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新陆辨治三叉神经痛经验

(2022-09-21 08:15:01)


时间:2022-04-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中琳

中医学称三叉神经痛为面痛、面风、偏头风等。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王新陆基于”阳明主面”的认识,对三叉神经痛从阳明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如下。

病在阳明,又涉肝胆脾

阳明主面是基于阳明经脉行于面部而言。三叉神经痛多发生在阳明经脉在头面部的循行区域,与阳明经气功能失调有关。阳明经脉有手足之分,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阳明经脉入上下齿,还出挟口行于面(主要为足阳明胃经),故阳明受邪,经脉不利,气血失和,即易致面痛,或连及齿痛。

三叉神经痛发病常与肝经风火上扰阳明或胆胃郁热有关。再者,脾胃表里相关,脾病也多影响及胃,故本病又多与肝胆脾有涉。病涉于肝: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还唇内”(《灵枢·经脉》)。肝为风木之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因情志内伤,肝失条达,肝经风火上扰,气血失和,可致面痛。病涉于胆: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灵枢·经脉》)。胆具风木之性,内寄相火,胆火内郁,循经上扰,经气不利,也见面痛诸症。病涉于脾: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饮食劳倦伤脾,运化失司,一则痰湿内生,气血瘀滞;二则中虚卫外不固,易致风邪外袭,邪滞阳明经脉而致病。

病因分内外,风火痰瘀痹阻阳明经脉为重要病机

外因以风邪侵袭阳明经脉为主。三叉神经痛发病突然,与风性迅疾的致病特性一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常挟寒热邪气,或与内伤之痰瘀相合,邪随风动,上壅阳明经脉,致其营卫失和,气血痹阻而发生面痛。

内因当分正虚与邪滞两端。正虚之所即是受邪之处,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明经本为多气多血之经,若胃虚脾弱,则阳明脉虚,气血无以上荣,一则易招邪气上僭,络阻气滞,二则络虚失养,筋脉绌急,而致面痛发生。邪滞主要表现为风火痰瘀痹阻阳明经脉。风火虽可因于外感,然得之于内伤者尤多,其中又以胃火炽盛或肝胆风火窜扰阳明最为常见。若内伤饮食,脾胃失健,或因情志之变,火热灼津,则痰浊内生,痰为阴邪,必借风力乃可上犯头面,痰随风动,壅塞阳明脉络,即为风痰阻络之候;若气滞血阻,或久病入络,则成瘀阻脉络证。诸因中也有风火痰瘀共患为病,或兼胃腑实火湿热循经上犯为患者,则病情更为复杂。

治从阳明入手,以疏通阳明经脉为大法

三叉神经痛病因以邪滞阳明经为主,故治从阳明,祛邪通滞,畅通脉络,令血气调和,则病可向愈。

风寒外袭。常因感风受凉而诱发,发作时头面呈刀割样剧痛,面肌紧束感,畏惧风冷,局部喜暖,遇凉则痛剧,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痹通络。方以《伤寒论》葛根汤加味,药用葛根、桂枝、白芍、麻黄、白芷、当归、川芎、细辛、制川乌、炙甘草、生姜、大枣等。风热上犯。常由风热而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舒,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治宜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以《阎氏小儿方论》之升麻葛根汤加味,药用升麻、葛根、白芍、钩藤、蔓荆子、僵蚕、蝉蜕、金银花、荆芥穗、天麻、甘草等。胃火上冲。患者素有蕴热,更因嗜食辛热炙煿之品,或为风热之邪内犯,致阳明火邪内燔,循经上炎于面。症见面颊呈阵发性灼痛,日晡甚,或伴牙龈肿痛,面部潮红,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或洪数。治宜清胃泻火,佐以祛风通络。方用《兰室秘藏》清胃散合《景岳全书》二辛煎加味,药用黄连、升麻、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石膏、细辛、黄芩、大黄、露蜂房等。气虚血弱。患者素体气弱,对季节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常因感触外邪,邪滞阳明经脉,络虚失养而发面部疼痛,伴见面色不华,精神不振,体倦食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当益气补虚,养血通络。方用《脾胃论》益气聪明汤化裁,药用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白芍、蔓荆子、黄柏、当归、苏木、全蝎、甘草等。风痰阻络。多见于形胖体丰的患者,责之中焦失健,脾胃升降逆乱,痰浊内生,随阳明乖戾之气上逆,阻滞脉络。常因进食发生一侧面部胀闷剧痛,或痛处麻木不仁,头昏而重,口干不欲饮,舌胖暗淡,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风化痰,活络止痛。方以《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杨氏家藏方》牵正散加减,药用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蔓荆子、白附子、全蝎、僵蚕、天南星、地龙等。胆胃郁热。因情志怫郁,肝胆风火相煽,上扰于阳明经脉,症见颜面电击样闪痛,连及口唇、耳周等部位,伴咽干口苦,烦躁时呕,胁胀耳鸣,夜寐不宁,大便坚如羊屎,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胆和胃,降泄热结。方以《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合《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为主,药用大黄、黄连、黄芩、蝉蜕、僵蚕、姜黄、川芎、地龙、蔓荆子、槟榔等。胃阴不足。患者素体阳盛阴亏,或三叉神经痛经久不愈,耗损营阴,则多见胃阴亏虚证。症见颜面疼痛,时重时轻,面萎不泽,伴口干唇裂,恶热心烦,饥而不欲食,舌红乏津,脉细或细数。治宜滋养胃阴,祛风和营。方用《温病条辨》加减玉女煎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生地黄、麦门冬、石斛、白芍、蔓荆子、葛根、僵蚕、蝉蜕、丹参、甘草等。瘀阻脉络。久病入络,面痛经久不愈,多见此证。患者头面痛如锥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剧,舌边尖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治宜逐瘀通络。方用《伤寒论》抵当汤加减,药用水蛭、虻虫、桃仁、大黄、葛根、牛膝、白芷、当归、川芎、枳壳、穿山甲等。

证治体会

三叉神经痛以邪阻阳明、经气不利、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故治从阳明,祛其邪,通其络,补其虚,复其升降之职,实为治疗本病之关键。内证亦重风药。风药非尽为外风而设,内伤诸因亦常需酌配风药。李东垣谓:“高巅之上,惟风可及。”一者风药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二者风药多具辛行宣达之性,用之可通达经络而止痛。胃火壅盛者,配伍风药可“火郁发之”;阴虚证用之,可“辛以润之”;对肝胆郁热证,因“风气通于肝”,风药能顺遂肝胆之性而疏调气机;风药与治痰药相伍,可升清降浊。常用风药如葛根、白芷、蔓荆子、细辛、僵蚕、蝉蜕等。阳明热证忌寒凉太过。阳明经多气多血而主面,其病以火热证为多。张介宾云:“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头痛必甚。”治疗阳明火热证,用药若过施寒遏,“寒则涩而不流”,则恐凝滞气机,必致火热难息而迁延病情,宜配伍宣阳开达之品,诸如升麻、葛根、白芷、苍耳子、蔓荆子之属以流通凝结,驱邪外出。病久痰瘀沉寒互结又须温清合用。病久入络,顽疾多痰,清阳不展,沉寒痼冷内结,病势愈加缠绵。法当温清并施,一则以温药通其滞涩,再遣清降之品以监制温药之辛燥,或防沉寒郁久化热生风。方在抵当汤逐瘀通脉基础上,加白附子(李时珍谓之为阳明经药;《名医别录》说其治“面上百病,行药势”)、白芷、川乌、草乌、吴茱萸、制南星以温经通络,祛风化痰;配生石膏、秦艽、茵陈蒿清阳明、少阳之热,与方中温散药相反相成,而能力克顽疾。阳明脉衰,当补虚和营兼以活络。本症病久耗伤阳明气血,或其人素体虚弱,气血不能上荣头面,脉络绌急,宜补虚和营为主,兼以活络,治以益气聪明汤或《辨证录》顾步汤(黄芪、人参、当归、牛膝、石斛、金银花)酌加虫类药。(王中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选穴厥阴阳明治三叉神经痛

 (2022-09-29 13:44:55)[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红民

患者张某某,女,56岁。2022年1月11日初诊。主诉:左侧阵发性面痛一周,加重三天。现病史:患者三年前曾发作一次三叉神经痛,剧痛一月左右逐渐痊愈。因工作繁忙,近一个月出现失眠、双耳如蒙、头两侧疼痛、胃胀、便秘等多种症状,经过治疗诸症渐消。一周前突然出现左侧面痛,刷牙、舌头舔左侧颊黏膜均可触发,疼痛发作频繁但不甚剧烈;三天前疼痛突然加剧,洗脸、刷牙甚至说话均可触发,每天发作频繁,发作时呈闪电灼烧感,持续1~2分钟。刻下症:左侧目下至嘴角及下颌区域痛,不敢手触面部,舌头轻舔颊黏膜处均有痛感。右颞侧痛,便干,2~3天一行。舌苔薄白、舌质红、脉弦。

经络诊察:手足阳明经有多处结块,足少阳经结块,足厥阴经太冲处硬结,中都、蠡沟有瘀络。左侧大敦处有血管曲张。

辨经:病在厥阴经,牵连阳明经。

选经:取厥阴、阳明经治疗。

配穴:双侧曲池、上巨虚、合谷、太冲;左曲泉、右阳陵泉、右颔厌。左侧肝经大敦、中都、蠡沟等瘀络处刺血,出黑血10余滴。面部顿感轻松,舌舔已无痛感。

1月15日二诊:面痛大为减轻,仅轻微发作2次,右侧偏头痛消失,便干未见明显缓解。察经左侧足厥阴经瘀络减轻,太冲处硬结消失。前顶偏左侧有明显结块。效不更方,原方加前顶左侧和支沟,左侧肝经瘀络处刺血。出黑血数滴,血色即变鲜红。

1月22日三诊:面痛一周基本未发,用手触摸已无明显感觉。察经,肝经瘀络已消。取曲池、三里、上巨虚,合谷、太冲,疏散厥阴、阳明经风热收功。

两周后随访,患者反馈面痛未再发作,有时会有轻微感觉,但未疼痛。

按患者平素脾气较为急躁,又逢年底工作繁忙,睡眠质量差,出现双耳如蒙、头两侧胀痛等肝胆火盛之症。经清利肝胆治疗,诸症渐消。但肝胆火邪循头面引发面痛宿疾。此症疼痛剧烈,症候突出,经络诊察发现左侧足厥阴肝经小腿段非常拘紧,多处强压痛,此外肝经多处出现紫黑瘀血络脉,而右侧足厥阴经未发现此类异常。

治疗取厥阴经与阳明经配合,选用曲池、上巨虚清泄阳明气分之热,合谷、太冲疏通全身气机;左曲泉、右阳陵泉、右颔厌清泄肝胆之火。考虑患者足厥阴经肝经拘急严重,属实热证,需要急泻血分之热,故选择左侧井穴大敦及蠡沟、中都处瘀络放血。在检查左侧大敦穴时,发现该处出现2条迂曲怒张的小血管,遂在此处放血,涌出黑血10余滴,患者顿感左侧面部轻松,用舌头舔颊部黏膜已不觉疼痛。经两次治疗后痊愈。

现代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学说。国内对本病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病人数女略多于男,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发病骤发骤停,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同常人一样。

本案三叉神经痛属于宿疾,本次发病的诱发因素、病症表现及相应的经络异常均非常明确,属于肝胆火盛证型,病发于左侧面部,与左侧足厥阴经下肢部循行路线的异常对接明确。在二诊时发现患者前顶左侧出现明显结块和压痛,已故针灸名家王居易认为,受到疾病影响,腧穴可以出现上下左右的变化,这是腧穴变动产生的位移现象。由于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此案厥阴郁热循经上结于前顶左侧,故根据病变处的反应取前顶左侧针刺,目的在于疏通肝经在颠顶部的瘀结,使头面部火邪得到彻底消散。综合本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表现和经络异常,是一例典型的火邪累及厥阴经而发的三叉神经痛。本病治疗取得速效的原因,其一在于厥阴经与阳明经配合清泻气分血分火邪;其二是井穴及蠡沟、中都瘀络刺血泻热,有直泻肝火的作用。(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

沈桂祥治三叉神经痛验案

  (2022-09-21 10:04:52)[编辑][删除]


时间:2022-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敏红

患者王某,男,75岁,2021年9月8日初诊,主诉左侧颜面三叉神经痛止作无时7年,加重2个月。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求治,均无疗效,遂求诊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沈桂祥。此前常因牙周炎、口腔溃疡引发该病。刻诊:左侧三叉神经上颌支、下颌支区如电如掣,刹那即过,抽搐剧痛莫可名状,4~5分钟后疼痛骤然消失,精神委顿。食欲尚可,大小便无异常。昨夜因三叉神经痛发作导致失眠,伴有心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阵房性期前收缩。血压160/90mmHg。苔薄,脉弦细数有歇止。

治疗:祛风通络化瘀,解痉定痛熄风,寒热并用,杂合以治。牵正散合止痉散加味。处方:大蜈蚣3g,淡全蝎6g。中药颗粒剂14剂,每日1剂,早晚2次餐后分服。处方:白附子10g(先煎),广地龙15g,白僵蚕15g,乌梢蛇20g,黄芩15g,白芷20g,川芎12g,赤白芍各20g,醋炒延胡索20g,酸枣仁15g,生龙牡各30g(先煎),黄芪50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于早中晚餐后1小时温服。

9月29日二诊:服汤药14剂,因饮水喝药引发三叉神经痛,要求改中药煎剂为颗粒剂。继以前方7剂,分早晚2次冲服。

10月20日三诊:三诊以后疼痛曾消失2~3天,口苦亦去,睡眠改善,口干多饮,夜尿5~6次。查看舌下脉络粗大瘀紫,偏左黏膜有红色斑点,碎痛刺痛。血压160/90mmHg。苔薄,舌上有紫气,脉弦。还当祛风化瘀通络,解痉定痛熄风,佐以清热解毒,平肝潜阳。处方:白附子10g,淡全蝎9g,大蜈蚣4g,广地龙20g,白僵蚕20g,乌梢蛇20g,川连6g,黄芩15g,生石膏40g,知母10g,青黛20g,大生地30g,赤白芍各20g,川芎12g,大麦冬20g,五味子15g,明天麻20g,水蛭9g,炙乳没各10g,酸枣仁20g,生龙牡各30g,黄芪50g,炙甘草6g。颗粒剂10剂,服法如前。

11月3日四诊:三叉神经痛显著改善,睡眠多梦,口干多饮。苔薄,舌上有紫气,舌下脉络粗大瘀紫略有改善,偏左黏膜红色斑点稍褪,刺痛碎痛减轻。脉弦。血压为150/86mmHg。继服上方颗粒剂14剂,服法如前。因患者瘀热伤津,气阴并虚,嘱其每天以西洋参6~8g另炖兑服,以益气养阴扶正。

按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目前尚无明显特效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有自愈性。风为百病之长,患者三叉神经痛7年,颜面抽搐剧痛难以忍受,如电如掣,刹那即过,具有“风”之特性。外风引动内风,外风宜祛,内风当熄。因其病机复杂,故杂合以治,祛风通络化瘀,解痉定痛熄风,寒热并用,以提高疗效。嘱愉悦情志,饮食起居有常,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冀杜绝诱因。

初诊处方取蜈蚣、淡全蝎(止痉散)搜风通络,镇痉定痛,相须为用,作用更强。处方取白附子辛散,祛头面之风,全蝎、僵蚕搜风通络,祛风止痉。考止痉散另有两方,一方加天麻、僵蚕,一方加地龙,今以蜈蚣、全蝎、地龙、僵蚕合而用之,搜风通络解痉止痛之力尤宏。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与白花蛇同为“截风要药”,唯药力稍逊,沈桂祥常以乌梢蛇倍量,用于各种风证,每收佳效。取黄芩清肺胃之火以治口疮牙痛。白芷芳香辛散,走窜上达,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以治风寒头痛,且散阳明经风寒湿邪,为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疼痛、牙痛要药。川芎辛温,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本草求真》谓:“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芍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芍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酸枣仁养心安神,合牡蛎平肝潜阳,龙骨重镇安神宁心。病久正气虚损,以黄芪补气生血,炙甘草调和诸药,助黄芪补气扶正祛邪。诸药共奏祛风熄风、通络化瘀、解痉定痛之功。

三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川连合黄芩清肺胃心火,加生石膏、青黛、知母合生地黄清热解毒凉血,治牙痛口疮,清肺胃肝经瘀热毒邪发斑,养阴生津止渴;加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佐酸枣仁宁心安神;天麻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水蛭破瘀通络止痛,乳香、没药辛散苦泄,芳香走窜以化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而治口腔炎性疮疡。复方杂合以治,外风能祛,内风能熄,风火牙痛口疡诱因消失,三叉神经痛顽证得愈。

四诊时患者三叉神经痛发作显著减少,仅见1~2次,直至痊愈。2021年12月29日,患者欣喜异常,畅谈病愈后美好生活的感受,并致感谢,随访至今无复发。(张敏红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

六神丸塞耳治三叉神经痛

时间:2019-03-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魏中意

 

  西医认为三叉神经痛除非手术,否则很难治愈,但手术有面瘫的危险。后来想,六神丸化开后点在牙床上能治疗牙痛,为何不依照这个思路试试呢?我突发奇想:把药放到耳朵里试试。奇迹发生了。那天晚上睡得很香,整晚都没再疼。

  方法:每晚睡前,将一小管六神丸药粒倒在3cm见方的纱布上,将其包好,用线系紧,并留出约5cm长的线,塞入患侧耳孔内。一般当晚即可见效。第1周,每天换1次药。1周后,可视病情变化,2~3天换1次药。

  三叉神经痛也有寒热之分。风寒阻络者,还要配合口服都梁丸、化瘀丸、天麻丸;肝火上逆者,应口服龙胆泻肝丸、天麻丸等。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不可疲劳。(魏中意)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王新陆辨治三叉神经痛经验 (2015-07-11 10:01:0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外感头痛是感受六淫之邪,邪气凝滞,阻抑清阳而致。内伤头痛是由七情内伤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所致。头痛种类很多,发病原因不一,临床辨证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偏亢、肾气亏虚、气血虚弱、瘀血阻络、痰湿中阻等证型。

    治疗要点

    1.取穴原则 以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穴位为主,遵循“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理论取穴。

    2.单穴取穴

   (1) :臂三焦穴,为经验穴,适于肝阳偏亢、瘀血阻络等证型。

   (2) :额中穴,为经验穴,适于肾气亏虚、风寒、风热、气血虚弱等证型。

    操作方法

    操作原则:用毫针治疗。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

   

    臂三焦穴:为经验穴,令患者取坐位,前臂伏于桌面,尺骨鹰嘴下3寸,尺桡骨之间,即为臂三焦穴。直刺3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额中穴:为经验穴,在前发际正中,与印堂穴连线中点处,平刺额中穴2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捻转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病案举例   

    验案: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年,加重1月。前额、头顶有压迫感,头痛头晕逐渐加重,头晕每日发作,晚上重,劳累、抑郁、感冒加重,CT检查未现异常,血压、血糖、血脂均在正。多医治疗,未见显效。饮食、睡眠、二便均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此为外有风寒湿邪侵及,内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脑失所养。选额中穴,单穴针刺。

    取穴:平刺额中穴,酸胀感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轻至中度强度,持续捻转约2分钟,头痛头晕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1小时,头痛头晕缓解,头脑清亮。第2天复诊,仍有头痛头晕感,但较前均轻,连续治疗5天,后2天改为补法捻转治疗,头痛头晕未再复发,头脑清亮,十分满意。

    按:额中穴,属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 ,针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功。

    临证心得

    头痛尤其是血管性神经性头痛,时发时止,容易反复,顽固而疑难。我用2个经验穴位单穴针刺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是同道 苗子庆(山东省德州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在临床治疗中新发现的穴位,即属手少阳三焦经的臂三焦穴,属督脉经穴中的额中穴。对对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少阳胆火风胜引起的头痛,针刺头痛经验穴臂三焦穴;对前额、头顶或头枕部引起的头痛选用额中穴;对风寒虚证引起的头痛,用烧山火补法治疗,对实证或热证引起的头痛,用泻法捻转,效果良好。

    笔者临床体会,针灸治疗头痛,取穴越多,疗效越不理想,取穴越少,疗效越显著,我用单穴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单穴针刺,力专效宏,信息量集中,调整阴阳气血,激发潜能,促进头痛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改善有关。


‘止疼开关’,按一下立马就将疼痛感‘关掉’。

 

1.脖子痛

冬天天气寒冷,脖子受凉就容易出现落枕、脖子僵硬、脖子疼等症状,按摩身上的后溪穴就能缓解脖子痛。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人的手掌上有三条比较明显的掌纹,民间俗称为“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后溪穴就在“感情线”的末端,握拳时手掌小拇指侧掌缘有一个微微的突起,这就是后溪穴。

 

左边脖子疼时,用左手的大拇指按压右手的后溪穴,右边脖子疼用右手的大拇指按压左手的后溪穴,每次按压2-3分钟即可缓解脖子痛。

2.腰痛

做运动、搬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腰扭伤了,按压攒竹穴可以起到快速缓解腰痛的效果。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凹陷处就是攒竹穴的位置。用指尖垂直点按两个眉头,同时慢慢活动腰部,点按一次腰痛就会明显缓解。

3.头痛

两眉间有个“印堂穴”,按摩这个位置有助于缓解头痛、鼻部不适等症状。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此外,两手虎口相交,一只手食指压在另一只手的桡骨茎突上,在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为列缺穴。

用手指点按列缺穴,力度要有疼痛酸胀的感觉为好,每次持续点按3分钟左右,同样可以缓解头痛。

4.胃痛

胃痛、胃胀不消化,用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太大时,不妨通过按压穴位的方式来缓解胃痛,这个穴位就是足三里。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足三里在膝盖凹陷处下3寸,距离四指长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的穴位。

胃痛时,将腿部肌肉放松,用食指按压这个穴位,边吐气边按摩,每6秒松开一次,如此反复按压10次,可以缓解胃痛,让胃更舒服。

5.牙痛

“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牙痛总会让人坐卧不安,此时不妨试试身体的下关穴与合谷穴。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合谷位于双手虎口的最高点;下关在面部,耳朵前方,颧骨下方的凹陷处。

手阳明经的脉络入下排牙齿,足阳明经的脉络入上排牙齿,合谷、下关都是阳明经穴,按摩即能止痛。

方法用手指或指关节按压脸部的对应部位,并可按压疼痛一侧的合谷、下关穴,时间约10分钟,不仅可以缓解牙痛,还能治疗口腔溃疡。

6.背痛

背痛时,用双手搓搓后腰,腰酸背痛的症状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善。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腰部是中医所指的“带脉”所行之处,特别是脊椎两旁,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经常按摩能有助于缓解腰酸背痛。

7.肩痛

很多人经常帮父母揉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标准动作是什么。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其实,揉肩除了能舒活肩部气血,还能按压“肩井穴”,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肩部最高处,有助于缓解肩膀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落枕等症状。

8.心痛

手腕横纹往上约三指宽处,即为心痛开关,此处也是中医所指的内关穴。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若突发心绞痛,除了含服硝酸甘油外,还可以点按此处5分钟,能够活血通络,起到止痛的作用。


“止痛开关”只是一种辅助疗法,如果情况严重过或者疼痛难忍,还是请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医生的帮助。


   
                                                                                                                                                                经验二穴治头痛【草根一生】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具体在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小肠经上穴位,输(木)穴,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后溪穴,适于风寒、风热、风湿、瘀血阻络等证型的头痛。

 操作原则:用毫针治疗。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

    后溪穴:微握拳,虎口朝下,紧贴桌面,后溪穴朝上。皮肤常规消毒,3寸毫针,直刺后溪穴2~3寸,并透合谷穴,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烧山火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验案:偏头痛(风寒入络)

   高某,男,66岁,农民。2012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左侧偏头痛1年余,加重2天。头痛发作时,痛连项背,怕风、畏寒,遇冷加重,口不渴,饮食正常,两便尚调,疼痛呈发作性,2~3小时不治而愈,疼痛重时口服止痛片,多次治疗一直未除根。来诊时,左侧太阳穴处头痛为重,紧缩感,半边头及颈部也有疼痛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为风寒侵袭,瘀阻络脉,不通则痛。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选后溪穴单穴针刺。

    令患者取坐位,直刺后溪穴2寸许,并透合谷穴,酸、胀、麻、木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轻至中度强度,持续捻转约2分钟,头部左半侧及颈背有热感,头痛即刻缓解。10分钟捻转1次,留针50分钟,此后左侧偏头痛随访6年内一直未反复。

    按:本案头痛为外感风寒所致,并呈发作性,每遇风寒发病,发病急,病程短。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偏头痛部位为其经络循经之处,风寒者以温经祛风散寒治之,故用烧山火补法治疗,针刺后头痛即刻缓解,随访多年未复发,效果显著。

珍珠滴眼液治疗偏头痛验案 
摘自2006-1-6中国中医药报
王业龙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
王某,患有偏头痛,经多方治疗未能根除。中秋节后,气候反常,异常炎热,在山地掘茯苓,酷日炎蒸,汗流浃背,是日傍晚,小便黄赤,入夜右侧头部痛,呈抽掣压榨样痛,痛剧则恶心欲呕。曾服安乃近、去痛片疼痛不能缓解,夜不能宁,辗转不安。电话告余,忽忆珍珠有镇静之功,即令购珍珠滴眼液于痛侧局部涂抹,每隔3分钟一次,半小时疼痛减轻,至第二日均未发生疼痛。随访至今未曾大发作,小发作时以珍珠明日滴眼液涂抹,即能控制发作。
此例头痛系素有头痛病史,外受炎热复加劳累而诱发。肝阳上亢,攻逆络脉,故头痛在偏侧,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患者又不愿服中药,用西药对症处理又乏效,余突发奇想,取珍珠滴眼液一试,果见效验。《本经逢原》言“珍珠入手足厥阴二经”。心有火炎,肝有风动,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椎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下大迎,下循颊车……。其疼痛正是此二经络脉挛缩所发生的。
珍珠滴眼液有安神定惊、清肝解毒、定心、利经络之功,药液渗透到局部可起到镇惊潜阳,熄风止痛之效。《理瀹骈文》云:“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本草汇言》曰:“(珍珠)镇心、定惊、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说明珍珠有镇暴动、缓挛缩、束疼痛之功。陈衍云:“诸方以珍珠为镇惊要药,而许叔微又取为入肝第一也。夫心主火,肝主木,火炎则暴扰,木病则枯槁。珠生于水,禀水之性,以水降火,则成既济之功,以水得木,则有相生之益。”偏头痛以心火肝亢为多,取珍珠之治,正有火得水降(水火既济),木得水生(相生之益)之功。本案虽属巧合,但告诫医者,必须识病理,知药性,临证用药有如将之用兵,机圆法活,巧夺天工。

毫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
摘自2025-8-21中国中医药报
李海燕 河北省邯郸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叉神经痛是比较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典型症状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短暂、剧烈、反复发作的疼痛,发作间期通常无痛。疼痛如电击样、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或烧灼样,剧烈难忍。笔者运用毫火针治疗此病疗效较好,特总结一例验案如下。
姜某,男,52岁,2025年7月8日就诊。主诉:间断右侧面部发作性疼痛2年余,加重半个月。患者2年前始发右侧面部放射性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平素控制尚可。半月前右侧面部疼痛骤然加剧,口服卡马西平无效。疼痛呈持续性,无法缓解,导致张口困难、不能进食,且疼痛影响睡眠。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门诊。刻下症:表情痛苦,言语少,病情由其姐代诉。右侧面部口角处持续性疼痛,张口受限(无法张口),进食困难,夜不能寐。观舌象不能配合,脉沉。
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下颌支)。
中医诊断:面痛(瘀血阻络证)。
针刺处方:毫火针治疗。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痛点)以及患侧翳风、下关、颊车、颧髎为主。行火针点刺、速刺法。配合远端合谷、太冲、血海、足三里等穴,常规针法疏导气机。部分痛点或血络明显处辅以刺络放血少许。
火针2次后患者可轻微张口,基本可正常交流。5次治疗后,患者疼痛显著减轻,表情趋于自然,已能正常张口,恢复正常进食功能,睡眠恢复正常。巩固治疗5次,每3日1次,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 患者病程长达2年,初期卡马西平有效,但近期失效且疼痛性质转为持续性剧痛,提示病邪深入经络。久病必瘀,气血运行严重受阻,瘀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加剧。疼痛固定、持续不缓解,皆为瘀血内停之象。该患者疼痛部位在右侧口角处,属于面部三阳经(尤其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经络气血瘀阻严重,导致经筋失养、拘急挛缩,故张口不能、进食困难。剧痛及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心神,故夜不能寐。
毫火针是在传统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传统火针相比刺激量较小、感染风险低,同时兼具火针的温通之力,可借火助阳,以热引热。针体烧红,携热量刺入穴位及痛点,能强力温散凝滞之邪气,破除经络中的瘀滞,迅速疏通经络。这种直接的热效应能够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局部缺血和缺氧的状况。因此,运用毫火针针刺面部局部穴位可有效缓解局部肌肉、经筋的痉挛状态,解除对神经的异常刺激或压迫。在瘀滞严重处刺络放血,具有直接的“泻实”作用,能排出瘀血、热毒等,引邪外出,恢复局部阴阳平衡。
三叉神经痛中医常责之于风邪,此次急性加重,可能与外感风邪或内风扰动有关,引动原本瘀滞的经络,导致疼痛骤然加剧,张口、咀嚼等功能活动严重受限。“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辅以常规针刺合谷、血海、足三里、太冲以调畅气机,活血祛风。有研究表明针刺翳风、下关可以刺激周围神经末梢,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调节疼痛传导途径,且翳风、下关位于三叉神经的分布区域,故取此二穴减轻疼痛感。本案患者为典型的顽固性、急性加重期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抓住久病入络、气血瘀滞的核心病机,运用毫火针疗法温通经络、破瘀散结、解痉止痛,故得速效。后续嘱患者避风寒,忌辛辣、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调畅情志,预防复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