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脏寒生满其治灸焫

(2022-09-24 04:22:18)

温经通脉 培补元气 健脾益胃
摘自2022-9-23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针刺、艾灸等疗法是《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要的养生防病、治病康复的方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其中“脏寒”,指脾胃等脏腑虚寒。“满病”既指类似于西医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的胃满、胃痞症状,亦指肥胖病所致的啤酒肚、腹部鼓满。至于“灸焫”,唐代医家王冰注释说“火艾烧灼为之灸焫”,意思是用艾火、艾条在人体体表穴位烧灼或熏烤,以此来防治疾病。此段文字就是说当人体脾胃等脏腑受寒时易生胀满的疾病,调治此病宜用艾火灸灼。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无常,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胃之受纳饮食水谷功能不足,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作用虚弱,胃降脾升失调,胃气壅塞,则生胃满、胃痞之病证,而运化水湿失职,痰湿壅结,又生肥胖病及啤酒肚、腹部鼓满。由于艾灸有健脾益胃、温经通脉、行气活血与祛寒逐湿的作用,因此适宜使用艾灸治疗、调养。
灸法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所用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因此用艾施灸即称为艾灸。以下介绍灸法的保健作用、适用人群、注意事项,以及普通民众都能掌握的保健灸法。
灸法的保健作用
温经通脉,行气活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的运行、营养物质的输布。气是人体生命活力之源,血为人体基本物资保障,气血充足,运行流畅,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生命也才能绵长。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艾灸应用其温热刺激,可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草为辛温阳热之药,可补阳壮阳,使真气、元气充足,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的作用。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常灸中脘、足三里等穴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能促进人体对饮食物的受纳运化,不仅具有辅助治疗胃肠病症的功效,而且更可培补后天,收到预防疾病、抗衰防老的保健效果。如宋代医家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即谓:“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
适用人群及使用禁忌
适用人群
灸法的适用人群、适用病证非常广泛,其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亦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危重症。灸法的养生保健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常用于不良体质的养生保健、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以及慢性病的康复。
禁灸部位
人体的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以及乳头、阴部、睾丸、妊娠期女性的腰骶部不要施灸,以免引起不良反应。颜面等暴露在外的部位,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避免化脓、溃烂后不易愈合。
禁灸病证
凡属发热性疾病而见脉搏跳动较快者一般不宜施灸。患某些传染病或高热、昏迷、惊厥期间,以及身体极度衰竭出现形销骨立等表现时亦不宜施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情绪不稳忌灸,女性经期慎灸,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判断。
常用强壮保健灸法
常用保健灸法
下面介绍儿童和成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易患感冒等虚弱不适病证的常用保健灸法。
儿童保健灸法:灸身柱穴
脾胃虚弱、易患胃肠病者,可灸身柱配天枢;体质较弱、易患感冒者,可灸身柱配风门。身柱位于项后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有补肾强体、宁心安神、理肺健脾的作用。天枢位于腹部,肚脐旁开2寸处,左右各一,有调理胃肠、降气和胃的作用。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有宣肺散邪、调理气机的作用。
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一般单穴每次灸10分钟左右,双穴每穴每次灸5分钟左右。3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成人保健灸法:单灸足三里,或灸足三里、中脘、关元
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下3寸,胫骨外侧上凹陷处,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健运脾阳、和胃降逆、温中散寒等作用。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有健脾益胃、调理中焦、降逆和胃的作用。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有益气助阳、利尿通淋、强壮补虚的功效。
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单灸足三里,一般每次灸10分钟左右,每日1次,灸10次后休息3~5日后再灸。灸足三里、中脘、关元,每穴每次灸5分钟左右,3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操作注意事项
艾灸具体又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其中艾条灸最为常用,同时因其操作方法比较简便,故适于自我调治、养生使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注意安全,防烫防火
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艾条灸要勤刮灰,避免灰多后掉在皮肤上。艾炷灸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引起烫伤或着火。施灸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艾炷熄灭,以防复燃而发生火灾。
灸后起泡,防止感染
施灸后穴位局部皮肤常出现红晕,并有灼热感,一般无需处理,经数小时后即可消退。因施灸不当或专门应用化脓灸方法,局部皮肤烫伤可能起泡,轻者也不必处理,数日后可自行吸收,结痂而愈。如果灸后皮肤水泡较大,一定不要挑破,若已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或到医院处理。

《山海经》中的四味中药

 (2022-09-27 03:18:44)[编辑][删除]

摘自2022-9-26中国中医药报
吴玉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郑文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
《山海经》相传为大禹及其臣子益所作,包罗天文、地理、医药、矿藏、神话、宗教等诸多内容,堪称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对医药的记载丰富,从这些内容中可窥见先民对天地自然的细致观察、对长生不老的热忱追求,更可印证中医药思想萌芽之早。
《山海经》成书时间早于《神农本草经》,保留了上古时期先民对医药学的朴素认识及宝贵经验。书中共记载具有医用价值的药物187种。其中包括植物药89种,动物药39种,矿物药6种,水生鱼类、介壳类药29种,避灾药15种,毒药8种及山水1种。有些药物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有些带有“巫医”印记;有些药物则反映出先民对长寿的向往,如食之可辟谷不饥的祝馀、白,但今日已均不可考。
《山海经》中的多数药物自上古时期一直使用到现在。有些虽只录其名,未述其效,但在现代临床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虈(白芷)、芎窮、薯蓣、芍药、虋冬(天门冬、麦门冬)、少辛(细辛)、犀、麝、雄黄、磁石等。今择取《山海经》中注明功效且现代可考,却易被忽视的四味药物,探赜幽微,钩沉效用。
杜衡
《山海经》之《西山经》记载:“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介绍杜衡功效有二:走马,已瘿。这两种功效的产生取决于不同的使用方法:若佩带可更易驯服马匹(走马),若内服可治疗颈项痈肿、积聚之疾(已瘿)。
首次详细描述杜衡功效的专著为《名医别录》。而《神农本草经》中曾出现过“杜衡”之名:“杜若……一名杜衡。”但其实这是中药古籍中的同名异药现象,杜衡与杜若原为两种植物:杜衡叶似葵,形如马蹄,根似细辛;杜若叶似姜,有纹理,根似旋覆根。二者形态绝不相类。就现代植物学分类而言,杜衡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杜若为鸭跖草科杜若属。故《名医别录》中记载的杜衡为天帝山所出之杜衡,因其叶圆似马蹄,气味芳香,故又称“马蹄香”。
杜衡的功效随着中药学理论的发展及古人医疗经验的丰富而日益完善。《名医别录》载其“主风寒咳逆”,作发汗解表、宣肺止咳之用。唐代甄权《药性论》云“杜衡,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项间瘿瘤之疾”,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印证了《山海经》的正确。
杜衡味辛性温,气芳香,无毒。辛能散结行滞,温可散寒通痹,气味芳香以辟秽除恶。可用于治疗风寒表证、痰饮积聚、痰气哮喘、瘿瘤瘰疬、咽肿喉闭,诚为疗病祛疾之佳品,用之得当,效验可观。撷采古籍中的两个方剂,以备救急。《救急方》记载杜衡疗咽肿喉闭:杜衡根,不拘多少,捣碎,井水调服即愈。《普济方》记载杜衡疗痰气哮喘正发作者:杜衡三钱,焙研为末,淡醋调下,少顷吐出痰涎即效。
薰草
《西山经》记载:“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薰草,一名蕙草,属芳草一类,首载于《名医别录》。因上等薰草产自零陵山,故又名零陵香。此草甚香,枯槁时馨香未泯,古人祓除,烧之以辟不祥。《山海经》载,佩此草可治疗因触冒天地乖戾之气所致之恶疮、麻风病,说明薰草“辟恶”之功很早就被先民发现并用于医药领域。“除秽恶邪气”为薰草的重要作用,被历代医家所重。《名医别录》“去臭恶气”,《开宝本草》“除恶气心腹痛满”均是在《山海经》之后对薰草功效的记述。薰草不仅可辟外来邪恶气,亦可治疗体内浊邪侵犯所致的病证,兼可杀虫。如治疗风虫牙痛,常配伍升麻、细辛煎饮。治疗寄生虫感染,与黄连配伍煮饮。
薰草还可治虚劳失精病。《名医别录》载其“疗泄精”。《外台秘要》载有治疗梦遗失精的薰草汤,将薰草与人参、白芍、生地、白术等补益药配伍,共奏益精止遗之功。但其毕竟馨香发散,多服易耗散真元,不宜常服久服。古人记载女性频服可致绝孕,便是薰草耗散元气的实证。
莽草
《中山经》记载,“葌山,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可以毒鱼”“朝歌之山,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芒草即莽草。将莽草与粟米相和,放置水中,鱼食即死。此草性温有毒,人中其毒,用黑豆煮水饮之,毒自解。盖天地生一物之偏,及造一物制之。莽草之毒可制雄黄,但见黑豆,其根即烂,故黑豆胜之。
莽草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主风头痈肿,乳痈疝瘕,除结气疥瘙,杀虫鱼。”疗头风痈肿,搜剔外来之客邪;除结气疝瘕,荡涤在内之壅滞。此草有毒,不入汤剂,古方所用多为外治。即与茵芋合用以为搜风除痹之峻剂,亦为散为膏。《千金方》治脚气痿弱、风毒痹厥所常用,亦多为膏,汤药绝少。其外用之功不可忽视。因其善搜邪拔毒,杀虫消痈,故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头风痛、瘰疬痈疡、风虫齿痛。《本草图经》记载,莽草叶煎汤,趁热含入口中,待汤冷时吐出,治疗风虫齿痛及喉痹甚效。当需注意,含漱之水慎勿下咽;外用膏摩淋洗之剂,勿使莽草水接触双目。
礜石
《西山经》记载:“皋涂之山,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礜石是一类硫化物类毒矿石,根据颜色不同分白礜石、苍礜石、桃花礜石、金星礜石、银星礜石数种,惟白石与苍石入药。大热之性,内服破散胸腹沉寒痼冷效专力宏,主治心腹冷积,坚结癖气,胸膈沉寒,风湿顽痹;腐蚀之性,外治又可去痈疮、疽痔、息肉。因其毒性大,故方中少用,古代方士多炼食以求长生。
礜石亦载于《神农本草经》,“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所以礜石为攻毒疗疾之猛将,非保命养性之仙丹。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当止,若只求一时欣快而耽嗜之,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九灸

 (2018-01-15 13:54:55)[编辑][删除]


民间素有“冬灸三九”之说,三九灸即三九天在相应的腧穴或患处灸疗,是一种依据中医理论特点的 “内病外治”疗法。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的循环,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是以阳气为根本。三九天是一年之中阴寒之气最盛的时候,此时天寒地冻、阴盛阳衰,宜补阳气以驱寒。三九灸中的艾草是辛温助阳之物,可提升阳气。三九时节,点燃用艾绒制成的艾炷,在体表腧穴、患处或特定部位进行烧灼、烘烤、薰熨,使施灸部位发热,同时,借助艾热走窜经络,以培补阳气、温通经脉、理气和血、调和阴阳、驱寒除湿、消瘀散结,有效调节人体生理生化功能,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三九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应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人群;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厌食症等人群;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炎症等女性人群;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骨关节疾病人群。并且,健康人群也可用灸疗做日常保健。

三九灸的穴位搭配不仅讲究辨病选穴、穴位搭配,并且根据穴位选用不同的灸法。另外,该疗法是根据二十四节气而灸,所以最好在入九当天或前后七天内进行灸疗,效果更佳。

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来

  (2018-01-17 14:15:05)[编辑][删除]

 


邓玉霞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成语“三年之艾”出自《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说,那些平时不得民心,却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三年以上陈年艾草来治疗一样,因为平时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

成语引申自民间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在我国,艾叶被称为“医草”,是家喻户晓的中药。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艾叶不仅可以药用,鲜嫩艾叶还可以食用,与米粉或面粉调和做成艾糕是不错的吃法。很多地区在端午节的时候,有将陈艾和菖蒲悬挂的门户上“辟邪”的习俗。但艾叶最主要的用法还是用于灸疗,这是因为艾叶是为数不多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人们常说的艾灸,就是点燃艾条,“烟熏火燎”体表穴位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艾取三至五年为佳

《孟子·离娄上》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仔细揣摩,发现其“七年之病”应理解为慢性病更恰当,其“三年之艾”应理解为灸用艾叶,因为一些慢性病需要长时间艾灸来调理。但古人为什么说艾灸要用三年之艾呢?

大家都知道,新鲜艾叶中含有较多的叶油,具有挥发性,燃烧后火力猛烈,不仅产生有害物质,还会灸伤皮肤,损伤经络,达不到慢火细灸使艾热慢慢渗透到人体经络的作用。所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但艾灸用的艾草并不是越陈越好。有人做过相关试验发现,通风阴干存放一到两年的艾叶,因其还有较多油脂存留,用手搓揉,很容易搓出绒团来。而同样存放五年以上的艾叶,由于油脂挥发完全,非常酥脆,一搓就全碎了,搓不出绒,也捏不成团。所以,两年以下的艾叶和五年以上的艾叶,要么油脂过多,火力猛烈,要么油脂全无,易出明火,不能持久,均不适合艾灸燃烧温和持久、药效随温熏和热力渗入机体的需要。特别是陈年的艾叶,由于一些药用成份的流失,也不适合灸疗,而三到五年的艾叶用于艾灸,却是最适合的。古人能脱口而出“三年之艾”,可见人们对艾叶和艾灸早就有较深刻的认识。

艾灸为家庭保健常用法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话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艾灸对慢性疾病的调理和治疗作用。艾灸是中医非常古老的调理和治疗方法,因其疗效显著而延续至今,并得到发扬光大。因为艾灸操作简单,艾叶易得,作为家庭保健之用非常合适,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家庭一般只需要艾条悬灸或使用艾灸器温灸就可以了,选择关元、足三里、百会、涌泉、天枢等穴位即可。若是治疗用,可以由医生定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艾叶性温,一般湿热体质、实体体质和阴虚火旺的人最好不要艾灸,或者体质改善后再行艾灸。(邓玉霞)

火针疗法 借火温热焠刺法
摘自2025-8-4中国中医药报
李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火针疗法,是将火针加热后,按一定刺法迅速刺入人体选定部位的治疗方法。火针用特制材料制成,古称燔针、烧针等。火针疗法最早记录于《黄帝内经》,被称为“焠刺法”。《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最初仅用于痹证、寒证、经筋病及骨病的治疗。后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药方》等医学著作多次记载,其适应症逐渐扩展至热病、内脏疾病等多种疾病。至明代,医家对火针疗法从针具、加热、刺法、功效、应用和禁忌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记录。
人身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凝则不通,火针疗法借火的温热之功,祛寒散邪,温通经络,使气血调达,阴阳平和。除外寒证,气机的失调也会导致热证,热病虽热,但却可以得火而解,以“火郁发之”之义,大大扩大了临床火针的应用。火针可以促进难愈性创口愈合,还对有形实邪导致的疾病,如瘿瘤、瘰疬等也能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此外,痤疮、带状疱疹、下肢静脉曲张、湿疹、膝骨关节炎等十余种疾病被中国针灸学会团体标准推荐为火针优势病种,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硬皮病等疑难病的治疗中也有火针取效的临床报道。
火针常用刺法有点刺法、围刺法、留针法、刺络法。进针深度及留针时长视病灶深浅而定。治疗淋巴结核、囊肿及皮肤科脓疡相关疾病时,可留针1~5分钟。
火针疗法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如贺氏火针、山西师怀堂九针中的火针等流派。
贺氏火针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开创者贺普仁是第一届国医大师,他总结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灸的温热刺激,火针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因此具有助阳补虚、升阳举陷、消癥散结、生肌排脓、除麻止痉、祛痛止痒等作用。
贺普仁总结火针疗法操作的关键在于“红、准、快”。其创立的“贺氏三通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中。“三通法”分为“微通法”“温通法”和“强通法”。其中温通法是使用火针等温热刺激以温阳散寒、疏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方法。贺普仁创制了贺氏系列火针针具,选用了高纯度的钨锰合金材料制成经久耐用的火针利器,针对不同的临床需要,将火针分为了“细火针”“中粗火针”和“粗火针”等六类。在熟练手法的操作下,能够在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将烧红的火针准确刺入穴位又敏捷地拔出,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大大提高了疗效。
火针疗法在针具和手法上不断传承创新,拓展适应症,可治疗三百余种病症。这一古老疗法穿越千年,在中医智慧的淬炼下,依然闪烁着火热璀璨的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