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蔻年华话豆蔻

(2022-10-04 05:02:55)

图说本草之《本草纲目》

时间:2018-05-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景曾

  豆蔻,又名草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时珍曰:“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义。豆象形也。”草豆蔻的种子可入药,味辛性温,入脾胃经,有温中、祛寒、行气、燥湿的功效,主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等病症。其花可食。《本草图经》记载:“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

  豆蔻的诗一般作香草介绍,或作观赏叙述,如唐代李涉的“醉里同看豆蔻花”,梁代简文帝的“江南豆蔻生连枝”以及宋代王千秋“豆蔻娇春”。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唐代杜牧《赠别》诗中“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名句了。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临行时写了此诗句。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来比喻“十三余”的少女,此后人们便常以此指少女。诗作用此典故者亦甚多,如李清照的“豆蔻连梢煎熟水”、晏几道的“豆蔻梢头春有信”。

  此《豆蔻图》拟将豆蔻花与果集于一图,采用意笔勾勒,敷色而成。(刘景曾 青岛杏林书画院)

图说本草之《本草纲目》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

时间:2018-05-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景曾

  地黄又名干地黄、地髓,别名牛奶子、婆婆奶。《本草纲目》载:“(地黄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解诸热,通月水,利水道。捣贴心腹,能消瘀血。”地黄嫩苗可食,叶可做菜,全身皆可入药。地黄的根茎(鲜地黄、干地黄)入药性凉,味甘苦,有滋阴养血之功,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便秘等。

  地黄自古即为药补的主要成分。葛洪、白居易、苏轼等人都认可它的滋补作用。葛洪《抱朴子》“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白居易《采地黄者》“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苏轼《地黄》“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元曲·地黄·端正好》唱道:“药儿精,花儿美,姿色雅,秀气芳菲,生黄熟黄根精髓,妙把仙方配。”

  《地黄图》上题苏轼诗:“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用汉画像砖形式画老马,意在源流久远;前置白描地黄,意为今之良药。(刘景曾 青岛杏林书画院)

堂前摸脉开方,堂后泼墨作画,他耗时20余载,将一味味枯燥的中药,变成一幅幅神韵飞扬,精彩灵动的水墨画——

老中医刘景曾画出《神农本草经》

时间:2017-02-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近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复旦才女武亦姝成为新晋“网红”,中国传统文化再受热捧。而在中医界,有这么一位老中医,不仅医术高明,更在绘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创作的《全图神农本草经》,不仅让他开了个人画展,还被编入《神农本草经》英法文版全球发行。他就是山东省青岛市中医专家、书画家刘景曾,一名铁杆中医。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70224/IMG00e04c45e1a44379025003.jpg

《全图神农本草经》中的合欢

  坐诊又作画 这位中医有点“文艺范”

  一场秋日的邂逅,让中药之美打动了刘景曾。“有一次出去游玩,看见了一棵瘦小的向日葵,由于天气转凉的原因,叶子发白,就像蒙了一层灰白色的霜,与颜色明艳的花朵形成强烈对比,美丽异常。”刘景曾自幼学习绘画,拥有良好绘画基础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向日葵的美感。作为中医,他对中药的感情尤为深厚,深知向日葵的药用价值,其茎心、花盘、根茎皆可入药,有驱风,平肝,清湿热,散滞气的功效。“没想到中药也可以这么美!”刘景曾心生感慨。

  创作《全图神农本草经》的想法正是源于这场邂逅。在刘景曾看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出于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草本画的热爱,创作一部生动、耐看适用的全图配诗本草经典的想法,逐渐在刘景曾的心底萌生。

  但要将其创作为以绘画的形式呈现,难度着实不小。“《神农本草经》原始文字叙述古朴,文义难明,古人曾尝试用图画形式做补充说明,晋代的《灵秀本草图》,将动、植、矿物等药物的形态绘制成图,唐《历代名画记》中将大量本草图作为名画收录。但这些图画大多只是简笔勾勒线条,并没有展现本草的美,我想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无异于全盘再创作。”刘景曾说。要呈现出中药的最美状态,并确保所配注释准确无误,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这对于他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事实证明,创作的艰难远超于刘景曾的想象。从刘景曾提出创作想法至作品问世,共耗时二十余载,其中查阅资料,研习梳理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遍寻不着 那“药”竟在灯火阑珊处

  在刘景曾眼中,前人所绘的中药图多旨在辅助说明,在美感和底蕴上有所欠缺,为了展现中药特有的神韵,他决定深入自然,捕捉中草药绽放美的那一瞬间,观其美再绘其图。

  “时机挑选十分重要,我们通常情况下见到的中草药并不美,只有开花的时候最美,这就需要准确预测它们的花期。花朵盛放时,还需要仔细观察它们在什么光线、什么角度最美。”对于刘景曾来说,这种美的捕捉有时也需要看缘分。

  “当时想画青岛百合,但它是稀有濒危植物,较为罕见,遍寻不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蔚竹菴拜访友人,竟在附近发现了一株一米多高的青岛百合,当时我激动极了,一口气画了10幅画!真是遍寻不着,蓦然回首,那‘药’竟在灯火阑珊处!”回忆起去青岛百合的不期而遇,刘景曾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他也遇上过怎么也找不着的美,大王莲就是一例。为了一睹大王莲盛开的风采,刘景曾辗转奔波于武汉植物园和南京植物园,遗憾的是两次都没有见到。

  十余年间,刘景曾走进深山、田野、植物园,寻访中药,追逐花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与山民、药农、甚至道人,都成了朋友。

  创作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作品“难产”的情况,一度让刘景曾心生“江郎才尽”的感慨。“有时候怎么画也不满意,要么重复构图,要么呆如标本,诗意画韵全无。”刘景曾告诉记者,遇到这种情况,他一般会放空自己,寻找新的灵感。

  以画寄情 创作不误养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二十余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全图神农本草经》终于完成,共上中下三品分三卷,计收录共365种。其中植物252种,动物67种,矿物等46种,共配书画400幅。不仅以个人画展的形式在2014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展出,部分作品还被编入《神农本草经》英法文版全球发行。

  如今78岁高龄的刘景曾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他看来,这么多年的书画创作工作也是他的养生指导,他是书画养生理念的拥趸者和践行者。

  “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过程,能够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在创作过程中,需挺直背部,执笔要指实、掌虚、腕平,手肘手腕也会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运动,这也是对神经、肌肉的锻炼。”刘景曾告诉记者,“更为重要的是,书画创作是对人情志的一种调节,因为书画创作时要求作者绝虑凝神,心平气和,完全进入‘静’的境界。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怒火伤肝,所以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这有助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刘景曾认为,书画所体现的线条、形神、气韵,与养生中的精、气、神本质相同,因此他主张老年人应多创作写意画,大气流畅的线条才能达到怡情的效果。

  “我有一个小目标,把《本草纲目》画出来!”在谈及下一步的规划打算时,刘景曾也引用了一句网络流行语,“我知道本草纲目相对于《全图神农本草经》而言,内容更为庞杂,挑战也更大,但相应的意义也会更大。”

豆蔻年华殢人娇,脾胃健旺更妖娆

——诗词中的豆蔻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19-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这首《殢人娇》是苏轼的作品,描写侍妾朝云的美丽端庄和美好心肠,表达对她的深厚感情。《殢人娇》调名本意即咏女子软柔缠人的娇态,古人常用豆蔻年华形容青春美丽的少女,《殢人娇》吟咏的,正是豆蔻年华的女子。

  豆蔻入诗情意绵

  豆蔻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常用其形容美丽娉婷的少女。有人认为女子美丽而且少未经事,恰如早春枝头含苞未放的豆蔻花,故而以之相比,如宋代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诗词中的豆蔻还象征男女间的相思之意,如俞国宝《卜算子》:“豆蔻花开信不来,尘满金钗股。”二是用豆蔻象征朋友间的相思之意,如皮日休《寄琼州杨舍人》:“清斋净溲桄榔面,远信闲封豆蔻花。”也有通过豆蔻抒发羁旅之愁,如皇甫松《浪淘沙》:“蛮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风野艇秋。”

  化湿行气白豆蔻

  “宜州样子可圆形,白蔻辛温炒更馨。驱尽疟邪寒复暖,解将酒毒醉还醒。疏肝可令翳无障,开胃何愁食有停。须记产余常呃逆,丁香加入用偏灵。”(清代赵瑾叔《白豆蔻》)白豆蔻为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又名多骨、壳蔻、白蔻、圆豆蔻等。《本草拾遗》载:“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则变白。”白豆蔻是常用的化湿类中药,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的功效,用于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的治疗。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白豆蔻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配伍,如黄芩滑石汤。白豆蔻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之呕吐最为适宜。

  “浅倾西国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乌丝写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南宋陆游《对酒戏咏》)白豆蔻的花和果壳也可入药,名为豆蔻花和白豆蔻壳。豆蔻花味辛,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呕的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浊腻、呕吐呃逆的治疗。白豆蔻壳性味功效与白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脾胃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

  燥湿行气草豆蔻

  “百子堂前草果生,杨梅大种辨须清。缩砂益智常为伴,神曲乌梅每共行。温可散寒中不痛,辛能破滞气俱平。相传红小鹦歌舌,饮馔元朝制更精。”(清代赵瑾叔《草豆蔻》)草豆蔻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是常用的化湿类中药,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具有温中燥湿、行气健脾的功效,用于寒湿阻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呕吐、泄泻、食谷不化、痰饮、脚气、瘴疟、口臭的治疗。

  “袅娜腰肢澹薄妆,六朝宫样窄衣裳。著词暂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唐代韩偓《袅娜》)草豆蔻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可用于脾胃寒湿偏盛,气机不畅,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配合应用。

  “豆蔻丁香,待则甚、如今休也。争知道、本来面目,风光洒洒。”(宋代葛长庚《满江红》)草豆蔻温中散寒,降逆止呕,配伍肉桂、高良姜、陈皮等,可治疗寒湿内盛,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草豆蔻性温,归脾经,能温脾燥湿,除中焦之湿寒而止泻痢,配伍苍术、厚朴、木香等,可治疗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泄泻。

  温中行气肉豆蔻

  “火煨面裹必须深,肉果曾无核可寻。最喜油脂医适用,只愁枯瘦症难临。除将泻痢肠俱固,温却心脾冷不侵。辛辣味多能助火,用时应是费沉吟。”(清代赵瑾叔《肉豆蔻》)肉豆蔻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的种仁,是常用的收涩类中药,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消食的功效,用于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的治疗。

  “春云初长鬓垂鸦,如玉风姿说蒋家。十五芳年娇豆蔻,一双红颊晕桃花。”(清代陈文述《意云》)肉豆蔻辛温而涩,入中焦,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为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肉豆蔻配人参、白术、诃子等,可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配伍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等,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如四神丸。肉豆蔻性温,湿热泻痢及阴虚火旺者禁服。肉豆蔻中的肉豆蔻醚具有一定的毒性,故用量不宜过大,过量会引起中毒,出现神昏、瞳孔散大及惊厥。

  “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碧瓦偏光日,红帘不受尘。”(唐代韩偓《无题》)肉豆蔻的假种皮也可入药,名为肉豆蔻衣,又名肉豆蔻花、玉果花。肉豆蔻衣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胃和中的功效,用于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吐泻的治疗。

  温中燥湿红豆蔻

  “绿叶焦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且入花栏品,休论药里宜。南方草木状,为尔首题诗。”(宋代范成大《红豆蔻花》)红豆蔻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又名红蔻、良姜子、红扣。《证类本草》载:“(红豆蔻)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红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散寒燥湿、醒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痢疾的治疗。《本草纲目》载:“红豆蔻,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热芳香,能醒脾温肺、散寒燥湿、消食之功尔。”

  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红豆蔻四种植物虽种属不同,但它们都是古人眼中的豆蔻,都用来形容青春靓丽的女子;它们均有芳香之气,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具有温中、燥(化)湿、行气等功效,都是常用的治疗脾胃疾病的药物。令人脾胃健旺,气血充足,面色红润,看起来也会更加美丽妖娆。(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