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的疏调汤解析
•张震指出,当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证候之一便是气机紊乱,通常在功能性疾病和不少器质性疾病过程中均易出现。
•疏调汤为通治气机失调的“广谱方剂”,可以治疗所有肝气失调证。在治疗气机失调时,不可忽视调和脾肾之气,张震将这种治法称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疏调肝经气机,“两翼”就是健脾与补肾。
国医大师张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年,是中医证候学系统研究的开创学者,且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认知深刻,对医界启迪颇多。今将张震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及其证治略述如下,以飨读者。
气的生理功能
关于气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著作里俯拾皆是。《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古代学者认为,气是一种物质,充满宇宙,生生不息;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也是由气所构成的,并不断地产生能量,在人体内循环、升降而运动不已。如果人的元气在致病因素干扰下产生郁积或亏损,或离开正确的轨迹,就会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成病态。
张震指出,“人体气机的相互协调运行,共同组成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功能调节网络,使得各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依存与制约,维持着生理常态。生命的特征或标志是具有呼吸、循环、受纳、消化、吸收、代谢、生殖及思维意识活动等”。而人体气机功能表现为:心合血脉并主神明,肺朝百脉并主宣降,脾统血并主运化,肝藏血并主疏泄,肾主水并主气化,以及“经脉行气血”等,正是由于脏腑气机的正常循行、交换、更新,才使得人体能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肝脏在自身藏血的前提下,对调节血量与疏调气机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肝脏的疏调气机功能对心之血脉、胃之受纳、脾之运化、肺之输布、大小肠之传导泌别、膀胱之藏津、肾之“主水”等,具有催化、疏通、运行、气化等多种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肝气疏调与否对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尤为重要。
气机失调证候
张震指出,当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证候之一便是气机紊乱,通常在功能性疾病和不少器质性疾病过程中均易出现。气机的失调与五脏功能有关,但最影响气机功能的则是厥阴肝木。清代费伯雄云:“肝具有生发长养之机。”(《医方论·卷二》)沈金鳌则云:“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杂病源流犀烛·卷十·肝病源流》)李冠仙说得更明白:“人之五脏,唯肝易动而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唯肝一病,即延及他脏。”又云:“五脏之病,肝气居多。”(《知医必辨》)足见肝之为病,波及面广,乘脾、冲心、侮肺、及肾等,所见症状,比较繁杂。
张震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将气机失调所呈现的症状总结为六个证候,即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气结证、气脱证。而在疑难病中,最为常见的气机失调证则是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气结证等,这些证候的特点是互相交错,难以分解,且与肝气失疏有着密切关系。
气机失调治法
对于气机失调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应“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元代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明代张景岳说:“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清代徐灵胎的一段话颇含奥义,他在《兰台轨范·凡例》中说:“专治一病为主方,如一方而所治之病甚多者,则为通治之方……变而通之,全在乎人。”张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观察和认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气机失调的方法,即疏调气机法;还将此法方药名之为“疏调气机基础通用验方”,简称“疏调汤”,并称之为通治气机失调的“广谱方剂”。所谓“广谱方剂”,就是可以治疗所有肝气失调证。
在治疗气机失调的同时,不可忽视调和脾肾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治疗用药须“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安其主客”。所以在疏调气机时,还要维护先后天之本,以从其所宜。只有先后天之气实足了,脾肾功能正常了,疏调气机的方药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张震将这种治法称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疏调肝经气机,“两翼”就是健脾与补肾。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体柔用刚,性主疏泄而恶抑郁,是疏调气机、升发清气、化生气血、畅通脉络的重要脏腑。但肝气的疏调又必须以肝体的厚实为基础,而肝体的厚实又要靠脾胃的滋养(培土扶木)和肾水的涵养(滋水涵木),如此才能促进整体的气机通畅。
疏调汤为疏调气机基础方
方药:柴胡10g,枳实10g,杭芍12g,丹参10g,郁金10g,仙灵脾15g,茯苓15g,白术10g,香附10g,川芎10g,薄荷6g,生甘草6g。
方义:张震云:“疏调汤的核心基团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原为《伤寒论》经方四逆散。其治疗范围实际上已涉及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及泌尿等系统之病变,治疗范围较广泛。”方中仙灵脾与白芍补益阴阳;白术、茯苓与丹参、川芎补益气血;枳壳与薄荷通达经络;丹参、川芎、白芍三味,亦是活血化瘀、解除心痛、开窍醒脑之必用药(上焦);柴胡与郁金疏调肝经气机(中焦);香附与郁金调达肝肾气机(下焦);白芍与甘草乃疏肝解郁之佳品。全方以疏肝解郁为主题,起主要作用的是疏肝气的柴胡、郁金、香附、枳壳、薄荷,养肝体的是丹参、白芍、川芎等,张震名其为“一体”。“两翼”为健脾益胃的白术、茯苓;益肾的仙灵脾等。此方具有疏肝理气、补益脾肾、调达气机、活血行血的功能。凡肝失疏泄、脾肾不足、气机失常、血行不畅诸证,均可选用。张震在综合分析药物性效时指出,疏调汤体现出散中有收、速中有缓、有升有降、权制得宜、组合得当;既能解气机之郁结,又可行血中之滞气;在祛邪的同时,亦能匡扶人身之正气。经过近年来部分中药药理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证实疏调汤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体内多个系统之功能。尽管这些药物的药理活性不强,但摄入人体后,仍有“四两拨千斤”之功能,从多方位作用于病体,发挥综合调节效应,进而影响病的证治转归,促使患者康复。张震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依据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在疏调汤的基础上拟定出十首加减方,使其诊疗范围更加广泛与贴切。
应用:张震在诠释方义时,辅以现代药理性能新知,使人更能深层次理解疏调汤的作用。如对循环系统,白芍可以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香附强心降压,仙灵脾可以扩张外周血管及冠脉,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川芎可抑制血管平滑肌之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之供血量,抑制血小板凝聚;郁金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聚;枳实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脑、肾之血流量,降低脑肾血管阻力等作用。对消化系统,白芍、香附保肝利胆,枳实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改善胃肠功能;丹参、郁金护肝利胆;对内分泌系统,仙灵脾有类似雄性激素样作用;对泌尿系统,茯苓、白术有利尿作用,白芍、香附可以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抑制子宫收缩;对神经系统,茯苓、郁金、白芍、柴胡、枳实、仙灵脾皆有相应的抑制中枢神经之镇静作用。临床实践证明,疏调汤可以发挥多靶点、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调节,可对体内病理变化的某方面或某些关键环节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临证感悟
一首疏调汤,饱含着国医大师张震先生大半生的心血与汗水。它是张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与缜密思考所拟定的,决不可与一般验方同日而语。张震在解析疏调汤的方义时,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原则,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辅以说明,使读者明其理、晓其用、知其效,进而信其道、研其学、师其法。
笔者将此方用于临床治疗疑难病证已有5年之久,累计达近万例,尤以女性患者为多。病例多集中在肝胆经气机失调诸证,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月经不调、甲状腺结节或囊肿、乳腺增生或结节、抑郁焦虑症、子宫囊肿或肌瘤、不孕、神经衰弱、骨质疏松等。其临床疗效显著,据初步统计,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多数是显效。(毛德西
禄保平
人体气机疏调议治
摘自2023-2-17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张震口述 田原整理
疏通调节维护人体气机之正常运行,是中医治疗学的精要组成部分。疏调气机治疗法,在以肝之疏泄为治疗主体的基础上,还应健脾补肾,顾护先后天,作为强化治疗之两翼。疏调汤为治疗人体气机失调证的广谱通用基础方,但仍有其局限性,因此临证时只宜活用,不可拘泥。
在中医药诊疗实践中积极主动开展学术创新发展研究,是中医同仁的重要使命。笔者根据多年临证诊疗经验潜心思考,探微索隐,求真务实,反复验证,认为大约有30%左右不同病种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或配合疏调气机疗法施治,且通常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经笔者主持成立的云岭中医疏调学派(由倡导疏调人体气机治疗法的部分中医工作者组成的学术团体)之成员扩大推广应用,其治疗效应亦得以重复验证,可供交流参考。现摘要叙述如下。
推本溯源论气机
《素问•异法方宜论》谓:“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其中所谓“大体”,理应包括人体生命之气与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诊疗工作应当“以气命处,而言其病”,且要“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各安其气,必清必静”,方可达到“病气衰去,归其所宗”的治疗目的,此乃“治之大体”。为何如此的治疗措施便能达到应有的疗效?岐伯答曰“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由此可知,疏通调节维护人体气机之正常运行,是中医治疗学的精要组成部分。中医临证须认真研习《内经》气学理论,汲取精华,融会贯通,深入理解人体诸气的基本概念,结合自身之实际诊疗体验与感悟,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中医思维。以气机为突破口,进行实际应用研究,可构建疏调人体气机疗法的新格局。
气与气机、气化
“气”原本属我国先秦时期用以解释世界万物本源的具有原始唯物成分和倾向的古典哲学一元论范畴。《老子》首先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则认为“通天下一气耳”“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这一古典哲学概念被引入岐黄之道后,成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重要依据,是架构起中医药学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充满了人体之气的论述,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合而有形”等。同时将气视为阴阳矛盾统一体,认为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属性,提出“阳化气,阴成形”的重要理论。并依据其来源、范围和作用等特点的不同,将人体之气细分为元气、宗气、经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
至于气机与气化的关系问题:气机一般指作为人体功能活动之气的协调有序、顺畅运行之机制。主要包括气的出入、升降、消长、转化、循环等,多层次、多环节、共同构成内容多样化之网络状的生理活动功能。气化,如三焦气化则主要是人身生命体与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新陈代谢的活动等过程,即对天地之间的气体、固体、液体及其精微的摄入、转化、利用以及糟粕的排除等活动,由上、中、下三焦脏腑共同完成的环节,总属于气机运行功能的范围,同是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支柱。
气机的生理与病变
人体诸气的活动机制是多维的,广泛而复杂,涉及生命体的多个方面。如元气虽然藏于肾中,得到口鼻摄入的天地精华之充养,关系到人身之生长、发育、生殖、衰老,但亦非死守固定于肾中或仅存于脐下丹田之内,而能通过三焦与经络输布全身,激发温煦各脏腑经络之生理活动。故中医扶正培本之疗法,其主要目标之一即在于顾护患者之元气。又如宗气,或称大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而行呼吸、外观可见于胸壁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能上走息道,下注于气街,行于脉中,沿三焦下行于脐下丹田,以助养元气。此种由后天水谷精气与先天之精气共同合成之气,亦有后天养先天之功。再如营气,是由人体摄入水谷的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的作用,与血液关系密切,故可营血并称。当其行于脉中,流注全身,营养内外上下各部,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第一轮循环自人体中焦开始,从手太阴肺经横出腑下,循上肢内侧前沿到达拇指,转注入足阳明胃经,再由足太阴脾经回到体腔;第二轮循环则由手少阴心经出,再由足少阴肾经入于体腔;第三轮循环则由手厥阴心包经出,最后由足厥阴肝经回入体内。以上三组小循环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性的大循环,周流不息。这是营气运行的特殊机制。其他各脏腑经络之气,也都各有所主、所司,而又互有关联。
内生与外感等有害因素,皆可导致气机失常之病变,其中最多者,以内伤更易引发。气机病变既成,其内容与形式较多,表现各异,今初步归类为:量之减少,此多因禀赋不足、元气不充,劳倦内伤过度耗损,或久病失养,气机衰退。症见少气无力,动则气促,呼吸气短,气机匮乏,生理功能低下。过于亢盛,气本身也是阴阳对立统一体,一旦失去平衡,则阴虚阳亢,反之亦然。如肝阴虚则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肝气横逆犯脾犯胃,木克土,导致中焦气机紊乱失常等。升降逆乱,如中焦脏腑气机,脾主升,胃主降,为气化之枢纽。当升者不升,则清阳无法上达,当降者不降,则胃气上逆,出现呕吐恶心等。出入障碍,人体生命之维持必须与天地之气沟通交换,若吸入天气中之精气不能尽摄,肾纳匮乏,则呼吸短促,动则气喘等;若胃之气机障碍,水谷不入则生命难保;膀胱气化受阻则小便难以排出。转化失常,若脾之气机失常,则食入体内之水谷精微不能被有效利用,反而由水津等转化为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危害人体。郁滞不行,若气机郁滞不行、运行不畅日久,则可引发血瘀、痰阻、湿积,乃至清阳难以上升,浊阴不能下降等多种继发性病变。
以上多种病机变化都有相应的基础证候与具体证候及临床症状表现,可供辨证诊断。
疏调气机法与疏调汤
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共同组成的人身总体气机,其核心集中在五脏。肝主疏泄、藏血,心主血脉、神明,脾主运化、统血,肺主呼吸与制节,肾藏精、主水,六腑司传化物。脏腑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有序运行。体腔内各脏器所处位置不同,《内经》称为“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凡居于高位者,其精气降于下,在低下之位者,其精气奉于上,从而“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趋于平衡。同时,五脏之间具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而处于“承乃制”的自稳状态。但仅此调控力度尚不够充分,还需赖肝之疏泄以增强调控。肝能舒畅情志,疏调气机,疏理脾胃之升清降浊,疏泌胆汁,影响女性月经、男子排精及双方性功能,疏通三焦气化及水道等。肝脏作用广泛而重要,因此疏肝理气宜作为人体气机疏调治疗之主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刺激,引发应激性反应,致使人体阴阳失衡,气机失常,身体内环境的自稳态遭受破坏而诸症丛生。根据明代医家张景岳“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一气字足以尽乏。气有不调之处,即是病本所在之处……皆赖调和,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的观点,对于适应证患者,即时给予适当的疏调气机治疗,可阻止其病情发展或促使其康复。然而仅凭疏肝行气调畅气机之法,尚不够全面,且有舍本逐末之嫌。因为五脏之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奉养周身,化生气血,为人体提供能量,乃后天之本;肾藏元气为人身诸气之根源,可激发驱动全身之气的运行,属于先天之本。若脾运失健,肾气不充,则影响肝功之发挥。因此在以肝之疏泄为治疗主体的基础上,还应健脾补肾,顾护先后天,作为强化治疗之两翼。则脾健可开益气之源,肾强能滋水以养肝,共同发挥一体两翼疏调人体气机之作用。
疏调人体气机汤(简称疏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丹参10g,川芎10g,枳实10g,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山药20g,仙灵脾15g,薄荷6g,生甘草6g。该方具有疏肝理气、补益脾肾、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之功。主治对象是多种疾病过程中之气机异常患者,虽具有相对的通治作用,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临证施治,应依患者具体情况与客观条件制宜,机圆法活,恰当化裁遣药组方,才能游刃有余。
据初步统计,自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成员先后用疏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紧张症、痛经、梅核气、黄褐斑、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胆囊炎、性功能障碍等气机失常患者共796例,总有效率82.4%,其中个别患者因处方化裁或服用不当,曾出现过短暂而轻微的恶心、腹泻等不适,但未影响治疗。此后该方继经本学派成员推广用治甲状腺结节、桥本甲状腺炎、甲亢、乳腺小叶增生、多囊卵巢、带状疱疹等病证,均重复得效。
总之,疏调汤虽被云岭中医疏调学派视为治疗人体气机失调证的广谱通用基础方,但仍有其局限性,而非绝对的广谱通用,因此临证时只宜活用,不可拘泥。此外,有关疏调汤治疗机制的现代科学解读,则有待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药理学、网络药理学以及方证代谢组学等相关研究阐明。总之,疏调气机治疗法对于强化人体自愈能力有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