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饮论治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可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伴有气喘(称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范畴。
理论认识
“痰饮”“咳嗽”,在《金匮要略》并为一篇,而后世医学始分为二。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与痰饮关系最为密切,痰饮阻肺是其发病机制。本病病位首先在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临床所见,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染、发作,可引起肺气肿,甚至是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因寒饮内伏,感寒而发,治疗宜温散痰饮,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病往往经年累月,痰嗽不已,郁而化热,亦为临床常见。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为治也,药亦不同。如下文验案实录部分,案例1证属内有痰饮、外感寒邪,用射干麻黄汤,案例2证属痰郁化热,肺失宣肃,用当归贝母苦参丸,两者同是外邪引动痰饮,亦当辨别寒热而施治,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特点。
咳嗽的产生与气管、肺有直接的关系,但其发生和发展与脾肾亦相互影响。咳喘日久,病由肺及脾肾,致肺脾肾俱亏,应补肺以固表,健脾以化痰,温肾以纳气,三脏同治,以固其本。如验案实录部分,案例3用阳和汤温补肾督,化痰宣肺,实为增强体质、蠲除痰咳宿疾治本之法,亦印证了《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
验案实录
案1:慢性支气管炎(寒饮内停,肺失肃降)
患者陈某,女,53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已8年,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平卧,形寒不发热,目胞微见浮肿,胸脯满闷,舌苔白滑,脉象浮紧而滑。此次发作已十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辨证为寒饮内停,肺失肃降,属寒饮咳喘证。用射干麻黄汤3剂后,喘咳缓解,痰量减少,再守原方增损,又3剂,喘咳等症基本控制。
按射干麻黄汤证病机为内有停饮,外感寒邪,属于寒饮咳喘证。团寒饮射肺,肺失肃降,故咳嗽上气,加之痰随气逆,阻滞气道,故喉中痰鸣如水鸡声。本案病机悉与此同,故用射干麻黄法温肺逐饮,化痰降逆而效。
案2:慢性支气管炎(痰热蕴肺,肺气上逆)
沈某,罹慢性支气管炎疾患3年余,每于秋后感冒时辄发。此次复作咳嗽,病经旬余。曾用先锋霉素、磷酸苯丙哌林片等治疗,效果不显。症见咳嗽上气,咳痰不利,痰色黄而稠黏,入暮咳嗽尤甚,不能平卧,口干思饮,舌苔黄腻,质淡红,脉弦滑。X线胸部透视示:两肺纹理增粗,余(-)。辨证为痰热蕴肺,肺失宣肃,拟清气化痰、宣肃肺金为治。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当归、象贝母、苦参各15g,瓜蒌皮、杏仁、炒牛蒡子、桔梗、白前、佛耳草、南北沙参各15g。续进5剂,调治旬日而安。
按当归贝母苦参丸方中当归善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贝母清化热痰,苦参能清热解毒,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证属痰热蕴肺、肺气上逆者。
案3: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肾督阳虚,痰浊阻肺)
吴某,男,60岁,农民,2011年1月4日初诊。患者咳嗽发作1月余,以清晨时为甚而就诊。其素体羸瘦,以躬耕为生,常劳形于田野。屡受风寒外邪,致罹咳嗽宿疾,延经十载有奇,每于冬季严寒时辄加重发作。1月前因劳累过度、起居不慎,致咳嗽宿疾举发。曾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服用一般消炎及止咳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未应,而来求治。刻诊:咳嗽频作,以清晨为甚,痰多、色白而稀、有泡沫,较易咳出,形寒而以背部畏寒为甚,得温则舒,腰脊酸痛,面色萎黄,目胞浮肿,口中和,舌质淡暗,苔白,脉象弦大而滑。胸部X片示:胸廓呈桶状,两中下肺透亮度增高,纹理增粗,心影垂位,两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血常规正常,拟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辨证属肾督阳虚、痰浊阻肺,治以温补肾督、化痰宣肺。方用阳和汤加味:熟地黄30g,鹿角胶15g(烊化),炮姜炭3g,肉桂2g(后下),人参10g(切片),炙麻黄3g,白芥子6g(杵),炙甘草6g,杏仁10g,薄橘红10g,款冬花10g,紫菀10g,生姜3片,红枣7枚(破)。4剂。
1月9日复诊:咳嗽显减,背寒、腰痛亦好转。唯觉口中淡而无味,目胞尚有浮肿,继以原方加茯苓15g,续进8剂。1月16日三诊:咳嗽大减,背恶寒已除,目胞尚有微度浮肿,舌苔白,质淡暗较前稍荣活,脉弦滑。原方不更,续进12剂,咳嗽、背寒诸症咸安。后以岳美中所创固本丸(黄芪、党参、白术、防风、茯苓、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车、甘草等)巩固疗效。
按督脉行身之背,为阳脉之海。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肺为清虚之脏,位居胸背阳位,为阳中之阴脏,有赖肾督阳气温煦,始克有宣发肃降之权。今患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督之阳虚馁于内,风寒之邪屡犯于外,由之肺失宣降之职,是以上气咳嗽频作,咳甚则气息喘促。肺之津液无以布化,反凝聚而成浊痰,阻于肺脏,发为咳嗽,诚如清代林珮琴所谓“水冷金寒故嗽”。明代张景岳曾谓“平旦者,阴阳之交也”,平旦为人体阳气之始。今肾督之阳既虚,则阳气欲长而难长,阴气当消而难消,故平旦咳嗽为甚。腰脊疼痛,背寒,显系肾督阳虚之征。舌苔白,质淡暗,脉弦大而滑,又为阳虚寒盛、浊痰阻肺之象。审证察机,探求标本,是以肾督阳虚为本,痰浊阻肺为标,故方用阳和汤加人参,以温补肾督之阳气。其中麻黄与白芥子同用,又有宣肺祛痰之效。以久咳伤肺,故又合以杏橘款菀,以增强其宣肺化痰止咳之功。姜枣以调和营卫。咳喘、背寒诸症好转后,转用岳美中治顽固性慢性支气管炎经年不愈之固本丸,理肺健脾补肾、益气固表,以御外邪;化痰止咳,以蠲痰浊。本方实为增强体质、蠲除痰咳宿疾治本之法,经验上可对抗慢性支气管炎复发,辄收良效。(张德超
韩明向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
摘自2023-2-15中国中医药报
陈炜
南京中医药大学
痰饮咳喘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多种疾病,病程多较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国医大师韩明向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数十年致力于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积验甚丰,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善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笔者跟师学习,现将其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治疗方法
温肺解表,散寒蠲饮
痰饮咳喘常因外感诱发,尤以感寒居多,治疗上既要外散风寒,又要内蠲痰饮。寒痰伏肺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而阳虚(或兼外寒)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韩明向临证喜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古方。以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温利痰饮,麻黄温肺平喘,但切忌一味强调大辛大热之品,更不能妄用过多寒凉之剂。并自拟温肺化饮方(炙麻黄、白芥子、紫苏子、白前、金沸草等),性味多为辛苦温之品,立温阳以治其本,化痰降气为治其标,以起温化宣散之功。
温脾益气,培土生金
脾五行属土,肺五行属金,母子相依。脾主运化,主升清,“脾为胃行其津液”。生理上密切联系,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发生病理变化时相互传变。如肺胀的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到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可致肺脾两虚,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形成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痰饮总属阳虚阴盛,重在温化,且脾为湿土,赖阳气以健运。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韩明向认为即有温脾、健脾之意。痰饮咳喘临证治疗不能单纯从肺论治,须兼顾温脾益气,从而培土生金,以杜生痰之源,手太阴之标与足太阴之本并重,缓解期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常选二陈汤、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等加减。尤其喜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载黄芪建中汤,此方乃小建中汤加味黄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具有温脾、健脾之意,以温药和之,培土生金以固其本。
温肾化饮,纳气平喘
韩明向认为肾阳亏虚也是导致痰饮咳喘的主要病因之一。临证如见肺胀,韩明向认为虽病初以肺气阳虚为本,日久终致肾阳虚,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为痰为饮。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久病肺肾两虚。症见咳逆喘息,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清量多,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面足浮肿,舌淡暗而胖,苔白滑,脉多沉细弱等肾阳温煦不足之征。肾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为生命活动之根。肾主水,肾阳不衰,既能温煦脾土,又能化气行水,温肾阳以充全身之阳气,元阳壮而阴翳消,痰饮自消,咳喘自平。治疗上着重温肾化饮,纳气平喘。韩明向喜用真武汤、补肺汤、金匮肾气丸化裁。
温阳行瘀,化痰逐饮
慢性咳喘患者感寒发作时,多见面色青晦,畏寒肢冷,口唇爪甲紫绀,甚者舌上可见瘀斑瘀点,舌下可见瘀筋,韩明向认为这是肺失治节,不能助心行血,血脉瘀阻之征。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治理调节心血运行,现肺虚,“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衰惫,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瘀滞。韩明向治疗上善用温阳行瘀,化痰逐饮之法治疗,多用桃红四物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阳和汤等化裁。
典型医案
陶某,女,24岁。2012年9月7日初诊。诉反复发作性胸闷、气喘二十余年,再发加重7天。患者幼时起病,多在天气变化受凉后出现发作性痰鸣气喘,平素畏寒肢冷。诊见:胸闷,气喘,伴咳嗽、痰白清稀,夜间易发,汗出较多,时有鼻塞、鼻痒,舌淡胖,脉沉细滑。
诊断:冷哮证(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治则:温阳化饮,止咳平喘。
方药:射干、炙紫菀、款冬花、炙百部、炒白芍、杏仁(去皮)、荆芥穗(后下)、白前、白芷、苍耳子、麻黄根各10g,炙麻黄8g,北细辛3g,五味子、辛夷、地龙、干姜、炙甘草各6g。7服,每天1服,水煎服。
9月14日二诊:夜间胸闷、咳嗽好转,痰清稀,易出汗,鼻塞、鼻痒症状缓解,舌淡胖,脉沉细滑。治拟兼顾生痰之源,原方去麻黄根、地龙、苍耳子、辛夷,加茯苓、法半夏、浮小麦各10g,陈皮6g。续进7服。
9月21日三诊:哮喘未作,夜仍咳,痰少清稀,诉畏寒肢冷明显,汗出减少,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原方去茯苓、陈皮、法半夏、浮小麦。加桂枝、附子(先煎)、巴戟天、淫羊藿、鹿角霜各10g。续进7服。
9月28日四诊:药后诸症减,嘱坚持用异功散、玉屏风散调复。
按
本案乃寒痰伏肺,遇感引触,痰气交阻,壅阻气道,发为哮病。外寒每易引动内饮,故受寒易发;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形寒肢冷;寒痰为患故见咯痰清稀;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而见鼻塞;舌脉亦为寒痰伏肺之征。治以温肺化饮,以射干麻黄汤化裁,射干、麻黄降气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白芷、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温肺化痰基础上加以培土生金,故二诊时加半夏、茯苓、陈皮温脾燥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肾为气之根,肾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肾阳温煦不足症见痰清量多,畏寒肢冷,舌淡暗而胖,苔白,脉沉细之征。温肾阳以充全身之阳气,元阳壮而阴翳消,痰饮自消,咳喘自平。故三诊时加桂枝、附子、巴戟天、淫羊藿、鹿角霜补肾温阳化饮,并坚持以异功、玉屏风散调服改善肺脾气虚体质,减少发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