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武汤:镇定坎水以潜其龙

(2022-09-27 03:31:16)

摘自2022-9-26中国中医药报
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毛德西
•真武汤原为温阳利水剂,但它蕴含有活瘀抗凝作用,其使用范围涉及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神经、泌尿等系统,具有明显的改善循环、调整胃肠、促进代谢、调节神经等功效。
•真武汤适应证候为阳虚水泛,阳虚之根在肾,波及心与脾;而水泛之标在三焦,如肺之咳嗽、胃之泛呕、膀胱之尿潴留与大肠之水泻等。临床所见常虚实夹杂,故所治亦应权衡虚实,以真武汤为治之本。
真武汤原为温阳利水剂,但它蕴含有活瘀抗凝作用,其使用范围涉及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神经、泌尿等系统,具有明显的改善循环、调整胃肠、促进代谢、调节神经等功效。近年来对该方的探讨与实践逐渐深入,特别是对心血管病所显示出的疗效是其他方剂不能相匹的。本文试从方证学角度阐明其“名”与“实”的内涵,以期加深理解,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
释名与方解
《伤寒论》方剂的名称多以药物为名,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黄连汤、炙甘草汤等;有以证候为名的,如四逆汤、陷胸汤等;有以功效为名的,如理中汤、建中汤等;有的则以图腾为名,如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真武,又名玄武,玄武指龟蛇,位于北方,故名玄;身有鳞甲,故名武。《伤寒明理论》云:“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于治水焉。”水,五行之一,在卦为坎,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为矣。一阳居于二阴之中,静中有动,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生生不已。这种动态与古代医家对肾的认识一致。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云:“两肾俱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以右为命门非也,命门在两肾中。”又云:“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宮。”就水火阴阳而言,只有阳气在位,火力充足,才能温化水气,使阴精敷布于全身。反之,只有阴水封蛰,阳气才不至于越位上浮。所以,就真武之卦象而言,它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是水火相济的动态模式。取真武为名,主要是暗示阳气内涵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阴精对固守阳气的互补力。真武汤组成为: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汉代药量折合现代剂量为茯苓、芍药、生姜各9g,白术6g,炮附子9g)。真武汤既为阳虚水泛而设,其药物不外乎温阳与散水,即扶坎中之阳,摄坎中之水。方中附子为主药,功擅温阳: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外扶卫阳,内达三焦。如《本草正义》所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辅以白术甘温以补益中焦,苦温以燥湿,土旺则抑制水泛,清气则得以升达;茯苓甘淡平和,甘以补中焦之气,淡以渗下焦湿浊,补益中焦,导浊下焦,利湿而不伤中气;生姜辛温,走而不守,上以温肺散寒,中以温脾行水,下助附子温肾寒湿,开玄府而达腠理,消散内外之水湿;芍药和营止痛,可使阳气归附于内,不使其耗散于外,并可缓解附姜之辛热,不伤其阴。全方配伍,立足于温补肾阳,辅以助心脾肺之阳,散寒湿,利水邪,可使阳气回而水邪消退,病向愈矣。
这里谈谈附子的用量。仲景用附子,一般用1枚,多者用3枚,1枚约合9g重。这样的剂量是否可以起到温阳救逆的功效呢?从临床实际效果看,9g只能算是中等量,对于阳虚重证即阳衰证药力是不够的。清代王清任有一首名方急救回阳汤,这里的“回阳”显然是针对阳衰而言。他用附子八钱,约合27g之多。由此相比,9g附子是救不了阳衰证的。所以阳衰水泛证,附子可依病情周旋于30g左右。笔者受先辈经验启发,附子用于阳衰重证,少则15g,多则30g不等。
辨证与质疑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有2条。一条是太阳病篇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另一条是少阴病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两条均有形体症状,即“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与“四肢沉重疼痛”,说明水气不化,泛滥成邪,充斥肢体,为阳不化阴的重症。本是少阴病的真武汤证,为何出现在太阳病篇呢?这在《伤寒论》六经病篇中并不少见,如阳明病篇的大承气汤证出现在少阴病篇,厥阴病篇的四逆汤证出现在阳明病篇,少阳病篇的小柴胡汤证出现在太阳病、厥阴病等。这其中的缘由与阴阳互为表里及其转化有关,如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为标,少阴为本,太阳虚即是少阴,少阴实即是太阳,如此转化,难以一言表尽。由此可知,84条为少阴寒化证之标,病程较短;而316条为少阴寒化证之本,病程较长。
水气证在《伤寒论》中,有小青龙汤的心下水气证,有五苓散的膀胱蓄水证,有牡蛎泽泻散的腰以下水气证,有苓桂术甘汤的痰饮流注证等。这些证候的病位比较表浅与局限,唯真武汤证病位深且涉及全身。肾为阳气之宅,外可温煦表层之营卫,内可温养五脏六腑之气血。若阳气虚馁不能温化水气,水气便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充斥于上中下三焦,出现头眩、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或振振欲擗地,或咳呕等症。正如《医宗金鉴》所说,“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滥妄行而有是证也。”依据证候表达形式真武汤证的主症为神疲欲寐,头眩,心下悸,气短,水肿,下利,畏寒肢冷;次症为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呕吐,咳嗽,小便不利;舌脉为舌体虚胖、质暗红、苔白多津,脉沉弱细。
历代医家对真武汤证有两个质疑,一是发热,二是亡阳。发热质疑来自于《伤寒论》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隋代巢元方认为此发热为“虚热”,清代钱天来认为是“虚阳浮散于外”,柯韵伯则认为此发热为“坎阳外亡”。总之,历代医家对真武汤证有发热症是肯定的,但不是必然症状。质疑的焦点是引起发热的机理为何?目前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虚阳外越,这里的虚阳外越与因此而招致的风寒外闭是同时存在的。据日本汉方医家报道,用真武汤治疗10例阳虚急性高热患者,体温39.9~40,用真武汤治疗3天后热退,其中有6例是用柴胡、葛根、白虎剂治疗无效后改用真武汤的。另一种认为是血瘀发热。关于血瘀发热,有人统计57例心衰患者,出现血瘀发热率为47.5%,其特点为自觉发热,患者常在夜间先感胸中发热,继而热气上冲于头目,乃至扩散于全身,随着心衰的改善,发热亦可减轻或消失。
关于真武汤证的亡阳问题,清代喻嘉言认为“振振欲擗地”五字,形容“亡阳之状如绘”。《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张景岳说得更为确切:“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气如此重要,那么亡阳就意味着生命的终了。而阳气在人体的虚象一般有三种,一是阳虚,二是阳衰,三是阳亡。《伤寒论》中提到阳亡有五处,多是汗多亡阳,或误下亡阳。清代方有执云:“亡与无同。”可见《伤寒论》中所言之阳亡,是指阳气因误汗或误下而散尽。真武汤之证候,言其阳虚可谓,阳衰可谓,阳亡不可谓矣。当然,从疾病的发展趋势而言,阳衰之甚为阳亡,只有争分夺秒地去救治,才会避免阳亡的发生。
鉴别与应用
《伤寒论》中与真武汤方药类似的是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两组方证均为少阴病寒化证,同为少阴阳虚不能蒸化,导致水气稽留之候。所不同的是,附子汤是为阳气虚弱、寒湿留滞于骨节而设,以身痛、恶寒、脉沉为主症,但无水气泛滥、充斥三焦之头眩、心下悸、水肿,以及或然诸症。方药之差为附子汤内有人参无生姜,意在补虚扶阳。而真武汤有生姜而无人参,意在温散水邪。正如王邈达《汉方简义》所云:“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
与真武汤症状相似的是苓桂术甘汤。《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其症头眩、身为振振摇,颇似真武汤证。但细细分析,不难看出,苓桂术甘汤之头眩与身为振振摇,乃是脾阳不足而致水邪上逆,故见心下逆满,清阳不升而致头眩;《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能充养筋脉,故见身为振振摇之苦。病及脾阳,故只用桂枝以温养之;不若真武汤肾阳虚衰,故必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以振奋之。
真武汤适应证候为阳虚水泛,阳虚之根在肾,波及心与脾;而水泛之标在三焦,如肺之咳嗽、胃之泛呕、膀胱之尿潴留与大肠之水泻等。临床所见常虚实夹杂,故所治亦应权衡虚实,以真武汤为治之本。
经临床研究证实,真武汤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提高心肌收缩力,兴奋中枢神经,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广泛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胃肠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疑难病症。今举名家治验说明之。
1.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病理过程,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笔者常依据心血管病专家赵锡武的经验,运用真武汤化裁治疗心衰,每获良效。赵锡武的经验可以概括为“真武汤三法”。此“三法”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即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开鬼门法,即发汗法。对于慢性心衰兼有肺部感染者,可用温阳利水法合宣肺解表法治之,取真武汤配用麻杏石甘汤,酌加鱼腥草、黄芩、前胡、半夏等,标本并治,本以治心,标以治肺,合而为之,取效良多。洁净府法,即利尿法。当慢性心衰出现高度浮肿、小便不利时,应佐以调理肺、脾、肾三脏气机的方药,促使水邪的代谢,可用温阳利水法合利尿消肿法,取真武汤配用五苓散、五皮饮或防己黄芪汤,加用车前子、白茅根、益母草等治之。去菀陈莝法,即活血化瘀法。当慢性心衰出现肝淤血、颈静脉充盈明显、肝颈回流征阳性,并见舌质紫黯时,可用温阳利水法合活血化瘀法,取真武汤加用桃红四物汤,或配用血府逐瘀汤,或配用膈下逐瘀汤,加用藕节、苏木等治之。
2.慢性肾炎 对于慢性肾炎高度浮肿时,“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之大法,真武汤则是此类治法的代表方剂。当代名医岳美中、郭士魁、时振声等,对慢性肾炎阳虚水泛证,皆推真武汤为首选方药。余曾会诊一例慢性肾炎水肿型高度浮肿男性患者,每日用速尿800mg,尿量仅有1000ml左右。余用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其中炮附子用至45g,先煎2小时,服用3剂后,尿量增至2500ml,浮肿明显消退,从卧床不起转变为能坐起在床上活动。坚持服用15剂,病情趋于稳定,后用真武汤加味巩固治疗效果,其生命延续年余。
3.肺心病 治疗肺心病应从“虚寒”二字入手,这是许多临床医生所体验的共识。特别是肺心病,有明显的阳气虚弱、水湿内停的证候。无论是急性发作期或慢性缓解期,均有真武汤的适应症。笔者对急性发作期的水气凌心证,常用真武汤合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葶苈子治之。而对缓解期,则常用真武汤加黄芪、赤芍、桃仁治之。我们在病房治疗肺心病,最常用的是服用真武汤(加味),配用丹红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每能取得如期疗效。
4.慢性胃肠病 这里所说慢性胃肠病,主要是指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慢性消化不良,以及消化性溃疡等。这方面日本汉方医家多有研究。著名汉方医家大塚敬节在其《汉方诊疗三十年》中,列真武汤病例33条,其中用治慢性腹泻者占其大多数,其他还有寒性腹痛以及夏季怕冷、胸水、浮肿、头眩等。他在该书中说:“真武汤常用于易发生腹泻、慢性腹泻等胃肠虚弱者,但对于无腹泻者亦可使用。除胃迟缓症、胃下垂、慢性肠炎外,真武汤还用于低血压、脑出血后麻痹、慢性浮肿等疾病。”
5.阳虚汗出 申某久病之后,体气已虚,不慎风寒,又染外感,只宜培补剂中佐少许表药,殊不能视同日常表证治之。前医竟用麻黄汤发汗,因之大汗不止,头晕目眩,筋惕肉瞤,振振欲仆地,小便难,肢微拘急,呈状甚危。医者见其人神志尚清,脉现细微,汗淋漓未休,此由峻发之后,卫气不固,津液大伤,肾气亏竭而小便难,血不营筋而肢拘急,阳虚则水气泛逆,冲激于上,故振振而眩仆,是纯一阳虚之真武汤证。若不如是辨认,泛用漏汗之桂枝附子汤,虽能回阳而不镇水;如用苓桂术甘汤,虽能镇水而不回阳,皆属本证前阶段轻者浅者言之。至阳虚水逆之本证,则以真武汤为适合,且应大其量以进:附子五钱,白术、白芍各四钱,茯苓八钱,生姜五钱。并用五倍子研末,醋拌成饼,敷贴脐孔,布条捆扎,又用温粉扑身。连进二剂,汗渐止,再三剂,不特汗全收,即眩晕拘急尿难诸候,亦均消失。(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6.重症眩晕 唐某,男,35岁,1981年7月就诊。自1971年10月突感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左耳轰鸣如潮,兼有恶心等。此后每七八天发作一次,以情绪不佳或房事后尤甚。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梅尼埃病),一直服药治疗。后于1980年10月31日房事后发作,晕后眼球震颤不已。某医院诊为“半规管水肿,压迫前庭神经”所致。住院治疗,行减压术。术后第8天,眩晕又发作,症状如前,甚则一日数发。后于门诊用中药治疗,曾用滋补肝肾、养血补血、平肝熄风等法治之,治疗11个月,未见效果。后于1981年6月18日住院治疗。曾用镇肝熄风汤、二陈汤、归脾汤、杞菊地黄丸、橘皮竹茹汤等,交替服用39天,眩晕如故,每日发作2~3次。后请窦伯清会诊。窦伯清依据脉舌症状,诊为阳虚水泛眩晕,以温阳化水法治之,方用真武汤:茯苓15g,白术10g,附子5g,白芍10g,生姜5g。日1剂,分2次服。服用2剂,症状明显减轻,服用9剂后,眩晕未再发作。仍感耳鸣,耳内如有物堵,大便稀薄。原方加石菖蒲7g,生姜改为7g,服用14剂,除有轻微耳鸣外,余症消失。后处以金匮肾气丸,令出院后服用,以巩固疗效。(窦友义等《窦伯清医话医案集》)

《外台》茯苓饮活用的思考

 (2022-09-30 15:07:12)[编辑][删除]


时间:2022-01-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毛进军

•《外台》茯苓饮方证脉证病机之关键在中焦,消水补津以通调三焦气机为重,应看作是理中法的扩展方。

•《外台》茯苓饮方虽六味,但已包含了理中汤去甘草、橘枳姜汤、枳术汤等多个经方方证的方义。

《外台》茯苓饮(即《外台秘要》所记载的茯苓饮)的应用不应仅限于治疗胃肠病,依据病机可用于辨治胃虚痰饮津伤兼挟三焦气滞气逆的多种证候,以下为笔者的思考。

茯苓饮方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卷八·痰饮论二首》记载:“《延年》茯苓饮: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枳实二两(炙),橘皮一两半(切)。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忌醡物、桃李、雀肉等。仲景《伤寒论》同,出第十七卷中。”

《延年》即《延年秘录》,为东晋学者、养生学家张湛所著,收录不少经典方剂,其中包括仲景方,但该书已佚。《旧唐书·卷四十七》记载《延年秘录》十二卷,其中不少方剂为《外台秘要》所引用。《金匮要略》和《外台秘要》中关于茯苓饮的条文记载差不多,只是药量稍有差别:《金匮要略》记载药方中“人参三两,橘皮二两半”,《外台秘要》记载药方中“人参二两,橘皮一两半”。

方义及对应的核心病机

《外台》茯苓饮方证脉证病机之关键在中焦,消水补津以通调三焦气机为重,所以应看作是理中法的扩展方,以理中汤(人参汤)为核心来理解。方中以生姜代干姜且量最大,重点偏于消水。生姜既能温运中阳,又能发越水气而降逆。人参补胃气、生津液。白术甘温,健胃气、消痰水、益津液,促进中焦健运,以助三焦气机升降和调。据证机可活用苍术、白术。白术味甘而缓和,以健胃益气为主,并能止汗,适用于胃虚痰阻偏于虚证者。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味辛而燥烈,以燥湿运脾为主,适用于湿盛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之功。方证有气满、痰水,气满忌甘缓,痰水宜速消,所以方中没有大枣和甘草。方证中痰水要气化为津液并尽快消除,所以加茯苓不仅利水降逆气、开胸腑、除心下结气,还化水饮为津液。因痰饮停滞而阻滞三焦气机运行,有气机郁结,所以加枳实和陈皮相须为用:枳实苦微寒,行气宽中破气而消胀力强,先降而后升;陈皮辛苦温,健脾燥湿理气而祛痰力强,先升而后降。陈皮主在理气祛痰饮,既可温胸中痞塞及胃肠道痞满,又可通阳明气滞,理气而不伤正。

该方理中健胃、消痰水、补津液、通闭解结,即除三焦水气结滞。条文中的“心胸中”,应指上焦、中焦,即心胸中、膈下胃脘部,又病及下焦。该方证机主在胃气虚,此胃气虚由虚寒和津虚两个层面的病机所致,胃虚寒而中焦停痰宿水太过又逆于上焦,机体为自我修复而吐水,或误下而吐水,皆能导致胃津伤,虚寒水气内停而气机郁滞,津伤里热微结而气机不利。三焦水气津液代谢本该平衡,但因上、中二焦虚寒和津虚并存,中焦不制则会导致下焦气挟痰饮上逆,三焦皆失衡,出现胸腹部胀满、不能食。还会出现心慌、胸痛、眩晕、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大便微结或溏黏难排等症状。

笔者认为,该方证为太阴阳明合病,表(指太阴外证)里同病,虚实夹杂。此方证立于太阴痰水,兼挟阳明气结,有两个发展趋势:阳明热偏重会陷阳明里实,太阴水偏重会变厥阴寒热错杂痞证(寒热错杂泻心汤证)。

《外台》茯苓饮证核心病机为:胃虚津伤,三焦气机郁结、水气(痰饮)上逆。治之扶正祛邪兼顾:健胃养津,通气降逆,消痰化饮,解表通里。该方据病机可辨治痰饮、痞满、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郁证、感冒、咳嗽、喘息、心悸、胸痹心痛等诸多病证,不要将此方证仅局限于治疗胃肠病。

该方证的舌象特征为:舌质暗或暗红,舌体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黄白相兼、中下部腻或水滑。脉象特征为:左寸关弦或沉弦,尺沉有力,右寸关实或动,尺沉滑。平脉辨证要求据脉分析证机而执方,而双侧脉象一般是不同的,临证时要仔细品平。

包含的经方方证

《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健胃气、化痰饮、降逆气而通调三焦气机的重要方证,这些方证各有其主治证候,核心病机都有不同层次的气机郁滞、痰饮逆乱。而《外台》茯苓饮方虽六味,但已包含了《伤寒杂病论》多个经方方证的方义,笔者分析归纳的重要方证有六:

理中汤去甘草方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药物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六经归属:太阴病。病机:中虚(虚寒、津伤)痰饮内盛上逆。功效:温运中阳、散寒化饮、调理中焦气机。主治:胃痛、腹痛、痞满、泄泻、痰饮、胸痹、心痛等证。

橘枳姜汤方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橘枳姜汤组成: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六经归属:太阴阳明合病。病机:中虚(虚寒)气滞饮逆。功效:温阳化饮,破气通滞。主治:胸痹、心痛、胃痛、腹痛、痞满等证。

枳术汤方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组成:枳实七枚,白术二两。六经归属:太阴阳明合病。病机:胃气虚而气滞水结。功效:健胃破气除水(饮)结。主治:胃痛、腹痛、痞满、积聚、鼓胀、胸痹、心痛等证。

橘皮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橘皮汤组成:橘皮四两、生姜半斤。六经归属:太阴病。病机:中寒气挟饮逆。功效:温中理气,化饮降逆。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胃痛、痞满、胸痹、心痛、痰饮等证。

桂枝生姜枳实汤去桂枝方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桂枝生姜枳实汤组成: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六经归属:太阴阳明合病。病机:中虚(虚寒)气滞,饮瘀互结上逆。功效:温阳活血化饮,破气通滞降逆。主治:胸痹、心痛、胃痛、腹痛、痞满等证。

甘姜苓术汤去甘草方证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甘姜茯术汤组成: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六经归属:太阴少阴合病。病机:中虚(虚寒)寒湿痹着。功效:温中健胃祛湿。主治:腰痛、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带下、胸痹等证。

合方使用经验

茯苓饮是消痰饮、通气机之方,可据证合方或加药辨治外感内伤诸多病证。笔者应用经验如下:

合桂枝汤可兼调和营卫;合小柴胡汤或小前胡汤可调和枢机,和解表里,疏利三焦,补中养津,化饮降逆;合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加强治疗痞满、胃痛、腹痛、泄泻、不寐、胸痹、心痛的功效;合真武汤可加强治水功效而治疗心衰等证;合半夏厚朴汤可加强祛除痰凝气滞作用而辨治咳喘等证;合千金苇茎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可加强祛瘀下水之力而治疗慢阻肺、肺癌等病见咳嗽、咳痰、喘息等症者。(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发汗利水祛痰

 (2022-09-30 14:56:26)[编辑][删除]

臣子们儿科

时间:2022-0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高军 时乐 金凤 孙若愚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肺脾本虚,易感受外邪。脾虚既容易遭受外湿侵袭,也容易滋生内湿。长江中下游一带,水泽众多,亦有长夏梅雨,即叶天士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小儿湿证常见泄泻、痢疾、湿疹、厌食、咳嗽、痰饮、黄疸、湿温等病。湿性黏滞重着,历代认为治湿均不宜速。但孙浩认为脾虚是生湿之本,健脾是理湿之纲,对于小儿来说,病情变化较快,但湿既形成,务必速祛。速祛之法有发汗、利水、祛痰三法,可根据不同证候灵活运用。

湿泻

曹某,男,2岁。手足欠温,头及胸背扪之发热。大便清稀如水,日数行,肠鸣漉漉,小溲不利。脘满嗳气,不欲饮食。舌苔满布白腻,指纹淡黯。证属外受风湿,内蕴湿邪,治以疏风散湿,淡渗利湿,慎防陷变。

处方:苏叶4.5g,防风4.5g,淡豆豉4.5g,陈皮3g,茯苓皮6g,大腹皮6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生姜皮3g,葱管3根。1剂。

二诊:药后身热得汗已解,便稀转稠,腹胀肠鸣均减,小溲畅行,腻苔尖边已退、中心未化。原方去苏、防、葱、豉,加焦苡仁6g、炒苍术3g、炒白术4.5g。2剂。药尽后大便即实,余症悉瘥。

按小儿湿泻缘于脾虚不运,卫外不固,内外湿合,乱于肠道而成,故治疗湿泻应从发汗、利小便解之。《明医指掌》谓疏风利水以治泻,是上下分消之法,使湿有出路,湿去而泻自止,此即“疗湿泻,处以分消”。本案用疏风利水药以治泻,使湿邪从汗、从小便而泄。运用疏风药尚有“风能胜湿”之义,“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明医指掌》)。对于暑湿泻和湿热泻的治疗,可用上下分消之法,并不限于暑、热只可用清而不可用散。

湿咳

储某,男,8个月。儿生八月,奶、食夹杂,形体白胖。二月前即闻喉间有痰齁声,遂尔咳嗽,咳则呕恶清稀痰水。易出汗,大便濡、夹有黏液,小溲短少。舌淡红、苔中根白腻,指纹隐约不明。体胖多湿,湿聚成痰,为脾虚不运之象。治以健脾利湿,佐以化滞祛痰。

处方:米炒太子参9g,茯苓9g,炒白术9g,炒苍术6g,陈皮4.5g,制半夏6g,甘草4.5g,焦苡仁9g,焦山楂9g,莱菔子4.5g,炒扁豆9g,砂仁3g。上药共研细末,1次服3g,每日3次,用姜枣汤(生姜1片,小红枣4枚煎汤)调服。

服上方四天,痰涎大减,咳嗽稀疏,大便已实。药尽后,咳痰均愈。再服原方1料,经随访多年,未在复发。

按湿因脾生,痰缘湿聚,小儿湿咳,其本在脾。孙浩谓:“善治者治脾而不治咳,盖脾旺自能胜湿,湿去则咳痰自消矣。”此即“医湿咳,治在健脾”。《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示治咳必求其本。本案抓住治脾这一根本,方取六君子汤、苡仁、扁豆健脾利湿,砂仁行气宽中,姜枣暖胃和脾,佐山楂、莱菔子化滞祛痰。值得一提的是,孙浩在运用健脾药的时候,常书米炒太子参一味。太子参,其性平和,补气之力虽不若党参、人参,但用于小儿恰到好处,且用米炒,健脾之力有所加强但温燥之气不烈。

湿温

潘某,女,6岁。面色灰滞,神情萎顿。发热已六日未解,有汗热减,无汗热增。脘满不纳,泛恶欲呕。颈项、两腋及胸腹白累累,晶莹有水。腹胀,小溲短黄。舌尖边干红、苔中根黄腻,指纹晦而不明。证属湿热蕴蒸气分,外露肌表,应清宣达邪,淡渗利湿,勿谓邪有外达之机而忽视宣透。

处方:青蒿4.5g,炒黄芩4.5g,清水豆卷4.5g,晚蚕砂4.5g,茯苓6g,炒扁豆6g,鲜石斛15g,六一散9g(包)。2剂。兼饮苡仁炒米汤。1日4~5次。

二诊:时有润汗,温温发热,白较前增多。药后自解溏便一次,小溲较长,腻苔已化,原方去青蒿、豆卷,加炒栀皮3g、炒冬瓜皮6g。2剂。

三诊:药后热退身凉,未再现,又得溏便一次。舌苔已退,小溲清长,欲纳不多。湿热已清,法当调理脾胃。

处方:太子参6g,茯苓6g,炒白术6g,淮山药9g,炒苡仁9g,甘草2.4g,陈皮3g,宣木瓜6g,建莲肉9g,炒谷芽9g,鲜荷叶1角。3剂。嘱以红枣苡米粥调之。

按小儿湿温好发于长夏初秋暑湿交蒸时令,证候特点是病势缠绵不易速解,病变中心在脾胃。对此证的治疗要善于把清宣散湿、淡渗利湿、健脾运湿有机结合运用,以收祛湿健脾,脾旺胜湿之效。此即“治湿温,法施宣渗”。小儿湿温发作,其证缠绵难解,关键在于一个“湿”字。本案在一诊、二诊中运用清宣、渗利二法。清宣,散发湿邪;渗利,疏导湿邪。三诊在热退之后,立即健脾和胃。始终致力于解决一个“湿”字。

黄疸

蔡某,女,5岁。温温发热,无汗,不欲进食,泛恶作呕,疲乏无力。两目、皮肤发黄,鲜如橘色。腹胀、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脾胃气虚,感受湿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蕴积成黄。拟疏利二法解之。

处方:藿香6g,清水豆卷6g,连翘4.5g,茵陈6g,炒栀皮4.5g,赤苓皮6g,姜竹茹4.5g,陈皮2.4g,炒车前子6g(包),六一散9g(包)。3剂。

二诊:药后身有微汗,发热不甚,呕恶已止,皮肤色黄略淡。腹胀较松,小溲稍长,苔腻见宣。湿热上下分消,其势已减,仍守原法。原方去竹茹,加赤小豆30g(煎汤代水)。3剂。

三诊:药后润汗绵绵不断,身热肤黄已退,目黄较淡,小溲由赤转黄。腻苔已化,矢气频频,欲便不下。治以通腑泄浊,淡渗利湿。

处方:生大黄4.5g(后入),玄明粉4.5g(冲服),枳壳3g,茵陈6g,连翘4.5g,茯苓9g,生苡仁9g,六一散9g(包),冬瓜皮6g。1剂。

四诊:药后得大便二次,先硬后溏。腹胀已消,腐苔尽退,目黄轻微,纳食较馨。湿虽未尽,不宜久利,当以健脾和胃为主,脾旺则余湿必清。原方去大黄、玄明粉、枳壳,加炒白术6g、淮山药9g、橘白6g、红枣3枚。4剂。

药后,目黄退清,小溲如常。予参苓白术散120g,每次6g,一日2次,以善其后。

按在临床实践中,利小便是治疗小儿黄疸的大法,如再适当结合疏表散湿法,更可加速退黄之效。此即“理黄疸,方主疏导”。本案一诊、二诊运用疏解、渗利法泄热祛湿,使湿热上下分消。三诊腑热便结,及时通里泄热。考《幼科释谜》对于湿热发黄运用“五苓散加麻黄、生姜,汗之即愈”;对大小便赤涩身热之阳黄证,“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运用此二法治疗湿热黄疸,其效似较单用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为速。(高军 时乐 金凤 孙若愚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黄煌:当归四逆汤(转载)

 (2017-12-27 09:05:32)[编辑][删除]


   古代治疗手足厥冷的专方,有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以腹痛、头痛、关节痛而手足冷、脉细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细辛10g,炙甘草10g,大枣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315)


【体质要求】神情萎靡,懒于言语,手足凉,指尖为甚,多伴有麻木、冷痛,甚至青紫,覆被加热不易转温,夏天亦阴冷异常,甲色、唇色、面色较苍白。多伴有头痛、腹痛等,女性多有痛经。


【适用疾病】雷诺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动脉炎、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闭经、痛经、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缩阴症、阳痿、腱鞘炎。


【加减法】恶心、呕吐、头痛者,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以及女性皮肤枯黄、唇干、脱发、贫血、性欲低下者,合温经汤。


【药理研究】镇静、镇痛、补血、强壮等。


【注意事项】本方有细辛,不用散剂;通草一般不用,不影响全方效果。

经方医案三则

  (2017-12-19 16:01:17)[编辑][删除]

 


葶苈大枣泻肺汤、四逆汤、桂枝甘草汤合方医案

宋某,女,58岁。2017年11月25日首诊:患者主诉阵发性胸闷气喘20年,加重1周。近期症状:胸闷气喘,夜间不能平卧,动则加剧,下肢指凹性水肿,怕冷乏力,纳可,纳后上腹胀满不适,无口干口苦,喜热饮,近期夜寐差,舌淡水滑,薄腻苔,脉沉弦弱。既往有风心病20年,曾多次因胸闷心悸气喘入院治疗,近期(2017年01月19日)查心脏彩超提示风湿性心脏病:1.二尖瓣狭窄(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2.三尖瓣反流(大量)主动脉瓣反流(中量)。3.肺动脉内径增宽,肺动脉高压。4.心功能降低。

处方:葶苈子45克,大枣15克,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炒白术30克,茯苓20克,炒枳实10克,炮附片20克,炮姜15克,红花9克,炙黄芪40克。五服颗粒剂。热水冲服,饭前服用,两服后胸闷气喘减轻,夜间可平卧,五服后患者胸闷气喘明显减轻,心悸症状突出,考虑心阴不足,上方合用生脉饮治疗。

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平喘,对于各种肺病不能平卧,卧则闷喘加重者皆有效果,同样对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肿,效果也颇佳,桂枝甘草汤强心阳,四逆汤强肾阳。佐以白术、茯苓化湿饮,故效果佳。此类病人一定不能吃凉性东西,《内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正是如此。

真武汤、四逆汤、桂枝甘草汤合方案

孙某,男,67岁。2015年04月01日初诊,诉反复胸闷气喘四年,加重伴腹胀半月入院,住我院之前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全心衰竭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IV级PCI术后。腹水。2型糖尿病治疗,因病重效果差,附属医院医生嘱家人准备后事。

刻诊见:精神差,多寐,不动即感胸闷气喘,腹部胀满异常,纳差,乏力怕冷明显,口干喜热饮、饮不多,大便数天1次,小便极少(当时徐州治疗期间患者腹水,虽用利尿剂、白蛋白,抽水治疗,效果不佳),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舌淡暗,舌下络脉怒张迂曲,有瘀斑,舌苔干,脉沉弱。当时考虑患者心脾肾阳虚,一身之气化弱,水湿弥漫三焦,故处以下方:附片60克,干姜45克,炙甘草15克,炒白芍15克,茯苓120克,炒白术60克,桂枝60克,猪苓30克,人参15克,生姜10片。五服。水煎,药汁早晚各温服1次(饭前)。服药当晚,患者即腹泻3次,患者顿觉腹胀减轻。

后以次方加减反复治疗4月余,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可自行活动,精神仍稍差,每次饮食可2~3两,腹水明显减少。当年7月底,因事请假1月余,未再予患者诊治,等余返回,患者已在ICU治疗。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防己黄芪汤案

周秀荣,女,65岁。2017-11-04来诊。诉反复胸闷胸痛1周。近期胸闷胸痛,活动时加重,休息时亦时有发生,1天3~5次发作,每次发作10~30分钟不等,精神差,多寐,口干苦(夜间重),下肢酸沉,纳差乏力,二便如常,舌淡嫩,苔薄白,舌下络脉怒张迂曲,脉沉短。

处方:枳实9克,薤白20克,姜半夏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瓜蒌15克,丹参20克,砂仁3克,桂枝20克,炒神曲15克,炒麦芽15克,生黄芪30克,生姜3克,大枣3克,炙甘草5克,炒白术15克。7服。水冲服,早中晚各1次。3服药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缓解,平时活动后偶有胸闷不适,症状很快消失,乏力纳差,下肢酸沉、口苦等症亦明显缓解。

上方加减治疗1月后,上症消失。现仍在善后治疗中。

患者胸闷胸痛重,以薤白重用通阳,丹参重用活血,桂枝、甘草、黄芪益气补阳,故能取效甚快。(衡百川)

李濂:一部《医史》凝聚名医灵光

   (2017-12-19 07:48:29)[编辑][删除]

 


文以载道,史以传承。在古代文人学士中,明朝学者李濂(1488-1566年)对中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这位河南开封儿科世医“金钟李氏”的第十一世孙,没有如先辈及哥哥李洪那样继承祖业,济世惠民,而是撰写了专著《医史》,以历代医家传记为纲,深入系统地梳理了几千年来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脉络,集中颂扬了名医乐善好施、豁达仁义的侠士风范,从另外一个角度践行着对医道的传承。

宋朝的时候,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李濂的祖上就已经以专注小儿医而闻名于世。一次,李濂先祖因为治愈了皇太子的痉病,赢得了皇上的欢心,而拟被任命为太医丞。其先祖因故坚决不接受,皇上便赏赐其一口金钟以表嘉奖,“金钟李氏”的赞誉由此而来。李濂的父亲李敬作为“金钟李氏”的第十世孙,精通医术,曾经救活了数百人。

在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和浓厚的医学家风中成长的李濂,酷爱读书,博闻强识,也逐渐形成了追求闲适恬淡的态度。李濂在15岁时突然仰慕起神仙来,开始学着驾炉炼丹;到了18岁,他又迷恋起豪杰侠士匡扶正义的英气,开始学习击剑。当然,到了20岁时,李濂决定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得功名来为国建功立业。正德八年(1513年),26岁的李濂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名,后来考得进士,开始了仕途生涯。不过,李濂的官场生活并不称心,嘉靖五年(1526年),年近不惑的李濂经历过十多年的官宦漂泊后辞官,回归故里,闭门谢客,开始了终日以著书为娱的生活。青年的满腔热血被岁月的风尘酿成一段纯净的阳光,羁绊的喧嚣早已成为留待追忆的过往。在故里自由的恬静中,李濂重新拾起曾经受到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称赞的妙笔,陆续撰写出了《祥符文献志》《汴京遗迹志》《乡贤传》等史志著作,并将有关本家医史历程的资料撰文,镌刻成大梁金钟李氏世系碑立世流传。

药香如旧,医书满屋。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李濂发现尽管正史中有关古代医家的资料很丰富,但是对其进行集中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虽然宋代周守忠撰有与医家史传相关的《历代名医蒙求》,不过作为文献考证性著作,其内容庞杂,文字也不够严谨。最主要的是,正史上竟然没有张仲景等一些著名医家的传记资料。李濂认为,医学成果得不到官方的重视,一些重要的医学成果仅仅被列为“方技”,实在令人感到无奈和惋惜。在他看来,医学对社会有“金匮玉函之秘,遂造活人之妙”的作用。行医治病是事关人命的大事,医生如同再生父母,功勋卓著的医生“论其功与良相齐”,德高望重的医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信任,是因为他们仁爱、廉洁。

有心人之所以容易做成事,就在于他们发现契机后,会立即付诸行动。在把分散于各种文集中的医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里,李濂对于已有的医家传记,不是简单的辑录和照搬,而是在详细研究和甄别之后,删繁就简,有选择地摘用。如果认为史料不足,他就参考已有的其他资料进行补充(比如华佗和孙思邈的传记中,就增补了许多正史上没有的资料)。为了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名医,他还在文中对相关医家进行评述。同时,李濂还首次为医圣张仲景,著名医家王叔和、王冰等古代医家和当世医家补传、立传。他在传记中详细记述了张仲景的生平事迹、医学贡献,以及编撰《伤寒杂病论》的原因和其流传情况,认为“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这些多为后人引用。

在李濂巨大心血的浇灌下,《医史》终于完成。该书由凡例、目录和正文十卷构成。书中,前五卷收录了自春秋到元代15部正史所载的有关扁鹊、华佗等名医的55篇传记;后五卷收录了来自各个文集,以及李濂所补充的16篇正史未录的名医传记。全书通过宣传医学,颂扬医德,集中展现了历代医家的卓越风貌,对于弘扬医道正能量,提升古代医家地位,赢得社会各界对中医学发展的理解与支持以及深化我国医学史的研究等,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