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验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末端感觉和运动异常,如灼热样疼痛和(或)针刺样疼痛、袜套样分布的蚁行感等。
有研究显示,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前期症状隐匿,不被患者所重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感觉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般从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对症镇痛等方面入手,轻症可以有所缓解,对于中重度发病的患者则效果不佳。
笔者近期运用针刺疗法治疗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分享如下,以期与同道共勉。
患者李某,男,35岁,2022年1月9日因“双下肢对称疼痛、麻木半年”收入院。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10年,予长效胰岛素(来得时)、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血糖监测不规范,空腹血糖最高达15mmol/L。半年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疼痛、麻木,袜套样分布,足部偶有电击样感,曾至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入院后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依帕司他、硫酸锌、甲钴胺、前列地尔、胰激肽酶、丹参酮等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1月13日上级医师查房时建议给予针刺治疗。刻下症见:精神倦怠,乏力,肢凉,胃纳欠佳,夜寐欠安。舌紫暗,脉弦。
诊断:痹症(气虚血瘀证)。
治则: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取穴:双侧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承山、肾俞。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先刺环跳,使针感徐徐向下肢远端放散视为得气,不留针;再取俯卧位,肾俞运用调补手法,针感柔和,微微向下腰扩散;足三里、三阴交亦运用调补手法,使针感循经向下肢远端传导;承山穴平补平泻,局部得气即可,以上穴位留针15分钟,期间行针1次。
1月14日查房:患者精神好转,疼痛及麻木显著减轻,依上法继续巩固治疗。
患者经针刺治疗2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出院一周后随访未发。
按《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夫擅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血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古人告诉我们,疾病虽久,只要针刺得法,疗效亦可在顷刻之间。针灸临床需辨经与辨证结合,“有是证,用是穴”。
本案患者患消渴病10年余,气虚日久,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行缓慢而致瘀阻络脉,不能濡养四肢,故肌肤不仁,疼痛如刺,治宜补气活血化瘀。患者实为本虚标实,虚瘀互结,虚可致瘀,瘀又可加重虚,故缠绵不愈。
环跳穴属足少阳胆经,并通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下肢病变的要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补脾胃之气血;三阴交一穴通足三阴经,与足三里配伍乃一阴一阳,共调补脾胃;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亦是治疗下肢疾病要穴;肾俞可调补肾气,培本固元。《灵枢·九针十二原》又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呼若见苍天。”本案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注重针感与疗效的关系,在针刺时做到循经感传,针刺得气,气行则血行。诸穴合用,加之气至病所,故收效迅速。
由此可见,精确的辨证选经,精准的取穴和适当的针刺手法,是本案针灸治疗取效的关键。(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严世芸治疗周围神经病之麻木经验
摘自2023-2-3中国中医药报
秦保锋
严骅 徐燕 姚洁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国医大师严世芸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潜心中医古籍和临床研究,对心脑血管系统等疑难疾病的诊治颇有心得。严世芸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也有独特的见解,他提出“无风不作麻”“无痰不作麻”“无虚不作麻”“无瘀不作麻”的发病理论,临床上杂合而治,往往能收到起沉疴、疗痼疾的作用。
无风不作麻
风为百病之长,风多挟寒挟湿等邪,乘人体卫表空虚入侵,客于肌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而为麻木。风为阳邪,其性升散,善行数变,最易耗伤人体气血。湿邪重浊黏滞缠绵,易于影响气血的流通,常有风湿相合,故有“风麻湿木”之说。风寒湿邪留峦不解,久则气血失运,筋脉不畅,失于濡养,出现肢体麻木。另外,脏腑功能失调,则虚风内生,临床上以麻木不仁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严世芸常采用祛风药物治疗肢体麻木症状,临床常用白附子、白芥子和藤类药物以及虫类药物全蝎、蜈蚣、乌梢蛇、僵蚕等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引药直达病所。
无痰不作麻
痰既属于常见病理产物,又是常见致病因素。脾为生痰之源,由于饮食不节,五味偏嗜,或嗜饮茶酒五辛,或过食油腻,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湿从内生,聚而成痰。或复因久居湿地,水湿浸渍,使内外之邪相合,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凝于肌肤之中,营卫气血不能畅达而发麻木。严世芸临床上多用化痰通络之品,比如制南星等,合并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麻。
无虚不作麻
“至虚之处,必是留邪之所”。久病正气不足,气血不能濡养筋脉肌肉及各脏腑,且邪滞经络,筋脉失于濡养;或先天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亏虚,脏腑组织功能减退,筋脉失于濡养;或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中气;或素体血虚,或病后产后,气血亏虚,肌肤经脉空虚,皮毛肌肉失养;或气血不足,卫外失固,易致邪侵。阳气有温煦、推动气血的功能,气血周流全身,发挥濡养作用。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阻络。气虚不能生血,气血两虚,甚则阴阳俱虚,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肢体麻木。临床上因虚导致的麻木,多伴有疲倦乏力、面色白、失眠多梦等气血不足的表现。严世芸常以黄芪为主药,补益三焦之气。
无瘀不作麻
“瘀”在中医理论中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或外伤致瘀,或阴虚内热而致阴血耗伤,或阳虚寒盛而致血行凝涩,或气机不畅而致血行不利,都可导致血络不通,血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到瘀证:“经年宿病,病必在络;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络脉瘀闭,不通则痛。”瘀血阻滞经络,表现出经络不通、阻滞部位的筋骨皮肉失于濡养的症状,如疼痛、麻木。临床上瘀导致的麻木多伴有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夜间加重等特点。严世芸临床常用川芎、银杏叶、牛膝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它们具有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并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
典型医案
患者金某,女性,64岁,2018年4月30日就诊。患者双下肢麻木、疼痛、水肿,脚冷,腰背痛,右胁部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头痛,脑鸣,纳可,二便利,舌淡苔薄,脉细。
诊断:(阳气亏虚,痰瘀阻络)痹症(西医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补肾通督,化痰通络。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桃仁15g,川芎12g,三棱15g,莪术15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生蒲黄15g(包),地龙12g,葛根15g,仙灵脾20g,骨碎补15g,熟地黄20g,山茱萸20g,鹿角片9g,桂枝12g,杜仲20g,续断15g,狗脊15g,牛膝15g,白附子15g,白芥子15g,乌梢蛇12g,僵蚕15g,生牡蛎40g,夏枯草15g,威灵仙20g,车前子20g(包),全蝎粉4g(吞),蜈蚣粉4g(吞)。
按
上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瘀、除痰、散寒、通络、利水之功。该方切中病机,标本兼顾,以通为用,使得气血流通,营卫调和,筋脉得养。随症加减治疗1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缓解,水肿消退,余症均减。
周围神经病之麻木归属于中医学的“不仁”“筋伤”“痿证”“痹症”等范畴,主要病机为体虚受风,气血运行失调,痰瘀阻滞经脉,导致筋脉失于濡养。治疗目的主要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神经损伤修复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单纯的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神经结构、功能的理想修复效果。传统中药作为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因其作用靶点多,正好契合神经修复过程中,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生物特点。故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麻木等感觉障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严世芸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麻木与风、痰、虚、瘀有关系。该病病机核心属于本虚标实,气血不足为本,风痰瘀阻为标,气虚为本病的关键。临床治疗以补气祛风、活血通脉、化痰通络,杂合而治。疾病早期,正气未衰,邪气方盛,治疗以化痰活血通络驱邪为主;疾病后期,正气不足,邪气阻滞,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标签: 美食 |

加载中…