除痞;炙甘草益脾和中。

    加减用药:气郁甚者加用香附、郁金、青皮加强疏肝解郁;疼痛甚者加用延胡索、白芷增强理气止痛作用;嗳气频者,加用沉香、旋复花;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泛酸者加用海螵蛸、瓦楞子;纳差者加用焦三仙,鸡内金;口干少津者加麦冬、天花粉;恶冷饮者加吴茱萸、白豆蔻;恶热饮者加石膏、知母、黄连;口中黏腻者加佩兰、藿香;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大便干者加瓜蒌、槟榔;病程长者加蒲公英等。

    典型病例

    高某,女,81岁,生气后上腹部胀痛1月,自觉上腹部嘈杂不适,食后胀痛明显,伴有口干口苦、嗳气纳差,无恶心呕吐,大便干,眠差,舌质红,苔白厚,脉弦细。给予四逆散加味: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延胡索15克,厚朴10克,蒲公英20克,全瓜蒌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

    诸药浸泡40分钟,武火煮开,文火煎15分钟,取汁;加水再煎15分钟取汁,两次取汁共约400毫升,分两次温服,并嘱患者调畅情志,忌食生辣油腻之品。服用4剂后,诸症状明显好转,已解软便,上方去全瓜蒌,继服4剂,诸症消失。

    四逆散治月经病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妇科病之首。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量少、月经量多、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症及绝经前后诸症等。“肝为女子之先天”因肝失疏泄引起的月经病易多见,或肝郁日久化火或肝郁气滞血瘀或肝郁脾虚血虚等,临床表现虽各不同,但在月经表现上不外乎月经量的多与少,颜色的深与淡,质稠或稀,是否痛经,是否有血块,均可用四逆散化裁治疗,做到异病同治。

    此类月经病基本表现为:胸胁胀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纳差等。治疗上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并用逍遥散来补肝体、调肝用。

    加减用药:经量多者有热者加用小蓟、白茅根等凉血止血;经量多有色深有血块者加三七、茜草,仙鹤草等化瘀止血;月经量少有寒者加用当归、红花、桑寄生等温经散寒、补血活血;痛经者加用郁金、延胡索、五灵脂等活血止痛。根据临床兼症的不同,随机加减。

    典型病例

    李某,女,33岁,2013年10月5日就诊。

    患者诉月经不调3月余,3月前和亲属吵架后出现经量少,色深,经行一天结束,纳眠差,就诊时患者情绪低落,自觉胸胁胀痛,胸闷善太息,经前一周左右开始乳房胀痛,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细。

    处方四逆散化裁: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桑寄生15克,川牛膝15克,玫瑰花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共计5剂。

    诸药浸泡40分钟,武火煮开,文火煎2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15分钟取汁,两次取汁共约500毫升,分两次温服,并嘱患者调畅情志,忌食生辣油腻之品,服药后复诊。

    2013年10月11日二诊,诉服用第4剂药时月经至,现月经第二天,量较上一次增多,色深。未处方,嘱下次月经前一周复诊。

    2013年10月29日三诊,现月经期前一周,自觉乳房开始胀痛,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嘱原方加黄芪30克,同样煎煮方法继续7剂。20天后,患者就诊,面带愉悦诉月经正常。

四逆散加减治胃脘痛

 四逆散应用心得 (2023-01-14 04:51:4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7-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萌 朱传龙

  经方四逆散源于《伤寒论》,由甘草、枳实、柴胡、白芍组成,具有疏肝理脾、和胃调气、缓急止痛、透解郁热等功效。用以治疗胃脘痛疗效甚好。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朱文元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经方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疗效极佳,现就朱文元主任医师临床中积累的经验作一简要整理,供同道临证参考,并请指正。

  通则痛止,谨守病机

  胃脘痛乃是多种诱因所致,故陈修园有“心胃痛九种”之说,皆以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纳化失常,胃络阻遏不通为因。对其治疗以通为大法。由于其病因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又有情志饮食所伤之别,因而务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究其病之所在而治之。尤以唯通则痛止为要,通调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上逆降之,中结达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皆通之法之用。

  四逆散临证分型之用

  寒邪犯胃型:恣食生冷使气机不畅而痛者。温中散寒即可通。临床症见胃脘隐痛,痛无休止,喜暖喜按,得热痛缓,或吐清水口淡不渴,大便溏薄或肠鸣有声,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沉弦紧。方选四逆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炙黄芪30g,桂枝9g,炒白芍30g,柴胡10g,炒枳实12g,炙甘草6g,白芷12g,吴芋10g,荜茇10g,元胡15g,生姜7片。重用黄芪,取其甘温补气,上升外达之性。助少阳升发之气,运转枢机,舒其郁滞。气机调畅,疼痛自止。

  食滞中焦型:饮食停滞中焦,气机不畅而致胃脘疼痛者,治宜消食导滞即为通。症见胃脘疼痛拒按,痞满,爱腐吞酸,厌食便秘,舌苔黄厚,脉弦滑。方选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川朴10g,陈皮10g,焦三仙各24g,炒鸡内金15g,焦槟榔10g,大黄6g,炒莱菔子12g,木香10g,柴胡9g,枳实12g,连翘12g,薄荷6g,元胡15g,炙甘草5g。方中加入薄荷一味,醒脾开胃,助全方消食导滞,行气除痞,缓急止痛。

  热郁中焦型:气机郁滞,郁久化热者,治宜清解郁热乃是通。症见胃脘时作时止,痞硬拒按,恶心呕吐,甚吐黄水;身热面赤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方选四逆散加味:柴胡10g,枳实12g,赤白芍各18g,炒栀子9g,黄连10g,黄芩12g,连翘12g,大黄6g,白芍15g,郁金12g,元胡15g,生甘草6g。全方共奏疏解郁热,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效。

  中阳不振型:因中焦阳气不足,脾失健运而致胃脘疼痛者,温中和胃则为通。症见胃脘隐痛,喜热畏寒,四肢欠温,纳呆体倦,大便溏薄,或呕吐痰涎,面色无华,舌淡苔白或润,脉沉缓无力。方选四逆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柴胡9g,炒枳实12g,炒白芍15g,炙甘草6g,制附片6g,肉桂6g,干姜8g,炒白术12g,砂仁6g,元胡15g,党参12g。若四肢逆冷加桂枝;中气下陷者加炙黄芪;血虚加当归;泛酸加红肉,温胃止酸,缓急止痛。

  瘀血阻络型:瘀血阻滞,胃络不通致胃脘痛者,治宜活血化瘀通络,症见胃脘疼病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刺痛,反复发作,甚或呕血,黑便,舌暗滞或瘀斑,脉细弦涩。方选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柴胡10g,枳实12g,赤白芍各15g,丹参15g,蒲黄(包)10g,五灵脂(包)10g,乌药12g,郁金15g,炒元胡18g,白及12g,白蒺藜12g,炙甘草6g。本型加白及、白蒺藜二味,因其二味药性苦平,入肝、肺、胃经,走血分,富有黏合性,止血消肿,敛疮生机,不仅能止血散瘀,通络止痛,且能促进胃黏膜溃疡愈合,常被列为修膜止痛之佳品。

  胃阴亏虚型:胃腑阴亏,失于濡润所致胃脘痛者,治宜滋养胃阴。症见胃脘灼热作痛,食后痛减而烦闷加剧,纳少,便结不通或黏滞不爽。舌质淡红,无苔少津,脉来细弦。方选四逆散合益胃汤加减:生地12g,北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枳壳12g,生白芍15g,生山药15g,石斛10g,党参12g,郁金12g,元胡15g,生甘草6g,连翘15g。方中减去柴胡的目的是防其竭阴,加党参取其配合麦冬能起益气养阴之意,加连翘一味取其清热解郁,疏发肝气之理。玉竹、石斛配甘草,取其酸甘化阴之意,全方共奏气阴复,郁热解,肝胃和,胃痛止之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体会

  胃脘痛乃是多种诱因导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所出现的痛证。以上腹部近剑突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兼有纳差、嗳气、呃逆、腹胀、呕恶,甚至吐血、黑便等症状。多见于急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治疗胃脘痛必须突出通、平、和三字,气机通畅,阴阳平衡,脾胃气血调和,疼痛自止。在临床中必须遵守病机,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以平为期,治疗胃脘痛收效迅捷,但欲根除不易,嘱患者坚持服药,饮食宜忌。调节情志,劳逸适度,禁酒、禁烟,疾病才有向愈之机。(朱萌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朱传龙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名医名方
柴陷枳术汤
摘自2023-5-11中国中医药报
周益新,男,1960年出生,山西省宁武县人,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主任医师,山西省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工作。临证擅治内科、妇科疾病,尤擅用经方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著有《话说国医•山西卷》一书,参编《〈本草纲目〉补正》《中华效方汇海》《〈四诊抉微〉校注》等多部著作。
组成:柴胡18g,白芍15g,白术15g,枳实10g,全瓜蒌15g,法半夏10g,黄连6g,蒲公英30g,青皮、陈皮各10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炙甘草6g。
功能:疏肝理脾,清热消痞。
主治:肝郁脾虚、痰热郁阻所致的胃脘痛。症见脘腹痞满,灼热疼痛,按之痛甚,牵及胸胁背部,呕吐嗳气,吞酸吐酸,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爽,舌暗红,苔黄腻,脉弦实或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方解:肝主风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共司运化。厥阴之脉,挟胃属肝;冲脉隶属阳明,肝主冲脉,故肝胃之气相通。肝经调畅,则脾气升发,胃气和顺。若肝气失于疏泄,侵脾犯胃,脾胃失运,升降失司,湿热壅滞,极易形成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证。本方根据“治肝可以安胃”之原理,以《伤寒论》四逆散、小陷胸汤、枳术汤三首方剂组方而成,故亦称为“三合汤”。方中主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和中缓急,主治肝脾不和、气郁不畅所致的脘腹胁痛之证。以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配芍药柔肝缓急,和营止痛,既可收脾气之散乱,又可平肝气之恣横,于土中泻木,又善治腹痛;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可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化;且枳实、白芍配伍,为枳实芍药散,可以行气血,善治气血郁滞之腹痛;白芍、甘草合用,为芍药甘草汤,又可缓急止痛。辅以枳术汤健脾消痞,专治脾胃虚弱、运化不良所致的食后脘腹痞满不舒之证。方以白术健脾祛湿,助脾运化;辅以枳实下气化滞,消痞除满。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可治疗痰热阻于中焦而致的胸胁脘腹痞满胀痛证。方中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黄连偏入中焦,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与黄连配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之结。再佐以蒲公英兼入肝、胃经,可清胃定痛,清肝达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炒谷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脾、清热化痰、散结消痞之功。
加减:热甚者,加虎杖15g、连翘10g;疼痛较剧者,加木香6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嗳气频多者,加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泛酸、嘈杂者,加海螵蛸15g(先煎)、瓦楞子30g(煅,先煎);烦躁易怒、口苦者,加栀子12g、丹皮12g;胃脘胀满甚,加八月札15g或合良附丸(制香附15g、高良姜10g);胃部糜烂或溃疡者,加白及10g、浙贝母15g。
(国药同煤总医院 樊丽娜 整理)


胃痉挛止痛散【草根一生】

  (2016-05-03 08:28:41)[编辑][删除]



方药:白术,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肝脾不和,胃脘疼痛。用于痉挛性胃痛、腹痛,亦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颈椎病等属于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6克,一日3次。

按  :白术苦温刚燥,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之要药;白芍酸寒柔润,为养肝柔肝之要药,二药合用,一阳一阴,刚柔相济,具有柔肝健脾、缓急止痛之功,为调和肝脾的常用要对,宜于治疗脾虚肝旺、木气乘土、肝脾不和之胃肠疾患。白芍配甘草,名“芍药甘草汤”,白芍酸收敛阴,甘草补脾益气,二药合用,具有缓肝和脾、缓急止痛等作用,为缓解挛急疼痛之佳品,临床用于肝脾不和、气血失调所致的腹中拘急疼痛、胸胁不适、手足挛急等病证。药简效专,疗效显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抗炎的作用,不仅对躯体和四肢的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深层次的平滑肌性脏器如胃、肠、胆囊、膀胱、尿道以及血管等也能缓解其挛急疼痛松弛。全方共奏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

中气法和胃止痛
摘自2022-4-28中国中医药报
马登斌 杨杰科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蔡红英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按胃脘痛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及分型
李延芳认为,临证治疗胃痛要把握好辨证要点,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施治。
辨证要点
辨缓急 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恣食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寒伤中阳,或积滞不化,胃失通降,不通则痛。凡胃痛渐发,起病缓者,多因肝郁气滞,木旺乘土,或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辨寒热 寒性凝滞收引,故寒邪犯胃之疼痛,多伴脘腹胀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等。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见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热结火郁,胃失通降之胃痛,多见烦渴思饮,恶热喜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少津,脉象弦数等。
辨虚实 胃痛而胀、大便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者多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则腹痛者多虚;脉实气逆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衰者多虚;用补法治疗不效者多实,用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辨气血 胃痛有在气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凡痛属气分者,多见既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痛。凡痛属血分者,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此乃有形之血痛。其他如食积、痰阻,亦属有形疼痛之列。
辨证分型
胃痛之分型,临证常见主要有以下三种。
肝气郁滞型 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口苦吞酸,呃气或矢气后较舒,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苔腻,脉弦。
食滞胃脘型 症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呕吐物酸臭,苔腻,脉滑。
中焦虚寒型 症见胃脘隐痛,时吐清水,体倦身疲,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寒邪犯胃加胃俞、神阙;脾胃虚寒加神阙、气海、脾俞;胃阴不足加胃俞、三阴交、太溪;胃痛急性发作时加刺梁丘。
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均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邪凝滞、脾胃虚寒者,加用灸法。
方义:中气法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或天枢)、气海(或阴交)七穴,具有解表、通里、袪寒、清热、调气、和血、消导、强壮、升清、降浊、解郁、和中等功效。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内关为八脉交会穴,脉气通于胃、心、胸,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典型医案
韩某,男,36岁,农民,2012年9月初诊。主诉:胃脘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1周。患者4年前劳累过度后冒雨赶路,出现胃痛,以后每遇到天冷或劳累、饥饿时胃痛就发作。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近几日胃痛加剧,时吐清水,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诊断:胃痛(脾胃虚寒)。
治疗:温中散寒。取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平补平泻法,针后腹部TDP治疗仪照射,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后疼痛减轻,3次后胃痛停止。以后隔日针刺治疗1次,12次后饮食增加,大便恢复正常,体力增加。随访两月未复发。
体会:针灸中气法为李延芳临证常用之法,每每下针效如桴鼓。中气,即中州脾土之气。脾为后天之本,主中央运四维,斡旋上下,交媾水火,运化水谷,摄取精微,以化生血气而奉养生身。若中土失调则失其斡旋运化之用。正气已衰,百病乃因之而起。该法取穴皆在中焦,其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交通心肾。心肾系人身之水火。天地之水火相济,则尤物滋荣,人身之水火相交,则化生不息。心肾之交依于中土之斡旋,而中土之运化,依于水火之相济。中土调,心肾交,则生机旺盛。

胃痛经验方【草根一生】

  四逆散加减治胃脘痛 (2015-06-09 04:58:1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胃痛经验方【草根一生】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中医学对其病因认识虽有寒客、热郁、气滞、食积、瘀阻、湿困等诸多之因,但总不离气机郁滞,胃络失于通和之基本病机。“通则不痛”,其治疗当以和胃通络,行气止痛为基本方法。                                                                                                                                                                                                                       组成:党参18克,乌药18克,蒲公英30克,白术10克,枳实(体虚非气滞重症者改用枳壳或香橼)15克,木香10克,槟榔10克。

    功能:益气健脾,和胃通络,行气止痛。

    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出血、胃穿孔者除外)、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证属脾胃气机郁滞,胃络失于通和而引起的胃脘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共400~600毫升,分2~3次服。

    方解:本方是在四磨汤、五磨饮子、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方。

  方中乌药、枳实、木香、槟榔行气降逆,散结开闭,快胸膈而畅胃脘而止痛;党参甘温,益气健中养胃,白术苦温,健脾化湿,二药同伍,既增强益气健中养胃之功效,又防乌药、枳实、槟榔、木香四药之耗气伤正;蒲公英味苦性寒,既抑制前诸药辛香刚烈之性,又具有良好的健胃止痛功能。同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又酌情加入了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补虚、温养、濡润等以“通”之品,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加减运用:寒重加高良姜、苏梗、陈皮;伤食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肝气郁结者酌加柴胡、白芍、香附;肝胃郁热、泛酸嘈杂、胃脘灼痛者原方各药用轻量,酌加黄连、吴茱萸、浙贝母;脾胃虚寒者去槟榔酌加桂枝、砂仁、荜澄茄、九香虫、炙甘草;瘀血阻络者酌加丹参、延胡索、瓦楞子、降香;痰浊阻滞者酌加陈皮、半夏、苍术、厚朴;阴虚津伤、胃络失养者去槟榔,枳实易香橼,余药用轻量,酌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

   针对病因治疗胃脘痛的同时,适当加入行气止痛之品,否则难以取佳效。然而,对于胃阴亏虚、肝胃郁热之胃脘痛,在选用行气止痛之品时,又切忌药味庞杂,辛燥刚烈重剂,以恰中病机为佳,否则有害。


十二指肠溃疡案

林某,男,50岁。自诉近2年来右上腹时常疼痛,尤以饥饿为甚,但食则上腹胀满,呃逆,时有呕吐痰涎,大便常秘结。治疗l年多来,未见好转。1个月前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经服洛赛克、雷尼替丁等,罔效。现上腹胀痛,时有刺痛,体倦乏力。十二指肠处有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腹无肿块,口微苦,大便结,3~4天1行,舌边红,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缓。用蜂蜜30克,同安胃散一起捣匀,温开水冲服,日3次。服药l天后疼痛明显减轻,大便通。蜂蜜每天改服l次,药散仍日服3次。3天后疼痛、呃逆消失,食欲增加。连服1周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去蜂蜜,药量减半,再服2个月。半年随访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未见溃疡征。

慢性胃炎案

王某,男,38岁。自诉近1年来胃脘部经常疼痛,时而刺痛,时而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时发时止,吃生冷、辛辣食物则常诱发,痛剧则呕吐痰涎、酸水。3个月前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现面色白光白,体倦多汗,上腹胀痛,食则更甚,时有呃逆或呕吐痰涎,口微苦,大便溏,日2~3次。剑突下明显压痛,腹微胀,肝脾未触及。舌尖边有红点,苔薄白,脉缓。服安胃散l天,疼痛明显减轻,呃逆、呕吐止,3天后上腹胀痛消失,胃纳增加,大便正常。用蜜黄芪30克,大枣4枚,煎水冲服安胃散3次,连服1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

胃神经官能症

黄某,女,28岁。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呃逆,每遇心情不畅或睡眠欠佳或月经前后则症状加剧。经胃镜、钡餐透视均未发现异常。现恰逢经前2天,乳房胀痛,胃脘胀痛加剧,呃逆频频,时有呕吐痰涎,口微苦,上腹明显压痛,微胀气;肝脾未触及。舌苔薄黄,脉缓。用柴胡8克,代赭石30克,陈皮8克,煎水冲服安胃散3次,一天后胃脘、乳房胀痛减轻,呃逆呕吐止。服3天后症状、体征消失。药量减半,再服1个月,以资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安胃散处方、制备、服法如下

处方 桂皮3克,砂仁2克,良姜3克,党参4克,沉香2克,法半夏3克,煅牡蛎5克,田七3克,郁金4克,白芍4克,甘草2克,黄连2克,大黄3克。本方为1日量。

制备 研末,过100目筛即得。

服法 每餐饭前半小时,用温开水或饭汤冲服上方药散1/3量。病情稳定后,药量可以减半。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均以胃脘痛为主要症状,多因肝脾不和,升降失常,气血失调,致气滞血瘀,胃络瘀阻而发病。常表现为寒热虚实挟杂,在治疗上宜疏肝和胃,通调气血,寒热并用,补泻结合。忌纯补纯泻,纯寒纯热。本方中桂皮、砂仁、沉香、良姜温脾胃兼解气滞;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湿热常常滞留,黄连、大黄清热解毒可治之;“久病入络”“通则不痛”,田七、白芍、郁金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党参、法半夏益气健脾化痰;牡蛎制酸养阴。全方具有疏肝和胃、益气健脾、解毒泄热、活血止痛功效,从而改善胃黏膜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溃疡修复,恢复脾胃功能,故可取得较好疗效。


肝郁胁痛【草根一生】

 (2014-12-31 16:00:2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刘某,女,42岁。患胸肋疼痛达5年,体质消瘦,易怒急躁。医生建议其常服逍遥丸治疗,服后效果尚好,多在疼痛发作时服之,肋痛则缓。某日与邻居吵架,怒气伤肝,当即犯病,胸肋剧痛难忍。仍以逍遥丸服之,然痛反加剧,急来求诊。诊其脉沉弦略数,舌红苔白。

    此为肝气横逆,肝火上炎,气滞血瘀,因而疼痛不休。治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5克,青皮15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5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二诊:疼痛已止,精神亦见缓和,饮食二便正常,病向愈。

    按:肝脏在右而气行于左,怒则伤肝,肝气横逆,肝火上炎。气滞血瘀,络脉受阻,况肝经布胁肋,故而胁痛不可忍。《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肋中痛,恶血留内”即此候也。

    本案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实导滞下气,二药相伍,可和表里,又能升清降浊。白芍柔肝敛阴,甘草益气,加郁金、川楝子化瘀止痛,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茯苓利水,当归补血和血,共起舒肝解郁,化瘀止痛之功。

呵护气郁体质

 四逆散应用心得 (2018-10-29 08:09:52)[编辑][删除]

 

  什么是气郁体质?气郁体质怎么判断呢?

          http://dingyue.nosdn.127.net/1IXiK0ChxTIFOXRwc9MeitQOzafMVmAnC2bY9ObrNoQ9F1527567591523.jpeg

  了解了气郁体质的症状,那么气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http://dingyue.nosdn.127.net/OCaI120wj4gljZnCgDVvDK7CctVk8=mXVppuScNtuNZwS1527567592198.jpeg

  气郁体质者都有什么特征?

  http://dingyue.nosdn.127.net/gDRla0gm1s4hs4NiQmba68x8TvlfFuHPRb4QwN0eL8K5Q1527567593483.jpeg

  对气郁体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来看看气郁体质比较容易患上哪些疾病。

  http://dingyue.nosdn.127.net/BsJTVd35qhhB=wPT=8pwh3gei1gllCCi0hjSt=IA3Td4s1527567594460.jpeg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国医大师王琦带领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余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及特禀质九种,每种体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了解了自己的体质特征,可以有针对性的多食用一些合适的食物,毕竟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

  汤和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种食物,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气郁体质的汤粥养生。补气郁的食物有很多,小编就举一个汤一种粥的做法为例子~

  http://dingyue.nosdn.127.net/i8L45dkDNmjHUeAgjbruJl08nvRVqDlrTNw5LBmIKVl6p1527567595903.jpeg

  气郁体质食疗指南:

  1、气郁体质者因为气机不通畅,宜选用具有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荞麦、高粱、蘑菇、柑橘、佛手瓜、茴香、白萝卜、洋葱、丝瓜等。这类食物可以健脾养胃,改善食欲,有利于改善人的情绪。另外,平时气郁体质者可常吃柑橘以理气解郁,常吃白萝卜以顺气化痰,或者用木蝴蝶、厚朴花各少许泡水代茶饮,以理气化痰。

  2、气郁体质者可以少量饮酒,以疏通血脉、改善情绪,其中以饮用葡萄酒为宜,但要注意不要过度。

  3、除此之外,平时可多吃具有行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如葱、姜、蒜、紫苏、薄荷,还可多饮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茶、薰衣草茶等,都对改善人的情绪很有作用。

  4、气郁体质者不可多食如雪糕、冰淇淋、冰冻饮料等冰冷食品。同时,这类人又容易上火,所以不宜吃辛辣的食物。睡前要避免饮茶、咖啡等。

  http://dingyue.nosdn.127.net/sb6CcCn1amOaRCygeqz3UhAXYmj9x0DNvzxQuQ4obWm5=1527567597416.jpeg

  下面推荐适合气郁体质者的一种汤和粥的做法:

  百合莲子汤的做法~

  原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冰糖各75克。

  做法:

  将莲子、百合分别用水浸泡1小时后,冲洗干净。

  将百合加入清水和冰糖大火煮开,20分钟后,加入莲子,改小火煮20分钟即可食用。

  http://dingyue.nosdn.127.net/CPWgau8b7NA3Vf2sNK25IMikp3KNZq2QGClKiG4Cup4I81527567598592.jpeg

  橘皮粥的做法~

  原料:橘皮50克,粳米100 克。银耳、枸杞、蜂蜜适量。

  做法:

  将粳米洗后泡上20分钟;银耳泡发好后切细。

  取四片橘子的果肉,橘皮去白经,清水浸泡片刻后切成细丝(橘皮量以半个橘皮就够了)。

  粳米煮滚开后放橘皮,放发好的银耳,转文火熬30到45分钟。

  关火前放果肉、枸杞、蜂蜜即可。

经期饮食有禁忌
摘自2024-7-12中国中医药报
邢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女性在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会有周期性的消长变化。经前期阳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时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为月经来潮做好准备。月经期冲任气血下注,血海由满而溢,子宫泄而不藏,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气亦随血而下,所以月经期是气血相对不足的状态。那么,女性在经期有什么饮食禁忌?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能吃呢?
哪些食物可以吃
对于经期女性,建议多吃清淡又富有营养的食物。手脚冰凉、虚寒痛经的女性可以吃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姜糖水、龙眼肉、大枣、枸杞子、牛羊肉等,以起到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
富有营养的食物包括高蛋白的食物,如肉、蛋、奶、豆制品。豆类食物同时也富含维生素B,可以减缓痛经和经期疲劳。月经期身体会丢失部分铁,可以吃一些补铁的食物,如动物血、肝脏及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绿色蔬菜中的钙、镁、钾可以减轻和防止痛经。这些矿物质还可以使人情绪放松,减少烦躁感。深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K,是防止过量出血的必需物质之一。还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柚子等。菠萝含有丰富的菠萝酶,这种酶有助放松肌肉,从而减轻痛经。
此外,女性的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而肝藏血、主疏泄,如果肝的功能失调,则会引起女性经、带、胎、产疾病。因此,经期可以吃一些疏肝养肝的食物,如乌梅、玫瑰花、动物肝脏等。
哪些食物不能吃
经期最好不吃辛辣食物和寒凉生冷食物。辛辣的食物易导致血分蕴热,热迫血妄行,可导致月经量过多。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分蕴热,可影响冲任气血运行导致月经过多。对于原本就月经量多的女性,再嗜食辛辣助阳之品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期雌激素水平较低,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有些女性容易出现痤疮,嗜食辛辣之品可能加重痤疮。
中医认为寒性收引,寒性凝滞,食用寒凉生冷之品,会造成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出现痛经、经行不畅、月经量少等症状。常见寒凉食物如冰激凌、冰镇饮料、冰镇水果等均不建议经期食用,除此之外还包括性寒的苦寒之品,如苦瓜、苦菜、马齿苋等。
经期可以进补吗
月经期间女性身体比较虚弱,可以适当进补,比如阿胶、红枣、枸杞子等能够起到补气血的功效,也可改善虚弱的情况,但不建议吃性温大补的人参、鹿茸等,可能会导致热迫血妄行,月经量增多。

用二陈汤处处顾护脾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