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晓玲治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经验

(2022-09-24 11:08:27)


时间:2022-06-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兴鹏

四川省名中医熊晓玲对高血压病的中西医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主张对高血压病进行分型论治,在运用西医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辨证运用中药汤剂,明显地改善了患者症状,甚至减少了部分患者降压药物剂量,提高了临床疗效。现将其对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简要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熊晓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失节、过忧、过思、过劳皆可使脾胃功能受损,五脏气血化生无源,脏腑机能减退,可致气虚血瘀,一则清阳不升,一则血阻气滞而发高血压。“无痰不作眩”,而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失和,水液不运,痰饮内停,阻滞气机,气血阴阳紊乱而使血压升高;同时痰湿郁久化热,可出现湿热夹杂上蒙清窍而致病。故痰浊中阻型高血压患者,除血压升高外,常可见眩晕头重,头痛昏蒙,呕恶痰涎,食少,胸闷恶心,心悸,或渐肢体麻木,口眼歪斜,或突然昏仆,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则治法

熊晓玲认为痰湿中阻型高血压患者发病以风痰上扰为标,脾虚为本,痰以无形之痰为主,治疗要标本兼顾,故治疗宜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法。正如朱丹溪所言“无痰则不作眩”“治头眩以治痰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半夏,味辛、苦,其性温燥,辛能发散,苦善下行,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天麻甘平属土,土能胜湿,且为肝经气分之药,平肝息风止头眩。白术味甘、苦,性温,为祛湿健脾要药,与茯苓配伍,茯苓渗湿,走而不守,白术补中,守而不走,共奏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之效。茯苓,味甘、淡,甘而能补,淡而能渗,能泻能补,利水行气。陈皮,味辛、苦,性温,辛能醒脾,苦能健脾,温能养脾,功能行脾胃之气,脾胃中焦之气通行,使三焦之气也随之涌动,则水道通利。与半夏同用则有燥湿的作用,与茯苓同用则有祛湿的作用,与白术同用则有补脾胃的作用。甘草味甘,性平,有解毒、祛痰、调和诸药之功,可制半夏之燥烈药性。

熊晓玲认为痰湿壅盛,久之必影响气血运行,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瘀滞,故此类患者常痰瘀互结,形成痰湿瘀阻型,此型类似于西医高血压高阻型(血管痉挛型),以头痛、头晕或失眠、肢体麻木等临床表现为主,西药宜选钙通道阻滞剂及血管扩张药物,以减低外周阻力、缓解血管痉挛,达到降压目的。

典型医案

医案一

宋某,男,54岁。患者平素工作繁忙,缺乏锻炼,嗜好肥甘厚味,体型肥胖,因“反复头昏3年,加重2月”于2014年9月18日初诊:该患者3年前即开始出现眩晕,劳累后明显,休息后可减轻,不伴头痛、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肢体麻木乏力等,患者以为工作劳累所致,未引起重视未就诊,近两月自觉头昏较前加重,伴头重,胸闷恶心,阵感心悸,不伴视物旋转、肢体麻木乏力、头痛胸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遂来诊,血压为164/97mmHg,后动态血压检查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诊时,患者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痰湿中阻型)眩晕(西医称为高血压病)。

治则: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陈皮12g,茯苓15g,瓜蒌皮15g,石菖蒲15g,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g。1日1服,水煎450ml,分3次温服。西药予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1次;替米沙坦片40mg,每日1次。1周后随访,患者诉头昏、头重、胸闷、恶心明显缓解,未再心悸,血压基本波动在130~140/80~90mmHg。患者坚持在门诊服用中药治疗,随访半年,患者降压药逐渐减量至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1次,血压保持平稳正常,未述特殊不适。

医案二

胡某某,男,31岁。其形体偏胖,平素上午睡觉,嗜好饮酒,较少锻炼,且其父母亲均有高血压病史,3年前该患者即查及血压升高,在(150~160)/(90~100)mmHg,无明显不适。近半年来,劳累后时觉头昏、稍感心慌,遂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5次/分,全天平均血压为152/98mmHg,白天平均血压为154/100mmHg,夜间平均血压为150/96mmHg,诊为“高血压病3级高危”。查其舌脉,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

诊断:(痰湿中阻型)眩晕。

治则:健脾化痰通络。

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陈皮12g,茯苓15g,石菖蒲15g,丹参30g,川芎15g,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g)。1日1剂,水煎450ml,分3次温服。

西药用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2次;美托洛尔片25mg,每日2次;吲达帕胺片2.5mg,每日1次。

1周后随访,患者未再诉头昏、心慌等不适,血压降至140/90mmHg左右。嘱其继续在门诊服用中西药物治疗,1~2周来门诊复查一次,随诊4个月左右,患者血压平稳下降至(120~130)/(70~80)mmHg,且降压药逐渐减量至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1次,吲达帕胺片2.5mg,每日1次。

血压近一年一直保持平稳正常,未述不适。(李兴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益气活血治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草根一生】

 (2015-07-03 20:30:0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刘清泉临证精粹(20)
益气活血治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陈腾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不明原因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升高,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的肺血管疾病,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该病未经特异性靶向治疗的患者自然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仅2.8年。现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波生坦是一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患者自3月19日起服用此药。

    2013年3月26日初诊:周某,女,35岁,诉自小活动量较同龄人小,2013年2月每步行约100米后,出现胸闷憋气、乏力,伴头晕,视物模糊,双下肢水肿,咳嗽,夜间不能平卧。患者于2013年3月12日于某医院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功能III级,予强心、利尿、改善肺动脉高压等对症治疗。3月21日带托拉塞米、螺内酯、地高辛、波生坦等药出院。但因症状缓解不明显,来寻求中医治疗。刻诊:口唇及爪甲紫绀,双手鱼际色紫暗,活动量减小,爬楼梯则喘促,四肢冰冷,双足水肿,不能纳履,舌紫暗,脉沉细弱略数。

    处方:生黄芪90克,当归45克,桂枝30克,赤芍15克,细辛15克,通草3克,炙甘草15克,毛冬青60克,猪苓30克,茯苓30克。7剂,浓煎100毫升。

    按:四肢厥冷乃寒凝肝脉之征,动则喘促乃气虚不固之象。气虚血行不畅,故见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血不利则为水,故见双下肢水肿。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大剂黄芪温通肝脉、益气活血以治本,茯苓、猪苓利水以治标,毛冬青乃取其通脉特效。患者须严格控制饮水量,故将中药浓煎。

    二诊(2013年4月2日):服药第二天即来月经,一口气爬二楼来诊室就诊,仅见轻微喘促,手足凉较前改善,鱼际色仍青,舌紫暗,苔薄白,脉沉。服药既效,守方再进。生黄芪加量至100克,以加强益气活血之力,并加入泽兰30克、益母草60克活血利水,血水同治。7剂,浓煎100毫升。

    三诊(2013年4月9日):诸症好转,夜间可平卧,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口唇爪甲及鱼际紫绀,舌色仍紫暗。诸症好转,守方加红花30克,以增加活血力量;益母草60克,活血利水。14剂浓煎服。

    四诊(2013年4月23日):诸症进一步好转,双鱼际及舌色仍暗,月经量少,口干,因要控制水的摄入,故不敢恣意饮水。上方加入生石膏30克,对治口干。

    五诊(2013年5月7日):双手鱼际颜色仅较平常人深,双下肢轻微水肿。

    处方:当归6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细辛10克,通草3克,炙甘草15克,生黄芪60克,毛冬青60克,红花30克,生石膏30克,桂枝15克,生大黄10克,元明粉6克(分冲)。14剂水煎服。

    按:患者开始服利尿西药,故中药专以益气温通血脉为主,方用当归四逆汤合桃核承气汤。

    六诊(2013年7月2日):双手鱼际之颜色及口唇颜色已经完全正常,舌质仍紫暗,脉沉略滑。

    处方:当归6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细辛10克,通草3克,炙甘草15克,生黄芪120克,生晒参15克,毛冬青60克,红花30克,生石膏30克,桂枝15克,生大黄10克,元明粉6克(分冲)。14剂水煎服。

    按:五诊后因导师刘清泉教授停诊,患者自行守方服用28剂,遵医嘱黄芪逐渐加量至120克,全身状况良好,患者始终未遵医嘱放弃工作。2015年元月,因各地出差,奔波劳顿,猝然而亡。

辅助降压代茶饮

 熊晓玲治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经验 (2018-01-07 05:16:11)[编辑][删除]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284851804,358324346&fm=214&gp=0.jpg


玉米须茶:玉米须有很好的降压、利尿作用,干、鲜品均可,每次用鲜品30克(干品酌减),开水冲泡代茶饮,一日两次。

荷叶茶:荷叶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对减肥亦有帮助,取鲜荷叶100克(干品30~40克)煎汤代茶饮,为一日量。

菊花茶:用白菊花3克,泡茶饮,一日三次。或白菊花、金银花、麦冬、甘草各3克,水煎代茶饮,降压、降脂效果更佳。

槐花茶:将槐树的花蕾晒干后,每次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有降压和保护血管的作用。

莲心茶:莲子心味苦,有清热、安神、降压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引起的心中烦热、胃热口苦等,可用莲子心3克,开水泡服代茶饮。

山楂茶:生山楂有助消化、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每次用两枚,或生山楂干数片,开水冲泡代茶饮。

更年期高血压案

  (2018-01-10 06:35:02)[编辑][删除]

 


可某,女,50岁,2016年10月求诊。主诉:头晕眼花半年有余,甚则天旋地转,难以自控。近日,头晕转剧,昏昏沉沉,举步不稳,周身乏力,夜不成寐,心慌多汗。饮食尚可,二便也常。诊脉弦滑,舌红,苔薄黄。查血压175/105毫米汞柱,此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立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化裁。患者服药5剂后,诸症不解。考虑妇人更年期虚论为主。气弱血乱则内风妄动,况且气虚不摄血,则血必乱,乱则易逆。血逆不足以养肝肾,则阴虚相火妄动而生风。故此案的治疗,气弱当扶,血乱当抚,肝经风火,宜顺宜泻。扶气则气强可摄血,抚血则气有所归,顺气则风自散,泻火则血自降。使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血压自平。随即立方:黄芪30克,生地30克,桑叶6克,菊花10克,夏枯草9克,当归12克,生白芍10克,丹皮9克,乌药6克,沉香3克。患者遵医嘱服药5剂后,头晕渐缓,精神好转,饮食二便如常,病向愈。


大量黄芪治疗高血压头晕,临床用之不多,但正妙在此一味。黄芪可扩展血管,从而能改善血液循环而有降压作用。此案有肝风内动之象,故以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用生地、丹皮、夏枯草,清热泻火育阴、平肝风以制阴虚火动;当归、白芍和血柔肝;沉香、乌药顺气降逆。全方起息风平肝补气和血之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膝关节炎导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