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治验一则
(2022-09-25 15:46:58)刘某,男,74岁。2021年7月31日初诊。
两手背近手指处出现水疱3天,两手共有6处,左侧膝盖处亦有1处,较黄豆大,瘙痒,夜间较重,难以入睡。脉浮洪,舌淡紫苔薄白。3月前行左侧膝关节置换术,近1月出现皮肤红疹瘙痒,服氯雷他定等药效不佳。吃海鲜加剧。皮肤红疹以上肢、腰部及下肢为主,左膝关节红肿,触之发热。
诊断:(湿热内盛,风邪外袭型)天疱疮。
治疗: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处方:炒苡米30g,茯苓15g,白术30g,银花30g,连翘15g,土茯苓30g,黄芩15g,黄柏10g,白鲜皮15g,白蒺藜15g,泽泻15g,生地10g,桑白皮10g,荆芥10g,砂仁6g,甘草6g。3剂。
8月2日二诊:症状未减轻,右下肢水肿。脉舌同前。上方入猪苓6g,茯苓增至30g,黄柏、桑白皮增至15g,去生地、砂仁,3剂。
8月5日三诊:水疱明显减轻,瘙痒稍减,右下肢浮肿减轻,皮肤红疹瘙痒减轻,脉浮洪减轻,舌同前。上方入栀子10g,赤芍15g,3剂。
8月8日四诊:水疱已干瘪结痂,瘙痒减轻,右下肢水肿基本消除,仍皮肤大面积红疹瘙痒,脉舌同前。上方入苦参10g,3剂。
8月11日五诊:水疱结痂已脱落,皮肤红疹瘙痒明显减轻,睡眠安。脉滑缓,舌红苔薄白。上方苦参增至15g。3剂。
服上方后,病情好转。继续予上方调治,服药至9月13日,诸症悉消。又予原方10剂巩固治疗,病告痊愈。
按本案患者系由于关节置换,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复因食用海鲜,致湿热内盛,泛于全身肌肤,而出现全身红疹瘙痒,服用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效不佳,系因湿热未除,湿热进一步加重,出现水疱。中医通过清除体内湿热,从根本解决病情。方中炒苡米、银花、连翘、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土茯苓、黄芩、黄柏、苦参等药均能清热除湿;荆芥、白鲜皮、白蒺藜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苦参、黄柏等药比较苦寒,在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药量,以免苦寒败胃。本案中红疹瘙痒、水疱、下肢水肿均为湿热内盛引起。其病机相对简单。湿热消退,诸症自除。
摘自2022-9-21中国中医药报
蒋文波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 徐俊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名中医龙家俊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近六十载,善治疑难病,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其治脓毒血症经验总结如下。
证治要点
大虚大实证危急,审证求机病在毒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在脓毒血症的病因病机方面,龙家俊提倡毒邪致病理论,认为大实之邪毒必伴有大虚之正气,其病因为感染毒邪或外邪内传化热,邪盛蕴结成毒,循脏腑经脉血络,内犯脏腑,中伤经络,外达肢节,逆乱气血,伤精损气,紊乱气机,化风耗血动血,耗神动神,病情变化于须臾之间,多逆证恶候。其中毒邪壅盛为发病核心病机,五脏精气大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本原因。若正气尚存,毒邪彪悍,则病情日渐深重;若正气极虚,邪毒独盛,终将致阴阳离决。临证要辨证、辨病、辨症相结合,急则以辨症论治为主,以快速消除危及生命的危急症状,以治其标;缓则以辨病结合辨证,佐以辨症之法,当缓扶正气,兼祛余毒,以治其本。
至经至气济水火,辨药施药祛脓毒
脓毒血症病情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用药既要谨守疾病之本因,审因论治,随机用药,又要审查病时,随时用药,复法合用。遣方用药需对症、对证、对病,亦当辨清毒邪传变经脉先后主次,施药引经达气,主次分明,则为至经;药气轻重适宜,药性直达病变之脏腑,速祛邪毒,则为至气。若毒邪深重,则需药味厚重,药气足到,方可至经至气。脓毒血症辨药施药之法简述如下。其一,辨毒邪之阴阳:毒邪其性彪悍,病变多速,阴阳出其极,速伤正气,其毒性不离阴阳,故祛毒之法分阴阳,需精辨药性药气,施以水火重剂,寒温并用,水火互济,配伍得当,速折毒势。其二,辨毒邪之寒热:认为毒邪深入脏腑经络,逆乱气血,气伤血耗,神气不宁,证有热寒之别,治寒毒以辛热之品,治热毒以寒凉之剂,解毒之寒药与邪毒之轻重相当,扶正之温药与正虚之程度相符。其三,辨毒邪之表里:卫表之证尚存,即或里证已现,也可透热转气,由表散毒邪,或内清外解;卫表之证已无,里证独存,则以清解为主。二者均需辅以清润之剂,祛邪不伤阴液。其四,辨毒邪之虚实:病急之时,毒邪伤人最速,须调养后天脾胃之气,扶正治本,祛除毒邪,防毒内陷。急症稍缓,久病毒邪深入脏腑经络,胶结精血,若后天不虚,毒邪易去,尚存生生之机,则参以扶正托毒之品,缓缓图之。
典型医案
刘某,男,6岁,2019年7月11日初诊。主诉:间断发热1月,发现左颈部包块20天余。1月前曾在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体温最高达40.0,西医诊断为脓毒血症、咽旁脓肿、急性淋巴结炎、轻度营养不良、急性中耳炎、胃肠功能紊乱、肝功能异常,给予抗感染治疗,两次建议患儿行手术切排治疗,家属考虑其年龄较小、手术创伤较大,拒绝手术治疗。出院后患儿仍间断发热咳嗽,体温波动于38.0~39.0,颈部包块未消失,遂求治于中医。临床见纳差,精神差,形体偏瘦,咳嗽咳痰,颈部淋巴结疼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自汗盗汗,二便调。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脉细数,寸尺不足。
诊断:痈疡肿毒(热毒壅聚肺胃,气虚血热痰结)。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排脓,宣肺利咽、益气凉血以祛毒。
处方: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10g,炒黄芩15g,金银花30g,净连翘20g,草河车10g,黑玄参15g,炒赤芍10g,牡丹皮10g,生地黄30g,白蔹10g,浙贝母10g,天花粉10g,香白芷10g,川桂枝6g,嫩射干10g,白桔梗10g,生甘草6g,炒白术10,蒸陈皮6g,炮山甲6g,皂角刺10g,生黄芪30g。7剂,常法煎服。
7月21日二诊: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8.3~38.9,但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下降。稍有咳嗽咽痛,上方加山豆根6g、马勃5g、木蝴蝶5g、凤凰衣5g、矮地茶15g、木馒头20g、白及12g,以清热利咽、敛疮生肌。7剂。
7月30日三诊:无发热咳嗽,咽部、颈部疼痛缓解,上方继服7剂。
8月6日四诊:诉胃脘不适,夜尿频数,上方加炮姜10g以振奋脾阳,盐益智仁10g以温补肾阳。7剂。
8月15日五诊:左右颈部包块消失,仍有自汗盗汗,但咽部扁桃体仍II度肿大,生黄芪改50g,以补气托毒。7剂。
9月3日六诊:病情进入恢复期,稍有出汗,夜尿频数,无发热咳嗽,方选十全大补丸、沙参麦冬汤合缩泉丸加减:太子参20g,生黄芪20g,炒白术10g,白茯苓15g,炙甘草2g,生甘草2g,全当归10g,炒白芍10g,抚川芎5g,熟地黄12g,肉桂心3g(后下),南沙参15g,剖麦冬15g,炒黄芩10g,金银花20g,嫩射干10g,川贝母7g,蒸陈皮5g,盐益智仁10g,炒乌药10g,怀山药15g,桑螵蛸20g,灵芝20g。28剂。
10月10日七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情稳定,以六诊方10剂,研为细末,制成浓缩水丸,每日服3次,每服6g,缓图之。随访3年,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未复发。
按 本案患儿垂髫之年,脏气初成而未壮,元阳不充,气阴不盛。气不足邪毒易于入气分,阴不足则邪毒易于入营血,脏气柔弱则邪毒易于内陷脏腑,内攻经络。临床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上下求其平。急性期辨症施药,有其症用其方,全方解毒之品,量大力宏,药气厚重,至经至气,亦体现了外科痈疡肿毒内治消法,对于小儿稚嫩之体,非精明医理之大家,实难驾驭。
方中运用五种解毒之法。其一,清热解毒。入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黄芩、草河车,此五味清热解毒、泻火除烦之品,苦寒直折毒势。其二,宣肺解毒。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入桔梗、射干、生甘草,宣肺利咽,以排脓毒。其三,凉血解毒。入玄参、赤芍、丹皮、生地、麦冬,以养阴润燥,清热生津,凉血解毒。其四,透表解毒。毒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金银花、连翘与白芷相配,通滞散结,使热毒外透,其中银花、连翘为疮家圣药,外透内清皆效。其五,托毒排脓。炮山甲、皂角刺,二药峻通肌腠,破痈排脓,合生黄芪、桂枝、白蔹、浙贝母、天花粉,以益气温阳、托毒排脓。此五法归于肺、脾、胃之经,扶正解毒,消毒于营,清毒于经,托毒于外,透毒于表。白术、陈皮健脾运胃,以扶正气,防毒内陷。
急症解,本虚现,恢复期危候得去,当补中兼涩,补中兼行,补中兼运;全方补益、运脾、收涩三法合用,从先天后天培元固本,汤剂改为丸药扶正固本,兼解余毒,缓补其大虚之精气,促进患儿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复作。
摘自2025-5-14中国中医药报
顾恒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 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此病时,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表皮细胞间连接蛋白的自身抗体,如抗桥粒芯糖蛋白抗体等,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激活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表皮细胞间连接破坏,从而形成水疱的严重症状。中医对于天疱疮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隋朝《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其中提到“天疱疮者,其状如水疱,皮薄,摘破有水出,谓之天疱,由春时腠理开,风热所乘,有此疮”,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天泡第八十》言:“天泡者,乃心火妄动,脾湿随之。”指出天疱疮的发病与心火旺盛、脾湿内生有关,为清补化湿的治疗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治疗时需清心火、化脾湿。
治疮四法
清热解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火,天疱疮皮肤出现水疱、红肿、疼痛等症状,多由心火炽盛,或外感热毒之邪,蕴结于肌肤所致。热毒蕴结,燔灼气血,浸淫肌肤,发为疮疡水疱。运用清热解毒之法,可直折火势,清除体内热毒之邪。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物,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使热毒之邪得以消散,减轻局部红肿热痛症状,防止热毒进一步损伤气血和肌肤,从而控制天疱疮病情发展。
补气养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天疱疮患者因病程迁延,皮肤水疱破溃、渗液,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亏虚。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弱则无力抗邪,易使病情反复。通过黄芪、人参、党参等补气药,可大补元气,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和脏腑功能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以抵御病邪。当归、熟地黄、白芍等养血药,滋养营血,补充患者因疾病损耗的阴血。气血充足,既能濡养肌肤,促进皮损愈合,又能使正气强盛,更好地抗御外邪,防止病情反复。
祛湿化浊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蕴而化热,湿热熏蒸肌肤,可发为水疱、糜烂、渗出等症状。湿邪重浊黏滞,致病缠绵难愈,阻碍气机运行,影响气血流通。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燥湿药物,可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使水湿得以正常代谢。藿香、佩兰、砂仁等芳香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脾开胃,使湿邪从表而解。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通过祛湿化浊,可消除湿邪对机体的影响,改善皮肤水疱、糜烂、渗出等症状,促进病情好转。
疏风解表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常与其他邪气合而致病。天疱疮发病过程中,风邪常与热毒、湿邪等相兼为患,侵袭肌表,使腠理开合失常,导致病情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羌活、防风、荆芥等疏风解表药物,能疏散肌表之风邪,使邪有出路。风邪得解,则可减轻其与热毒、湿邪相搏结的程度,缓解皮肤瘙痒、水疱等症状。同时,疏风解表药还可调节腠理开合,恢复卫气的正常功能,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验案举隅
现将曾斌芳治疗天疱疮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王某,男,73岁,因“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继而引发红斑性天疱疮5天”于2024年3月2日初诊。其头面部、胸背等部位出现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颜色鲜红或暗红,大小不一,并在胸背部出现大片松弛性水疱,疱壁薄而透明,疱液稍浑浊。部分水泡破裂,形成糜烂面。患者自身痛痒难耐,夜不能寐,服用西药(具体不详)后效果不佳,遂求助于中医治疗。刻下:胸背部出现大片水疱,自觉痛痒甚,纳寐差。舌淡,苔黄微腻,脉细数。
诊断:天疱疮(气血两虚、湿热毒邪蕴结)。
处方用药:黄芪30g,当归9g,生地黄20g,白术9g,苍术9g,人参10g,金银花15g,连翘15g,羌活9g,牡丹皮9g,水牛角粉10g,地肤子10g,陈皮9g,砂仁6g,升麻7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3月9日二诊:服上方后背疮疱消失,胸部疮疱明显减少,患者自身痛感较前明显减轻,瘙痒感较前稍有缓解。纳馨,夜寐可。舌淡,苔薄黄,脉数。守上方去金银花、升麻,加紫草9g、紫花地丁15g、桑白皮30g、制何首乌9g、苦参6g、芦根30g、桃仁9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6日三诊:服上方后诸症明显减轻。纳寐馨。舌淡,苔薄,脉沉。守上方去白术、苍术、羌活,加青黛3g、白蒺藜9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患者初诊时胸背部有大片水疱,痛痒难耐,纳寐不佳,舌淡,苔黄微腻,脉细数。中医素有“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观念,皮肤之疾常与脏腑气血失调相关。舌淡、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苔黄微腻、脉数,提示湿热内蕴。此乃本虚标实之证,病位涉及心、脾、肺等脏腑。心主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热之邪燔灼气血;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蕴而化热,熏蒸肌肤;肺主皮毛,外邪易通过皮毛犯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加重病情。
一诊以扶正祛邪为法立方。黄芪、人参、当归、生地黄补气养血,以扶正固本,培元御邪,此为“虚则补之”。金银花、连翘、水牛角粉、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针对热毒之邪,直折火势,使气血得以清宁。苍术、白术、陈皮、砂仁、地肤子祛湿化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杜绝湿邪内生,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或从表而解。羌活疏风透邪,使邪有出路,升麻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此为引经报使。全方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体现了中医对正邪关系的精准把握。
二诊时,患者后背疮疱消失,胸部疮疱明显减少,痛感显著减轻,瘙痒稍有缓解,纳馨,夜寐可,舌淡,苔薄黄,脉数。此为药力彰显,病症趋愈,但仍有热毒未清、余邪未尽。故在原方基础上,去金银花、升麻,因热毒已去大半,无需过于发散;加入紫草、紫花地丁,二者皆为清热解毒之良药,紫草凉血活血,紫花地丁解毒消肿,进一步清解余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肺主皮毛,泻肺有助于清除肌肤之邪。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久病必虚,进一步补充气血。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针对瘙痒症状;芦根清热生津,防止热邪伤津。桃仁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不痒。此诊调整用药,紧扣病情变化,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减轻,纳寐馨,舌淡,苔薄,脉沉。说明病情已大为好转,湿邪基本得化,风邪已解。此时去白术、苍术、羌活,减少燥湿祛风之力,避免过用伤正。加青黛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白蒺藜平肝解郁、祛风止痒,进一步清解余毒,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此为“衰其大半而止”,避免药物过度使用损伤正气,体现中医治疗中“中病即止”的理念。
纵观三次诊疗,曾斌芳始终秉持中医整体观念,全面考量患者病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每一阶段的症状、舌象、脉象变化,精准分析病机,灵活运用清、补、化、通诸法。急性期全力祛邪,恢复期着重扶正,前后有序,标本兼治。祛邪时注重不伤正,扶正时不忘清余邪,充分展现了中医治疗天疱疮的独特优势。
摘自2025-7-9中国中医药报
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人群的面颈、胸背等皮脂腺发达部位,俗称“青春痘”“粉刺”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表现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多种形态。因本病具有损容性,故会对患者的学习、工作、社交和心理造成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成人痤疮发病率也不断增高。
中医对痤疮认识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历代有“皶、面疱、酒皶、粉刺、面粉渣、酒刺、肺风粉刺、风刺、酒渣鼻、痤”等记载。中医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治疗优势明显。
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基于“湿热瘀”治疗痤疮效果显著,现将其经验分享如下。
痤疮之因机证治
贾跃进认为,尽管历代医家对痤疮有肺经风热、胃肠积热、七情失调、冲任失调等多种致病认识,但在现代社会优渥的生活条件和普遍的生活工作高压下,患者的致病因素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结合患者的体质及症状表现,临床中痤疮患者素体多阳热偏盛,发病与湿、热、瘀三种因素密切相关。
痤疮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男女都可发病。青年人气血充足,阳热偏盛,再加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丰盛,不少人偏嗜辛辣油腻之品,加重胃肠积热,脾胃运化不及,湿热循经上攻颜面,聚于毛孔而发病,湿热内蕴久而酿毒,日积久聚而为瘀,失治误治致病情迁延,故《肘后备急方》言“年少气充,面生疱疮”。
25岁后,青春期痤疮多会自行消失,但少部分患者青春期后仍发病,多见于女性,其病因也离不开湿、热、瘀。饮食不节致脾胃失运,水湿输布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再加熬夜劳伤、急躁多虑致心肝血虚、气滞血瘀,湿热郁结于皮肤腠理发为痤疮。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云:“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痤疮病程复杂多变,临床表现的不同阶段体现为湿、热、瘀三者兼夹错杂程度的不同:初期多表现为微小丘疹,此时湿热夹杂,相对湿偏盛;随后可发展为炎症性丘疹,伴随红肿疼痛,此阶段则热重于湿;进一步恶化则可能形成脓疱,日久形成萎缩性瘢痕及色沉,甚则形成囊肿、结节肿块,此期瘀最为突出。
痤疮虽为皮肤外在疾病,但通过内服汤药来调治效果很显著。如清代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所言:“无论痈疽疮疡,症虽现于外,病必由于内,即几微之疔毒癣疥,亦必内有火毒湿热,而后外发。”临床中,辨证为湿热夹杂,湿为重时,常用自拟银翘四妙散(四妙散加银花、连翘加减);若热湿交错,热为重时,常用五味消毒饮。同时,因患者多伴有大便秘结不畅等情况,故常配伍枳实、炒莱菔子、火麻仁等通腑泄热。但需注意,银翘四妙散、五味消毒饮皆偏寒凉,侧重治标为主,治疗期间需重点关注患者的饮食、大便等情况,不可久服,效显即止。
验案举隅
案一 青春期痤疮
李某,女,18岁,2024年12月26日初诊。主诉:面部红疹反复发作4年,加重1年。2022年底在市中心医院诊断为中度痤疮。刻下:面部痘疮,前额、两颊、下巴甚,有灼热感,部分有“小白头”,可挤出脓状物,部分质硬伴痛感。月经正常,但经期来潮时痤疮加重。熬夜后亦加重。素咽中有黄痰,口干、咽干,偶眼干。纳可,饭后无不适,喜冷饮,情绪急躁易怒,头面油腻,二便调。舌胖有齿痕、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
诊断:痤疮(湿热阻滞,气滞血瘀)。
处方:野菊花20g,金银花18g,蒲公英18g,地丁15g,生薏苡仁45g,土茯苓30g,黄芩12g,柴胡10g,赤芍20g,滑石(包煎)20g,浙贝母12g,茵陈2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25年1月23日二诊:服上药效佳,痤疮明显好转,但停药后面部又发。部分红疹发硬,伴痒、痛、热。纳可,眠佳,二便正常。舌尖红,脉细数。守上方加丹参10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2日三诊:自述服上药后效果特别好,初诊时痤疮已痊愈,但近又长出2个痘。纳眠可,二便正常。舌尖红,脉细数。守上方。7剂,煎服法同上。
按:本案患者正值青春期,面部红疹灼热、黄痰、口干、咽干、眼干、喜冷饮、舌苔黄、舌边尖红、脉弦数等症状提示火热偏盛,头面油腻、舌胖大等提示兼有湿阻。湿热上蒸头面,或因外邪侵袭,如《素问》言“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或湿邪阻滞腠理,或内郁火热灼伤津液,出现气机运行不畅,腠理闭塞,湿热蕴结皮下而致病,随着病情发展,湿、热、瘀三因相互胶结,致使病情加重。经期时血海充盈,熬夜时阴津耗伤,均会导致火邪上炎,故经期或熬夜时患者病情加重。患者以热重为主,故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来治疗。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茵陈清热解毒。生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分消湿热,导邪从小便出。重用生薏苡仁既可护胃,利湿不伤阴,还可消肿排脓。患者在爱美的年纪却因痤疮造成了面部形象受损,致使心理自卑、心情压抑、情绪急躁易怒,故加柴胡、黄芩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喉中黄痰,故配用浙贝母来化痰散结,消除痰阻。部分痤疮质硬,瘀象明显,用赤芍、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散结。全方清热、利湿的同时,兼顾疏肝、活血、化痰,故疗效显著。但相比治疗而言,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才是防复发于未然的根本。
案二 青春期后痤疮
高某,女,28岁,2023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痤疮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诱因不明,自抹维A酸乳膏,效欠佳。在市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扁平疣、粉刺。刻下:脸部长痘,有小粉刺,伴痒,头面油腻,面部甚,脱发,口干、口臭、口黏,喜食辛辣,纳可,可凉饮,喜热饮,眠可,怕冷,手脚凉。便秘,2日一行,偶干,小便正常。月经周期30~35天,持续3~5天,量少,有血块,不痛经,末次月经10月17日。舌胖、有齿痕、边尖红,舌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痤疮(湿热酿毒,瘀血阻滞)。
处方:苍术15g,黄柏15g,炒薏苡仁45g,川牛膝12g,金银花20g,连翘20g,丹参15g,土茯苓30g,赤芍18g,炒芡实30g,炒枳实15g,炒莱菔子18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日二诊:红疹好转,面时灼热,纳可,可凉饮,眠佳,大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脉弦数。守上方加黄芩15g、野菊花20g、黄连8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9日三诊:面红疹明显好转,近未痒,未有新发痘。偶有灼热伴憋胀。纳可,眠佳。大便正常。舌淡,脉弦数。守上方加皂刺6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25岁以后仍发痤疮的称为青春期后痤疮,多见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可能与环境污染、饮食不节、生活工作压力大、化妆品使用不当等原因有关。相比于青春期痤疮,青春期后痤疮患者伴随症状多且复杂,除了面部反复出现丘疹、脓疱、面部灼红等相似症状外,还常伴有四肢冰凉、失眠多梦、月经量少、白带量多、神疲乏力、大便失调等症状,治疗难度也比较大。该患者有头面油腻、口干口臭、大便秘结、舌红齿痕等症状,为湿热蕴蒸脸面所致,且喜食辛辣加重湿热。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体质和症状表现,属湿重于热,故用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清热燥湿、利水消肿,同时配伍金银花、连翘强化清热解毒之功。湿热毒邪久留,必有瘀血阻滞,湿热与瘀互结加重病情,故用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土茯苓是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要药,配用土茯苓以提升利湿解毒之效。同时,在清利湿热时佐以枳实、炒莱菔子通畅腑气、调畅气机。二诊时,患者面灼热明显,用黄芩、黄连、野菊花加强清热之力。三诊时患者脸部灼热伴憋胀,有未消之结节、脓疱瘀阻,用皂刺加强消肿排脓。全方紧扣湿、热、瘀病机,通过自拟银翘四妙散加减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畅腑气,同时嘱患者饮食有节,忌食辛辣油腻,进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