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中葫芦方中良药

(2022-09-23 03:24:26)

摘自2022-9-22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葫芦是食药两宜之物,种类较多,李时珍说:“长瓠、悬瓠、壶卢、匏瓜、蒲卢,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
现代将果实呈哑铃型或扁球形的葫芦和果实呈扁球形的瓠瓜通称为葫芦;果实粗细均匀而呈圆柱状的称为瓠子;结实较多,果实呈哑铃型但较小的称为小葫芦。它们均是葫芦科葫芦属植物,民间通称为葫芦,又写作壶卢。
葫芦有利水通淋之效,虽品种众多,味道甘苦亦不同,但多数可入药,且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
诗中葫芦寓意深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这首诗是《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的第三章,以缠绕在树木上的甘瓠起兴,描写宴饮之乐,表现宾主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在《诗经》中,瓠、壶、匏指的都是葫芦。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邶风•匏有苦叶》)葫芦成熟叶枯黄,济河渡口水深广。水深浮着葫芦泅,水浅提着衣服趟。葫芦中空,在水中有较大浮力,是比羊皮筏更为古老的渡水工具。《国语•鲁语下》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韦昭注曰:“共济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小雅•瓠叶》)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做菜又煮汤。君子备好醇香酒,斟满酒杯尽情尝。葫芦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管子》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说明葫芦在蔬菜中具有重要地位。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红楼梦》中的干菜有葫芦条儿。古人将天上的一颗星星命名为匏瓜星,并认为匏瓜星明亮,则五谷丰登,瓜果丰收。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其中的瓠瓜指的就是瓠瓜星。
葫芦入药可利水通淋
葫芦的成熟但外皮尚未木质化的果实(葫芦),葫芦的茎、叶、花、须(葫芦秧),种子(葫芦籽),老熟果实或果壳(陈葫芦瓢)均可入药。
“匏瓜空自系闲庭,错认壶卢当药瓶。消渴既除铛不倒,石淋堪止户能扃。浴除胎毒须多效,漱止牙痛子有灵。取叶作茹荒岁用,耐饥穀食可消停。”(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壶卢》)葫芦是常用的利水消肿类中药,味甘、淡,性平,归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消肿、通林、散结的功效,用于水肿、腹水、黄疸、消渴、淋病、痈肿的治疗。《滇南本草》载:“(瓠匏)苦能下水,令人吐,除面目风邪,四肢浮肿。甜能利水,通淋,除心肺烦热。”
“葫芦甘平,通利小便,兼治心烦,退肿最善。”(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葫芦》)葫芦味淡气薄,功专利水道而消肿,配伍猪苓、茯苓、泽泻等,可治疗面目浮肿,大腹水肿,小便不利证。
“葫芦味甘平微毒,利水消浮止渴烦,瓠虽稍苦性无异,虚胀冷人切莫吞。”(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葫芦》)葫芦能利水通淋,配伍滑石、木通、车前子等,可治疗热淋;配伍萹蓄、白茅根、小蓟等,可治疗血淋。葫芦还可利湿退黄,配伍茵陈蒿、栀子、金钱草等,可治疗黄疸。
葫芦作为常用的食疗佳品,和鲫鱼煮食,可治疗脚气水肿;鲜葫芦捣烂绞汁,用蜂蜜调服,可治疗高血压、烦热口渴、肝炎黄疸、尿路结石;葫芦瓤和赤小豆水煎服,可治疗水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诗中的瓠犀,指的是葫芦籽,李时珍说:“(葫芦)瓤中之子,齿列而长,谓之瓠犀。”用葫芦籽形容庄姜牙齿洁白整齐。葫芦籽味甘,性平,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肺炎、肠痈、牙痛的治疗。诗中常用葫芦籽形容美女的牙齿,其实它还是治疗牙科疾病的常用药。《圣惠方》记载,葫芦籽煮水含漱,可治疗龋齿疼痛;《御药院方》载,葫芦籽同牛膝煎水含漱,可治疗齿龈肿痛,齿摇疼痛。
“自种双桐已四年,秋来匏瓠小篱穿。上床不怕陈登叹,我欲归求许汜田。”(宋代晁补之《怀缗居》)葫芦秧味甘,性平,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食物中毒、龋齿痛、鼠瘘、痢疾的治疗。陈葫芦瓢味甘、苦,性平,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水肿、黄疸、臌胀、便血、崩漏的治疗。
甘瓠苦匏也属葫芦
瓠子(甘瓠)肉厚汁多,鲜美清香,更多作为蔬菜食用。但苦瓠子由于含有较多的葫芦苦素,可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宜食用。瓠子的果实(瓠子)、种子(瓠子籽)和老熟果皮(蒲种壳)均可入药。
“笑杀桑根甘瓠苗,乱他桑叶上他条。向人更逞廋藏巧,怪道桑梢拄一瓢。”(宋代杨万里《甘瓠》)瓠子又名甘瓠、甜瓠、净街棰、葫芦等,味甘性凉,具有利水、清热、止渴、除烦的功效,用于水肿腹胀、烦热口渴、疮毒的治疗。
“龙钟好在梦中身,剩喜今年又食新。不用更烦人祝鲠,轮囷瓜瓠是常珍。”(陆游《食新》)瓠子籽味甘,性寒,归肺经,具有解毒、活血、辟秽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跌打损伤、山岚瘴气的治疗。
瓠子的老熟果皮蒲种壳味苦、淡,性寒,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四肢浮肿、臌胀、小便不通的治疗。
“秋水横流下者巢,踰推百里即荒郊。已知举世皆行潦,且复因人赋苦匏。”(顾炎武《淮北大雨》)苦葫芦又名苦匏、蒲卢、苦瓠、约壶、长柄茶葫芦、药葫芦等,味苦性寒,归肾、肺、脾经,具有利水、消肿、清热散结的功效,用于水肿、黄疸、消渴、癃闭、痈肿恶疮、疥癣的治疗。《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临床用苦葫芦治疗糖尿病,但其性寒,虚寒体弱者禁服。
苦葫芦籽味苦,性寒,归肺、脾、肾经,具有利水、通窍、杀虫、解毒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鼻塞、鼻息肉、龋齿、聤耳、疥癣的治疗。苦葫芦花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散结、拔毒、敛疮的功效,用于鼠瘘的治疗。苦葫芦蔓味苦,性寒,归心、肺经,具有杀虫解毒的功效,用于麻疮、白秃疮的治疗。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陆游《刘道士赠小葫芦》)小葫芦又名腰葫芦、观赏葫芦,由于其味道较苦,主要用来入药,或做成工艺品观赏。小葫芦的果实(苦葫芦)、种子(苦葫芦籽)、花(苦葫芦花)、茎藤(苦葫芦蔓)、老熟果实或果壳(陈葫芦瓢)也可入药。
清代木质伤药葫芦
摘自2022-12-29中国中医药报
马欣睿 李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木质伤药葫芦。
南宋诗人陆游在《午坐戏咏》中有言:“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葫芦可以用来贮存药物吗?答案是肯定的。
《本草纲目》将葫芦记为壶卢,又名瓠瓜、匏瓜。李时珍曰:“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其实葫芦不仅可以装酒、装饭,也可以装药,《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制的灵丹妙药就是装在葫芦中的。古代医家常用葫芦盛装各种丸、散、膏、丹,尤其是云游四方的江湖游医,更是少不得随身携带葫芦。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个清代木质伤药葫芦。其高约20厘米,枝叶形盖,外壁漆地洒金,腹壁竖书9行42字,“伤药”两字偏大,位于首行,但是因为时间久远,文字已经脱落不清。
葫芦与中医药有着密切的联系。成语“悬壶济世”中的“壶”便是当今所说的葫芦。东汉名医费长房曾从一位挂着葫芦兜售药物的老翁那里习得高超医术,后来为了纪念老翁的恩德,于是行医时便常背着葫芦。从那以后,郎中行医,便在腰间挂起葫芦,或者在诊所前悬上葫芦。因为后世以葫芦为幌子者众多,所以又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说。
此外,因为葫芦谐音“福禄”,寓意财运亨通,福禄双全。又因其外形圆润饱满,两球相接,大肚小口,寓意驱邪避灾,家庭美满,表达了古时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葫芦中盛放的药物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人们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如今我们虽然早已不再用葫芦来存放药品,但它背后的中医药文化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趣谈中药葫芦

时间:2020-06-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18/IMG003067ce8f3254245044224.jpg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动画——葫芦兄弟》邮票,由宋鉴设计。邮票内容取材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6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其中第一图“七色葫芦”的画面向人们展现的是善良的老爷爷种下葫芦籽后,很快结出了七个色彩不同的葫芦。老爷爷高兴得左手抱一个,右手抱一个,并亲切地和小葫芦们交谈,穿山甲也在一旁高兴地看着。画面色彩鲜艳饱满,黄色的底色对比衬托出七色葫芦的鲜亮。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豳风·七月》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记载。葫芦的别称很多,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

  成熟葫芦的果实可以加工为容器或者烟斗。电影或电视故事里,总能见到南来北往的僧人,腰间挂着装有药物的葫芦云游四海,为民疗疾。

  除了能盛药,葫芦本身也可为药,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葫芦花味甘、性平,无毒,可作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葫芦瓤味苦、性寒,可单用鲜葫芦汁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或肺燥咳嗽等。取鲜葫芦1个,捣烂,绞取汁液,每次用1小碗,加入适量蜂蜜调服;也可以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治疗面目浮肿、四肢肿、大腹水肿等症及小便不通、鼻塞和一切痈疽恶疮。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有消热解毒、润肺利便之功效,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

  然人们了解最多的或许还是葫芦作为一种菜肴,其未成熟的细嫩果实是夏天人们餐桌上的家常菜。其吃法很多,有炒、烩、做汤、制馅等。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早已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葫芦的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纤维素等,另外在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里钙元素的含量是最高的,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葫芦所含有的丰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

  烹调葫芦时不宜煮得太烂,否则营养损失多。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症患者多食,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藏红花

 诗中葫芦方中良药 (2022-09-22 09:59:32)[编辑][删除]


藏红花又名西红花,原产地在波斯(今伊朗)克什米尔等地,明代由西藏经茶马古道传入内地,故名藏红花。

中医认为,藏红花味甘,性凉,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行瘀滞不畅所致的闭经、痛经、跌打损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适合月经量偏少、痛经、月经推迟、面部长斑的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人等平时用于预防保健。身体虚弱配伍几片西洋参,达到补气活血、气血同调的作用。

藏红花是药食两用之品,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价值。藏红花的用药部位是雌蕊的柱头部分,用于日常养生保健时,每日服3~10根即可。

藏红花的用法简单多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下面推荐两种简单的用法:一是直接泡开水喝,一次放3~5根于干净的杯中,倒入开水冲泡,待水被染成黄色,颜色明亮清透时饮用,续水几次后连同花丝一起服下;二是熬藏红花粥,可用大米100g,藏红花10根,加水适量,煮粥食用。

什么人不适合吃藏红花

藏红花的活血化瘀力量较强,孕妇、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具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消化道溃疡、紫癜等)等忌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如服用藏红花后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恶心等不适症状,可能是对藏红花过敏,应立即停用,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小雅·采薇》中的杨柳

  藏红花 (2022-09-22 11:10:05)[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璞

采薇(末章)

佚名〔先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原文释义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十分劳累。满腔伤与悲,我的哀痛谁能体会。

中医知识

柳叶:透疹利尿解丹毒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外科(瘰疬科)主任医师黄子慧介绍,中药柳叶的药物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有清热、透疹、利尿、解毒等功效。柳叶主要用于治疗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丹毒、烫伤、牙痛。如《证类本草》中记载其能“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本草纲目》记载其能“疗白浊,解丹毒”。《本草再新》中记载其“能托能升,败毒,发斑,治小儿痧痘等症”。

柳花:祛风利湿,止血散瘀

中药柳花的药物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味苦、性寒,有祛风、利湿、止血、散瘀等功效。柳花主要用于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等病症。

柳根:止痛消肿治五淋

柳根的药物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根及根须,有利水、通淋、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淋病、水肿、风湿疼痛等病症。《滇南本草》中记载其能“治五淋”。《本草纲目》中记载其“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现代应用

治疗2型糖尿病

有研究发现,柳叶泡水服联合口服降糖西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改善作用,能有效改善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治疗慢性盆腔炎

有研究发现,柳叶蜡梅灌肠剂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脚气

鲜柳树叶可治疗脚气,对脚气感染引起的红肿、化脓等有较好效果。

柳叶妙用【草根一生】

   《小雅·采薇》中的杨柳 (2013-04-17 19:47:31)[编辑][删除]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旱柳叶

  【异名】河柳、言叶柳、小叶柳(《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旱柳的嫩叶或枝叶。植物形态】旱柳

  乔木,高可达18米。枝细长,直立或展开,黄色后变褐色,微具短柔毛或无毛。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沿中脉处有绒毛,下面惨白或带白色;叶柄长2~4毫米或近无柄;托叶披针形或无,边缘具齿,有腺点。雌雄异株,雄花序短,圆柱形,长1.5~2.5厘米,花序轴有长毛;苞阔卵形,先端钝;雄蕊2,花丝基部有柔毛,花药黄色;雌花序很小,长10~25毫米,花序轴有柔毛,雌花有2个腺体。蒴果。种子极小。花期4月。果期5月。生于河岸及高原、固定沙地。散布东北、华北,以及甘肃、青海、山东、安徽等地。

  【采集】嫩叶(柳芽)春季采;枝叶春、夏、秋三季均采,鲜用或晒干。

  【功用主治】散风,祛湿,清湿热。治黄疸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

  【选方】

    预防及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旱柳芽三钱。开水泡,当茶喝,亦可酌加红糖。

  治风湿性关节炎初起,发烧怕冷:旱柳芽五钱。水煎服。

  治关节炎肿痛:鲜旱柳枝叶,煎汤外洗柳枝五钱,寄生、桑枝、五加皮各三钱,透骨草二至三钱。水煎服。

  治甲状腺肿大:鲜旱柳叶一斤,加水2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亦可制成浸膏或丸子服。

  治牛皮癣、湿疹:旱柳叶一两,葱白八钱,猪油、食盐适量,明矾五分。共捣烂,布包涂患处,每日三次,六天为一疗程。(性味以下出《中国沙漠地域药用植物》)在我国医药宝库中,述及柳叶药效的典籍颇多。唐朝《外治秘要》一书里,记载用柳叶治黄疸,明代李时珍用柳叶治疗白浊、解丹毒、消痛肿。至今,现代医学在理论中都考证了柳叶的药用价值。下面向您引见柳叶详细的治病验方:

  乙型肝炎 鲜柳叶梗10~50克,微煎泡茶,并加适量的糖,饮后治疗效果极佳。

  皮肤瘙痒 嫩柳叶梗100~300克,明矾10~30 克,地肤子15~45克,煎汤洗浴,每晚一次,连用1~3日即可康复。

  肛周湿疹、外痔鲜柳叶梗50~400克,苦参15~40克,煎水外洗或坐浴,每晚一次,3天后可治好。

  无名肿痛 鲜嫩柳叶梗50~300克,煎水洗或热敷患处,每日三次,每次15~45分钟,消肿止痛为止。

  脚癣脚气 顽固性脚气久治不愈,可采来鲜嫩柳叶,捣烂敷抹患处,每日一次,3天即可康复。开水烫伤鲜嫩柳叶梗阴干研末,用猪油或蜂蜜调敷患处,对治疗开水烫伤有奇效。

  口舌生疮 嫩柳枝一段,剥去绿表皮,取中细皮口内嚼之,咽下苦水

从“百步穿杨”谈垂柳

   《小雅·采薇》中的杨柳 (2022-12-03 03:33:33)[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2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百步穿杨”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引申为本领高强。该成语源自《战国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而概括出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
《三农纪》有云:“垂柳为杨者,据小说,隋炀赐姓也。”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载,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栽毕,隋炀帝赐垂柳姓杨。故后世垂柳也被称为“杨柳”。
《本草纲目》记载:“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葇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以上所述杨柳的特征与今之垂柳一致。成语“百步穿杨”中的“杨”其实是“杨柳”,即“垂柳”。
“无心插柳柳成荫”,垂柳既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垂柳栽种易活,生长迅速,常作庭荫树、行道树。垂柳也是固堤护岸的重要树种,烟花三月,绿柳依依,别有风致,便是“长堤春柳”的好风景。
垂柳木材可制家具,枝条可编筐,叶可作羊饲料,《本草纲目》更有言“其嫩芽可作饮汤”。此外,垂柳更是一身皆可入药。其枝条(柳枝)、根皮或树皮(柳白皮)、叶(柳叶)、花序(柳花)、根及须状根(柳根)、带毛种子(柳絮)皆可供药用。柳枝可祛风利湿、解毒消肿,柳白皮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柳叶能清热、解毒、利尿、透疹,柳花能祛风利湿、止血散瘀,柳根能利水通淋、祛风除湿、泻火解毒,柳絮也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自古以来,咏柳寄情、借柳伤别,正如古人云:“柳者,留也。”

文人咏柳入药亦佳

    (2018-03-18 05:21:20)[编辑][删除]


柳枝在和煦的春风中翩翩起舞,带来了春的生机。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柳的佳句。东晋的陶渊明借柳言志,自称“五柳先生”。唐代贺知章的《咏柳》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虽无柳字,但却将柳的形象跃然纸上。白居易传世吟柳佳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苏轼岂甘落后,在《密州五绝》中写下了“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名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时,不仅带领民众大量种柳树,还题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清末左宗棠戍边屯垦,在荒漠遍植柳树,成为中国环保史上的佳话,故有诗赞曰:“新栽杨柳三千里,迎来春风度玉关。”毛泽东主席也非常喜爱柳树,他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展现了全国人民奋发向上的风采。

柳树全身可入药。柳树根有利水通淋、祛风除湿、退黄、止痛、解毒等功效;柳树皮可祛风利湿、消肿止痛、解毒通淋;柳树叶有退黄、清热发表、透疹解毒、利尿止痛的作用;柳花能祛风退黄、止血化瘀、利湿调经;柳芽可代茶饮,清香爽口、沁人心脾。(时乐)

柳芽儿清凌可爱,柳絮儿风中飞舞


 

  春姑娘像个心灵手巧的设计师,用灵秀的剪刀裁剪出柳丝上一串串簇新的柳芽,也裁剪出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

  柳芽儿鲜嫩无比,清凌凌可爱,亦是入药佳品。柳芽性寒,味微苦,无毒,有清热、镇惊、透疹、利尿、解毒之功效。

  柳芽状如雀舌,孕一冬之精气,得春阳之普照,采之晾干炒制成茶,观之清灵碧绿,饮之清香可口,色香味形妙到极致。据传,北京戒台寺内的僧人常用柳芽和茶叶混合制成“消灾延寿茶”施与香客,康熙皇帝巡视西山时驻跸该寺,品过此茶后大为赞叹。

  凉拌柳芽是一道人们喜爱的春令小菜。将新鲜柳芽洗净,用开水焯后再放冷,加上麻油、食盐、葱、蒜、香醋拌匀食用;或将柳芽晒干待伏夏发泡食用,可清暑热。

  春色渐浓时,一只只小巧的柳穗渐次盛开,柳絮迎风飞舞。唐宋诗人对柳絮不“感冒”,不然何以有“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诗句呢?

  同是柳絮,在《红楼梦》中则被咏出了不同意境。暮春之际,大观园内的才子佳人“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填词作诗。兰心慧质的林黛玉拈得的是《唐多令》,在她的笔下,柳絮的形象别有一番滋味,无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还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都难掩命运多舛、苍凉悲悯的情绪,这与潇湘妃子寄人篱下、漂泊无定的身世,敏感细腻、率真多情的性格暗合。美丽娴雅的薛宝钗抽到的词牌是《临江仙》,咏出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好句,一改柳絮风雨飘摇、缠绵悱恻的形象,满满的正能量,洒脱又豪迈。

  柳絮也是一味常见中药。中医上称之为柳实、柳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具毛种子,它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之为柳絮。中医认为,柳絮性味苦凉,入肝、脾、肺经,有清热止血、祛湿消肿之功,适用于吐血、湿痹四肢挛急、膝痛、痈疽脓成胀痛不溃、创伤出血等。《神农本草经》记载柳絮能“主溃痈,逐脓血”;《饮食别录》又说其“主痂疥,恶疮,金疮”;《药性论》言其“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

  生活中,可将柳絮做成枕头。将收集到的若干柳絮晒干,用布袋缝好装入枕芯,枕之轻暖舒适,具有安神催眠的功效,适用于失眠患者;可做成柳絮鞋垫,将收集到的柳絮晒干、压实,做成鞋垫儿,垫脚行走柔软轻灵,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治疗脚汗、脚气等症。还可制成柳絮药包,收集干净新鲜的柳絮晒干,研细成末入袋成药包,以备不时之需,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经闭等,外用敷贴还可治牙痛。由此可见,柳絮这种缠绵不休、令人烦恼的“多情物”还是大有用处的。(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柳树也入药

    从“百步穿杨”谈垂柳 (2022-09-17 04:32:04)[编辑][删除]


昨日出门散步,看到江旁的柳树全绿了,如烟如雾。在我们老家,有寒食节在门上插柳的风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晋文公时代的忠臣介子推。我母亲酷爱种花,栽树种花时,用柳树皮泡的水来浇新栽种的花,易发芽存活。

柳树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只不过现代中医用的少了。比如小便白浊不畅,湿热下注,类似现代急性前列腺炎的症状,民间就有用柳芽的偏方。清明节前后的柳芽,采收后可晒干备用,或直接用适量新鲜柳芽煮水代茶喝,可以消除小便白浊。我曾好奇尝试喝过新鲜柳芽泡的茶,特别苦,苦到嗓子眼儿,难以下咽,但药效很好。20世纪60年代,每年到了四五月份,母亲就煮柳树枝条水让我们喝,说是能预防肝炎。

柳树还可以外用。若有痔疮肿大属于湿热下注型的,可用新鲜柳树枝条煎煮的药汤先熏后洗,可使痔疮肿块消失。

柳絮又叫柳绵,春季飘满天,它也是药材,可治疗出血症状。春天收集柳絮,干燥保存,如果身体哪个部位出血,可直接敷在伤口上,也可烧炭后口服。现在最常用柳枝煮水外洗治疗关节疼痛,主要针对的也是湿热证型的关节红肿疼痛。可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上其他树枝以增强疗效,例如伴有瘀血阻络,可配桃枝,体内热盛可配国槐枝。

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我两脚趾缝总是痒。在我家院门口有棵垂柳,每天坐在树下乘凉的时候,我就用柳树的嫩芽揉出的汁液涂在脚趾上,过了一段时间,脚气神奇般地好了。

后来,我走上了中医这条路,母亲告诉我一个治脚气湿热下注的方子,用柳树嫩芽捣成膏状,外敷患处,用纱布固定,有止痒的功效,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无意间用柳芽治好脚气的经历。

原来寻常可见的柳树有这么多神奇的功效!

诗意垂柳药用多

     (2022-09-28 03:55:30)[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时乐

早春二月,东风徐来,草木萌动,垂柳渐绿,河边柳条也一日一日地翠绿起来。

柳树,是杨柳科柳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在中国有几千年栽培历史。“杨柳”一词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小雅·采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这样写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都是指柳树。

柳树自古便被人们赋予较多诗意。“柳”和“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对恋人的思念。“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古人便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女子身材苗条,腰肢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民间,柳树成了吉祥之物。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观音菩萨的形象为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柳树还是一味药材,路边即易得,不用去药房买。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载:“柳华,味苦寒,主风水黄疸,面热黑。一名柳絮。叶主马疥痂创。实主溃痈,逐脓血。子汁疗渴,生川泽。”柳树中含有单宁、柳酸、柳苦素、杨糖苷等成分。柳叶可以退黄、降压、清热解表、透疹解毒、利尿止痛;柳枝可以消肿止痛、祛风利尿、止带、解毒利湿,还是传统的中医接骨材料;柳树根可祛风除湿、退黄、利水通淋、止痛;柳树皮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淋解毒。(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采以代茗嫩柳芽
摘自2023-2-24中国中医药报
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唐代诗人元稹云:“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柳芽儿是春天的眼睛,清新明净。沿河的柳树赶春赶得早,冬末的残雪还没完全消融,它们已感知到春的讯息,一粒粒浅绿的芽苞拱出来,在明媚的春光中显出勃勃生机。
“雨过条风着柳芽,淡黄浅绿嫩如花。”柳芽儿一簇簇爆满枝头,像一朵朵淡黄浅绿的小花,不仅模样好看,还可采撷做小吃。小时候,每到柳芽初萌,母亲常带着我们到西河底柳林里挦上半篮子柳芽回来,洗净水焯后,一根根碧绿碧绿,加上麻油、食盐、葱蒜、香醋拌匀,当小菜吃,别有风味。母亲说,小孩子容易春燥上火,吃点儿柳芽菜可败火祛燥、明目清心。不过柳芽寒性大,也不能多吃,采上一把两把,尝尝滋味罢了。母亲还喜欢摘了柳芽儿洗净晾干,用来炒制柳芽茶,也不炒太多,两三土罐而已,留待夏收时节解暑,喝起来有股浓郁的苦香味儿,回味甘甜绵软。
古人把柳芽称作柳蕊、柳尖,也爱制柳芽茶,常作为一种药茶饮用,具有祛风、明目、乌发、驻颜、坚齿、益寿的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用柳叶、柳枝煮水代茶,疗治小便白浊、黄疸初起的记载。晚清文人汪曰桢的《湖雅》称:“柳芽茶,案柳芽亦采以代茗,嫩碧可爱,有色而无香味。”茶圣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柳芽茶的做法,过程较繁琐,称柳芽茶贮藏愈久,茶味愈浓。据传,北京戒台寺的僧人常用柳芽和茶叶合制成“消灾延寿茶”施与香客,康熙皇帝巡视西山时驻跸戒台寺,品过此茶后大为赞叹。柳芽茶冲水后,色如鹅黄,形似雀舌,才入口时很不适应,有种苦涩滋味,待饮到第二遍时口中便有了丝丝清甜,令人回味。


《小雅采薇》中的杨柳

     (2022-04-06 04:47:11)[编辑][删除]

摘自2022-3-18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杨璞
采薇(末章)
佚名 〔先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原文释义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十分劳累。满腔伤与悲,我的哀痛谁能体会。
中医知识
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这一节目感动了不少观众。伴随着《送别》的乐声在“鸟巢”上空响起,一条柳枝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友情感动世界。您知道吗?这饱含深情的柳一身都是中药。
柳叶:透疹利尿解丹毒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外科(瘰疬科)主任医师黄子慧介绍,中药柳叶的药物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有清热、透疹、利尿、解毒等功效。柳叶主要用于治疗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丹毒、烫伤、牙痛。如《证类本草》中记载其能“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本草纲目》记载其能“疗白浊,解丹毒”。《本草再新》中记载其“能托能升,败毒,发斑,治小儿痧痘等症”。
柳花:祛风利湿,止血散瘀
中药柳花的药物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味苦、性寒,有祛风、利湿、止血、散瘀等功效。柳花主要用于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等病症。
柳根:止痛消肿治五淋
柳根的药物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根及根须,有利水、通淋、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淋病、水肿、风湿疼痛等病症。《滇南本草》中记载其能“治五淋”。《本草纲目》中记载其“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现代应用
治疗2型糖尿病
有研究发现,柳叶泡水服联合口服降糖西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改善作用,能有效改善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治疗慢性盆腔炎
有研究发现,柳叶蜡梅灌肠剂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脚气
鲜柳树叶可治疗脚气,对脚气感染引起的红肿、化脓等有较好效果。

柳树入药功效奇
摘自2022-5-12中国中医药报
昨日出门散步,看到李村河旁的柳树全绿了,如烟如雾。在我们山东老家,有寒食节在门上插柳的风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晋文公时代的忠臣介子推。我母亲酷爱种花,她说,栽树种花的时候,用柳树皮泡的水来浇新栽种的植物,易发芽存活。
柳树是一种很好的中药,过去民间很常用,只不过现代中医用的少了。比如小便白浊不畅,湿热下注,类似现代急性前列腺炎的症状,民间就有用柳芽的偏方。清明节前后的柳芽,采收后可晒干备用,或直接用适量新鲜柳芽煮水代茶喝,可以消除小便白浊。我曾好奇尝试喝过新鲜柳芽泡的茶,特别苦,苦到嗓子眼儿,难以下咽,但药效很好。我读大学时,有一个同学告诉我,20世纪80年代,他在乡下读小学的时候,每年到了四五月份,学校就用大铁锅煮柳树枝条水让孩子们喝,说是能预防肝炎。
柳树还可以外用。若有痔疮肿大属于湿热下注型的,可用新鲜柳树枝条煎煮的药汤先熏后洗,可使痔疮肿块消失。
柳絮又叫柳绵,春季飘满天,它也是药材,可治疗出血症状。春天收集柳絮,干燥保存,如果身体哪个部位出血,可直接敷在伤口上,也可烧炭后口服。现在最常用柳枝煮水外洗治疗关节疼痛,主要针对的也是湿热证型的关节红肿疼痛。可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上其他树枝以增强疗效,例如伴有瘀血阻络,可配桃枝,体内热盛可配国槐枝。
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我两脚趾缝总是痒。在我家院门口有棵垂柳,每天坐在树下乘凉的时候,我就用柳树的嫩芽揉出的汁液涂在脚趾上,过了一段时间,脚气神奇般地好了。
后来,我走上了中医这条路,有个老大夫告诉我一个治脚气湿热下注的方子,用柳树嫩芽捣成膏状,外敷患处,用纱布固定,有止痒的功效,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无意间用柳芽治好脚气的经历。
原来寻常可见的柳树有这么多神奇的功效! (赵岩)


柳治病

     柳树也入药 (2019-03-07 15:29:56)[编辑][删除]

柳树的枝、叶、花、皮、根,均可入药,柳絮,性凉味甘,可治黄疸、咯血等;柳叶,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痛、牙痛等疾病;柳树皮,有除痰明目、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旱柳叶  【异名】河柳、言叶柳、小叶柳(《中国经济植物志》,柳叶有清散、利尿、消炎、解毒作用。用柳叶制成的注射剂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膀胱炎、化脓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都有良好的成效。柳叶中还有丰厚的碘,它是治疗中央性甲状腺肿大的良药,如与海带交替运用,疗效更佳。

【采集】嫩叶(柳芽)春季采;枝叶春、夏、秋三季均采,鲜用或晒干。

【功用主治】散风,祛湿,清湿热。治黄疸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

现介绍验方:

治无名肿毒:柳树根适量,水煎熏洗患处。

治失眠:用柳絮作枕芯做枕头,有催眠作用。

治小便淋浊:柳树枝一把,甘草9克,水煎服。

治风湿性关节炎:鲜柳枝30克,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治外伤出血:柳树花适量,焙干研末,撒敷伤口,外用纱布包扎。

治痔疮:柳树根150克,水煎沸后加皮硝10克,再煎4~5分钟,熏洗肛门。

治慢性气管炎:柳树枝120克,洗净切碎,水煎服,每日一剂,10天为一个疗程。

治中耳炎:柳树皮(炒炭存性)6克,枯矾、冰片3克。共研细末。先清洁耳内脓液,取药末少许吹入耳内。

治痛风:柳树花、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紫花地丁、生大黄30克,水煎30分钟,浸洗患处。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治小儿口腔溃疡:嫩柳树皮200克,焙成炭,加冰片10克为细末。涂于溃疡处,每天3~5次。

口舌生疮嫩柳枝一段,剥去绿表皮,取中细皮口内嚼之,咽下苦水。

治烧烫伤:鲜柳枝烧成炭为细末,以香油调膏状涂敷,每日1~2次,勿包扎。上药后3~4小时创面结成痂并疼痛,此时可涂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此方对小面积烧烫伤效果好。


防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旱柳芽三钱。开水泡,当茶喝,亦可酌加红糖。
:嫩柳枝100克,水煎取汁加糖适量调匀,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取3厘米以内的嫩柳枝60克,加水一升煎汁,每日分两次服。乙型肝炎鲜柳叶梗10~50克,微煎泡茶,并加适量的糖,饮后治疗效果极佳。

治风湿性关节炎初起,发烧怕冷:旱柳芽五钱。水煎服。

治关节炎肿痛:鲜旱柳枝叶,煎汤外洗柳枝五钱,寄生、桑枝、五加皮各三钱,透骨草二至三钱。水煎服。:鲜柳枝30克。每日分两次服。

甲状腺肿大:鲜旱柳叶一斤,水2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亦可制成浸膏或丸子服。

治牛皮癣、湿疹:旱柳叶一两,葱白八钱,猪油、食盐适量,明矾五分。共捣烂,布包涂患处,每日三次,六天为一疗程。(性味以下出《中国沙漠地域药用植物》)述及柳叶药效的典籍颇多。唐朝《外治秘要》一书里,记载用柳叶治黄疸,明代李时珍用柳叶治疗白浊、解丹毒、消痛肿。

皮肤瘙痒嫩柳叶梗100~300克,明矾10~30 克,地肤子15~45克,煎汤洗浴,每晚一次,连用1~3日即可康复。

肛周湿疹、外痔鲜柳叶梗50~400克,苦参15~40克,煎水外洗或坐浴,每晚一次,3天后可治好。

无名肿痛鲜嫩柳叶梗50~300克,煎水洗或热敷患处,每日三次,每次45分钟,消肿止痛为止。

脚癣脚气顽固性脚气久治不愈,可采来鲜嫩柳叶,捣烂敷抹患处,每日一次,3天。开水烫伤鲜嫩柳叶梗阴干研末,用猪油或蜂蜜调敷患处,对治疗开水烫伤有奇效。

治肥胖症:柳叶50克,夏枯草4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治高血压:鲜柳叶250克。水煎取汁。早晚各服一次。

點讚春柳

     (2017-04-20 14:19:16)[编辑][删除]

“六九七九,河边看柳”,是柳树最早感受春天的气息了。当别的树木依然在初春里沉睡,而柳条已冒出绿芽,带来春天的第一抹绿色。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柳树吟诗作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诗经》中就有“杨柳依依”的句子。白居易写柳:“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陆游爱柳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杨柳春风绿万条,凭鞍一望已魂消”。杜甫把柳树喻作春天的信使:“白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立意清新,咏后余香满口。然而,最耐人寻味的,还要属刘禹锡的“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简短两句,着墨不多,却准确地道出了柳树的可贵之处。更有毛泽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道出了新中国百业待兴的形象。

柳树的精神值得敬佩。它不拘条件,四海为家。土质肥沃、气候相宜的美丽风景区,有它的身影,干燥贫瘠、盐渍碱浸的不毛之地,柳树也能安居。春寒料峭,它首先萌出新绿,带起一片春华;秋风萧瑟,它与雏菊相映,最后脱下青衣。

柳树的情操值得羡慕。在波光水影、鸟语花香的秀丽处所,它风姿潇洒,落落大方,点缀着绮丽的园景;在绵延千里,杳无人烟的僻野,它婆娑袅娜,谦和内秀,看不出一点傲然超众、孤芳自赏的神情。

柳树的品格值得赞美。它辛劳一生,把自己整个献给了人类。种在河边,专意护堤;植在路旁,一心绿化。柳树的全身都很有用。早在2500年前,古书中就有“折柳樊圃”的记载,即用柳条纺织篱笆。到现在,用柳条做的筐、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柳木纹理细腻,硬度适中,可以做檩材及家具。我国东北特产的水曲柳,更是木材中的佼佼者。

春柳药用价值很高,各个部位均可入药。在《本草纲目》中曰:“柳性味苦寒,无毒,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可祛风、消肿等。”特别是柳蕊,《中国药学大辞典》介绍它有祛风、聪耳、乌发、驻颜、坚齿、健力、益寿、轻身壮骨等作用。在2000多年前,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建议,可通过咀嚼柳树皮治疗分娩痛和产后热。柳叶可以治甲状腺肿、肝炎,外愈疮疡,柳枝可以治牙痛,柳树皮和根能消肿、止痛,治烫伤、烧伤,连“晚来风起花如雪”的柳絮,也可以用来止血。

春柳,更像我们中医,为了人们的健康,不图虚名,注重实效,埋头苦干!因而,我赞美春柳,更赞美具有春柳品格的中医。正是他们为众多群众撑起健康的绿荫。

柳治病

 柳树也入药 (2017-02-27 05:36:20)[编辑][删除]

柳治病

柳树的枝、叶、花、皮、根,均可入药,柳絮,性凉味甘,可治黄疸、咯血等;柳叶,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痛、牙痛等疾病;柳树皮,有除痰明目、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柳树的枝、叶、花、皮、根,均可入药,柳絮,性凉味甘,可治黄疸、咯血等;柳叶,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痛、牙痛等疾病;柳树皮,有除痰明目、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现介绍民间用柳树治疗疾病的验方:

治无名肿毒:柳树根适量,水煎熏洗患处。

治失眠:用柳絮作枕芯做枕头,有催眠作用。

治小便淋浊:柳树枝一把,甘草9克,水煎服。

治风湿性关节炎:鲜柳枝30克,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治高血压:鲜柳叶250克。水煎取汁。早晚各服一次。

治外伤出血:柳树花适量,焙干研末,撒敷伤口,外用纱布包扎。

治肥胖症:柳叶50克,夏枯草4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治痔疮:柳树根150克,水煎沸后加皮硝10克,再煎4~5分钟,熏洗肛门。

治慢性气管炎:柳树枝120克,洗净切碎,水煎服,每日一剂,10天为一个疗程。

治中耳炎:柳树皮(炒炭存性)6克,枯矾、冰片3克。共研细末。先清洁耳内脓液,取药末少许吹入耳内。

治痛风:柳树花、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紫花地丁、生大黄30克,水煎30分钟,浸洗患处。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治小儿口腔溃疡:嫩柳树皮200克,置干净瓦上焙成炭,加冰片10克,共研为细末。待患儿在吮乳或吃饭后,将药末涂于溃疡处,每天3~5次。

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嫩柳枝100克,水煎取汁加糖适量调匀,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取3厘米以内的嫩柳枝60克,加水一升煎汁,每日分两次服。

治烧烫伤:鲜柳枝烧成炭,研为细末,过筛,以香油调成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勿包扎。上药后3~4小时创面结成痂并疼痛,此时可涂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此方对小面积烧烫伤效果好。(《中华中医网》)

   http://i01.pictn.sogoucdn.com/662cc97acdeac35b

人们爱柳、植柳、咏柳,着眼点多在柳树轻盈婆娑的美姿及其冲寒吐绿的品格上,而对柳与健康的价值,却不太注意。

柳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柳枝具有祛风、止痛、利疸、退黄的功效,可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临床用柳枝6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平均用药18.5天,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效率达96.3%。另外用柳枝煎水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有预防作用。柳花有祛风、利湿、止血、散瘀的功效,对咳血、吐血、便血、血淋等各种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柳叶的药用功效也很高,具有清热透疹、利尿、解毒的功能。治疗痧疹透发不畅、疔疮疖肿、湿热百带、小便淋痛等有良效。柳叶煎水还可洗浴疥疮。若脚趾间糜烂奇痒,可用嫩柳叶揉成小团塞进脚趾间,治疗脚癣非常有效。老百姓春天把刚生长出的嫩小柳叶摘下来做菜食的习惯,其做法:把嫩小的柳叶洗净放入开水淖几分钟,捞出放上调料即可食用。此道菜既经济又有营养,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值得一提的是,柳叶中含有大量的碘,用柳叶、海带各5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以用来治疗地方性甲状腺囊肿。柳絮、柳根也各有用途。柳絮柔软如丝,用以做枕,对头痛失眠的病人,可以止痛催眠,早入梦乡。柳的根须有泻火解毒、利水通淋之功,对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风火赤眼、小便淋漓等有独特的疗效。 

文人咏柳入药亦佳

   (2019-03-29 04:50:11)[编辑][删除]

 

柳枝在和煦的春风中翩翩起舞,带来了春的生机。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柳的佳句。东晋的陶渊明借柳言志,自称“五柳先生”。唐代贺知章的《咏柳》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虽无柳字,但却将柳的形象跃然纸上。白居易传世吟柳佳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苏轼岂甘落后,在《密州五绝》中写下了“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名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时,不仅带领民众大量种柳树,还题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清末左宗棠戍边屯垦,在荒漠遍植柳树,成为中国环保史上的佳话,故有诗赞曰:“新栽杨柳三千里,迎来春风度玉关。”毛泽东主席也非常喜爱柳树,他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展现了全国人民奋发向上的风采。

柳树全身可入药。柳树根有利水通淋、祛风除湿、退黄、止痛、解毒等功效;柳树皮可祛风利湿、消肿止痛、解毒通淋;柳树叶有退黄、清热发表、透疹解毒、利尿止痛的作用;柳花能祛风退黄、止血化瘀、利湿调经;柳芽可代茶饮,清香爽口、沁人心脾。(时乐)

柳芽儿清凌可爱,柳絮儿风中飞舞


 

  春姑娘像个心灵手巧的设计师,用灵秀的剪刀裁剪出柳丝上一串串簇新的柳芽,也裁剪出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

  柳芽儿鲜嫩无比,清凌凌可爱,亦是入药佳品。柳芽性寒,味微苦,无毒,有清热、镇惊、透疹、利尿、解毒之功效。

  柳芽状如雀舌,孕一冬之精气,得春阳之普照,采之晾干炒制成茶,观之清灵碧绿,饮之清香可口,色香味形妙到极致。据传,北京戒台寺内的僧人常用柳芽和茶叶混合制成“消灾延寿茶”施与香客,康熙皇帝巡视西山时驻跸该寺,品过此茶后大为赞叹。

  凉拌柳芽是一道人们喜爱的春令小菜。将新鲜柳芽洗净,用开水焯后再放冷,加上麻油、食盐、葱、蒜、香醋拌匀食用;或将柳芽晒干待伏夏发泡食用,可清暑热。

  春色渐浓时,一只只小巧的柳穗渐次盛开,柳絮迎风飞舞。唐宋诗人对柳絮不“感冒”,不然何以有“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诗句呢?

  同是柳絮,在《红楼梦》中则被咏出了不同意境。暮春之际,大观园内的才子佳人“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填词作诗。兰心慧质的林黛玉拈得的是《唐多令》,在她的笔下,柳絮的形象别有一番滋味,无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还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都难掩命运多舛、苍凉悲悯的情绪,这与潇湘妃子寄人篱下、漂泊无定的身世,敏感细腻、率真多情的性格暗合。美丽娴雅的薛宝钗抽到的词牌是《临江仙》,咏出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好句,一改柳絮风雨飘摇、缠绵悱恻的形象,满满的正能量,洒脱又豪迈。

  柳絮也是一味常见中药。中医上称之为柳实、柳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具毛种子,它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之为柳絮。中医认为,柳絮性味苦凉,入肝、脾、肺经,有清热止血、祛湿消肿之功,适用于吐血、湿痹四肢挛急、膝痛、痈疽脓成胀痛不溃、创伤出血等。《神农本草经》记载柳絮能“主溃痈,逐脓血”;《饮食别录》又说其“主痂疥,恶疮,金疮”;《药性论》言其“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

  生活中,可将柳絮做成枕头。将收集到的若干柳絮晒干,用布袋缝好装入枕芯,枕之轻暖舒适,具有安神催眠的功效,适用于失眠患者;可做成柳絮鞋垫,将收集到的柳絮晒干、压实,做成鞋垫儿,垫脚行走柔软轻灵,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治疗脚汗、脚气等症。还可制成柳絮药包,收集干净新鲜的柳絮晒干,研细成末入袋成药包,以备不时之需,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经闭等,外用敷贴还可治牙痛。由此可见,柳絮这种缠绵不休、令人烦恼的“多情物”还是大有用处的。(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柳絮儿满天飞

   (2019-03-05 16:26:51)[编辑][删除]


柳絮是柳的种子或种子上附生的茸毛,有人误认为是柳花。那柳絮儿很小,毛茸茸的,漫天飘飞起来,像棉花,似飞雪,犹如蒲公英,恰似一顶顶花絮般的降落伞,随风四处飘散,去寻找生根发芽的理想土壤。它悠悠然,欣欣然,靠风传播,在春光明媚里落地生根。我想,每一个柳絮种子,都有不同去处和命运归宿,或香消玉殒,或勃勃生机,从一粒微小的希望出发,长出大树参天的柳荫蔽日。

“杨柳榆荚无才思,惟解满天作雪飞。”说的正是春日柳絮,那寻常的生命力,竟然构成满天作雪飞舞的春日时光。我在早春,看嫩黄绿色的柳枝上,蒙上了一层轻纱,那就是柳絮儿。当它温存地飘飞起来时,落在行人的头发上,绿草间,山野里,轻盈飘着,打着转儿。也有柳絮,结伴而行,彼此交融着滚成了拳头大小的雪球,在空中轻盈飘逸。只要风稍稍大了,那雪球就被吹散开来,在空中犹如天女散花般地舞动着。我很喜欢那雪球,抓在手心用嘴轻轻一吹,它便纷纷扬扬起来。我也奔跑着,咯咯笑着用脚踩踏那雪球,那雪球在脚底下溜了出去,像轻盈的气球,袅袅婷婷地飘飞而去。

柳絮也有药用良效。《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溃痈,逐脓血”,《饮食别录》言其“主痂疥,恶疮,金疮。子,汁疗渴”,《药性论》中言其“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可见,柳絮有着清热止血、祛湿消肿等功效。

记得小时候,我就想变成一朵柳絮,像一个白白软软、棉花糖般的小宝宝,飞到雅典娜广场看雅典娜女神的微笑,飞到金字塔欣赏埃及美丽风光,飞到埃菲尔铁塔上俯瞰法国人的浪漫,飞到布达拉宫开心地四处张望……当然也飞到小山村、动物园、路灯上、车窗上、花树间……飞到校园里,看着学校里的同学们嬉戏打闹,自己像一个空中舞蹈的仙人,随风舞动,身姿婀娜,穿越迷人的春天,也穿越歌声轻柔的芭蕾之梦。(鲍安顺)

马齿苋新用

 (2018-07-08 04:58:47)[编辑][删除]

  马齿苋味酸、性寒,归大肠、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下痢、热毒疮痈、热病出血、蛇虫咬伤、湿疹、丹毒等。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作用显著。对子宫平滑肌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还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提高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和润肤美容等作用。此外,也能升高血钾浓度;对心肌收缩力呈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并有利尿、增加肠蠕动,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肌坏死和脑梗塞面积等作用。多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

  高脂血症、冠心病:马齿苋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对混合高脂血症及甘油三酯血症疗效尤为显著。还能增加血液流动性,故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而减少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产生。

  银屑病:用鲜马齿苋为主,配伍苦参、紫草、土茯苓等治疗有效。

  荨麻疹:用鲜马齿苋200g,煎煮浓缩为1000ml时,取100ml内服,小儿减量,剩余药液可加适量开水涂抹患处。

                 阴囊瘙痒:鲜马齿苋200g;加水1000ml。先熏后洗,20分钟,一日两次。

  胆道蛔虫病:马齿苋鲜汁加蜂蜜兑服,可治疗胆道蛔虫所导致的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服药后约10分钟缓解。此外,马齿苋还可治疗钩虫病、泌尿系感染、带状疱疹以及局部肌张力亢进等。

  马齿苋在使用时应注意一些事项:马齿苋性味酸寒,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肝炎者禁服。性寒滑利,冷痢或脾虚泄泻者忌服。内服马齿苋制剂时不宜再用保钾利尿药,以免导致高血钾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