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虚要对号入座

(2022-10-04 15:11:01)


时间:2020-12-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许洪伟 周淑怡 邝秀英

  

  中医学在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时有8个纲领:即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其中虚是相对实而言,五脏六腑皆可出现。这些“虚”的出现,都与脾胃有重要关系:气与血的生成主要由脾胃负责,脾胃功能失常会导致气血不足,气血提供人体组织器官所需要的能量,因此,脾胃不好,气血不足,能量无法满足身体所求,就会感到虚。虚的表现根据症状性质轻重,分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

  阳虚 多见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失眠、畏寒等,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感体质。日常调理重点是温中理脾、振奋阳气,最好的方法是艾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常灸关元(脐下四横指处)、气海(肚脐正下方1.5寸)、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大椎(低头时,颈后隆起最高处)等穴位。

  气虚 多见于自汗、疲劳、气短、感冒、内脏下垂等表现,调理重点是益气健脾。建议经常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气海、关元、神阙(肚脐处)等穴位。气虚尤其要注重锻炼,推荐坚持打太极拳、慢跑等增强体质,纠正气虚;同时,做到早睡早起;适时添衣,预防着凉等。如果气虚症状比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经常用黄芪泡水喝,也可食用药膳五指毛桃炖瘦肉。

  阴虚 这种情况主要是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阴虚内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状态。常见症状有咳嗽、失眠、便秘、妇女闭经、男子失精等问题。调理重点是养阴润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归元散贴神阙、涌泉(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即是)等穴位,同时尽量减少食用燥热之品,常用蜂蜜泡水喝。需要提醒的是,阴虚的人由于阴液亏少,易感口燥咽干,总认为自己是上火,会服用凉茶降火。但凉茶属寒凉之品,在脾胃已经受伤的情况下,凉茶会愈饮愈上火,因此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

  血虚 血虚指的是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等,调理重点是养血润燥。建议饮食上可多食用当归、阿胶等补血药物,平时多按揉足三里和血海(腿绷直,膝盖侧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其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两个穴位。(许洪伟 周淑怡 邝秀英)


“虚不受补”是个伪命题
摘自2023-6-2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虚不受补”就是“补虚”不能“乱补”,而是要对号入座,“乱补”包括补得不对路和不得法,有虚宜补,理所应当;虚不受补,根缘于医,或辨证不准,或补不得法。
虚不受补,病变过程中表现有虚候,却对纠偏所用的补益之品不能耐受,致使出现诸多不适,如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口舌糜烂、头晕目眩等。虚而不受补,此有悖于常,必事出有因。兹对此作一粗略分析。
“虚则补之”之理
虚与实相对,是中医学用以反映邪正盛衰的基本概念,也是表述病证性质的重要纲领,如《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关于虚实的界定,《素问•通评虚实论》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的“精气”,在传统文化中义项纷繁,所指不一,此处则与邪气相对而言,是正气的代称;夺的繁体为“奪”,意为失去、丧失。关于虚实的实质,一如《景岳全书》言:“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正气的内涵非常丰富,其范畴包括人体的功能活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抵抗外邪能力及康复能力,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是邪气侵犯发病与否的内在根据。即如《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的内在基础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成分,如营、卫、气、血、精、神、津、液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等,一般概括为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因而对虚证的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同时以五脏虚候为目。
关于虚证的治疗,《素问•三部九候论》确立了“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谓:“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外,《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类似表述。
“虚不受补”之因
《景岳全书》在论述“虚损危候”时,指出了或面临的“赖补以复”却又“补而不受”的窘境,谓:“凡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而有不能服人参、熟地及诸补之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何以望生?”
虚不受补,各有其因,概括起来却不外乎两个方面:或为“虚”之辨不周,或为“补”之用不当。
“虚”之辨不周
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即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知,疾病一旦发生,就说明存在着正虚邪实、本虚标实的状态。
从理论层面讲,人体是一个阴阳结合体,虚与实属于疾病的一体两面,二者互为背景,互为依存,因而没有绝对的虚证和绝对的实证,虚证与实证也不可能单独存在。临证中的虚、实是完全相反的两类表现,其结论判断则是所占比重相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虚与实只是疾病的“偏性”而已,是根据两者的主次、轻重、多少而作出的区分。
一般而言,当判定一个病证属于虚证时,也总是伴有一些或显或隐、或多或少的实证表现。若对此视而不见或轻易忽略,则很易导致“虚不受补”的后果。
认定一个虚证后,还应进一步做到:一要弄清虚之“成分”,即在气、在血,还是在阴、在阳;二要明确虚之部位,即在何脏何腑;三要辨析虚之由来,即是由久病消耗而生,还是由实证伤损而致。
尤需指出,辨证时以病时状态为主要依据,但也应顾及其平时状态,即体质类型。这是一种由先、后天多种因素,如禀赋、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性情喜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往往决定着发病的易感性及为病的倾向性。对此考虑不周,也易致“虚不受补”。
“补”之用不当
误判虚证而用补,为方证不相符、药病不相宜,纯系误治,自然不属于“虚不受补”之列。如《医学正宗》告诫曰:“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辨之不可不精,治之不可不审。”
虚而补之,亦应力求精当,避免乱补、妄补、壅补、腻补、呆补。《医学心悟》对此有言:“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
具体而言,一要区分气、血、阴、阳之虚而施补。尽管气虚与阳虚、血虚与阴虚、气虚与血虚等之间关联密切,但在用药上还是有明显区别。二要结合脏腑特性而施补。如脾燥而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喜为补”(《临证指南医案》);“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医学源流论》),“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临证指南医案》);“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临证指南医案》),等等。唯有顺性而为、投其所好,方易收效。三要突出顾护后天之本。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言,《慎斋遗书》则说得更为具体:“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读医随笔》引孙思邈语云:“凡人服人参、白术、黄芪、地黄而中满者,皆中有邪气也。盖服此药之人,总因虚弱。虚弱之人,中气不运,肠胃必积有湿热痰水,格拒正气,使不流通。补药性缓守中,入腹适与邪气相值,不能辟易邪气,以与正气相接也,故反助邪为患矣。”久病多虚,且常诸虚并见,此时因而多从补脾入手。四要补之有度。如对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多宜平补、缓补,选用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不可骤补、峻补,急于求成。用补时不知上述之要,补之过急、过多、过乱,即可致补而不见功甚或不受补。
至于具体原因,历代认识并不一致,如《医医病书》列举曰:“虚不受补之症有三:一者湿热盘踞中焦;二者肝木横穿土位;三者前医误用呆腻,闭塞胃气而然。”其他尚有肝郁体质者、阴虚体质者、痰湿体质者、瘀血体质者等容易不受补的观点。
“虚不受补”之策
针对“虚不受补”现象,历代医家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许多可资借鉴的方案。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引张仲景语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指出治病应先祛邪,邪去则正易复。孙思邈还提出了可避免“虚不受补”的具体方法,如《读医随笔》中引其语曰:“凡欲服五石诸大汤丸补益者,先服利汤,以荡涤肠胃痰涎蓄水也”“凡服补益者,必先重服利汤,以攘辟其邪,以开补药资养之路也;或间攻于补,必须攻力胜于补力,此非坏补药之性也。”
张从正对疾病的正邪关系及治疗的攻补关系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尤其强调“祛邪以安正”的观点,如《儒门事亲》曰:“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余虽用补,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岂有虚者不可补、实者不可泄之理哉?不虚者强补,不实者强攻,此自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依此之言,自然不会出现“虚不受补”者。
《医医病书》也明确提出了“欲补虚先除实”的观点,谓:“虚损有应补者,先查有无实证,碍手与否。如有实证碍手,必当先除其实。不然,虚未能补,而实证滋长矣……如浇灌嘉禾,必先薅除稂莠;抚恤灾民,必先屏除盗贼。”《本草新编》对“愈补愈虚”者,认为“补中有消,补中有制,才非徒补”,指出:“或疑虚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起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少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不必纯补而补之,更佳也。” 《血证论》则论述了血证用补法的宜忌:“如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
《医医病书》针对导致“虚不受补”的三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湿热者,宣其湿而即受补;肝木横者,宣肝络,使不克土即受补;误伤胃气者,先和胃气。和胃有阴阳之别、寒热之分:胃阳受伤,和以桔、半之类;胃阴受伤,和以鲜果汁、甘凉之类。”《慎斋遗书》则认为:“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凡见咳嗽、自汗、发热,肺虚生痰,不必理痰清热,土旺而痰消热退,四君子加桂、姜、陈皮、北五味,后调以参苓白术散。”《温热论》在论治湿热病时体会曰:“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
此外,为了防止因补致壅,有许多补益名方都作了“补中有通”的设计,如肾气丸、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一贯煎、归脾汤等。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所谓“虚不受补”,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有虚宜补,理所应当;虚不受补,根缘于医,或辨证不准,或补不得法。凡言此者,无非是找一托词,正如《医医病书》云:“俗传虚不受补,便束手无策,以为可告无愧。盖曰非我之不会补,彼不受也。”

中冲揉捏防疲劳【草根一生】

 补虚要对号入座 (2015-06-28 05:43:04)[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gmjz8.com/health/html/images/1322094603.jpg
双手中指指尖是中冲穴。此穴对疼痛较为敏感。人若困倦揉捏此穴,能醒脑提神。
方法:先用左手揉捏右手的中冲穴1分钟,再用右手揉捏左手的中冲穴1分钟,然后比较一下两只手的疼痛感。哪一只手的疼痛感较明显,就再揉捏那只手的中冲穴(那只手中冲穴的疼痛感明显,说明这侧肢体较疲劳),直到双手的疼痛感相等时停止揉捏。
 中冲穴位于双手中指尖,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穴位。掐按中冲穴,常用于心绞痛、昏迷、严重痛经等症的急救。临床发现,便秘时用拇指指端掐按点压中冲穴,有缓解紧张、促进排便的作用。掐按中冲穴此法也可用于预防便秘,特别适应于老年人。

当归生姜羊肉汤

 (2019-12-24 03:52:25)[编辑][删除]

      冬至时节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也是阳气最少的,阴气最盛的阶段。此时逐渐阴短阳长,故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养生就格外重要了。
     冬至补阳,百病消亡。背部为阳,胸腹为阴,督脉循于后背正中,为“阳脉之海”,统督一身之阳气。而冬至时节气候寒冷,风寒之邪易袭阳位,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
清代医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中有言:“日清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在冬日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体内阳气。
      到了冬至,进了“三九”。气温骤降更甚,很多人就会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在此,为大家介绍一道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具有温中补气血、祛寒止痛的功效。
材料:当归三克,生姜五克,羊肉250克,黄酒。
做法:将羊肉焯水。当归洗净,生姜切片。加黄酒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两小时,放盐调味后即可食用。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对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寒腹痛、寒疝等,皆有较显著的温中补虚之效,其营养极其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分,且肉嫩味美;当归辛甘温润,既能补血活血,又善止痛、散寒,无论是血虚或血淤而有寒的疼痛,均为治疗要药;生姜亦能温中散寒,以助羊肉散寒暖胃,又可解除羊肉之膻味,故三者配伍,能共奏补虚散寒之效。

如多寒者,加重生姜用量:痛多而呕者,加陈皮、白术。此汤对于人们有非常高的食疗功效可用于主治寒性的疝气、腹痛、两胁疼痛等病症,也可用于产后的调理,适应于妇女气血虚弱,阳虚失温所导致的腹部凉痛、血虚乳少、恶露不止等。其次,它也是一道风味独特的药膳,特别适应于血虚虚寒的人,常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晕、心慌、面色萎黄、怕冷的贫血病人、年老体虚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及由于慢性腹泻引起营养不良者食用。本方温补,有实热、阴虚内热或有严重皮肤病者忌食。

      喝完此汤手脚变得暖暖的,整个人都舒服了。煮的时候,满屋都是浓浓的药香,闻着已很温暖。但煮出来的味道却是淡淡的当归香,细品又有点生姜的辛辣,还有羊肉的肉香,真的很好喝!

陆龟蒙、皮日休智对中药诗

  (2019-12-23 15:00:33)[编辑][删除

牛国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皮日休(约838—883),生于湖北天门,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其嗜酒好诗,号“醉吟先生”。皮日休与同时期的文学家、农学家陆龟蒙(?—881)为至交,二人才华出众,彼此尊重,彼此“挑战”,他们的友谊被世人称为“皮陆”之交。
二人不仅在诗文方面出类拔萃,造诣颇丰,而且精通医药,通晓药性,常将中药名巧妙地应用到诗文中,诗之韵味、药之寓意精妙结合,含蓄典雅,惟妙惟肖,文医并茂,别具一格。
一日皮日休在家闲坐,好友陆龟蒙前来拜访,推杯问盏,茶余饭后,二人漫步在村头的小溪边,谈笑风生,心情舒畅。皮日休触景生情,诗兴油然而生,见溪水映着翠竹轻轻摇曳,落叶片片顺流而下,即兴随口吟出一首七言绝句:“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草香石冷无尽远,志在天台一遇中。”皮日休笑着对陆龟蒙说:“我的诗中有三味药名在内,请你猜猜看。”陆龟蒙听后微微一笑,暗自佩服其诗文严谨致密,首尾相顾,玄机暗藏,隐而不显。陆龟蒙略加思索,不慌不忙地说:“你的三味中药名应该是藏在上句诗的诗尾与下句诗的诗头,将它们串联起来合读即是药名,应该是竹叶、通草、远志。”皮日休听后大加赞赏,佩服至极。
陆龟蒙也不甘示弱,接着说:“陆某不才,也赋诗一首,请君点拨,诗中也有三味中药在内。”说完随口吟出一首七言绝句:“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续蘸溪黄,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旧猎郎。”皮日休听后油然而敬之,认为陆龟蒙的诗浑然一体,手法独特,亦巧设玄机,不由得相视一笑,随口答道:“你的三味中药名应该也在两句诗的衔接处,即紫葛、黄连、地骨是也。”(牛国莲)
藜麦:补中益气 和胃安中
摘自2025-11-3中国中医药报
莫瑶华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藜麦性平,味甘,归脾、胃经,既能补中益气、和胃安中,又因其性平无偏、不寒不燥,可灵活搭配多种冬季应季食材与药食同源之品,堪称冬季平补之佳选,适配多数人群调理之需

3款藜麦药膳。

藜麦当归羊肉粥

材料:藜麦50克(提前浸泡30分钟),羊肉80克(切薄片,焯水去沫),当归5克(切片),生姜3片,粳米40克,红枣4颗(去核),胡椒粉、食盐少许。

功效:羊肉暖中补虚、驱寒,当归补血活血,生姜、红枣助温补,藜麦平衡羊肉温热之性,防上火。适合冬季畏寒、手脚冰凉者。

藜麦银耳百合羹

材料:藜麦40克,干银耳1小朵(泡发撕小朵),干百合15克,雪梨1个(去皮去核切块),莲子10克(去芯),冰糖少许(糖尿病患者可用木糖醇替代)。

功效:银耳、百合、雪梨滋阴润肺,缓解冬季干燥所致口干、干咳;莲子固津液;藜麦防滋阴食材滋腻碍胃。适合干燥环境人群及阴虚体质者。

藜麦山药栗子粥

材料:藜麦50克(提前浸泡30分钟),山药100克(去皮切块),板栗8颗(去壳切半),小米30克,茯苓粉10克,食盐或红糖少许。

功效:山药、板栗、茯苓健脾益胃,小米养胃,藜麦易消化,可减轻冬季厚味饮食的脾胃负担。适合老人、儿童及脾胃虚弱者。

注意事项

藜麦虽性平,但富含膳食纤维,初次食用或肠胃敏感者宜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以免引起胃肠不适。

藜麦当归羊肉粥偏于温补,体质偏热、易上火或正值感冒发热者不宜多食。

藜麦银耳百合羹性润,脾虚湿盛、大便溏稀者慎用,以免助湿碍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