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益肾疗骨疾
【探秘镇院之宝】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的羊藿独活通络胶囊
“病机是肝肾亏虚、寒湿瘀阻。”中医认为,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肾虚则骨骼失养、痿软无力,肝虚则筋脉失养、肢体屈伸不利,并且肝肾同源而精血互生,
羊藿独活通络胶囊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羊藿独活通络胶囊由淫羊藿、独活、杜仲、川牛膝、黄芪、当归、白芍、川芎、乌梢蛇、葛根、威灵仙、木瓜、甘草组成。方中淫羊藿强筋骨,祛风湿;独活祛风湿,止痹痛;杜仲强筋骨而有扶正固本之效;川牛膝既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又能活血祛瘀;黄芪补气以行血止痛;当归补血通经,活血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乌梢蛇能祛风通络止疼;葛根可缓解经脉失养导致的项背强痛;威灵仙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络止痛;木瓜益筋和血,祛湿除痹;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祛寒湿之功。
【探秘镇院之宝】山西晋康风湿病医院的蚂蚁通痹丸
健脾益肾蠲痹疗顽疾
蚂蚁丹芪通脉胶囊;类风湿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中,在蚂蚁丸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加减中药,结合临床,制出蚁芪降糖胶囊。
在此基础上,医院先后研发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中药三类新药蚁参蠲痹胶囊和复方蚂蚁通痹丸。
后按山西省药监局的要求将原一、二、三、四号蚂蚁通痹丸进行整合、提质、提效,通过临床观察,针对不同疾病和并发症,升级换代为第四代旺龙蚂蚁通痹丸以及蚂蚁通痹胶囊、骨刺平胶囊和精制第六代蚂蚁通痹丸。
自此,医院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痛风、红斑狼疮、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腰腿疼痛、骨性关节炎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蚂蚁通痹丸由蚂蚁、白术(炒)、红参、透骨草、桂枝、附子(制)、薏苡仁、泽泻、蜈蚣、乌梢蛇组成。以蚂蚁、红参为君药,既可补肾健脾,又可钻透驱邪,且具双向调节免疫之功能;臣以透骨草、附子(制)、白术、薏苡仁,以祛除风寒、健脾化湿,佐以蜈蚣、乌梢蛇以搜风通络,使以桂枝温通阳气,引诸药而达病所,既可加强蚂蚁补肾健脾之效,又可温阳散寒通络,祛除血脉之寒湿,疏通脉中之瘀滞。
摘自2024-12-5中国中医药报
唐祖宣 许保华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
肾气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八味药物组成。方中熟地、山萸肉补益肾阴而摄精气;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宣泻肾浊;丹皮清肝胆之火;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引火归原。这是补肾阳法的代表方剂,能使肾中阴阳调和,肾气充盈。现将运用此方验案五则,选载于后。
腰痛
周某,男,29岁,1975年11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正值冬季,跌伤腰部,疼痛如刺。曾用针灸、吗啡、跌打丸、当归注射液等治疗,疼痛稍减,但心烦欲呕,纳差,少腹结痛,并感腰痛缠绵不愈。主证:面色白,舌质紫黯,手足凉,腰部刺痛,牵引少腹,胀痛拘急,遇寒加剧,五日未大便,脉沉涩。
辨证:肾阳不足,瘀血内停。
治则:温补肾阳,活血化瘀。
方药:熟地、大黄各24g,山萸肉、山药、桂枝、炮附子各12g,丹皮、茯苓、泽泻、乳香、没药各9g,桃仁、红花各15g。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2剂,大便通利,便色黑暗,腰痛减轻,少腹胀痛已除。继服上方,去大黄,加黄芪60g。5剂而愈。
遗精
兰某,男,36岁,于1978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亏虚,夜眠多梦,遗精。以往多服滋阴降火之剂,初服病情稍轻,继服则病情如故,更添身疲无力,四肢厥冷等症。主症:面黄少华,舌淡苔白,腰膝酸,腹凉,四肢厥冷,夜眠多梦,遗精,脉沉细。
辨证:阴阳俱虚。
治则:温肾壮阳,涩精益肾。
方药:熟地24g,山萸肉、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甘草各9g,桂枝、炮附子各6g,龙骨、牡蛎各15g。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4剂后,诸症减轻。继服5剂,遗精亦愈。随访2年未复发。
自汗
海某,男,35岁,于1976年8月15日初诊。因房事不节,常觉头晕,心悸,气短;四月前,曾出现手足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昏迷之症,经抢救好转。继服温补气血之品无效,并常汗出淋漓,服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效果亦不佳。主证:面色白,腰膝酸软,身倦,常汗出淋漓,浸湿衣被,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辨证:肾阳虚衰,卫阳不固。
治则:温补肾阳,固表止汗。
方药: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各15g,肉桂4.5g,炮附子(先煎)、五味子各9g,龙骨、牡蛎各30g,红参6g,黄芪15g。水煎服,日1剂。
服3剂后汗止,精神好转,症状减轻。上方继服5剂而愈。
气喘
丁某,男,58岁,于1977年11月21日初诊。患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已八年,遇寒则气喘发作。近日由于天气渐寒,气喘发作严重,动则喘甚,不能平卧,服发散风寒之中药和止喘西药,均无明显好转。主证:面色青黑,形体消瘦无力,气喘自汗不得卧,喘甚牵引少腹,形寒肢冷,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辨证:阳气不足,肾不纳气。
治则:温补肾阳,纳气平喘。
方药:熟地24g,山药、山萸肉各12g,丹皮、茯苓、泽泻、红参各9g,五味子、补骨脂各15g,黄芪60g,肉桂、炮附子各6g。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3剂后气喘减轻,继以上方增山药为30克,加杏仁、厚朴各12克,连服10剂而愈。二年后追访未复发。
消渴
李某,女,26岁,于1976年8月21日初诊。素体虚弱,常感腰膝酸软,身倦无力,近日体重日渐减轻,月经错后,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后脑疼痛。主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舌淡苔白,腹部冷痛,口渴喜饮,小便频数量多,尿有甜味,脉沉细无力。
辨证:肾阳不足。
治则:益肾温阳。
方药:熟地24g,山萸肉、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桂枝、附子、补骨脂各15g。水煎服,日1剂。
服2剂后阳虚之症减轻,继而头晕腰酸之阴虚症出现。仍以上方减桂枝、附子各为3g,服6剂后诸证减轻,能上班工作。
按 肾气丸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适用于肾阳不足或肾阴阳两亏的虚寒证。凡属命门火衰,阴虚内生,水气不化,脐腹疼痛,腰膝酸软,精寒尿多之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充分证明了运用本方须见肾阳虚衰、阴阳俱虚之症。
笔者常改丸为汤剂,疗效更佳。临床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小便频数量多、身倦无力、多梦遗精的阳虚证,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虚火上炎之症,疗效亦满意。但临床必须掌握形寒肢冷,脉象沉细,舌淡苔白等为此方证的辨证要点。
注意此方的随证加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临床对于水气不化,常以此方加五苓之辈以温阳行气化水;对虚火上炎常以本方酌加清上之品以标本兼治,收效甚速。余则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用时还须注意本方剂量的变化,师古而不拘泥古。尤其君药附子,其用量更应随证而异。笔者曾治一虚火上炎之患者,前医投用肾气汤,服后烦躁妄动,病情加剧。后邀笔者诊治,视其脉症,肾气丸证无疑,但病反加剧,其因由于桂、附用至12g,剂量过大,温下寒而反助上热所致,复以此方,改桂、附为3g,服后即愈。对于实热之证,本方则在禁忌之列。
标签: 情感 |
桂枝加龙骨牡蛎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龙骨牡蛎不仅是镇静药,而且还
吉益东洞说本方治桂枝汤证而有胸腹动悸者。本方与柴胡加龙骨牡蛎都用龙骨
标签: 股票 |
| 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 |
| 李永清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 |
六经为《伤寒论》的精髓,既是分病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然而,由于六经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因此,就一直存有争议。
六经分病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
东汉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外感病的六经分病辨证论治体系。由于六经理论未能把生理上相互依存、彼此为用,在病理情况下,又互相影响的脏腑合论,而是将在外感病发病过程中并无必然联系的脏腑相提并论。这种分类方法,由于自身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因此就不可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并指导其辨证与治疗。如小肠与膀胱,肺与脾,心与肾,心包与肝等,它们虽同名,但无论从其所居位置、生理功能,还是从病邪的侵入途径、发病、发病后的病理机制、证候与治疗等,都各不相同,而《伤寒论》却将其合二为一。其结果,必然是以偏赅全、脱离实际,或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或自相矛盾、难圆其说,或张冠李戴、生搬硬套。
六经传变观点严重脱离临床实际
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基本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规律发展,即在其开始时,一般病位在表、病变较轻,尔后病邪逐渐深入、病变逐步加重,出现半表半里证、里证,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正气而出现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之证等,如以胃肠病的吐泻为例,表证,吐泻与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半表半里证,吐泻与发热恶寒交替出现;里证,吐泻与但发热而不恶寒、或但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无恶寒同时出现;虚证,在其发病过程中,或因吐泻频作、或因邪气伤正等,可使正气外脱而引发阳气欲脱或气随液脱之证,若病势趋缓,病情好转,则吐泻减轻或停止,可出现某些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之证等。而《伤寒论》则依据《内经》的六经传变理论,认为外邪侵袭人体后,是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顺序发展。这种观点,由于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同样也不可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感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六经病证内容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1.太阳病
2.阳明病
3.少阳病
4.太阴病
5.少阴病
6.厥阴病
这样,在《伤寒论》中,就出现了诸如麻杏石甘汤证、炙甘草汤证等本不属太阳的内容被纳入太阳之中,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等本属阳明的内容被排除在阳明之外;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等本不属厥阴的内容被纳入厥阴,而茵陈蒿汤证、四逆散证等本属厥阴的内容又未能进入厥阴的局面。至于将表证、半表半里证认为病属太阳与少阳,或把里热实证与阳明、里虚寒证与三阴相联系的观点,更属以偏赅全、脱离实际。
标签: 杂谈 |
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枳实、白芍。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只错两味药,前5味药二者都具备,只是大柴胡内加重了生姜的用量,等于是小柴胡汤去掉人参、炙甘草,重用生姜,再加上枳实、白芍。
为什么要去掉人参、炙甘草呢?因为这两个药属于甘温之剂,太温、太补,由少阳枢机不利的小柴胡汤证到气郁化火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火热加重,不适宜温补药。
小柴胡汤的生姜是三两、大柴胡汤的生姜是五两,是因为呕吐加重,以至于呕不止,用小柴胡汤已经解决不了呕的问题,所以重用生姜以和胃止呕。
为什么加上白芍呢,因为有明显的疼痛,白芍具有良好的缓急止痛的作用,能松弛内脏及腹部的平滑肌痉挛。
又为什么加上枳实呢?是为了破气散结,开散郁火,并能通调大便,促使郁热从下而走。
是否加大黄
与小柴胡汤相比,大柴胡汤所治的病证总为郁火较重,而病变焦点集中在少阳胆热犯胃上,严重者少阳内的胆热还可以波及到大肠,影响到大肠的传导蠕动功能,出现大便秘结,此时用小柴胡汤治疗就显得病重药轻了,故张仲景改用大柴胡汤治疗。如果波及大肠出现大便秘结,可在方中加入大黄。胃和大肠都属于阳明,少阳邪热侵犯胃肠,即为少阳、阳明同病,所以,后世认为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双解的和方。
但在《伤寒论》中大柴胡汤是没有大黄的,而在《金匮要略》中大柴胡汤是有大黄的,后世的许多医家都认为大柴胡汤中应该有大黄,如晋朝的王叔和、宋朝的许叔微都主张加大黄。在具体使用时,是否加大黄,当视具体情况而论,我认为有大便秘结的,或郁火较重的,加上为宜。
此外,大柴胡汤也是小柴胡汤与四逆散的合方,不但治肝胆疾患,也可治五脏六腑之郁滞。
大柴胡汤内有小柴胡汤方底儿,但如果把柴胡、枳实、芍药拿在一起,就会发现原来里面还有一个四逆散。我们前面讲过,小柴胡汤是和少阳枢机不利,治胆热的;而四逆散是和厥阴枢机不利的,可以舒肝理气。那么,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使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不论是阳经、六腑的郁滞,还是阴经、五脏的郁滞,抑或是五脏六腑一起郁滞,大柴胡汤都可以使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讲,小柴胡汤是治三阳经、六腑气机郁滞的;四逆散是治三阴经、五脏气机郁滞的;那么,大柴胡汤所治范围更宽,是治六经、五脏六腑气机郁滞的。也就是不管哪里有气机郁滞,只要郁滞不解,病症较重的,就可以选用大柴胡汤治疗,因为它的解郁作用比小柴胡汤、四逆散都强。比如,现在的抑郁症,病情较重者,就可以选用大柴胡汤了。基于肝胆疾病来讲,小柴胡汤主要治疗少阳胆的疾病,四逆散主要治疗厥阴肝的疾病,而大柴胡汤为两方相合,所以可以通治肝胆的疾病。
正是因为本方通调气机的作用较强,所以加上一些软坚散结的药物如生牡蛎、炙鳖甲、土鳖虫、穿山甲等,可以用于肝硬化、脾肿大的治疗。
大柴胡汤的退烧效果很好,可以用于肝胆病的发热,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
大柴胡汤的通利气机,荡涤郁滞的作用,还可以使体内脂肪得以燃烧、分散,有增强脂代谢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柴胡汤可以减肥。
链接:
胆囊炎、胆石症验方
消炎利胆茶:柴胡10克,黄芩10克,玉米须30克,蒲公英15克,茵陈30克,加水1200毫升,煎去渣,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此茶适应于湿热型胆囊炎、胆结石,厌油腻、恶心、胁痛或有身热。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饮食宜忌
宜食: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
禁食:(1)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2)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3)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4)不食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临床辨证:消肚腩的大柴胡汤】
肚子小了一圈,不再恶心厌油腻,大便畅,人舒服!她年逾五十,体格结实,上身饱满充实,有脂肪肝、胃炎等病。上周因为两个月来腹胀严重,厌食油腻,反流、便秘,舌苔厚,按之心下满痛,投大柴胡汤原方: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15克。嘱咐水煎服,日两次。
大柴胡汤是宿食病的专方,有止痛、除胀、通便、降逆、清热的功效,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大柴胡汤善于消肚腩。多见脸红油亮、上半身饱满,脂肪堆积,用手按压上腹部,往往充实有力,犹如大苹果。大柴胡汤的减肥,是理气,是消积滞,促进代谢,是通过增加大便量实现的。肥胖者多有腹胀便秘,舌苔厚,服大柴胡汤后,便顺畅,顿觉轻松。
经方的减肥却是另有天机,因人而异,让舒服中减肥。大柴胡汤,不愧是千古相传的减肥良方。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中医认为舌为心的外候,称为“舌为心之苗”。舌头有两大功能,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如果心的功能失常了,就会导致味觉改变和语言迟钝。口苦的病人,吃什么都没有味道,甚至觉得是苦的。是心火亢盛的结果,甚至还有的人,说话不利,语言迟钝,思维不敏捷。还有的人舌头总痛,这也是心火的表现。以下舌象是有心火的表现: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 [转载]《火,你去对了吗?-2》心火亢盛、清心火](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摘自2025-7-25中国中医药报
徐尤佳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连绵的阴雨天,不少人关节酸痛难忍,仿佛骨头缝里渗进了湿气。这不仅仅是“天气病”,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中医认为,此类症状多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畅、脾肾不足有关,须辨证调养,而非简单止痛。
67岁的邱阿姨患类风湿关节炎十年,长期自行服用止痛药,导致手指变形、晨僵严重,连握杯都困难。经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肾病风湿科主任中医师李亚妤辨证发现其舌苔厚腻、气血两虚,采用健脾化湿、活血通络的中药调理,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
辨证调理 对症养生
李亚妤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阴雨天关节痛主要与四种情况有关:
1.风寒湿痹:常见于风湿/类风湿患者,关节肿痛、晨僵明显,遇寒加重,是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所致。可咨询医师使用羌活防风汤加减。
2.脾虚湿困:常见于骨关节炎患者,活动后疼痛加剧,休息缓解,与脾失健运、湿浊流注关节有关。可用四君子汤搭配薏苡仁、苍术调理。
3.肾虚骨弱: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全身隐痛,多因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用杜仲枸杞炖汤,配合艾灸肾俞穴。
4.瘀血阻络:常见于有旧伤的人群,疼痛部位固定,阴雨天加重,是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的表现。可冲服三七粉,局部拔罐活血化瘀。
潮湿天气会加重疼痛,因为湿邪黏滞,易阻碍气血运行,同时雨天阳气不足,机体驱邪能力下降,导致症状加剧。
养生四法 缓解不适
起居防湿:保持室内干燥,避免睡地板,穿戴护膝、护腰保暖,尤其要避免穿未干透的衣物。
饮食调理: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粥、茯苓山药汤,喝生姜红枣茶暖身驱寒;忌食生冷海鲜、啤酒和高糖水果。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或慢走,促进气血流通,避免雨天晨练和剧烈运动。
外治妙招: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每周2~3次;用艾叶加花椒煮水泡脚,帮助散寒除湿、改善血液循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