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济仁是新安医学世家“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在继承新安医家前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临床屡起沉疴,尤其在痹证、痿证等疑难杂病的诊治上独具特色。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并且在李济仁工作室进行一些病案收集整理工作,受益匪浅。现撷李济仁治疗痹证验案2则,以飨同道。
行痹案
黄某,女,62岁,2009年7月15日初诊。诉周身关节疼痛4年,加重10天。患者现周身关节呈游走性疼痛4年余,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布洛芬、强的松等治疗后缓解,自行停药后症状反复。同年5月22日在本院查血沉65mm/h,类风湿因子777.5IU/mL,抗O、C反应蛋白均正常。刻下见神清,精神差,乏力,双手指间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僵硬,双手不能握起,纳差,便秘,舌红苔腻,脉弦。
诊断:(风湿阻络、脉络不和型)行痹。
治则:祛风胜湿,活血通络。
方药:秦艽15g,苦参15g,炒黄柏12g,粉萆15g,青风藤12g,海风藤15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淡全虫8g,土茯苓30g,片姜黄10g,川桂枝10g,炙蜈蚣2条,黄芪60g,火麻仁30g(打)。14剂,1剂/天,水煎服。
8月5日二诊:精神状态较前好转,双手指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但仍有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晨僵,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7月15日方,去火麻仁,加黄芪30g,雷公藤10g(先煎),蒲公英30g。14剂,1剂/天,水煎服。
9月2日四诊:四肢关节仍时有痛感、晨僵,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7月15日方,去火麻仁,加雷公藤12g(先煎),乌梢蛇15g。1剂/天,水煎服。
9月16日五诊:四肢关节疼痛好转,晨僵减轻,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9月2日方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2g(先煎),片姜黄加至25g,乌梢蛇减至12g。1剂/天,水煎服。
9月30日六诊:四肢关节无明显疼痛,无肿胀、晨僵等症状,纳可,二便调。今日于我院复查:类风湿因子587.5IU/mL,血沉20mm/h。守9月16日方去粉萆薢,加广木香15g(后下),片姜黄减至10g。1剂/天,水煎服。患者服药后已无明显疼痛,继服上方巩固疗效,随访至今疼痛未发作。
按本例患者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李济仁用藤类药物以达其肢。青风藤、海风藤作为常用药对,前者镇痛之功著,后者善治络中之风,阻游走性疼痛。配伍忍冬藤以祛络中之热毒;络石藤通络祛风以通络中之滞;鸡血藤通络舒筋,活血补血,专通络中之血;活血藤祛风活络,散瘀消痈,以除关节之肿胀。久病必伤其正,李济仁喜用大剂量黄芪益气固表为其扶正护本,补而不滞,治疗痹证尤为适宜。李济仁认为土茯苓能搜剔湿热之蕴毒,有时可用至200g,亦无不良反应。李济仁之所以用蜈蚣2条,是因为患者晨僵明显,蜈蚣对于僵挛肿痛功效颇佳。患者日久不愈,病情反复,李济仁又加雷公藤、制川乌、制草乌等药以止痛,加乌梢蛇用其走窜之性,引诸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李济仁每于暑湿之际根据病人情况酌加藿香、佩兰等药以清热化湿解暑、和胃醒脾。
痛痹案
向某,女,34岁,2010年12月2日初诊。诉周身关节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患者周身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双手晨僵明显,双中指关节轻度肿胀,恶寒。于2009年1月在本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曾多处求治,疗效不佳。2010年10月本院查类风湿因子187IU/mL,C反应蛋白9.32mg/L。现时值冬令,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纳可,二便调,夜寐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诊断:(风寒湿杂合型)痛痹。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秦艽15g,羌活15g,独活15g,制川乌、制草乌各12g(先煎),雷公藤12g(先煎),黄芪60g,苦参15g,炒黄柏12g,粉萆薢15g,青风藤15g,忍冬藤20g,活血藤12g,鸡血藤12g,淡全虫8g,制乳香、制没药各12g,土茯苓30g,炙蜈蚣2条。1剂/天,水煎服。
2011年3月24日二诊:服上药后周身关节疼痛稍缓解,诉偶有胃胀不适,纳食尚可,二便调,寐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守12月2日方去苦参,加鹿衔草、豨莶草各20g。1剂/天,水煎服。
4月21日三诊:药进15剂后周身关节疼痛较前明显缓解,无胃胀,恶寒已不显,纳可,二便调,夜寐可。守12月2日方去苦参,加路路通15g,豨莶草20g,乌梢蛇9g。1剂/天,水煎服。
7月7日五诊:药后周身关节疼痛进一步缓解,无其他不适。
现病情稳定,已痊愈。
按李济仁拟“温经羌独汤”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止痛。方中羌活、独活皆为辛苦温燥之品,为常用药对。羌活药力雄厚,善祛上部风湿;独活药力稍缓,善祛下部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川乌、草乌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且具有明显镇痛和局麻作用,配用雷公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经活络,对疼痛以关节周围组织,尤其是肌肉疼痛,疗效较好;鸡血藤、活血藤养血活血、祛瘀舒筋止痛,鸡血藤养血之功优于活血藤,而活血藤更适于活血;淡全虫、蜈蚣祛风止痉、攻毒散结,其功专力雄,为治久痹、顽痹之要药,为防其耗血散血,配伍黄芪补气养血;秦艽祛风湿、舒经络而利关节;土茯苓泄浊解毒;用鹿衔草、豨莶草加强祛风湿、强筋骨而利关节。青风藤、粉萆薢、忍冬藤等功擅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李济仁认为痹证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治愈,故治疗时应以某方为主,大法基本不变,辅药随证加减,以体现变中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规律。李济仁针对痹证的每一证型,均确定了大法、主方。治疗上除针对寒热分治外,多兼以祛瘀、化痰、通络、扶正。且李济仁一再强调辨病一定要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发挥中医特色。(舒春
李振怡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 李艳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李济仁治湿热痹案一则
时间:2022-03-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舒春 李振怡 李艳
鲍某,女,55岁,2010年11月25日初诊。诉全身多关节疼痛4年,加重半月。患者4年前于劳累后出现下肢及足底疼痛,未予重视,自2010年初开始出现双手晨僵明显,指间关节疼痛、肿胀变形,间断服药(具体用药不详),疗效不佳,半月前出现双手腕、手指及双膝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局部有热感,皮温稍高,时有头晕、乏力,自汗,口干欲饮,纳食欠佳,二便调,夜寐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湿热痹阻型)痹证。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益气活血止痛。
方药:川萆薢20g,川黄柏12g,苦参12g,清风藤12g,生黄芪45g,蒲公英30g,当归1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雷公藤10g(先煎),细生地25g,焦三仙各15g,土茯苓25g,淡全虫6g。1剂/天,水煎服。
12月15日二诊:服药后各关节肿胀减轻,局部热感好转,仍有晨僵,疼痛,活动受限,口干,食欲渐增,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病情逐渐缓解,正气渐复,痹闭已获宣通。守上方去焦三仙,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0g,1剂/天,水煎服。
2011年1月16日三诊:服药以后关节肿痛好转,仍有晨僵,无明显头晕、乏力,轻度口干,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复查血沉38mm/h,类风湿因子131IU/mL,C反应蛋白28.08mg/L。守上方加广木香15g,土茯苓加至30g。1剂/天,水煎服。
2月19日四诊:服上药后周身关节疼痛不显,轻度晨僵,纳食尚可,二便调,夜寐安,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守2010年11月25日方去细生地、焦三仙、淡全虫,加片姜黄25g,1剂/天,水煎服。继续服药,巩固疗效,现病情稳定。
按本案痹病系因禀赋不足,劳逸失度,正气不足而致湿热之邪内侵,阻于经脉,阻遏气机,流注骨节,表现为以上诸症。故李济仁以清热利湿通络、益气活血止痛立法。方中以清络饮加味清热除湿,通络开痹。李济仁重视应用苦参一味药。
苦参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良效;黄柏性味苦寒而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萆薢性味苦、甘、平,功善清热利湿泄浊,性能流通脉络而利筋骨,质轻气清,色味皆淡,其效多入气分,少入血分。清风藤,性味苦、平,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清络饮中诸药合伍,共奏清热除湿、通络开痹之功。加用黄芪甘温以补无形之气、有形之血,气为血之帅,气足则引血滋润骨节;土茯苓入络,不仅利湿而且通络,并且善搜剔湿热之蕴毒;雷公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经活络,对关节周围组织疼痛,尤其是肌肉疼痛,疗效较好;加当归、鸡血藤、活血藤以加强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功。李济仁说痹病治疗时不仅应重视痹病成因中“杂气合至”特点,还应注意从调整人体内脏功能、气血功能入手,综合施治,以助祛除邪气。本案治疗兼具祛风除湿、清热通络、益气健脾、消食和胃等治法,即治病必求于本,辨证施治,方能获效。(舒春
李振怡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 李艳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圣方 寒热兼宜
摘自2023-7-20中国中医药报
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史载祥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九味药组成,实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化裁。该方表里同治、气血兼顾、阴阳并调,是治疗痹证的基础方、常用方、通用方,可应用于西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关节型银屑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对于痹证病程顽缠、邪实正虚、病久入络者,桂枝芍药知母汤则药力不及,此时可合用焦树德所创补肾祛寒治尪汤,或朱良春所创益肾蠲痹汤。
凡肢体、关节、肌肉等处酸楚、疼痛、麻木,严重时关节肿大、变形、功能障碍,不能正常行走及活动的病证,均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西医学所谓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属痹证。
痹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治疗困难、缠绵难愈,有“顽痹”“尪痹”之称,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西医学治疗此类病证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良反应诸多。中医药治疗痹证有明显优势,而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疗该类病证的效验方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证相关经验。
痹证源流简述
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所谓“痹者,闭也”。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将“诸肢节疼痛”命名为“历节病”,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详细论述。
痹证发病,多因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久则成痹。风寒湿三邪多并合而至,但有孰轻孰重之别,《素问•痹论》将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另有体质素属热盛,或风寒湿邪稽留日久化热,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苔黄、脉数者,如《类证治裁》中所述“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属于热痹。
方源与传承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两枚,上九位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历代医家治疗痹证多宗此方。如《古今录验方》所载防风汤,即桂枝芍药知母汤去麻黄、以桂心易桂枝,以减弱走表发散之功,增强温里通脉之力,治疗里寒较重的“身体四肢疼痛坠脱”之痹证。再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小续命汤(麻黄、桂心、甘草、生姜、白术、人参、川芎、附子、防己、防风、芍药、黄芩),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之痹证,亦是以此方化裁。
当代治疗痹证大家、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焦树德教授所创“补肾祛寒治尪汤”(桂枝、芍药、知母、防风、麻黄、苍术、制附片、补骨脂、熟地黄、川断、仙灵脾、骨碎补、威灵仙、伸筋草、牛膝、炮山甲、土鳖虫等),即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其团队以该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0例,取得显著疗效。后该方被研发为国药准字中成药“尪痹冲剂”,畅销国内外。
方义与应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九味药组成,实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合方化裁。药物可分为以下四组:桂枝、麻黄、防风,辛温发散、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温经散寒、除湿助阳;知母、芍药,育阴清热、缓急止痛;甘草、生姜,和胃调中。该方表里同治、气血兼顾、阴阳并调,是治疗痹证的基础方、常用方、通用方,可应用于西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关节型银屑病、痛风性关节炎等。清代医家李彣在《金匮要略广注》中称赞本方为“历节病之圣方”。
历代注家多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为治疗热痹而设,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从经典思维认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成因绝非单一,而桂枝芍药知母汤集祛风散寒、化湿清热于一炉,因此无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均可应用。临证应用时,方中药物剂量及药味随证加减即可。行痹,可加羌活、独活;痛痹,可加乌头,用干姜替代生姜;着痹,用苍术代替白术,加秦艽;热痹,加生石膏、生地黄,用赤芍代替白芍。石膏清热解凝,《吴鞠通医案》谓:“停饮兼痹脉洪,向用石膏无不见效。”生地黄,《神农本草经》谓其可“逐血痹”,临床用之多验。
痹证病程顽缠、邪实正虚、病久入络者,多见肝肾不足、血瘀络阻,此时单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往往力不能及。中医界有“治痹南朱北焦”之说,“朱”为笔者恩师、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焦”则指前文所提及的焦树德教授,二者皆为中医治痹大家。这种情况下,据证合用焦树德所创“补肾祛寒治尪汤”(尪痹冲剂),或朱良春所创“益肾蠲痹汤”(全蝎、蜈蚣、蜂房、僵蚕、地龙、土鳖虫、乌梢蛇、延胡索、当归、生熟地、骨碎补、徐长卿、鹿衔草、仙灵脾、寻骨风、鸡血藤、老鹳草、虎杖等),往往效果较佳。益肾蠲痹汤后形成国药准字“益肾蠲痹丸”,治痹证病邪乘虚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深入骨骱,胶着不去,血瘀络阻,凝滞不通者。选虫类药搜剔逐邪、散瘀消痰通络,确有卓效。
典型医案
案一: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银屑病
何某某,女,51岁,2016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周身关节疼痛4年,加重半个月。患者201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关节疼痛,以双腕、掌指关节为甚,晨僵约30~60分钟,手腕肿胀,足部稍肿,畏风、怕冷、恶湿,严重时有关节红肿,曾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化验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相关数值均明显升高,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雷公藤多苷、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药物治疗,后因出现白细胞降低而停用。2016年5月关节疼痛症状加重。5月8日查类风湿因子为245
IU/mL,血沉60mm/h。既往有银屑病病史10余年。双腕、掌指关节疼痛肿胀,晨僵1~2小时,足部肿痛,皮损红肿,皮肤瘙痒,伴有脘腹胀满,纳谷尚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暗苔腻,脉沉细。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风寒湿瘀痹阻,日久化热耗损气血)。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桂枝10g,赤芍15g,知母15g,炙甘草10g,生麻黄6g,干姜10g,附子10g,防风10g,防己10g,苍术20g,丹参30g,乳香6g,没药6g,当归15g,生石膏30g,乌梢蛇30g,首乌15g,白蒺藜15g,熟地黄15g,鲜地黄10g,生黄芪30g,莪术15g,知母12g,黄柏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23日二诊:患者诉关节疼痛缓解,晨僵消失,手腕肿、足部肿缓解,脘腹胀减轻,皮损仍然,大便溏。舌苔薄腻,脉沉细尺弱。继用上方加减。
10月17日患者回老家后,继续服用上方。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与5月8日化验结果比较:类风湿因子由245 IU/mL下降至61
IU/mL,血沉由60mm/h下降至15mm/h。手腕肿、足肿消退。
2016年11月17日、2018年5月1日以及2020年10月分别随访,患者反馈关节疼痛基本好转,皮损基本未再发作。
按
该患者既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亦有银屑病,风湿痹阻于关节,则见关节疼痛、肿胀;病症日久寒热错杂,故见怕风寒恶湿,肿胀发作明显时有关节和皮损红肿,皮温升高;气滞血瘀,故见脘腹胀满,瘙痒夜甚,影响睡眠。结合舌暗苔腻,脉沉细,治疗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寒热同调,以活络效灵丹活血理气。服药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缓解。随访4年病情控制平稳。
案二:强直性脊柱炎
苑某某,男,44岁,2014年4月17日初诊。患者自2006年起骶髂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2010年做髋关节X线片检查提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融合。HLA-B27(人体白细胞抗原)+,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曾注射激素、口服甲氨蝶呤片,效果不理想,已停用。每于受凉、劳累后疼痛加重,持续数日至十余日方逐渐减轻,但平时仍有腰骶部隐痛、转侧不利。近3日受凉后疼痛加重,背部、腰骶部疼痛、僵硬,夜间痛剧,翻身困难,影响睡眠。舌暗苔薄,脉沉细滑。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风寒湿瘀痹阻,肾督亏虚,血瘀络损)。
治法:祛风逐湿,通阳行痹。
处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10g,知母15g,赤芍20g,生麻黄4g,防风15,防己15g,炙甘草10g,川牛膝15g,苍术30g,茯苓30g,巴戟天30g,生地黄20g,细辛3g,青风藤15g,海风藤15g,穿山龙60g,山甲珠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8日二诊:上方服完第1剂,次日即感疼痛有所减轻(原需持续数日至十余日)。服完14剂,疼痛明显减轻,僵硬感亦减,夜间翻身活动轻度受限,长时间站立或受凉后疼痛加重。上方加生黄芪、三棱、莪术、山萸肉益气活血。
6月23日三诊:疼痛减轻六成,晨僵消失,夜间疼痛减轻,可安睡。询其十余年前有腰部外伤史,且常睡卧地板,有受凉史。在前方基础上细辛加量至6g,并加水蛭、补骨脂、鹿角胶补肾温阳、活血,继服巩固。
按
本案患者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明确,曾注射激素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持续存在,且每于劳累、受凉后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询问得知其曾有腰部外伤史及反复受凉史,既有风寒湿邪伏于经脉筋骨,又有瘀血留着。结合现代病因辨识及舌脉分析,患者还存在肾督亏虚、血瘀络损证候,故予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逐湿、通阳行痹,加巴戟天、地黄、山萸肉、补骨脂、鹿角胶补肾壮督,穿山龙、青风藤、海风藤、山甲珠通络止痛。全方标本兼顾,祛邪兼以扶正。
案三:风湿性多肌痛
宋某某,女,60岁,2014年6月12日初诊。患者5年前冬季擦窗汗出受凉后,次日感双腿疼痛,屈伸困难,周身乏力,曾在外院专科查血沉为114mm/h,C-反应蛋白为46mg/L,抗核抗体(ANA1)为320(阳性),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予口服激素治疗,症状有所减轻。5年来口服强的松龙(每日5mg)维持,并间断服用中药治疗,仍感乏力明显,以双下肢更为突出,并感疼痛、发凉、腿沉,关节无红肿变形。肌活检报告提示:选择性型肌纤维萎缩。类风湿因子阴性,抗链“O”阴性。舌暗苔薄,脉弦紧。
诊断:风湿性多肌痛(风寒湿邪稽留化热,虚瘀并存,虚实夹杂)。
治法:祛风逐湿,通阳行痹,化瘀止痛。
处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15g,知母20g,赤芍30g,生麻黄6g,防风10g,防己10g,炙甘草10g,干姜15g,苍术30g,附子10g,细辛6g,丹参30g,乳香4g,没药4g,当归15g,生石膏60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6月26日二诊:患者诉乏力、疼痛显减,治疗前行走300~400米后就走不动了,现可步行1200米左右。服药后出汗增加,活动后双腿出凉汗,双下肢仍有发冷、沉重感。复查血沉为37mm/h。上方加生黄芪、桑枝、马钱子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按
患者劳汗当风,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而发病。病程5年,风寒湿邪稽留化热,久病多瘀,久病多虚,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加石膏清热解凝,黄芪益气扶正,合活络效灵丹化瘀逐痹,马钱子通络定痛,共奏振颓止痛之功。随症状减轻,血沉显著下降,运动耐受量明显增加,收效显著。
独活寄生汤合五苓散治痹证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半月板损伤和膝关节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膝关节活动受限、疼痛、肿胀等,临床上除手术治疗外,中医保守治疗也有一定疗效。笔者曾以中药治疗为主治愈数例患者,疗效甚显。兹举一例典型验案如下。
胡某,女,60岁,2023年5月4日初诊。患者左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肿大,行走困难。患者自述1个半月前膝关节受伤,去医院就诊,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半月板损伤、关节积液。患者要求保守治疗,予以活血止痛胶囊、独一味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服用后疗效不显,肿胀未见减轻。又在附近诊所输液15天(具体用药不详),输液时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但停药几天后即恢复肿胀。患者遂来求诊。刻下:患者左膝关节肿胀粗大,皮肤不红。舌淡,苔薄有裂纹,双脉细滑。
诊断:着痹(肝肾不足、寒湿痹阻)。
治法:补肝益肾,温阳化湿。
方用独活寄生汤、五苓散加减:独活9g,怀牛膝15g,桑寄生20g,茯苓15g,细辛3g,炒杜仲15g,白术30g,骨碎补15g,千年健9g,甘草9g,青风藤15g,醋元胡15g,白芍20g,桂枝9g,泽泻15g,猪苓9g,薏苡仁30g。10剂,日1剂,水煎服,两次分服。
5月15日二诊:药后患者自述膝关节疼痛、肿胀均有所减轻,但服药期间走动过多,因此疗效不显。效不更方,嘱原方继服10剂。
5月26日三诊:患者诉膝关节肿胀已经减轻一半,疼痛也明显好转。嘱原方继服10剂。
前后共服50剂,50天后患者膝关节肿胀完全消失,疼痛感觉不明显。4个月后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未再发作,仅在行走过多或负重行走后会出现轻度不适,经休息后均可缓解。
按
处方中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症见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证者。因本患者发病是由外部损伤所致,而非感受风寒,所以减防风、秦艽等祛风湿药物,此外气血虚亦不明显,因此去党参、当归等补益药物。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效,适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针对膝关节肿胀可起到温阳利水消肿的作用。此外,加骨碎补、千年健补肾壮骨,青风藤、醋元胡通络止痛,重用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水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消肿、修复损伤关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