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食两用话慈姑

(2022-09-28 15:38:09)


时间:2022-02-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慈姑是中国特色蔬菜,很早就被作为药食两用之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

慈姑为泽泻科植物慈姑或野慈姑的球茎,又名燕尾草、藉姑、槎牙、茨菰、白地栗。其味甘、微苦,性微辛、微寒,归肝、肺、脾、膀胱经,具有活血凉血、止咳通淋、散结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产后胎衣不下、带下、崩漏、鼻出血、咳嗽痰血、淋浊、疮肿等。

慈姑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间采收,市场上出售的慈姑分成长形和圆形两种,长形一般有三节,较香较脆;圆形肉色为白,淀粉含量丰富,口感略苦。所以在挑选的时候,可根据个人口味选购。一般来说,炒制可选择长形慈姑,而炖煮类可选择圆形慈姑。

慈姑可炒可烩可煮,无论是慈姑烧肉、慈姑炒猪肝、慈姑炒腊肉,还是慈姑炖鸡,都别具风味。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说他最青睐的御膳之一便是慈姑烧肉。文学大师沈从文吃慈姑肉片时也曾称赞它的鲜美。

慈姑还是一味不用进药店就可以买到的中药,民间也有许多用慈姑治病的小验方,现列举部分如下。

难产及产后胞衣不下用慈姑10枚,洗净,捣烂绞汁,约半茶盅,兑入黄酒半杯,合为1茶盅,加温至40~50,顿服。

皮肤痒疹用慈姑1~2枚,洗净,从中间切开,分两半,用两个切面擦痒疹部位,每日3~5次。

口疮和急、慢性咽炎用慈姑6枚、荸荠6枚,同煮熟,喝汤,食慈姑、荸荠,分1次吃完,可视情况连吃5~7天。

输尿管结石用慈姑15枚,加水1000mL,煮熟,慈姑一日分3次食用,每次5枚,汤可频频饮用。

久咳痰中带血用慈姑6枚,洗净,捣烂,加蜂蜜1匙和淘米水1勺,拌匀,置锅内蒸熟,趁热服下,每日1次,可连服5天。

需要提醒的是,慈姑微苦、微寒,孕妇慎服。还有一种名为山慈菇的中药,是兰科植物杜鹃、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与上述慈姑不同,食用时需注意。

蒲公英:酸虀白鼓丁,几品青香又滑腻

 (2022-09-28 15:32:38)[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王恒苍 陈永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采嫩焯黄花菜,酸虀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六回》

诗词赏析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唐僧师徒消灭隐雾山折岳连环洞老怪后,得救的樵夫摆出叶菜筵席来招待他们。其中的白鼓丁就是蒲公英,酸虀白鼓丁应是指将蒲公英切碎后用醋蘸食。马齿苋、马蓝头(马兰头)、枸杞头(枸杞的嫩芽)等,都是当时的常见野菜,在明代王磐的《野菜谱》里均有记载。

养生解读

蒲公英是路边常见的野草,春天可见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尤其当它黄花开放,或是花谢长出绒球的时候,甚是美丽。蒲公英还被称为白鼓丁、凫公英、鹁鸪英、金簪草,其中最文雅的一个别名就是金簪草,因为它的黄花如金簪头一般。

蒲公英是药食俱佳的天然绿色野蔬,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入食鲜用,入药则鲜、干均可。

中医认为,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除湿利尿的功效,还有保肝、护肝的功效。

《新修本草》记载:“(蒲公英)味甘,平,无毒。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之,及封之,立消。”临床多用于疮肿、瘰疬、目赤、便血、乳腺炎、胃炎、感冒等病症,尤其善治各类痈疡、红肿之症。

《本草新编》中记载:“(蒲公英)溃坚肿,消结核,解食毒,散滞气。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又云:“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试看北地妇女,当饥馑之时,三五成群,采蒲公英以充食,而人不伤者,正因其泻火以生土也。”指出蒲公英除了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作用,还是清泻胃火的要药。而且它既能泻火,又不伤脾土,可以长期服用。如果见到阳明热盛之征象,可以大剂量使用,阳明火热之气退尽,脾胃功能恢复如常。此外,这段话也描述了北地妇女采蒲公英食用的场景。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果胶等,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着“天然抗生素”的美誉。

膳饮品鉴

鲜嫩的蒲公英是一种传统的野菜,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泡茶也具有一种独特的清香。现介绍蒲公英的几种常见食用法,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选用。

蒲公英拌蛋丝

材料:鲜蒲公英300g,鸡蛋3个,油、生抽、陈醋、白芝麻、芝麻油、绵白糖各适量。

做法:将蒲公英洗净,用开水焯过,捞出沥干水分,备用。鸡蛋磕破,蛋黄与蛋清分开,分别打散。锅中倒入少许油,倒入蛋清煎成蛋清饼,蛋黄用同样的方法煎成蛋黄饼。将蛋黄和蛋清饼卷起切成条状,蒲公英和鸡蛋条一起倒入盆中,倒入少许生抽、陈醋、芝麻油,撒上少许盐、白芝麻、绵白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本药膳具有消食开胃、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合食欲不振、胃脘灼热、反酸、容易上火、乳腺炎、痔疮便血的人群食用。

蒲公英炒肉片

材料:五花肉300g,干蒲公英90g,姜、蒜、盐、鸡精、酱油各适量。

做法:五花肉洗净,切片;蒲公英洗净,切段;姜切丝,蒜切碎,备用。热锅,倒入油,五成热时,下姜丝和蒜爆香,放入肉片,一起翻炒至肥肉出油,瘦肉缩小变色,倒入少许酱油炒匀,加入蒲公英一起翻炒1分钟左右。放入盐、鸡精少许,炒匀,出锅装盘即可。

功效:本药膳具有清热利尿、滋阴润燥的功效。适合小便赤涩、便秘、皮肤干燥的人群食用。

蒲公英柠檬茶

材料:蒲公英3g,柠檬1片,冰糖适量。

做法:将蒲公英与冰糖一起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等待5分钟左右,滤出茶汤,加入柠檬片,即可品饮。

功效:本药茶具有清泻胃热、凉血生津的功效。适合咽喉肿痛、胃火牙痛、口气较重、口渴咽干的人群饮用。

蒲公英玫瑰茶

材料:蒲公英3g,玫瑰花6朵,陈皮3g。

做法:蒲公英、玫瑰花、陈皮一起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滤出茶汤,即可品饮。

功效:本药茶具有清热养胃、疏肝理气的功效。适合肝胃火旺、胃脘气痛的人群及月经不调、经前乳胀的女性饮用。

马兰香里忆春深
摘自2025-3-10中国中医药报
李治钢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科学技术协会
江南的春天总带着三分水汽。惊蛰刚过,溪岸边的柳树才抽芽,田埂上的草籽花便迫不及待地铺开鹅黄地毯。这时候的马兰头最是鲜嫩,贴着地皮生长,锯齿状的叶片沾着夜露。
“马兰踸踔而日加”,早在战国时期,马兰头在《楚辞》中即有记载,这是说它生命力旺盛,生长很迅速。李白感叹过它:“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陆游也有诗赞曰:“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
马兰头作为春天最应景的标志性食物,直到两宋,才有入馔的记录。明人赵楷著的《百草镜》载:“马兰气香,可作蔬。”清人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称马兰“蔬中佳品,诸病可餐”。至于吃法,明代《救荒本草》有收录:采嫩叶烧熟,再用水浸去辛味,洗净后油盐调食。《随园食单》载:用醋和笋一同拌食。作家汪曾祺认为凉拌马兰头定要配五香豆腐干,青玉白玉相间方显滋味。
在童年的记忆里,老家村西头的壶源溪弯弯绕绕地流过油菜田,两岸浅滩上的马兰头总比别处长得“肥壮”。母亲经常说:“马兰头最是养人。”以前我不懂,只觉得这野菜的名字格外好听,像是隔壁阿婆家梳着麻花辫的姑娘。直到多年后翻到《本草纲目拾遗》,才知马兰头又名“红梗菜”,性凉味辛,能解春燥,这些文绉绉的词句,到底不如母亲那句“吃了眼睛亮”来得鲜活。
每到初春时节,母亲就会挎着竹篮,去溪滩上挖马兰头。而我则跟在母亲身后,布鞋踩在酥软的田埂上,露水顺着裤脚往上爬。溪滩上的野芹刚探出指甲盖大的嫩叶,荠菜还藏在枯草堆里,只有嫩嫩的马兰头成片地翠绿着,像是谁把翡翠碾碎了撒在溪滩上。
“要挑叶子背面泛紫的,断口冒清水的最好。”母亲蹲下身,把一片叶子翻过来教我辨认。我学着她的样子,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捻掐断嫩茎,断口处立刻渗出透明的汁液,沾在指尖带着清苦的香。
竹篮渐渐被青翠填满,每一株马兰头都带着泥土的芬芳,那是春天最本真的味道。其实,最馋人的是归家后的那碗马兰头凉拌香干。母亲把马兰头倒进青花大陶盆,井水要过三遍才能洗净泥沙。待灶膛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里的水开始咕嘟冒泡,在滚水里翻了几个身的马兰头就蜷缩成深碧色。母亲捞起挤成团,在砧板上切得细碎,雪白的五香豆干丁便伴着翡翠末簌簌落进白瓷碗,淋上麻油、酱醋汁,再撒一把碾碎的花生仁。
接着,我赶紧用筷子尖挑起一簇送进嘴里,初入口的微涩转眼化作清甜,混着豆干香在唇齿间迸开,最后这种味道会顺着喉管往下淌,仿佛把整片溪滩的春光都咽了下去。此刻,我突然明白,这些伴着露水掐下的嫩芽之所以留有山野的清气,大概是因为里头还裹着土地的体温。这也难怪有人会说,春日里第一口凉拌马兰头的滋味,能把人从倒春寒里拽出来,褪去整个冬天的浊气。
马兰头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既可充作肴馔,又是天然良药。前几日,母亲又从老家带来了新采的马兰头,翠绿色的叶片上犹沾着泥点。周末晚饭时,我把凉拌马兰头端上餐桌。儿子尝了一口:“有点苦。”我笑着往他碗里又夹一筷:“再尝尝,后头藏着甜呢。”就像母亲当年说过的,春天总要先苦后甜,就像人生,就像乡愁。

厚朴

 (2019-12-23 04:34:01)[编辑][删除]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六章理气今释·第二节理气要药·厚朴

 (2019-12-22 20:57:24)

二、厚朴

有的中药学教材,把厚朴归入芳香化湿药。实际上,它的理气作用,远较化湿作用大。

《本草纲目》载,厚朴主治:

Ÿ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去死肌,杀三虫(《本经》)。

Ÿ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别录》)。

Ÿ健脾,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及五脏一切气(甄权)。

总之,明代之前,完全没有厚朴化湿之说。

今中药学谓,厚朴的功效是:燥湿除满,下气消积,消痰平喘。

现代研究发现,厚朴含有很多成分。对多种致病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还有降压作用。

以下列举单味厚朴验案.

1:腹胀

余二十余岁时,于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时腹中作胀,后于将作胀时,但嚼服厚朴六七分许,如此两日,胀遂不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洪钧按:张锡纯先生,显然利用了厚朴的温中下气作用。

2:失明

山西太原府正堂蔡景锡,七十余岁,失明十九年,忽有神人授仙方,用厚朴五钱,清水盅半,煎七分,洗即愈。后有保定府正堂张延珍夫人,二目双失,洗之即愈。至今有十余年治好几千人矣。(《黑神丸仙方》)

洪钧按:此案不可信,盖系谣传。试看古今医家,从不用厚朴治失明可知。

 

    厚朴是木兰科高大乔木阔叶树的老树皮和根皮。立夏到夏至之间采收,侵润透后除去粗皮,用姜或者酥炮炙后切丝药用。四川、湖北、浙江产的较多,紫朴质量高一些。
    厚朴味苦,可以下气,性温而燥,可以益气。有辛香气,可以行气。中医认为百朴主要归脾胃经,也归大肠经和肺经,也归肝经和心经。对一切寒积性脾胃病引起的脘腹胀满、泄泻痢疾都有效。现代药物分析证明厚朴中含有厚朴粉,木兰碱,挥发油之类,有强烈的杀菌抑菌作用,对于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炭疽菌,肝炎病毒都有抑制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厚朴才有三大应用。
    一是用于肺部疾病喘息,多痰。痰中有湿寒之气,有病菌。所以伤寒论中有喘家作,也就是老气喘的病人喘气发作,因为气虚有汗恶风,类似桂枝汤症,所以可以应用桂枝汤加厚朴和杏仁来治疗。金匮中用厚朴麻黄汤治疗咳而脉浮,当然是无汗。
    二是用于脘腹胀满,胃气上逆,厚朴可以化寒化湿化浊,消积食,可以下气、行气燥湿,又可以抑制病菌,自然可以除胀气。与枳壳配伍同用。如气已行,去枳壳,只与陈皮配合应用。治疗久久脾虚腹胀,厚朴20克,姜15克,半夏10克,党参6克,甘草6克。
    三是用于泄泻痢疾,包括阿米巴痢疾。久痢用厚朴9克,黄连9克细锉用之。洞泻用厚朴干姜用之。杀虫用厚朴,槟榔,乌梅用之。与硝共并用通大便。
    厚朴常用量3到10克。厚朴花作用类似,亦可用。
    用厚朴时不可食用豆类,豆类性寒,有轻泻作用。孕妇不可用。产后腹胀之类可用。不因寒痰冷积不可用,老年人慎用。
    木兰科同类植物根皮或者茎皮,药性不如厚朴,当假药对待。

厚朴:理气消胀 除满消食 
胃复安为临床常用的止吐及催吐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对于胃胀气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也有较好的疗效。而厚朴类药物有理气消胀,除满消食之功,因而称之为“中药里的胃复安”。
厚朴花,又名调羹花。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以含苞未开、身干、完整、柄短、色棕红、香气浓者为佳。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辛、温,入脾、肺经,有理气,化湿之功,适用于胸隔胀闷,纳差食少等。《饮片新参》言其“宽中理气。治胸闷,化脾胃湿蚀”。《四川中药志》言其“宽胸理膈,降逆理气”。
厚朴,又名川朴、油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厚朴性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适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等。《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治胸腹胀、泄泻痢疾,痰饮喘咳等症”。
厚朴子,又名厚朴实、厚朴果。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果实或种子。厚朴子性味苦、温,归脾、胃经。有理气消食之功,适用于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呃逆等。《名医别录》言其“明目益气”。
现介绍几则治疗方,供选用。
厚朴排气合剂(中成药):方由姜厚朴、大黄、木香、炒枳实等组成。于术后6小时、10小时各服1次,每次50ml。服用时摇匀,稍加热后温服。可行气消胀,宽中除满。用于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早期肠麻痹,症见腹部胀满、胀痛不适、腹部膨隆、无排气、排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腻等。
厚朴温中丸(中成药):方由厚朴、化橘红、干姜、草豆蔻、茯苓、甘草、木香等组成。口服,1次6g,1日2次。上药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用于脾胃寒温、脘腹胀满、时作疼痛、泛吐清水、食水便溏等。
平胃丸(中成药):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生姜等组成。口服,1次6g,1日2次,饭前服用。可燥湿健脾,宽胸消胀。本品用于脾胃湿盛,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嗳气。
朴花茶:厚朴花、茶叶各适量,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适量,浸泡饮服,每日1剂。可消食理气,适用于脾胃不和、纳差食少、食欲不振等。
厚朴粥:厚朴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厚朴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服3~5天。可燥湿消痰,下气除满,适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等。
香薷饮:香薷10g,白扁豆、厚朴各5g。将3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胡献国)

消暑三瓜宴:苦瓜、丝瓜、冬瓜
摘自2025-7-25中国中医药报
周星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陈小朝 四川省成都肛肠专科医院
炎炎夏日,暑热袭人,人们常感心烦气躁、食欲不振。此时若能善用中医食疗智慧,选择当令食材,既可消暑解热,又能调理身心。苦瓜、丝瓜、冬瓜这三种夏令瓜蔬,各具食疗价值,堪称夏季养生佳品。
苦瓜
苦瓜性寒,味苦,归心、肝、脾经,能清热解暑,明目解毒,主治暑热烦渴、目赤肿痛。
苦瓜酿肉
材料:苦瓜1根,猪肉末200克,鸡蛋1个,姜葱适量。
做法:苦瓜切段去瓤焯水,肉末调味后酿入,先蒸后煎。
功效: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苦瓜茶
材料:苦瓜1根,绿茶10克。
做法:苦瓜去瓤填茶,阴干后沸水冲泡。
功效:解暑生津,利尿通便。
丝瓜
丝瓜性平,味甘,归肺、胃、肝经,能通络活血、下乳消肿,主治乳汁不通、风湿痹痛。
丝瓜络饮
材料:丝瓜络60克。
做法:水煎取汁600毫升,分次温服。
功效:通乳散结,缓解乳胀。
丝瓜薏苡仁汤
材料:鲜丝瓜1根,薏苡仁50克。
做法:共煮成汤,调味食用。
功效:祛湿通络,健脾和胃。
冬瓜
冬瓜性微寒,味甘淡,归肺、大肠经,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主治水肿胀满、暑热烦闷。
冬瓜薏苡仁汤
材料:冬瓜500克,薏苡仁50克,排骨300克。
做法:共炖2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消暑解毒。
冬瓜皮茶
材料:冬瓜皮30克(鲜品加倍)。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利尿消肿,降暑除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