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明子:服食治目眚吾将采掇之
(2022-09-29 13:52:34)决明子,又名草决明、羊明、马蹄决明、假绿豆、马蹄子、夜拉子等,决明子晒干,放在枕头里面,闻着它清淡舒雅的气味入眠,有助于宁心安神。
中医认为,决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历来被推崇为治疗眼科疾病的良药。《神农本草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记载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药性论》说决明子“常可作菜食之。又除肝家热,朝朝取一匙,挪令净,空心吞之,百日见夜光”。可见其治疗由肝火引起的眼疾效果较好,凡是由肝火上冲、风热上壅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青盲内障、头晕目眩等病症均适用。
决明子能够让眼睛冲破黑暗,重见光明,所以得此名。相传,有一名老秀才不到六十岁的时候患了眼病,走路还得拄手杖,人称“瞎秀才”。偶得决明子泡茶后,他的眼疾痊愈,到了八十多岁视物仍十分清晰,故赋诗“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常年饮决明”。
现代研究发现,决明子富含大黄酚、大黄素、决明素和多种氨基酸,可用于治疗便秘、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病症;其所富含的维生素A及锌,可防治夜盲症及锌缺乏症。
膳饮品鉴
决明子山楂茶
材料:决明子3g,山楂6片。
功效:本药茶具有清肝明目、健脾开胃、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眼睛干涩、纳谷不香、大便干结的人群饮用。
决明子绞股蓝茶
材料:决明子3g,绞股蓝3g。
功效:本药茶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脂减肥的功效,适合视物模糊、眼睛干涩、大便干结、高脂血症、身体肥胖的人群饮用。
决明子菊花粥
材料:决明子15g,白菊花9g,粳米120g,冰糖适量。
功效:本药粥具有清肝明目润肠的功效,适合眼目干涩、眵多流泪、大便干结的人群食用。
决明子山楂鸡内金粥
材料:决明子15g,山楂15g,鸡内金9g,小米120g,冰糖适量。
功效:本药粥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适合肉食积滞、胃脘胀满、纳食不香、消化不良的人群食用。
决明子包子
材料:决明子30g,面粉300g,酵母3g,虾皮30g,萝卜120g,盐适量。
功效:本药点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肝火偏旺兼有便秘的人群食用。
平肝明目饭
材料:决明子30g,菊花6g,枸杞子15g,大米150g,红糖9g。
功效:本药点具有平肝潜阳明目的功效,适合肝阳偏亢兼有视物模糊的人群食用。
——诗词中的“决明”及其药用价值
决明子、石决明和青葙子三味中药,善能治疗眼疾,并有“决明”之名。
决明子又名草决明、羊明、马蹄决明、还瞳子等,为眼科要药。
“灵砂望月喜相仍,决可明眸有此称。芪实引经原可使,大麻同用洵堪憎。不愁见日翳多障,何虑迎风泪欲凝。贴向脑门消鼻衄,却教肝火不能乘。”(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决明子》)决明子为豆科决明属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是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决明子味甘、苦、微咸,性寒,归肝、大肠、肾经,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青盲、雀目、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等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载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本草求真》载:“按此(决明子)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节选自白居易《眼病二首》)决明子入肝经,善清肝明目,配伍黄芩、赤芍、木贼等,可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配伍桑叶、菊花、木贼等,可治疗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配伍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等,可治疗肝肾阴亏之视物昏花、目暗不明。
“茵席絮剪茧,枕囊收决明。南风入昼梦,起坐是松声。”(宋代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其八》)决明子苦寒清泄,入肝经,既能清泻肝火,又能平抑肝阳,配伍菊花、钩藤、夏枯草等,可治疗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黄花隐绿叶,雨过仍离披。不为杜老叹,未是凉风时。服食治目眚,吾将采掇之。不须更买药,园丁是医师。”(明代吴宽《决明》)决明子味苦通泄,质润滑利,入大肠经而能清热润肠通便,配伍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等,可治疗内热肠燥,大便秘结。
“秋蔬旧采决明花,三嗅馨香每叹嗟。西寺衲僧并食叶,因君说与故人家。”(宋代苏辙《蜀人旧食决明花耳颍川夏秋少菜崇宁老僧教人》)决明的全草或叶入药,名为野花生,味咸、微苦,性平,具有清热明目、解毒利湿的功效,用于急性结膜炎、流感、湿热黄疸、瘰疬及妇科带下病的治疗。
咸寒质重石决明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其中的鲍鱼,其实是咸鱼,因臭而闻名,古代本草书籍也常将咸鱼称为鲍鱼。现在说起鲍鱼,多指生活于海中的鲍科鲍属软体动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其中的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壳入药,即为石决明。
“壳含九孔或名螺,曰石决明有同科。小或如钱大如掌,半蚌应月形偏颇。”(清代李坛《鳆鱼行》)石决明又名鳆鱼甲、千里光、九孔螺、鲍鱼壳等,是常用的平抑肝阳类中药。石决明味咸,性寒,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明目去翳的功效,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的治疗。《神农本草经疏》载:“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
“宁须山泽论高平,但要曾餐石决明。三世击钟敲石磬,十年学剑斮铜钉。”(节选自宋代程珌《五十六字庸以告未知野夫者》)石决明咸寒质重,专入肝经,善于潜降肝阳、清泄肝热,兼能补益肝阴,为平肝凉肝之要药。石决明配伍珍珠母、牡蛎等,可治疗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所致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配伍生地黄、白芍、阿胶等,可治疗邪热灼阴所致的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头晕目眩;配伍羚羊角、夏枯草、白芍等,可治疗肝阳上亢兼肝火亢盛之头晕头痛、烦躁易怒。
“视书已觉明病眼,点酒偏能醒醉魄。君看忧愤不眠人,快啖取厌亦何择。”(宋代葛胜仲《从人求鳆鱼》)石决明长于清肝火,益肝阴,具有明目退翳的功效,是治疗目疾的常用药。石决明配伍黄连、龙胆草、夜明砂等,可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配伍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等,可治疗肝虚血少、目涩昏暗、雀盲眼花;配伍蝉蜕、菊花、蔓荆子等,可治疗风热目赤、翳膜遮睛;配伍木贼、决明子、桑叶等,可治疗目生翳障。
石决明与决明子均有清肝明目之功效,皆可治疗肝热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等。石决明咸寒质重,凉肝镇肝,滋养肝阴,故无论实证、虚证之目疾均可应用,尤多用于血虚肝热之羞明、目暗,并善治疗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决明子苦寒,功偏清泻肝火而明目,常用治肝经实火之目赤肿痛,并能润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
“吾生东归收一斛,苞苴未肯钻华屋。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节选自宋代苏轼《鳆鱼行》)鲍鱼肉入药,名为鳆鱼,味甘、咸,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滋阴清热、益精明目、调经润肠的功效,用于劳热骨蒸、咳嗽、青盲内障、月经不调、带下、肾虚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的治疗。
明目退翳青葙子
《神农本草经》载青葙子一名草决明,《本草纲目》载:“此马蹄决明也,以明目之功而名,又有草决明、石决明,皆同功者。草决明即青葙子,陶氏所谓萋蒿是也。”青葙是苋科青葙属植物,又名草蒿、萋蒿、鸡冠苋等,以子入药,名为青葙子,《本草纲目》载:“其子明目,与决明子同功,故有草决明之名。其花、叶似鸡冠,嫩苗似苋,故谓之鸡冠苋。”
“青葙名义最纷纭,状似鸡冠野有分。明目不愁子苦冷,杀虫更喜叶清芬。依稀年老还童子,仿佛花黄爱细君。师号青牛常服此,寿延百岁世传需。”(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青葙子》)青葙子是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的功效,用于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高血压病、鼻衄、皮肤瘙痒、疮癣的治疗。《本草纲目》载:“《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
“青葙子苦,肝脏热毒,暴发赤障,青盲可服。”(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青葙子》)青葙子苦寒清降,专清泻肝经实火,明目退翳,配伍决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可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眼生翳膜等症;配伍熟地黄、玄参、车前子等,可治疗肝虚血热引起的视物昏花等症。
“窗外晓帘还自卷,柏烟兰露思晴空。青箱(葙)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唐代陆龟蒙《药名离合夏日即事·其八》)青葙子能清泻肝火以平抑肝阳,配伍石决明、栀子、夏枯草等,可治疗肝阳化火所致头痛、眩晕、烦躁不寐。
“竹窗渐白卷寒衾,上巳才过节物深。野杏出篱明望眼,萋蒿满地蔼愁心。”(节选自宋代熊禾《芜湖过繁昌旅舍萧然偶书》)青葙的茎叶或根也可入药,味苦,性寒,归肝、膀胱经,具有燥湿清热、杀虫止痒、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湿热带下、小便不利、尿浊、泄泻、阴痒、疮疥、风瘙身痒、痔疮、衄血、创伤出血的治疗。青葙花味苦,性凉,归肝经,具有凉血、清肝、利湿、明目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赤痢、血淋、热淋、白带、目赤肿痛、目生翳障的治疗。
人有两目,如天有日月,能放射五彩,明察秋毫。决明子、石决明、青葙子因能明目而有“决明”之名,正如药中之眸,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目体阴而用阳是目形和目气关系的高度概括。“体阴”即目内有形之血,以血为体,血属阴。“用阳”即阳气的激发、推动和温煦等作用,以气为用,气属阳。
•在眼疾辨治过程中,需整体把握目形、气机、神机的衰减变化情况,做到守形、守气、守神,俾形与气、神皆俱,方可长生久治。
人始生,形、气、神乃成,是人体生命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即形为气、神之宅,气为形、神之充,神为形、气之主。然而,论脏腑之形、气、神者多,述五官体窍之形、气、神者少。笔者通过论述目形、目气、目神及其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眼睛的特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解,以期为临床治疗眼病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目之形气神
目为清窍,其位最高,主司视觉。目由目珠、胞睑、泪泉、眼带、眼眶等组成。《景岳全书》云:“形”者即精血也,“形以阴言,实唯精血二字,足以尽之”;又云“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因此,精血是目形的主要组成部分,又称真精、真血。目形皆由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化生而成。对此,《灵枢·大惑论》对目形进行了全面阐述:“五脏六腑之精其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不难看出,这是古人对眼解剖较为粗略的描述。
目之气,即上注于眼的气,又称为真气。因目中脉道幽深细微,非轻清精微之性,难以升腾上达,故曰真。《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云:“真气者,及目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元阳也。”可见,目中真气为无形可见的非实体物质,循行于目络中。真气具有“气”的一般生理属性及功能特点,如升降出入及气化、温煦、蒸腾作用等。
目神即为目中之神光,也就是目的视瞻功能。现代医学及心理学均指出,意识活动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人体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并据此发放出相应的信息,通过相关组织器官的活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82%的外界信息均来自眼睛。因此,神光发越是视瞻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
目形与目气
目体阴而用阳是目形和目气关系的高度概括。“体阴”即目内有形之血,以血为体,血属阴。“用阳”即阳气的激发、推动和温煦等作用,以气为用,气属阳。目体(目形)为目气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所生,目气的生成也离不开目中血液的化生和濡养。因此,目气存于目血中,赖血之运载而畅达目窍。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正如《医论三十篇》谓之:“气阳而血阴……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否则,血不载气,气无所依附而涣散。眼底病之视网膜出血、黄斑出血等,多由气随血脱,气无所归附而离散所致。同时,阳气升发有度,也赖目中血液的协调。目为肝之外候,若肝血不足,则易致干眼,临床辨治中重度干眼,以“养血柔肝”为治法,养血润目汤方治之,药物以全蝎、天麻、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山茱萸、蔓荆子等为主,可有效解除患者干涩、畏光、睁眼困难等症状,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目体(目形)又受目气的充养,也就是有形精血发挥生理功能皆依靠阳气的激发、推动和温煦等作用得以完成。如《目经大成》云:“目之为体,圆灵照耀,稽其元始,乃火蕴血,血化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精华具萃,毫忽昭明,方以日月。”说明精血输布营养头目,全赖于清阳之气的升发、蒸腾。若目中阳气功能异常,可影响目形(精血)的正常化生与输布。如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精血津液的运行迟缓甚至凝滞,不能上荣营养目窍,则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壅滞窍道,邪阻目络,变生“病络”“败络”,神光发越受阻,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病常见病因。如阳气不足,精、血、津液失去温养而化生不足,目失所养,导致出现神光衰微,目无所视,多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等眼病。另外,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精、血、津液生化、输布的保证。气机的升清降浊正常,则精微物质化生真血、神膏,进而上升于目中,目窍得以濡养,方能发挥视瞻万物的功能。反之,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有形病理产物阻塞目络,精血津液输布异常,不能涵养目窍则神光不明。
目形与目神
形神互生,形神相合。二者相互化生,相互为用。形为神宅,形能生神。眼的形成有赖于精,眼之所以能视,凭借于精,只有得到源源不断精的濡养,目方能发挥视瞻睛明的作用。如瞳神由精血所充,瞳神之展缩,取决于精血盛衰,精血聚则瞳神聚,精血散则瞳神散。若精虚血少,不能荣养目窍,则导致视瞻活动异常,目病丛生。正如《灵枢·口问》谓之:“精不灌则目无所见。”临床常见青盲、雀目、暴盲等。脏腑之精是目形的直接来源。《灵枢·大惑论》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五脏之精又归于肾。肾精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盛与否直接影响到眼的视觉功能。肾精不足,目失所养,则神光不明,视物昏朦。如临床辨治病理性近视,多以通络驻景方加减为代表方药,药物以枸杞子、菟丝子、楮实子、茺蔚子、石菖蒲、丹参、青风藤、桑寄生、密蒙花等为主,寓以养血补肾,通络明目。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或延缓病情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病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役形,神乃形用。离开了神,形不能自生,或成为行尸走肉。《灵枢·天年》云:“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因此,形为神所主宰,无神则形无以活,形神不可分离。正如《素问·本病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同样,目中精血的强弱皆受神的主宰,所以说目形不能脱离目神的主宰作用而独立存在。若神光遂没,目窍萎闭,则形无所用。
目气与目神
神由气生。脏腑之阳气皆上注于目,目气是脏腑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目的视瞻活动正常,体现在气的推动作用。如在心气的推动,脾气的升降,肝气的疏泄,肺气的敷布,肾气的充盈下,将精、血、津液上承输布于眼,维持和发挥视觉功能所需。若真气不足,推动无力,气血运行受阻则玄府闭塞,神光衰微而视物不清。正如《眼科菁华录》谓:“盖目主气血,盛则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另一方面,视觉活动的出现与展现,还体现在气的固摄作用。气统摄血液,使血行目络之中,不致溢出络脉之外。若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引发眼部尤其是内眼出血而视瞻功能异常,常见于视网膜出血、黄斑出血等。可见,清阳(气)灌目是目能视瞻功能的重要条件。目还具有升降出入的生理属性,主要体现于气机的运动形式。清阳升发有力,浊阴和降有度,则目窍自明。若清阳不升,脏腑精微物质难以上荣于目,清窍失养,则功能失司,发为目病。常表现为目昏、目暗、眼干涩、上胞下垂等症;见于圆翳内障、夜盲、高风雀目等眼病。若浊阴不降,可导致痰饮凝滞、水湿停聚,瘀血阻络,则目窍阻塞,神光发越无权,发为眼病。临床可表现为目胀目痛、胞生痰核、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症。故《审视瑶函》云:“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故其走上而为目之害也。”
气由神使,神可以驭气。神具有主导、支配气之运行的功能。气机运行与气化功能盛衰,均受神的主宰。《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神去则机息。”没有神的坐镇,人体气机即会消亡。由此可推知,若神光衰微,目气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独自存在。
综上可知,目中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合体。生理上密不可分,病理上互为影响。没有目体,则气与神无所依附,导致气机失常,神机衰减。气又是形与神的枢纽,是目形与目神功能活动正常的原动力。没有气,则目体不能为用,目神无所化生。没有神的支配与调控,则气机混乱,目形乃伤。在辨证过程中,需整体把握目形、气机、神机的衰减变化情况。治疗上,应做到“守形”“守气”“守神”,祛除病邪的同时,要保证精血调畅,气机通畅,神机健旺,则形、气、神统一,形与气、神皆俱,维持目与脏腑之间的稳态,人才能长生久治,方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亢泽峰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标签: 旅游 |
滋阴补肾 清肝明目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许多人到了六十多岁,看书看报时既要戴上眼镜,还要拿个放大镜,让人十分困扰。近日,看到元代《瑞竹堂经验方》载夜光丸“治肾虚血弱,风毒上攻,眼目视物昏花不明,久而渐变内障。常服降心火、益肾水,明目除障,夜可读细字”,不禁想到中成药石斛夜光丸,与大家分享。
组成与功效
石斛夜光丸前身正是《瑞竹堂经验方》中的夜光丸,后明代医家倪维德以石斛夜光丸之名收载于自己所撰的《原机启微》中,两方的药物组成和功效基本相同。由于该方在临证治疗中疗效很好,明代《景岳全书》《审视瑶函》,清代《名医方论》,及《中国药典》1977年和2015年版都有收载。
本方由石斛、人参、山药、茯苓、炙甘草、肉苁蓉、枸杞、菟丝子、生地黄、熟地黄、五味子、天冬、麦冬、苦杏仁、防风、川芎、炒枳壳、黄连、怀牛膝、甘菊花、炒白蒺藜、青葙子、决明子、羚羊角、犀角二十五味中药所组成。方名中“夜光”即喻服本方后眼睛明亮,可于夜间看见或辨认周围事物,是言其功效卓著。
本方融补、清、散、平四法于一方,蕴含了填精补血、益肾养肝、滋阴清热、袪风明目、上病下治等眼科疾病治法精髓。肝开窍于目,肾主瞳仁,肝肾不足阳衰阴弱,不能升精于目,故有内障目暗,视物昏花诸证。方中以石斛等八味滋阴之品以补肾肝之精血,用为主药,重在于“补”。其中石斛甘微寒,清热生津,滋阴补肾,专精于养目复明;天冬、麦冬滋阴润燥,养阴生津,生地、熟地补肾生津,养血滋阴,二冬合二地,金水相生,精血同补;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肝肾,益精明目,肉苁蓉补肾助阳,此三药肝肾、阴阳并补;辅以人参、山药、茯苓、炙甘草,培补中宫,以资生气血,使土旺荣木。阴虚易致阳亢,故佐以白蒺藜、菊花平抑肝阳,且能祛风明目,体现一个“平”字。佐以黄连、羚羊角清心热、泻肝火、凉血热,体现了一个“清”字,协助石斛、二冬滋阴水制虚火,佐以川芎、枳壳、防风以行气疏肝,青葙子、决明子、菊花、白蒺藜散风明目,体现一个“散”字。五味子酸涩固精,防散药过散又能交通心肾,牛膝补肝肾,活血祛瘀,引热下行,防止久病入络,又达上病下治之意,两药也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阴补肾、清肝明目之功。同时,取“补上治下,利以缓,利以久,不利以速也”(《原机启微》)之意,故配成蜜丸,缓缓取效。
本方适用于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所致内障目疾,主要表现为视物昏花、瞳仁散大,或变色羞明、怕光等。现代常用于干眼症、玻璃体混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慢性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术后恢复,及其他非眼科疾病,如足跟痛、神经性头痛、耳鸣耳聋、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
服法及禁忌
本品大蜜丸重5.5g,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也有水蜜丸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本品含人参,不宜与含藜芦、五灵脂类药物同用,本品含甘草,不宜与含海藻、大戟、芫花类药物同用。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龚千锋 张的凤 江西中医药大学
全国名中医龚千锋是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对中药炮制有其独到的研究。中药来源非常广泛,其内在成分也十分复杂,加工炮制与中药的疗效关系极为密切,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下面就几种常用的中药谈谈其炮制增效的原理。
黄芩 清热燥湿药,性寒味苦黄芩在传统的冷水软化切片过程中,常常有变绿现象,有“越绿疗效越好”的说法。经研究证实,其变绿原因是黄芩的有效物质:黄芩苷等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被自身存在的黄芩酶水解产生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黄芩素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变绿、失效。故此“黄芩越绿疗效越好”的理论是不科学的,为了防止炮制时黄芩变绿,可将冷水浸润法改为蒸制法软化。其方法是将原药材除去杂质,置上大汽的蒸锅内,蒸30分钟,取出,趁热切片。其有效物质——黄酮类成分含量最高,抗菌作用最强。黄芩蒸制后可以破坏酶,保存甙类成分,酒炙后可缓和其苦寒之性,有效成分可提高16.7%,从而可以提高疗效。
延胡索 一味良好的止痛药,为了提高临床效果,传统有醋炙、醋煮、酒炙等法。延胡素的镇痛有效物质是延胡索乙素等生物碱成分,它们在生药中是呈游离状态,难溶于水,但经过米醋煮制后结合成延胡索乙素醋酸盐,入汤剂时易被煎出。实验证明,延胡索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醋制品为49.33%,生品为25.06%,提高近1倍,从而增强了药物的镇痛效果。《黄帝内经• 至真要大论》载:“酸先入肝。”醋制入肝而止痛。故在元胡止痛片、舒肝丸、定痛五香丸、乌金丸等中成药中都是用醋制延胡索来增强其疗效。
杜仲 一味补阳药,其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杜仲的炮制方法甚多,有蜜炙、姜炙、盐水炙、醋炙、炒炭、砂炒等。现多采用盐水炒至焦黑色,丝易断为度。杜仲主含杜仲胶、树脂等成分。杜仲胶为一种硬性橡胶类,它的存在阻碍补肾壮腰的成分煎出,经盐水炒后,药物在高温处理中硬性橡胶受到破坏,这样就可以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增强其疗效。降压成分是松脂醇2-β-D葡萄糖甙,动物实验证明,其降压作用,盐水炒比生杜仲强1倍,杜仲煎剂比酊剂作用强。故此,盐水炒后可直走下焦,增强补肝肾、强筋骨及降血压的作用。
何首乌 补阴药。其性温,味苦、甘、涩,入肝、心、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及清热解毒的功能。
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作用,用于风疹瘙痒、肠燥便秘、久疟不止、高脂血症等。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胶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高脂血症等。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使慢性病人长期服用而不造成腹泻。本品含有卵磷脂约(3.7%)、蒽醌衍生物、二苯乙烯甙、淀粉、脂肪、矿物质等。其中卵磷脂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构成神经组织,特别是脑脊髓的主要成分,也是红白血球及其他细胞膜的必要原料,并能促进血液细胞的新生发育,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何首乌中的卵磷脂能阻止胆固醇在肝内沉积,阻止类脂质在血清滞留或渗透动脉内膜,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游离蒽醌类也能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再吸收。二苯乙烯甙衍生物亦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且有保肝作用。临床上用首乌制剂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较明显的稳定作用。所含的结合性蒽醌能促进肠管蠕动,导致泻下。经黑豆汁制后,使有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转为无泻下作用的游离蒽醌,故免去蠕肠。制后还原糖增加1倍,故增强了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之功效。
摘自2023-4-12中国中医药报
马生明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中医院
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开具处方时,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需要,要求药师按医嘱临时将生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加工的过程。随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中药饮片的监管力度加大,医院中药房配方使用炮制的中药饮片,大部分由加工炮制资质的中药生产厂家供应,但临床配方使用的中药炮制品种类繁多,有的炮制品生产厂家无法供应,有的医院中药房因中药炮制品无法备齐,短缺的品种或以生代熟,或在调剂过程中,把生品另包让患者回家自行炮制。这些行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笔者建议,重视中药临方炮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充分认识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作用
因加入辅料的不同及炮制方法的差异,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比如,麻黄的炮制方法不同,可产生不同的功效。将麻黄除杂、洗净、稍润、切段、干燥,功效为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力强。蜜麻黄是经炼蜜、加水稀释、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中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晾凉而得,其功效为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力强。而麻黄绒是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其作用缓和,适合老人、幼儿、体弱者服用。蜜麻黄绒须经炼蜜加水稀释、拌匀、焖润、置炒制容器中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取出,晾凉,其作用更为缓和,适用于表症已解,咳喘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弱者。
由此可见,炮制对中药饮片功效的影响很大,不同炮制品能够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临方炮制设备和辅料应备齐
做好中药临方炮制工作,需要配备炒法、炙法和其他制法三类方法所需的设备和辅料。炒法分为清炒、麸炒、米炒、土炒、固体辅料烫法、固体辅料炒发等;炙法分为酒炙、蜜炙、醋炙、盐水炙、姜汁炙等;其他制法多用煨法、拌衣、捣碎等。所需设备有炒锅、炒铲、炉灶、药碾子、捣药罐等。辅料有麸皮、灶心土、河沙、滑石粉、炼蜜、黄酒、米醋等。
中药临方炮制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医院中药房要高度重视临方炮制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临方炮制是体现临床用药灵活性,满足中药药性多重性,更是保证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抓手。在日常工作中,一是要加强中药调剂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临方炮制操作技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炮制。二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和地方《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炮制、调剂中药方剂。三是对于一些临床应用较多、需临方炮制的中药,应根据实际情况,以量少次多为原则,对中药饮片进行炮制加工,贮存量应保持在一个月用量为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贮藏保管方法,对饮片进行重点养护,先制先出,确保药品质量。四是医院要把临方炮制中药的品种、辅料、工艺流程及标准上报辖区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督查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临方炮制的药品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摘自2025-3-3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回阳救逆能担纲,补火助阳响当当。
散寒止痛功效佳,亡阳虚脱四逆汤。
心阳不振能担当,脘腹冷痛效尤佳。
阳虚阴寒常选用,肾阳虚衰服之康。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这首《阮郎归》是南宋词人向子諲的作品。大江南北,漫天皆白,对此雪景,词人并没有“能饮一杯无”的雅致,而是遥想到了更加寒冷的北国,因为那里关押着曾经的大宋天子。紧接着,词人直抒胸臆,“天可老,海能翻”,国仇家恨怎能忘怀!频频问候,时常挂念,被俘的徽钦二帝何时才能返还。
《阮郎归》词音调充满了凄婉哀伤的色彩,之所以如此,和一个凄婉的传说有关。相传东汉年间,有刘晨、阮肇二人去天台山采药,在山上偶遇两位仙女,便跟随她们入了家中,食胡麻饭,又行了夫妻之礼。后来二人思归甚苦,回去以后则看到乡邑零落,已经过去十世。这二人再上山去,仙女早已不知所踪,阮肇因此看破红尘,进山修道去了。后人对刘晨、阮肇遇仙食胡麻饭的故事吟咏不绝,如李孝光《水龙吟》词:“想胡麻饭熟,只应流出,向桃源路。”留元刚《满江红》词:“恰仙游、一枕梦醒来,胡麻熟。”牟融《题道院壁》诗:“神枣胡麻能饭客,桃花流水荫通津。”那么,胡麻究竟是什么呢?南宋庄绰的《鸡肋编》说:“(油)惟胡麻为上,俗呼芝麻”,原来,胡麻就是芝麻。《本草纲目》说:“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中医里的胡麻一般指的是黑芝麻,在《神农本草经》里名为巨胜。陶弘景说:“淳黑者名巨胜。巨者,大也,是为大胜。本生大宛,故名胡麻。”
服食黑芝麻虽然不能成仙,但却有很好的食疗养生作用。《神农本草经》说服食黑芝麻具有“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功效。《本草纲目》称“服(黑芝麻)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现代研究表明,黑芝麻除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外,还含有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E、卵磷脂、钙、铁、铬等营养成分。每百克黑芝麻中含钙接近800毫克,是牛奶的4倍,堪称补钙佳品;黑芝麻富含芝麻素和钾,具有降血压作用;黑芝麻水提液能够促使酪氨酸酶表达,具有乌发润发作用;黑芝麻中富含丰富的天然维生素E和亚油酸,具有养颜润肤作用;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和镁元素,具有提高生育能力的作用;黑芝麻能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具有降血糖作用。此外,黑芝麻还具有减肥塑身、抗衰老、抵抗辐射等作用。历史上的文人雅士,也喜欢服食黑芝麻养生。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说:“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王昌龄《题朱炼师山房》诗说:“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黑芝麻性味甘、平,归肝、脾、肾经,具有养血益精、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脚痿软、须发早白、肌肤干燥、肠燥便秘、妇人少乳、痈疮湿疹、风癞疬疡、小儿瘰疬、烫火伤、痔疮等症。梅尧臣在《种胡麻》一诗中说:“胡麻养气血,种以督儿曹。”黑芝麻具有养血益精之功,刘完素说:“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去。胡麻入肝益血,故风药中不可阙也。”《食医心镜》中的巨胜酒用黑芝麻三升(炒)、薏苡仁一升、生干地黄半升(切)在酒中泡制而成,具有治老人风虚痹弱、脚膝无力、筋挛疼痛的作用;《医灯续焰》中的巨胜丸用黑芝麻、白茯苓、甘菊花各等分炼蜜为丸制成,用于风眩、白发的治疗,有返白发为黑之功;《方脉正宗》记载,胡麻一斤、白术八两、葳灵仙(酒炒)四两,共研为末,每早服五钱,白汤调下,可以治疗一切风湿、腰脚疼重、并游风行止不定。据《本草纲目》记载:用新胡麻一升,熬香后,捣烂。每日吞服适量,以姜汁、蜜汤、温酒送下均可,可治疗腰脚疼痛;用胡麻熬熟,研强烈,取五升加酒一升,泡一夜后随意饮用,可治疗手脚酸痛、微肿;用胡麻炒焦,乘热捣烂泡酒饮用,饮后暖卧,以出微汗为好,可治疗偶感风寒。
金代诗人段成己《临江仙》词中说:“软肠一钵有胡麻。纷纷身外事,渺渺眼中花。”段成己钵中的胡麻能“软肠”,还可以治疗眼睛昏花,他所说的胡麻更像是以胡麻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桑麻丸。据《医级》记载,用桑叶(经霜者,去梗筋,晒枯)、黑芝麻(炒)等分,为末,以糯米饮捣丸(或炼蜜为丸),名为桑麻丸,日服四、五钱,勿间断,可治疗肝肾不足、时发目疾、皮肤燥涩、大便闭坚;《景岳全书》中的麻仁丸由芝麻、杏仁、大黄、山栀制成,主治大便秘结、胃实能食、小便热赤。宋代诗人何梦桂在《赠天台遇仙翁》诗中说:“炼养火鼎成黄芽,日虀蔓菁饭胡麻。”诗中所写,也是一个药方。据《本草纲目》记载,用胡麻子、蔓菁子各五合,炒黄,装袋中,以水三升浸泡,每饭前取服一钱,可治疗热淋。“糯米粉,芝麻盐,全为姐姐手亲研。个中滋味个中爱,尽在妈妈一碗间。”在从前的北方农村,坐月子的妇女有吃芝麻盐的习俗,芝麻盐不但是美味的调料,还是具有食疗作用的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用胡麻炒过,研细,加盐少许服下,可治疗妇女乳少。
《玉楸药解》说:“医一切疮疡,败毒消肿,生肌长肉。”黑芝麻外用,对于感染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用黑芝麻(烧灰)、针砂,等分为末,加醋调敷患处,可治疗疔肿恶疮;用黑芝麻煎汤洗,可治疗痔疮肿痛;用生黑芝麻嚼烂敷涂,可治疗坐板疮疥;用黑芝麻生研如泥,涂擦伤处,可治疗汤火伤;用黑芝麻炒黑,捣烂敷涂,可治疗痈疮不合;用黑芝麻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含漱吐之,可以治疗牙龈肿痛;用黑芝麻炒焦乘热捣烂敷之,可以治疗小儿软疖;用黑芝麻、连翘等分,为末,频频食之,可治疗小儿瘰疬;用捣黑芝麻涂之,可治疗阴痒生疮;用黑芝麻、白芝麻各20克,炒黄研成细末,川贝母10克,研细,加麻油调成泥糊状,涂敷患处,可治疗乳头皲裂。
王建在《隐者居》中说:“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黑芝麻营养丰富,具有补肝肾、润五脏之功,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尤其适合在气候寒冷的冬季食用,可起到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作用,提高食用者对寒冷的抵抗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黑芝麻含油脂多,脂溢性脱发患者不宜食用,高血脂患者应适量食用;黑芝麻通便力甚强,有腹泻、白带较多者不宜食用;炒过的黑芝麻较为性热,胃热患者宜少食用。(黄新生
标签: 杂谈 |
http://photocdn.sohu.com/20151110/mp40903835_1447168561150_3.jpeg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牛蒡子内服有解毒、消炎、排脓功效,其叶外用有显著的消炎镇痛效果,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临床观察,可治疗下列疾病。
带状疱疹:牛蒡子适量研细粉,入凡士林中调成20%软膏,涂敷患处,每日2-3次。
急性乳腺炎:牛蒡子10克,鹿角霜9克,蒲公英10克,天花粉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风热型荨麻疹:牛蒡子10克,配浮萍9克,蝉蜕9克,黄芩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丹毒:牛蒡子50克,水煎500毫升待凉,纱布蘸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每日数次。
扁桃腺炎:牛蒡子10克,配穿心莲9克,山豆根9克,银花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足癣:牛蒡子30克,配土槿皮20克,95%乙醇250毫升,浸泡1周后过滤成酊,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每日3次。
暑疖:鲜牛蒡叶适量捣碎,涂于患处,干后即换,不拘次数。
虫咬皮炎:牛蒡子30克,配苦参15克,水煎适量,待凉,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每日数次。
糖尿病患者以口干、咽痛、怕热、便干为主症的初期风热感冒。牛蒡子10克,连翘12克,板蓝根12克,桔梗8克,生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口服。具有疏散风热,解毒利咽。
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如毛囊炎、疖、痈等。牛蒡子10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9克,丹皮10克,滑石20克,灯心3克,当归10克,生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口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
历代治鼻疾医方中,非辛夷,即苍耳。笔者临床实践证实,无论在辨证处方中加用或单方运用,无论口服或水煎滴鼻,牛蒡子对鼻腔粘膜充
牛蒡子气寒,味苦辛,清风泻湿,消肿败毒。表风热瘾疹郁蒸,合浮萍、薄荷为用,退寒热清利咽喉并甘草、桔梗、蝉蜕尤妙,诸肿、疮疡之毒同二花、连翘、公英解毒尤良。达表、润肌、降肺气而不燥,吴鞠通温病名方银翘散中用为佐使。配瓜蒌、天花粉治时疫积热;佐石膏治头痛连睛;得覆花疗痰厥头痛;炒香而用,虚寒忌服;
相传,明朝在浙江杭州有一富家子弟,叫王志远。他为人慷慨豪爽,胸怀大志,练武习文,博览群书,常埋头于书案苦读,又常感叹人生,每每歔欷泪下,久而久之,染上目疾,常目赤泪流,多方求医不愈,苦不堪言。有一年深秋的一个晚上,王公子挑灯夜读至深夜,忽闻前院人声嘈杂,原来是家人抓住一盗贼。王公子忙去询问,得知这窃贼乃外地来杭,寻亲不遇,身无分文,欲偷些东西变卖做盘缠返乡,初次行窃即被捉。王公子闻听叹道:“唉,念你初犯又欲返家,送你十两银子做路费,放你回家,望改过自新,图谋正业。”“窃贼”接过银子叩头谢恩,但见公子双眼红肿,泪含目中,正用手帕擦眼,遂说:“恩人,家父乃山野郎中,我自幼随父学医,对诊病用药略知一二。公子眼病,乃风热内淫以至血不上行,肝肾虚火上炎伤目所致,宜以决明子治之。”公子闻听,觉得有理,便留下他为其治眼疾。“窃贼”以决明子为主药,辅以一些补肝肾的药物,煎汤让公子服用,连服数剂,公子眼疾痊愈。
决明子又称马蹄决明、草决明。中医认为,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入肝、大肠经,是清肝明目和润肠通便的良药。《神农本草经》记载决明子能治青盲、目涩、白膜、眼赤痛等各种眼病。现在主要用来治疗白内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结膜炎等眼科疾病。还可用于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相关论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