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南星之内服与外用

(2022-09-30 08:04:00)


燕京刘氏

时间:2022-0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的块茎,经白矾与生姜炮制者称制南星,用胆汁炮制者称胆南星。其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胆经,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功效。

内服祛湿痰、寒痰、风痰

湿痰壅滞,顽痰喘嗽

本品与半夏均属天南星科植物,其燥湿化痰之功与半夏相似而力猛,尤其燥烈之性较半夏过之尤多,故凡半夏不能治之湿痰顽痰,可以本品治之。如治疗顽痰阻肺,咳喘胸闷,常配半夏、枳实等以助其燥湿化痰,共逐胸中之顽痰。《济生方》导痰汤,由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天南星、甘草组成,主治一切痰厥,头目眩晕,或痰饮,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漱,涕唾黏稠,坐卧不安,饮食少思。此方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入天南星、枳实,祛痰之功远较二陈汤为胜。若属痰热咳喘,咯痰黄稠,可与黄芩、瓜蒌等清热化痰药配伍;如属寒痰咳喘,痰涎清稀,可与麻黄、桂枝、细辛等相伍。笔者在临证时遇到用半夏不能祛除之湿痰,辄加天南星5~8g,远较半夏功效为优。

风痰眩晕,癫狂风痫

《本草经疏》曰“半夏治湿痰多,南星主风痰多,是其异也”,《本草汇言》谓“天南星,开结闭,散风痰之药也”。可知本品最善祛风痰,故对于风痰内扰之眩晕、中风、面瘫、癫痫、惊风、破伤风等为对证之品。如风痰壅盛,闭阻清阳,头痛眩晕者,多与半夏、天麻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玉壶丸。对于风痰留滞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可配半夏、白附子、川乌等,如青州白丸子;若属破伤风,则可与防风、白芷、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笔者治疗风痰内扰之精神病患者,多在疏肝解郁、清热祛瘀方中,加入生半夏、制南星、青礞石以祛痰镇惊,取效较快,且疗效确实。对于癫痫患者,也以此法取得了很好疗效。

恶性肿瘤

当今很多医生将天南星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如治疗子宫癌,将天南星栓剂置于局部病灶处,配合口服天南星煎汤代茶,每日15g,治疗子宫颈癌105例,总有效率78%;另外,在理气降逆、活血化瘀方药中配伍天南星,治疗食管癌、肺癌30例,22例进食梗阻明显好转,5例病灶明显缩小。笔者在治疗恶性肿瘤时,对于痰瘀互阻患者常加入本品,以增强疗效。

外用消痈毒、喉痹、痰核

痈疽肿痛

天南星外用有消肿止痛作用,对于一般的痈疽疔疮,以生天南星研末醋调外敷即效。另如《圣济总录》天星散,治疗小儿走马牙疳(类似于坏疽性口内炎),蚀透损骨,其症凶险,以天南星大者1枚中间挖孔,安放雄黄一块入孔内,用大麦面裹合,炭火烧令烟尽,取出候冷,入麝香少许同研末,于疮上掺药,每日3次。《圣济总录》载天南星膏,治头面及皮肤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软或硬,不痒不痛(似脂肪瘤类),以生南星一枚(洗,切,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滴醋研细如膏,将小针刺病患处,令气透,将膏药摊贴纸上,如瘤大贴之,觉痒即易,日三五上。此法已试,对于小的粉瘤有效。

痄腮喉痹

本品有消肿止痛作用,治疗腮腺炎及喉痹(扁桃腺炎)有效。有报道,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将生天南星粉浸于食醋中5天,备用。用时以药棉蘸此液外涂患处,每天3~4次。共治疗6例,当天即热退,症状减轻,平均3~4天症状消失。另《中藏经》治疗喉痹,以天南星配僵蚕(俱生用)各等份,研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字许,用笔管灌喉中,仍咬干姜皂子大,令涎出即轻。

面瘫跌仆

天南星治疗面神经炎所致面瘫,效果颇奇,用法:以天南星、天麻、钻地风、白僵蚕、白及各7.5g,巴豆5粒,鲜姜500g。上药共研细末,生姜捣碎取汁,与药末混合,敷患侧,7~8小时取下。共治疗430例,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5年,一般1剂即愈,有效率达90%以上。此法笔者给一发病两年多,久治不愈的患者试过,效佳。另本品治疗跌打损伤有效,有报道以生南星、川断、紫荆皮、白芷、泽兰各500g,生栀子、生川乌、赤芍各1000g,上药共研细末,每300g加凡士林150g、蜂蜜500g,调匀成膏。用时将药膏摊于棉垫或牛皮纸上,外敷患处(如有皮肤破损者,须先用敷料盖住),治疗外伤性软组织损伤2000余例,均于数次后治愈。

胁软骨炎

胁软骨炎以胸骨两侧胁软骨处疼痛为主症,按之疼痛加重,此病缠绵难愈,可用生南星、生草乌、生半夏、狼毒各50g,甘松、山奈各25g,共为细末,分7份,每天用1份,以蛋清调和后外敷。每日换药一次,一般用药7~14天后即可痊愈。如用药期间发生刺激性皮炎,可以等皮炎消失后再敷,或在外敷时加入异丙嗪防止过敏反应。

小儿流涎

小儿口角流涎常导致口周炎,治疗不易。可以天南星30g研末醋调,取适量晚间敷足心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治疗60余例,一般2~4次即愈。

用药注意

本品与半夏为同科植物,现在野生半夏基本没有入药用,即便是种植的半夏,药房也很少用生者,而且由于炮制过度,药效差强人意。天南星由于临床用量不大,故种植者少,其药效基本保持原貌。笔者在临床祛风痰顽痰,降呕逆,镇静助眠时,常需要加大半夏用量,但由于受药典用量限制,或感觉半夏药效不及时,往往加入制南星代替之,一般用半夏量的1/2左右即可明显提高药效。有时半夏与附子同用,但是受半夏与附子相反的限制,也可以天南星代之。

本品内服入汤剂一般用5~10g,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要用制南星。入丸散剂适量。外用:生品适量,研末醋调或酒调敷。

本品性燥走散而有毒,易伤阴液,故阴虚燥咳、热极生风者及孕妇忌用。本品外用刺激性大,可以导致皮肤发红、刺痛等,时间过长或用量过大会出现局部皮肤起疱、溃烂,故外用时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及时停用。

误食本品中毒初期可致咽喉烧灼感,口腔黏膜糜烂,甚至坏死脱落,口舌麻木,舌强流涎,咽颊充血,张口困难,口腔糜烂等。中毒过深则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心慌、四肢麻木,甚至昏迷窒息,呼吸停止。

本品除常规急救处理外,还可配合中药解毒。例如用生姜汁20ml即服,以后每4小时服生姜汁10ml,或以白矾6g研末,开水调涂。皮肤接触中毒,可用水或稀醋、鞣酸洗涤,局部涂皮质醇激素软膏。(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麦冬漫说【草根一生】

 天南星之内服与外用 (2015-06-06 05:20:5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a6efce1b9d16fdfa40685371b48f8c5494ee7b2d.jpg                                                                                                                                                                                                                                                                                   天冬更有麦冬灵,追仗安神嗽自宁。

投药须教心悉去,食鱼偏忌鲫多腥。

除烦力可清心气,止渴功能入肺经。

   正苦炎蒸降盛暑,秋风何幸到园亭。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麦门冬(麦冬)味苦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图经曰: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穬麦颗,故名麦门冬。弘景曰:凡用,取肥大者,汤浸,抽去心,不尔令人烦。禀天秋平之金气,得地中和之土味。气降味和,阴也。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经枯乳汁不行,堪资作引。

  肺燥咳声连发,须仗为君。凉而能补,补而不泥。地黄、车前为之使,畏苦参、青葙、木耳,恶款冬、苦芙、苦瓠,忌鲫鱼,伏石钟乳。入凉药,生用;入补药,酒浸,糯米拌蒸亦可。得乌梅,治下痢口渴。得犀角,治乳汁不下。得桔梗,清金气之郁。得荷叶,清胆腑之气。佐地黄、阿胶,润经血。佐生地、川贝,治吐衄。同人参、五味子,为生脉散,能复脉通心,夏月暑伤气服之良,酒后饮之解酒毒;肺热者,去人参;加甘枸杞子作饮,治一切虚劳客热。

    麦冬其性微寒,味微苦,入心、肺、胃经。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作用。常用于阴虚内热、津枯烦渴、肺热燥咳、痰稠气逆、便秘等病症;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以之配伍半夏、人参、大枣、粳米等药,治疗火逆上气、咳嗽痰稠、咽喉不利等;《温病条辨》之增液汤,配以生地黄、玄参等,治疗热伤津液、肠燥便秘等,有润燥利便的治疗作用;《备急千金要方》的生脉散,配伍人参、五味子,是夏令养阴主方,伤暑多汗服之,可收生津益气的效果。尤其适用于虚脱患者,出汗过多,心跳过速、低血压,有强心作用。《神农本草经》曰:“麦冬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图经本草》曰:“以新麦冬捣烂绞汁,与白蜜于银器中煎煮,搅动,待如怡糖状,温酒化服。”认为麦冬有补中益气、悦颜色、养心安神、延年益寿之效。汗后虚烦不安,则用本品配以黄芪、当归、五味子水煎服。麦冬也经常用于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

    天冬与麦冬均能滋阴润燥,二药常需配伍,以滋阴清肺,润燥止咳,均可用于燥咳咯血、阴伤口渴、肠燥便秘之症。然天冬大寒,清火润燥之力较麦冬为强,且入肾而滋阴;麦冬微寒,滋阴润燥与清热之力较天冬为差,然腻滞之性亦小,且可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现代研究认为,本品能改善老年人心脏功能,又有强心、强壮身体之效;对胰岛细胞和血管中枢功能有改善作用,还有消炎、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功能,是治疗常见病的有效药物。

    传统医学认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多用去芯麦冬;清心除烦多用带芯麦冬;常用量为10~15克。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饮服。脾胃虚寒而见有腹泻便溏、舌苔白腻、消化不良者及外感风寒咳嗽者均不宜应用麦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